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德国左翼示威者3日在西部城市多特蒙德与参加每年一度新纳粹主义游行的示威者发生冲突,至少一名警察受重伤,数十人受轻伤。
德新社报道,大约1500名反纳粹左翼示威者冲破隔离屏障,与700名正在游行的新纳粹主义者发生肢体冲突。警方在现场竭力维持秩序,试图隔离两群示威者,遭遇示威者石块、爆竹和胡椒喷雾袭击,随即以高压水枪和警棍回击。
新纳粹主义游行开始前,警方已经使用胡椒喷雾驱散大约100名阻塞道路的反纳粹示威者,多名警员受伤。
多特蒙德所在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负责一体化事务的部长施奈德3日加入反纳粹游行队伍。按照他的话说,新纳粹主义者每年获准在多特蒙德游行示威让人“无法接受”。
德国新纳粹主义者通常选择每年9月1日在多特蒙德市游行,以纪念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袭击波兰。而9月1日是世界和平日,每逢这一天,反纳粹主义者与新纳粹主义游行者的冲突几乎无法避免。
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上升致使新纳粹主义思潮和运动在德国抬头。新纳粹主义者通常推崇纳粹主义、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思想,仇视外国移民,认为后者抢走自己的工作岗位,一些极右翼新纳粹分子以外国移民为目标制造暴力事件。
新华网德黑兰9月4日电(记者杜源江)据伊朗声像组织网站4日报道,伊朗首座核电站——布什尔核电站已于当地时间3日23时29分并入国家电网。
报道说,布什尔核电站并网发电量已达60兆瓦,此次并网旨在为布什尔核电站正式启用做准备。
此外,伊朗原子能组织发言人哈米德·哈德姆·卡伊米4日接受伊朗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说,9月20日将举行正式仪式,庆祝核电站并网发电。届时,布什尔核电站发电量将达到400兆瓦。
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费雷敦·阿巴西·达瓦尼此前曾表示,预计布什尔核电站11月或12月可实现满负荷运行。
今年以来,伊朗在有关布什尔核电站启动的问题上表态反复,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说法。伊朗原子能组织去年7月曾宣布,布什尔核电站将于当年9月举行落成仪式,但该核电站的并网发电时间被一再推迟。去年10月26日,布什尔核电站核反应堆开始正式装载核燃料。
布什尔核电站位于伊朗南部港口城市布什尔附近,是伊朗首座核电站,设计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20世纪70年代,伊朗与德国签署合同建造布什尔核电站。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在美国反对下,德国终止了与伊朗的合作。1995年,伊朗与俄罗斯签署了总额10亿美元的布什尔轻水反应堆核电站项目合同,俄方负责向伊朗提供核燃料、设备、技术和人员培训等。由于涉及核能技术等问题,伊俄核电站合作一直受到西方国家指责,核电站的建设工期被一再拖延。
新华网德黑兰8月24日电 (记者杜源江) 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费雷敦·阿巴西·达瓦尼24日说,伊朗首座核电站——布什尔核电站发电量已达到满负荷运转发电量的40%。
伊朗迈赫尔通讯社当天援引阿巴西·达瓦尼的话说,伊朗23日成功测试了布什尔核电站的涡轮机,目前正在着手推进该核电站正式启动的相关准备工作。
阿巴西·达瓦尼14日说,如果必要的测试工作能如期完成,布什尔核电站将于8月底开始分阶段并网发电。并网之初,布什尔核电站发电量可以达到满负荷运转发电量的40%。17日,他又宣布,伊朗计划在今年11月中旬或12月正式举行布什尔核电站落成仪式。
布什尔核电站位于伊朗南部港口城市布什尔附近,是伊朗首座核电站,设计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20世纪70年代,伊朗与德国签署合同建造布什尔核电站。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在美国反对下,德国终止了与伊朗的合作。1995年,伊朗与俄罗斯签署了总额10亿美元的布什尔轻水反应堆核电站项目合同,俄方负责向伊朗提供核燃料、设备、技术和人员培训等。由于涉及核能技术等问题,伊俄核电站合作一直受到西方国家指责,核电站的建设工期被一再拖延。
巨噬细胞正在"清洁"大脑
人们已知道,老年痴呆症与异常纤维蛋白沉积物在患者脑部堆积有关。如果能清除这些脑中的“垃圾”,就有望改善病状。德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特殊巨噬细胞能在这方面发挥“清洁工”的作用。
德国柏林沙里泰大学医院和弗赖堡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学报》上报告说,他们经过10年动物研究发现,骨髓中产生的一些特殊巨噬细胞可以降解和清除引起老年痴呆症的有害沉积物。
