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太空中照飓风在形成

  飓风到来 北卡州居民很从容 很淡定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披露,飓风有可能在美国当地时间26号晚上,也就是北京时间今天(27日)早晨影响北卡罗莱纳州。不过,曾经经历过飓风洗礼的北卡州居民对此表现的很从容,他们在离家前照例用胶合板封上自家的窗户,并在板子上写下"BYE,IRENE,PLEASE PASS US"。

  按照对飓风的线路预测,飓风“艾琳”有可能和北卡擦肩而过,也有可能登陆。最大的可能是掠过北卡部分突出的地区,然后沿着海岸线向北。到了当地时间的27号下午,也就是北京时间28号的凌晨,飓风将开始冲击华盛顿地区,随后将在当地时间28号影响纽约地区。

  从北卡开始往北的沿海各州现在都已经发出了飓风警告,这次飓风之所以危险如此重大是因为它影响的地区人口密集,整个东海岸大约有5500万人将受到影响,美国东部最近降雨比较多,这次飓风还会带来更多的降雨,这让本来就已经被雨水冲刷的比较疏松的泥土将有可能更为疏松,很多树木可能倒塌这些倒塌的树木可能砸毁一些房屋,会破坏一些电线。

  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说,这次风暴可能在多个地方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在华盛顿以南现在铁路已经全部停运,不少航班也已经取消,不少学校关闭,电力公司也已经增派人手以防备可能的停电,此外一些地区还在向居民发放沙袋,以防住宅进水。

  如临大敌 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提前结束休假

  为了备战飓风艾琳,正在马塞诸塞州休假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提前结束休假,于当天晚上赶回华盛顿。

  在宣布将提前结束休假前,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他说,这次飓风的影响可能极大。他呼吁东海岸各州居民认真准备、防御飓风袭击,听从政府部门的紧急疏散安排。

  除了联邦政府在做准备外,东部沿海各州也在作相关准备。北卡、马里兰等七州和纽约市、华盛顿市相继宣布进入警戒状态。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表示,纽约市沿海部分居民应在自愿原则下撤离该地区。同时敦促市民准备好急救包,随时应付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

  “积草屯粮” “宅”在家里迎飓风

  迈克尔·布隆伯格:我希望全城的人都囤积好基本物品,准备一个应急包,以便需要离家避险的时候可以带上,里面要装有饮用水、急救用品、手电、个人重要的药物、护照、身份证件等重要的文件,以及备用的汽车钥匙和房子钥匙。

  在微博上,不少身在美国的华人都在关注飓风"艾琳"的行踪。有人选择宅在家里,还有人奔赴超市囤积食物。身在纽约的留学生Meso在微博上说:学校邮件说周末飓风来袭时可能会断电,最好准备手电筒,充足的水和食物,避免在风暴中出门。

  和Meso一样,在康涅狄格州工作的王睿涵也收到了公司的邮件。

  王睿涵:公司我也收到了邮件,老板提醒我们说,周末的时候把电脑带回去,如果下星期不能上班的话,可以在家里工作,今天现在晴天,反正阳光灿烂,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周末尽量呆在家里不出去了,就是说尽量少出去走,其实我的邻居还是紧张,挺担心飓风会把房子毁了,也有朋友会去超市买东西,把东西囤在家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伊尔库茨克8月25日电(记者 吕国栋)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结束对俄罗斯的访问,自8月25日起途经并顺访中国东北地区。

  访俄期间,金正日与俄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军事重镇“索斯诺维博尔”举行会谈。会谈中,金正日表示,朝鲜准备无条件返回六方会谈,并将在谈判期间做好停止生产核材料以及停止核试验的准备。俄朝商定,将制定通过朝鲜向韩国出口天然气的管道铺设方案。双方还商定共同解决朝鲜欠苏联债务问题的办法。

  访问期间,金正日还参观了俄远东阿穆尔州的布列亚水电站、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航空制造厂车间等地。

  金正日是20日乘专列抵达俄远东滨海边疆区南部边境城市哈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访问的。这是金正日作为朝鲜最高领导人第三次访问俄罗斯。他曾于2001年和2002年访问俄罗斯。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内蒙古满洲里8月25日电 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结束对俄罗斯的访问,自8月25日起途经并顺访中国东北地区。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伊斯兰堡8月25日电(记者晏忠华 张琪)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戈希斯坦地区25日暴发山洪,造成至少33人死亡,数十座房屋被冲毁。

