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亚洲情色片:女体时代的远去

亚洲的情色片一直以日本为中心,不断向外辐射。香港一度繁荣,韩国现在兴盛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无端地,这个春天内地人争赴香港一睹3D《肉蒲团》的盛景,令人想起2007年李安《色,戒》在香港热映,三场床戏被传得神乎其神,汤唯一炮走红的往事。由于内地上映版本会不可避免删减,邻近香港的广东地区的观众们按捺不住,纷纷前往香港电影院。在香港电影人北望神州的背景下,这般全新且奇异的消费模式发人深思。

很难说3D版《肉蒲团》到底有没有受到李安的影响,毕竟那之后就有了两部《金瓶梅》系列,不大成功。毕竟,三级片早已经不是什么热门类型。艳星肉弹,要么纷纷告老,要么各自穿上了衣裳。内地好之者众,然而基本是受益于录像厅和盗版光盘,真正进过电影院支持的,还是少之又少。《肉蒲团》的卖点恐怕还在于3D,毕竟卖弄情色的东西,你尺度再大,也赶不上真刀真枪的AV,3D只是一种宣传卖点罢了。从投资和卡司来看,这部电影并不具备大卖的资本。至于能否再造一名伟大的脱星,恐怕导演和制片人完全就没有想过。

香港风月无边

情色片这东西,其实往往都是三级片,只是许多三级片未必称得上香艳情色,反倒会让人反感。如果揣测情色片的来历,恐怕要从邵氏时代说起,它有个更文雅的名字,叫风月片。那时候,日本电影遭遇困境,露出了衰败苗头,而香港电影刚刚起步发展,借着地理亲缘,请来了大批技术班底,邵逸夫也曾主动介入日本电影制作。不过社会风气未开,情色片只是有点迹象,尚未成大流,最热门的类型尚是动作片。慢慢地,由于时代变化和商业需求,擅长拍摄黄梅调电影的李翰祥,毅然开拍风月片,推出了《金瓶双艳》、《武松》和《少女潘金莲》等代表作。不可否认,许多风月片确实纯粹卖弄噱头,然而有一部分开始表达一些诉求,这就是李翰祥的过人之处。

后来香港电影迎来其黄金时代,暮气的邵氏依然不断推出情色佳作,像《唐朝豪放女》等。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局通过了三级制的审查分级制度,方才有了众人常说的三级片。很多人一听到三级片,必然就是《卿本佳人》、《蜜桃成熟时》以及《灯草和尚》,李丽珍、叶玉卿、叶子楣还有舒淇们,这已经是比较近的事情了。

要说80年代,内地也出现了一堆怪力乱神的片子,然而要跟香艳、风月扯上关系,还是强人所难了。至于宝岛,黑暗中刚刚亮起了一盏灯。那边还在跟体制斗,台湾新电影尚且自身难保。很显然,三级片之所以兴盛,跟香港的电影工业分不开。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市井文化,成熟的造星功能和高度发达的娱乐体系。三级片里既有古装历史剧,也有现代时装片,更有满足大众猎奇心理的奇案系列等等。这中间,黄秋生甚至以一部三级片成为了金像奖影帝。

那些年头,港产三级片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奇技淫巧,充满了想像力。他们可以把三级片拍成无止境的动作片,做成下三滥的搞笑片。至于故事,他们最不重视的就是故事,浮于表面。一般说来,三级片是以情色场面为组装,一部戏好似几段锦,中间走过场,破布裹着也行。管它是否生硬不流畅,毕竟他们只重视卖点。

很难说改头换面的《肉蒲团》到底还有多少以往的影子,毕竟以3D为口号,那是拜卡梅隆和《阿凡达》所赐。卡梅隆深思熟虑十几年才敢用上3D,现在一窝蜂出现3D,难免会有《苏乞儿》等片子的噱头,画虎不成反类犬。而《肉蒲团》在宣传过程中遭遇阻力,被有关方面认为是有伤风化,其实真要这么讲,以往聚众观看才是有伤风化了。如果3D真能成为一种卖点,那么电影院还可以加入4D技术,搞一些液体喷射、座椅颤动,但真的很难说,3D与4D到底是让观众更享受,还是影响了正常观看。适度刺激观众可以达到满足效果,但刺激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刺激到他们想离开电影院,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日本币之双面