研究人员还首次发现一种特殊的趋化因子,可以发号施令让巨噬细胞进行专业分工,并运动到脑中执行“清洁”任务。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为治疗老年痴呆症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他们相信将来可以由此开发出一种定位准确且副作用小的老年痴呆症新疗法。
本报柏林8月6日电 (记者李山)德国联邦内阁近日通过了第六能源研究计划。该计划规定了德国政府未来几年在创新能源技术领域资助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优先事项,是德国政府能源和气候政策的补充。2011年至2014年德国政府将为该研究计划拨款34亿欧元。
第六能源研究计划是实施2010年9月德国政府出台的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一步,德国希望通过这一战略迈进可再生能源时代,成为世界最节能和最环保的经济体之一。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之后德国政府进行了核能重估,并于2011年6月确定了加速退出核能,向可再生能源转变的政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德国政府把更好地资助可持续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作为新战略,补充原有的能源和气候政策。
第六能源研究计划被命名为“环保、可靠和经济的能源供应研究”,是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环境部、农业部和教研部的联合项目。德国政府将在2011年至2014年为该计划拨款34亿欧元,这些款项大部分来自新成立的“能源和气候基金”,比同期(2006年至2009年)增长约75%。该款项将重点资助那些对加快德国能源供应结构调整步伐十分重要的战略优先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能源储存系统、电网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整合。
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是该研究计划两个明确的重点。目前,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教研部和环境部已经推出了一个关于“能源存储”方面的联合资助计划,下一步将继续推出关于“电网”和“太阳能建设—能效城市”的资助计划。联邦农业部则表示,从2011年至2014年将资助相关生物能源研究约1.8亿欧元。新的资助重点包括提高效率、进一步扩建有利于生物能源发展的生物能源存储能力和分布式能源结构等。
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多部门的联合资助计划把握能源研究的新趋势,在能源政策的重大问题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并将为此建立一个“能源研究协调平台”,加强对有关能源研究活动的协调和统一。此外,该计划还强调了扩大国际研究合作的重要性,准备在欧盟范围内建立一个强大的研究工作网络。该研究计划的实施将为德国的能源供应转变提供先决条件,促使能源供应变得更加环保、安全和便宜。
德国联邦副总理兼经济技术部部长菲利普·罗斯勒博士表示:“能源议题是我们议事日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新的能源研究计划是我们实施能源战略的一个措施,它将为加速德国的能源转变做出重要贡献。我们需要创新和高效的能源技术,为通向安全和经济的可再生能源时代铺平道路。这个研究计划为能源研究和发展确立了可靠的框架。”
大肠杆菌(科学网-kexue.com)配图
德国负责传染病监督及预防的罗伯特-考赫学院26日宣布,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最后一位病人出现在三周前,计入病情潜伏期、诊断期以及病源调查所需时间之后,可以肯定地认为该病菌已不再具备传染性,表明这场在德国持续了月余的疫情已经结束。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传染病于今年5月中旬首先在德国北部地区爆发,仅汉堡医院就有3496名病人被诊断为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其中852人发展为血溶性尿毒症,肾脏受到损害。这场疫情最终导致德国范围内50人死亡,在德国以外的欧洲地区也发现了76名患者。
罗伯特-考赫学院确定传染病菌型号为O104:H4。最初该病菌被认为来源于西班牙产黄瓜,后经严密调查最终锁定传染源为下萨克森一家工厂生产的豆芽。德国政府有关部门追踪朔源之后,发现该工厂从埃及进口的葫芦巴种子遭受污染。目前德国除禁止进口埃及葫芦巴种子之外,仍未取消对食用豆芽的警告。
医学专家认为,由于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加强监督观察,未来还将会发现一些单个病例,但不会重新爆发大面积疫情。(记者黄霜红)
