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消息据山东商报报道:26日,野生动物学家马金生亲临山东枣庄滕州动物园现场,对日前捕获、遭到质疑的“5岁母狼”进行了现场鉴定,经鉴定判断,这只所谓的“野狼”实际上确实为哈士奇宠物犬。
枣庄近日闹出的“狼患”一直备受关注。继前两天一只窜入村庄的野狼被民警击毙之后(见羊城晚报3月21日A10版报道),23日,在滕州市又出现了一只疑似狼的动物,当地民警迅速捕获。当时,当地动物园工作人员初步断定,这只动物是一只年龄在5岁左右的母狼。随后,这只“母狼”被送往当地动物园看养。
不过有网民曝出“母狼”实际为自家哈士奇后,“野狼”真实性受到质疑。枣庄市林业局森保站有关负责人表示,所擒“母狼”究竟是狼是狗还需要进行DNA鉴定。
26日,动物学教授马金生来到滕州动物园现场做了实验性鉴定,称它就是似狼的宠物犬哈士奇。他给出了几点理由:它的眼睛斜向上生长,倾斜度不如狼,狼是倾斜向上近45度角;狗的毛各种颜色都有,不具保护色,狼的背部是保护色,从这点看它也不像狼。马教授表示,关键还看和人的亲近程度,“经亲密接触,这只疑似狼的动物根本不怕人,喂食物时还表现得很友好,甚至触摸它都没关系。”马教授又来到一只真狼的笼子前,还没走近狼就往舍里跑,还表现得非常警惕,见人就躲有敌意。马教授说,进行鉴定还有更科学的办法,就是取皮毛进行DNA鉴定。
相关阅读
全球变暖已引发了一系列危害,但这真是人之过吗?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类活动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已是科学界共识,然而,近日,来自美国的陆尊林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全球变暖是地球自身发展的规律,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没有决定性关系。
陆教授认为,地球在中世纪就有过一次自然的变暖过程,而后又自然降温,甚至一度降温导致"小冰河时期"的出现,这一现象,其实早就被科学界认可,只是科学家普遍认为那次地球的自然升温降温仅仅局限在欧洲地区范围内,因此不具备全球代表意义。
陆教授及其团队在南极洲发现了一种被叫做的"ikaite"的罕见矿物质,它原属于石灰石晶体物质,形成于300-500年前,这种晶体物质形成于冰冷的海水里,并只有在稳定的寒冷条件下才能存在,陆教授认为它的融化源自中世纪的地球变暖。
陆教授认为,中世纪的全球变暖被证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活动,而如今新一轮的全球变暖只是地球气温变化的自然周期,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并非起决定作用。(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鲨鱼外表凶悍,但这可不是外强中干,它们的身体机能也非常特别,研究发现鲨鱼体内的一种物质能杀死病毒。这种类似胆固醇的化合物是在狗鲨的体内组织中被发现的,这种物质被证实可以对抗多种难以治愈的人类疾病,包括登革热和肝炎。这种神奇的物质就是“鲨胺”,目前已经开始进行人体医学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癌症和眼睛疾患,数百名已经接受这种新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案例。
一项新的医学研究还证明鲨胺可以有效扰乱病毒的生命循环,使它们无法正常复制。这种抑制作用不管是在组织培养还是生物活体环境下都同样有效。
尽管人类医学已经研制出诸多有效对抗细菌的药物,但是含有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都是非常特异性的,即某种药物只能专门针对某一种病毒起作用。这样产生的问题就是——病毒非常容易变异,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让先前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
这项研究的首席专家,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迈克尔·扎斯洛夫(Michael Zasloff)教授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抗病毒药物研制领域。很有可能借助这一突破,我们将能够彻底治愈目前只能被当做慢性感染来对待的棘手疾病。”
抗病毒药物的“尤里卡”时刻
扎斯洛夫教授在1993年首先发现了鲨胺物质,当时他正试图在鲨鱼身上寻找抗菌物质,据信这种物质能对抗多种疾病,包括多种病毒感染。这时他注意到鲨胺具有一种“从未被描述过的”神奇能力——这种物质似乎能阻止血管的生长。他很快意识到这一功效或许将有助于帮助阻止癌细胞的无限制分裂。
进一步的实验终于让他迎来了属于他的“尤里卡”时刻,他发现鲨胺不仅具有抑制癌细胞分裂的作用,它还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扎斯洛夫教授回忆说:“效果非常明显,我一眼就看到了抑制作用,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动画片一般。”
