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最近,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的垃圾危机再次卷土重来,上千吨垃圾堆积在街道上无人清理。意政府不得已出动军队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自2008年以来意大利军队第二次被部署到那不勒斯清除垃圾。看似简单的垃圾问题为何会在那不勒斯成为久拖不决的“老大难”?而政府又为何在此时动用军队?实际上,意大利垃圾危机的背后既有政治硝烟弥漫,也有看不见的“黑手”在操纵。垃圾、权力和金钱已构成一幅错综复杂的画面。

  出动军队清理垃圾

  这次那不勒斯的垃圾危机已经持续了数月之久,共有约3000吨垃圾堆放在街道上无人清理。由于天气逐渐转暖,这些垃圾散发出令人作呕味道,让当地居民无法忍受。愤怒的居民多次点火焚烧垃圾,平均每天都会由此引发数十起火灾,导致那不勒斯城内火警不断。还有些人在垃圾堆上竖起大牌子,上面写着“我们已经与这些垃圾产生了深厚感情,请别动他们!”以讽刺政府在垃圾危机面前的不作为。

  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承诺派军队进入那不勒斯市去清理垃圾。从5月9日开始,约有170名士兵和70辆卡车抵达那不勒斯参与垃圾清除工作。但是他们只能将垃圾清理到车上并运往垃圾填埋场等待处理,最终的清理还要看填埋场的工作效率如何。当地公共卫生官员帕洛·贾克梅里认为,军队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的作用也有限。

  垃圾场上的政治斗争

  贝卢斯科尼在2008年选举中曾承诺解决那不勒斯垃圾问题,之后他也确实派遣部队清理垃圾,兑现了承诺。而此次贝卢斯科尼政府再次出动军队,正是在意大利即将于5月15日开始地方选举之前。这个举动简直和上次如出一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是否又在将“垃圾场”作为“政治秀场”,故技重施为地方选举造势拉票。

  其实从技术层面来看,垃圾问题的解决并不困难。目前在那不勒斯附近的垃圾填埋厂已经是满负荷运转,政府需要新建处理厂才能解决这个矛盾。但关键也在这里,就像贾克梅里所说的,“我们的致命弱点就是缺乏协作”。以那不勒斯为首府的坎帕尼亚大区是意大利左派力量的传统势力范围,贝卢斯科尼领导的中右翼政府在这里总是面临掣肘。贝卢斯科尼曾计划在那不勒斯周围小镇再建一座欧洲最大的垃圾处理厂,但各市镇政府就是不松口,当然居民对环境污染和健康威胁的担忧也是政府面临的压力。两派政治力量相互较量,一方指责“你在作秀”、一方指责“你故意使绊”,而那不勒斯人在垃圾中一晃就熬过了好几年。

  黑手党垄断垃圾行业

  针对令人头疼的垃圾难题,有意大利学者提出了一个不牵扯政治因素的解决办法:提高现有的垃圾回收处理能力。目前那不勒斯的垃圾回收率比较低,政府每年花费1.6亿欧元用于垃圾分类,但当地的垃圾分类处理率却只有10%。这种落后的公共管理能力进一步加速了垃圾危机的爆发。那不勒斯一所大学的公共卫生学教授玛利亚认为,只要达到50%的回收率就可以解决垃圾问题,而且回收废品的销售收益还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过,这个大有“钱”途的方案却有人捷足先登,那就是臭名昭著的黑手党。

  有分析认为,那不勒斯垃圾问题无法根治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黑手党,因为他们把垃圾看得“像黄金一样值钱”。卡莫拉家族是与西西里黑手党齐名的黑社会组织,他们在从事其他犯罪活动的同时,也渗入到包括垃圾处理在内的公共事业领域。

  据报道,卡莫拉家族用威胁、利诱等手段,非法承包或以其他形式控制了那不勒斯至少一半的垃圾运输和处理业务,不仅借此大量侵吞公共资金,还将回收废品简单清理后偷偷运往非洲和亚洲销售,从中谋取巨额暴利。而为了垄断垃圾处理行业,他们还阻止和破坏尚未被他们掌控的垃圾处理公司的正常运作。(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试发掘现场

