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转移飞行器—约翰内斯-开普勒”号太空货运飞船
欧洲航天局“自动转移飞行器-约翰内斯-开普勒”号太空货运飞船完成与国际空间站相关的任务,结束4个月运行,21日在南太平洋上空“自我毁灭”。
“自毁”
欧航局21日20时43分(北京时间22日4时43分)发布声明说,“自动转移飞行器-约翰内斯-开普勒号飞船结束使命,(自我)损毁过程预计已经开始。它去了……”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穿越大气层过程中,大部分船体以及搭载的物品会汽化,只有一小部分硬件可能落到南太平洋无人居住区,预计位于新西兰以东大约3000公里。
“开普勒”号今年2月16日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2月24日抵达国际空间站。21日“自毁”标志它为期4个月的任务圆满结束。
贡献
“开普勒”号先后完成多项任务。
飞赴国际空间站过程中,它搭载6.6吨食品、水、氧气、实验设备和其他必需品。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并卸下货物后,“开普勒”号“摇身”变为国际空间站的“补充活动空间”。随后,它借助自身携带的燃料帮助空间站提升运行轨道。
离开国际空间站时,“开普勒”号带走空间站内的垃圾、宇航员排泄物和一些用不着的硬件。
即将踏上“自毁”之旅时,它给地面控制中心“打了最后一通电话”,帮助航天人员完善飞船“自毁”操作程序。
一个用于搜集飞船解体时位置、温度、压力、纬度数据的记录器随即弹射出“垂死”飞船,下降过程中经由铱星移动通信系统把数据传送至地面控制中心。
后继
“开普勒”号以德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命名,在欧航局研发的自动转移飞行器系列飞船中“排行老二”。
第一艘自动转移飞行器以19世纪科幻小说家朱尔-韦尔纳命名,2008年飞赴国际空间站。
继“韦尔纳”号和“开普勒”号之后,第三艘货运飞船以意大利核物理学家爱德华多-阿马尔迪命名,定于明年2月底升空,第四艘飞船以杰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命名,而最后一艘尚未命名。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最后两艘飞船定于2013年至2014年发射。
难题
待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完成最后一次太空之旅、美国航天飞机机群全部退役,运送宇航员前往空间站的任务将全部由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承担。
欧洲的自动转移飞行器与日本的空间站转运飞行器和俄罗斯“进步”号飞船一样,都是“单程”货运飞船,无法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在法国巴黎参加航展的欧航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20日告诉媒体记者,欧洲方面没有开发载人航天飞行器的计划,但欧航局正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讨论是否改进自动转移飞行器,使它更符合美方需求。
他认为,向国际空间站输送人员和物资需要“国际协调”,暗示参与国际空间站任务的几方“讨论议题不够充分”。
“每一方都作出单边决定”,多尔丹解释,“美国航天局自行决定让航天飞机机群退役,欧航局自行决定研发自动转移飞行器,日本自行决定研发空间站转运飞行器。”
6月7日,美国航天局公布了“奋进”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照片
美国航天局7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奋进”号航天飞机5月下旬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在一起的照片和视频。这是该局首次公布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照片和视频。
这些照片和视频拍摄于5月23日,由乘坐俄罗斯“联盟”载人飞船离开空间站的意大利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完成。内斯波利是空间站第27长期考察组成员,其他两名成员分别是俄罗斯宇航员德米特里·孔德拉季耶夫和美国宇航员凯瑟琳·科尔曼,他们在空间站共值守159天。
美国航天局表示,“联盟”飞船距离空间站约183米时,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指示宇航员操纵飞船旋转130度,这使得内斯波利有机会拍摄“奋进”号与空间站的对接照片和高清视频。
5月16日至6月1日,“奋进”号完成了服役生涯中的最后一次飞行,其最终归宿将是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
由于成本过高,美国已决定终止运行了30多年的航天飞机项目。“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7月份进行最后一次飞行后,美国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其后,美国宇航员将依赖俄罗斯飞船前往空间站。奥巴马政府希望私营公司能开发出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太空巴士”,美国航天局可以腾出资金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深空探索。(任海军)
