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7月2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切片、储能等新技术的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不断下降,发展前景看好。

  金涌在“第二届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说,我国风能发展很快,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增加了18.9吉瓦,全球排名第一;累计装机44.73吉瓦,也是全球排名第一。如此高速发展缘于“风电技术过关,成本也接近过关”。

  金涌分析说,建设一个火电厂投资约为3500万元到4000万元人民币,而风能发电的建设费比火电高一倍。随着技术发展,风电成本已开始下降,前景乐观。

  光电与风电的情况类似。金涌说,我国光电产能每年翻一番,成本在下降。原来1千瓦光电发电成本约为4万元人民币,目前已降到2万元以下。光电主要原料是硅片,把硅片切得越薄,价钱就降得越多。当前能做到的最薄的硅片是微米膜。随着薄膜电池的发展,光电发电成本会越来越低,发展前景很好。

  “风电和光电的最大缺点就是说来就来,说没有就没有了。云把太阳遮住,光电发电量减少10倍;没有风,就一点电都发不出来。两者发电波动很大,对电网的冲击太大,因此,最理想的使用方法是分散使用。”金涌说,“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特性,储能技术变得非常重要,把电能储藏起来稳定地送到需要的地方去。目前,清华大学正在开发液流电池,也就是在电池里面放入钒溶液,高温下可储存大量电能,该技术还在研发阶段”。

  “空气储能也是一种储能技术。即做一个很大的容器,有电时把空气压缩到大容器里。美国人认为可以把地下大岩洞封闭起来压缩空气。电能有富余,储存进去,没电时就放出,推动发电机发电。包括液流电池、空气储能在内的各种储能技术都在迅速发展中。”金涌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本报柏林8月6日电 (记者李山)德国联邦内阁近日通过了第六能源研究计划。该计划规定了德国政府未来几年在创新能源技术领域资助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优先事项,是德国政府能源和气候政策的补充。2011年至2014年德国政府将为该研究计划拨款34亿欧元。

  第六能源研究计划是实施2010年9月德国政府出台的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一步,德国希望通过这一战略迈进可再生能源时代,成为世界最节能和最环保的经济体之一。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之后德国政府进行了核能重估,并于2011年6月确定了加速退出核能,向可再生能源转变的政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德国政府把更好地资助可持续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作为新战略,补充原有的能源和气候政策。

  第六能源研究计划被命名为“环保、可靠和经济的能源供应研究”,是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环境部、农业部和教研部的联合项目。德国政府将在2011年至2014年为该计划拨款34亿欧元,这些款项大部分来自新成立的“能源和气候基金”,比同期(2006年至2009年)增长约75%。该款项将重点资助那些对加快德国能源供应结构调整步伐十分重要的战略优先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能源储存系统、电网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整合。

  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是该研究计划两个明确的重点。目前,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教研部和环境部已经推出了一个关于“能源存储”方面的联合资助计划,下一步将继续推出关于“电网”和“太阳能建设—能效城市”的资助计划。联邦农业部则表示,从2011年至2014年将资助相关生物能源研究约1.8亿欧元。新的资助重点包括提高效率、进一步扩建有利于生物能源发展的生物能源存储能力和分布式能源结构等。

  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多部门的联合资助计划把握能源研究的新趋势,在能源政策的重大问题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并将为此建立一个“能源研究协调平台”,加强对有关能源研究活动的协调和统一。此外,该计划还强调了扩大国际研究合作的重要性,准备在欧盟范围内建立一个强大的研究工作网络。该研究计划的实施将为德国的能源供应转变提供先决条件,促使能源供应变得更加环保、安全和便宜。

  德国联邦副总理兼经济技术部部长菲利普·罗斯勒博士表示:“能源议题是我们议事日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新的能源研究计划是我们实施能源战略的一个措施,它将为加速德国的能源转变做出重要贡献。我们需要创新和高效的能源技术,为通向安全和经济的可再生能源时代铺平道路。这个研究计划为能源研究和发展确立了可靠的框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现在,日本研究人员研制出一款能够学习并掌握编程时所不具备功能的机器人。虽然与《终结者》中的天网仍相差十万八千里,但这款机器人可利用过去的经验和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判断,找到最理想的处理方式。