  “南海I号”考古试掘新闻发布会25日在此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刘志远介绍此次试掘最新突破即确定了沉船的船首位置,这确定了今后的发掘重点,具有重大考古意义。

  2007年12月“南海I号”完成整体打捞,用沉箱装置并拖存至博物馆的“水晶宫”内。2009年9月,“南海Ⅰ号”第一次试发掘工作确定了沉船两侧舷板在沉箱中的位置。

  此次试掘从4月4日开始,一共打了6个长宽各1米的探方。记者在现场看到了3个探方,从中可清晰看到考古队员标注出了隔舱板、船舷板,同时也能看到散落在探口的碗、瓶、罐等物品,一排排摆放规律整齐。

  沉船上方覆盖着厚达1米左右的淤泥,考古人员先清理表面淤泥,同时采用气举式抽泥方法抽泥,工作人员在现场用浮选法对淤泥进行筛选清理,以免遗失细小文物。

  “封闭式硬探方”是此次试掘采用的新方法。刘志远介绍,在发掘过程中遇到两个棘手问题,一是探方壁塌方;二是渗水量大。如果不解决将难以进行测量、绘图、摄影等资料采集工作。而封闭式硬探方有效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同时,用玻璃试管对实际地层直接进行套取的取样新方法,地层标本保留了最真实的叠压关系,得到了水下考古专家的肯定,并具有推广价值。他现场展示了一个60厘米高的标本柱,其中可清晰看见黄沙层和淤泥层,淤泥层深浅不同,彷如年轮。

  在沉船已经打捞4年后,刘志远透露,由于有淤泥的保护,沉船的保存状况目前还比较好。但仍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室内水体治理,打捞以前“南海I号”位于流动活水中,进入水晶宫室内后只能尽量模拟原来的海况环境;而沉箱的耐锈程度目前也未可知;沉箱如何切割才能离开水晶宫,这些都是全面发掘“南海I号”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表示,二次试掘已经成功完成目标,即确定船首在沉箱中的位置,这就确定了将来的发掘重点,两侧淤泥将不再是重点。而此次的探方也将马上回填,尽最大可能保护沉船。至于何时能全面发掘,他说这将是一个多学科的巨大工程,涉及水文、生化、机械等方面,全面挖掘的方案正在拟定中,但最终日期尚未确定。

  “南海I号”考古队员25日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颁发“荣誉馆员”称号。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尼科西亚4月14日电(记者 王强)利比亚新外长奥贝迪14日在尼科西亚重申,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利比亚当前危机。

  塞浦路斯外长基普里亚努当天与到访的奥贝迪举行会晤,双方就如何政治解决利比亚危机进行了磋商。

  基普里亚努在会谈后对记者说,奥贝迪重申认可非洲联盟(非盟)提出的利比亚停火方案。塞浦路斯方面表示支持非盟的斡旋,认为国际社会应继续努力,促成各方通过对话找到解决利比亚危机的方案,同时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安全。

  基普里亚努说,塞方还根据欧盟的统一立场,向利方提出了一些建议。

  非盟代表团10日在的黎波里与利比亚领导人举行会谈。南非总统祖马在会后说,卡扎菲接受了非盟提出的停火路线图计划,愿意和反对派开展和谈。但是,利比亚反对派11日拒绝接受非盟的停火路线图计划,称这一计划不包括卡扎菲下台和流亡的内容,不符合利比亚东部地区人民的要求。

  奥贝迪本月早些时候曾访问希腊、土耳其和马耳他,寻求地中海周边国家的支持。

(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计划对煤电矛盾突出省份的电价进行上调,包括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但是鉴于目前高企的物价指数,这次调整并不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煤电矛盾究竟到了什么程度?电价上调就一定能够扭转煤电企业长期亏损的局面吗?针对这些问题,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要解决煤电矛盾,仅仅提高电价还不行。

  主持人:国家发改委正在计划对部分省份的上网和销售电价进行上调,原因是这些地区的煤电矛盾突出,煤电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的局面,而且亏损面很大。据您的了解,现在的煤电矛盾究竟突出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林伯强:应该说已经到了不解决不可以的程度了,现在必须得解决了。假定这些省份“煤涨电不涨”的问题不尽快解决的话,燃煤发电厂的亏损会进一步加剧,接下来,今年的问题会比往年更为突出。

  主持人:是不是用电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的突出?

