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来临,全国17个省区市的31位党政领导齐聚网络,通过人民网发表新春贺词,向网友拜年并致新春祝福。这30份来自东西南北不同地区的贺词充满浓郁的“网络味儿”,“给力”“拍砖”等当下时髦“潮语”被写进省级领导贺词。
其中,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云南省省长秦光荣两位领导的贺词引来网友跟帖热潮,他们将“十一五”发展总结为:“神马都是浮云,科学发展才是真经,转变发展方式最给力”。
新春贺词
网味儿浓郁祝福篇
不少省领导的贺词“网络味儿”浓郁,邀请网友多拍“大砖”。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我们真诚希望,广大网民朋友继续发扬“思想活跃、理性务实、敢说真话、热情参与”的优良传统,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当好“潮人”“脖主”,坚持“灌水”“拍砖”,多多“围观”“给力”。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云南省省长秦光荣:神马都是浮云,科学发展才是真经,转变发展方式最给力。
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过年了,借用网络语言向广大网民朋友送上新春的美好祝愿:祝新的一年身若仙兔、业如脱兔、前“兔”(途)一片光明!
青海省省长骆惠宁:希望广大网友多多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多上“好铁”,多拍“大砖”。今年,我也会挤出更多时间上网,与各位网友在线交流、讨论问题。
问政于网表决心篇
也有贺词对互联网发展发表了见解,并普遍表示,2011年会“将网络问政进行到底”。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我们会更加重视借助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网友的关切转化为执政为民的实践,把网友的监督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把网友的智慧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与网友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中,不断把兴皖富民大业推向前进。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福建省省长黄小晶:网络无疆、网民有力。网络已成为我们听民声、纳民意、聚民智的有效载体,网民已成为我们发现不足、查找问题、改进工作的重要力量。衷心希望关心福建发展的“粉丝”们,一如既“网”关注福建、支持福建,也衷心希望人民网一如既“网”地宣传福建、推介福建。
上海市市长韩正:真诚期盼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给予上海更多的关注,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潜水”时一定认真倾听大家对上海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择时更多地在网上与大家直接对话沟通。
工作安排篇
有的省领导在贺词中介绍了“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工作安排。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民生困难作为群众工作的第一要义,把听取包括网友在内的群众意见作为决策的第一信号,为群众排忧解难、增进福祉,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新的一年将是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将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继续大幅改善的一年,将是基础设施和特色优势产业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一年,将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大团结更加巩固的一年。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孙乾
专家点评
官员网络贺岁体现民情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毛寿龙认为,首先,这些省级领导干部纷纷网络贺岁,从生动的网络语言、从对问题的看法,从敏感度这些角度来说,至少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民主意识。
进一步来说,领导干部开始重视网络,也体现了民情的变化。领导干部原来多使用的政府官方语言,现在则使用网民形成的独特的网络语言。这是因为经过多次网络事件的影响,官员也已经意识到网民通过网络民主参与的方式已经影响到政治的运作,社会已经从单纯的宣传动员,向网络无组织社会的转变。在此情况下,官员开始意识到网络的重要作用。