鲨胺是一种带正电的分子,因此当它进入细胞之后会立即吸附在细胞内壁上,因为细胞内壁是呈负电性的。这样一来,鲨胺分子会逐步清理掉任何其它附着在细胞内壁上带正电的蛋白质分子,这样做是不会损害细胞的。
然而当病毒入侵细胞后,它们需要借助附着在细胞内壁上的那些蛋白质来进行自我复制增殖,但是它们却发现这些蛋白质都已经被鲨胺分子“踢出去”了,这样一来,病毒将无法繁殖。扎斯洛夫教授评价说:“这是唯一一种具有此类功效的化合物,科学界找不出第二种,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物质帮助鲨鱼在数亿年的演化史中占据优势,构成了这种物种成功延续下来的功臣之一。扎斯洛夫教授说:“鲨鱼的抗病毒能力非常了不起,它已经适应了鲨鱼的免疫体系,和平共存。”
用鲨胺对抗人体病毒
在实验中,鲨胺物质成功抑制了登革热病毒对人体血管细胞的入侵,并阻止了乙肝和丁型肝炎病毒对人体肝脏细胞的攻击。并且,现在要得到鲨胺已经不需要再借助从鲨鱼身体组织中提取了,早在1995年人们便已经实现了这种物质的实验室合成。
扎斯洛夫教授和同事们还发现鲨胺对黄热病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和鼠巨细胞病毒具抑制作用。在实验中,鲨胺成功抑制甚至治愈了部分实验动物的此类疾。他们的有关论文已经发表在了本周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目前。鲨胺分子还只能进入那些具有“化学入口”允许它进入内部的细胞,如血管壁细胞,毛细细管细胞以及肝脏细胞等。但是基于鲨胺的改进药物配方将有望扩展其适用范围,在更大范围内对抗更多类型的病毒感染。
托德·莱德(Todd Rider)是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比较药物学分部高级研究员,他说:“结果看起来很有希望。到目前为止,实验结果显示鲨胺对六种不同种类的病毒显示抑制作用,不过有数据显示鲨胺物质本身具有轻微毒性,并且在达到产生足够疗效的注射剂量时会对某些类型的细胞产生一些副作用。”
扎斯洛夫教授表示:“现在我们还不清楚鲨胺物质是否对于其它类型的病毒同样具有抑制作用,也不知道是否我们未来有能力使鲨胺注射达到疗效剂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潜在的毒性和副作用。”
他说:“事实上,任何物质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毒性,临床实验将最终确认这种物质作为一种药物,其安全性对人体是否可以得到保证。”
但是根据一直以来测试的安全记录,扎斯洛夫教授预计人体临床实验可以在一年之内展开。他说:“7亿年以来,鲨鱼体内一直就有这种物质,而现在,这将成为鲨鱼送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晨风)
美国人索尔·珀尔马特和亚当·里斯以及持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布赖恩·施密特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4日评价,这3名获奖者“研究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恒星即‘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扩张过程中,扩张速率不断加速”。
观测50余颗超新星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内,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地时间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揭晓。
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新星爆发方式结束“生命”,而恒星外侧气体包则高速抛离,所显现的绝对光度可超过太阳光度100亿倍。
分析特定类型的超新星爆发,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所属的研究小组发现,超过50颗超新星所显现的光度比先前预期暗淡。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宇宙正在加速扩张。
3人曾是竞争对手
这个发现,被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为“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3名获奖者所获研究结果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近一个世纪,一种公认看法是,宇宙正在扩张,是大约140亿年前‘大爆炸’的结果。”评审委员会说。
“不过,发现宇宙扩张正在加速,令人惊异。”评审委员会介绍说,“如果扩张继续加速,宇宙将以冰冻状态终结。”
另外,3人的研究,确认了最初由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一种理论,即他称之为“宇宙学常数”的理论。
