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中新社休斯敦4月3日电 两个破坏力强大的龙卷风,当地时间3日下午席卷了美国中南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和沃斯堡都市地区,龙卷风中心所过之处将卡车卷到空中、撕毁民居房顶,使拖拉机和重型挂车散落到高速公路和停车场,目前官方尚无人员伤亡报告。

  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报告,至少有两个独立的、极其危险的大型龙卷风正影响上述两个地区,风暴含有大的冰雹、破坏性的大风和暴雨,要求当地居民寻求庇护。

  当地电视台画面显示,龙卷风中心地区形成大型的深色漏斗云,学校巴士、卡车和火车车厢被龙卷风刮得团团转,一部拖车被抛到空中约30米高,并产生了高尔夫球大小的冰雹。风暴过后,市区遭到破坏,部分学校受损严重,很多建筑被夷为平地,约4万间民居失去电力。

  目前,官方尚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报告。

  客运量达世界第七位的达拉斯-沃思堡国际机场所有航班停飞。机场发言人戴维·马加纳说已警告乘客远离玻璃窗,并引导大家躲到楼梯间和卫生间等避难处。

  美国航空公司透露,已取消3日所有在该机场的起降航班,约68架飞机被冰雹袭击受损,需接受检查。

  休斯敦/加尔维斯顿气象预报办公室称,风暴中心可能于傍晚东移,或产生更甚于北部地区的威胁,预计将持续到3日晚9点至午夜结束。(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莫斯科4月3日电(记者周良) 俄罗斯国家反恐委员会3日宣布,位于俄罗斯南部地区的印古什共和国强力部门当晚在该共和国首府纳兹兰市展开的特别行动中击毙5名非法武装人员,并在他们乘坐的汽车内缴获了武器和弹药。

  俄罗斯国家反恐委员会在当天向媒体散发的消息中说,印古什共和国强力机构获得几名非法武装人员准备进行自杀式恐怖袭击的线索后,随即确认了非法武装人员所驾车辆型号以及车辆行驶路线,并在首府纳兹兰展开搜捕行动。当警方试图拦截这几名非法武装人员乘坐的汽车时,遭到对方开枪射击,警方被迫还击,车内的非法武装人员全部被击毙。警方随后在车内发现5名非法武装人员的尸体和一支冲锋枪及大量爆炸物。其中一人头戴面具,另外两人身上绑着无法拆卸的自杀式腰带。

  印古什共和国隶属俄罗斯北高加索联邦区,该联邦区还包括车臣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等地区。北高加索联邦区非法武装活跃,也是暴力、恐怖事件多发地。虽然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非法武装的打击力度,但该地区暴力和恐怖事件仍时有发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网3月31日电 据韩联社报道,美国为应对朝鲜下月中旬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计划,向太平洋地区派遣了尖端移动式雷达。但仍未确定是否出动拦截导弹。

  报道称,美国23日向夏威夷珍珠湾地区派遣了移动式雷达SBX-1。该雷达可以寻找或追踪目标物,可以与美国阿拉斯加基地及加利福尼亚空军基地的拦截导弹交换信息。

  不过,美国是否将出动拦截导弹仍未知。一位美军官员表示,这仅是预防性措施。他并未确认这是为应对朝鲜导弹发射而部署的雷达。

  据悉,该移动式雷达长118米,宽73米,高83米,可承载86人。SBX-1可在离目标物数百英里的地区作战,因此不接近朝鲜近海也能发挥作用。

  美国方面表示,由于朝鲜导弹准确度低,火箭碎片可能坠入到亚洲各国而不坠入在海上。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据国外媒体报道,位于埃尔帕索城的加州科学院和得克萨斯大学的昆虫学家发现了一种长指青蛙(Cardioglossa cyaneospila),属于新蛙亚目(Neobatrachia),节蛙科(Arthroleptidae),发现时间为2011年12月于非洲中东部国家布隆迪的一次探险过程中。然而,此种蛙上次被发现的时间为1949年,科学家当时担心它们在中非国家的数十年动乱中灭绝了。