实事求是来讲,不管印度怎么产量大,中国怎么票房创新高,亚洲第一的电影大国仍首推日本。在情色片这个领域,他们影响了香港和台湾,更有奇才辈出。早先的沟口健二等人就非常擅长表现女性题材,后来更有一大批志在粉红片事业的导演们。上世纪的一堆大师里,他们更多注重美感,表现东方文化和日本民族性的东西。一旦过了西方人一关,面对60年代的时代变革,日本电影也出现了乱世场景。新人导演纷纷要抛弃前辈导演的东西,反抗体制,于是黑泽明的电影没人看了。

事情要从大制片厂的崩溃说起,之后独立电影强势崛起,中间伴随了粉红电影的兴衰起落。由于全球领先的经济水平,日本拥有先进的摄影器材,普及程度也非常可观,年轻人纷纷拿起器材拍摄,产量惊人。即便独立制作无法进入院线发行,他们转而追求录像带的租赁发售。粗制滥造的同时,造就出一堆快枪手,他们习惯在廉价、重复、改装、颠覆等东西上做文章。在情色电影的四大家中,神代辰己最为飘逸,大岛渚以激烈著称,寺山修司擅长异色,若松孝二一手政治一手情色。

到了80年代,黑泽清和周防正行等人更是借助粉红电影有了练手机会,催生出另一股电影新浪潮。他们以情色电影作为创作开端,这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现在,这帮人已经成为日本电影的中流砥柱。一直到今天,若松孝二以及濑濑敬久等人还活跃在日本影坛。

90年代开始,AV和饭岛爱们兴盛,动漫、日剧高度繁荣,日本电影里就夹杂了剧场版和动画片,粉红片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于以情色为唯一卖点的片子,其实也不复存在了。比如大热一时的《失乐园》,有大量床上戏然而点到即止,不如说它其实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有很大的保留,大胆程度也是针对社会话题,远不如日本早先的东西。

韩国玉碎瓦全

韩片崛起无非十年间的事情,若要追溯情色片历史,大概可以从《美人》和《麻姑》说起。前者中规中矩,以唯美画面和伤感爱情作结,后者完全就是坑人,近似行为艺术。然而随着电影工业的不断强大,韩国电影百花齐放,商业与艺术并重。最近几年,讲黄色书籍的《淫乱书生》、恶搞版的《猛男诞生记》、关于春宫画的《美人图》,以及经典翻新的《方子传》,像模像样,各有所长。现代剧方面,类似于《五感图》、《寻找大象》等片从未绝迹,性喜剧更是从来不缺。

去年,韩国就搞起了3D情色的初尝试,结果根本就是想像中的粗制滥造,那部《娜塔莉》遭遇了全方位的恶评。再有林常树的新版《下女》,戛纳影后全度妍全裸上阵,脱个精光,不过还是难逃外界恶评。再有一部性喜剧《节日》,没有香艳肉体,上映时导演到处开设SM讲座。韩片和韩国电影人完全就是开放心态,堪比以前的香港,不设底线。

如果追忆韩片历史,金绮泳拍过女人系列,老一辈导演在意识上很激进,然而在表现手法上难以跟上,至少还是曲高和寡了点。毕竟韩国的体制束缚也是出了名的,电影人同普通民众一样,也是经过不断抗争,最后才争取来表达的自由。再到韩国人的民族性格,他们同样包含了一股子压抑的东西。这个半岛国家充满了危机意识,擅长表现苦与恨,暴力作品不断。这就导致在情色片里,他们给人的感觉始终是放不开,拘泥在形式上的东西。娱乐产业高度发达以后,韩国同样出现了不少悲剧,女演员饱受压迫榨取,自杀者不断。这些虽然与情色片无关,然而总会给人予极大的想像空间。

