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岁末年初科学界的盘点不断展开,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屡被提及。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这起中国SCI论文饥渴背景下的疯狂案例曾令国际舆论哗然。

实际上,即便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或国家部委高层次的评审中,算数量、比速度,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些还算好但并非真正突出的发现,因为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就被国内领导和部门作为突出贡献而庆祝并给予极大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近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新华社电,2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透露,上海纽约大学已进入正式筹建阶段。这所由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共同创办的中外合作大学将落户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这是继一年前哈佛大学上海中心运行后,国外名校又一次登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说:“教育部已经批准筹建上海纽约大学,下月我们将邀请美国纽约大学负责人来沪,在之前签署意向书的基础上签订双方协议,还将部署开展奠基等系列工作。”

据俞立中介绍,上海纽约大学将是一所独立法人大学,秉承一流大学的办学宗旨,严格招生并借鉴美方的学生评价考核方式。“一流大学师资是关键,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搜索招聘教师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部分教师也会参与其中。”

据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有较长的合作历史基础。2006年双方签订协议,纽约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上海中心,纽约大学派教师开课,学生来沪选修华东师范大学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也可以选择纽约大学教师开设的课程,双方学分互认。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英国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具两千年前的护卫犬骸骨,它被埋在那里守护莱斯特郡的哈勒顿宝藏英国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具两千年前的护卫犬骸骨,它被埋在那里守护莱斯特郡的哈勒顿宝藏
这条护卫犬的复原图。英国古老部族科利埃尔塔维人将其埋在那里守护他们的宝藏这条护卫犬的复原图。英国古老部族科利埃尔塔维人将其埋在那里守护他们的宝藏
莱斯特大学考古小队成员在发掘现场合影留念莱斯特大学考古小队成员在发掘现场合影留念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6日消息,英国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具被认为是该国历史上最古老护卫犬的骸骨,它大概在地下长眠了2000年之久,忠诚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守护着身旁的宝藏。

  从尸骨来看,这条狗的体形大概有猎犬或阿尔萨斯犬那么大,属于那种专门为了守护宝藏而甘愿牺牲自我的护卫犬。考古学家在英国最重要的铁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了它的骸骨。他们认为,英国古老部族科利埃尔塔维人(Corieltauvi)在公元1年到公元50年之间杀死了这条狗并将其埋葬,让它的灵魂守护身旁的宝藏。

  科利埃尔塔维人在罗马人征服英国之前便居住在英国。这一考古发现表明,狗作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长期以来就被视为守护者。这条狗的骸骨将与在遗址出土的宝藏一起在英国某博物馆展出——它将会被放入一个玻璃柜,置于博物馆的入口处,令其可以继续守护这些宝物。

  据悉,护卫犬的骸骨是在英国莱斯特郡哈伯勒市附近的“哈勒顿宝藏”(Hallaton Treasure)遗址的一处深坑里被发现的,那里在2000年曾出土了5000枚金银硬币,以及装饰华丽的古罗马时期头盔以及珠宝,由此成为了英国出土铁器时代历史文物的最重要考古场所之一。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考古人员将这条护卫犬的骸骨细心拼凑起来,本周末将在哈伯勒博物馆首次与公众见面。领导实施这项考古发掘工作的维姬·斯科尔(Vicki Score)表示:“这条狗的骸骨是在遗址的入口处发现的,埋在地下的一个槽里。我们认为它被绑了起来,作为祭品埋在那里,去保护这些钱币。对于它来说,这或许是一种荣誉,它的岁数可能很大了。”

  斯科尔称,这条狗的骸骨埋在另一条狗的骸骨上面,有证据表明那里还有第三只狗。她补充说:“也许,人们当时发现了以前的护卫犬失去了保护的力量。”莱斯特郡议员戴维·斯普拉森(David Sprason)说:“这条狗的骸骨会与哈勒顿遗址出土的宝贵文物在博物馆找到自己的新家,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它的故事是这项英国重大考古发现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方面,一定程度折射出人类和狗存在数千年的特殊关系。”