毛寿龙认为,网络贺岁虽然是个形式,但这种姿态至少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说明官员已经开始主动适应网络。“网络民主的力量需要很有技巧的处理,政府部门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http://www.jinghua.cn 作者:孙乾)网络技术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环境的虚拟空间,网民可以“隔空”形成小团体,和其他网民发生关系。发端于“黑客”的网络“客文化”,反映的是网络虚拟空间里网民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一个“客”字,已经不仅仅是原始英文字节“er”的音译,更在于一种“说话投机”的认同感。
不过,眼下大行其道的各种网络“客文化”,却也悄悄成为各种形态利益追逐的对象。切客、试客、拼客、奇客的圈子里,不仅有“意见领袖”,还有“广告卧底”。披着“同好”的外衣,掘客、粉客等“职业客”的出现,正在用所谓注意力经济,感染以话题和兴趣爱好为纽带的圈子文化。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随着苹果等智能手机的备受追捧,各种软件“塑造”的网络圈子文化,也因为和生活形影不离,开始向现实蔓延。
切客、奇客、试客、拼客、账客、拍客、绿客、沙发客集中爆发。这些“客”中,有不少早在网络普及之前就已经存在,伴随网络论坛和博客的流行,老的小的“客”都找到了新的支点。技术进步,帮助汇聚了来自各个角落的同好。意气相投者用个人计算机、手机、掌上电脑时刻在线保持联系,圈起了属于自己人的圈子文化。
2010年11月,北京小伙汤姆,用电子地图上近千个签到点,为女友珊珊组成一张电子贺卡“生日快乐,我爱你”。仅贺卡上的一个感叹号,就需要在30多个地方“签到”;贺卡外框画的一个圈,实际对应的真实周长就有将近50公里。他的“壮举”,不仅让他女友成为最幸福的人,也让“切客”一夜之间成为网络最热话题。
切客是眼下众多“客文化”中,流行比较早的一例。有人会在手机上装5个不同网站的“切客”软件。“切客”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社交的一部分。每到一处,就要在手机的切客软件上签到一下,告诉所有朋友,“我在这里”。同处一地的朋友知道了,就很有可能过来打个招呼。据说,最“走火入魔”的切客,是每天上下班乘地铁时,换乘地铁都要签到。
帮助切客等诸多网络“客文化”实现革命的,正是网络的“移动交互”方式。这种技术不只是从个人计算机界面转向手机界面,还将虚拟的网络沟通,与现实的人际交往联系在一起。一张庞大的虚拟关系网,通过电子地图等虚拟社区,在真实的生活中慢慢铺展。“客”不再是宅在家里的怪人,而是一群本来就喜欢现实生活的网客。各种客文化,围绕的核心也非常现实,衣、食、住、行,交朋友、谈恋爱。网络成为社交的桥梁工具,最终各种各样的客,大多数会选择面对面的现实交往。网络社交不再“身体缺席”,虚拟和现实双重“存在感”的标榜,让网络社交迎来指向传统的回归。
不过,虚拟混合现实的交流,也比原来想断就断的“虚拟关系”,复杂耗神许多。很多“切客”网友已经开始感到“签到疲惫”。玩了一段时间切客网络,有很多人选择退出:“如果每天一上网,看到的消息都是某人在某地‘签到’,感觉和面对垃圾信息没有任何不同。‘签到’上瘾,到最后不是你玩它,而是它玩你。那样的‘签到’到底有什么意义,只是证明到此一游?”
本报讯 (实习生 李忆南 记者 姜小玲)作家贾平凹耗四年之功完成的长篇小说《古炉》,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引发出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人民文学出版社签下了《古炉》的传统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贾平凹 “因为不懂”,又将数字版权以少许的钱卖给了网易。在贾平凹、人民文学出版社、网易三方“各执一词”的同时,业内外对于这场“一女二嫁”的争论,已远远超过了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关注。
虽然传统出版业的 “龙头老大”地位暂时难以撼动,但不可否认,数字出版时代已经来临。于是,习惯了与传统出版业打交道的作家们面临全新的问题:好不容易养大的“女儿”怎么嫁?如何“嫁得好”?有关人士提出,当下数字版权问题比较混乱,“不太懂的作家们,不如委托经纪人全权代理。 ”
数字版权,“一女二嫁”惹风波
在图书订货会上,贾平凹新作 《古炉》刚开完新书发布会,其电子版便在网易上线。随即,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出《关于〈古炉〉版权的严正声明》,声称出版社拥有《古炉》中文本的专有出版权,并在合同有效期内拥有该作品的数字化制品及网络版的版权。”双方都拿出证据力证拥有数字版权。轮到“至今不用电脑写作”的贾平凹面对媒体,对《古炉》“一女二嫁”作出解释的时候,他自己也非常无奈。 “我对所谓的电子版权并不太清楚。因为我从不上网,也不会上网,别人说我的作品都在网上,不过从来没有人给我打过招呼,也没给我任何费用。 ”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贾平凹这种情况并非特例。目前,很多传统作家都还没有 “数字阅读”概念,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书出版后,数字版权究竟在谁手里。学者易中天就曾表示:“我不知道啥叫数字版权,是不是在一些合同中我就已经授权给出版社了?不知道!反正我还没拿到数字版权的一分钱。 ”
数字出版,谁动了作家的奶酪?
