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
今日,在太空遨游13天之后,神州九号乘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将返回地面。13天的太空之旅让三名航天员成功书写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多项“首次”,回顾刚刚过去这13天,一个个的镜头记录下了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的新高度。
镜头一:神九发射成功 中国女航天员首次“飞天”
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许,中国“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与另两位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一道,搭乘神舟九号飞船出征太空。
此次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夏季窗口发射,然而,除了这个“之首”以外,促使全世界聚焦此次神九发射的还有一大因素,就是神九乘组中的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
镜头二:载人交会对接成功 航天员首次“飞进”天宫
神九成功发射两天之后的6月18日,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厅中的神九实时监测画面再次成为世界焦点。当日14时07分,在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程序后,神舟九号与天宫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紧紧相拥。
3个小时后,17时22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像依次从神九“飞”进了天宫,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首张全家福也随之传回地面。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厅的中国航天人,用欢呼声迎接这一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历史时刻。
对于中国此次实现的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专家分析,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意味着中国的飞船将成为真正的载人天地往返工具,能把人送到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中去。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镜头三:吹口琴、过端午、打太极 天宫生活丰富多彩
此次“神九飞天”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长时间的太空生活,三名航天员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也尽情享受着失重带来的奇妙感受。
21日是航天员刘旺妻子的生日,当晚在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刘旺对着家人再次吹起了口琴,为妻子庆生。而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女航天员,刘洋的太空生活则更加引人关注,她手持摄像机玩“自拍”,骑“太空自行车”锻炼,编织中国结,练习太极拳……刘洋充实多样的太空生活,让人们感受着航天员在紧张严谨的太空工作中的轻松心态。
6月23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远在太空的三名航天员也用自己的方式过节。当日中午,三名航天员把自己固定在天宫实验舱中部,面对面地开始了难得的“聚餐”,虽然没有粽子,航天员们吃着科研人员特意准备了粽子的替代品——八宝饭。景海鹏代表三名航天员向全球华人送上节日祝福,并对着摄像机展示写有“端午快乐”的飞行手册。
镜头四: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航天员实现“开飞船”
6月24日,神九乘组三名航天员迎来了此次“神九飞天”的最核心任务:实现神九与天宫的手控交会对接。
当日11时08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下达分离指令,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随后成功分离。飞船自动撤离至400米左右停泊点。
短暂停留后,飞船开始自主接近天宫一号,随后进入140米保持。12时38分,飞船转入手动控制;12时42分,飞船对接环接触;12时50分许,对接机构成功捕获。随着对接锁锁紧,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再次形成一个组合体,手控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在此次手控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刘旺挑起“大梁”。他坐在中间,用右手边的姿态控制手柄、左手边的平移控制手柄来控制飞船的速度和位置,整个对接过程操作精准,圆满完成手控交会对接。
镜头五:神九挥别天宫 首次实施空间手控分离
28日凌晨6时许,三名航天员陆续离开天宫一号,6时37分,指令长景海鹏最后一个挥手告别天宫,回到飞船轨道舱,关闭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此前,他们已经把空间科学实验中采集的样本和数据从天宫一号转移至飞船返回舱,并通过重新设置将天宫一号恢复到与神舟九号对接前的状态。
9时22分,神舟九号飞船在航天员刘旺的手动控制下与天宫一号成功分离。这也是神舟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第一次实施空间手控分离。
神九成功返回
三宇航员安全出舱
在太空遨游13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后,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于今日上午10时许顺利着陆,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返回地面。
