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网络文学的兴盛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经过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黄金时期,当代中国文学骤然降温。90年代商业化浪潮汹涌而至,更是稀释了传统文学强烈的精神贵族血液,精英写作也由此进入了重整和再思。可以说,网络文学是在文学进入瓶颈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那么,在历史的沿革中,网络文学呈现出了哪些新的因素?又如何体现出“一时代之文学”应有的特质?以下将从书写、阅读和批评三个方面,系统重估网络文学价值之所在。
一、新书写方式的诞生。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这种境况的出现,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有助于形成一种大文学观,不仅使各个社会层面的精神思绪和文化含量得到全方位的表现,而且拓开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书写,还往往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消费点。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同时,也立意追求经济利益,在渴求得到网友读者的认可和点击阅读的基础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作者与新型读者之间是相互契合的,你带动我,我带动你地旋转着向前,彼此啮咬着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存在,由此而表征出来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约、社会心理的展开以及个体精神的张扬之间更为复杂的纠葛与互动。
二、新阅读形态的形成。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观看和阅读世界的方式,在这里,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并没有被摧毁,而只是以新的形态出现。这也昭示出了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一方面,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能够根据当代人的精神理想和现实追求,调整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使自身符合平民化的审美要求,在传播途径和吸引大众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型读者更多追求的是通过借助于电子屏幕的“看”这样一种便捷直观的方式,涵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达到自我认知与精神享受的目的。由此带来的是网络文学时代大众化与娱乐性的崛起,但对于网络写作中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相反,这实际上是依托于网络进行阅读的受众为愉悦身心、寻求心灵慰藉而关注自身的精神期待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积极尝试。
三、新批评空间的开拓。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还有一个新的特质,那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时代的变动以及文学内部的调整和文学自身的位移,给予了当下的网络文学丰厚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对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为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更多的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学批评亦然,这也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以往的文学评论范畴所在。也就是说,文学论坛、文学网站和电子期刊等新媒介的生成,不仅能够通过特殊的机制化管理和集约型的作品生产、消费途径,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和阅读过程更为顺畅,阅读和观看的“快感”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满足;而且为文学批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可以容纳更为大众化和平民性的话语,接受平实、朴素和直接的评论方式,建构多赢和互补的局面,甚至还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创作模式,即读者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对开放性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进而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毫无疑问,依托于网络的文学创作,逐渐从边缘地位向中心聚拢,成为当代文学写作和阅读的重心。随着历史的推进,网络文学的新质还在不断地涌现,其价值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掘。更为重要的是,当代中国文学不仅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写作、消费和批评,而且更以此进行反观自身,在变革中形成审视与再思的力量和品质,通过对当下社会历史的话语、现象、思潮等要素进行一种文学文本的形式再现,从而实现文化层面和精神意旨的重构,以此见证了自身作为“一时代之文学”的实质和真面。(秦烨)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不知为何,看到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部老电影《列宁在1917》,当然还有《列宁在十月》。时过境迁,不伦不类,令人莞尔。但其实这样的联想之所以会发生,还是有些根源的。
四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跳着长、倒着长、不再长的韩寒”。那里用的“不再长”一词近乎褒义,有些青春不老的意思。文章结尾说:“韩寒保持了他批评的锋锐和直言的率真。既没有退化、倒着长,也可以说是暂时逃避了老化的自然规律,不再长。因为社会的需要,可能有不少人希望他能保持这样的青春,但作为个体的韩寒没准儿哪天玩腻了这种皇帝新衣式的游戏,对皇帝的屁股不再感兴趣,更加专注于赛车、音乐什么的。虽然他还年轻,几乎有无尽的可能,可是绝不可能去成为又一个钱钟书吧。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王朔呢?”
