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摄影师克里利用高倍望远镜拍下奇观(点击观看组图)

太空中的日环食过程(点击观看组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2日消息,5月21日世界多地的人们都目睹了日环食的奇景,美国亚洲等地的民众拍下了一些梦幻版的照片,它们堪称完美。

  这些照片都是一些天文爱好者拍摄的,与其他人不同摄影师克里-普尔(Cory Poole)利用高倍天文望远镜,拍下了太空中月球挡住太阳的照片。比起拍摄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太空中的日环食更加震撼。

  克里表示:“其实我只是突发奇想,之前我使用望远镜在观看月亮的轨迹,起初我也拍摄了一些地球上看日食的照片,但之后我突然想起,为什么不照太空中的日食呢,很高兴我抓住了它。”


世界各地的日环食照片(点击观看组图)

世界各地的日环食照片 (点击观看组图)

最浪漫的日食(点击观看组图)

  不仅仅是克里,许多摄影师或者天文爱好者都拍下了完美的画面,在美国的内华达州、奥克兰、德克萨斯都出现了另类的太阳。在亚洲同样上演了完美的景象。在日本,一些学校和公园安排了“日食旅行”团,让学生们乘船甚至坐私人飞机亲历此景。东京自1839年以来便没有出现过日食,因此日本电视台工作人员登上富士山拍摄了日环食全过程。有意思的是,东京动物园里的狐猴以为夜晚到来,便进入了夜间模式,显示出狂躁的症状。不过日食过后,它们又恢复了正常。

  美国专家表示,这是美国大陆18年来首次观察到这种日食景象,但它仅经过其西部地区。据悉,阿尔伯克基(美国城市Albuquerque)是一处非常好的观赏点,一些加拿大人率先来到此地以一睹天象。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世界各地现日环食景观 狐猴因反常天气行为狂躁

  英美科学家解读超神秘奇观 太空日环食图像(图)

  组图-中国各地日环食奇景 太阳美得如此令人陶醉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首个往返火星的商业航班有望实现 

50万美元就可买一张往返火星的“机票” 

  世界上首个往返火星的商业航班有望实现,届时只要50万美元就可买一张往返火星的“机票”。美国商业火箭制造商SpaceX首席执行官穆斯克宣称,火星旅行在10年内就可实现。

  2010年,SpaceX成为史上第一家成功发射太空飞船并顺利收回的商业公司。穆斯克说,由于科技突破性进展和空间技术成本大幅下降,他有信心SpaceX未来走得更远,10年内将游客送到距离地球2.25亿公里的火星上。

  比NASA便宜百倍

  对于火星旅行来说,价钱一直是平民难以跨越的门槛。2005年,美国人奥尔森曾成功完成一次太空旅游,但他支付了2000万美元的巨额费用。穆斯克说:“SpaceX公司的火星旅游将推出平民价,往返机票只需50万美元,公司完全可以实现盈利。”

  相比NASA租借的俄航天飞机来说,SpaceX的价格可谓是“白菜价”。俄航天飞机每送一个美国宇航员进入空间站,NASA要支付5000万美元。SpaceX的价格只有其百分之一。

  他解释说:“火箭运输系统完全可重复使用,而且可以在火星补充燃料,因此不必携带返程燃料。最关键的是太空飞船的全部零件都是可以再利用的。”

  不过精明的穆斯克强调,首个往返火星的商业航班具有历史意义,他不会将航班票价都定为50万美元,届时肯定会卖个好价钱。

  乘客身高限于1.95米内

  由于SpaceX在火星旅行中使用的技术还未申请专利,他拒绝透露更多细节。但穆斯克表示:“我们将在年末公布更详细的火星登陆战略,我相信它会成功。”

  相比NASA以往的航天飞机,SpaceX开发的“飞龙号”飞船对乘客的身材限制更宽松。NASA飞船上的宇航员身高被限制在1.8米以内,而“飞龙号”飞船乘客,身高限制在1.95米以内。