网络付费阅读处于不盈利的状态,是当下数字出版所面临的尴尬之一。网络侵权愈演愈烈,作家们面对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也很无奈。去年,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爆出“内幕”:《藏地密码》被数字出版以来的两年收入为零。畅销书作家饶雪漫也表示,自己签的数字版权合同,至今只拿到几千元。慕容雪村曾对媒体表示:“迄今为止,我签过四份数字版权的合同,未能从数字版权运营商那里收到一分钱。 ”而对于诉诸法律捍卫权益的做法,慕容雪村有些缺乏信心:“合约根本无法约束,运营商基本都是骗子,没签合同的盗版就更多了。诉讼成本太高了,打不起官司。所以想要从数字版权商拿钱最好是买断,能要一点钱最好,要不来也没什么办法。 ”
“数字版权”权限含糊不清,代理商不负责任,作家不明就里、无暇顾及,更助长了数字盗版的泛滥,版权纠纷也日趋增多。有数据显示,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版权约占到70%以上,在版权问题诉讼中,网络版权又要占到70%。很显然,追讨数字版税、打理版权事务,仅靠作家一个人的力量显然难以实现。
数字时代,作家需要“经纪人”
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少作家开始已行动起来。日前,周国平、邓贤便与中南出版集团签约,将作品数字版权授予中南传媒旗下的涌思图书公司。作家麦家也表示,自己将部分作品的数字版权签给了盛大文学。针对这一现象,中华版权代理中心法律部主任孙洁指出,传统出版领域作家通过这一形式保护数字版权,将是大势所趋。 但是,“仅靠作家本人去维权,作家就不可能有精力再去搞创作。 ”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比较混乱。从总体来看,一方面网络需要大量作品;另一方面使用者不知道到哪里去取得授权。有的版权在出版社,有的版权在作者手里。而更多的作者在“不明状况”的情况下,宁可把数字版权握在手里。为此,有识之士提出,在数字时代,作家也需要“经纪人”,协助作家处理版权事宜、打理经济事务。据悉,国家版权局也在积极研究是否需要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他们做一些代理版权和版权集约的事情;同时,建立版权纠纷调解机构,维护权利人利益或者维护使用者利益,以促进作品在网络环境下快速有序地传播和使用。
新春佳节来临,全国17个省区市的31位党政领导齐聚网络,通过人民网发表新春贺词,向网友拜年并致新春祝福。这30份来自东西南北不同地区的贺词充满浓郁的“网络味儿”,“给力”“拍砖”等当下时髦“潮语”被写进省级领导贺词。
其中,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云南省省长秦光荣两位领导的贺词引来网友跟帖热潮,他们将“十一五”发展总结为:“神马都是浮云,科学发展才是真经,转变发展方式最给力”。
新春贺词
网味儿浓郁祝福篇
不少省领导的贺词“网络味儿”浓郁,邀请网友多拍“大砖”。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我们真诚希望,广大网民朋友继续发扬“思想活跃、理性务实、敢说真话、热情参与”的优良传统,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当好“潮人”“脖主”,坚持“灌水”“拍砖”,多多“围观”“给力”。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云南省省长秦光荣:神马都是浮云,科学发展才是真经,转变发展方式最给力。
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过年了,借用网络语言向广大网民朋友送上新春的美好祝愿:祝新的一年身若仙兔、业如脱兔、前“兔”(途)一片光明!