  林伯强:对。很可能会出现局部的电力短缺。以往的电力短缺比较常见的是因为电力装机不够,那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如果在电力装机目前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仍然出现电力短缺的话,这个问题可能就是煤与电之间矛盾所造成的。

  主持人:正是因为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所以我们看到现在部分的煤电企业对煤电联动的呼声是很高的。于是就有人猜测说,这次部分省的电价调整成为“煤电联动”政策的一个前奏,据您的观察,煤电联动有没有可能在近期重启?

  林伯强:我个人感觉这回调价首先是部分省市,不是全国性的。煤电联动是全国性的,所以这回还不能说是煤电联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还不是前奏。真正的煤电联动现在可能比较困难,煤与电之间的差距太远了。即使政府进行全国性的调价,那也只是调价,跟煤电联动不一定挂上号。煤电联动本身是一个机制,也就是说这个机制是包含了电涨多少、煤涨多少。走到今天这一步,再说煤涨多少电涨多少已经比较困难了。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政府调价而已。

  当然也不能说这跟煤电联动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次调价的确是因为煤价涨了而调电价的,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它肯定不是为了煤电联动而设计的方案。

  主持人:您说到现在煤电矛盾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为什么现在您又不认为它是前奏,并且煤电联动近期不会可能重启,您觉得原因在哪?有什么难处吗?

  林伯强:最重要的难处就是电价调整比较敏感,目前通货膨胀率相对比较高。因为电价跟煤价不一样,我们对成品油价格机制一直很担忧,其实成品油、石油占中国的能源结构只占不到20%,可是煤炭接近70%。从这个意义上讲,煤价和电价联动涨的话,这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政府还是比较在意的。另一方面,电价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作为生活资料的媒介如果要调的话,居民电价也要跟着调,对居民来说这是比较难以接受的现实。

  主持人:所以煤电联动还要考虑到现在整个经济的环境。而且我们看到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们国家还是围绕着煤炭价格成本上下功夫,希望通过压低煤炭的成本缓解电力企业的压力,但是从事实来看,这种做法的收效并不大,成本压不下去,现在有要抬高上网和销售的电价,这样做是不是就一定能够扭转电力企业亏损的局面,您有什么判断?

  林伯强:事实上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压低煤炭成本现在是比较难做到的,煤炭价格市场化了,煤炭价格上涨的话就意味着电力成本特别是燃煤发电成本就要上涨。这几年政府确实比较努力,但想在这方面真正做点文章,收效的确不是很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煤炭相对市场化,政府对煤炭管制、价格管制一直比较犹豫。以往的煤炭行业比较分散,现在煤炭行业比较集中,也具备了管制的条件,但政府迟迟没有管制,可能因为煤炭改革是能源体制改革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其他几大行业目前价格都还是政府管着的。如果政府不能有效管制煤价的话,单纯提电价很难根本上解决煤与电之间的矛盾。

  主持人:所以说火电企业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其实还是一个“市场煤”和“计划电”这样的一个矛盾,计划电的格局如果不能打破的话,煤炭矛盾还会长期存在,但是电价改革又牵扯到很多环节的利益所谓不能轻举妄动,在这样的形势下,煤电矛盾究竟应该怎么样调和呢?