  生物学家们目前正在研究物种在非洲的演化和分布,而布隆迪(Burundi)的地理位置十分地耐人寻味,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上,毗邻广阔的刚果河流域、东非大裂谷以及世界上第二大的淡水湖泊坦噶尼喀湖(Tanganyika)。科学家发现此处高海拔地区的大多数物种与喀麦隆山脉所发现的物种存在关联性,这表明了在过去某个时期,存在较为凉爽的气候使得这里的森林成片分布,因此物种分布上也会出现连续性的特征。

  此前对布隆迪国家内的野生动物情况的了解程度全都来自二十世纪中叶的科学调查研究,当时布隆迪处于比利时人的统治之下。但该国的那段历史时期一直以来都是处于政治动荡、人口增长,特别是生物栖息地丧失的环境中。而今天,布隆迪国家有着将近1000万的人口却只有马萨诸塞州大小的土地,它是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国家。

  德克萨斯大学科学院的负责人大卫·布莱克本(David Blackburn)也加入到他的同事伊莱·格林鲍姆(Eli Greenbaum)的探险团队中,在2011年他们组建的探险小组对布隆迪国家进行生态考察,目标就是找到属于节蛙科的长指青蛙,这种罕见的青蛙已经半个多世纪未曾被发现过,而此行的另一目的是研究其他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它们也是在六十多年前才在布隆迪地区及其周边区域被发现。令科学家小组感到惊喜的是,位于该国西南部的布隆迪森林保护区仍然保持着相对完好的环境,还发现了一些罕见的森林鸟类和黑猩猩。

  当时昆虫学家们对这种长指青蛙了解的并不多,但是有一种预感它们会在毗邻喀麦隆这一带地区出现。果然大卫·布莱克在第五个夜晚森林探险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单一的个体。据他回忆:“我认为我听到了长指蛙的叫声,然后向那个方向走去并停顿了一会儿,也许当时我却是运气较好,我随手拨开一些杂草,发现长指蛙就坐在一块圆木上。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我又陆续听到多种蛙的叫声,发现其中有些个体较为健壮,但最后我们只发现了这个样本。

  布隆迪地区的长指青蛙大约有1.5英寸长,通体由黑色和蓝灰色镶嵌。雄性长指青蛙在每只前肢上都有一根特别长的指头,类似于人类的“环指”,其目的仍然是未知的。长指蛙最亲的种类就生存在喀麦隆的山脉上,距离这里大约1400英里远。目前收集到的长指蛙个体样本仅此一只,被加州科学院的科学家带回放置于学院的爬行学部。昆虫学家下一步打算对其进行DNA测定,以研究它与布隆迪以及喀麦隆地区发现的蛙种存在多大的亲缘联系。

  这项研究的结果将揭示在非洲历史上特定气候条件下,这片大陆上的生命是如何进行演化的,这使我们对物种进化的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除了要对布隆迪地区长指蛙进行确定外,大卫·布莱克本和伊莱·格林鲍姆还将记录其他几十种两栖生物,其中有很多物种并没有在该国被发现过。另外,探险小组还发现了一些可能是未曾发现的新物种,伊莱·格林鲍姆认为:最终我们将对布隆迪地区的两栖生物统计数据进行更新。

  之所以昆虫学家们耗费大力对布隆迪进行探险考察,其中一个原因是该地区缺乏深入探索,而布隆迪蕴藏的两栖类物种可能是原先认为的两倍,一旦科学家们通过实地考察证明了该地区包含珍惜、特有的野生两栖物种,就可以为建立起自然栖息地提供强大的事实依据。(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奇特小甲虫"诱捕"大青蛙 猎手捕食不成反成猎物

  热带岛屿现奇特青蛙 仅七毫米堪称最小脊椎动物

  直击-苹果游戏引发动物疯狂 牛蛙精准捕捉害虫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卫星显示中国上空污染严重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近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景象。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近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景象。
阿卡卫星拍下第二幅照片的时候,华北平原大多数地区天空变得明朗。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北京又现连续晴天的状况,污染指数也连续几天成中度污染,而美国科学家利用卫星数据观察了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认为从空中可能再也无法看到中国的长城,能看到的只有被污染的空气。