各自沦落与繁荣

如果从文化角度看待,香港有着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这对都市人带来了可怕的压迫感,由此导致了情感压抑,需要快速便捷的宣泄出口。而三级片恰好只是出口的一部分,另外枪战片、帮派片同样迎来了它们的黄金时代。一旦香港电影稍有颓势,所有类型也全盘皆失。再到2000年后杨凡推出的《桃色》,那当真是一部自恋不已的卖肉片,很难带给观众快感。港片沦落至此,悲哀不已。香港电影的衰弱是全方位的,演员断层,不仅没有上得了台面的,就连脱得起的人都没有。内地演员能补一块空白,然而在这块特定领域,她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与香港电影有一点不同,韩国女演员不管名气大小,完全不惧怕露点,非常之洒脱,大有为了艺术而牺牲的勇气,直逼以大胆著称的法国女星。而在港片黄金时代,脱掉衣服的女星依然会被区别对待。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她们依然要接受不道德的审判。

情色片是一种面向男性观众群体的类型,而在男性本位的日本,这一类型就得到了充足发展。由于日本映画伦理管理委员会的严格要求,日本电影也形成了一边压抑一边开放的局面。即便狗血不堪,无数纯爱电影大受欢迎。另一边,AV影像遍地都是,顾客众多。许多艺人更是主动下海,这股热潮也来到了中国。苍井空、小泽玛利亚等人大受追捧,《新金瓶梅》、《金瓶梅2》和《肉蒲团》也都有日本女演员的影子。

中日韩的电影基本形成了亚洲之心,这片领域以外,情色片就鲜有可说的地方。在泰国和菲律宾,不少电影人依然在跟体制对抗。马来西亚等地,他们的新浪潮却后继无力。

目前势头不错的泰国,《晚娘》中风韵犹存的钟丽缇火了一把,然而从那往后,泰国的情色片再也没有形成真正冲击。反倒是恐怖片和动作片发展得相当不错,锐不可当。现在更是一路子的小清新电影,吸收了一大批的观众。

世界电影的热点在不同国家间来回移动,亚洲的情色片一直以日本为中心,不断向外辐射。香港一度繁荣,韩国现在兴盛。因此从某种角度说,如果把情色片作为一种参照标准,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电影工业是否强大,文化环境是否开放。

情色片里也有经典

香港

《金瓶双艳》

《武松》

《少女潘金莲》

《唐朝豪放女》

日本

《恋人们之欲望》

《感官世界》

《草迷宫》

《墙中秘事》

韩国

《淫乱书生》

《美人图》

《方子传》

《下女》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五, 29 4月 2011 18:36

图为《肉蒲团》海报

亚洲情色片以日本为中心向外辐射 香港一度繁荣 韩国现兴盛

《国际先驱导报》无端地,这个春天内地人争赴香港一睹3D《肉蒲团》的盛景,令人想起2007年李安《色,戒》在香港热映,三场床戏被传得神乎其神,汤唯一炮走红的往事。由于内地上映版本会不可避免删减,邻近香港的广东地区的观众们按捺不住,纷纷前往香港电影院。在香港电影人北望神州的背景下,这般全新且奇异的消费模式发人深思。

很难说3D版《肉蒲团》到底有没有受到李安的影响,毕竟那之后就有了两部《金瓶梅》系列,不大成功。毕竟,三级片早已经不是什么热门类型。艳星肉弹,要么纷纷告老,要么各自穿上了衣裳。内地好之者众,然而基本是受益于录像厅和盗版光盘,真正进过电影院支持的,还是少之又少。《肉蒲团》的卖点恐怕还在于3D,毕竟卖弄情色的东西,你尺度再大,也赶不上真刀真枪的AV,3D只是一种宣传卖点罢了。从投资和卡司来看,这部电影并不具备大卖的资本。至于能否再造一名伟大的脱星,恐怕导演和制片人完全就没有想过。