青海省省长骆惠宁:希望广大网友多多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多上“好铁”,多拍“大砖”。今年,我也会挤出更多时间上网,与各位网友在线交流、讨论问题。
问政于网表决心篇
也有贺词对互联网发展发表了见解,并普遍表示,2011年会“将网络问政进行到底”。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我们会更加重视借助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网友的关切转化为执政为民的实践,把网友的监督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把网友的智慧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与网友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中,不断把兴皖富民大业推向前进。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福建省省长黄小晶:网络无疆、网民有力。网络已成为我们听民声、纳民意、聚民智的有效载体,网民已成为我们发现不足、查找问题、改进工作的重要力量。衷心希望关心福建发展的“粉丝”们,一如既“网”关注福建、支持福建,也衷心希望人民网一如既“网”地宣传福建、推介福建。
上海市市长韩正:真诚期盼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给予上海更多的关注,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潜水”时一定认真倾听大家对上海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择时更多地在网上与大家直接对话沟通。
工作安排篇
有的省领导在贺词中介绍了“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工作安排。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民生困难作为群众工作的第一要义,把听取包括网友在内的群众意见作为决策的第一信号,为群众排忧解难、增进福祉,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新的一年将是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将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继续大幅改善的一年,将是基础设施和特色优势产业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一年,将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大团结更加巩固的一年。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孙乾
专家点评
官员网络贺岁体现民情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毛寿龙认为,首先,这些省级领导干部纷纷网络贺岁,从生动的网络语言、从对问题的看法,从敏感度这些角度来说,至少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民主意识。
进一步来说,领导干部开始重视网络,也体现了民情的变化。领导干部原来多使用的政府官方语言,现在则使用网民形成的独特的网络语言。这是因为经过多次网络事件的影响,官员也已经意识到网民通过网络民主参与的方式已经影响到政治的运作,社会已经从单纯的宣传动员,向网络无组织社会的转变。在此情况下,官员开始意识到网络的重要作用。
毛寿龙认为,网络贺岁虽然是个形式,但这种姿态至少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说明官员已经开始主动适应网络。“网络民主的力量需要很有技巧的处理,政府部门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http://www.jinghua.cn 作者:孙乾)国际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IANA宣布,截至2011年1月18日,可供分配的IPv4地址仅剩下3551万个,预计到2011年2月10日IANA的IPv4地址池中将不再有IPv4地址块。有“互联网之父”之称的文特·瑟夫公开表示,全球IP地址将在“几个星期内”用尽
——我国网民人均IP地址0.595个——
我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海量的IP地址作为支撑,因此IP地址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发展的瓶颈。私有地址转换(NAT)无法从根本上解决IP地址短缺问题,大规模部署NAT在网络性能、成本、安全、可管可控性等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