  据介绍,来自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卫星数据观察中国各地的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研究人员称,尽管卫星数据并不精确,但它们能提供中国过去十年来有关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第一手地面估算数据。

  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PM2.5值浓度明显高于西藏、内蒙等人口稀少地区。不过近两年这些地区PM值有下降趋势。

  PM2.5也就是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由于这种细小颗粒物能够渗入人体肺部组织和血液,带来哮喘、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隐患,因此,近几个月来在中国引起了公共安全人士的广泛关注。
 
  当然,卫星测绘与地面数据之间也并非严丝合缝。地面实测数据更为准确。可是,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却能够弥补地面监测基站建设不足所造成空间断层及 信息缺口。同时,卫星能够对空气质量进行持续稳定的监测,从而便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比较。面对着高涨的舆情,这样的检测手段正是中国决策层所需要的。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北京大雾污染重 PM10最高浓度达每立方560微克

  PM2.5飙升为多因素导致 城市玻璃幕墙也是帮凶

  钟南山详解PM2.5 可进入肺泡将全面影响人健康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本报华沙2月12日电 (记者李增伟)据波兰媒体12日报道,截至11日晚间,在严寒肆虐欧洲的15天里,已经有超过600人死于低温。

  捷克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区今年最低温度已达零下40多摄氏度。多瑙河在保加利亚境内的450公里河段被完全冻结,其航运也已完全停止,这是近30年以来的第一次。

  另据波兰媒体报道,肆虐中东欧地区的严寒近期也侵袭了南欧和西欧地区国家。法国科西嘉岛10日遭遇暴风雪袭击,部分山区的积雪厚达一米,并导致巴斯蒂亚机场在10日关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进入2012年以来,寒冷成为了当今北半球的代名词,近日北半球大部分地球遭遇到了极为寒冷的天气,中国刚刚经历了史上最冷的春节,最近的气温更是连连走低,日本近期也出现了强降雪天气;欧洲也不例外,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雪天气。


北半球受严寒侵扰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随着冷空气的南下,中国西南地区东部及其以东大部地区即日起将降温,降幅为3~6℃。5-7日还将有一股强冷空气登陆中国,届时气温还将继续下降。

  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孙军2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下旬全国的低温程度较历史极值来讲并不算最低,但也接近历史最低值。其中,内蒙古图里河1月27日最低气温跌至零下46.9℃(历史最低气温为1966年2月22日零下50.2℃);满洲里1月29日最低气温为零下44.9℃,跌破历史极值;北京1月23日出现入冬最低气温零下13.3℃(历史最低气温为1966年2月22日零下27.4℃)。不过专家也指出,虽然多地的最低气温没有达到历史最低,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持续十几天的低温是历史上少见的。

  近邻日本韩国天气也极为相似,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称,日本北部和东部地区在未来一周内仍有较强冷空气活动,受此影响,日本北陆地区以及日本海沿岸地区将继续暴雪天气,部分地区积雪甚至会超过5米。韩国31日普降大雪,据悉,这是今年韩国入冬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

  欧洲多国红色警报

  不仅仅是中国,整个欧洲正在遭受大雪的袭击,雪灾已经导致数十人死亡。英国《每日邮报》1月31日报道,导致数十人死亡的东欧寒流将于本周末到达英国,届时英国可能比南极更冷,导致每周1500多人因酷寒天气死亡。

  除英国以外,波兰和塞尔维亚1月31日处于红色警报状态,这是世界气象组织从安全到非常危险的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天气警报级别中最高的,意味着当地的天气状况由于零下严寒而非常危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处于橙色警告级别,天气状况危险。保加利亚至少4人死亡,全国28个行政大区中,有25个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法国、德国和瑞士处于黄色警报,意味着他们需要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天气。1月29日夜进入德国的严寒从东向西席卷了全德地区。德国气象服务局1月30日晨公布,德东地区气温已下降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预计将于当夜达到零下15摄氏度。