  据当地电视台报道,位于喀喇昆仑公路沿线的戈希斯坦部分地区24日夜间开始持续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当地政府已向受灾地区派出军方直升机,转移受困民众。

  今年8月以来,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和东部旁遮普省部分地区发生洪灾,导致20多人死亡,近200万人受影响。联合国救援机构表示,随着新一轮季风雨来临,巴基斯坦境内可能会出现新的洪水灾害。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19日夜晚,一名摄影师在纽约捕捉到闪电击中乔治华盛顿大桥的惊人瞬间
19日夜晚,一名摄影师在纽约捕捉到闪电击中乔治华盛顿大桥的惊人瞬间
纽约市遭遇强雷暴天气时,闪电划破布鲁克林的夜空
纽约市遭遇强雷暴天气时,闪电划破布鲁克林的夜空
自由女神像上空的一道闪电
自由女神像上空的一道闪电
上周纽约遭遇强降雨和雷暴天气,大部分地区被淹
上周纽约遭遇强降雨和雷暴天气,大部分地区被淹
纽约市部分地区降雨7英寸(0.18米)后, 很多汽车被水淹没,车主不得不把它们推到干燥的地方
纽约市部分地区降雨7英寸(0.18米)后, 很多汽车被水淹没,车主不得不把它们推到干燥的地方

  北京时间8月25日消息,纽约前阵迎来雷雨天气,漆黑一片的夜空电闪雷鸣。一名摄影师有幸捕捉到闪电击中乔治华盛顿大桥的惊人瞬间。

  19日傍晚,纽约市迎来持续降雨,并伴有强烈的雷电,20日该市转晴,大部分地区都沐浴在大约82华氏度(27.78摄氏度)的温暖环境下。但是21日夜间,该市再次迎来强雷暴天气,大雨和冰雹袭击纽约市,导致周末在潮湿泥泞的环境下结束。这是该市连续第二个周末遭遇恶劣天气。21日肯尼迪国际机场(JFK)至少降雨7英寸(0.18米),该市居民的旅行时间被迫推迟、一些人遭遇危险的路面情况,甚至有些人家的地下室被水淹。

  其中受创最严重的地区位于史坦顿岛。在泰瑞斯湾安博伊路,环境保护部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理被堵的排洪沟。在一个十字路口,8辆轿车完全被淹,车主不得不把它们推到干燥的地方。即使对一个经常遭遇洪水的地区来说,当地人认为上周末的雷暴天气非常异常。一名当地人说:“这里正在经历可怕遭遇。我的意思是说以前从未遇到过这么糟糕的情况。这也许是最恶劣的一次。”(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国际在线报道 (记者 国宇翔):自2007年开始代号为“纳努克行动”的加拿大年度例行军事演习目前正在该国北极地区举行。根据加拿大国防部发布的消息,演习在本月5日至26日之间分阶段进行,地点位于巴芬岛和埃尔斯米尔岛附近区域,军演旨在在北极地区宣示主权以及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本次军演共有来自加拿大陆海空三军、海岸警卫队以及政府多个部门的超过1100人参加,这也是加拿大历史上在北极地区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加拿大空军不仅派出了大型运输机和F18大黄蜂战斗机,同时还在北极地区首次使用了无人侦察机。加拿大海军也派出舰船参与演习。而部分参演的士兵还来自于擅长极地严寒作战的精锐部队。此前,加拿大一架波音737-200型客机在加拿大北部重镇雷索卢特坠毁,正在附近进行军演的士兵迅速集结赶往出事地点参与救援,这也为本次演习增加了一次意外的实战演练。

  加拿大国防部长麦凯在解读“纳努克行动”军演时就表示,演习旨在显示加拿大在北极地区“永久性和季节性”的存在,以维护加拿大在本地区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也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加拿大愿意与各方展开相关合作”。目前正在加拿大北极地区视察军演的加拿大总理哈珀在雷索卢特面对参演官兵发表讲话时表示,加强在北极地区的能力建设,对于维护加拿大的利益至关重要。他说,北极地区地域辽阔、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各方面的能力建设需要做长期打算,加拿大政府将尽力为此提供最大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哈珀同时对参与坠机救援工作的参演官兵、警察以及民兵表示感谢,并称赞他们在恶劣条件下表现出了良好职业素质。这是哈珀自2006年就任总理以来连续第6次赴北极地区视察,除雷索卢特外,他还将赴贝克莱克、怀特霍斯等地视察。