1998年,珀尔马特主持一个研究小组,施密特则主持成员包括里斯的另一个研究小组。两个小组各自努力,相互“竞争”,而观测结果可谓“不约而同”。
评审委员会宣布,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珀尔马特获二分之一,施密特和里斯获另外二分之一。
徐勇(新华社专稿)
■ 反应
“得知获奖后膝盖发软”
诺奖得主施密特称“像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感觉”
现年44岁的布赖恩·施密特生于美国,现居住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他承认,知道获奖消息最初半个小时,自己“确实激动,两腿膝盖发软,一定程度上因为这种(获奖)情形而吃惊。”
施密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宇宙加速膨胀的理论一开始受到了不少谨慎的怀疑。“(大家都觉得)重力会减缓宇宙的膨胀,当我们发现相反的事情正在发生时,那真是令人大吃一惊。但是我们越是观察,现象就越明显。”施密特说,“这个发现听起来疯狂得不像是真的,我想我们有点吓坏了。”
谈到获得诺奖,施密特说他是当晚8时之后才知道消息,电话那头传来的瑞典口音十分真诚。“有点像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感觉,是一种生命改变的体验。”
“我没有期待(获得诺奖)……我猜想,对一些事情,大家会期待,却多半不会发生,而这(诺贝尔奖)就是其中之一。”施密特说。
一同获得诺奖的亚当·里斯教授接到诺奖通知电话的时候,也明显注意到了电话那头的瑞典口音。“我知道,这不可能是宜家打来的。”里斯说。(楚楚)
“一场难以置信的探险”
诺奖得主珀尔马特和里斯称,获奖得益于团队合作
得知自己成为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消息后,美国人索尔·珀尔马特和亚当·里斯分别表示,他们获奖得益于团队合作。
“这项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团队努力的结果。”珀尔马特4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他在声明中回顾了其团队每一名成员对于整个成果的贡献。
现在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的亚当·里斯与此次共同获奖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赖恩·施密特属于另一研究团队,他们独立得出了与珀尔马特团队相同的结论。
里斯说:“这项发现有关宇宙在加速膨胀,并暗示暗能量存在。我参与到其中,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探险。能够在卓越的研究机构与优秀的同事合作,我感到非常幸运。”
(据新华社电)
■ 链接
超新星大发现
多年来,天体物理学界一直认为宇宙是在以一个恒定的速度膨胀,直到这三位科学家开始了对超新星的观测。
此次获奖的珀尔马特和施密特分别领导两个研究小组,用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对准了一种“Ia型超新星”。这种超新星是由密度极高而体积很小的白矮星爆炸而成。
由于每颗“Ia型超新星”爆发时质量都一致,它们爆炸发出的能量和射线强度也一致,因此在地球上观测“Ia型超新星”亮度的变化,可以准确推算出它们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并据此计算出宇宙膨胀的速度。
两个研究小组总共观测了约50颗遥远的“Ia型超新星”,并于1998年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宇宙的膨胀速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越来越慢,而是不断加快。
(据新华社电)
新浪科技讯 路透社消息,美国人帕尔马特(Saul Perlmutter)、美国-澳大利亚人施密特(Brian P. Schmidt)和美国人黎斯(Adam G. Riess)将分享145万美元奖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颁奖词指出,3人通过研究超新星现象发现了宇宙的加速膨胀。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鲨鱼外表凶悍,但这可不是外强中干,它们的身体机能也非常特别,研究发现鲨鱼体内的一种物质能杀死病毒。这种类似胆固醇的化合物是在狗鲨的体内组织中被发现的,这种物质被证实可以对抗多种难以治愈的人类疾病,包括登革热和肝炎。这种神奇的物质就是“鲨胺”,目前已经开始进行人体医学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癌症和眼睛疾患,数百名已经接受这种新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案例。
一项新的医学研究还证明鲨胺可以有效扰乱病毒的生命循环,使它们无法正常复制。这种抑制作用不管是在组织培养还是生物活体环境下都同样有效。