  林伯强:事实上能走的路子不多,最根本的还是煤电联动,接下来需要解决煤电联动之后遗留下来的问题,比如电价涨了煤价跟着涨怎么办?我就曾经建议,跟石油一样,把它做高的动力去掉。煤炭企业今后要挣钱可能不能通过卖高价而只能通过卖多少来解决了。无论如何政府需要设计一个比较妥善的政策,这个政策可能短期内——至少短期内离不开煤电联动。

(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木质桁架的铁皮屋顶则更富有弹性,可以提高房屋在地震中的安全系数。
 

  本文为读者详细介绍几种地震灾区常用的房屋结构以及建筑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发生在海地的地震提醒了大家:地球上有数十亿人所居住的房子会在地震中坍塌。然而,提高房子的安全系数的花费并不高,只需要使用秸秆、泥砖和旧轮胎等基本材料就能实现了。
 

  在洛杉矶和东京等断裂带较多的城市中,提高房子的抗震能力已经成为日常生活费用中的一部分。混凝土墙大多使用钢筋进行加固,而少数建筑会安装上 相应的减震装置以防万一。在2010年2月下旬发生在智利的里氏8.8级的地震中,遵循严格的要求建成的房子拯救了千上万人的生命,但在海地这样比较落后 的国家里,2010年1月发生的强烈地震一共造成22.25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些普通的房子根本无法抵抗地震的蹂躏。“发生在海地的灾难,在 发达国家是不会如此严重的”,利马秘鲁天主教大学的工程师马歇尔·布隆德特说。其实哪里都不应该发生这样的惨剧,这里有廉价的解决办法。
 

  1970年,秘鲁发生地震,一共造成7万多人死亡,自此之后,布隆德特就一直致力于抗震房屋方面的研究,在那次地震中,许多人因为房屋坍塌而失 去生命,普通房屋的墙体所使用的砖比较便宜,也比较重,同时是由阳光晒干的,这种类型的砖在发生地震的时候非常容易碎裂,这也正是引起房屋倒塌的主要原 因。布隆德特的团队研究发现,那些墙体在建造过程中使用塑料网的建筑,虽然在地震中也出现了裂缝等情况,但却没有引发坍塌事故,里面的人们得以成功逃生。 “你可以重新改建一下自己的房子,但并不需要做太多的改造”,布隆德特说,塑料网同样可以用来对混凝土墙进行加固。
 

  其他地方的一些工程师也正在寻找使用当地材料来建造抗震房屋。印度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找到了一种用来加固房屋的竹子。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约 翰·范德林特专门为印尼地震多发地区设计了一种房屋模型,底部安装有地面运动装置,用填满了沙子的轮胎制成,虽然这种房子的安全程度只有那些安装了先进减 震装置的房子的三分之一,但是它的建造费用非常低廉,非常适合在印尼地区进行推广。“正如你所问的那样,作为一个工程师,我需要多高级别的安全度?”范德 林特说,“这时候你需要把握好实际情况和解决办法之间的平衡。”
 

  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有许多可以加以利用的秸秆。在这里,一般的房子是由石头和泥浆建成的,然而秸秆拥有无可比拟的弹性,同时在冬天还有一定的 保温作用,加州的工程师达塞·多诺万说,多诺万和她的同事们在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后开始在当地建造“秸秆房屋”,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17栋。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它的一些地震多发地区:虽然鼓励创新思想,但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即便是解决办法很是廉价,但对于他们来说依然太贵。自 2007年以来,秘鲁一共有2500栋房子用塑料网或其它措施进行了加固,今年计划完成700栋,但整个国家还需要数十亿美元对几百万栋房子进行加固。 “世界上还有更多的房子需要进行改造,”布隆德特说,“而这些房子很可能会在下一次地震中倒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9日在北京说,要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今年要力争达到住院大病报到70%左右;提高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农村是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城市要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最贫困的县支付的封顶线也不能低于5万块钱,解决大病问题。

  同时,全面推行门诊统筹,把群众负担比较重的多发病、慢性病也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让群众受益。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9日下午举行记者会,卫生部部长陈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胡晓义说,新医改以来,仅仅是2009年、2010年两年,在城镇就增加了参保人数1.14亿人。城乡加起来,现在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超过12.6亿人,正在向着全民医保的目标迈进。

  他说,过去三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补助达到了460多亿元,加上对职工医疗保险的补助,三年达到了1068亿元,如果加上对新农合的补助就更多了。

  此外,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助,也带动了医疗保险收入的增长。2009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增收630亿,去年又增收了586亿。

  胡晓义说,2009年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总的支出比2008年增支了713亿,去年又多增支了737亿,前年增收了630亿,但增支了713亿,去年增收了586亿,但是增支了737亿,增支全部大于增收,好处在老百姓那儿。