  随着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圈海域冰盖融化,北冰洋的航道不断得到拓宽,这使得该地区海底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成为了可能。据估计,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约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四分之一。近年来,不少环北极国家都开始觊觎北极的丰富资源,加拿大、美国、丹麦和俄罗斯等国纷纷开始大规模的北极科考行动,并不断宣称对北极部分地区拥有主权或者经济专属权。目前,环北极各国在该地区利益上有争端也有合作。争端方面,如加拿大与丹麦、加拿大与美国就对相关岛屿以及海洋的主权归属问题存在争议;而加美两国国防部曾表示,将“以互补方式”来确保在北极的共同利益,这又是环北极国家合作的典范。

  目前,针对北极问题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加拿大、美国、挪威、丹麦和俄罗斯等环北极国家希望通过“内部协商,外部排他”的原则来处理北极的领土和权益问题;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因此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地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不应支持任何国家或利益集团对其进行划分和占有。有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加拿大、俄罗斯等环北极国家不断通过军事途径宣示主权已经给该地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未来随着北极冰盖逐渐融化,各国针对北极地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而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将是缓和这一多边问题的唯一途径。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据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记者岳瑞芳 唐召明) 针对近日有关媒体报道的“天安门城楼藏画丢失”事件,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24日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称,目前正组织工作人员对藏品进行整理和核查。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关部门收到匿名举报,称天安门城楼出现藏画丢失现象,程十发、王成喜等书画家的8幅作品下落不明。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天安门城楼藏画征集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藏画规模日渐扩大。为推进藏品的电子化和精细化管理,天安门管委会从去年开始,逐步展开了对天安门城楼藏画的整理和核查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据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就天安门城楼藏画的管理而言,目前无论是从作品征集、登记还是到保管、使用和检查均有严格的制度程序。比如,管委会在接收到书画藏品后,都装入专柜储藏,专柜钥匙由负责管理人员收藏于库内,不准带出库外。与此同时,凡接收、借入、借出和寄存的藏品都会经过清点并按件登入《藏画(含书法作品)出入库登记账》,作为考查所有藏品书画与非藏品书画出入库的依据。管委会内外其他人员因公进入库房,也须经主管主任批准,并由管理人员陪同方可进入。被允许进入库房者必须严格遵守库房制度,不准擅自开柜,不得触摸或自行提取、拓印、拍摄藏品。

  而且,天安门藏品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下外借藏品,须经管委会主任办公会研究决定。因布展需要借出藏品,须由借用方提出借用意见,经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到办公室办理借用手续。借用藏品到期归还时,保管员须对照借出登记单验收,确认藏品无误与完整无损时方可收回。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避暑成人们最大难题

  科学网(kexue.com)讯 去年世界气象组织气候研究中心主管贾萨姆·阿斯拉尔说,20年前有关地球温度持续升高、风暴愈发猛烈的科学预测在过去10年内得到证实,这种趋势今后可能持续。这样的说法显然得到了证实。目前全球多国遭受到了高温侵袭。

  中国持续酷热 高温预警升

  近日,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局部地区最高气温直逼40摄氏度。随着南方高温范围逐渐扩大,强度日益加强,中央气象台甚至将持续多日的高温蓝色预警升级为高温黄色预警。

  日本连续高温 已有35人死亡

  日本气象厅最近多次发出高温警报,日本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都超过摄氏35度,其中埼玉县达37度,京都36度,东京35度。NHK电视台独立调查称,在过去一周,全国12个都道府县已经有35人热死,7,000多人因中暑被送院救治。

  目前日本高温天气已持续近10天,东京地面温度最高突破50度。由于全国缺电,部分市民关闭空调,导致中暑者增加。气象厅说,高温天气还将持续数日。

  全美酷暑侵袭 长者引发疾病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报道,美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连续一星期遭热浪侵袭,造成至少22人死亡,30多个州份发出高温警报,全美近半数人口、约1.41亿人受影响。