香港风月无边

情色片这东西,其实往往都是三级片,只是许多三级片未必称得上香艳情色,反倒会让人反感。如果揣测情色片的来历,恐怕要从邵氏时代说起,它有个更文雅的名字,叫风月片。那时候,日本电影遭遇困境,露出了衰败苗头,而香港电影刚刚起步发展,借着地理亲缘,请来了大批技术班底,邵逸夫也曾主动介入日本电影制作。不过社会风气未开,情色片只是有点迹象,尚未成大流,最热门的类型尚是动作片。慢慢地,由于时代变化和商业需求,擅长拍摄黄梅调电影的李翰祥,毅然开拍风月片,推出了《金瓶双艳》、《武松》和《少女潘金莲》等代表作。不可否认,许多风月片确实纯粹卖弄噱头,然而有一部分开始表达一些诉求,这就是李翰祥的过人之处。

后来香港电影迎来其黄金时代,暮气的邵氏依然不断推出情色佳作,像《唐朝豪放女》等。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局通过了三级制的审查分级制度,方才有了众人常说的三级片。很多人一听到三级片,必然就是《卿本佳人》、《蜜桃成熟时》以及《灯草和尚》,李丽珍、叶玉卿、叶子楣还有舒淇们,这已经是比较近的事情了。

要说80年代,内地也出现了一堆怪力乱神的片子,然而要跟香艳、风月扯上关系,还是强人所难了。至于宝岛,黑暗中刚刚亮起了一盏灯。那边还在跟体制斗,台湾新电影尚且自身难保。很显然,三级片之所以兴盛,跟香港的电影工业分不开。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市井文化,成熟的造星功能和高度发达的娱乐体系。三级片里既有古装历史剧,也有现代时装片,更有满足大众猎奇心理的奇案系列等等。这中间,黄秋生甚至以一部三级片成为了金像奖影帝。

那些年头,港产三级片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奇技淫巧,充满了想像力。他们可以把三级片拍成无止境的动作片,做成下三滥的搞笑片。至于故事,他们最不重视的就是故事,浮于表面。一般说来,三级片是以情色场面为组装,一部戏好似几段锦,中间走过场,破布裹着也行。管它是否生硬不流畅,毕竟他们只重视卖点。

很难说改头换面的《肉蒲团》到底还有多少以往的影子,毕竟以3D为口号,那是拜卡梅隆和《阿凡达》所赐。卡梅隆深思熟虑十几年才敢用上3D,现在一窝蜂出现3D,难免会有《苏乞儿》等片子的噱头,画虎不成反类犬。而《肉蒲团》在宣传过程中遭遇阻力,被有关方面认为是有伤风化,其实真要这么讲,以往聚众观看才是有伤风化了。如果3D真能成为一种卖点,那么电影院还可以加入4D技术,搞一些液体喷射、座椅颤动,但真的很难说,3D与4D到底是让观众更享受,还是影响了正常观看。适度刺激观众可以达到满足效果,但刺激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刺激到他们想离开电影院,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电影《岁月神偷》海报

特别策划

如果你面前现在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但是你只想切其中的一小块来吃,这一想法应该如何去评价?是的,从中国人的传统角度说,这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算得上是一种美德。但是,你就不怕这蛋糕在你面前年复一年地放着,烂掉了吗?

蛋糕的问题,就是今年已经进入第三十个年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从陈嘉上这位主席上任开始,金像奖的评委会就流露出这样一个想法:香港本土电影不景气,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鼓励香港本地的电影人。想法本身没有错误,但自从CEPA协议签署之后,香港影人大批北上,连带着金像奖每年所要评选的电影,绝大部分也都成了合拍片。几年下来,金像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止香港,与金马奖和金鸡百花奖一样,这一奖项目前已经成为华语电影界三大奖项之一,并且比起相对官方的金鸡百花和相对偏文艺的金马,金像已经成为最能反映华语电影市场商业行为的标志性奖项。但是,影响力不断增大,诉求却不断缩小,这对于走进而立之年的金像奖,绝对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尴尬1 小香港OR大华语?