  他说,中央财政专项投入509亿,地方财政也加大了投入,集中解决了800万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和其他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把他们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这样就解决了一个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雷敏、万一)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大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建议,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与输入地学生享受完全同城待遇,平等地参加中考和升入高中继续学业。以上政策应制定具体实施时间表,并通过立法强制落实。

  俞敏洪表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是我国在城市化加速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政府推进教育公平面临的巨大挑战。据统计,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已达1500万,其中处于学龄阶段的占大多数。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大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升学考试问题。但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及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与现行的户籍制度、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招生录取制度紧密相关,其中的问题错综复杂。由于规划纲要并没有设立具体详细的解决途径,而纲要本身因为不是法律法规,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各地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存在不少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俞敏洪建议:

  ——中央政府根据各地实际学籍人数而不是户籍人数划拨义务教育各项经费,输入地政府应将包含随迁子女在内的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以学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与输入地学生享受完全同城待遇,平等地参加中考和升入高中继续学业。

  ——建立以全国统一命题为主高校自主命题为辅的高考制度,考生可选择在学籍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但录取时一律按照考生户籍所在地为生源地。

  ——规范学籍管理,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各类流动学生的学籍进行实时更新和管理。

  ——输入地政府应尽可能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吸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对于确实短期内无法完全解决的,应制定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规范审批条件和办学行为,并与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一样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并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中新网3月1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日就科特迪瓦局势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一贯主张,科特迪瓦危机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加以解决,呼吁科特迪瓦有关各方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保持冷静和克制,避免诉诸武力。

有记者问:上周非洲联盟科特迪瓦危机高级别小组赴科斡旋,与此同时,科特迪瓦对立双方冲突加剧,巴博的部队与瓦塔拉支持者在多个地区发生交火,安全形势趋于紧张。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姜瑜回答说,中方对科特迪瓦当前紧张形势感到担忧。中方一贯主张,科特迪瓦危机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加以解决,呼吁科特迪瓦有关各方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保持冷静和克制,避免诉诸武力,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实现政治和解,努力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中方支持非洲联盟高级别小组当前开展的调解科特迪瓦危机的努力,希望科特迪瓦能早日结束政治危机,重新走上国家和平发展的道路。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安曼2月27日电(记者王栋栋 苏小坡)约旦外交大臣朱达27日在首都安曼会见瑞典外交大臣比尔特时表示,中东和平进程不应受到目前地区局势的干扰,必须遵照原定的时间表解决巴以冲突,实现中东和平。

  朱达说,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是一项无可争辩的权利,巴以和谈应当解决包括耶路撒冷、边界、安全、难民等问题在内的所有最终地位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谈判应当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在今年9月之前完成。

  朱达强调,巴以问题是地区核心问题,虽然中东地区目前正面临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挑战,但各国不应因此减少对和平进程的关注,只有全面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才能实现安全与稳定。

  比尔特表示,瑞典支持一切为推动巴以直接谈判复谈和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而作出的努力,在目前这个时期,双方重新启动中断的直接谈判十分必要。

  比尔特当天与葡萄牙外交部长阿马多一同到访约旦,并分别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首相巴希特会晤,就中东地区当前局势及巴以问题等进行了磋商。阿卜杜拉在会见两国外长时表示,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是实现中东地区全面安全与稳定的前提,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欧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三亚2月17日电(“中国网事”记者郑玮娜、王晖余)近日,一篇名为《三亚学校小产权房兴起的背后:究竟谁是最大的保护伞》的网帖现身某知名论坛。该帖称,在海南省三亚市教育部门的默许下,当地不少学校未经规划报批,打着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幌子在校内非法集资建房,而后高价炒卖以牟取暴利。

  该帖引发网民广泛议论:“网帖内容是否属实?”“学校是否非法侵占校园用地建房?”“是谁借着教师建房的名义大肆敛财?”“教育主管部门为何坐视不管?”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网事”记者17日赴事发地进行调查。

  教育局确认“15所学校非法集资建房”