  目前,这款机器人还只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例如拿起装有水的杯子并往杯子里放冰块。研究小组希望它能够像孩子一样,学习和掌握更多技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发强大。

  这项技术名为“SOINN”(自组织渐增神经网络的英文缩写),由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在YouTube上的一段视频中,他们的机器人将瓶子中的水倒进杯子,这是事先编好的程序。在此之后,他们又要求正在完成其他任务的机器人将杯子中的水冷却。机器人停下手头的工作,思考之后放下瓶子,拿起冰块放入杯子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说明SOINN机器人已经具备学习能力。根据事先设定的指令,它并不会往杯里放冰块,完全是自行决定。

  作家鲍勃-耶卡在美国物理学家网组织网上撰文指出:“这次小小的演示代表着机器人技术和编程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跃。具备学习能力意味着机器人在编程时只需拥有非常基础的先前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断学习,机器人可以掌握更多知识,无需额外编程。这一点与人类相似。人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知识非常有限,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和掌握新知识。”

  在《终结者》系列影片中,天网电脑系统获得自我意识,在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电脑联网之后向人类发动攻击。通过允许机器人连接互联网并求助于其他机器人,SOINN技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一步。虽然可以求助于其他机器人,但这种能力距离成为终结者仍相差十万八千里。

  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长谷川修在接受视频新闻网站DigInfo采访时表示:“对于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来说,现实环境更加复杂并且快速变化。机器人需要具备学习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由于不断出现新形势,机器人需要具备在现场掌握新信息的能力。”他指出这款机器人是否以及何时投放市场仍是一个未知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哈勃太空望远镜

  阿尔伯克基市阿博特医学光学实验室的研究员丹尼尔博士说:“韦伯望远镜计划带来很多方面的改进,包括天文学的测量技术、反射镜制造、人眼检测、眼病诊断和手术等。”

  韦伯望远镜将是美国航天局有史以来制造的科技能力最强大的望远镜,比哈勃太空望远镜强大100倍。韦伯望远镜将发现宇宙初期形成的最早星系,把大爆炸与银河系联系起来。

  参与改进韦伯望远镜镜面的托尼-赫尔说:“检测韦伯望远镜18个主镜的先进的波前感应技术也带来在其他领域的新应用。”

  “波前感应”用来在制造过程中测量镜面的形状,在望远镜进入轨道后控制光学系统。

  眼科医师经常使用波前技术测量眼睛的畸变。这些测量结果有助于眼部健康的诊断、研究、定性和计划治疗。

  尼尔说:“这项技术也为即将接受激光屈光手术的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眼部测量结果。迄今为止,仅仅美国就进行了1000万至1200万例眼部激光屈光手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类手术的质量也在提高。”

  为韦伯望远镜研制的“扫描与缝缀”技术还带来若干有创意的仪器设想,可提高对普通隐形眼镜和植入式隐形眼镜的测量精度。对眼部健康的另一个好处是,这项技术有助于更加准确地“绘制”眼睛的构形。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艺术家笔下的僵尸酷照

  近日,德国一组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识别扫描仪,这种扫描仪功能非常神奇,可以识别出哪些是活体组织,哪些是已经死亡的组织。其所具有的意义那是不言而喻的,可以为必须使用指纹激活或者人类虹膜识别的安全门提供新的技术屏障,就像类似电影《Zombie Brigade》中出现的“僵尸军团”那样,如果他们正在您家前门,同时具有使用人类特征识别才能通过的手段,那您就不用担心了,因为新型生物识别扫描仪可以将僵尸的皮肤识别出来。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去担心何时会出现“僵尸军团”,因为那只会在电影里出现,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专门研发一个安全门去试图防止僵尸袭击。但是,这个新型的生物识别扫描仪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在那些需要指纹、虹膜或者其他人体特征识别才能进入的安全门、计算机或者汽车的情况下,这个生物扫描仪可以派上大用场,因为有些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将使用者的断指来欺骗相关人体特征识别设备,从而进入安全设施或者登陆重要计算机。