  无人飞船测试出师不利

  令人担心的是,SpaceX的无人飞船测试进展不顺利。该公司原定2月7日向空间站测试发射“飞龙号”无人驾驶飞船。然而由于发动机故障,发射已经被无限期推迟。不过SpaceX强调,其研发进展不会受到影响。按原计划,SpaceX将会在2014年开始载人飞船实验。

  2001年4月28日,美国商人蒂托搭乘“联盟TM-32”载人飞船升空,两天后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蒂托在俄宇航员的陪同下进入国际空间站,后乘坐“联盟TM-31”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此后,29岁的南非商人沙特尔沃思、美国百万富翁乔治分别成为人类史上第二位和第三位太空游客。

  你会去火星吗

  你了解火星吗?火星是距离太阳第4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第7大行星。

  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非常干燥,温度低,表面平均温度零下55℃,水和二氧化碳易冻结,部分地球生物可以生存。

  火星也是地球上人类可以探索的最近行星。大约40亿年以前, 火星与地球气候相似,也有河流、湖泊甚至可能还有海洋, 未知的原因使得火星变成今天这个模样。虽然火星上没有水,但有大量的冰。

  NASA估算,如果将火星上的冰缠绕起来,足以围绕整个火星表面形成一个深达9米的冰湖。科学家普遍认为,从长期来看,火星是一个可供人们移居的星球。怎么样,喜欢上火星了吗?如果喜欢火星,那就请准备50万美元的机票款吧。

  注意,机票支付时你需要拥有一个PayPal账户,因为SpaceX首席执行官埃伦·穆斯克,也是PayPal的创始人和股东,届时机票的购买也需要通过PayPal来完成。

  相关阅读

  美国"龙"私人飞船因火箭故障 最后一刻取消发射

  盘点最有希望进入太空运营的 五大私人飞船(图)

  新型反物质燃料火箭飞船 飞行速度可达70%光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近日风靡,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每天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吃货指南”。这部大半夜播出的美食片,以精巧细腻的高清画面,将大江南北的中华美食浓香扑鼻、闪闪发亮地摆到你面前,让正饿着的夜猫子们垂涎欲滴,有人在网上直呼“片子要把人看得欲火中烧、吃不着想骂娘、通宵失眠”。(5月21日《江西日报》)

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很认同众“吃货”对这部美食片毫无保留的赞美。当一部美食片能够“馋”到让人欲舔屏幕的地步,溢美在情理之中。不过,众多的赞美声中,有一种赞美让人无法接受——将这部“舌尖上的中国”上升到了爱国主义的高度。如有评论称:《舌尖》是最佳爱国主义教育片,没有之一,更戳人心窝子的是把食物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摄制师的镜头赤裸裸地洋溢着中国式的勤劳、温馨、祥和和感动。

可当我们的舌尖被“空洞的说教欲望”征用后,当我们带着“爱国主义”的意义负担和价值符号来看这部美食片时,我们的味觉还有这样的快感吗?吃就是吃,无须跟爱国挂上钩,无须给我们的口舌快感,强加上一个妩媚却沉重的价值符号。无限拔高,这不是吃货的逻辑。“美食”本就是一种艺术、一种价值,它本身就值得你我关注、礼赞,而根本不需扯上其他元素。

《舌尖上的中国》确实拍得唯美和生活化,它真正聚焦在食物烹制上的时间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这些自然馈赠的食材,其中夹杂着劳动者的汗与泪。这样的美食叙事,会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尤其在城市化的当下,食物加工过程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只能在终端消费美食,却很少关注到其制作过程,还有着一种妖魔化的想象——我们对美食生产过程的想象,太依赖于媒体对食品丑闻的碎片式曝光。正因此,那些劳动者制作美食的过程格外地打动我们。

爱美食,爱充满着美食的生活,爱美食的生产者——可是,由这些单纯之爱,哪还需要生硬拔高到“抽象的主义”层面?我实在找不出其中的逻辑。有些人推崇的“精神、主义”等,往往就是强加的说辞,它不仅在道德上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妄言说”,它更是不讲逻辑的。须知,真的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不经推理将事物与之作一简单挂钩,更不是将一顶高尚的帽子随意派发。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扎克伯格婚姻殿堂