自6月16日发射升空后,神舟九号飞船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任务,实现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这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期间,三名航天员还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进行了多项航天试验。北京时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预定区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平安回家。
按照地面指令,当飞船进行最后一圈绕地飞行时进入返回姿态,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制动发动机点火,飞船在穿越大气层以后,借助降落伞和反推发动机逐步减速,以每秒3至4米的下降速度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3名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按照计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留轨转入长期运行管理。
本月16日发射升空的神舟九号飞船,在完成各项任务后,将于今日踏上归途。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九将于29日10时许返回地面。目前,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神九”任务主着陆场区参试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工作准备就绪,静待“神九”归来。
主着陆场准备就绪 气象条件良好
来自神舟九号任务气象保障专家组的消息称,在神舟九号飞船预计着陆阶段,主着陆场气象条件良好,符合飞船返回着陆时的气象要求。气象保障专家组组长、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总工程师王业桂介绍,预计29日上午,主着陆场气温在17至21摄氏度,天空少云,能见度好,风力不大。
王业桂说,参与回收保障任务的各气象站点和部门正全力以赴,采取释放探空气球等多手段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情况,并对四子王旗地区近30年来的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会商。随着回收时间临近,气象部门还将定时发布更为精准的气象预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张海东表示,经过精心准备,主着陆场区目前各类参试设备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任务方案预案齐全,物资器材保障到位,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具备了执行“神九”返回任务的能力。
目前,“神九”任务主着陆场区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测控雷达剑指苍穹,搜救人员在岗待命,搜救直升机和地面搜救车辆可随时出动。同时,主着陆场区还将对各分系统技术状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飞船安全返回。
相比“神八”任务,“神九”任务主着陆场区增加了航天员救援任务,搜救模式也由“神八”任务“空中搜索、地面回收”变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面临着搜救责任大、时间要求快和搜救通信保障任务加重以及航天员后送转运衔接紧等新难题。
据张海东介绍,着陆场系统制订了直升机搜索救援、航天员医疗救护、返回舱应急处置等数十种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了着陆现场的组织管理,确保搜救任务万无一失。
神九返回地面需经历4个阶段
北京通信与跟踪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神九任务主着陆场主任设计师吕明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
一是制动飞行阶段。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地面测控部门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随即调整姿态,发动机点火制动,进入返回轨道。
二是自由滑行阶段。飞船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当高度降至距离地面140公里处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三是再入大气层阶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时,飞船表面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并对电磁波造成屏蔽形成“黑障”,使飞船在240秒内与地面失去联系。直到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消失,地面测控部门重新捕获飞船。
四是着陆阶段。当返回舱距离地球约10公里时,伞舱盖打开,并连续完成拉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等动作。在距离地面1.2米时,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使飞船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着陆。
相关阅读
神九做好返回准备
神九任务着陆场系统在总体设计上与神八任务有何不同?如何实现航天员的快速搜救?随着着陆场系统的全面启动,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这些热点作了解读。
“神八任务时,因为没有航天员,海上的搜救力量就没有布置。”吴斌说,“神九任务在开始就安排搜救船在既定海域待命,要求具备完成高海况条件下搜救打捞航天员的能力。搜救船提前加装打捞设备和医疗救护设备,根据任务要求,提前到达指定任务海域,确保搜救任务的完成。”