尽管人类医学已经研制出诸多有效对抗细菌的药物,但是含有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都是非常特异性的,即某种药物只能专门针对某一种病毒起作用。这样产生的问题就是——病毒非常容易变异,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让先前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
这项研究的首席专家,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迈克尔·扎斯洛夫(Michael Zasloff)教授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抗病毒药物研制领域。很有可能借助这一突破,我们将能够彻底治愈目前只能被当做慢性感染来对待的棘手疾病。”
抗病毒药物的“尤里卡”时刻
扎斯洛夫教授在1993年首先发现了鲨胺物质,当时他正试图在鲨鱼身上寻找抗菌物质,据信这种物质能对抗多种疾病,包括多种病毒感染。这时他注意到鲨胺具有一种“从未被描述过的”神奇能力——这种物质似乎能阻止血管的生长。他很快意识到这一功效或许将有助于帮助阻止癌细胞的无限制分裂。
进一步的实验终于让他迎来了属于他的“尤里卡”时刻,他发现鲨胺不仅具有抑制癌细胞分裂的作用,它还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扎斯洛夫教授回忆说:“效果非常明显,我一眼就看到了抑制作用,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动画片一般。”
鲨胺是一种带正电的分子,因此当它进入细胞之后会立即吸附在细胞内壁上,因为细胞内壁是呈负电性的。这样一来,鲨胺分子会逐步清理掉任何其它附着在细胞内壁上带正电的蛋白质分子,这样做是不会损害细胞的。
然而当病毒入侵细胞后,它们需要借助附着在细胞内壁上的那些蛋白质来进行自我复制增殖,但是它们却发现这些蛋白质都已经被鲨胺分子“踢出去”了,这样一来,病毒将无法繁殖。扎斯洛夫教授评价说:“这是唯一一种具有此类功效的化合物,科学界找不出第二种,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物质帮助鲨鱼在数亿年的演化史中占据优势,构成了这种物种成功延续下来的功臣之一。扎斯洛夫教授说:“鲨鱼的抗病毒能力非常了不起,它已经适应了鲨鱼的免疫体系,和平共存。”
用鲨胺对抗人体病毒
在实验中,鲨胺物质成功抑制了登革热病毒对人体血管细胞的入侵,并阻止了乙肝和丁型肝炎病毒对人体肝脏细胞的攻击。并且,现在要得到鲨胺已经不需要再借助从鲨鱼身体组织中提取了,早在1995年人们便已经实现了这种物质的实验室合成。
扎斯洛夫教授和同事们还发现鲨胺对黄热病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和鼠巨细胞病毒具抑制作用。在实验中,鲨胺成功抑制甚至治愈了部分实验动物的此类疾。他们的有关论文已经发表在了本周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目前。鲨胺分子还只能进入那些具有“化学入口”允许它进入内部的细胞,如血管壁细胞,毛细细管细胞以及肝脏细胞等。但是基于鲨胺的改进药物配方将有望扩展其适用范围,在更大范围内对抗更多类型的病毒感染。
托德·莱德(Todd Rider)是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比较药物学分部高级研究员,他说:“结果看起来很有希望。到目前为止,实验结果显示鲨胺对六种不同种类的病毒显示抑制作用,不过有数据显示鲨胺物质本身具有轻微毒性,并且在达到产生足够疗效的注射剂量时会对某些类型的细胞产生一些副作用。”
扎斯洛夫教授表示:“现在我们还不清楚鲨胺物质是否对于其它类型的病毒同样具有抑制作用,也不知道是否我们未来有能力使鲨胺注射达到疗效剂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潜在的毒性和副作用。”
他说:“事实上,任何物质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毒性,临床实验将最终确认这种物质作为一种药物,其安全性对人体是否可以得到保证。”
但是根据一直以来测试的安全记录,扎斯洛夫教授预计人体临床实验可以在一年之内展开。他说:“7亿年以来,鲨鱼体内一直就有这种物质,而现在,这将成为鲨鱼送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晨风)
黄金也许就在你脚下
据国外媒体报道,探索有价值的钻石和天然气储量不仅仅是一个运气的问题,而我们应该知道在哪儿能找到他们,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现代化的尖端技术搜索扫描这些资源时发现,钻石等矿物可能潜伏在我们的脚下。该大学的雷蒙德和富康赛克勒科学研究学院地球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系教授列夫(Lev Eppelbaum)和动物生命科学院的尤里卡茨(Youri Katz)教授深入调查了以色列地中海周围的矿物分布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旨在于最有可能的地方寻找天然气和石油,并且该研究认为在使用新的探索方法后,可以发现更多的黄金和钻石矿物。