●金像奖影响力已扩大到华语圈,但作为华语电影三大奖项之一的金像奖评委,却只希望扶持本土影人。金像奖创办初衷的模糊,导致了文隽、陈嘉上两位主席的针锋相对。

去年金像奖颁奖结束后,前主席文隽就显得怒气冲冲。

在他看来,黄岳泰和陈德森的获奖实在显得过于“小香港”,有点排外的感觉,变成了自己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但是,前主席的炮轰显然在今年依旧没有效果,从入围名单来看,重要奖项基本上依然是清一色的“港产”,尤其是最佳女主角。在2004-2007年期间,一度被内地女演员霸占了长达4年之久的金像奖影后位置,最近3年甚至基本不选择内地女演员入围了,哪怕被人诟病“护短”也在所不惜,哪怕被人诟病只能颁给“老年人”也无所畏惧——— 2009年的影后给了已经60岁的鲍起静,2010年的影后则落入50多岁的惠英红手中,至于今年,影后提名中同样没有一个内地演员(加入香港籍的汤唯已被算作港人),为此甚至不惜加入表现平平的薛凯琪。而与之相应的,则是香港电影人的大呼小叫:香港演员断档!女演员尤甚!张柏芝之后已无拿得出手的明星!

按照陈嘉上的说法,金像奖这样的做法完全是应该的:“金像奖不是商业的奖项,我们也没有野心做华语电影的盛典,只做好香港电影的本分就好了。”而香港电影的本分究竟是什么?根据他的理解,就是多培养人才,多拍带有香港电影风格的戏,让香港电影的风格发扬光大。

文隽和陈嘉上到底谁对谁错?这个问题谁也解释不清。如果从整个华语电影市场发展的态势来看,文隽显然是对的,金像奖本身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香港本土,而目前华语电影也没有一个真正兼顾到市场与艺术的奖项平台。

但陈嘉上的理由自然也站得住脚,从金像奖这30年的评选来看,其最大的作用自然也是对香港电影人的鼓励,否则也不会得到那么多影人的认同。那么,这两人的争论到底算是什么?

如果要追究,这只能说是金像奖本身的一笔糊涂账,因为就算这一奖项的始作俑者、《电影双周刊》的主编陈柏生,在创立金像奖的时候就没有把自己的目标搞明确。

根据他的回忆,金像奖的始创是这样的:“1981年11月,在一次《电影双周刊》的编务会议上,谈到每年搞的十大华语、外语片评选时,我问大家:我们可不可以搞大它?”而出于这样的目的,金像奖诞生之后的几年,所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扩大奖项本身的影响力。而上世纪80年代又恰逢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因而侧重于表彰香港本土影人的成就并没有问题,这一表彰就延续了20多年,自然也成为了金像奖的传统。

但在CEPA协议签署之后,金像奖的影响力,伴随着诸多北上内地的香港影人扩展开来。如果继续保持创办初期的宗旨,金像奖的确是“搞大”了,再大下去就成了华语电影第一奖项。但这样下去,金像奖同样面临着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的尴尬——— 即便搞成全球电影人的狂欢,它在很多人心目中依然不如邻居美国人的奥斯卡奖,因为加拿大本身出产的电影不仅没质量,而且也没数量。

所以,文隽和陈嘉上都没错,金像奖是要搞大,但若要更上一层楼,对于本地人才的鼓励自然也是当务之急。

文隽、洪祖星、张同祖、吴思远、陈嘉上(从上至下)。

尴尬2 文艺OR商业?

