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图/Chris Jordan Kris Krug 

  信天翁是世界上最大的飞鸟,也是中途岛的主人;它们性格温和,忠于爱情和家庭,每年七八月里,它们都会回到中途岛,双双对对跳起“爱情之舞”。但第一次踏上中途岛,美国摄影师乔丹却看到一座信天翁墓地:在烈日下腐化的信天翁尸体,被成片垃圾包围着;而在无数死去幼鸟的肚子里,各种塑料碎片塞满了它们的胃。这些都是通过太平洋环流带来的城市垃圾。《中途岛——来自海洋环流的信息》,使乔丹获得了今年的Prix Pictet环保摄影大奖,他希望自己的照片能提醒人们关注大众消费引发的灾难:“站在那些死去的鸟身边,就像站在一面镜子前,能看到我们人类对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中途岛(Midway Atoll)位于太平洋“心脏地”,距离最近的大陆也有2000英里(约3219公里)。这个曾在二战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现在却罕有人至的小岛,现在是属于信天翁的。

  每年七八月,数以万计的成年信天翁在中途岛上空聚集,白色身影遮住了大半个蔚蓝的天空。一对对信天翁从远处的海洋觅食归来,滑翔至嗷嗷待哺的幼年信天翁身边,将消化了的或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出来,喂给自己的孩子。

  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飞鸟,拥有现有鸟类中最宽阔的翅膀——在飞行中,它们的翼展能达到3.5米。数百年来,它们与海龟、鹈鹕分享着这个面积不大,却拥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小岛。

  然而,这些悠然自得的“岛主”却在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威胁。2009年9月,当来自美国西雅图的46岁摄影师兼艺术家克里斯·乔丹(Chris Jordan)第一次踏上中途岛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地上随处可见烈日下腐化的信天翁尸体,被成片成片的塑料垃圾包围着。剖开一个个幼年信天翁尸体,乔丹发现,这些幼鸟肚子里全是未分解的彩色塑料垃圾:打火机、瓶盖子、梳子、牙刷柄、各种形状的塑料碎片......这些塑料,正是信天翁“父母”飞越千里为自己的孩子带回的“食物”。

  成千上万的幼鸟还未来得及等来成年后的第一次出海飞行,就以悲惨的方式相继死去。乔丹看到,一个出生几个月的信天翁幼仔腹内就包含七八种塑料垃圾,三分之一的胃全被塑料充斥。吞下的塑料制品导致它们无法吃下别的食物,有时塑料碎片甚至会割破它们的食管,导致窒息、饥饿和脱水而死。

  “它们本能找到鱿鱼和鱼虾。”乔丹告诉记者,“但由于近年来整个太平洋受到了愈发严重的塑料污染,海鸟们很容易把塑料垃圾误当作食物,使之成为导致信天翁幼仔死亡的致命毒药。”

  从2009年秋天起,乔丹和他的摄影、摄像团队三次前往中途岛,用镜头记录下这一令人痛心的生态悲剧。这组名为“中途岛——来自海洋环流的信息”(Midway——Message from the Gyre)的照片很快传遍互联网,引起很大震动。“这是我看到过最恐怖的照片。看着这些令人绝望的照片,谁能告诉我还能如何寻找希望?”很多网友给乔丹留言说道。

  “我们第一次从中途岛回来时,整个团队都很绝望。”乔丹回忆道,“站在那些死去的鸟身边,就像站在一面镜子前,能看到我们人类对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今年3月,克里斯·乔丹成为2011年Prix Pictet环保摄影大奖委任金的获得者。他将利用大奖委员会资助的10万美元资金前往非洲肯尼亚,以“发展”为主题进行拍摄。乔丹告诉记者,可能正因为自己对当下大众“消费灾难”的关注,吸引了Prix Pictet环保摄影大奖评委会的目光。“他的照片让人们切身体会到全球化大众消费主义骇人听闻的一面,提醒我们,当下毫无反思的发展导致的后果,已蔓延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Prix Pictet官方网页上写着对克里斯·乔丹的评价。

  乔丹告诉记者,明年3月前,他还将分四次前往中途岛完成最后拍摄,最后的纪录片将在明年年底问世。“这将是非常不同的一部纪录片,无关乎数据,而是以艺术和诗意的方式宁静地展现悲剧。”乔丹说。

  “站在中途岛,就像同时身处地狱和天堂”

  克里斯·乔丹第一次知道中途岛,是通过一个曾在岛上做过研究的女生物学家:“如果你想把海洋塑料污染形象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去中途岛看看那些信天翁幼鸟肚子里有些什么吧!”