近日股票狂跌损失数十亿美金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可谓好事成双,Facebook不仅成功上市,在上市的第二天,他又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与他恋爱9年的华裔女友结婚。

  此前Facebook正是上市,扎克伯格作为是Facebook最大的单一股东,拥有5.036亿股Facebook股票,并且掌握着该公司56%的投票权。在Facebook上市之后,扎克伯格的身价超过190亿美元。

  财源滚滚的扎克在昨日又抱得美人归,可谓双喜临门。扎伯格的妻子名叫普莉希拉-陈(Priscilla Chan),是为华裔女子,此前两人已经恋爱9年,昨日的他们正是步入了婚姻殿堂。


Facebook股价下跌了25% 

  不过就在结婚后的几小时,扎克伯格面临了上市后的第一次困境,股价下跌了25%,仅仅48小时之内,他就损失了数10亿美元。一些股票专家分析,最初使股票疯涨的应该都是Facebook的狂热者,而他们交易后进入平静期,股市中的投资者对于Facebook则表现的十分谨慎,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用Facebook或者有Facebook的账号,这应该是下跌的最主要原因。

  科学网(kexue.com)也在网上进行了了解,比起专家的分析,网络中分析更具喜剧色彩,有一些网友开玩笑认为,这或许是因为扎克的结婚叫一些女粉丝感到失望,才最终放弃买股票的打算。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欧洲多国现神秘岩石壁画 或为远古Facebook(图)

  长途飞行痛苦可设法改变 荷兰创FACEBOOK订票

  facebook天价估值为上市 商业模式含糊恐成泡沫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眼下,“高富帅”、“白富美”等网络新词在各大论坛、微博、帖吧高频出现,不少年轻男女更是将“高富帅”、“白富美”视为自己择偶的标准。“高富帅”,通常指在身材、财富、相貌等各方面完美无缺的男性;“白富美”,通常指皮肤白皙、家境良好、相貌出众的女性。众多年轻人对“白富美”、“高富帅”的追逐,让不少普通人感慨“心酸与残酷”。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爱调研和民意中国网,对23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2%的人感觉时下很多年轻人择偶时青睐“高富帅”、“白富美”。受访者中,80后占52.3%,70后占22.1%,90后占18.7%。

为何不少年轻人择偶时追逐“高富帅”和“白富美”

“现在我身边不少女孩无论自身条件优越与否,择偶观都惊人地相似,且死钻牛角尖。”山西太原某事业单位职员龚亮告诉记者,一位好友曾十分认真地问她:“我为什么遇到月薪1万元以下、身高一米八以下的男人就完全没兴趣呢?”

调查显示,72.1%的人坦言,自己身边就有很多年轻人择偶时追捧“高富帅”和“白富美”。

“大家的高要求真是‘现实’闹的吗?”山东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丽说,现在不少大学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借口无非都是“压力大”,其实说穿了,无非是虚荣心太强又希望不劳而获罢了。

为何不少年轻人择偶时追逐“高富帅”、白富美”?67.6%的人首选“社会攀比风气所致”;64.9%的人觉得原因是物质主义泛滥;61.0%的人认为是因为很多年轻人不切实际,陷入幻想;57.4%的人认为,这是偶像剧、广告等营造的时髦;36.2%的人将原因归结为现实压力太大,找条件优越的另一半更有安全感;另有33.1%的人选择“幸福和成功的标准单一”。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郝玉章,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年轻人向往理想的婚姻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当前确实有部分年轻人的婚恋观出了问题。相对上一辈人来说,现在年轻人的婚恋观更注重物质,无论是处世方式还是价值观都变得更加功利。另外,时下的偶像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他们比较容易将偶像剧中的人物视为择偶的标准。

资深心理咨询师肖雪萍认为,一些年轻人追求“白富美”、“高富帅”,其实是面子和攀比心理让他们陷入迷思所致。他们觉得追求到这样的人,可以提升自信。部分年轻人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婚姻去谈恋爱,有时更像是为了迎合周围人对他的看法或期望,去寻找伴侣。这是一个误区。

调查中,32.0%的人认为,不少年轻人择偶时更青睐“白富美”、“高富帅”,是广告、偶像剧营造的一种时髦。不过,更多受访者(60.3%)认为,这一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40.4%的人认为年轻人择偶标准太高容易蹉跎幸福