四年过去,我又将几个小时的光阴,愉快地抛洒在阅读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上。所谓愉快抛洒光阴,当然是那种略带沉重或曰深沉的愉悦,而不是无聊乏味的傻乐呵。
小说的开头似曾相识,原来是在去年那本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刊物《独唱团》里就已经见过面。那个因举着窗帘替人遮光而被作者在霎那间誉为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当时已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似乎有年轻时阅读雨果小说《悲惨世界》般相同的感觉。
不过,韩寒这本书,无论如何都是一部现代小说,在写法技巧上显然与传统经典小说大相径庭。不要说是与外国的雨果和昆德拉之间的距离,就是与中国的作品相比,也肯定是距钱钟书的《围城》远而离王朔的小说近,尽管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就是模仿的《围城》,而且在韩寒这部新作中依旧能见到《三重门》中的稚嫩。
然而从我的个人阅读感受上来讲,它的内容实质无疑要比看王朔的小说和《围城》来得沉重。它的分量甚至有时让我这个几乎达到作者父亲年龄的人,颇感有些于心不忍。仿佛让这样年龄的韩寒,去如此这般深切地感悟我们错综复杂甚至难以启齿的社会,实在是在剥夺他作为青春年少的幸福无辜,简直就是一种罪过。
可是想想看吧,从九十多年前开始,不就正是这种为了孩子和后代的幸福与前程着想,无数仁人志士在几乎半个地球的范围内推动了一场又一场革命,其结果不也是在半个世纪之后才分外明朗了吗?可是为什么偏偏这结果的结果,竟然又呈现为一个怀揣不让自己女儿卖淫之理想、而为之拼命卖淫的妓女,还居然让人又想起革命的前夜,仿佛一下子退回到了1917年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韩寒的文字中继续深入。在看到第23页时,我忽然眼前一亮。因为无意中,我竟然读到下面这段文字:“不要以为我是无根的漂泊,我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我一度以为自己是种子,被这季风吹来吹去,但是我终于意识到,我不是种子,我就是连着根的植物,至于我是一棵什么样的植物,我看不到我自己,那得问其他的植物,至于我为什么一直在换地方,因为我以为我扎在泥土里,但其实我扎在了流沙中。”接下来,是一长段将近一页纸的流沙与“我”的对话,而当对话结束时,“我”毅然一挣扎,居然毫不费力地就离开了流沙。“原来我不是一个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年。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
看到这里,我不禁莞尔。我觉得这里的韩寒似乎也要比不少作家给力。但是总体而言,韩寒的小说,哪怕在小说技巧方面因时代的进步和全球性小说技法的成熟而大大超越前辈,究其文采本身,倒也还是看不出有多少优胜。或者说,优胜之处依然在于内容而非形式,在于深刻而非华彩。
也正是这一缘故,我最喜爱的韩寒文字,还是在他的杂文里头。在那里,他时有鲁迅的犀利与辛辣。当然,也时常像鲁迅那样,会有泼洒在不值浪费的对象身上。正如当年鲁迅逝世后叶公超的感慨一样,说感到他所瞄准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当年的叶公超曾提请人们注意“非战士”的鲁迅。我似乎也可以东施效颦一下,或者说,反其道而用之。我要建议人们注意一下“非文人”的韩寒,因为谁都知道,其实他实在算不得一个标准的文人。可也许这才真正的可贵。
不知为何,看到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部老电影《列宁在1917》,当然还有《列宁在十月》。时过境迁,不伦不类,令人莞尔。但其实这样的联想之所以会发生,还是有些根源的。
四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跳着长、倒着长、不再长的韩寒”。那里用的“不再长”一词近乎褒义,有些青春不老的意思。文章结尾说:“韩寒保持了他批评的锋锐和直言的率真。既没有退化、倒着长,也可以说是暂时逃避了老化的自然规律,不再长。因为社会的需要,可能有不少人希望他能保持这样的青春,但作为个体的韩寒没准儿哪天玩腻了这种皇帝新衣式的游戏,对皇帝的屁股不再感兴趣,更加专注于赛车、音乐什么的。虽然他还年轻,几乎有无尽的可能,可是绝不可能去成为又一个钱钟书吧。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王朔呢?”