德国研究人员23日在英国《柳叶刀传染病》期刊上报告说,本次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致病菌的菌株是10年前仅在德国现身过的一种大肠杆菌的克隆变种。这种病菌结合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的基因特性,因此具有更大危害性。
明斯特大学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该校医学院卫生研究所所长卡希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从德国17个城市共80名患者排泄物中分离出的菌株的遗传物质特性,发现所有这些菌株都属于血清型O104:H4型、序列型678型大肠杆菌。与此非常类似的大肠杆菌以往仅于2001年在德国两名患者身上出现过,这次却出人意料地在德国造成大流行。
研究小组还指出,本次暴发菌株都有与不同毒性相关的13个编码基因,包括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常见的志贺毒素2的编码基因和与出血性腹泻相关的基因,还有与病菌黏附性相关的菌毛和黏附蛋白。
本次暴发菌株与2001年的分离菌株相比差别微小,主要是有了更多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同时又缺少了肠道聚集黏附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1基因。卡希认为,上述基因的增减是病原性大肠杆菌变异的常见现象。
卡希说,与肠聚集性大肠杆菌类似,本次暴发菌进入肠道后会成群聚集黏附在肠细胞上,形态如同“砖墙”一般。这时候病菌排出的志贺毒素往往会以迄今尚不明了的机理进入血液循环,并优先选择肾细胞和脑内皮细胞附着,造成肾和脑损坏,从而导致严重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甚至使患者死亡。
卡希强调,目前这种病菌尚有许多未解之谜:是否仅仅是因为几种致病因素结合就使其有如此强的进攻性?到底需要多少病菌能造成感染?人类对这种病菌没有免疫能力是否是因为这种几乎是无中生有的病菌以前从未与人接触过?入侵人体之前,这种病菌又在何种群落生境中生存?
据德国负责汇总疫情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23日公布的最新疫情通报,德国一个月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病例累计达3688例,其中患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重症病例所占比例超过22%,远高于以往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流行中不到10%的重症患者比例。截至22日,德国累计死亡患者已达42人。不过近两周来德国新增病例已明显减少。
科学家研究发现,近期肆虐欧洲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由两种危险的大肠杆菌混合而成的新菌株,病菌具有黏附肠道的能力,令人更易吸收毒素,引发肾衰竭等并发症。
据报道,德国曼斯特大学教授卡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这种大肠杆菌是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的致病基因组合而成,因此变异出来的新菌株致命性“前所未见”。前者释放“志贺样毒素”,后者黏附在肠道内。肠黏附性大肠杆菌加速肠道吸收毒素,也因此解释了为何有大量患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症(HUS)。
专家较早时曾指出,新菌株的繁殖能力较强,它所释放的毒素也比较多。
报道指,上述两者混合而成的病菌对所有种类的盘尼西林及头孢菌素均有抗药性,但如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则可以产生药效。
阿伯丁大学的微生物系荣誉教授佩宁顿表示,目前非常重要的是必须查出这种新菌株是否也出现在动物体内。他说:“如果发现牛的体内也经常出现这个新菌株,那么类似的疫情可能还会再度爆发。”
据了解,这回在德国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所造成的严重并发症,比此前发生过的疫情多三倍。这也是历史上夺走最多人命的疫情。
据统计,受感染的人数多达3601人,其中有超过800人出现危及生命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39人死亡。这些患者遍布欧洲各国,但绝大多数的病例出现在德国。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前天刊登的另一项研究报告则说,德国医生在疫情爆发的初期发现,有20%的病人因感染大肠杆菌而出现肾衰竭症状。报告还指出,这次疫情的患者大多数是成年人。
德国明斯特大学大肠杆菌专家和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分别推断说,过去一个月造成欧洲疫情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能只寄生在人体当中。