这张美国航天局提供的照片显示,5月3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被移往发射平台。 “阿特兰蒂斯”号将于7月进行最后一次飞行,其后美国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 新华社发
这张美国航天局提供的照片显示,5月3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被移往发射平台。 “阿特兰蒂斯”号将于7月进行最后一次飞行,其后美国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 新华社发
这张美国航天局提供的照片显示,5月3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机组人员在“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前合影。 “阿特兰蒂斯”号将于7月进行最后一次飞行,其后美国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 新华社发
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一款最新研制的多用途载人飞船,设计以“猎户座”航天器原型为基础,将作为未来宇航员进入外太空全新运输系统,可同时携载4人前往火星。
中新网5月27日电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款最新研制的多用途载人飞船(MPCV),设计是以“猎户座”航天器的原型为基础,将作为未来美国宇航员进入外太空的全新运输系统,可同时携载4名宇航员前往火星。
据称,随着“奋进号”航天飞机的谢幕之旅,以及7月“亚特兰蒂斯”号最后一次航天任务的完成,美国航天飞机的时代将就此终结。2010年,奥巴马政府关闭了“星座计划”(Constellation Project),当年4月该计划被改为2025年派遣宇航员抵达小行星,本世纪30年代抵达火星。
这款多用途载人飞船是美国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最新研制出的“猎户座”航天器的改良版,底部宽约5米,重量约23吨,可同时携载4位宇航员。
美国国家宇航局一名副主管道格 库克(Doug Cooke)说:“我们在‘猎户座’的研制上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有了这个基础,我们以此为原型然后增加了一些系统进行测试,迄今为止一切顺利。”
为了进行测试,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在丹佛南部的瓦特顿大峡谷特别建造了测试区。虽然多用途载人飞船的最终目标是火星,但是短期内美国国家宇航局还有其他的计划,比如首先使用它来支持国际空间站的一些任务。
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一款最新研制的多用途载人飞船,设计以“猎户座”航天器原型为基础,将作为未来宇航员进入外太空全新运输系统,可同时携载4人前往火星。
夜幕的掩护下:奋进号在今天上午最后一次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跑道上。
科学网(kexue.com)讯,当地时间1日凌晨2时35分(北京时间14时35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圆满结束了“谢幕之旅”。总指挥凯利在着陆后表示:“看到奋进号最后一次着陆心里感到很难过,但奋进号确实为人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欢迎回家,奋进。
据了解,本次执行编号为STS-134任务的奋进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1日凌晨1时29分开始脱离轨道。总指挥凯利(Mark Kelly)启动制动器后,奋进号航天飞机的飞行速度减速320公里/时,到约2.8万公里/时,使其得以离开轨道。
美国奋进号完成国际空间站之旅。
奋进号于凌晨2时03分(北京时间14时03分)开始重返地球大气层,2时22分结束高峰加热。跟过去的执行飞行任务时一样,奋进号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不开动引擎,凯利将机动操作使奋进号在夜间于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跑道上滑行着陆。
当地时间上午02时35分(格林威治时间上午07点35分)着陆。
本次奋进号航天飞机是于美国东部时间5月16日8时56分(北京时间20时56分)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本次飞行任务是奋进号的“谢幕之旅”,之后将退役。在本次任务中,奋进号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去了名为阿尔法磁谱仪2的设备,用于探索反物质,暗物质和宇宙射线等问题,这一项目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裔诺贝 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负责。
奋进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科学网-kexue.com配图,来源:NASA官网)
根据NASA官方的消息,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计划将于7月8日发射,而随后美国历时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将正式终结。