在互联网领域,当前我国拥有的IPv4地址数量约为2.5亿,而互联网用户达到4.2亿,平均用户仅拥有0.595个IP地址。在三网融合领域,如果现有5亿台电视终端全部实现双向化改造,所需IP地址数量非常巨大。
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王晓初日前公开表示“物联网最大瓶颈是IP地址缺乏”。此外,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未来5年我国IP需求量为345亿,其中在移动互联网为10亿,物联网预计需求量为100亿,固定互联网为5亿,而按照IP地址33%的利用率来推算我国未来IP地址需求量为345亿。
——美国强力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计划——
2010年,美国正在强力推进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计划,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得到美国互联网产业巨头的响应。美国等发达国家希望将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延续到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在新一轮产业技术和国家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
当年9月,美国政府CIO和CTO同时出席相关发布会,发布美国IPv6行动计划,颁布实施IPv6的时间表:2012年底所有政府网站支持IPv6,政府只采购支持IPv6的IT设备,2014年完成全国性IPv6升级改造。(向杰)
当年12月,美国国防部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通过安全部署IPv6的政策文件,标志着奥巴马政府推进IPv6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Google、Facebook、Yahoo等在互联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已宣布2011年6月8日为“全球IPv6日”,联手开展第一次全球性规模的IPv6服务。
——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积极应对——
随着IPv4地址即将消耗殆尽,且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发力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我国加快推进实施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已势在必行。
目前,以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为代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据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天地互连公司总裁刘东介绍,联盟企业已成功申请目前中国最大的IPv6地址块,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研发和产业化资源。
2011年,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计划举办一系列重大活动,组织产业界积极应对挑战。2011年4月,联盟将推动举办“全球IPv6下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以举办这一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下一代互联网盛会为契机,全面部署我国IPv6下一代互联网商业建设和应用,大会将以“IPv6商用网络和丰富应用:世界看中国”为主题,邀请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全球一流专家和重要人士,以及业界最领先的行业企业共聚一堂,全面展示我国IPv6的建设和应用,深度交流和探讨各国协作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2011年6月8日,联盟将组织我国在互联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在2011年6月8日同期举办“中国IPv6日”。
——转换前景并不乐观——
然而,有专家指出,从IPV4转为IPV6并不简单。
首先,我国IPv6产业链还不完善,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形成阶段。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IPv6地址数量仅占全球已分配IPv6总量的0.29%。
在IPv6的网络部署上,我国网络运营商虽基本完成了骨干网络IPv6改造的进程,骨干网上的网络设备基本都支持IPv4/IPv6双栈。但我国IPv6网络发展集中在骨干网层面,向城域网和边缘网络延伸不足,难以为IPv6特色业务的开发和规模商用提供有效平台,相应的IPv6终端也比较少。由于运营企业大量采用私有地址,对于发展IPv6用户并不积极,直接影响了其他产业环节的IPv6投入力度,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性地址管理分配机制。