  此前,乔丹想去的地方是“太平洋垃圾带”。这个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提出。1997年,一个叫查尔斯·摩尔(Charles J.Moore)的海洋学家实地“探访”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间海域的垃圾带。科学家估算那里漂浮着上百万吨海洋垃圾,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被许多媒体称为“第八大陆”。

  但乔丹与一些海洋学家和科学家交流后发现,所谓的“太平洋垃圾带”不存在“陆地”一说,因为许多垃圾并不是漂浮在海面上,而是潜伏在海洋表层之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火蚁展现出惊人的“舞蹈天分”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13日消息,奇妙的动物世界总能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惊喜和遐想,在这张令人惊叹的照片中,一只火蚁如同正在跳街舞一般展现出了惊人的“舞蹈天分”。

  据国外媒体报道,摄影师罗伯特(Robertus Agung Sudiatmoko)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小村庄附近,拍摄到了这只身怀绝技的火蚁。此外他拍还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作品,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这只跳舞蚂蚁,这个小家伙用一条腿把整个身体支撑悬空起来,并且出人意料的保持了30秒。


光线从天空中照下,笼罩在了小蚂蚁身上

  在罗伯特另外的作品中,一只蚂蚁站在小土堆盯上,双臂交叉仰望天空犹如在祷告一般。如同《圣经》中那著名的摩西接受上帝指引场景一般,光线从天空中照下,笼罩在了小蚂蚁身上。而另一张照片则显示了动物的惊人力量,一只小蚂蚁托起了一片超过它身长10倍大的叶子。


小蚂蚁托起了一片超过它身长10倍大的叶子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照片是罗伯特第一次尝试拍摄特写摄影的成果。他表示在这之前不久自己才尝试开始进行微距拍摄,当时还在想可能会捕捉到这些蚂蚁的最佳镜头。然后突然一下这只蚂蚁就单腿直立起来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姿势,罗伯特立刻将其拍摄了下来。

  火蚁(fire ant)是一种具强烈攻击性的蚂蚁,被其叮咬后,会产生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因此得名火蚁。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他的职业是摄影师,不过和其它摄影师有些不一样的是,StephenWayda是大名鼎鼎的“花花公子”杂志的专职摄影师。如果有谁打算为他拍一部传记电影的话,那一定会为他的经历感叹:真有那么幸运的人吗?Steve早期的工作是报社记者,在他做记者的短暂生涯中,曾经在街角的废墟中拯救了一个被殴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警察。随后他加入了“花花公子”,开始拍摄无数的性感人物,制造了大量充满争议的照片……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那种将审美和技术完美结合的能力,特别是为“花花公子”这种杂志拍照,所有的模特都是明星级别的人物,而题材都处于各种观念和审美的边缘,如何恰当地把握尺度、运用技术需要大量经验和技巧,在这点上,Steve做得很好!

图为StephenWayda

在数码化浪潮的冲击下,众多杂志社纷纷从传统设备转向数码,Steve也不例外,从一个熟练使用传统摄影设备的摄影师到一个能够自如地掌控数码后期效果的人,Steve自然有很多感慨!下面这段访谈来自“美国摄影”杂志和Steve的一次聊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从传统转入数码,和“花花公子”这本老牌男人杂志一起进入21世纪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什么时候选择用数码?什么时候选择用胶片呢?

