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环球网记者朱盈库报道,据法新社4月14日报道,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4月14日表示,该组织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将根据需要尽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并要求有关国家向利比亚派出更多的高精度战斗机。

  拉斯穆森当天在柏林召开的北约外长会议上说:“在我们的授权下,我们承诺提供所有可能的资源和最大的行动机动性。我们将维持对合法打击的目标的行动,并会根据需要尽可能长期地施加这种压力。”

  针对近日英国和法国呼吁北约向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提供更多火力一事,拉斯穆森声称北约需要更多的高精度战机,对隐蔽在城镇区域内的重型武器进行袭击。他说:“为了避免平民伤亡,我们需要非常成熟的武器,需要更多能进行对地面进行打击的高精度战斗机。”

  他还信心满满的说:“我相信有关国家会加快步伐的。”

(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仿生机器裤"ReWalk"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9日消息,近日,由一家以色列公司研制的仿生机器裤"ReWalk"在英国伯明翰的展会上公布。只要穿上这款仿生机器裤,下身麻痹和截瘫患者就能够自己站立并上下楼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ReWalk设备包括装配发动机的腿部支架,传感器,装有电脑控制器和电池的黑色背包及一支帮助身体平衡的拐杖。穿上这条机器裤后,所有动作完全由用户控制,用户可通过手腕上的遥控腕带发出站、坐、行,蹲等命令,身体前倾以激活身体传感器,机械腿就可以行走了。停下来也非常简单,只需要直起身体。


所有动作完全由用户控制

  经过测试后,设备已应用在意大利一个脊髓损伤专家小组,而适合普通截瘫患者的版本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发布。公司创始人表示,ReWalk将为在阿富汗战场受伤的士兵带来福音,包括军队在内的众多潜在客户已经表现出很大兴趣。

  这套装置预计2012年初开始销售,售价为5万英镑(约人民币53万),使用前需要进行几次培训,每次培训大约2个小时。公司负责人介绍成,该设备除了让病患能够走路外,对他们重拾自信也很有帮助。截瘫者由于活动不便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产生常见的沮丧或自杀倾向。

  (KT)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悲鸿《奔马图》

廖静文写鉴定证书。

从北京回来后,南京藏家方先生这几天仍然沉浸在兴奋中。4月1日,本来是愚人节,可就在这个日子,他真真切切见到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真真切切地听廖先生确认了他刚刚收藏的“悲鸿马”的真实性。廖先生甚至对他说:你赚了,赚了几百万了。

一幅画勾起老人尘封记忆

当从朋友处听说有人手上有幅徐悲鸿的《奔马图》愿意出让时,对名家精品向来敏感的方先生立即产生了浓厚兴趣。展开画的一瞬间,这扬蹄奔跑、脚下生烟、鬃毛高扬,充满昂扬斗志的奔马立即以满纸的精、气、神打动了方先生。还好,买家的开价尚在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内。于是,爽快成交。

4月1日,朋友帮他约好了廖静文先生。谁也没有想到,打开画纸后,老人原来平静的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话语速也明显快了起来:“这是真的,这么多天了、一个多礼拜了,总算看到一幅真迹,现在假的东西太多了”。她一边细细审画,一边回忆:“这幅画我知道的,是在盘溪给叶浅予画的,不但是真迹,还是精品,因为是给道长画的嘛。那时候条件困难,纸张不好,这是高丽纸。”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酣畅淋漓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浓淡枯湿之间,一派浑然天成。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强,前伸的双腿劲挺有力,整匹马似乎要冲破纸面跑出来。

她又问方先生:“这幅画哪来的?”“买的”,方先生恭敬地回答。“多少钱买的?”“180万”,方先生坦率相告。“喔,那你赚了,赚了几百万了”。因为,2010年秋拍,同样一幅徐悲鸿赠给叶浅予的“白马图”,在京城拍场上拍了1680万。随后,廖老亲手慎重地给方先生写下了鉴定证书,又欣然答应与这幅“悲鸿马”合影。并嘱咐助手到资料室给这幅画拍个照片,给徐悲鸿纪念馆做个资料,存个档案。

画作见证徐悲鸿叶浅予深厚友情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兴起,徐悲鸿的马便以绝对主导的势头,进入到各种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中,引领着近现代绘画的整体市场行情,成为拍卖市场的风向标。十几年的时间里,出现在拍场的“真马”“假马”岂止上千。真是铺天盖地,鱼目混珠。难怪廖静文先生要感慨:难得见到一幅真迹!