明斯特大学卫生研究所所长黑尔格·卡希10日说,他领导的研究团体本周继续深入破译造成疫情暴发的O104:H4型大肠杆菌的基因编码。研究人员探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这种大肠杆菌的宿主何在?卡希强调,尽管有几种O104型大肠杆菌以其他动物为宿主,但此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O104:H4型大肠杆菌株能在人类之外的动物体内寄生。目前,人们只能推断本次暴发菌株是以人类为宿主的。
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9日也发表公报说,根据已公布的基因测序结果,本次疫情的暴发菌株与曾经在中非分离的一种肠黏附性大肠杆菌的基因同源性超过93%,而各种肠黏附性大肠杆菌迄今只在人体中发现,菌株对一些抗生素也具有抗药性。据此推断,致病菌株很可能源自人体,通过人际传播或在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卡希还透露,其研究团体已进行的病菌基因研究表明,本次暴发菌株与他们收集的一个已有10年之久的O104:H4型大肠杆菌菌株表现出了同样的对肠细胞的黏附模式,能在大肠上聚集黏附在一起,形成生物膜,这种病菌在人体之外也能黏附在任何表面。研究人员比较两个菌株后还发现,它们和常见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一样能在PH值2.5至3.5这样酸性较强的环境中生存至少两个小时。这意味着病菌耐受胃酸能力很强,并且很可能只需要少许病菌就能造成感染和致病。
卡希说,为了尽快了解本次暴发菌的特性和探寻对策,目前全德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已开始密切合作,组成了分别研究患者排菌期长短、病菌对抗生素反应、病菌与水环境等课题的专题研究组。各组之间还及时互相通报最新研究成果。
负责汇总全国疫情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在10日的疫情通报中说,德国各地新增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和重症患者人数已连续几天下降。目前全国累计确诊病例为2988例,溶血性尿毒症重症病例达759例,死亡病例为30例。
新华网柏林6月10日电(记者班玮)德国明斯特大学大肠杆菌专家和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分别推断说,过去一个月造成欧洲疫情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能只寄生在人体当中。
明斯特大学卫生研究所所长黑尔格·卡希10日说,他领导的研究团体本周继续深入破译造成疫情暴发的O104:H4型大肠杆菌的基因编码。研究人员探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这种大肠杆菌的宿主何在?卡希强调,尽管有几种O104型大肠杆菌以其他动物为宿主,但此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O104:H4型大肠杆菌株能在人类之外的动物体内寄生。目前,人们只能推断本次暴发菌株是以人类为宿主的。
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9日也发表公报说,根据已公布的基因测序结果,本次疫情的暴发菌株与曾经在中非分离的一种肠黏附性大肠杆菌的基因同源性超过93%,而各种肠黏附性大肠杆菌迄今只在人体中发现,菌株对一些抗生素也具有抗药性。据此推断,致病菌株很可能源自人体,通过人际传播或在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卡希还透露,其研究团体已进行的病菌基因研究表明,本次暴发菌株与他们收集的一个已有10年之久的O104:H4型大肠杆菌菌株表现出了同样的对肠细胞的黏附模式,能在大肠上聚集黏附在一起,形成生物膜,这种病菌在人体之外也能黏附在任何表面。研究人员比较两个菌株后还发现,它们和常见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一样能在PH值2.5至3.5这样酸性较强的环境中生存至少两个小时。这意味着病菌耐受胃酸能力很强,并且很可能只需要少许病菌就能造成感染和致病。
卡希说,为了尽快了解本次暴发菌的特性和探寻对策,目前全德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已开始密切合作,组成了分别研究患者排菌期长短、病菌对抗生素反应、病菌与水环境等课题的专题研究组。各组之间还及时互相通报最新研究成果。
负责汇总全国疫情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在10日的疫情通报中说,德国各地新增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和重症患者人数已连续几天下降。目前全国累计确诊病例为2988例,溶血性尿毒症重症病例达759例,死亡病例为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