  这听起来似乎很古怪,也许这种场景也应该出现在电影里,但是这确实有发生过真实的案例。在2005年3月,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位富豪具有一辆用主人指纹才能识别并开动的奔驰车,当盗贼准备偷窃这两奔驰车的时候,他们发现这辆车居然要使用主人的指纹的才能进入,所以,起初他们还把奔驰车的主人带在身边,到了后来,盗贼厌倦了奔驰车主人的存在,就使用车主人的断指进行启动汽车。

  为了打击这种极为残忍的偷窃行为,德国汉堡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人类皮肤识别系统,该系统能对人类皮肤的生命属性进行甄别,区分出哪些是活体细胞,哪些是已经死亡的细胞,这样如果使用断指欺骗过去的生物识别系统,那就已经失效了。

  这种新型的生物皮肤识别技术的诀窍在于使用了活体组织的基本生命特征,这些生命特征具体类似手指这类的活体组织的毛细血管中具有微量的颜色变化,当手指头按在指纹识别器上的时候,识别器不仅要识别指纹的是否符合,还要扫描手指头的毛细血管的颜色变化,而这时候手指头由于被挤压,所以毛细血管就会中血液的流量就是出现细微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毛细血管的颜色微量变化,生物皮肤识别器就是通过这个原理对活体组织进行识别的。

  研究人员Clarissa Hengfoss和她的同事通过这项研究也发现:一个具有生命活性的手指头按下生物识别器时,在识别器上550纳米波长的发光二极管照射下,出现吸收效果,而这时候,手指头由于按压充分接触识别器时,使得皮肤变得苍白,此时出现对1450纳米波长的吸收。相比之下,从三具尸体上使用的手指头进行试验时,并没有出现这种变化。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法医科学》期刊上。

  而使用尸体上的手指头在挤压识别器时,压力指数和光谱的情况两者因素与活体组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相关研究人员介绍说:我们希望这项新技术可以用到以后的生物扫描识别设备中,作为一个对活体组织细胞进行甄别的标准。

  位于瑞士洛桑警察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马塞拉诺萨(Marcela Espinoza)认为:使用断指并不是唯一欺骗生物识别设备的唯一方法,也可以通过橡胶或有机硅塑料等材料进行复制假指纹。

  研究甄别通过橡胶或有机硅塑料等材料制作的假指纹也是马塞拉诺萨的主要工作内容,这些使用不同类型的模具复制出来的扭曲的指纹旋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假乱真,而对这项伪造信息的甄别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目前他还发现,使用指纹打印的照片或者直接复制指纹再制作磨具的方法会产生细小的沟状纹路,可以通过这个细微的痕迹来判断指纹的真假。据瑞士洛桑警察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我们打算研发一种算法,来检测这些伪造复制的指纹信息。

  位于伦敦的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生物识别技术专家托尼菲尔德(Tony Mansfield)认为:德国和瑞士警察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他们的工作都是局部性质的,目前国际标准组织正在起草安全生物识别技术的标准,通过制定标准的分析手段加强生物识别技术的反欺骗措施,这些新的路线要求将会反馈到相关研究人员的思想上,新研发的设备可以将伪造的信息以及已经死亡的组织细胞甄别出来。(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工程师设计并放飞了世界上第一架“打印”出来的飞机,让飞机设计的经济学发生革命性改变。这款飞机名为“SULSA”,是一种无人驾驶飞机,整个结构均采用打印这种方式,包括机翼、整体控制面和舱门。


英国科学家首次用尼龙打印机,“打印”出无人飞机。

  SULSA使用EOS EOSINT P730尼龙激光烧结机打印,通过层层打印的方式,打印出塑料或者金属结构。整架飞机可在几分钟内完成组装并且无需任何工具。

  这款电动飞机翼展2米,最高时速接近100英里(约合每小时160公里),巡航时几乎不发出任何声响。激光烧结允许设计师打造通常情况下需要借助昂贵传统制造技术的形状和结构。

  这项技术让高度定制化的飞机从提出设想到首次飞行在短短几天内便可成为现实。如果使用常规材料和制造技术,例如合成物,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此外,由于制造过程无需任何工具,飞机的外形和体积能够在没有额外成本情况下发生根本性变化。