  现在美国也是持续酷热中。纽约市日前最高温度料达摄氏38度,政府严阵以待,包括开放避暑中心,建议市民尽量留在有冷气地方,大量补充水分,减少饮用酒精性、咖啡因或高糖分饮料。首都华盛顿同样非常酷热,昨日最高温度估计超过37度。当局警告,由于湿度相当高,纽约和华盛顿居民实际感受温度可能超过43度。

  气象专家估计,今年酷暑天气造成的断电、公路桥梁损毁及导致死亡等严重事故,可能超过1995年的热浪。当年热浪仅在芝加哥地区就造成约700人死亡,数千人住院。中北部部分地区去年夏天最高温度一般不足30度,而今年持续录得37度以上,可能引发老年人心脏病等疾病发作。

  澳洲严重干旱 受山火威胁

  酷热不仅仅是北半球的事情,今年1月份正值澳大利亚的夏季,在澳大利亚南部的维多利亚州等地却因为持续的高温和气候异常干燥,引发了数起山火。当时当地气温已经高达40摄氏度,气象学家预计2011年澳大利亚南部许多地方还将接受高温酷暑的考验。

  当局已经发出警告,称这种炎热的气候天气若持续更长时间,火势存在恶化的危险,甚至不排除发生大规模山火的可能。当地政府已经要求旅游景点等做好必要时疏散游客的预案。

  导致天气酷热的原因,科学家认为,工业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吸收日照热量,起到保温作用,导致地球温度越来越高,所以极端天气愈发频繁。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处

  美国30多州发出高温警报 持续侵袭致22人已死亡

  洪灾高温席卷澳大利亚 群众水深火热迎新年(图)

  全球变暖趋势将持续 极热夏季和高温或将成常态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北冰洋拥有联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随着北极圈海域冰川不断融化,新的海洋航道逐渐拓宽,也使得进行大规模能源开发成为可能。据统计,北极地区的石油储量超过1亿吨,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储量的1/3。近年来,北冰洋沿岸国家频频动作。8月22日,丹麦公布了其北极战略,宣布将在2014年12月之前向联合国提交延伸大陆架200海里申请。23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再次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视察,主要目的就是要向国际社会显示其维护主权的决心。

  “北极熊”军演正在进行

  由于20日加拿大一架民航包机在北极地区的雷索卢特湾坠毁,哈珀缩短了访问行程。他在行前表示,加北部地区“是国家身份的根本部分,是政府议程的基石”。加拿大政府将把重点放在那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开发上,如港口建设、导航设施以及海空难救援设施的配备等。加政府已决定投资1.5亿加元(1加元约合1.02美元)建设一条从内陆通往北冰洋海岸的道路。

  与此同时,名为“北极熊”的军事演习正在加北极地区举行,共有1100人参与,为历次之最。加空军则不仅出动运输机、侦察机和CF—18大黄蜂战斗机,而且首次在北极地区亮出了无人机。加国防部长麦凯表示,“北极熊”行动有两大目的,一是展示加拿大政府对北极地区的主权,二是表现相关合作意愿。

  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政治学教授麦肯南表示,除了在汉斯岛与丹麦存在争端外,并没有其他国家与加拿大争夺该地区的主权。而汉斯岛与丹麦的争议,也是可以通过外交渠道得到解决的,因此在那里举行军演不过是做给国内看的政治秀。

  数月内提出领土要求

  在北极归属问题上,俄罗斯“下手”最早。2008年8月,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通过了俄2020年前关于北极的国家政策。今年8月上旬,俄安全会议成员聚首西伯利亚西部靠近北冰洋的涅涅茨自治区,就北极问题召开专门会议。

  俄罗斯看重北极主要有两个考量。一是如总统梅德韦杰夫所指出的,北极是俄罗斯在21世纪关键的战略资源基地。二是随着北冰洋洋面的解冻,一条新的海上运输线路将随之形成。据预测,2012年通过这条航线的货运量可能会超过500万吨,今后若干年这一货运量还有望增长10倍。通过北方海上航线运输货物比通过苏伊士运河要节省2440海里路程和10天运输时间,每艘船平均可节省大约800吨燃料。