据吴斌介绍,在神九任务着陆场系统的设计方案中,对主着陆场的职能进行了优化。以往除主着陆场本身的任务外,还有上升段、运行段的应急救生任务,虽说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主着陆场力量,但也存在着使其不能集中精力应对主着陆场救援的情况。这次神九任务使其职能更加集中明确,运行段的搜救任务交由别的单位来承担。
吴斌说:“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我们减少了应急区的数量,便于力量组织实施。”
相关阅读
刘洋悬浮半空发出短信
短息内容公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消息,25日下午16时43分,女航天员刘洋代表神舟九号航天员飞行乘组,利用地面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电子邮件传输系统,发回了第一条面向公众的太空短信。
这条来自太空的短信内容是:“此时此刻,我们在距离地球340千米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里向祖国致敬!向广大朋友们问好!希望这条从太空传回的信息,能够架起一座沟通天地的桥梁,以此展现载人航天魅力,传承载人航天精神,激励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国家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之中!——神舟九号任务乘组”。
相关阅读
宇航员向全国人民问候
随着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微博)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飞船主着陆场全面启动,准备迎接飞船和三名航天员返回。
着陆场系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主着陆场、副着陆场、陆上应急搜救、海上应急搜救、通信和航天员医监医保5个分系统。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均在设置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回收。
参与飞船回收和航天员搜救的各系统人员、装备已经陆续到达主着陆场,并展开针对性训练和多次回收搜救综合演练。目前,主着陆场各分系统运转正常。
昨日发布 手控分离一天内飞船返回
在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后,航天员还将适时实施手控分离,在分离以后一天之内将返回地面,飞船预计于本月28日或29日返回。
昨天下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武平表示,按照事先的计划安排,航天员还会在天宫一号再生活三到四天。然后进行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分离,在分离以后一天之内航天员将返回地面。
根据武平介绍的时间表,推算神九将于本月28日或29日返回地面。
武平表示,这次任务仍然采用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工作模式,也就是说,直升机在空中发现返回舱以后,第一时间把航天员护送到有医疗设备、医疗条件、医疗保障的安全的地方。
据介绍,这次和神舟八号任务相比,着陆场有两点特别加强的地方。
一是增强了着陆场系统的数据图像的传输能力,就是能够确保第一时间把现场对航天员的营救和处置情况及时地传回到北京的控制大厅。
二是跟上次神舟八号无人任务相比,这次增加了航天员的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方面的工作,着陆场的搜索救援的演练已经进行了很多次了。其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到返回舱,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武平还透露,按照规划,神八、神九和神十都将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神舟十号的任务也将是载人交会对接,但具体任务的安排和实施时间,要等这次神舟九号任务完成以后进行全面总结,以及对天宫一号进行全面评估以后才能最终确定。
航天投入 载人航天21年花390亿元
同时,武平还表示,载人航天工程到目前为止总经费达390亿元。
武平介绍,我国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在完成第一步任务,也就是完成神舟六号任务以后,经费一共花了200亿元。
神六之后到全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即明年完成神舟十号发射任务,预算也只有约190亿元。
两项相加,21年的载人航天工程总共花费不到400亿元。
这一确切数字,也戳破了此前微博中流传的“火箭燃料2万美元一吨,载人航天一次发射耗费600多亿元”的恶意网络谣言。
相关阅读
航天飞机“游”过纽约
成功穿越大桥
众人驻足观看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4日消息,近日美国航天飞机踏上了新征程,不过与曾经天空中飞行不同,这次它在则漂浮在水上。
根据每日邮报报道,为了可以使航天飞机顺利的运往航天博物馆,纽约方面特意开辟了水上道路。从新泽西出发的航天飞机将向自己的新家驶去。
为了一睹航天飞机的风采,纽约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附近的岸边聚满了人去,所有人都在为他们曾经的英雄欢呼。此后航天飞机将在纽约开始展览,预计的开始时间在7月中旬。
市民岸边观看发现号
发现号踏上新征程
美国当地时间4月17日,航天飞机从华盛顿起飞,来到了纽约。当时一架波音747飞机搭载着“发现号”从佛罗里达的航空中心出发,在近2000名工作人员、嘉宾的欢呼声中,飞往首都华盛顿,今后它将展示在公众面前。
在飞往华盛顿的欢送仪式上,美航天局的指挥官史蒂夫表示:“很高兴可以再一次见到它,它是我们的英雄,未来发现者将在博物馆安居,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它的风采。”