  新科

  名词解释

  3D打印:把工厂搬进家庭

  3D打印技术是这样工作的:首先,人们在电脑上完成产品的设计“蓝图”,根据它调整产品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然后按下“打印”,旁边的打印机就会按照“蓝图”一层一层地把原材料叠加成立体的产品。这种技术的迷人之处在于不一定需要在工厂生产物品。3D打印技术使得生产单件商品的成本与批量生产一样便宜,它可能像工业革命一样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恋爱中的女人不是傻瓜》

女友琴,33岁,还没谈过恋爱。她曾忸怩地说,“我想谈,可不知道怎么谈,也没人和我谈。”

师姐文,博士后在站,眼镜如瓶底厚,她曾迷茫地说,谈恋爱真难,要是写论文,起码我还知道去哪里查资料,可……

同学琪,在大学毕业十周年聚会上,向众人坦言,她曾暗恋过一个学长,但后来不了了之,只因“我总不能主动追求他”,如今,她仍单身。

读李轶男著《懂爱的女人幸福一生》,我突然想起她们:恋爱其实是个技术活儿,情路不畅,有可能是没掌握好技术。

李轶男在《懂爱的女人幸福一生》中讨论了在恋爱中了解自己,心之所向、目标所在的重要性。

有的女人嘴上说不想嫁给富二代,只想找个对自己好的男人,等到这样的男人送上门,她们却又毫不留情地拒绝;有的女人一会儿说这位男士“学历不够”,一会儿又说那位男士“家不在本市”,总之都不满意;有的女人明明前一天还打算和爱人一起奋斗,一旦闺蜜嫁了富可敌国的CEO,她的想法也变了,口口声声说,要嫁就嫁海归CEO。

“很多时候,人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而把别人的需要当成自己的。”李轶男总结道。在《嫁给门第还是嫁给人》一文中,她又重申,一个女孩是否幸福,一部分取决于她选择什么人相伴一生。可见,“你要什么”是最重要的爱前自修课。

一旦明白“所要”,并确定目标,剩下的便是研究如何得到目标。

在《勾引与吸引》一文中,李轶男就“男人是追过来的好,还是吸引过来的好”这一永恒争论的话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其去追求,不如提升魅力去吸引对方”,她甚至点出追求成功者的秘密所在,即便是追求,“也一定是追求时某个举动吸引了对方”。

那么,如何提高魅力?在《做一个内外兼修的花瓶》中,李轶男主张,女孩们应首先从外表改造起,她强调,“我以为,一个花瓶的出嫁几率肯定比一个邋遢鬼多。”她提议,女孩们未必要天生丽质,也未必要消费太多的钱,但要了解什么样的衣裳、怎样化妆适合自己,总之要尽可能在异性面前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有魅力,还得懂心理。李轶男举例,一位女友向中意的男人倾吐爱意,“虽然跟你在一起注定平凡,但我不怕跟着你过平凡的生活”,结果,这看似伟大的表白弄巧成拙,伤害了被表白方。

善于揣摩目标对象的心理,便易制定相应策略。在《寻找男人的爱情软肋》一文中,李轶男分析道,男人的软肋无非两点,“美女的穷追不舍和普通女孩的默默流泪”,前者满足了虚荣,后者满足了同情心,抓住这两点是得到他们心的关键。

恋爱是个技术活儿。

和一切技术活儿一样,恋爱可以通过确定目标、研究如何得到目标、得到目标后再制定维护、维持方案予以实施,关键时候,还要懂得放弃错误的目标。

琪最近一次相亲又黄了。相亲对象约她看电影,她答应后又爽约,理由是,当时,商场正限时打折,该相亲对象从此再无消息。“如果这点儿事都不能原谅,这种人不要也罢了。”琪振振有词。

我推荐给她《懂爱的女人幸福一生》,她翻了一下,疑惑地说,恋爱如此谈,会不会现实得无趣?作者的一句话便是我的答案,“人活得越现实,内心也就越渴望浪漫”,反之,越浪漫,越要用现实的方式实现。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这不是熊猫阿宝!爸爸我们快点回家去吧!”一个喜欢动画的爸爸,带着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去看3D版《功夫熊猫2》,谁知开场不久,小朋友就坐不住了。孩子在家看影碟,喜欢上了熊猫阿宝;现在坐到大银幕前,“被上了技术手段”——3D视觉+数字立体声音效,搞得他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迅速吃不消了。

电影大片盯上了孩子。孩子可做诱饵,连带着把大人也钓进电影院,一下卖掉两三张票。但心理学学者的分析值得父母关注:“快节奏”的动漫视听,恐怕并不能让孩子开心、放松,反而会弄得他们很累很烦,甚至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

大片为啥吓着了孩子?