  俄还计划在2015年前加强公路建设,使从圣彼得堡经彼得罗扎沃茨克、摩尔曼斯克、佩琴加直至与挪威交界处的公路符合国际标准,最终同欧洲的公路网连成一体。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俄罗斯“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今年7月已完成北极海底绘图,证实“西伯利亚大陆架与北极海底山脊相连”。俄罗斯有望在数月内向联合国递交报告,宣称北极有超过98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属俄罗斯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对本报记者表示,两年前,俄罗斯曾试图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但未获联合国批准,而这一次获联合国批准的可能性也很小。一方面,目前对俄罗斯提交的北极海底地图的准确性尚存疑问;另一方面,尽管目前联合国尚未出台类似于《南极公约》的法律规定,但很多成员国已达成共识: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支持任何国家或利益集团对其进行划分和占有。

  打出“海上航行自由”牌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两艘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与“新罕布什尔”号最近在北冰洋完成了冰上演练,美国军方称此次演练的目的是提高海军在北极地区的行动和作战能力。

  美国一直关注其北极利益,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中称美国是“在北极地区有着广泛和重要利益的北极国家”。美国军方声称,通过导弹防御和预警、战略威慑、海空部署等确保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而海上航行自由是优先考虑的问题。美国国防部称,当前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能够满足现在到2030年的防务需求。

  在北极相关问题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既有战略合作,也有战略争夺。美国国防部在今年5月称,美加两国国防部将“以互补方式”来确保在北极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加拿大坚称对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拥有主权,有关国家使用该航道时必须征求其同意;美国则认为这是一片潜在的开放水域,其军舰自动拥有通行权。

  大北极不应有“小圈子”

  最新一期俄罗斯《国际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围绕北极的冷战》的文章。文章透露,北冰洋沿岸一些国家打算在尽可能小的圈子里瓜分北极,而不希望付诸大范围的讨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挪威、丹麦、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希望通过“内部协商,外部排他”来处理北极领土和权益问题,并进行北极治理。今年5月,北极理事会第七届外长会议公布的《努克宣言》公开声称,只有承认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对北极的主权和管辖权,其他国家才能成为该理事会的观察员。

  同时,有关国家就通过合作管理北极地区也取得一些进展。与会国家外长签署了北极理事会成立15年以来首个正式协议《北极搜救协定》,协定就各成员国承担的北极地区搜救区域和责任进行了规划。

  今年7月初,美国国会研究人员撰写的一份关于“北极地区变化”的报告称,到21世纪30年代末,北极将出现无冰之夏,各国对于资源及航道等的争夺将更趋激烈。瑞典国防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北极地区的未来将呈现一些国家各自宣誓主权,国际社会则努力实现多边合作的特征。

  (本报渥太华、莫斯科、华盛顿、布鲁塞尔8月23日电  本报驻外记者李学江、张光政、王恬、温宪、孙天仁)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广网北京8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斯特劳斯-卡恩涉嫌性侵犯的案件可能将再次发生转折。知情人士透露,纽约检方将撤销对卡恩的性侵指控。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纽曼哈顿地区助理检查官也就是检方,已经给女方迪亚洛的律师团队写了一封信,要求和迪亚洛在北京时间今天(23日)凌晨3点会面,会面的目的是向她解释明天庭审时会发生什么。

  迪亚洛律师表示说,按照他对这封信的理解,检方将会宣布彻底撤销所有指控或者部分指控。他认为如果检方不撤销指控的话,就没有必要和原告见面,只需要在第二天法庭上宣布说案件将会继续进行。

  最新的消息是,曼哈顿地区检查官办公室已经向曼哈顿高等法院提出了申请,要求撤销对卡恩的全部的性侵犯指控。原告的律师对此给予了强烈的批评,他说曼哈顿地区检察官拒绝了一名受到强奸的妇女寻求公平的权利。

  卡恩的律师在声明当中说,自始至终,他们都认为他们的当事人是清白的,他们有很多理由相信原告方不可信。

  卡恩及其家人对于检查官办公室考虑他们的建议并且最终决定不再推动这一案件表示感谢,他们也期待明天的过堂临询。

  据了解,明天到时候曼哈顿地区检察官会向法官解释说他们做出撤销起诉的原因。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6 页,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