社区新闻

周五, 26 4月 2013 17:57

從喬麗娜走訪中國到有感

给本文评个分吧
(1 票)

 

 

(圖: 政府最近發表的<亞洲世紀白皮書>為澳洲未來發展的藍圖增添了亞洲元素)

 

澳洲未來發展藍圖的亞洲元素

-- 從喬麗娜走訪中國到<亞洲世紀白皮書>有感

墾丁

 

澳洲總理喬麗娜在4月初訪問了中國,為實現其政府在去年十月發表的<亞洲世紀白皮書>踏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份意義深遠的<白皮書>,體現了總理及其內閣的視野和觸覺,將澳洲未來發展的藍圖增添了亞洲元素,深信只有抓緊亞洲各國上昇的動力,方可為國家持繼的繁榮註入源源不斷的能量。

 

<白皮書>定有若幹目標,包括:到2025年,學生需學習一種主要的亞洲語言—如: 普通話;澳洲要與亞洲建立更緊密的外交聯盟;位居主要上市公司和政府機構的領袖們需具更淵博的亞洲學識等。該書還強調,澳洲要向亞洲人敞開大門。

 

對澳洲的華裔人士來說,一般會很歡迎這份<白皮書>以及元首一系列親亞的舉動,因為很高興看到國家領袖的視野與國際接軌,為社稷的不斷壯大覓得新正途,摒棄數百年來西方列強對亞洲的輕視和成見,以主動的態度將亞洲列入國家發展策略的議程表上;同時,作為炎黃子孫,又為祖籍國的日益富強而深感自豪,更願憑著澳洲華人的雙重身份為兩個國家都盡一分力。

 

然而 <白皮書>推出已六個月,最近一些報導指數據顯示學習亞洲語言的學生還是很少,這突顯了現行教育體制存在著缺陷。對<白皮書>如何落實,很多社區人士都存有疑慮。筆者和華人服務社的幾位負責夥伴談起時,他們表示,就以服務社的啟思中文學校來說,近來常收到家長的通知:今後正規日校每周若有中文的教授,他們便不需要再讓孩子到周末的社區中文學校上課。家長們沒有意識到,日校每周的教授中文的時數最多是兩小時,學習中文的效果如蜻蜓點水,不可能把中文學好。其實,更需要把孩子送到周末中文學校進修,增加學習中文的機會。

 

此外,師資是一個大問題。現在,可在日校教授中文的教師,都需要持有澳洲本土的教育本科學位,把大批海外畢業的、優秀而富經驗的中文教師摒棄在教室之外;而站在講臺上的教師往往良莠不齊。曾聽到一些學生這樣說: “我們日校的中文老師是澳洲人,他們可以把‘你好’說成 ni1 hao1。”這種以行政資歷統領專業資歷的狀況,實在讓人感到無奈和滑稽。試想,身為教師,若空有學歷而缺乏應具備的學養,又怎能把富麗委婉的漢語和滔滔五千年的華夏文化傳授給孩子呢?

 

這邊廂缺乏良好的師資,而那邊廂卻有大批“正宗”的中文教師想重掌教鞭卻無門,只能趁周末在社區學校任教,收取與能力和經驗絕不成正對的微薄車馬費。假如政府積極與周末社區中文學校合作,為日校輸入師資和教學,相信可為落實<白皮書>和發展社區語言學校取得雙嬴的局面。

 

喬總理出訪中國,取得好的成果,筆者想: 總理可曾想過,在澳洲國內就有不少社團型如微觀中國,充滿機遇;而欲向亞洲敞開的大門,是否該先向境內的亞洲社團打開呢?若政府善用亞洲背境的社團,落實<白皮書>會事半功倍。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