他们15年的技术发展研究,使用的寻找方法可以适用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更准确地找出可能的矿物点。在研究过程中,要创建以色列靠海方向的详细地图以及周边地区情况,列夫和尤里卡茨博士使用了各种地球物理研究的工具,包括磁场探测、重力场和温度的分布分析,并结合卫星成像、电磁探测将各种所需要的结果进行整合。
根据参与该计划的研究人员介绍:他们研究中的一些最有价值成果包括了一系列在未来可以派上用场的精确的地图信息,可以帮助地球物理学家团队寻找天然气和石油的地层。位于以色列海岸线北部城市的海法,被认为是具有相当的天然气储量,大约在5000亿立方米含量。而根据列夫教授认为:在几十公里的远处,还有可能存在另一些潜伏的天然气,所以最后总的结果会增加。根据列夫教授的预测,深水区的石油储备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200-300%,而以色列在未来可成为一个天然气国家,可以生产石油的天然气并卖给世界各地。
列夫教授使用的新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研究以色列和地中海东部的版块构造活动,这个方法是受到兹维本亚伯拉罕(Zvi Ben-Avraham)地球物理和行星科学博士的启发,该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对该地区的地球物理条件有个更深的了解。从该项研究可以看出,过去许多学者进行研究的时候,太专注于在一个特定的领域进行方法上的探讨,研究的面太狭窄,而列夫教授强调的是跨学科的方法,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小组已是该研究思路的一个直接例子。(Everett/编译)
成都理工大学教学督导组组长姚圣国向校领导举荐邵周成的邮件。
本报记者 王鑫昕摄
因为大一、大二4个学期的英语考试一次都没及格,也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按照学校的规定,成都理工大学大四学生邵周成将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但他没有想到,在大学毕业前的半个月,自己的求学道路会出现重大转机。
英语挂科的学生,写出95分的物理学论文
6月12日,成都理工大学教学督导组组长姚圣国在例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抽查中,发现了一篇不同寻常的毕业论文。
“第一感觉就是‘厚’。”姚圣国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达到1.5万字就可以了,而这本用5号字打印的毕业论文,足足有78页。”姚圣国粗略估计,论文至少有6万字。
事实上,这篇题为《时空观与物理学》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是7.8万字。
姚圣国花了40多分钟浏览了这篇论文,并重点考查了其引用的文献是否真实。姚圣国注意到,这位应用物理系的大四学生,不仅引用了物理学上的经典理论,还作了自己的注解。
更触动姚圣国的是,论文的致谢词不是套话。“学生用整整一页纸来写致谢词,回顾其大学的经历感受,对指导、帮助、关心他的老师及同学、亲人表达感激之情。字里行间透露出尊重他人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这篇落款为“2011年4月18日夜于理工珙桐园”的致谢词长达一页,文中他先后感谢了论文指导老师、大学期间关心过他的两位教授、帮助他批阅和修改论文的博士,此外还有隔壁班经常和他“一起探讨人生、社会、文学、历史和科学哲学”的唐小兵同学,把他“从退学的边缘挽救回来”的父母等。最后,他还不忘感谢参考文献的作者。
姚圣国由此推测:第一,这名学生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宽泛的知识面;第二,这名学生逻辑思维缜密,学习态度很不错;第三,这篇论文是学生的心血之作。
论文的指导教师李雄飞副教授和评审教师张正阶教授均对这篇论文给出了95分的高分。
看完论文后,姚圣国“静思了好几分钟”,他想进一步了解这个学生。在答辩教室外的走廊上,姚圣国和3名同学聊起了《时空观与物理学》论文的作者邵周成。
3位同学的评价是:“这哥们儿很‘教授’。”
“很‘教授’是什么意思?”姚圣国对这个评价感到迷惑。经过3位同学的解释,姚圣国这才明白,同学们认为邵周成在某些方面有教授的能力,有时候邵可以像教授一样指导同学。
不过,紧随着高评价的,是3位同学对邵周成前途的担忧:“他的英语有点困难。”
对此,姚圣国也早有预料,在翻阅论文时,他发现引用的82篇参考文献中,只有1篇是英文文献。
事实上,邵周成的英语成绩比姚圣国预想的还要糟糕。教务处后来调取学籍档案发现,邵周成大一、大二4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分别为43分、41分、47分、38分,大学英语四级也没有通过。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和《成都理工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邵周成不能获得毕业证,也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