“发现号”1984年开始服役,共完成39次飞行任务,运行超过2亿公里,2011年3月9日,“发现号”成功着陆,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飞行,从此美国的航天飞机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研制"云霄"航天飞机 有望四小时环游世界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牛津郡的REL公司发明了一种能够由喷气式发动机模式自由转换为火箭模式的超级发动机,并计划将其应用在一款名为“云霄”的民用航天飞机上,以实现人类在4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梦想。目前,这款超级发动机正在接受严格的测试,一旦测试成功将有望在范登堡国际航空展上亮相。
“云霄”航天飞机体长82米左右,能够在民用飞机跑道上起飞并上升至2.8万米的高空,还能够以超过音速5倍的速度冲出地球大气层进入太空中。为了具备这样的功能,“云霄”航天飞机配备的超级发动机也需要具备更加强悍的功能,以应对不同气候环境带来的挑战。
相关阅读
阿波罗登月地点清晰可见。
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探月指导报告,旨在保护阿波罗飞船登陆点等人类早期探月留下的珍贵足迹,以及此前留在月球表面的科学仪器。
当地媒体援引航天局发言人乔舒亚·巴克的话说,这份指导报告不具有强制性,但NASA欢迎其他国家参与其中。
报告说,“一个失误也许将永久性破坏这些无价之宝”。美国航天局建议,在未来的登月任务中,其他登陆器最好至少与阿波罗飞船登陆点保持2000米距离,与“徘徊者”月球探测器等的着陆点保持500米距离,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和破坏此前登陆痕迹。
“谷歌月球X奖”评选委员会日前在其官方网站上表示接受这一建议。正在竞争这一大奖的航天机器人技术公司总裁约翰·桑顿说,美国航天局已明确这些遗迹对人类的重要性,有必要确保它们在未来的登月活动中不被破坏。
“谷歌月球X奖”总金额为3000万美元,旨在奖励研发出第一个安全登月机器人的私人机构。全球共有26个私人机构目前正在角逐这一奖项。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数十年来,人类已实施了百余次月球探测任务。
私人航天公司SpaceX预定在5月19日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它的龙太空舱。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龙太空舱将成为有史以来首个商用飞船与轨道实验室进行对接。但是它或许不会是最后一个。它只是即将到来的新一代美国私人宇宙飞船中的一艘。一些私人宇宙飞船目标是将旅游者和科学家带到亚轨道太空,而其它的则在竞争美国宇航局的标志性宇宙飞船2011年7月退休之后留下的运载货物和宇航员的空缺。除去SpaceX公司之外,至少有另外一家公司弗吉尼亚州的轨道科技公司拥有一份美国宇航局的合同来提供无人驾驶宇宙飞船为太空站传递货物。下面快速浏览一下目前发展中最有希望的五大商业太空船。
维京银河公司可搭载六位乘客的太空船二号设计用于向亚轨道空间运输旅游者、研究人员以及他们的试验。维京银河公司目前已经收到超过500位客户的定金,他们愿意为太空船二号飞船上的一个座位支付20万美元。维京银河公司同时也与西南研究所签订了一份非盈利性质的协议来进行科学飞行。维京银河公司官方人员声称他们希望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太空舱二号的火箭发动机飞行测试,商业经营或许开始于2013年或者2014年。
Sierra Nevada公司的追梦者是一艘小型航天飞机,设计用于携带七名宇航员来往于近地轨道。这艘宇宙飞船是在美国宇航局20世纪80年代一辆名为HL20的概念车的基础上建造的,它将搭乘一艘火箭垂直发射但是却会像一架飞机一样降落在跑道上。美国宇航局已经在过去的两年里向Sierra Nevada公司提供了超过一亿美元的商业载人航天项目资金来帮助追梦者宇宙飞船的发展。公司官员称这艘航天飞机将在2016年开始运营。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加利福尼亚州的SpaceX公司正在研制龙太空舱向近地轨道和其它地点运送货物和宇航员。SpaceX公司持有一份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来为美国宇航局向空间站进行12次无人驾驶货运飞行。周六的飞行是一次示范任务来观察龙太空舱和SpaceX公司的猎隼9号火箭是否准备好开始进行那些真实的供给运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运行。
龙太空舱被设计成可携带7名宇航员抵达轨道实验室或者更加遥远的目的地,比如说火星。SpaceX公司的CEO艾龙-马斯科声称他建立公司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人类成为一个多行星居住的种族。去年美国宇航局的商业载人航天项目提供了7500万美元资金来帮助SpaceX公司对龙太空舱的载人部分进行了升级。
航空业巨头波音公司正在研发一艘名为CST-100的太空舱来运载宇航员往返空间站以及近地轨道的其它目的地。美国宇航局的商业载人航天项目已经在CST-100太空舱项目上投入了大约1亿2千万美元,CST-100被设计成可搭载7名宇航员。波音公司官员称这艘航天器的最宽点尺寸有14.8英尺(4.5米),利用了美国宇航局阿波罗飞船和航天飞机项目中已证实的技术。CST-100有望实现陆地着陆,然而在紧急情况下它也能实现海洋中降落。每一个独立的小仓都被设计成可实现10次宇宙飞行,而且CST-100能够在2016年实现运作。
网站创建者杰夫-贝索斯私下组建的蓝色起源公司希望有一天用它的太空飞船来运送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往返于空间站。蓝色起源公司的太空飞船被设计成双锥形,可搭载7位乘客的或者实现货物和船员的混合搭载。蓝色起源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可循环使用的一级加速器,以减少将宇宙飞船送入轨道的耗费。公司官员宣称宇宙飞船准备在2016年至2018年间开始商业经营。该公司同样也在致力于开发一艘名为新谢帕德的亚轨道航天器,它发射时就将使用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推进模块。公司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从美国宇航局的商业载人航天方案项目中收到了2500万美元资金来帮助它发展。(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