四年过去,我又将几个小时的光阴,愉快地抛洒在阅读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上。所谓愉快抛洒光阴,当然是那种略带沉重或曰深沉的愉悦,而不是无聊乏味的傻乐呵。
小说的开头似曾相识,原来是在去年那本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刊物《独唱团》里就已经见过面。那个因举着窗帘替人遮光而被作者在霎那间誉为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当时已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似乎有年轻时阅读雨果小说《悲惨世界》般相同的感觉。
不过,韩寒这本书,无论如何都是一部现代小说,在写法技巧上显然与传统经典小说大相径庭。不要说是与外国的雨果和昆德拉之间的距离,就是与中国的作品相比,也肯定是距钱钟书的《围城》远而离王朔的小说近,尽管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就是模仿的《围城》,而且在韩寒这部新作中依旧能见到《三重门》中的稚嫩。
然而从我的个人阅读感受上来讲,它的内容实质无疑要比看王朔的小说和《围城》来得沉重。它的分量甚至有时让我这个几乎达到作者父亲年龄的人,颇感有些于心不忍。仿佛让这样年龄的韩寒,去如此这般深切地感悟我们错综复杂甚至难以启齿的社会,实在是在剥夺他作为青春年少的幸福无辜,简直就是一种罪过。
可是想想看吧,从九十多年前开始,不就正是这种为了孩子和后代的幸福与前程着想,无数仁人志士在几乎半个地球的范围内推动了一场又一场革命,其结果不也是在半个世纪之后才分外明朗了吗?可是为什么偏偏这结果的结果,竟然又呈现为一个怀揣不让自己女儿卖淫之理想、而为之拼命卖淫的妓女,还居然让人又想起革命的前夜,仿佛一下子退回到了1917年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韩寒的文字中继续深入。在看到第23页时,我忽然眼前一亮。因为无意中,我竟然读到下面这段文字:“不要以为我是无根的漂泊,我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我一度以为自己是种子,被这季风吹来吹去,但是我终于意识到,我不是种子,我就是连着根的植物,至于我是一棵什么样的植物,我看不到我自己,那得问其他的植物,至于我为什么一直在换地方,因为我以为我扎在泥土里,但其实我扎在了流沙中。”接下来,是一长段将近一页纸的流沙与“我”的对话,而当对话结束时,“我”毅然一挣扎,居然毫不费力地就离开了流沙。“原来我不是一个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年。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
看到这里,我不禁莞尔。我觉得这里的韩寒似乎也要比不少作家给力。但是总体而言,韩寒的小说,哪怕在小说技巧方面因时代的进步和全球性小说技法的成熟而大大超越前辈,究其文采本身,倒也还是看不出有多少优胜。或者说,优胜之处依然在于内容而非形式,在于深刻而非华彩。
也正是这一缘故,我最喜爱的韩寒文字,还是在他的杂文里头。在那里,他时有鲁迅的犀利与辛辣。当然,也时常像鲁迅那样,会有泼洒在不值浪费的对象身上。正如当年鲁迅逝世后叶公超的感慨一样,说感到他所瞄准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当年的叶公超曾提请人们注意“非战士”的鲁迅。我似乎也可以东施效颦一下,或者说,反其道而用之。我要建议人们注意一下“非文人”的韩寒,因为谁都知道,其实他实在算不得一个标准的文人。可也许这才真正的可贵。
现在社会上流行快餐式、图片式的阅读……它的结果是人们越来越不爱读书,越来越浮躁,所有的人最终都变成知道分子,这个社会也就变成了低智商社会。
我记得我看的最难的一本书,是胡塞尔的一本现象学著作,它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你连第一个字都看不进去,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时常三天才看完一页。
中国人似乎有一种思维习惯,即在心智上看不起西方人,觉得西方人在科学上、理性思维上很厉害,但是在心智方面的研究很少。似乎什么都挑战不了中国人的心智。其实不然,比如胡塞尔,读他的书,一直都在挑战我,挑战我的阅读习惯,挑战我的知识系统,最重要的是挑战我的心智。
一本书如果读得很艰难,可能有人就不会读下去了,不过我倒觉得很有意思,不管懂不懂,能够把一本很难的书读完,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训练。我觉得人的一生总要读一点儿让自己很累的书,挑战一下自己的智慧和心智,不要总是为了休闲、轻松而读书。
现在社会上流行快餐式、图片式的阅读,我觉得这不好,它的结果是人们越来越不爱读书,越来越浮躁,所有的人最终都变成知道分子,这个社会也就变成了低智商社会。不肯挑战自己的智商,甚至不肯使用自己的智商,这显然不是一个好事。一个社会,总要有能够沉静下来的人,总要有能让人沉静的书,全部都浮躁,都奔着功利而去,连读书就不能幸免的话,那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
对于电子书的发展史来说,这应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幕。上周,美国亚马逊公司宣布,从今年4月开始,亚马逊售出的电子书数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籍——销售记录显示,亚马逊每售出100本纸质书,Kindle电子读物就能售出105本。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JeffBezos表示,他们一直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但都没有想到它这么快就成真了。正如亚马逊在声明中所说的:“我们已经卖了15年的传统印刷书,而Kindle电子书我们才卖了4年而已。”