(KT)
5.泻湖星云
如果使用双目望远镜或者小型望远镜观察泻湖星云,这个位于人马座的星云所呈现的粉红色较为暗淡。借助于智利的南双子座望远镜,天文学家得以绘制出精美的图片,展现这个恒星托儿所。这幅伪色图片于上周公布,丰富而鲜艳的色彩归功于来自多个滤光镜的数据。泻湖星云是一个密集的尘埃气体云,它是中重量和低质量恒星的诞生地,其中绝大多数恒星包裹在厚厚的“物质茧”中。图片背景中的蓝点是较为年轻的恒星。
6.模拟火星任务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充当了最近“实地测试”的一个测试场,测试Eurobot火星车原型和航天服。受测的航天服在设计上用于执行载人火星任务。欧洲航天局的火星车Eurobot携带可互换的工具和一系列仪器,可独立工作,也可充当宇航员的实验助手,甚至可以搭载人类探险家探索这颗红色星球。受测的Aouda.X航天服模型采用全空气循环设计,可清除二氧化碳,同时装有医疗监视和无线电设备。
7.维珍银河的“太空飞船二号”
上周,商业太空飞行公司维珍银河成功测试了“太空飞船二号”的羽状减速系统。与航天飞机一样,这种商业飞行器也通过滑翔方式重返地球大气层。“太空飞船二号”采用一种独特设计,尾部可向上旋转,与机身呈65度角。这一设计可产生类似羽毛球飞行时遭遇的阻力,在减少摩擦产生的热量同时减缓飞船速度。
8.航天飞机发射架“瀑布”
4月28日,水从39A发射架上一个290英尺(约合88米)高的塔中倾泻而下,好似一个瀑布。此时,为计划中“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的准备工作正处在进行时。这座塔装有30万加仑(约合100万升)水,会在发射时放出以起到降噪作用。“奋进”号原计划4月29日发射,奔赴国际空间站,由于辅助动力系统出现电气故障,美国宇航局被迫将发射日期推迟到5月中旬。 (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今年的4月12日是人类实现载人航天50周年的纪念日。50年前,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实现了飞天的壮举。值此纪念时刻,美国《国家地理》整理了一组珍贵的历史图片,回顾加加林和人类首次太空之旅的一些时光片段。
1、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近日,谷歌以标题图片的形式向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表达敬意。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拍摄于1961年7月,苏联驻伦敦大使馆外,站在一辆汽车上的加加林起身向人群挥手致意。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完成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壮举。今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飞行50周年的日子,加加林和他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解说员凯瑟琳·里维斯(Cathleen Lewis)负责国际太空项目和宇航服方面的讲解工作。她说,在加加林顺利返回地面之后,他便成了英雄,在国内国外都是一样。
“他受到热烈欢迎,人群簇拥着他。我想人们是真的非常兴奋。这些西方人显然超越了冷战的隔阂,他们打心底里认为他是个英雄,因为他完成了科幻般太空飞行的壮举。”
2、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这是东方-1号飞船上导航系统控制面板的一部分,按钮都用玻璃罩罩着。现在它已经作为展品陈列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由于当时是首次进行太空飞行,科学家们对人体在太空中的适应性存在疑虑,因此加加林的首次航行完全由地面进行控制。
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星人:加加林神话的背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书中提到加加林曾写了一份备忘录给克格勃,要求推迟联盟一号飞船的升空。
根据设计,联盟-1号载人宇宙飞船于1967年发射升空,1天后另一艘联盟-2号飞船升空并在太空进行对接,演练乘员互换。但联盟-1号最终失败,联盟-2号的发射也被取消。这次计划是一场灾难,驾驶联盟-1号的苏联航天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试图返回地面时,由于降落伞无法打开,飞船和地面猛烈撞击爆炸而遇难。
然而,里维斯和其他美国历史学家并不认同书中的这些描述。她说:“这本书中说,苏联的工程师、宇航员和技术员们都清楚飞船存在严重的缺陷,但加加林对于推迟发射的请求却被驳回了。但这并不符合当时苏联太空计划的行事方式。他们曾经无数次因为技术原因推迟过发射。”
3、整装待发
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整装待发,他即将成为人类首位太空使者。
返回地面后,加加林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感慨:“当我在轨道上飞行时,我看到了地球是多么美丽。我们必须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4.为航天飞机安装隔热板