中国地质大学研二学生宋慧的一位舍友家庭条件不太好但长得很漂亮,有一个所谓“高富帅”追求她,但舍友始终没答应。很多同学觉得她傻,但她说,“人这辈子很短暂,一定要找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不能因为‘现实’硬把自己推销出去。”

肖雪萍说,曾有一位30多岁的女士找她做心理咨询。那位女士很坚定地要找一位“高富帅”,后来也找到了,但交往半年后,她才发现,那个人是已婚人士。“一味追求外在条件,会忽略心理层面的需要和沟通,容易迷失自己。”

肖雪萍认为,如果年轻人过度追捧所谓的“白富美”、“高富帅”,会加剧这个社会剩男、剩女问题,也会让人错过很多不错的姻缘,最终影响自己的终身幸福。

调查中,98.6%的人认为,年轻人择偶标准太高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具体而言,73.1%的人担心,这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物质化、功利化;66.5%的人觉得这会加剧剩男剩女问题;66.2%的人认为,这会加剧社会攀比之风;此外,40.4%的人认为,年轻人择偶标准太高容易蹉跎幸福。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何明升指出,在当下社会,年轻人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幸福生活。相对而言,年轻人希望通过嫁娶跻身富有阶层不切实际,比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更难。

郝玉章表示,如果恋爱双方各方面条件反差太大,成功几率会较小。即使成功了,也会给将来的生活带来一些隐患。

郝玉章说,年轻人最好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另一半。如果年轻人一定要找“高富帅”、“白富美”,最好首先提高自身素养来与对方条件相匹配。

肖雪萍强调,年轻人择偶时最好首先考虑价值观是否一致。其次要学会欣赏对方的个性,“彼此欣赏的感情可能更长久”。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松鼠与猫成为朋友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0日报道,尽管松鼠和猫咪天生就不共戴天,但美国密歇根州就出现了这对敌对动物友好相处的罕见情况。

  一天,8岁的舒尔茨在家里玩耍,发现角落里藏着一只叽叽喳喳叫着的小松鼠。舒尔茨的奶奶把小松鼠救出来,放到有5只新出生的小猫咪的窝里。第二天,她的奶奶发现小松鼠和小猫咪们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但是,小猫们的妈妈目前还没有完全接纳这只小松鼠,有时候不管它,只给自己的小猫喂奶。

  相关阅读

  蜥蜴紧要猫舌不放松 自食恶果成为"盘中餐"(图)

  西班牙发现史前熊猫祖先 熊猫或起源于欧洲(图)

  受伤狐狸与小猫成为密友 演绎跨越物种友谊(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只饥饿的蛇鸟张开大嘴将一整条亮闪闪的绿鱼吞了下去 

一只饥饿的蛇鸟张开大嘴将一整条亮闪闪的绿鱼吞了下去 

  一只饥饿的蛇鸟在佛罗里达州一国家公园,张开大嘴将一整条亮闪闪的绿鱼吞了下去。美国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拍到的照片展示了这一令人难忘的惊人瞬间。

  37岁野生动物摄影师哈维尔-帕里拉-佩雷斯在佛罗里达州一个国家公园拍到这些照片。当时,这只鸟正用鱼叉一样的利嘴叉着猎物。这只美洲蛇鸟吞咽这条鱼时嘴巴越张越大,好像就要窒息的样子,令佩雷斯和妻子非常震惊,他们目瞪口呆。

  这位摄影师说:“我和妻子在佛罗里达州埃弗格莱兹国家公园用了整个早上拍摄野生动物,这里是拍摄鸟类的理想场所。我们正拍摄运河中一条短吻鳄时,突然看到这只与众不同的美洲蛇鸟正用它的嘴吞咽一条鱼。当时,这只鸟只距我们数米远。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佩雷斯表示:“我们手里拿着相机,开始不停拍摄,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场面,我们不想错过任何精彩镜头。这只鸟看上去好像费了好大劲才吞下那条鱼。有一刻,我们甚至认为它要窒息了。但经过数分钟的不懈努力,这只美洲蛇鸟终于把食物吞进肚里。这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难忘瞬间。”