得益于“廉价版”阅读器
对一直关注图书出版行业的人来说,亚马逊此次在电子书销售上取得的成绩并不会让人感到十分惊讶。早在去年7月,亚马逊的电子书销量就已经超过了精装书。尽管对于亚马逊来说,此次数据的公布证明了其电子书战略的成功。但对于大多数主流媒体出版商来说,转变需要时间,而且确实是个挑战。
此次亚马逊电子书销售量的激增得益于今年4月其推出的“廉价版”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此款阅读器售价为114美元。虽然用户在使用时将被迫忍受其附带的广告,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此款阅读器的喜爱。如今,这款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已经是亚马逊最热销的产品,其带动电子书的销量也在情理之中。
而早前,不断有传闻说亚马逊今年将推出一款使用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那么,电子阅读功能将成为这款平板电脑的核心功能,它的作用远远不止电子阅读器,而有可能是用来与iPad抗衡的“秘密武器”。“就像音乐增强了iPod与iPad、iPhone之间的联系那样,电子书也对亚马逊的平板电脑起着相同的作用。”互联网分析师Jordan Rohan如此认为。
市场总量未超过印刷书
随着这些数据的公布,有些人开始担心自己家中的书架是否从此将成为摆设。美国企鹅出版社首席执行官DavidShanks却指出亚马逊的报道有可能引起误导。他表示:“还有很多地方出售实体书。书店、沃尔玛和其它众多连锁店依然对印刷书有着极大的需求。”目前的市场调查也证实了他的说法。据报道,在所有书籍的销售量中,电子书只占14%。数字媒体分析师JamesL.McQuivery更是指出,虽然电子图书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并且还在不断扩大,“但是目前,电子书还没有成为销售量的主要贡献者,更别说占据主要的销售份额了”。美国出版社协会上周二表示,就书籍市场的总体情况而言,电子书的销量并没有超过印刷书。
让人们重拾阅读的习惯
尽管如此,网络书店毫无疑问地显现出了强有力的发展趋势。从去年开始,电子书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在出版业中,许多出版商也已经习惯在第一时间就将出版的书籍电子化,甚至那些以前抵制电子书销售的小规模独立出版社也转变了态度。仅就今年3月来说,全美电子书销售额已经达到了69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6%。而同期纸质书的销量却并不亮眼,精装书的销量只增长了6%,平装书的销量则降低了近8%。
对于市场上对电子书持反对意见的声音,亚马逊负责Kindle电子书方面的副总裁RussGrandinetti表示,电子书的销售对出版行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即使部分电子书销售取代了传统的印刷书,但是在电子书目众多积极影响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人们又重拾了阅读的习惯。人们花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这对整个图书出版行业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本报记者 徐璐明 实习生 顾佳迪
图为《藏地密码》
■事件:美女蹲马桶看《藏地密码》视频
■读家:徐刚
■一句话观点:坐在马桶上买书,的确颇具新意。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创意反映了传统图书发行的无奈。
近日,随着畅销小说《藏地密码10》上市,一条“美女蹲马桶看《藏地密码》”的30秒视频正被网友疯传。视频中所有演员全部来自该书出版方,由编辑部全体男女脱裤子出镜,连出版人华楠也在里面客串演了一个憋得表情痛苦,站在厕所外的绝望敲门人。据悉,“美女蹲马桶看《藏地密码》”的创意视频即将于5月中旬作为广告片投放旅游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
尽管这个坐在马桶上卖书的视频有些俗,可却丝毫不能掩盖这个卖书创意的价值,尤其在这样一个眼球经济时代。美女、马桶、《藏地密码10》,这几个本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到一起,竟然产生了如此美妙的喜剧效果,我们不得不佩服书商的精明。
一部《藏地密码》,几年之间就卖到了第10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除了这本书西藏题材的优势和作者对文字的把握,《藏地密码》的热销与发行商的营销策略密不可分。
像卖白菜一样卖书,像卖牙膏一样卖书。这是《藏地密码》图书发行商所信奉的发行哲学。一本书能做广告的地方总共七个,封面、封底、前勒口、后勒口、腰封、书签、彩插页,而《藏地密码》发行商就做到了充分利用,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做广告地方。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了那一本本被广告武装到了牙齿的《藏地密码》,才看到这雷人的美女坐马桶卖书的视频。
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于图书市场而言,这其实已是一句老话。2007年易中天《品三国》(上下册)销量突破500万册,《于丹〈论语〉心得》半年销售230万册,5年后的今天,中国畅销书已经从“百万级”销量猛跌至“二十万级”销量。所以现在图书发行所需要的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找到卖点,引发轰动。在坐在马桶上卖《藏地密码》的视频营销出现之前,我们不是还见到过诸如图书傍名人,图书配美女,买书送礼品之类的营销策略吗?