SteveWayda:(以下简称Steve)我在任何能够用数码的时候,都会使用数码设备。具体来说,现在基本上所有的人物拍摄都会选择数码设备,但对于放在封面和插页的图,仍然会采用胶片拍摄。

图为StephenWayda摄影作品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它们看上去非常像来自外太空的生物,但实际上仅是地球海洋中奇特的生物。


礁蜥鱼

  这些照片是由英国一支水下摄影团队拍摄的,并且它们的外形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例如:装饰蟹能够变形,就像一些科幻电影中所描述的火星人,并且它的外壳有一些胶状物质能巧妙地将自己伪装起来,躲避掠食者的攻击。


螳螂虾

  另一种奇特生物叫做螳螂虾,它又被称为“拇指劈木机”,这是由于它隐藏着一种毁灭性武器,就像荧屏中的怪物一样。它可生长至38厘米,强有力的爪子可在数毫秒内释放毁灭性的攻击力,经常导致猎物身体分解。据称,有时螳螂虾强有力的爪子还曾打破过水族箱。此外,它们身体上怪异的霓虹灯色彩使螳螂虾具有“超凡脱俗”的外表。


斑点花园鳗鱼

  装饰魔鬼尖嘴鱼发出明亮的色彩,身体接近透明状态,体长12厘米,与海马非常相似。其它奇特的海洋生物包括亮粉色叶鲉,它的身体扁平得像一片树叶,当它变色时伴随着皮肤脱落。


条纹发光清洁虾

  条纹发光清洁虾长着长长的前爪,隆起的黄色眼睛,呈现出壮观一副令人惊人的模样。此外,这支水下摄影团队还拍摄到了长尖嘴鱼、深海蹲龙虾、礁蜥鱼、斑点花园鳗鱼、杂草鲉和海马。


深海蹲龙虾

  据悉,该水下摄影团队成员包括:今年40岁来自英国艾塞克斯郡的詹森-伊斯雷,今年25岁来自东萨西克斯郡的亚当-德本特,以及36岁来自布里斯托尔市的吉尔-伍莱。

  他们是在马来西亚婆罗洲海域进行水下拍摄的,是受英国BBC电视委托拍摄系列纪录片《人类地球与生命》,预计将于近期播出。


海马

  伍莱说:“其实人们不必一定要深入海底才能发现这些奇特的‘外星生物’,它们看上去非常像科幻电影中所描述的神秘未知生物,但实际上你在热带海域潜水时就或许能看到这些动物的身影。其中一些鱼长着像海马一样的鼻子,螃蟹的外壳含有胶状物质能实际更好的伪装效果。”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摄影师正在给颜色鲜艳的翠鸟拍照,突然一只鳄鱼和一只河马从水里窜出来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5月9日消息,野生动物摄影师阿纳德-格尔曼在非洲马拉维里瓦达国家公园的一条河流拍摄翠鸟时,无意中抓拍到河马和鳄鱼激战的画面。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时阿纳德在河流旁边拍摄他最喜欢的翠鸟,但当他把镜头瞄准翠鸟时,一只鳄鱼和一只河马突然从他前方的水中钻出来,相互展开激战。就在两个大家伙激斗之时,阿纳德抓拍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


母河马为保护幼仔与鳄鱼激斗

  最初好像鳄鱼占了上风,但护子心切的河马母亲很快就扳倒了劣势,把入侵的鳄鱼咬得遍体鳞伤。而原本阿纳德要拍摄的那只翠鸟似乎并没被吓呆,随时准备在两个大家伙威胁到自己时飞走。阿纳德称这次经历会令他终生难忘。

  37岁的阿纳德说:“在马拉维生活6年,并32次前往里瓦达国家公园后,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这里拍摄。麦克罗德-卡莱迪(我的向导和朋友)同我一起开车前往。我最喜欢的是翠鸟,划船从河面上经过时,好几次都看到多种不同类型的翠鸟。麦克罗德把车停在河边,因为他看到距离我们大约15英尺的芦苇上有一只冠翠鸟,更有意思的是,后面还有一头母河马,我知道这头河马还有一只小宝宝。最初五分钟一切正常,周围非常平静,但突然一条大鳄鱼扑向河马宝宝,母河马快速迎向前,护住自己的幼仔,迎击鳄鱼。”