  哈伯勒博物馆哈勒顿宝藏项目主管海伦·夏普(Helen Sharp)说:“这副骸骨的摆放方式及其位置,说明这条狗的体型在铁器时代超过了平均高度,这表明它是看作守护这个墓地的护卫犬。看起来这是条非常老的狗,骨头上还有很多痕迹,表明它活着的时候就是护卫犬,死后仍然忠实地履行着这种职责。”

  除了数千枚部族硬币,哈勒顿宝藏遗址还出土了迄今在英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罗马硬币,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1年,此外还有一顶同一时期的罗马银质头盔和珠宝。展览主办方将邀请参观者为这条护卫犬选一个名字,并且都选用凯尔特语单词命名,其中包括“布利纳”(守护者的意思)、“布伦特”(山丘的意思)、“卡德兰”(强大的意思)、“阿德拉”(高尚的意思)、“希尔加尔”(猎人的意思)。(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德国莱比锡大学兽医母老虎更换人造关节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1日,近日,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兽医给一只母老虎实施了臀部手术,为它换了一个人造骨头关节。据了解,这是世界上首例为老虎更换人造关节的手术。

  据英国《卫报》报道,德国东部哈勒动物园有只名叫“姑娘”的8岁马来虎。去年春天以来,“姑娘”的右臀一直遭受关节炎折磨,于是莱比锡大学兽医决定为其动手术。

  手术过程并不轻松,在3个小时的手术中,“姑娘”的心跳一度几乎停止,所幸麻醉师米阿勒夫成功将其救活。“姑娘”目前在进行隔离修养,它在今后6周内将受到严密监控。如果术后恢复良好,这只马来虎很可能带着人造关节度过余生。

  这是全球首例为老虎换人造关节的手术,类似手术此前只在狗身上进行过。虽然“姑娘”的手术费用昂贵,但因为马来虎属于濒危野生动物,兽医们决定免除动物园的所有医疗费。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张仃(右)与毕加索

1947年,周有光在美国的一家银行工作,同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一天,他的朋友、当时也在该校做研究的著名经济学家何廉对他说,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他现在很空闲,你可以去跟他聊聊。

爱因斯坦早在17岁时就因憎恶军国主义而放弃了德国国籍,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1933年)后,他为了躲避法西斯迫害,接受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数学学院的聘请,做终身学者。爱因斯坦自称:我无法把自己从我的研究工作上撕下来,我已经被物理学抓得牢不可破了。

周有光见到爱因斯坦那年,他已68岁,因积极呼吁禁止使用原子弹、谋求世界和谐而成为和蔼可亲的“崇高老人”。周有光在《百岁口述》中回忆道:“我的印象就是他的为人非常好,生活也很随便。我们在银行界,穿衣服都很讲究,他在大学里,大学的风气跟银行不一样,大学教授穿衣服马马虎虎的,他穿的衣服还没有我讲究。他没有一点脾气和架子,给我的印象非常好。”

回国后周有光一直没有提过与爱因斯坦见面的事情。事实上,周有光是中国为数不多与爱因斯坦面对面说过话的人。他们见过两次面,聊过两次天。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如此值得炫耀的事情却被遗忘了50多年,直到晚辈们为周有光整理百岁华诞的贺册才被“挖掘”出来。

“小辈们问我,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讲爱因斯坦的事情。我忘掉了。”周有光说,“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

如果说周有光与爱因斯坦的两次见面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么同时代的另外两位中外名人的会面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们就是张仃与毕加索。1956年,张仃在巴黎见到了自小崇拜的毕加索。张仃生前回忆当时情形:毕加索刚睡起午觉,穿着短裤、背心从楼上走下来热情欢迎我们。原以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豪华,因为他已是最富有的画家,一张作品值几十万美元,没想到工作室里除了画作是新的,几乎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灰迹斑驳,沙发已经露出弹簧。可他好像熟视无睹,墙上、地上到处都是他的画作。