3D、大制作、冲击力……近来,《功夫熊猫2》、《蓝精灵》、《赛车总动员2》、《动物总动员》等暑期档进口电影陆续上映,这几个热词在电影院打出的广告中颠来倒去地用,给这些目标观众以未成年人为主的影片贴上“儿童动画大片”标签。国产动画片《魁拔》和《兔侠传奇》也跟风,一个强调“耗时6年制作、投资3500万元”,一个自称用了三维毛发技术、人脸捕捉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最牛动画软件”。

“看上去给孩子看的电影挺多,其实真正适合小观众的并不多。”带孩子看了3D《功夫熊猫2》的家长告诉记者,与其说小孩“看大片”,不如说是“被大片”——尽管很多电影的主角是小朋友或可爱的动物,讲的故事也充满童话色彩,但视觉效果和音效,以及动画的呈现手段,却都是按着“技术新潮”打造的“成人配置”。

借力炫目高科技,动画大片就能赢得孩子心?一份报告显示,去年《铠甲勇士之帝皇侠》、《虹猫蓝兔火凤凰》和《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等定位小观众的动画片,虽然电脑制作、3D场景等流行技术元素一个不少,票房却都不如人意。被称为“技术巅峰”的《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5000万元投资只换得730万元票房。而去年约1.7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票房中,有约1.3亿来自《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这恰恰是一部没有3D效果、动画线条简单、低成本Flash的片子。

“儿童动画大片”没能靠炫目的视听科技博得市场,却有研究指出过度的声光刺激会引发小孩不良反应。曾有人拍摄记录四五岁孩子盯着电视机时的表情,结果发现,10分钟之内孩子的脸变得近乎“痴呆”。拍下这段录像的是一位海外的电子艺术研究者,他解释说:“快速切换的镜头,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信息输入过度,迫使大脑‘过载’。对于孩子,信息爆炸的视听刺激,就像将白纸在瞬间染成黑色。”

孩子要的是“很慢、很简单”?

“我孙子喜欢不停地跟我讲故事,讲来讲去其实就那么一两个,他却讲得津津有味,非要我听。”资深艺术策展人许博允说,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东西“很慢、很简单”。

主张“慎用技术”的动漫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应该用线条、颜色和小观众“简单对话”,而不该用鼠标键盘无节制地玩刺激、震撼。“最难忘怀的动画电影经典,是那些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曾获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的金娜,这几天在微博中贴出《白雪公主》的DVD封面,说看来看去,打动自己和下一代的动画电影还是那几部。1937年出品的《白雪公主》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动画长片,在3D流行的今天,依旧无人能撼动这部纯手工绘制电影的王者地位,主角白雪公主也依旧是全世界女孩心中最美好的动画形象。而领军3D电影的皮克斯动画,旗下画师名片上的头衔,更多是“艺术家”或“电脑艺术家”,理由很简单:强调“艺术”,是要拜孩子为师;技术是给大人看的,相比大人,孩子最容易找到真正的快乐。

“视听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而感动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一位心理学者告诉记者,学龄前的小观众往往喜欢人物形象和情节简单、动作比较夸张的动画片。他们不像成年人那样需要繁杂的视听刺激,然后运用经验和想象力构建情感回应。