  严寒或因全球变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出现强降雪、强降温的极端景象,是气候变化规律的一个表征体现。 气候变暖正在引起气候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特别是极冰融化、陆地地表径流和降水引起的北大西洋淡水通量和盐度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全球温盐环流的减弱或崩溃,将地球气候从一个迅速增暖的时期突然带入到一个寒冷气候阶段。如果目前全球持续增暖的趋势继续加剧,未来10年至20年出现气候突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旦出现气候突变,南半球气候变暖而北半球气候变冷。

  近年来连续出现的“寒冷事件”是由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决定的,是地球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反馈机制的必然结果。具体而言,首先,气候变暖引起气候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寒冷气候期是正常现象;其次,气候变化有其自然属性和规律;最后,将感觉上的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加剧,完全归因于气候变暖是不客观的,异常和灾害在较暖期和较冷期都可能出现。

  地球进入小冰河期

  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冷化,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英国《每日邮报》因此宣称今年的寒冬显示“小冰河期来临”。

  报道说,这些科学家的预测是根据他们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温度的自然周期分析而来,推翻了一些已广为接受的气候变暖理论。这些理论宣称,到了2013年夏天,北极圈将完全无冰。

  《每日邮报》说,根据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自2007年以来,北极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议防止全球变暖的人士也未反驳这一点。

  另外有报道称,北半球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遭遇寒冬,并非是全球变冷,而是因为北半球出现了气象颠倒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北极震荡造成的。北极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出现两种极端变化,直接影响北半球出现暖冬或寒冬。

  科学家以北极震荡指数来衡量气压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北极震荡指数多为正值。北极上空的气压比平均气压低,中纬度地区上空的气压则比平均气压高。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北极的寒带喷射气流从西方吹向东方,而不会吹到南方,大部分时候都维持在美国以北的加拿大。这么一来,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就相对比较暖和。

  今年冬季,北极震荡指数出现负值,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寒带喷射气流都被挤压到比以往更远的南部地区,造成美国、欧洲和中国出现寒冬。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中国东北恐龙曾遭遇严寒 为求生存选择身长羽毛

  欧洲严寒祸起气候变暖 多地区创下十年最低气温

  "触屏专用手套"舒适自由 令你不惧冬季严寒(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只在哥伦比亚的国家公园内拍摄到的褐蛛猴一只在哥伦比亚的国家公园内拍摄到的褐蛛猴(图片来源: WCS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褐蛛猴是蜘蛛猴的一种,它们是世界上最罕见的灵长类物种之一。但是本周,科学家们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席尔瓦·弗洛伦西亚国家公园(Selva de Florencia National Park)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在最近的一次考察中,科学家们在这一公园内发现了的一个亚种。这一亚种和另外一个亚种的蜘蛛猴之前一直被认为生活在马格达莱纳河的另外一侧,而不是这一侧。这条河纵贯席尔瓦·弗洛伦西亚国家公园境内。

  褐蛛猴被国际自然保育联盟认定为极度濒危的物种,据估计其在南美洲北部栖息地内的种群数量在过去的45年间已经下降超过八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非法狩猎和栖息地丧失。根据此次的最新调查数据,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项目组研究人员内斯特·罗坎希奥(Nestor Roncancio)估计此次发现的褐蛛猴亚种(A. hybridus brunneus)在这一地区的分布密度小于每平方公里30只。在最近的这一考察中并未发现其它蜘蛛猴亚种。

  意外的惊喜

  当2005年这一国家公园成立时,并没有任何褐蛛猴的目击报告。当时科学家们认为这一物种在当地已经灭绝了。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地形以及常年的武装战乱,当局很难组织深入的野生动物调查行动。但是在2011年11月,一位当地农民报告称他看到了褐蛛猴。这一消息让科学家们决心组织一次短途考察以确证这一发现。

  罗坎希奥说:“我们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尽管我们心里知道这种猴子确实有可能存在于这一地区,但是我们并不奢望能在这样一次短途考察行动中能亲眼目睹它们的行踪,考虑到这里复杂的地形,就更加显得困难重重了。因此当我们真的看到它们时,我们激动不已。”

