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中新网2月15日电 据外电报道,一家莫斯科法院14日拒绝受理针对总理普京的诽谤诉讼

  法官没有立即解释她拒绝审理此案的理由。

  普京的律师对这一裁决表示高兴。

  在去年12月的一档访谈节目中,普京指责前副总理鲍里斯·涅姆佐夫、前能源部副部长弗拉基米尔·米洛夫和联邦会议前议员弗拉基米尔·雷日科夫上世纪90年代从国库中窃取数十亿卢布。3人随后提起诉讼,指控普京涉嫌诽谤。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据美国媒体2月14日报道,莫斯科一家法院当天开始审理一起将总理普京列为被告的民事诉讼,这样的情景在俄罗斯社会还非常罕见。

  将普京告上法庭的是他的政敌、曾任俄罗斯前副总理的反对派领袖鲍里斯·涅姆佐夫,他指控普京在去年12月的一次电视节目中对自己进行了“荒谬的诽谤”。

  当时有观众给电视台打去热线电话,询问普京怎样看待涅姆佐夫、前能源部长弗拉基米尔·米洛夫以及前独立议员弗拉基米尔·雷日科夫三人组织的反普京行动。普京在回答中爆料说涅姆佐夫等三人在上世纪90年代当权时曾盗窃国库巨款,如今纠集反对势力是要夺权以再次犯罪。

  涅姆佐夫事后表示普京根本就是捏造事实,已经涉嫌对他的诽谤,因此告到法院。据中国日报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陈振聪自称与龚如心有10多年的深厚亲密的关系,但一直保持低调。资料图 陈振聪自称与龚如心有10多年的深厚亲密的关系,但一直保持低调。资料图

  新华网香港2月14日电(记者 茆雷磊)就已故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的遗产认证案,香港特区高等法院上诉庭14日驳回了原审败诉方商人陈振聪的上诉。陈振聪的法律代表称,将申请上诉至特区终审法院。

  上诉庭3位法官14日一致裁决驳回陈振聪的上诉。上诉庭副庭长罗杰志在宣读裁决时表示,陈振聪在这起案件中完全不诚实,而且坚持进行上诉,滥用法庭程序,上诉庭因此驳回其上诉。上诉庭还裁决,陈振聪必须承担华懋一方在原审及上诉过程中的大部分诉讼费用。

  陈振聪的法律代表随后说,已接获指示,将就此案申请上诉至特区终审法院。陈振聪本人也通过公关公司表示,对裁决感到失望,但是尊重判决结果,并已决定继续上诉。

  华懋慈善基金主席龚仁心在随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对法院的裁决感到非常欣慰,这再次证明天地有正气,希望诉讼到此结束。

  龚如心在2007年4月病逝,留下近千亿港元财产。陈振聪同年10月入禀特区高等法院,指自己持有龚如心2006年签署的一份遗嘱,并称其为龚如心遗产的“唯一继承人”;而由龚如心胞弟龚仁心主持的华懋慈善基金则持有龚如心2002年签署的遗嘱,该遗嘱声明将绝大部分遗产拨入华懋慈善基金会。

  2009年5月11日,龚如心遗产争夺案在香港高等法院开审。2010年2月2日,香港高等法院裁定陈振聪败诉,有关遗产将拨归华懋慈善基金。高等法院法官当时裁定,陈振聪所持遗嘱上的龚如心签名为伪冒,陈振聪与龚如心之间的关系是风水师和客户的关系,同时裁定陈振聪并非可信证人。

  陈振聪在1992年经人介绍认识龚如心。当时是风水师的陈振聪声称能算出龚如心失踪多时的丈夫王德辉的下落,因而博得了龚如心的信任。争产案件审理期间,陈振聪公开披露自己与龚如心有长期的“浪漫和性的关系”,引起社会关注。

  龚如心在2007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全球排名第204位。这位亚洲女首富生活俭朴,并热心公益,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华懋慈善基金。