2月1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一名技师正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下腹部安装隔热板。上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发射上。与此同时,宇航局员工也正紧锣密鼓地做好最后两次航天飞机发射的准备工作,2011年末,美国的航天飞机便要退出历史舞台。继“发现”号之后,“奋进”号航天飞机也将发射,预计于4月升空。虽然仍在等待国会对经费做出最终批准,但宇航局已在推进STS-135任务。6月,“亚特兰蒂斯”号将发射升空,上演最后一次国际空间站之旅。
5.好似钻石的太阳
太阳躁动表面和上层大气(日冕)的合成图片,展示了2月15日发生的大规模太阳耀斑,此时的太阳好似一颗巧克力色钻石,装饰着红色“缎带”。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借助日冕观测仪遮住太阳主体,以便让科学家观察到微弱的日冕。与此同时,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在多个波长条件下对太阳活动进行观测。将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的照片放入日冕观测仪所拍照片的“洞”中,科学家能够了解太阳的这两个部分如何发生相互作用。
6.海冰漩涡
被白雪覆盖的色丹岛周围,银色的海冰形成旋涡。色丹岛是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延伸到日本北部的千岛岛链一部分,座落于覆盖北半球的冬季海冰最南端边界一带。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1号卫星拍摄,照片中的海冰可能在几天之内形成,形状受这个小火山岛周围的逆风影响。
7.细细的灰线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在1月拍摄,上周对外公布,土星环在这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前方变成一条细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灰线。根据“卡西尼”号拍摄的这幅照片,土星环内宽大的冰粒带在土星南半球投下巨大的阴影。在2009年土星处在昼夜平分点上时,太阳侧向照射在环面上,土星环并没有投下这种阴影,在侧向观察时似乎消失。(孝文)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在这张照片中,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发射塔到处是冰柱。照片摄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当天早晨例行检修期间。据航天飞机历史学家尼尔介绍,“挑战者”号发射当天的气温只有零下30多华氏度,即在摄氏零度以下——这是有史以来航天飞机发射时记录下的最低温度。
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低温是造成橡胶或O型环失效的原因。它们帮助密封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重要接头。但是,将O型环失灵归咎于低温过于简单化。尼尔说:“如果仅仅是因为温度,还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正式发射前几天,工程师在检修中就发现了部分O型环失效的证据,那时还没有发射当天冷。”
事后调查认定,“挑战者”号失事的罪魁祸首是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泄漏,使得超热气体进入并烧坏了助推器和外挂燃料箱,造成结构分离。尼尔说:“事后分析表明,低温肯定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设计和美宇航局的决策过程同样是难辞其咎。这就像是因多方面条件理想而形成的一场完美风暴。”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1986年1月27日,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时,发射台到处是水汽,而受惊的飞鸟看似将“挑战者”号包围。尼尔经常听到的另一个有关“挑战者”号失事的说法是,在灾难发生后美宇航局下令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弹射座椅。事实上,弹射座椅不可能挽救“挑战者”号上所有的宇航员,它们的存在可能反而对宇航员构成了威胁。
据尼尔介绍,弹射座椅“相当笨重,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它们里面有易燃材料。”她说,即便“挑战者”号安装了弹射座椅,“也只会为机长和副驾驶员所准备,即真正驾驶航天飞机的人。”“挑战者”号失事以后,美宇航局确实要求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逃生系统,这套系统由一个10英尺(约合3米)长的“逃生杆”组成,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打开。
尼尔解释说,宇航员可以“用钩子钩在逃生杆上,滑落到末端,然后从航天飞机机翼下面出去,最终展开降落伞飞行到安全地点。”但是,这种逃生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有在非常具体的紧急状况下才能起作用。尼尔说:“轨道飞行器必须保持水平飞行,而且必须是在某种速度和高度下稳定飞行。在‘挑战者’号失事时,这套逃生系统不会有任何价值,因为事故发生时,航天飞机正笔直地向上加速飞行。”(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