翠鸟似乎没被吓呆,随时准备在两个大家伙威胁到自己时飞走

  他说:“我意识到发生的一切后,很快把镜头转向它们,抓拍鳄鱼和河马激战的画面。鳄鱼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咬到了河马妈妈的下颌,不断张开血盆大口向对方示威,不过很快鳄鱼就意识到它很难越过母河马。经过几十秒的激战后,鳄鱼悻悻游走。”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1年5月5日消息,澳大利亚悉尼的摄影师马克·迪普尔最新拍摄“水下工程”系列曝光。在对“正常”的冲浪摄影感到厌倦之后,迪普尔开始了水下摄影工作。他在海底拍摄到很多水下波浪翻滚的瞬间,同时拍摄到游泳和冲浪的人在水下与水流“互动”的画面。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张令人惊叹的夜空360°全景图是由美国天文摄影师尼克·雷斯格利用3.7万张图合成的。
这张令人惊叹的夜空360°全景图是由美国天文摄影师尼克·雷斯格利用3.7万张图合成的。

雷斯格同他的兄弟带着由6个专业天文相机组成的一套设备进入内华达州的沙漠,开始着手这项计划
雷斯格同他的兄弟带着由6个专业天文相机组成的一套设备进入内华达州的沙漠,开始着手这项计划

  这张令人惊叹的夜空360°全景图是由美国天文摄影师尼克·雷斯格利用3.7万张图合成的。雷斯格在美国西部和南非周围旅行6万多英里(9.66万公里),拍摄大量夜空图,制成迄今为止最大的恒星球的彩色图。他的最终成果显示了完整的银河、恒星、行星、星系及其周围的星云。雷斯格说:“制作这张图的目的是教育和启发人们,让他们意识到隐藏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美景。”2010年3月,雷斯格同他的兄弟带着由6个专业天文相机组成的一套设备进入内华达州的沙漠,开始着手这项计划。

  每天夜里他都和父亲把相机安装在三脚架上。这些相机每晚会从3个不同色彩的波长范围自动曝光20到70次。以前的专业天空探测活动(包括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化巡天”项目,它是“世界望远镜”和谷歌星空的主要图片来源)只能从红光和蓝光范围进行拍摄。雷斯格表示,拥有第三种滤光镜让这次天空探测显得更加真实。他说:“我想创作一些作品,能够真实表现出我们是如何看到这些天体的,即使它的亮度比实际情况高3000倍。”

  雷斯格不断寻找远离城市光污染的干燥地区。大部分北部夜空图是在亚利桑那州、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拍摄的,不过雷斯格还在科罗拉多州度过干冷、晴朗的一夜。

  雷斯格说:“1月份我们呆在特柳赖德,等待亚利桑那州或者德克萨斯州的天气转晴。最后我们意识到南部这些地区的天气不会变好,但是我们所在的地方却是晴空万里。”他们驱车1小时,来到一个冰封的湖边,他们坐在关掉暖气的车里长达12小时,当时室外气温下降到零下6华氏度(零下14.44摄氏度)。他说:“我多想启动汽车,暖和一下身子啊,但是我担心尾气会在设备上液化,导致快门被冻或者镜头上结冰。那显然是我经历的最冷的一夜,但是我的所有脚趾和手指都还在。”

  南半球的照片是在前往南非的两次旅行中拍摄的,拍摄地点距离南非大型望远镜不超过11米。在南非时,雷斯格和父亲与一位养绵羊的牧场主住在一起,此人也在使用业余望远镜观测夜空。