  诉庭驳回陈振聪要求检验龚如心遗嘱申请龚如心千亿争产案续:华懋向陈振聪追讨逾亿讼费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本报记者 陈小茹

  巴基斯坦司法机构有史以来第一次正式向前总统兼前军队领导人发出逮捕令。

  当事人是佩尔韦兹·穆沙拉夫,罪名是涉嫌卷入对前总理贝·布托的刺杀行动。

  前总统卷入前总理遇刺案

  巴基斯坦反恐法院法官拉纳·尼萨尔·艾哈迈德12日签发了对前总统穆沙拉夫的逮捕令,指称其涉嫌卷入了导致前总理贝·布托身亡的自杀式爆炸袭击案。

  逮捕令传唤穆沙拉夫于本月19日回国出庭受审。这家位于拉瓦尔品第的反恐法院正在审理5名卷入贝·布托遇刺案的嫌疑人。该法院当天宣布,暂时休庭至2月19日再开庭听审。

  艾哈迈德法官表示,对穆沙拉夫发出逮捕证是为了确保届时他能出庭受审。 

  由于穆沙拉夫本人没有出庭,反恐法院本周早些时候已将他认定为“潜逃被告”。

  据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检察官阿里·乔杜里表示,负责此案的联邦调查局调查小组11日向法院呈送的联合调查报告表明,时任总统穆沙拉夫通过巴基斯坦塔利班前头目贝图拉·马哈苏德,“参与教唆杀害了贝·布托”。

  乔杜里称,贝·布托遇刺案调查人员认定,“穆沙拉夫卷入了这一案件,承担共同责任……调查报告显示,穆沙拉夫、两名警官和恐怖分子共谋。” 

  贝·布托2007年12月27日在东北部城市拉瓦尔品第参加竞选集会时遭自杀炸弹袭击身亡。在随后的调查中,穆沙拉夫政府称巴基斯坦塔利班策划刺杀贝·布托,政府没有卷入,并拒绝对贝·布托之死承担任何责任。

  2009年2月,应巴基斯坦方面要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决定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认为,穆沙拉夫政府因没有向贝·布托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应负有一定责任,但没有最终确定到底谁是凶手。

  “逮捕令是个政治阴谋”

  针对反恐法院的逮捕令,穆沙拉夫的律师回应称,穆沙拉夫不会在19日回国出庭受审,因为“这只是一个制造出来的政治阴谋……之前并没有任何调查人员与穆沙拉夫取得联系”。

  穆沙拉夫的发言人穆罕默德·阿里·赛义夫12日也否认了对穆沙拉夫的指控,并表示:“我们会在事件出现新进展时制定战略。”

  穆沙拉夫1999年借助军事政变上台,2008年辞去总统职务后“自我放逐”,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英国的伦敦和阿联酋的迪拜,去年10月在伦敦正式组建新党“全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该党派发言人福阿德·乔杜里13日在伦敦表示,穆沙拉夫不会遵从逮捕令。

  “不,他不会回去出庭。”乔杜里说:“检察官们起诉他(穆沙拉夫)未能向贝·布托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这太荒唐了!你们不能因为这一理由向一名总统强加刑事责任。”

  依据巴基斯坦的法律,反恐法院12日签发的逮捕令允许穆沙拉夫申请保释,但如果穆沙拉夫拒绝出庭,法院将再次签发逮捕令,并不允许申请保释。

  巴基斯坦联邦调查委员会13日表示,如果穆沙拉夫拒绝回国出庭受审,将考虑向英国政府要求将其引渡回国。据巴基斯坦内政部的一名资深官员称,这一决定是内政部长拉赫曼·马利克12日亲自做出的。