  在三亚市临春小学,一进校门就能看见一幢新建的居民楼,楼面已粉刷完毕。学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教师说,楼房由学校老师于2010年集资兴建,共36套,主要解决在校教职工长年无房的问题。

  “我校20多名教师无房,每人交了17万元盖房,如果顺利,很快就能入住。”临春小学的陈老师说,因为建房,学校校长已被撤职,主要由于建房手续不全,还不清楚分房后能不能拿到产权证。

  网帖称,三亚学校小产权房有内情:“这些房子极少部分供本校老师居住,大部分都被校长和教师往外销售,从约1000/平方米爆炒到约9000元/平方米。”

  “中国网事”记者在临春小学采访时发现,确实有来自东北的购房者想在学校买房,而且也与学校教职工联系过。一位打算在三亚买房的购房者说:“学校的小产权房应该是安全的,如果价格不高,可以考虑购买。”

  在三亚另一所乡镇学校--凤凰镇羊栏中学,已封顶的3栋居民楼“见缝插针”地矗立在校园里。每栋楼的墙面上都有三亚市综合执法局标注的“停建”字样,有的楼还张贴着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停止违法建设通知书”。

  羊栏中学教师孙麦东说,2010年,海南省出台文件,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学校建房,再加上乡镇学校老师大都未解决住房问题,因此校长召集87名教师集资修建这3栋楼,但今年1月三亚市教育局突然下文说,不允许在校园内建集资房。

  据三亚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市局对三亚学校的全面清查,发现全市共有临春小学、羊栏中学等15所学校非法集资建房,“在调查过程中,也的确发现有极个别老师有出售房子的情况,而且还在网上出售。”

  教育局否认“保护伞”说

  “中国网事”记者从三亚市教育局了解到,这15所学校都属于乡镇学校,这些集资楼既未经教育局批准,也未按基建的正常程序立项、规划报建、招投标,属非法集资房。

  针对网帖称“非法集资建房经教育局默认、允许或批准”“背后有‘保护伞’”等说法,三亚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完全是子虚乌有,我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明确要求坚决禁止在校园内非法新建集资楼。”

  这位负责人说,对个别学校仍然顶风建房,教育局先后下发关于临春小学、羊栏中学和梅山中学新建集资楼停止施工的通知,责令其立即停工,并报请市综合执法局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

  针对网民关于“三亚部分学校为何顶风违规建房?”的疑问,三亚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三亚农村盖房过去不报建。从今年起,三亚正式启动村民自建房屋报建机制;此外,三亚土地不断升值,有些老板和校长也想钻空子发横财。

  据“中国网事”记者了解,15所非法建集资房的学校中,12所已完工,三亚市教育局已分别对违建学校的校长及负有领导责任的干部处以撤职、免职、记大过等处分,对顶风违建的羊栏中学校长黎廷荣和临春小学校长罗家荣给予撤职处理。

  违建集资房必拆 善后方案待定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处长孙健说,学校盖集资房必须根据本单位的住房困难情况,经过建设房管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审批。购买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如果三亚学校违建情况属实,那两方都涉嫌违规,肯定要拆除。”

  然而,也有好心网友担心,一旦违建集资房拆除,待遇本就不高的乡镇教师住哪儿?孙麦东说:“房子当初是校长让我们出钱盖的,为筹钱集资,很多老师举债数万元,现在房子要拆,那我们这些无辜的老师该怎么办?”

  对此,海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黎当贤说,学校私自盖房肯定违规,但如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努力采取其他途径解决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网友“爱出手”认为,这样的事情也不完全怪学校,集资建房、小产权房的大量出现,关键是相关部门没有完整的住房制度。

  对此,三亚市教育局局长曹瑜说,2010年,农村教师经济适用房的选址问题已上报三亚市保障性住房向上级申报审核,建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保障性住房选址最好参照乡镇公务员保障性住房选址办法。

  此外,“在农村教师住房未解决前,已为70%的农村老师建成教师工作间,无偿提供给老师居住,但管理权和使用权归学校所有。”曹瑜说。

  “中国网事”记者从三亚市政府了解到,农村教师解决住房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三亚市计划在今后3年内解决全部公办中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2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