而在技术上,IPv4和IPv6的互联互通也是一个大问题,当前的互联网应用仍都在IPv4网络上,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IPv4和IPv6的互联互通的问题,IPv6将成为孤岛、无法得到实质性大规模推广。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现行游戏规则下,我国无法设立根域名服务器,对互联网这片虚拟疆土只有租用使用权,而没有最终管理权。有专家担心,如果发生特殊情况,这种使用权就有被剥夺的隐患。曾有业内人士担忧:“从国家安全角度讲,IPv6虽然解决了IP地址问题,但没有解决自主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
“当初我以为这只是一项实验,而且,用43亿个IP地址来做实验已经够了。”他说,“谁会知道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
“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
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文顿·瑟夫日前指出,全球IP地址即将在“几个星期内”用尽。
这句话绝不是耸人听闻。由于互联网必须给任何接驳入网络的终端分配独享的IP地址,随着网络终端多样化,互联网IP地址分配压力越来越大。而这种压力的最终结局就是:互联网IP地址全部用完。
43亿个地址快用完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协助设置互联网、把全球电脑联系起来的文顿·瑟夫指出,他所创建的43亿个IP地址快要用完,是他的“失误”。
他说:“当初我以为这只是一项实验,而且,用43亿个IP地址来做实验已经够了。”他说,“谁会知道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
瑟夫目前是美国谷歌公司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他在1977年创建互联网通信协议“IPv4”,让全球电脑可以互相连线。据悉,这是他当时在美国国防部任职时所进行的一部分实验。
瑟夫表示,他从来没有预料到这竟变成了一项“永无止境”的实验。
IP地址是分配给每台电脑、网站或其他连网设备的一系列号码,每个IP地址都是独一无二的。随着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电话等移动终端进入互联网,引发数字拥堵。美国谷歌公司工程师洛伦索·科利蒂22日形容说:“有时,我们就像开着车往墙上撞一样。”
有专家预计,随着运营商和厂商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未来IP地址的需求量将是现有规模的十倍。(晓诗)
出路
IPv4转换成IPv6
可拥有海量空间
实际上,“IP地址将用完的说法”已不止一次出现。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公关总监欧内斯托·马卓去年12月就发出警告称:“互联网中心 IP地址将于2011年1月分配完毕”。“本周又分配掉了4批,目前只剩5批未分配,根据相关决议,这5批IP地址将分给全球5大域名注册机构。”
“可让每粒沙子,都有IP地址”
为了解决此危机,相关技术专家正在计划,利用更新版的互联网通信协议IPv6创造出数万亿个IP地址,以解决IPv4的地址短缺问题。
据了解,现在使用的IPv4协议,即43亿个地址,全球每人分不到一个地址,而IPv6协议可以提供2的128次方的海量地址空间,确切地说是“34后面36个零”。
这个数字的概念是,如果全球有1800亿亿网民,每人拥有1800亿亿互联网终端,所有这些终端同时上网,IP地址仍有富余。有人甚至称使用IPv6后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可以拥有一个IP地址。
未来
谷歌、脸谱今年6月率先改造
据新华社电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负责全球互联网IP地址分配,功能类似于公路交通监管部门中的车管所。
现阶段,这个“网络车管所”将所有IP地址分配给全球五大地区,局部地区IP地址少于终端数,最终只能靠多个终端共享一个IP地址的方式来解决,但这种方式不仅钳制网速,也引发网络安全隐患。
“网络车管所”总裁贝克斯特罗姆说,IP地址用完后,如果互联网终端用户持续增加,将可能出现共享IP地址用户网速变慢的情形,“但互联网不至于瘫痪”。
由IPv4向IPv6的协议转型是个巨大工程,除所有终端用户都必须更换终端接驳互联网的路由器或调制解调器外,所有网站及互联网运营商都必须全面改造,提供适用于IPv6终端接入网站的“入口”。
改造工程不取决于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单方面行动。
自格林尼治时间2011年6月8日零时1分开始的24小时将是IPv6协议系统的第一个试用日。届时,网络搜索引擎谷歌公司、社交网站“脸谱”等网站将率先启动IPv6协议系统,为用户及工程师提供测试和分析平台。