坐在马桶上买书,的确颇具新意。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创意反映了传统图书发行的无奈。从书斋阅读走向马桶阅读,从文字阅读走向视觉阅读,从纸媒阅读走向网络阅读,从知识阅读走向娱乐阅读。这是国人十年来读书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是对传统图书发行模式的巨大挑战。微博时代,类似于坐在马桶上卖书这样的创意还会不断出现,但对于图书市场而言,却不得不面对来自数字出版的严峻挑战,而这却不是图书营销所能解决的问题。
作家郝晓辉:
女性阅读是伪阅读
回望琼瑶小说风靡华语圈的那些时光,已过去了20多年。
这是一个不需要小说陪伴的时代,因为缺乏感受的心灵,才不会软弱,不会迟疑,不会犹豫……只有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你才有更多胜出的机会。
风花雪月随风去吧,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它。当我们这个易伤感的民族也在现代化的坚硬面前,不惜把一切都变得更冰冷时,我们真的找到幸福了吗?
我们曾经遥望的那个明天,难道就是当下?
每一个青春,都以明天的名义在出发,太多的人和世界达成了这样的妥协:为了奋斗,暂且放下那些情绪,但总有一天,我们还会重新拾起它。然而,纷繁变迁中,又有多少曾经,已相忘于江湖?
女性阅读,正在迷茫中徘徊,引人发问:曾经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曾经刻骨铭心的阅读,真的将从此消逝?
阅读与性别无关
“女性阅读”是市场分类,不是阅读本身的分类,只有在市场的角度这个说法才成立,换言之,那是根据消费需求来定义的,与一本书的品质关系不大。
真正的好作品不分性别,比如《简·爱》、《傲慢与偏见》这些名著,难道男的就不能读?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写的完全是男人的事,你说它算不算“女性阅读”?
今天人们所说的“女性阅读”,经常是肤浅小说的保护色,这并不是否定无病呻吟、消遣文学的价值,而是觉得没有必要讨论,讨论它是商人的事,不是文人的事。即使是琼瑶,获得的也只是商业成功,并非文学成功。
琼瑶式写作不适合现代社会
“女性阅读”的成长,可以推动一个社会更关注性别视角,但今天我们的“女性阅读”尚未主动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
我们男女平等的现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女性话语权有限,在学术、公共政策、舆论等方面,很少关注性别视角。结果导致很多制度安排更有利于男性,并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使大家觉得本应如此,想不到应该去改变。
比如女大学生就业难,大家想当然地觉得是因为女生能力差,可女生能力为什么差?这是性别决定的吗?其实更多是文化造成的,从小学开始,性别歧视便已存在,体育课上,男孩可以玩足球,女孩只能跳绳,足球提倡竞争、奋斗和勇敢,跳绳则倡导合作、配合,这体现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规范。在这种氛围下,女性发展的空间从一开始就被约束了。
在这样的现状面前,“女性阅读”一味退回到小情绪、幼稚化之中,这必然会走向衰落。今天“女性阅读”出不了琼瑶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家很正常,这恰好说明琼瑶式的解决方案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女性阅读应打开视野
国外也有“女性阅读”,但既有浪漫小说,也有严肃文学,而且有很多理性的著作,比如女权主义的书籍,呼吁女性权利意识觉醒,主动争取自由和公正,所有这些书结合起来才是“女性阅读”。