  这次科学家们发现的种群是褐蛛猴在分布地区上最靠南的纪录,也是唯一一群生活在保护区内的这种猴类。

  罗坎希奥和他的同事们现在正在制定一项保护计划,以期在整个地区实现对这些灵长类动物的保护。(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部分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或代表1月13日在阿布扎比召开会议,讨论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在加快普及和推广可再生能源上应发挥的作用以及与发展伙伴加强合作等问题。
来自太平洋地区库克群岛、密克罗尼西亚、斐济、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瑙鲁、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等国领导人或代表在当天的会议上发表一项声明,强调该地区国家支持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旨在加快在太平洋地区推广可再生能源的行动。
声明说,与会国领导人或代表一致同意与该机构一道确定可再生能源在太平洋地区开始推广的期限,探讨和衡量实施的机会,并确定如何缩小差距。
声明说,与会者强调建立永久性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支持可再生能源市场稳定,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评估,合理利用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等。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第二届全体大会于14日和15日在阿布扎比举行,会议包括两个部长级会议,分别讨论私营合作问题和研究该组织中期发展战略政策问题。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2009年1月26日在德国波恩成立,该机构旨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迄今,欧盟和148个国家已成为该机构条约签约方,其中69个国家已正式批准该机构条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被确定为该机构永久性所在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新种鳅鱼

新种鳅鱼(图片提供:Jörg Bohlen via WWF)新种鳅鱼(图片提供:Jörg Bohlen via WWF)

  自1997年以来,科学家共在湄公河流域发现300多种新鱼类种群,其中就包括这种外形酷似腌黄瓜的鳅鱼。在淡水鱼类种群多样性方面,湄公河生态系统仅次于亚马逊。查普曼表示新种鳅鱼只生活在泰国南部两条清澈的砂砾床溪流中,它们的发现让科学家意识到两件事情。“一个是,这种物种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只适应一个非常独特的栖息地。另一个是,它们是一种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的种群,面临灭绝风险。如果想保护这种鱼类,我们需要对水坝、污染和过度捕捞进行干涉,否则的话,它们便会走向灭绝。”

  6.灰岩柳莺

灰岩柳莺(图片提供:Ulf Johansson,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via WWF)灰岩柳莺(图片提供:Ulf Johansson,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via WWF)

  这只灰岩柳莺于2010年发现。它的叫声嘹亮,与众不同,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是一个新的鸟类种群。这种灰岩柳莺生活在老挝和越南的山区,它们的繁殖地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也因此得名。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查普曼表示:“科学家对这一地区的鸟类进行了深入研究。一年之内,我们只发现一两种新鸟类种群,因此任何新发现都让我们感到兴奋。”

  7.肉食性猪笼草

肉食性猪笼草(图片提供:François Mey via WWF)肉食性猪笼草(图片提供:François Mey via WWF)

  这是一种喜欢吃肉的植物,高度达到近40英寸(约合100厘米),是2010年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的5种肉食性猪笼草之一。这种肉食性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oldenii”,科学家只在两座山峰上发现它们的踪迹,均位于柬埔寨的豆蔻山脉。豆蔻山脉的海拔高度在1970到2625英尺(约合600到800米)之间。其他4种肉食性猪笼草是在泰国发现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查普曼表示:“这种植物能够散发出香气,诱捕没有疑心的猎物,例如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甚至于鸟类。它们的瓶状叶中含有酸性成分,用于消化溺死的猎物。对于植物来说,这是一种非凡的适应能力。它们的生长并不单纯依靠从贫瘠的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同时也捕食小动物补充营养。”

  8.湄公河

湄公河(图片提供:Gordon Congdon via WWF)湄公河(图片提供:Gordon Congdon via WWF)

  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森林。这一流域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查普曼表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并不均衡。一些地区的生物较其他地区更为丰富,例如湄公河流域。当地的栖息地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既有潮湿的森林,深邃的沼泽,又有众多河流,是亚洲鱼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科学家一直担心湄公河流域的物种因各种压力不断减少,能够发现这么多新物种让他们感到吃惊。查普曼说:“湄公河流域的一些地区曾爆发战争,最近才允许科学家进行考察。这一地区拥有各种各样的栖息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还会在未来发现更多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新物种。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我并不认为能够上演如此多的发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