  巴基斯坦议会事务部长、贝·布托的前律师巴巴·阿万13日在旁遮普邦议会表示,政府将支持法院贯彻逮捕令,并称没人能就此事施压而令政府放弃这一决定。

  有法律专家指出,巴基斯坦与英国之间没有正式的引渡条例。引渡穆沙拉夫几乎没有可能。巴内政部的这一决定无非是想使事态复杂化。

  有南亚问题专家指出,逮捕令绝非只是法律行为,而更是巴国内不同政治派别角力的政治动作,也给原本就不稳的巴政局增添了更多动荡因素。

  “一旦现政府垮台,将回国参选”

  有南亚问题专家指出,处于政治危机之中的巴基斯坦人民党政府,希望用一纸逮捕令打碎穆沙拉夫回国参选的打算,以避免现政府垮台。

  今年1月2日,巴基斯坦执政联盟第二大成员统一民族运动党宣布退出联合政府,加入议会反对党阵营,人民党的执政地位就此面临危机。

  当时,穆沙拉夫在伦敦表示,如果现政府垮台、提前举行选举,他将率领“全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参选。

  分析人士指出,眼下,光是穆盟(谢里夫派)领导人、前总理纳瓦兹·谢里夫提出的包括取消提高燃油价格的决定、削减30%政府日常开支、惩治执政党腐败官员等一系列要求,已令人民党政府无力应对,如果穆沙拉夫再参与进来,那么,人民党想渡过这轮政治危机将难上加难。因此,如何搞掉穆沙拉夫,成了人民党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穆沙拉夫方面也针锋相对。福阿德·乔杜里13日在伦敦明确表示,逮捕令没改变穆沙拉夫回国参选的打算。一旦现政府垮台,穆沙拉夫就将回国参选。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曾被称为“三湘第一贪”的原湖南省物资厅厅长、原南方建材股份公司董事长、湖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谭照华,近日收到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为其作出的无罪判决书。2001年7月25日,谭照华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湖南省人民检察院立案,2003年被法院判罪获刑。谭照华对判决不服,一直坚持申诉。经过深入调查,湖南省高院认定谭照华“不构成犯罪”,并依法作出判决,撤销了2003年之前湖南省、长沙市两级法院对谭照华的刑事判决,宣告谭照华及其同案人无罪。 综合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资料图)  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资料图)

  据巴基斯坦《黎明报》网站报道,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一家反恐法院2月12日签发针对前总统穆沙拉夫的逮捕令,认为他与巴前总理贝·布托遇刺案有关。

  巴基斯坦负责调查贝·布托遇刺案的有关人员本月7日向这家反恐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它宣布穆沙拉夫为贝·布托遇刺案的逃犯。

  这家法院于12日发布了一份不可保释的逮捕令,并要求穆沙拉夫于2月19日出庭受审。

  2007年10月,在海外流亡8年多的贝·布托回到祖国,准备带领人民党参加翌年举行的议会大选,对抗时任总统的穆沙拉夫。12月27日,贝·布托在临近巴首都伊斯兰堡的拉瓦尔品第市举行的竞选集会上遇刺身亡。

  去年4月,联合国调查人员递交一份调查报告,称贝·布托本可免遭刺杀,但巴基斯坦政府既没有在事发前为她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也没有在事发后展开充分调查。拉瓦尔品第市的前任警察局长沙特·阿齐兹和他的一位副手胡拉姆·沙阿扎德去年12月因为此案被捕受审。

  (来源:中国日报网 小唐)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网2月12日电 据外电报道,马来西亚一家法院11日指控7名疑似索马里海盗在亚丁湾向马来西亚海军突击队员开枪,依法作出死刑判决。

  7名海盗中有3人年龄只有15岁,如果罪名成立,他们可能也不会被执行死刑。

  1月20日晚11点40分,索马里海盗手持AK47步枪,抢劫了马来西亚的桂花号化学油船。马来西亚海军遂与索马里海盗展开交火,成功营救油船,3名索马里海盗被射伤,另外4名投降。

  这7名海盗1月31日早晨被押至马来西亚巴生港口。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北京2月5日电(记者陈菲、杨维汉)记者从最高法院获悉,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分12期对3622名中、基层法院院长进行主题轮训,组织指导各高级法院对8899名人民法庭庭长进行集中轮训。