曾有一个研究动物行为的例子,后来演化为心理学教案。一只小猴子,被放在两个用钢丝扎出来的“母亲”面前。小猴子肚子饿的时候,会爬到有奶嘴的“母亲”那里吃奶,但一旦吃饱,便立刻爬回旁边那个“母亲”身上,紧紧抱住不放。它抱住的“母亲”没有奶水,却在钢丝外多包了一层毛巾。学者认为,温暖和柔软比食物更接近“母亲”,意味着安全、归属与关爱。“我们能不能说,成功的动漫,是那些能让孩子甚至成人有安全感、归属感、温暖感的作品;而单纯在视听元素上加码的动画大片,不过是加了许多调味剂、有不良风险的‘奶水’。”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日本人矮小,这是我们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在不久的将来,这种观点可能要落伍了。

  日本名古屋大学医院日前发布公告说,该医院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通过移植骨髓细胞,治疗因骨骼疾病而患低身高症的患者。

  公告说,治疗低身高症的方法都是延长患者的腿长,这需要做手术将腿骨锯开,制造缝隙,然后等待在缝隙间自然形成骨骼。名古屋大学医院的新技术,虽然也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但是需要首先从患者的骨髓液中采集骨髓细胞进行培养,使其分化为能够制造骨骼的成骨细胞,然后将成骨细胞注入腿骨之间的缝隙,促进骨骼形成。

  公告还说,用传统方法,要想让骨骼延长约10厘米平均需要一年时间,但是利用新技术,可以缩短到两个月。此外,采用新技术还可以减少骨折和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并能够用于治疗因交通事故等外伤导致左右下肢长度不等的症状。

  不知将来运用新技术的日本人会是什么身材,中国男篮要看来要提防日本“姚明”了。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罗伯特-埃丁格在一台过时的低温保持器前开展研究。
罗伯特-埃丁格在一台过时的低温保持器前开展研究。
罗伯特-埃丁格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教授物理。
罗伯特-埃丁格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教授物理。

  北京时间7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著名的人体冷冻法之父罗伯特-埃丁格上周六逝世于美国底特律郊区的家中,终年92岁。不过,对于他来说,现在的状态似乎只是暂时“休息”。作为人体冷冻法的提倡者,他同样积极地参与实践。他的遗体将被冷冻保存于盛满液氮的容器中,并寄希望于将来某一天医学技术发达到能够将他复活。

  据罗伯特的儿子大卫-埃丁格介绍,在经历了数星期病危状态之后,这位著名的科学家终于走完了这一段人生历程。他的遗体将成为保存于人体冷冻法研究所的第106个实验标本。人体冷冻法研究所由罗伯特于1976年创建。

  大卫表示,“我的父亲一生都在致力于将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其他人复活的研究。不管他能否成功,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知道,但是我们认为他是一个优秀的倡导者和急先锋。”

  罗伯特曾经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教授物理。由于在二战中受到严重伤害,因此他在医院呆了许多年。经受骨移植手术的罗伯特由此对未来通过技术使被冷冻的人复活充满乐观态度。据大卫介绍,罗伯特曾经受到过科幻小说的启发,并开始致力于实现这一技术和想法,寄希望科学家们或医学工作者能够在技术上朝向这一目标迈进实质一步。

  但是当他几乎没有看到任何进展时,他于1964年写下了一本题为《不死的期待》,详细介绍了人体冷冻法的概念,希望能够将这种概念进行推广。罗伯特在书中写道,“如果文明能够忍受,医学科学将最终能够修复人体的任何创伤,包括自然衰老以及其他死亡原因。不管是什么杀死了我们,如老化或疾病,即使我们死亡时人体冷冻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我们的未来朋友迟早会救活我们。”

  除了在书中积极推广他的理论,罗伯特还在各种电视谈话场合中大力提倡人体冷冻法。罗伯特创立的人体冷冻法研究所现拥有900个会员。他还建立了“不死协会”,这是一个致力于探讨人体冷冻和延长人类寿命问题的研究和教育机构。

  在人体冷冻法研究所,冷冻保存一具遗体收费2.8万美元。遗体保存于一个盛满液氮的容器中,温度低达零下321华氏度(约合零下160.6摄氏度)。第一个冷冻于人体冷冻法研究所的人是罗伯特的母亲,她死于1977年。罗伯特的两任妻子死后也先后保存于人体冷冻法研究所。

  由于人体冷冻法一直存在争议,因此罗伯特没有少受过他人的质疑和嘲笑。但大卫认为,罗伯特从来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干扰。(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