第一次见面,张仃将一套水印的《齐白石画集》作为礼物送给了毕加素。这份礼物给毕加索很大的震撼,因为在张仃访问毕加索之后不久,张大千也去拜访了毕加索,毕加索向张大千展示了自己临摹齐白石的中国画习作,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样的问题似乎依然耐人寻味。不过,历史显然让我们变得宽容,每种缘分都值得珍惜,每种追求都值得尊重。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浙江省科技厅、上海市科委30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共同宣布,来自浙江海洋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所的科学家已绘制完成大黄鱼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序列图谱。

  据介绍,这是我国科学家完成的第二个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世界上首个石首鱼科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

  大黄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优质鱼类,也是中国海水网箱养殖产量最大的鱼类品种。目前我国大黄鱼养殖约网箱50万个、年产量7万吨、产值3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80万。

  项目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刘赟副教授说,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基因组包含48条染色体,比人类多两条,全基因组大小在750M左右,相当于人类的四分之一。

  “一个物种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对这一物种生命密码天书进行人工编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这一物种学科和产业发展的新开端。”该项目负责人、浙江海洋学院副校长吴常文教授说。

  据介绍,大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国内和东南亚等已形成“大黄鱼文化”色彩浓厚的消费市场。历史上大黄鱼年产量最高近20万吨,由于多年酷渔滥捕,自然资源已近枯竭。近年来,养殖大黄鱼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更是困扰着大黄鱼产业的发展。

  吴常文说,大黄鱼全基因组的测定和序列图谱的成功绘制,将会对大黄鱼基础生物学研究和大黄鱼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更深入地了解与大黄鱼生产性状如生长、抗病、耐寒等性状的遗传机制,为性状改良和遗传育种奠定基础,快速开发出大黄鱼部分疾病的有效药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生产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等。

  项目组同时表示,希望大黄鱼图谱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与致力于大黄鱼研究和保护的研究人员共享,相关网站建设预计于2011年6月完成,届时研究人员可以下载到大黄鱼图谱完整的数据库。

  浙江海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30日还宣布联合组建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记者余靖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从人体细胞到深海藻类,控制所有生命形式内部的生物钟无处不在。以前科学家认为,这种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理节奏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活动有关,但人体血液红血细胞中却没有细胞核和DNA。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27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英国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合作研究,发现一种称为peroxiredoxins的抗氧化蛋白对生物钟周期性也具有调控作用,这种机制能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论文发表在1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

  论文主要作者、剑桥大学的阿克莱斯·瑞迪介绍说,身体中所有细胞都存在生物钟,如果没有生物钟来协调我们每天的日常活动,细胞将总是处于同样的位置。但红细胞与体内大部分细胞不同,它没有DNA。剑桥大学代谢科学研究院首次证明了人体红细胞中的24小时节奏。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从健康志愿者身上抽取并提纯红细胞,在黑暗的体温环境下进行培育,以相同的时间每隔几天抽样检查一次其中抗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s的水平,结果发现它在血液中的含量水平很高,担负着调控24小时周期的任务。抗氧化蛋白是一种细胞的生化标志,其在所有已知的有机生物中都存在。

  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法国巴纽尔斯海洋观测站进一步合作,在一种名为Eukaryote的海洋藻类中也发现了类似的24小时周期。他们在实验中,也按相同的时间每隔几天对海藻中的抗氧化蛋白进行抽样检查。当海藻处在黑暗环境中,它们的DNA不再活动,但海藻的生物钟依然起作用。科学家曾经认为,生物钟的运行是受基因活动的驱动,但海藻和红细胞都能不需要基因而保持周期节奏。

  研究人员还表示,生物钟对健康具有多重意义。众所周知,倒班、时差等原因会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导致代谢紊乱,使人罹患糖尿病、精神病甚至癌症等疾病。进一步研究生物钟在细胞中的运作机制,有助于理解与生物钟紊乱有关的疾病,找到新的治疗方法。(常丽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根据《关于申报教育部第三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10]234号)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专家对“教育部第三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进行网上和会议两轮评审,共有35个项目通过评审。现将评审结果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2011年1月26日至2月2日。
附件: 教育部第三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评审结果公示一览表
 
(按学校代码排序)
 