  回到西雅图后,雷斯格利用一个专门定制的标准天文摄影软件去掉相机产生的噪点,把3种颜色的图片叠加在一起,按顺序把它们拼接在一块。他掌握的这些技术,大部分都是通过在线学习指南自学的。雷斯格打算通过他的网站出售这张图片的海报大小的印刷品,并期待有人会买他的相机,但是他没打算利用这项工作挣钱。他希望博物馆和天文馆都能获得这张全景图,或者把它放大,当作教学工具。他说:“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片只是一个大谜题中的一小部分。这项计划的目的是向人们展示这个大谜题。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天文学家花大量时间观察‘树皮’里的‘小虫子’。而这张图更注重整个‘森林’。”(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3月末,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教授Dermot O’Hare来北京作了一场学术报告。尽管早已习惯了满世界飞的生活,但这次中国之行,还是让O’Hare感到很新奇。
原来,这次研讨会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学术交流活动。O’Hare刚刚获得由英国皇家化学会(RSC)颁发的2010年Ludwig Mond奖,以表彰他利用合成和物理的方法研究固相和分子无机化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研究水热反应动力学过程中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除了对个人科研成就的认可和奖励外,Ludwig Mond奖同RSC其他众多奖项一样,还会资助获奖人到各地演讲,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只不过这次是RSC第一次资助获奖人到英国本土之外的地方演讲。第一站,他们就选择了中国。
 
一位驻华代表的“私心”
把O’Hare拉来中国作报告,RSC驻中国首席代表郑春晓其实有一点“私心”。除了介绍O’Hare的学术成果外,她还想向中国化学界推介RSC的各种奖励和基金。
RSC设有大大小小的奖励60余种,涵盖了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业及化学企业在内几乎所有与化学相关的领域。而几乎全部的奖项都面向全球,对申请者没有国籍限制,甚至有些还特别规定英国公民不允许申请。
除了奖励,RSC还有各种形式的基金。“RSC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会员专业技能的发展。”郑春晓说。
例如,RSC有专门支持会员创新的基金,数额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有支持学生会员参加国际交流会议的,甚至还有专门用于帮助会员渡过生活难关的慈善基金。
有些基金申请的成功率相当高。比如有一项旅行基金,只要过去5年中在RSC出版的期刊上发表3篇或以上的论文,就有资格申请。“这项基金的数额最高可达2.5万元人民币,而且成功率在90%以上。”郑春晓希望这样的“内部消息”能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郑春晓的这番“别有用心”,是因为中国化学家的“不明真相”。2008年,郑春晓去RSC英国总部培训的时候,碰到了基金和奖励部的同事。郑春晓问他有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获奖者,那名同事很快地回答:No。
“我当时特别失落,也感到很不好意思。”郑春晓对《科学时报》记者说,“那个同事看我这个样子,就笑着告诉我,中国大陆没有人获奖,不代表没有人有资格获奖,而是因为根本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人。”
这样的现状,让RSC北京分会主席David Evans也感到分外遗憾:“我盼望今后会有来自中国的化学工作者申请这些奖项,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中国获奖人站上领奖台。”
 