此幅奔马图上有款识:浅予道长雅教。此画浮出水面的背后,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徐悲鸿与第一任国画系主任叶浅予的深厚友谊。徐悲鸿与叶浅予的关系甚笃,1944年。叶浅予于重庆举办“旅印画展”,徐悲鸿兴奋不已,当场定购叶两幅舞蹈人物画,撰文称“国画中如此高手,五百年来,仅有仇十洲、吴友如两人而已”;“中国此时倘有十个叶浅予,便是文艺复兴大时代之来临了!”对艺术家的最高赞许溢于言表。1947年,北平发生“倒徐运动”时,叶浅予站出来支持徐悲鸿。在那个指鹿为马的年代,友情的最高境界也无非如此。两人书画往来的背后,当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而方先生的收藏经也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能够淘到这样的精品,需要眼力也需要胆量。再三追问之下,“深藏不露”的他透露了自己的收藏经:盯名家精品,一旦看准,就不惜代价。2000年的时候,他甚至把自己的一套别墅卖了96万元,转而买进了《石渠宝笈》著录的一件精品。当然,不惜重金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练眼力,数十年来,他一直把精力花在研究中国传统书画上。  本报记者 冯秋红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木质桁架的铁皮屋顶则更富有弹性,可以提高房屋在地震中的安全系数。
 

  本文为读者详细介绍几种地震灾区常用的房屋结构以及建筑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发生在海地的地震提醒了大家:地球上有数十亿人所居住的房子会在地震中坍塌。然而,提高房子的安全系数的花费并不高,只需要使用秸秆、泥砖和旧轮胎等基本材料就能实现了。
 

  在洛杉矶和东京等断裂带较多的城市中,提高房子的抗震能力已经成为日常生活费用中的一部分。混凝土墙大多使用钢筋进行加固,而少数建筑会安装上 相应的减震装置以防万一。在2010年2月下旬发生在智利的里氏8.8级的地震中,遵循严格的要求建成的房子拯救了千上万人的生命,但在海地这样比较落后 的国家里,2010年1月发生的强烈地震一共造成22.25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些普通的房子根本无法抵抗地震的蹂躏。“发生在海地的灾难,在 发达国家是不会如此严重的”,利马秘鲁天主教大学的工程师马歇尔·布隆德特说。其实哪里都不应该发生这样的惨剧,这里有廉价的解决办法。
 

  1970年,秘鲁发生地震,一共造成7万多人死亡,自此之后,布隆德特就一直致力于抗震房屋方面的研究,在那次地震中,许多人因为房屋坍塌而失 去生命,普通房屋的墙体所使用的砖比较便宜,也比较重,同时是由阳光晒干的,这种类型的砖在发生地震的时候非常容易碎裂,这也正是引起房屋倒塌的主要原 因。布隆德特的团队研究发现,那些墙体在建造过程中使用塑料网的建筑,虽然在地震中也出现了裂缝等情况,但却没有引发坍塌事故,里面的人们得以成功逃生。 “你可以重新改建一下自己的房子,但并不需要做太多的改造”,布隆德特说,塑料网同样可以用来对混凝土墙进行加固。
 

  其他地方的一些工程师也正在寻找使用当地材料来建造抗震房屋。印度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找到了一种用来加固房屋的竹子。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约 翰·范德林特专门为印尼地震多发地区设计了一种房屋模型,底部安装有地面运动装置,用填满了沙子的轮胎制成,虽然这种房子的安全程度只有那些安装了先进减 震装置的房子的三分之一,但是它的建造费用非常低廉,非常适合在印尼地区进行推广。“正如你所问的那样,作为一个工程师,我需要多高级别的安全度?”范德 林特说,“这时候你需要把握好实际情况和解决办法之间的平衡。”
 

  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有许多可以加以利用的秸秆。在这里,一般的房子是由石头和泥浆建成的,然而秸秆拥有无可比拟的弹性,同时在冬天还有一定的 保温作用,加州的工程师达塞·多诺万说,多诺万和她的同事们在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后开始在当地建造“秸秆房屋”,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17栋。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它的一些地震多发地区:虽然鼓励创新思想,但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即便是解决办法很是廉价,但对于他们来说依然太贵。自 2007年以来,秘鲁一共有2500栋房子用塑料网或其它措施进行了加固,今年计划完成700栋,但整个国家还需要数十亿美元对几百万栋房子进行加固。 “世界上还有更多的房子需要进行改造,”布隆德特说,“而这些房子很可能会在下一次地震中倒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珠穆朗玛峰上空旋转的星空痕迹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3月5日消息,星空对于人类永远都是那样的充满吸引力,许多摄影师都喜欢将自己的镜头对准美丽的星空。近期,一名摄影师就展示了自己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拍摄到的美妙星空画面。