  相关阅读

  生物间谍已令人草木皆兵 土耳其误将死鸟当间谍

  毛里求斯发现 灭绝300多年渡渡鸟完好遗骨(图)

  鸟类进化之谜解开 色彩多样性加快进化速度(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私人航天公司SpaceX预定在5月19日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它的龙太空舱。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龙太空舱将成为有史以来首个商用飞船与轨道实验室进行对接。但是它或许不会是最后一个。它只是即将到来的新一代美国私人宇宙飞船中的一艘。一些私人宇宙飞船目标是将旅游者和科学家带到亚轨道太空,而其它的则在竞争美国宇航局的标志性宇宙飞船2011年7月退休之后留下的运载货物和宇航员的空缺。除去SpaceX公司之外,至少有另外一家公司弗吉尼亚州的轨道科技公司拥有一份美国宇航局的合同来提供无人驾驶宇宙飞船为太空站传递货物。下面快速浏览一下目前发展中最有希望的五大商业太空船。

  维京银河公司可搭载六位乘客的太空船二号设计用于向亚轨道空间运输旅游者、研究人员以及他们的试验。维京银河公司目前已经收到超过500位客户的定金,他们愿意为太空船二号飞船上的一个座位支付20万美元。维京银河公司同时也与西南研究所签订了一份非盈利性质的协议来进行科学飞行。维京银河公司官方人员声称他们希望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太空舱二号的火箭发动机飞行测试,商业经营或许开始于2013年或者2014年。

  Sierra Nevada公司的追梦者是一艘小型航天飞机,设计用于携带七名宇航员来往于近地轨道。这艘宇宙飞船是在美国宇航局20世纪80年代一辆名为HL20的概念车的基础上建造的,它将搭乘一艘火箭垂直发射但是却会像一架飞机一样降落在跑道上。美国宇航局已经在过去的两年里向Sierra Nevada公司提供了超过一亿美元的商业载人航天项目资金来帮助追梦者宇宙飞船的发展。公司官员称这艘航天飞机将在2016年开始运营。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加利福尼亚州的SpaceX公司正在研制龙太空舱向近地轨道和其它地点运送货物和宇航员。SpaceX公司持有一份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来为美国宇航局向空间站进行12次无人驾驶货运飞行。周六的飞行是一次示范任务来观察龙太空舱和SpaceX公司的猎隼9号火箭是否准备好开始进行那些真实的供给运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运行。

  龙太空舱被设计成可携带7名宇航员抵达轨道实验室或者更加遥远的目的地,比如说火星。SpaceX公司的CEO艾龙-马斯科声称他建立公司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人类成为一个多行星居住的种族。去年美国宇航局的商业载人航天项目提供了7500万美元资金来帮助SpaceX公司对龙太空舱的载人部分进行了升级。

  航空业巨头波音公司正在研发一艘名为CST-100的太空舱来运载宇航员往返空间站以及近地轨道的其它目的地。美国宇航局的商业载人航天项目已经在CST-100太空舱项目上投入了大约1亿2千万美元,CST-100被设计成可搭载7名宇航员。波音公司官员称这艘航天器的最宽点尺寸有14.8英尺(4.5米),利用了美国宇航局阿波罗飞船和航天飞机项目中已证实的技术。CST-100有望实现陆地着陆,然而在紧急情况下它也能实现海洋中降落。每一个独立的小仓都被设计成可实现10次宇宙飞行,而且CST-100能够在2016年实现运作。

  网站创建者杰夫-贝索斯私下组建的蓝色起源公司希望有一天用它的太空飞船来运送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往返于空间站。蓝色起源公司的太空飞船被设计成双锥形,可搭载7位乘客的或者实现货物和船员的混合搭载。蓝色起源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可循环使用的一级加速器,以减少将宇宙飞船送入轨道的耗费。公司官员宣称宇宙飞船准备在2016年至2018年间开始商业经营。该公司同样也在致力于开发一艘名为新谢帕德的亚轨道航天器,它发射时就将使用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推进模块。公司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从美国宇航局的商业载人航天方案项目中收到了2500万美元资金来帮助它发展。(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新型反物质燃料火箭飞船 飞行速度可达70%光速