 序号 
示范点项目学校
1
北京林业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
3
中国政法大学
4
北京工业大学
5
东北财经大学
6
吉林大学
7
复旦大学
8
江南大学
9
苏州大学
10
南京林业大学
11
南京审计学院
12
解放军理工大学
13
浙江大学
14
浙江理工大学
15
浙江工商大学
16
安徽大学
17
南昌大学
18
中国海洋大学
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
临沂师范学院
21
泰山学院
2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3
武汉科技大学
24
湖南大学
25
湘潭大学
26
华南农业大学
2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8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9
第三军医大学
30
西南交通大学
31
电子科技大学
32
西南财经大学
33
西安交通大学
3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5
西安理工大学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德比大学行为生态学家瓦赫德展示一只图伯鲁斯灌丛蟋蟀。这种蟋蟀学名“Platycleis affinis”,其相对于自身体重的睾丸尺寸是所有动物中最大的,重量占体重的14%。(图片提供:Richard Richards, University of Derby)  英国德比大学行为生态学家瓦赫德展示一只图伯鲁斯灌丛蟋蟀。这种蟋蟀学名“Platycleis affinis”,其相对于自身体重的睾丸尺寸是所有动物中最大的,重量占体重的14%。(图片提供:Richard Richards, University of Derby)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根据一项新研究,世界上相对于体重的最大睾丸头衔已被一种树螽摘走,它就是图伯鲁斯灌丛蟋蟀(tuberous bushcricket)。它们的睾丸重量占体重的14%,如此“巨大”的精子产生器官令人叹为观止。此前的最大睾丸纪录保持者是果蝇,睾丸重量约占体重的11%。

  此项研究领导人、英国德比大学行为生态学家卡里姆·瓦赫德表示:“这种蟋蟀的睾丸个头之大令我非常吃惊,它们似乎占据了整个腹部。巨大的睾丸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动物如何凭借自身竞争优势繁育下一代。如果无法传递自己的基因,进化将变成一句空话。”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图伯鲁斯灌丛蟋蟀的睾丸虽然问鼎全球最大头衔,但射精数量与之并不匹配。研究小组吃惊地发现,这种蟋蟀的射精数量低于其他睾丸较小的灌丛蟋蟀。

  图伯鲁斯灌丛蟋蟀学名“Platycleis affinis”。测量结果显示这种灌丛蟋蟀的睾丸重量占体重的14%,如果一名男性也能达到这一比例,其每个睾丸的重量将相当于6袋糖。研究过程中,英国剑桥大学和德比大学的科学家对21种灌丛蟋蟀的睾丸进行了研究。此举是研究昆虫性习惯对进化所能产生影响的一部分。

  在发表于《生物学快报》杂志的研究报告中,瓦赫德及其同事解释说,如果雌性成员一次又一次与雄性交配,这个动物家族的雄性成员往往拥有个头较大的睾丸。通过进化出巨大的睾丸,雄性可以产生更多精子,在生育竞争中胜过其他同类,进而提高传递自身基因的可能性。

  这种“精子竞争”产生的影响在黑猩猩种群较为明显。雌性黑猩猩通常会与所在群体的所有雄性交配。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雄性黑猩猩进化出所有大猿中尺寸最大的睾丸。相比之下,“妻妾成群”的雄性大猩猩只长着很小的睾丸。瓦赫德的研究小组发现灌丛蟋蟀遵循着不同的规则。正如研究人员所预计的那样,对这种昆虫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在雌性与多个雄性交配的动物家族,雄性的睾丸尺寸更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长有最大睾丸的灌丛蟋蟀所产生的精子却最少。科学家认为灌丛蟋蟀并不是利用更多的精子“淹没”雌性,而是进化出另一种策略。研究报告合著者、剑桥大学的詹姆斯·吉尔伯特博士表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作出这样一种看似非常合理的假设,如果雌性会与多个雄性交配,雄性则利用尺寸惊人的睾丸传递数量巨大的精子,以便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即使灵长类动物也是如此。我们的研究显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种假设。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巨大的睾丸允许雄性在精子库还没有枯竭情况下一次又一次与雌性进行交配。”