这样照片的拍摄需要数小时的曝光时间

  据国外媒体报道,23岁的摄影师安东-贾科维(Anton Jankovoy)花费数月时间在珠峰安营扎寨,等待合适的天气条件出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为这一目标奋斗3年后,贾科维终于成功地拍到了这些美轮美奂的照片。这些照片都经过了数小时的曝光,背景中可以看到安纳布纳尔南峰(Annapurna South)和西温楚立峰(Hiunchuli)。


摄影师安东-贾科维

  来自乌克兰的贾科维说:“我热爱摄影,观赏周围的大自然。一切都那样宁静。但由于拍摄这样的星迹照片需要长时间,所以需要很好的耐心。”他还表示自己学会如何用冥想的办法来克服严寒。他补充道,“尽管从9岁那年开始学习摄影,但在这样的高山上进行拍摄还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从童年时代就梦想爬上高山摄影,梦想能来尼泊尔这个高山之国。”

  “4年前,我省吃俭用1年半,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首次喜马拉雅山之旅。珠穆朗玛峰对我几乎像是一种启示录,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生活,对我来讲这里简直是另一个宇宙。这次经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生活。“贾科维补充道,”当我回到乌克兰,我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再去适应原本的生活。为了这些我确实付出了很多,也需要很大的耐心。不过看到这些作品是我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表示,2015年我国将全面实现低空管制开放,“当然包括北京了。”

  李家祥表示,此前在黑龙江、吉林、广东和海南进行了放开低空的试验,今年准备扩大到湖北、湖南、广西和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往后几年逐年扩大,2015年全面放开。”

  去年底,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低空空域开放在今后10年内将按试点、推广、深化3个阶段逐步推进。推广阶段(2011年-2015年),会在北京、兰州飞行管制区分类划设低空空域。

  李家祥还回应了民航与高铁之间的竞争问题。他表示,在短途距离上,高铁对民航的旅客流量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但长途距离、特别是国际航线上,高铁可以说没有更大影响。高铁的出现对民航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整个流程,特别是实现更加快捷方面提出了挑战。民航会改进服务,“实际上是对民航运营的促进。”

  在国外,有很多国家低空是对私人开放的,可以自由飞行,只要告知就行,不需要批准。我们希望飞行更加自由。——精功飞行俱乐部董事长李晨

  北京拥有私人飞机的人数在10人以上,但很多人买了后,因审批繁琐,想要上天并不容易,所以很多人背着政府部门选择“黑飞”。——北京一私人飞机主

  即使完全开放低空空域后,还有大量的配套工作需要完成。政府需要为产业发展做好准备,比如需要做好通用航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还要打造通用航空文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

  本报记者 李超

  委员建议

  放开低空需完善空中交规

  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冯培德表示,目前机场、服务等配套条件尚未做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冯培德院士表示,低空领域的逐步放开是一个趋势,小飞机数量也会因此而大幅增加,这对乘坐飞机和管理空域的人而言都是挑战,需要空中交通规则的完善和监控能力的加强。

  冯培德表示,放开低空领域对小飞机市场的需求拉动肯定很大,但目前准备不足,其中包括机场、设施、服务等配套条件,“现在这些配套还没有做好。”

  目前采用的空域使用审批制度无法满足未来的需要,势必逐步转为报告制,这就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适应新形势制定相关规则,其次是解决空中交通管理的监督手段,统筹解决效率与安全的统一。

  本报记者 郭少峰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日10:30,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货币政策及金融问题”记者会。

  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当前通胀压力比较大,社会也普遍预期进入了加息通道,但是加息又会带来热钱大量快速涌入,央行在两难的问题上,在汇率和利率上的调节如何权衡?今天公布的数据CPI 2月份达到了4.9,与1月份基本持平,下一步会不会对汇率进行一次性大幅度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在国民经济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成功复苏后,通货膨胀也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政策肯定会是一个需要运用的重要工具。任何金融政策工具都可能有负面的影响,比如可能会使资本流入有所加大。但是,因为中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开,还是有管理的。因此我们还是有一些手段来管理资本流动的。有些国家可能没有资本项目的管制,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运用也是要进行利弊权衡的,如果经过比较权衡后,利大于弊,那还是需要使用的。

(编辑:SN020)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作为世界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的总编辑,布鲁斯·艾伯茨非常看重科研界的职业道德建设。他表示,科技发达的美国以及科技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近年来都出现过个别人科研学术行为不端的问题,这表明,“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对每个国家都很重要”。

    艾伯茨近年来平均每年至少到中国访问一次,他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也一直密切关注。5月份即将再访中国的艾伯茨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科研领域碰到的问题形形色色,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科学免受腐败干扰;职业道德建设对每个国家的科学发展都很重要,中国和美国都需要重视此事。要使科学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拥有诚信。