相比之下,我们目前仍以男性为主导,有一种潜在的共识,即:女性是幼稚、无知、情绪化和浅薄的,她们更适合阅读一些没营养的、讲故事的书籍,所以应该出版相关的书来宽容、迎合她们。这样的“女性阅读”,对推动平等未必能起到积极作用。
“女性阅读”应打开视野,应该与人类自身尊严的要求相融合,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不过,中国“女性阅读”这个市场开启时间不长,相信随着不断深化,它会逐步回归人文精神的方向。
悦读纪公司总经理侯开:
女性阅读给了人们一个梦
“女性阅读”和男性不同
5年前,我们开启了“女性阅读”这一市场,因为我感到女性阅读体验和男性不完全相同,首先,女性更唯美、浪漫和梦幻,第二,注重细节,对情节缠绵更有要求。
过去没有“女性阅读”这个门类,小说以男性题材为主,基本忽视了女性视角,比如语言比较粗糙,一些情欲描写让女读者感到不舒服,经常使用夸大男性、贬低女性的口吻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开辟“女性阅读”是一个方向,事实上这也确实得到了女读者的欢迎。
“女性阅读”在今天以浅阅读为主,读者阅读是为了放松和休闲,不是为了求知、思考,在文学性、艺术性、价值观的给予方面,还有待提升,目前多为娱乐化,有点像精神领域的麦当劳,能解饱,但养分有限。
现实压力大,梦幻更可贵
为什么这么多人爱读“女性阅读”?因为现实压力大,女性需要投入一个梦,她们不想让内心完全被物质所填满,希望在精神世界中保留一片天地,通过“女性阅读”,她们能享受到在职场中体验不到的放松感。
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一些媒体报道现在大学女生用奶瓶喝水等,其实这都是女性对抗现实压力的一种办法,通过这些手段,她们可以让自己的精神层面变得更自由、更活泼。
中国的“女性阅读”尚待进一步发展,2008年,美国出版了7311种浪漫小说,90.5%的读者是女性,读者平均年龄是44.9岁,市场为3.7亿美元。相比之下,我们每年出版女性阅读也就是500至700种之间,总码洋3至5亿人民币左右,我们读者以30岁以下为主,总之,差距非常明显。
三方面因素制约“女性阅读”
中国“女性阅读”面临着三大挑战:
首先,消费时间不够,中国女性阅读时间原本就不足,加上网络、影视的冲击,更是逐年下滑。国外女性之所以阅读时间更多,因为国外的家庭主妇阶层比我们发达,她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
第二,阅读兴趣问题,据我们统计,国内只有25%左右的女性喜欢看浪漫小说,三分之二的女性根本不看小说。
第三,购买力问题,随着生活成本上升,阅读受到了一定冲击。
此外,“女性阅读”还会受到盗版等干扰,创作源头也有问题,作者沉潜不足,模仿、跟风不断,一个类型火了,大家马上跟进,结果一阵热闹过去,整体阅读反而下降了。
应该看到,中国“女性阅读”发展前景广阔,在今天,它不再只关注女性梦想,也有了更多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书籍,从而在智慧层面,也能给女性更多的关照。
广东2000多名考生昨参加清华大学等七校举办的自主选拔联考
昨日,广东省的考生迎来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重头戏”—— 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举办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
通过7所名校严格的初审筛选,昨日应考的2000多名考生几乎都是省内各重点中学的优等生。但多数考生都表示试题题量大、时间紧、难度高,而且与高考的考察要求有明显区别。
记者观察到,考生的来源以省内发达城市为主,鲜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的考生。这似乎在无言地佐证了此前教育界人士的质疑:自主招生考试为贫困地区、困难家庭的考生设置了“无形的门槛”?