●金像奖有着对商业电影表彰的传统,但出于对香港电影文化的责任感,它又必须兼顾推举文艺的使命。于是,30年来,金像奖只能在文艺和商业之间摇摆。

即便把“小香港”的问题解决了,已经进入第30个年头的金像奖,依然很难成为华语电影圈的奥斯卡奖。

除了在方向、范围问题上的纠缠不清,在评选内容的标准方面,金像奖同样整天摇摆不定。相比于近年来“艺术的归艺术,技术的归技术”的奥斯卡金像奖,香港金像奖的入围电影依然在商业影片和文艺片中成了一团浆糊:前几年香港电影产量太低的时候,诸多合拍的商业大片涌入名单,获奖的也多是这类商业电影。而近年来本土电影稍有起色,但像许鞍华这样的导演因为资金问题只能拍一些文艺片时,金像奖却也倒向了文艺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在最近几届金像奖上风头甚至盖过《十月围城》和《赤壁》这样的大片。而从今年的提名来看,同样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电影:既有《月满轩尼诗》这样的小品,又有《狄仁杰》这样的巨制。但是,就算这两部电影能做对比,你又能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汤唯和刘嘉玲之间的演技呢?

陈嘉上在接受采访时说,金像奖从来都不是商业奖,但金像奖与商业电影之间的纠缠不清同样也颇有渊源。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历经6年的波折后,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终于如愿以偿,今天,筹划已久的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将正式破土动工。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将首次出现两只“米老鼠”在华同台竞技,中国也将成为美国本土外,世界上唯一拥有两个迪士尼乐园的国家。

  不过,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5年来,却总体亏损。2008至2010年度,香港迪士尼乐园累计亏损达36.1亿港元。

  预计将于2015年建成开园

  自2009年11月上海市政府宣布迪士尼项目启动以来,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进展一直备受公众关注。今天的动工仪式将成为上海迪士尼建设全面启动的重要标志。

  华特迪士尼乐园和度假项目负责人此前曾透露,预计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将于5年后即2015年建成开园。上海迪士尼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六家迪士尼乐园,也是中国第二家迪士尼乐园。

  每年或拉动160亿元消费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迪士尼总体项目将包括一座主题公园、两家酒店、一家零售和餐饮综合体以及一个湖泊。上海迪士尼是继上海世博会之后的又一重大建设项目,项目直接投资额约245亿元,间接拉动的投资规模或为千亿级。

  以每年1000万游客计算,全年门票销售将超20亿元。按照以往的迪士尼产业链效应,1元的门票将拉动8元的消费,因此,单计算行食住、游购娱等最基本的游客消费,迪士尼每年带来的服务业产值将达到160亿元。由此,上海旅游、酒店、餐饮、观光、交通等产业将直接受益。

  “毫无疑问,上海迪士尼乐园建成后,将会分流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客流。”一位不愿署名的专家评论说。(记者王飞)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件清代珐琅御制瓷器备受关注。

本报讯 (记者李健亚)前日,香港苏富比春拍在北京举行了预展,以收藏瓷器为主的玫茵堂珍藏、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的藏品,成了此次春拍打出的两张王牌。“玫茵堂”珍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以估价1.8亿港元成为全场焦点。专家称,“玫茵堂”此场拍卖将成为中国艺术拍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最高估价瓷器成焦点

今年2月,香港苏富比便发布消息称在4月举行的春拍上将重磅推出尤伦斯收藏和玫茵堂珍藏。此次预展中,这两大收藏也成为重点。据介绍,“玫茵堂珍藏”开始于上世纪,经过了50年的收藏历程,以其御制瓷器举世闻名,是世界上最精炼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此次亮相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估价更是高达1.8亿港元。

香港苏富比中国艺术部资深专家沈恩文告诉记者,珐琅彩最初由西洋传教士引进,是清代内府造办处绘施于铜、瓷及玻璃胎器的加彩技艺。造办处御制瓷胎画珐琅器产量极少,传世品多集中在北京和台北两故宫博物院。而此次亮相苏富比春拍的又是“锦鸡花石”这类极少出现的题材,目前同类型的藏品又只有四件,除了博物馆典藏外,能在市场上流通的事实上就两件。