2010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将促进“公正廉洁司法”和“司法作风建设”两项内容作为当年“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重点来抓。

在对法院院长、庭长开展轮训的同时,各高级法院还积极采取集中办班、巡回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对法院干警进行主题培训。

2010年6月至8月,最高人民法院率先开展了机关作风集中整顿工作。各地法院普遍采取查阅台账、走访案件当事人、明察暗访、民主测评、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以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的态度,深入扎实地开展司法作风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部分高院还把2010年确定为“作风建设年”,推进作风建设迈上新台阶。

最高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轮训,进一步端正了院长、庭长的司法理念,提升了履职能力。通过集中整治和警示教育,有效减少了法院工作中的“冷硬横推”和违纪违规等不良现象。

(本文来源:新华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本报讯 (记者郭晓乐)昨天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关系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一审法院已查清事实的案件,二审法院原则上不得无故发回重审。二审法院作出发回重审裁定的,必须详细阐明重审理由及法律依据。

据了解,发回重审制度指的是上级法院撤销下级法院的判决、裁定,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由原审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理的一种制度。这项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让二审法院更好地从法律上监督一审法院,也可以避免一审法院在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上的错误。

有法学专家表示,在启动发回重审程序后,案件经常陷入上下级法院之间反复发回重审、反复一审的“踢皮球”局面。于是,案件审而不决,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就自动延长,有些嫌疑人被羁押时间甚至超过了所涉罪行的刑期。法学专家还表示,二审法院作出的发回重审裁定书中,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但哪些事实不清,哪些证据不足,裁定书中却并不详述。

昨天公布的《意见》的第六条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第一审法院已经查清事实的案件,二审法院原则上不得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重审。二审法院作出发回重审裁定时,应当在裁定书中详细阐明发回重审的理由及法律依据。同时,二审法院因原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将案件发回重审的,原则上只能发回重审一次,避免出现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

>>其他规定

涉及微博侵权等案件

可申请上级法院审理

昨天公布的《意见》明确规定,基层、中级法院对于已经受理的重大、疑难、复杂、新类型或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意义的案件,以及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宜行使审判权的案件,可以书面报请上一级法院审理。上级法院对这些案件的裁判,将起到示范效应,间接指导下级法院审理类似案件。

《意见》还具体列举了几种新类型案件。《意见》中说,新类型案件,是指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涉及电子货币、游戏装备、微博侵权、转基因、克隆纠纷等,下级法院认为很难把握标准,有必要由上一级法院审理。上级法院可通过提审这类案件,统一类似问题的法律适用。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http://www.jinghua.cn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据新华社电 丹麦一家法院4日判处袭击一名丹麦漫画家的索马里人9年监禁。

  法院同时判决,被告穆罕默德·吉勒服刑完毕后,将遭驱逐,永远不得返回丹麦。

  陪审团前一天认定,吉勒恐怖主义和杀人罪名成立。

  吉勒29岁,去年1月1日,携带斧头和刀,闯入丹麦漫画家库尔特·韦斯特高的住所,企图行凶。韦斯特高躲入浴室改造的避难室并报警。

  检方希望法院判处吉勒12年监禁并永久驱逐出境。检察官基尔斯滕·戴曼满意判决结果。

  辩方律师尼尔斯·斯特劳斯当即宣布上诉。斯特劳斯认为,不应将袭击单个人视为恐怖主义行为,刑期不应超过6年,不应驱逐出境。吉勒在法庭上坚称,他仅仅想吓唬一下韦斯特高。法庭则认为,吉勒恐吓公众,破坏社会稳定,构成恐怖行为。

  丹麦《日德兰邮报》2005年9月刊登12幅讽刺漫画,以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为主题。韦斯特高是其中一幅漫画作者。

  这些漫画受到不少伊斯兰国家指责。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一些宗教极端组织扬言“追杀”韦斯特高。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5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