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周四, 28 6月 2012 14:55

涓涓感恩、綿綿回饋 -- 記長期從事社區工作的資深義工康祖琦

给本文评个分吧
(1 票)


涓涓感恩、綿綿回饋
-- 記長期從事社區工作的資深義工康祖琦
墾 丁

在艾士菲區社區服務工作的圈子裡,不論是主流社區的、還是華人社區的,提到“George Kang”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表示認識他,因為他長期活躍於這區的社區服務工作,熱心助人和積極參與各種有意義的社區事務。

愛以洋名“George Kang”中文名是康祖琦,今年已屆86歲,在華人服務社當義工已有17 年之久。他自稱;他說話時常摻雜一些流利的英語;他會沖上一杯連不常喝咖啡的人也覺得香濃的咖啡。這些剪影拼合出這位元老級義工獨特的洋氣、意趣和不尋常的背境。

George生長在曾經十里洋場的舊上海、畢業於著名的教會大學,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是銳意要把他培養成學養俱佳、講究品味的社會精英。 1949年,中國發生了重大的體制變革,也把不少觀念做了完全相反的置位。曾經的精英,一夕淪為社會邊緣人,失業無助。幾經難辛,他才被招納為中學教師。

也許生命的清貧是為了映襯餘裕、磨難是為了烘托快樂。讓我們要學會在餘裕和快樂的時候,感恩和回饋。 George在1994年移居澳洲後,他享受到了這個國家對高齡者的種種厚待—從多種的津貼到分配公房。感恩,這種他從小被灌輸的觀念,變成了他的心情。他以義務行動落實他的感恩之心、以回饋這個他口中比作“天堂”的國家。

他從事過琳琳種種的社區義務工作,除了長期在服務社當義工外,他也在“艾士菲睦鄰守望”,為降低社區的犯罪率和加強治安盡過力;他曾是“艾士菲市政府服務社會委員會”的籌委;也參加過"長者協會”;警察局也留下了他不少的腳留,有好長一段日子,他每週都會前往值班。時至今天,他仍然每週堅持參加一些為高齡人士而設的社區聚會,還負責開門和鎖門等工作。

談到熟悉的社團活動,服務社這個在艾士菲地區為華人移民做開荒牛的社團,在George心目中佔著重要的位置,他自然報之以瓊瑤。他很自豪地說: “我是華人服務社的義工,在艾士菲人人都知道CASS有幫忙讀信等的服務,我也是艾士菲環保隊的發起人之一”。這支義務的環保隊,十幾年來定期活躍在艾士菲的大街小巷上,為社區帶來清新和整潔。他是服務社艾士菲活動組最早期的籌委之一,如今他以德高望重,仍擔任該組的元老。對於“一直關照”他的服務社創社主席潘南弘,他也常懷感激忠誠之心。

George對社區的熱誠,大處從參與社團活動可見、小處從對鄰舍和各族朋友的關懷可見。他說:一句簡單的問候可讓人與人之間建立起情感。不能不讓人佩服,這位長者憑著主動與其他族裔的朋友交往,竟學會十幾種不同的問候的說法。他以開放主動的態度,吸取著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豐富多彩,為自己的晚年在他鄉的生涯點綴上各式樂趣、並交織出多重層情誼。

聽著George細訴平生、看著他驕傲地一一介紹他書架上陳列的各式義工獎狀,誰說遲暮無所作為? 正如George所言: 別以為做義工只是付出,其實得到的更多。他對社區的回饋,打造了他榮耀、尊嚴又豐裕的晚年。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 C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