文/记者黄茜
实习生赵东芹
全国6万考生参加七校自主招考
本报上海讯 (记者贺涵甫)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大和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合作举办的自主招生考试笔试部分昨天在全国33个城市同时开考,共6万余名考生参加了考试,其中广州地区考点在广州六中,共有2020人参加。AAA测试成绩预计在考后2周左右的时间公布,复试将于3月举行。
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在粤招26人
本报讯 (记者黄茜 实习生赵冬芹)昨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在执信中学小礼堂召开2011年内地本科生招生宣讲会。香港中文大学的代表介绍,今年该校在内地计划招收300名本科生,其中在广东省计划招收26人。广东的招生计划居全国首位。300多名学生和家长参加了宣讲会。
据介绍,内地自费生的2011年学费为10万港元,住宿费约9000港元,连同其他杂费、生活费每年大约需要2~3.5万港元。
考题很“活” 如何看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价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合作进行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为“AAA测试”。
“华约”联考的考试科目为:阅读与写作、数学、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等4门。
“华约”高校要求考生必须参加“阅读与写作”、“数学”考试,而“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中可选考一门。
在“阅读与写作”考试中,中文作文的题目是就“忧患意识”写论述文,英文作文则要求学生谈谈“教育的意义”。
据了解,“阅读与写作”中,现代文阅读包括杨福家的《哥本哈根精神》和老舍的《五九》,古代诗文阅读涉及辛弃疾的词、《南齐书》、《论语》和《韩非子》。
有考生告诉记者,“人文与社会”的考题非常“活”。比如有一道题问的是:“北冰洋冰盖缩小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要求考生回答冰盖融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道题给出三段材料谈在线阅读的不足,材料的末尾却“话锋一转”,表示在线阅读得到的会比失去的多。题目要求考生回答: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此外,历史题考到法国共和制与农民的关系,如何看待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价等。
最有趣的是一道政治题。题干引述某“雷人语录”——“与政府作对就是恶”,要求考生从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分析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
考生感受 题量大有点难 很多人勉强做完
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考生的共同感受都是:题量大、时间紧、有点难!
“平时我们一科要考两个半小时,这次‘华约’联考每科才考一个半小时,真的很紧张!”“语文作文我只写了40分钟,差点来不及交卷!”“理科综合真是比较难,有些内容比如光的衍射、简谐运动等都超出了高考复习的范畴!”
尽管能通过“华约”高校资格审核的都是省内各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但大家仍表示考试不轻松,很多人只能“勉强做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考生对待自主招生联考的态度很“淡定”,很多学生把这次考试当做“练手”。
“考一考、试一下,就当是检验一下自己寒假的复习成果。”华附学生小武说,自己并没有针对这次考试做专门的复习,只是提前看了一下模拟题。
广东实验中学的高三女生小林说:“就算拿到自主招生资格也只是加20分,最后能否被大学录取还得看高考成绩。这就是个‘锦上添花’的考试。”
记者观察 绝大多数考生来自城市小康家庭
从地铁站走到第六中学的路上,可以看到道路两边停满了外地牌号的汽车,“粤B”最多,间或有“粤S”、“粤T”车牌,也不乏豪车。记者观察后发现:绝大多数考生都来自省内发达地区的城市家庭,家庭状况起码达到小康。农村的学生在哪里?记者在昨日的采访中几乎没有发现。
一位来自中山的考生父亲对记者说,“城市重点中学的孩子除了成绩好,还有各种竞赛活动的奖项、科技创新活动奖项、社会实践的经历、海外交流的经历。农村的孩子缺少机会去发展这些才能。在申请这一关上就吃亏。”
即使能够获得考试资格,赶考的经济成本也是一道无形的“门槛”。从省内的其他地市到广州赶考,就算不用家长陪同,即使再省俭,来回的交通、食宿费用也要近千元。这对农村困难家庭而言不是个小数目。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此前曾发表文章便直指自主招生的这一大问题:过程的公平性。近两年来,多场自主招生考试中都难以见到农村考生的身影。部分高校也在着手改进这一点。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简章中就写明:“考生因家庭经济原因参加考试存在困难的,可以向我校申请资助”。
正如许多资深教育专家所指出的那样,要求自主招生完全“无门槛”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其设立的目的。
但我们希望,能否有更多保障措施,让具备资质却不具备经济等现实条件的学生参与进来?“自主招生”作为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措施,应尽可能地让所有考生在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别让农村考生走开。
浙江省杭州市圖書館○三年起,免費開放予民眾入內借書籍,即使露宿者、乞丐及露宿者亦來者不拒,而館方只規定有關人士的衣舉止不惹人注目,而看書前必須清洗雙手。據悉,措施初推出時,曾引起部份人不滿,但館長卻力排眾議,表明無權拒絕市民進入圖書館,如有不滿者可自行離開。
圖書館辦公室主任表示,不少乞丐看書前會清潔雙手,而他們閱讀書種的質素,甚至較一般讀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