此次上拍的这件珐琅瓷器估价就高达1.8亿港元,成为估价最高的瓷器,沈恩文称这是从珐琅彩御瓷的艺术价值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做出的合理定价。“去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清乾隆瓷器估价3000多万,最终以2.526亿港元成交,当时便对中国瓷器艺术品市场有了推高作用”。

尤伦斯106件当代艺术品上拍

早在今年2月,收藏家尤伦斯把自己的106件当代艺术品打包拍卖的消息一传出,便引起艺术界的轩然大波,甚至有传言说尤伦斯要放弃收藏中国艺术品。为此,香港苏富比北京预展中,苏富比方面也专门为尤伦斯藏品开辟了特殊预展,展示了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等二十余幅作品。

据介绍,此次专场中的作品有一部分曾亮相于1989年首届“现代艺术大展”上,其中就包括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毛旭辉的《家长系列三号》等。在本次拍卖中,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估价达到2500万至3000万港元。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指出,此次尤伦斯大规模藏品流向拍卖市场,能对当代艺术板块起到积极作用。林家如称,尤伦斯希望并不只是中国买家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也包括世界级买家。

据悉,此次香港苏富比春拍将于4月1日至8日在香港举行,共上拍包括瓷器、中国书画、中国当代艺术品等3600件珍品。

■ 拍卖纪录

清代瓷器目前正是艺术市场中最火热的一个板块。去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估价并不高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就意外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成为目前为止最贵的中国艺术品。当时这曾引起各方的关注,专家也曾表示,在今年中国古代工艺品和中国书画两大板块都可能有天价拍品出现。不知道此次将上拍的清代珐琅御制瓷器是否有可能再创天价,打破最贵艺术品的纪录。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新恒基集团董事局主席高敬德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新恒基集团董事局主席高敬德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人民网3月4日北京电 (记者 刘瑞刚)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新恒基集团董事局主席高敬德3月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希望能将深圳设为直辖市,并以香港、深圳为核心建立大珠三角的超级国际大都会。

  之所以选择这块区域,高敬德委员认为:“从GDP总量、人口数量来看,香港是整个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若能跟深圳对接起来,那么双层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就会形成。”

  今年1月28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2010年深圳经济运行情况的相关数据。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9510.91亿元,继续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超过天津和重庆。基于深圳如此抢眼的经济发展数据,高敬德委员豪言,若能够将深圳设为我国第五个直辖市,大珠三角区域“用20年、30年就能够构建成一个超过纽约的大都会”,从经济总量上看,“如果港深加起来,到2020年GDP一定会超过三千亿美元,人口也将达到两千多万人。”

  高敬德委员表示,建议深圳成为直辖市,除了目前深圳经济发展突出以外,从全国角度来看,北边有北京、天津,东边有上海,西边有重庆,唯独南边缺乏这么一个直辖市。“如果把深圳建成直辖市,深圳能够对整个地区起到引领和拉动作用。”

(编辑:SN012)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一名暴力示威者冲上台企图向曾荫权(左)施袭,曾德成从后阻拦。 大公报图 林雨燊摄 一名暴力示威者冲上台企图向曾荫权(左)施袭,曾德成从后阻拦。 大公报图 林雨燊摄

  中新网3月3日电 据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网站援引新华社消息: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社民连组织的暴力示威中受伤一事,记者采访了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

  该负责人说,3月1日下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出席辛亥革命100周年展览时,在社民连组织的暴力示威中受伤,我们对此表示严重关注。香港是个法治社会,任何人行使公民权利都必须依照法律进行。行政长官是依照香港基本法和有关法律在当地选举产生并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应当受到尊重,其人身安全必须得到切实保护。我们相信,香港市民绝不会容忍这类暴力行为在香港发生。我们认为,对此暴力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予以惩处。