美丽的大堡礁可能会消失
印度洋18米深处的珊瑚白化
不同大气CO2浓度和增温条件下珊瑚礁生态系统状态
海洋变暖、酸化正使全球珊瑚礁面临空前危机——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堡礁型珊瑚礁岛礁群。然而,根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小组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最多10年,大堡礁便会死去。
不仅如此,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居高不下的今天,海洋变暖和海水酸化,正悄然侵蚀着地球珊瑚礁的未来。
万年自然奇迹或将毁于一旦
珊瑚和珊瑚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珊瑚虫死亡后其骨骼就成为礁块,在其上面再长出新的珊瑚,珊瑚礁就是如此长期累积而形成。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珊瑚礁是位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它北起托雷海峡,南至弗雷泽岛附近,长达2000多公里,由2900多个礁体和约940个大小岛屿沙洲组成,总面积达20.7万平方公里。很难想象,这项庞大工程的建造者,竟然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每个珊瑚虫分泌碳酸钙骨骼形成自己的“房子”。这些“小房子”一个叠一个地形成,珊瑚群落就会像城市一样扩张,其他海洋生物依附上来繁衍生息,把一簇簇珊瑚礁块“黏合”为整体。壮观的珊瑚礁群落就是珊瑚虫日积月累造就的奇迹。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查理·韦朗介绍说,大堡礁海域内有400多个石珊瑚物种,它们构筑了三维的环境框架,是其他一切生物的栖息之所。作为一个异常丰富的生态系统,大堡礁庇护着5000种软体动物、1800种鱼、125种鲨,还有数不清的微小生物。多彩的海藻装点着礁石,每一条缝隙都有数以万计的生物栖居在里面。
全球两成珊瑚礁已消失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专家张乔民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介绍,珊瑚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通常枝状珊瑚每年可长10cm左右,块状珊瑚长几毫米到1cm。从地质上冰后期海平面上升算起,以珊瑚这样的生长速度来估计,大堡礁全新世礁体底部距今恐怕已经达1万年之久。
六年前,生物学家们还对大堡礁的命运相对乐观,那时人们发现部分珊瑚虫即使在温度较高的海水中也能适应。然而,最新公布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拥有如此强大应变能力的珊瑚虫在全球范围内也不到25%。研究者计算出,在目前的海水变暖速度下,大堡礁珊瑚虫每年必须向南移动15公里才能保持良好生存状况,但整个珊瑚礁系统却不具备此种能力。
张教授介绍,从地质史上的历史数据可看出,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排量的不断增加,海水变暖、酸化加剧,其变化速度超越了此前数百万年间变化的总幅度。作为气候变化指标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首当其冲受到考验。2008年估计被破坏而失去的珊瑚礁占全球珊瑚礁总面积的19%,这个趋势还在蔓延中。尽管如此,张教授认为,大堡礁十年内或将死去的预测也许有些夸张。“大堡礁一直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健康状况’最好的珊瑚礁。如果大堡礁10年就会死去,那么我们沿海地带的珊瑚礁恐怕5年就会消失。”他说。
珊瑚礁致命:“双生”杀手
杀手1:海水升温
在珊瑚虫内部,生活着一种被称为“虫黄藻”的单细胞藻类,两者形成互利共生关系。虫黄藻提供珊瑚虫所需能量的90%以及色素。张教授说,适合珊瑚生长的海水温度为18~29℃,若海表温度异常升高,比如30℃或更高,且持续一定时间,虫黄藻就会离开珊瑚另寻寄主,珊瑚虫失去虫黄藻提供的营养和颜色,珊瑚便只剩下碳酸钙骨骼,呈现出白骨般的颜色,慢慢走向死亡,这就是珊瑚的白化现象。由于海水温度异常升高,1998年曾发生过一次全球性的珊瑚白化危机。这一年出现了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全球平均气温,当时,全球16%珊瑚白化死亡,印度洋的珊瑚死亡率更高达80%~90%。