   “当人们公布并非来自真正实践的数据时,科学事业就会受到玷污,因为科学依赖于讲真话,科学界需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价值观。我们需要让年轻科学家意识到他们只要做真正的研究就会得到认可,”艾伯茨说。

   据艾伯茨介绍,在美国,通常如果有人揭发学术不端行为,大学或科研机构会展开调查。政府也会评估调查结果,以判断调查是否尽职尽责。艾伯茨也曾耳闻美国一些大学隐瞒本校学者学术不端的事实。“这些大学或许认为它在自我保护,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整个科学界”。

   艾伯茨表示,美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比如很多大学都开展过科研职业道德教育的项目或课程,他所在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就开展过一个项目,每到周六,很多学生和家人都会来参加一个会议。大家聚在一起把科研生涯中遇到的各种道德困境说出来并展开讨论。他认为,这样的教育对年轻科学家至关重要。

    艾伯茨还表示,美中两国的顶尖科学家都意识到,美中两国必须成为朋友,而要想成为朋友,双方就需要合作,彼此更好地了解。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美中两国在科学领域的关系会变得更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日14:30,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财政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记者会。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会上表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谢旭人表示,今年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中国政府在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当前世界经济尽管在逐步复苏,但是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还存在。我国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也需要应对这些影响,还需要必要的政策支持。  

  谢旭人说,与此同时,我们近几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增加了公共投资,有不少在建的项目还需要继续增加投入。今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有计划地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这些都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所以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谢旭人说,落实好这个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而且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谢旭人说,今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预算赤字比去年减少1500亿元,全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去年是2.5%,今年可望进一步下降到2%左右。与此同时,在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下更大的工夫。按照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这一要求,我们在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大力支持和促进诸如粮食、棉花、蔬菜、糖料、肉类、肉禽蛋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进一步清理、规范流通领域各种收费,进一步做好促进化肥、农药、薄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价格的管理,促进增加这些方面的供应。

(编辑:SN020)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3月10日至19日,包括粤剧《花月影》、话剧《与妻书》、现代舞《临池无墨》在内的5部“广东制造”的舞台艺术作品将集体亮相京城,还将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粤剧走出省门乃至晋京,显然不是第一次,60周年国庆的时候,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就曾令京城戏迷一饱眼福。但这次演出是广东首次组织多个优秀剧目统一亮相,换言之,声势如此浩大,肯定是第一次。并且报道说,本次展演活动将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门票均在市场公开售卖,更展示了改制后的广东文化艺术院团非常自信的一面。这一次,对于粤剧的振兴,或具有不可估量的标志意义。

“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的高度评价,粤剧也因之有了“南国红豆”的昵称。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继开平碉楼填补广东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之后,再填补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但我们在欣喜之余必须看到,粤剧的申遗成功,一方面体现了“世界”对粤剧独特艺术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粤剧作为传统剧种在现代社会正面临着严峻考验。申遗成功,无异于颁给粤剧一块“金字招牌”,如何擦亮招牌,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行动之一,就是“走出去”。不错,粤剧早就走出国门了,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但凡有粤籍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就传唱着粤剧。我是想说,粤剧要走出自己的方言区。早几年我就在文章中说过,粤剧得让国人认识才行,人家不能听到“yueju”的发音之后,本能想到的是越剧,想到的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作为地方戏曲,诚然要立足本土,然本土只是蕴育、传承的雄厚基础所在,地方戏曲必欲弘扬、光大,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是绝对不够的。

我们不难感受到,粤剧在全国的影响并不大,京剧不用说了,也不及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不是吗?荧屏上每每“林妹妹”、“包龙图”、“刘大哥”之声一响,不用介绍,大家都能很自然地知道这是什么剧种,都能跟着哼哼两句,真的是耳熟能“唱”。粤剧要在全国唱响,也得有自己的、能够为方言区外的人们易于接受的经典段子。粤剧现在有没有这样的经典段子呢?如果有,就需要以之为突破口大力普及;如果没有,就需要刻意经营。余对粤剧曲目所知不甚了了,但听喜欢的人们唱些“分飞万里隔千山”之类,“大姑”、“乞儿”什么的,令本人的感觉颇怪。如果把整出曲目比作“面”的话,经典段子就可以比作“点”,虽然“点”脱胎于“面”,而就普及功效来说,可能又胜于“面”。而且,凡称经典的东西,也就意味着百听不厌。

登上国家大剧院只是粤剧迈出的第一步,另一个唱响的终南捷径我以为是能够跻身央视的春晚。央视春晚不是有例牌的地方戏曲联唱吗?粤剧应该并且必须想方设法在那里占有一席之地,以期在全国观众之中普及开来,使不同地域的人们既知粤剧其名,又闻粤剧其声,进而熟悉其声。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5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