(编辑:SN020)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香港2月19日电(记者 张雅诗)美国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19日经停香港水域,进行大约5天休整。

  “蓝岭”号舰长鲁迪·勒普顿当日在舰上举行的简短记者会上表示,在港期间,“ 蓝岭”号船员除享受假期外,还将参与一系列社区活动。

  载有超过1400名官兵的“蓝岭”号,全长约194米,排水量逾1.9万吨,是一艘海空两栖作战指挥舰,已在美国海军服役近40年。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人民网2月17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有报道指,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拘捕数名天汇买家,涉嫌洗黑钱。香港警方17日在接受中通社查询时表示,有关调查仍在进行当中,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被拘捕。

  有报道说,商业罪案调查科经过了7个月的调查之后,怀疑天汇买家中有人涉嫌洗黑钱,拘捕了4至5人。

  天汇发展商──恒基地产暂未就此事做出评论,而香港警方则表示,有关调查仍在进行当中,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被拘捕。

  恒基地产于2009年10月以平均每平方英尺4万港元,出售西半山豪宅天汇25个单位,其中一个单位每平方英尺逾7万港元,价位破世界纪录。但随后24个天汇单位的买家要求延期交易,最终有20个单位未能成交,事件引起各界关注。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陈振聪自称与龚如心有10多年的深厚亲密的关系,但一直保持低调。资料图 陈振聪自称与龚如心有10多年的深厚亲密的关系,但一直保持低调。资料图

  新华网香港2月14日电(记者 茆雷磊)就已故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的遗产认证案,香港特区高等法院上诉庭14日驳回了原审败诉方商人陈振聪的上诉。陈振聪的法律代表称,将申请上诉至特区终审法院。

  上诉庭3位法官14日一致裁决驳回陈振聪的上诉。上诉庭副庭长罗杰志在宣读裁决时表示,陈振聪在这起案件中完全不诚实,而且坚持进行上诉,滥用法庭程序,上诉庭因此驳回其上诉。上诉庭还裁决,陈振聪必须承担华懋一方在原审及上诉过程中的大部分诉讼费用。

  陈振聪的法律代表随后说,已接获指示,将就此案申请上诉至特区终审法院。陈振聪本人也通过公关公司表示,对裁决感到失望,但是尊重判决结果,并已决定继续上诉。

  华懋慈善基金主席龚仁心在随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对法院的裁决感到非常欣慰,这再次证明天地有正气,希望诉讼到此结束。

  龚如心在2007年4月病逝,留下近千亿港元财产。陈振聪同年10月入禀特区高等法院,指自己持有龚如心2006年签署的一份遗嘱,并称其为龚如心遗产的“唯一继承人”;而由龚如心胞弟龚仁心主持的华懋慈善基金则持有龚如心2002年签署的遗嘱,该遗嘱声明将绝大部分遗产拨入华懋慈善基金会。

  2009年5月11日,龚如心遗产争夺案在香港高等法院开审。2010年2月2日,香港高等法院裁定陈振聪败诉,有关遗产将拨归华懋慈善基金。高等法院法官当时裁定,陈振聪所持遗嘱上的龚如心签名为伪冒,陈振聪与龚如心之间的关系是风水师和客户的关系,同时裁定陈振聪并非可信证人。

  陈振聪在1992年经人介绍认识龚如心。当时是风水师的陈振聪声称能算出龚如心失踪多时的丈夫王德辉的下落,因而博得了龚如心的信任。争产案件审理期间,陈振聪公开披露自己与龚如心有长期的“浪漫和性的关系”,引起社会关注。

  龚如心在2007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全球排名第204位。这位亚洲女首富生活俭朴,并热心公益,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华懋慈善基金。

  诉庭驳回陈振聪要求检验龚如心遗嘱申请龚如心千亿争产案续:华懋向陈振聪追讨逾亿讼费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4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