珊瑚礁大规模白化是全球变暖的第一个生物指示迹象。“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排量不断增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张教授说。如今,全球气温比起工业革命前已经升高了将近1℃。科学家预计,未来50年二氧化碳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都会超过过去50万年珊瑚礁繁茂生长时期的水平。IPCC(联合国气候变迁小组)预测,2100年热带海洋将升温1~3℃,珊瑚礁可能是因全球变化而失去的第一个生态系统。张教授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对珊瑚礁影响的严重性还在于,珊瑚及其共生藻很可能无法保持与气候变化同步的适应性遗传变化。
杀手2:海水酸化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居高不下,除带来海洋变暖的恶果,还产生一个邪恶的“双生儿”:海水酸化。海水酸化和造礁生物钙化率降低是全球珊瑚礁骨架建造的重大威胁。澳大利亚海洋学家西尔弗曼2009年预测当二氧化碳的浓度翻番到560ppm时,所有的珊瑚礁将停止生长并开始溶解。
工业时代以来,燃烧煤等原料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海水正在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变酸。张教授介绍,相比起工业革命前,如今,表层海水全球平均酸碱度(pH值)已经降低了0.1个单位。虽然只是0.1,对海洋生物带来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变酸的海水会侵蚀珊瑚礁,导致一些鱼类无家可归。
这当中的过程是这样的:海水本为微碱性,但如今每年人类排放数十亿吨二氧化碳,其中 1/3或1/4会被海洋吸收,持续吸收的二氧化碳会使代表海水中酸性强度的指标氢离子增加,随着氢离子增多,海水的微碱性状态减弱,酸度增加,海水中碳酸盐离子浓度随之降低,这导致碳酸钙钙化速率降低,从而严重影响到珊瑚礁等海洋钙质生物的钙化过程。
对珊瑚礁系统来说,最易被酸腐蚀作用伤害的是快速生长的枝状珊瑚。一旦礁盘的骨架变得脆弱,就容易被海浪、风暴、疾病、污染物等击碎。“根据大堡礁69个礁的328个块状滨珊瑚样品的分析结果,1990年以来珊瑚钙化率下降14.2%,其中主要因素是线性生长率下降13.3%。这是至少过去400年没有出现过的区域性急剧下降。”张教授说,按着这个变化趋势下去,“未来如果大气中CO2浓度达到480ppm,海水中碳酸盐离子浓度达到200μmol/kg,那将是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的临界点。这对珊瑚礁来说是灾难性的,地球上的珊瑚礁群落或将不复存在。”
拯救珊瑚礁:减排是唯一良药
我国珊瑚礁面临严峻挑战
珊瑚礁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张教授介绍,珊瑚和虫黄藻互利共生造就的生态系统堪称“海洋绿洲”,其生物多样丰富性又可称之为“海洋热带雨林”。“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估计多达100多万种,单位面积中的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还要多。”他说。此外,珊瑚礁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贡献:它对于维持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大气中的一部分碳元素被海水吸收,以珊瑚礁的形式固定下来埋入海底。如果碳元素进入海水后不能固定下来,依旧保持在大气中,那么地球的温室效应将会更加严重。”张教授说。
因此,拯救珊瑚礁迫在眉睫。种种残酷的数据和严峻的现实表明,只有减排,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才是遏制海水酸化以及全球变暖趋势的最佳途径,才能更好地保护珊瑚礁。“在一定程度上,珊瑚礁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和人口密度成正比,也同人类的经济活动成正比。”张教授说。
按照世界资源研究所2002年的计算,我国珊瑚礁面积合计约7300平方公里,占世界珊瑚礁总面积的2.57%。在全球变暖的现实面前,中国珊瑚礁的保护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珊瑚生长在海洋的潮下带,一般在海平面下三四十米以浅生长得最好。而珊瑚礁海岸区的城市发展,挖塘养殖,围海造田,养虾、晒盐等经济活动,以及炸鱼、毒鱼、抛锚等捕鱼方式,都会对珊瑚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张教授介绍说。
例如海南三亚鹿回头地区的珊瑚礁,在最靠近港口和城市的岸段,活珊瑚已基本消失并难以恢复。鹿回头岸段活珊瑚的覆盖率在上世纪60年代达到80%~90%,2006年已下降到12%,原来茂盛的活珊瑚带如今已是一片荒凉。“可以预见,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会逐渐加强,我国珊瑚礁海岸将面临最紧迫的威胁。”张教授不无忧虑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