在英格兰诺丁汉市的地面之下,那里隐藏着一个著名的神秘世界,450多个沙岩洞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洞穴网络。这些洞穴以在14世纪时曾经被当作国王的地牢而著名,大部分洞穴都位于诺丁汉城堡之下,但此前从来没有人能够精确绘制出整个地下洞穴网络的地图。
近期,英国诺丁汉洞穴勘测项目研究人员利用最先进的3D激光扫描技术绘制出整个洞穴网络的3D效果图。3D效果图再配上地面之上的图片,向人们展现了这个中世纪地牢惊人的艺术景象。
1. 整个洞穴网络的3D效果图
整个洞穴网络的3D效果图
作为诺丁汉重建工程的一部分,诺丁汉洞穴勘测项目采用了最先进的3D激光扫描技术。研究人员携带3D激光扫描仪进入到诺丁汉市地面之下的洞穴中采集图像。这些洞穴对于英格兰和诺丁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关于这些洞穴的最早记录要追溯到868年,当时这里曾经是一个撒克逊人的定居点。诺丁汉洞穴勘测项目旨在对这些洞穴进行保护。
2. 国王大卫的地牢
国王大卫的地牢
诺丁汉城堡地面之下的沙岩质地坚固而柔韧,是建造这些人工地下迷宫的理想材料。所有洞穴都是工人利用工具挖掘出来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家园,其中包括制革、制陶、酿酒等场所。部分洞穴曾经被用作存储空间、藏身过道和补给通道。诺丁汉城堡最早期的建筑曾经在英国内战中遭到破坏,不过后来又得到重建,其中包括城堡之下的地牢。据说,苏格兰国王大卫二世曾经利用这个地牢关押过犯人。
3. 莫蒂默洞穴
莫蒂默洞穴
诺丁汉城堡之下的另一个洞穴则有着更为迷人的传说。莫蒂默洞穴以罗杰-莫蒂默的名字命名,罗杰-莫蒂默则是伊莎贝拉王后的情人。这两人推翻了国王爱德华二世后,就住在这座城堡之中。伊莎贝拉的儿子爱德华三世攻下这座城堡后夺回了政权。他的军队就是利用这条通道悄悄潜入城堡活捉莫蒂默并将其吊死。
4. 另一条通道
另一条通道
当然,这只是一个迷人的传说。如今,正式的莫蒂默洞穴已成为诺丁汉城堡的浏览胜地之一。不过,诺丁汉洞穴勘测队又发现了另一条通道,他们认为这条通道比实际用于攻打城堡的通道要远得多。
5. 中世纪酒窖
中世纪酒窖
一些洞穴曾经被用作麦芽窖以及啤酒生产场所。
6. 洞穴复合体
洞穴复合体
洞穴网络的每一个复合体都包括一个萌芽室、一个窑和一个深水井。萌芽室用于准备谷物,窑主要用来烘烤,深水井则主要用来取水。在洞穴中酿酒的好处就是常年都恒温。
7. 饮酒室
饮酒室
在诺丁汉城堡地面之下,与啤酒有关的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酿酒。比如,在英国18世纪贵族庄园威洛比宅院地下的洞穴极有可能是饮酒室。
8. 啤酒厂院落
啤酒厂院落
在“啤酒厂院落”的那些洞穴中曾经存储有啤酒。所谓的“啤酒厂院落”是指其中一个洞穴系统,与17世纪的村舍较为接近。
9. 空袭避难所
空袭避难所
诺丁汉市政厅地面之下的通道是诺丁汉境内发现的维护最完善的地下通道。这些通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被用作紧急总部和空袭避难所。
10. 皮尔大街洞穴系统
皮尔大街洞穴系统
皮尔大街洞穴系统看起来很像是一个地下迷宫。对于人工通道来说,它看起来显得极其混乱。它其实是一个沙矿。据了解,该矿在1780年到1810年间仍在采矿。但是此后这些矿洞逐渐被人遗忘。直到1892年,这些矿洞才开始成为一处浏览胜地。
11. 扫描仪
扫描仪
为了获得这个庞大的地下洞穴空间的数字烙印,诺丁汉洞穴勘测队利用脚踩车在地面之下拉着扫描装备前进。扫描仪向洞穴深处发出数束激光束,并测量激光返回的时间。这台扫描仪每秒可以获取难以置信的50万个勘测点,从而形成了一个“点云”,“点云”的最终效果就是一幅3D图片。(彬彬)
英國村姑蘇珊‧博伊爾年前憑天籟歌聲,在才藝表演中一舉成名,美國也出現一名「金嗓子流浪漢」,藉一把磁性聲音,由露宿街頭的流浪漢,搖身一變成為身價七百八十萬港元的網絡紅人。在數以百萬計美國人飽受失業問題困擾之際,他的傳奇故事或許為其他露宿者帶來激勵作用。
原本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居住的威廉斯(Ted Williams),曾在電台工作,但由於生活荒唐,染上毒癮又酗酒,一手毀了事業和前途。他輾轉流落到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終日露宿街頭,靠行乞度日。
記者路過發掘「金嗓子」
他有日拿一張寫滿字的紙牌,站在第七十一州際公路路旁,開口向路過的駕駛人士求助,希望賺一餐溫飽。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哥倫布郵訊報》(Columbus Dispatch)一名記者聽到他那充滿磁性的聲音,感到十分驚訝,驚覺竟然有人擁有這麼吸引的金嗓子。記者把他乞錢的片段拍下來,並放上YouTube網站,點擊率達到五百萬次。
這
段短短九十秒的片段改變威廉斯的一生,令他成為網絡紅人。之後,先後有多達一百家公司和機構,包括美國NBA職業籃球隊克利夫蘭騎士、NFL影業公司及俄亥俄信貸聯盟等,都向他招手,部份機構更願意以年薪一百萬美元(約七百八十萬港元)聘請他。
威廉斯接受記者訪問時說:「真的十分奇妙。太感恩了,神給我太大的祝福,這是我的第二次機會,真的很神奇。」他獲邀於周四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今日》(Today)節目中接受訪問。他也獲安排於周三飛返紐約市,探望已屆九十歲高齡的母親。