  "联盟号"飞船发射成功 三宇航员国际空间站交接

  "联盟号"飞船完成最后准备 运往哈萨克斯坦(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小行星“2012 DA14”号将于2013年2月15日接近地球 

  综合消息,西班牙拉沙格拉(LaSagra)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称,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2012 DA14”号将于2013年2月15日接近地球,可能偏离其轨道,撞上地球同步通讯卫星。

  据西班牙天文学家称,这颗小行星直径45.7米,重14万吨。美国宇航局(NASA)表示,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的机率是“万分之3.1”,如果撞上则撞击力量大约相当于240万吨TNT的爆炸威力,数百平方英里的森林将被夷为平地。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检测这颗小行星的确切轨道。报道称,通过望远镜观测,这颗小行星还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小点”,但是它最终有可能在距离地球2.1万英里(约合33796公里)远处撞上地球同步卫星,不过,国际空间站不会受到影响。

  任职于美国宇航局位于加州帕萨迪纳(Pasadena)的喷射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天文学家乔达斯(Paul Chodas)说:“非常不可能撞上,不过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乔达斯说:“2012 DA14的轨道目前很像地球的轨道,意思是说它常常会很靠近地球。”

  美国宇航局将试图在2013年2月前获取这颗小行星届时的位置、与卫星接近程度等更清楚的图象。

  如果小行星真的撞上,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撞入南极洲或南冰洋。

  报道指,14万吨岩石的“爆炸”不会中介人类文明,但如果撞上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相关阅读

  近地小行星再次威胁地球 碰撞概率超过千分之一

  NASA称行星撞地球为杞人忧天 100年内不会发生

  受小行星撞击威胁最大国家 中国被撞击率居首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于丹

昨天,于丹新作《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在北京图书大厦首发,这是她的首部古诗词鉴赏作品。现场,于丹与2000多名读者一起深情重温中国古诗词之美。签售结束,于丹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知道月球真相忽略了嫦娥

“今天很多人都在抱怨我们这个没有,那个没有,我们还能去赊一点月色。我有时候觉得科学某种程度上它带给我们文明的同时也助长了我们狂妄,甚至有的时候它也破坏了我们对于童话的那种信任。”于丹说,她十分欣赏诗人李白的天真,“我就特别喜欢他的奇思异想,买酒的钱都没有了,他还自得其乐,‘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我在洞庭湖边跟月亮商量先赊我点月光,我拿这点月光上白云边买酒喝。他是在天地之间享受快乐无极的心情。”

为何现代人不再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于丹解释,那是人们都知道月球的真相了,“于是我们就忽略了嫦娥,忽略了它的碧海晴天夜夜新。”在她看来,理想的生活,就是一方面笃信科学,秉持着理性让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不放弃对诗意的信任,“我们让这些童话,让这些意象还活在我们心里,让中国最美的诗意跟今天的时代达到一个平衡。”在新书中,于丹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希望帮助当代人找回生命的诗意。

主流文化也应是大众文化

谈到今天的文学创作,为何没有了古代人那样的从容和真切?于丹认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被伪命题绑架,人为的设置了很多对立的前提,我们因此而烦恼不已。她强调,作家们要了解今天的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放下一些概念,然后去做一些实事。

于丹还推荐大家去读读《主流》这本书,因为它的副标题很好“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这是我们大家今天都关心的一个话题。《主流》这本书提出一个最重要的观点:主流文化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所有人都认可的文化,这句话让我们突然间打开了一扇窗,过去我们经常把几种文化人为的区隔开来。比如说大众文化,比如说精英文化,比如说主流文化。不是说一提主流就人为的反弹,就排斥,也不是说主流一定是跟大众是对立的。”于丹认为,我们大家作为动词文化活着,这在当下非常重要,“就是我们去做化的事情,能够化入民生也许这就是一种主流。”

最后,于丹引用孟浩然登蚬山诗作“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表达了她与读者相通的心情。 扬子晚报记者蔡震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7 页,共 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