奖励遇冷为哪般?
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产出的专利和论文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俨然已跻身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
在众多学科门类里,化学的表现十分抢眼。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1月~2010年6月,中国化学家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居世界第2位。
拥有30多种享誉全球的化学类期刊,RSC满以为自己在中国的工作会很顺利。可眼看3年过去了,中国化学家RSC奖励基金“零申请”的怪现象,让这个“洋”NGO困惑不已。
郑春晓坦承,这件事情和RSC的宣传渠道有关。RSC实行会员制,因此对于这些奖金的宣传也主要是在全球46000余名会员内部口口相传。
RSC的会员认证制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初级会员、普通会员和会士。在欧洲和美国,化学家对RSC会员的称号十分重视。许多大学的化学系都会拿自己拥有多少RSC会士说事儿;而对那些化学系教授来说,除了荣誉以外,成为会员的实惠还会反映在他们的工资条上。
中国香港也不例外。由于历史的潜移默化,香港化学家也以加入RSC为荣。这块弹丸之地上共有300多名RSC会员,也有一些人获得过RSC的奖励和基金,许多人更是乐于将这份荣耀写进自己的简历中。
可在国际上受人追捧的RSC会员称号,到了中国大陆却没什么人“买账”。在另一套评价体制的影响下,整个中国大陆只有寥寥100多名RSC会员。
这样悬殊的比例不免有些令人尴尬,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渠道的缺失。郑春晓说,中国大陆的RSC会员大多是两院院士,他们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很熟悉,但对RSC的基金,却“因为没有先例,不清楚要什么水平才有资格申请,担心白费力气”。
然而,传播空间的有限恐怕还不是最主要原因。这60多种奖项和基金明明白白地挂在RSC的官网上,英国人看得到,美国人看得到,怎么会偏偏没有被中国人注意到呢?
“中国化学家太注重发表文章了,注意力都在发论文上。”郑春晓说,“一想到RSC,就会想到它的出版社;一登陆RSC网站,就会轻车熟路地去点击‘publish’,其他内容都不看,对RSC的公益事业也不关心。”
长期以来,“论文本位”的思想培养出了这种类似条件反射的行为,而国人的习惯思维也让这个英国老牌非营利机构有些水土不服。“我们在国内不太愿意大力宣传,因为怕人说我们作广告、拉收入。”郑春晓坦言。显然,RSC每年100英镑的会费对中国化学家来说,还有些不适应。
“我们没有年底分红”
RSC成立于184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欧洲最大的化学学会,拥有国际化的出版社、30多种比较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严格的会员认证制度。作为专业的学术组织,RSC的工作还涉及到支持、参与政府制定与化学相关的政策,支持教育,组织学术交流等活动。
不过最让郑春晓感到骄傲的,还并不是这些傲人的成绩,而是160年来RSC倾其所有推动化学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郑春晓逢人就说:“我们是个非营利的慈善团体,我们的员工年底没有分红,所有的收入都要通过基金、奖励等公益形式回馈给社会,以促进化学事业的发展。”
别说分红,Evans连工资都没有。这个大个子英国人的全职工作是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对一个老外来说,在中国生活并不容易。不过2008年RSC进驻中国后,他还是心甘情愿地将大把精力花在了RSC的工作上。
RSC在中国开展的工作也围绕着“公益”这一主题展开。比如,RSC会组织英国化学家到中国比较偏远的高校进行中短期访问,为这些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并探讨中英之间未来可能的合作。
另外,由于中国是出产化学论文的大国,郑春晓等人还要为RSC的期刊做部分调研工作,并为英国总部推荐来自中国的作者、审稿人以及期刊编委等。
不过,这些工作还不能让郑春晓满意,她一直思考着,能不能为国人再做点什么。
“中国科学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郑春晓最后说。看来,RSC和中国还需要磨合一段时间,摸透彼此的脾气。而摆在中国化学家面前的机会,或许能带来一场耐人寻味的变革。
《科学时报》 (2011-04-28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肯尼亚国家公园里一只名叫Bahati的黑猩猩喜欢做早操,每天早上睡醒之后,她就会做15分钟的伸展运动,双手抱腿或者双腿高举,舒展完肌肉之后,她还会打一个打哈欠然后开始新的一天。Bahati这一每天例行的锻炼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看,40的业余摄影师Alexey Tishchenko则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惊人的过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顾影自怜


动静相宜


顾影自怜


动静相宜

  39岁的英国摄影师保罗·塞维尔耗时数月拍下了一组令人窒息的鸟类倒影图片。为了这份“其职业生涯截至目前最满意的作品”,塞维尔花费好几天在自家花园里建造了一个小池塘,并摆上岩石、树枝和浮萍,让它看上去更加自然,以吸引鸟儿光临。他每天都在池塘边架好机器调好光,然后守在那里好几个小时等待最完美的图片。

  拍了20多年野生动物的塞维尔对鸟类摄影有极高的兴趣,他总能够精准地抓住那些最美丽的瞬间。在这组作品中,他拍下了从蓝山雀到知更鸟等各种“线条、大小和羽毛颜色迥异”的鸟类。鸟儿喝水,或者梳理羽毛,甚至对着水塘顾影自怜的时刻都被他抓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