“羡慕嫉妒恨”是今年夏天开始盛行的网络流行词。
“芙蓉姐姐身材妖娆了”,“凤姐去美国电视台面试了”。年底,一向泡在嘲笑声中的两位“网络名女”开始转型。她们的变化被很多网站置顶,列在年度网络新闻前列。顿时跟帖评论哗然,网民“羡慕嫉妒恨”的呼声响成一片。以往“说你傻,立刻就流鼻涕”,对比之下让看客很有优越感的对象,如今却有了自己求之不得的资本,很多人忽然纠结,情绪很乱很复杂。
“羡慕嫉妒恨”,这短短5字,感情却有三层递进:羡慕多了成嫉妒,嫉妒过了成了恨。“羡慕嫉妒恨”在网络的大面积流行,虽然有跟风复制的调侃成分,但是其中的“纠结”意味却让网络文化开始用一份自嘲自省。“羡慕嫉妒恨”的无数下联中,“空虚寂寞冷”最为流行。“空虚寂寞冷”恰恰是很多人的网络心态和自我形象的总结。强刺激之下,承认自己嫉妒别人并不容易,而静下来反思自己是不是空虚更难能可贵,这些变化都让网络心态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可能。
凤姐出国,审丑心态起纠结
“奥巴马的演讲我看了两页,觉得还行。”本月初,有消息称凤姐在美国某中文电视台面试。面试过程中,凤姐自称比较佩服林肯、罗斯福,还设想了一段采访奥巴马的场景。面试官对凤姐的评价是,尽管听不懂她朗读的英语新闻,但是她有“上升空间”。凤姐去美国电视台面试的新闻,深度刺激了很多网民的“自我优越感”。以往每次出现总被嘲笑的凤姐,一直和芙蓉姐姐并称骨灰级网络“审丑偶像”。如今她却有可能在美国做电视记者。“从踩在脚底到飞过头顶”的逆转让无数网民惊叹“羡慕嫉妒恨”。以至于“羡慕嫉妒恨”的情绪过于强烈,很多人忽略了一周之后凤姐说自己被电视台欺骗而要自杀的“雷”人消息。依旧集体沉浸在“笑人无气人有”的情绪之中,纠结得无法自拔。
严格来说,“羡慕嫉妒恨”是去年电影投资人张伟平的“发明”。张艺谋贺岁喜剧《三枪拍案惊奇》上映3天票房近7000万元。在观众热捧的同时,却被评论骂得也很惨:“低俗,像二人转、像小品、就是不像电影。”张艺谋电影的投资人张伟平回应质疑时称,电影圈的很多人对他和张艺谋就是5个字——“羡慕嫉妒恨”。
今年,“羡慕嫉妒恨”成为网络流行词后,有人说仔细品味觉得“相当精妙”,说出了人不满情绪的递增,最终强烈得几乎不能自持。而分析“羡慕嫉妒恨”背后的情绪,流行的解释是:对一个人来说,被人嫉妒等于领受了嫉妒者最真诚的恭维,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和快感;而嫉妒别人,则会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恼、羞愧和不甘,对自信心是一个打击。
从最早电影圈里还有几分“瑜亮情结”的“羡慕嫉妒恨”,到面对凤姐和芙蓉姐姐而产生的网民集体“羡慕嫉妒恨”。网络集体无意识堆积出的情绪,折射出网络文化中情绪的“漏斗效应”。
退而结网,网络心要自省
不管是因为“同行是冤家”的圈里抱怨,还是因为凤姐“咸鱼翻身”的过猛刺激,或者只是一句抱怨,“羡慕嫉妒恨”都像一个漏斗,在收纳网络情绪时悄悄让开始的一点羡慕、一份嫉妒,都随着漏斗的螺旋加速而渐渐放大,最后淹没其他的情绪,唯一被提纯的是“恨”。
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有评论说,谁没有嫉妒过别人?“轻微嫉妒”在海外研究中,被认为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似乎并非什么坏情绪。但是,有网络的现实感屏蔽,又有推手暗中使劲,再加上社会情绪的集体浮躁,聚集起来的强大网络舆论,背后隐藏的却是人云亦云的网络暴力。很多人对事物有一种简单而不理性的判断:对信息的处理只简单机械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当网络围观者挥舞“正义大棒”时,社会学学者所说的“群氓”现象,不得不让人们掂量一下手中棒子的重量:需要扪心自问,自己的心态是否淡定,自己是不是被情绪左右。年底,不少揭丑的帖子在开心网等网络社区流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丑行,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这样的理性评论,都让位于“当事人菖菖菖得罪人了”的调侃。有学者指出,这也是网络暴力的一种表现,只是和挥舞大棒的所谓正义感不同,这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暴力,用无所谓的态度将网络舆论力量瞬间消解。
在追问“羡慕嫉妒恨”因何流行时,“空虚寂寞冷”成了“羡慕嫉妒恨”的下联。有人说,太多“羡慕嫉妒恨”,是因为“空虚寂寞冷”。很多空虚寂寞无聊者,借网络相互宣泄情绪“避寒取暖”。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无论是挥舞大棒还是默然视之,都无益于网络社会整体心态的健康发展,任何情绪引渡到一个“恨”字,所有的坦然和从容都会被残酷过滤,好心情不再。
好在,在网络中为“羡慕嫉妒恨,空虚寂寞冷”对联求横批的帖子中,已经有不少人贴上“没用的少说”、“开始行动吧”之类的词语。这些表达已经开始把“羡慕嫉妒”的情绪转换成独立自强的行动,让“羡慕嫉妒”不再成“恨”,希望这能为网络“群氓”找回美好开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