  这项理论虽然只是一种推测,但也有一些证据可以佐证。在与雌性交配之后,雄性图伯鲁斯灌丛蟋蟀能够在一小时内再次进行交配,相比之下,其他睾丸尺寸较小的灌丛蟋蟀却最长需要5天时间才能做好再次交配的准备。在图伯鲁斯灌丛蟋蟀之前,相对于体重的最大睾丸纪录由一种学名“Drosophila bifurca”的果蝇保持,它们的睾丸重量占体重的10.6%。(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墨西哥考古学家表示,前阿兹特克时期的一个古代文明会用人骨——可能来自于他们刚刚去世的亲人——制成纽扣、梳子、针、抹刀以及数十种其他日常用具。这种做法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目前还无法确定。

  借助于对在古城特奥蒂瓦坎发现的5000块骨骼碎片进行的一次新分析,考古学家得出了这一惊人发现。特奥蒂瓦坎是一个面积巨大的考古遗址,位于墨西哥城东北部大约30英里(约合48公里)。

  研究小组领导人、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阿比盖尔·莫扎·佩纳罗扎表示,死后不久,一些人的股骨、胫骨以及头骨便被制成日常用品。莫扎·佩纳罗扎说:“特奥蒂瓦坎人利用各种各样的石头充当刀子,割掉骨头上的肉。”她指出,用于制造工具的尸体必须是刚刚去世不久的人的尸体,因为在人死后,骨头会马上变得很脆,无法进行雕刻。

  美国休斯顿大学研究特奥蒂瓦坎的专家丽贝卡·斯托里表示,用人骨制成器具与古代文化相符合。她说:“他们对死亡并不非常恐惧。他们会把家人的遗体埋在房子下面或者周围,还会用他们的骨头制成各种器具。”斯托里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

  特奥蒂瓦坎也被称之为“众神之城”,是美洲古代最大的城市中心之一。从大约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50年,这座城市一直比较兴盛。这个前西班牙时期的古代文明以人祭和牲祭而著称,埋在特奥蒂瓦坎神庙的骨头据信就是献给神灵的祭品。

  此次分析的骨骼碎片是在特奥蒂瓦坎的温蒂拉发现的。国立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碎片的年代可追溯到古典时期,也就是公元200年至400年特奥蒂瓦坎处于全盛之时,上面只有刮肉过程留下的痕迹,而没有充当仪式祭品的任何迹象。

  用于制造器具的骨头似乎来自于成年人。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遗体会被埋在自己房内的地下。莫扎·佩纳罗扎说:“在将用于制作器具的额窦——一块非常与众不同并且独一无二的骨头,相当于指纹——与安葬的尸骨进行对比后发现,它们出自同一个人。”这块骨头的外形与充当祭品的外人的骨骼样本并不匹配,说明特奥蒂瓦坎人使用亲人的骨头制成器具。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只有处在盛年的成年人的骨头被制成器具,这可能因为儿童的骨骼太脆,而老年人的骨骼又可能携带骨质疏松症等疾病。莫扎·佩纳罗扎说:“自然死亡的健康成年人的骨骼是他们的首选。当时的人寿命很短,通常30多岁便会离开人世。”

  目前,国立自治大学的考古学家还不清楚究竟是哪些人工作在“骨头工厂”以及割下的肉又如何处理。莫扎·佩纳罗扎指出,现在还不可能将个别骨制品与特定家庭联系在一起。她的研究小组计划进行一次同位素分析,用以确定骨头被制成器具的人可能生活在什么地方。通过分析在成年人牙齿中发现的锶和氧原子类型,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一个人喝什么地方的水,进而确定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到底是在特奥蒂瓦坎度过还是从沿海部落搬到这座城市。

  莫扎·佩纳罗扎的小组希望,这一发现能够帮助考古学家进一步了解使用骨头制作家庭用具的象征意义。她指出:“如果一个人生前是一个手艺出众的裁缝,用他/她的肩胛骨制成针可能就是要让这个能人以一种确定的方式继续存在,而使用祖母骨头制成的纽扣可能就是为了永远纪念她。这些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2 页,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