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与柬埔寨军队16日凌晨在边界争议地区再度交火。这是双方自本月4日以来发生的第6次边境冲突,靠近交火地区的泰国村民已经临时撤离居住地,目前尚无伤亡报告。
本月4日至15日,泰柬两国军队在柏威夏寺附近有争议地区先后爆发5次武装冲突,双方动用了火箭炮、大炮等重型武器,互有多人伤亡。
最新事态
泰柬爆发新一轮冲突
前晚昨晨接连发生两次交火
泰国陆军发言人讪森16日说,由于柬埔寨军队试图向泰方推进,两国军队15日晚和16日凌晨在柏威夏寺附近地区发生两次冲突。柬埔寨外交和国际合作部则说,泰军向柬方发动袭击,柬方并未还击。
讪森说,当地时间15日20时许,柬军向泰军哨所投掷手榴弹,随后试图向泰国方向推进并剪断泰军哨所周围布设的铁丝网。此后,柬军又发动数次进攻,其中一次使用了迫击炮等武器。在泰国军队开火还击下,柬军几次均未能推进。冲突中泰方没有人员伤亡。
讪森说,柬军这几次进攻表明柬埔寨无视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泰柬边境实现永久停火的呼吁。
柬埔寨外交和国际合作部16日发表声明说,15日晚9时至16日晨5时,泰军公然违反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再次向柏威夏寺附近地区柬方境内发动袭击。但不幸的是,泰国一些士兵投掷的手榴弹因碰到树干后弹回炸伤自己。
声明说,柬埔寨军队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没有对泰方挑衅进行还击,目的是使将于本月22日举行的有关解决柬泰边境纠纷的东盟外长会议取得成功。
联合国工作人员撤离泰柬边界
联合国安全官员在一份电子邮件中说,联合国已从邻近泰国边界的柬埔寨戈公省首府戈公撤走6名工作人员。
戈公市距离泰柬边界8公里。德新社援引电子邮件内容报道,由于泰柬关系紧张,戈公市大约70%的居民已经离开。
安全人员还警告工作人员在接到“进一步通知”前尽量不要前往戈公市。
德新社报道,联合国还撤走了泰柬冲突地区周边的一些工作人员。
柬欲请东盟向争议地区派观察员
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和国际合作大臣贺南洪16日表示,柬将请求东盟向柬泰边境有争议地区派遣观察员,防止双方继续发生武装冲突。
在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有关柬泰冲突会议后,贺南洪于当天上午回到柬埔寨。他在金边国际机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虽然受到泰国的阻挠,联合国安理会还是就柬泰边境冲突举行了闭门磋商。磋商后,安理会要求柬泰双方永久性停火,并积极支持东盟介入,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柬泰边境争端。
他说,东盟10国外长定于本月22日在印尼雅加达就柬泰边境纠纷问题举行会议。届时他将请求东盟向柬泰边境争议地区派遣观察员,以防止双方军队继续发生冲突。
新闻回放
先前四次交火造成严重伤亡和破坏
第一次 动用重武器相互炮击
2月4日,泰柬双方在边境柏威夏寺附近爆发严重武装冲突。柬方说,当地时间15时许,由于一些泰国军人不顾柬方警告强行进入柬埔寨境内,柬边防军被迫向泰国侵略者开火,以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泰国军队进行顽抗,双方均动用了火箭炮等重武器进行相互炮击。柬方还称,此次共有300多名泰国武装人员侵入柬埔寨。泰国军队动用105毫米、130毫米和150毫米大炮,其炮弹落入柬境内纵深处约18至20公里。泰国公共电视台当天报道,5名派驻柬方的泰国军人遭柬方扣押。
第二次 柏威夏寺墙体部分受损
当地时间2月5日清晨6时15分左右,泰国和柬埔寨边防部队在柏威夏寺附近地区再次爆发交火,交火中动用火炮等重武器。泰国军方说,泰国士兵1人死亡,4人受伤。柬埔寨政府发言人派西潘说,泰国军队所射子弹和炮弹的弹片致使柏威夏寺建筑墙体受到“部分损伤”。
柬埔寨国防部发言人赛冲索吉说,交火发生在山区,位于柏威夏寺以西大约两公里处,7时左右停止。柬埔寨军队抓获一名泰国士兵。泰国陆军发言人讪森说,泰国士兵1死4伤,他否认有人被抓。
第三次 柏威夏寺一侧厅坍塌
泰柬军队6日傍晚在柏威夏寺附近两国争议地区交火,激战持续大约3小时。双方均称对方先挑起冲突,动用迫击炮、火箭弹等武器在黑暗中交火。
按泰国陆军发言人讪森的说法,柬方在冲突中使用射程至少可达20公里的BM-21型火箭炮。柬方指责泰国军队在交火中先使用毒气弹。
美联社援引泰军发言人的话报道,泰方10名士兵在当天的冲突中受伤。
按柬方说法,受泰方火炮攻击影响,柏威夏寺一间侧厅坍塌。泰方否认柏威夏寺受损一事。
第四次 双方数十名士兵受伤
7日上午,两国军队再度交火。柬埔寨首相洪森说,交火缘于“泰国士兵逼近边界线并向柬方一侧开火”。他说,交火致使至少10名泰国士兵受伤,一名泰国士兵死亡。柬方约20名士兵受伤,一名士兵死于泰方炮火,一名士兵死于枪支走火。德新社报道,连续4天的交火已迫使泰国一侧约1.5万居民撤离至远离边境的安全地带。
延伸阅读
柏威夏寺争端由来已久
位于泰国和柬埔寨两国边界处的柏威夏寺是一座拥有900多年历史的古寺,在两国民众间拥有极高宗教地位和艺术地位,两国因这座古寺而产生的争端已有数十年之久。
有高棉血统的近千年古寺
柏威夏寺,高棉文,泰国人称这座寺庙为帕威寒石宫。柏威夏寺起初并不是佛寺,而是一座印度教神庙,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毁灭之神湿婆。十三世纪后,随着印度教在这一地区的衰败,柏威夏寺逐渐融合佛教元素,成为佛教寺庙。
柏威夏寺始建于公元九世纪,是古代孔科王国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物。公元十世纪,随着高棉帝国(中国古称“真腊”)的扩张,孔科王国消亡,柏威夏寺并入高棉版图。
自公元十一世纪起的100多年,高棉帝国进入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的极盛时期,柏威夏寺形成现在的规模,成为高棉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之一。
扼守险要“脚踏”两方
2008年7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宣布柏威夏寺为世界文化遗产时给出的官方评定理由是,柏威夏寺占据极佳地势,融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和宗教功能为一体,寺内精美石雕为古代文明之瑰宝。
“极佳地势”和“自然景观”,确实是柏威夏寺的精髓所在,也是导致泰柬两国闹得不可开交的重要因素之一。
柏威夏寺建于海拔525米的马夸山“鹰喙”式摩艾丹崖顶。摩艾丹崖的“喙尖”朝向柬埔寨一方,“喙根”朝向泰国一方,崖顶有一块长约800米、宽约400米的平地,刚好满满当当地构成柏威夏寺的地基。柏威夏寺由此占据崖顶平台,三面可远眺,一面直抵山脚。
也就是说,柏威夏寺在柬埔寨一侧是陡峭的山崖,香客只能由泰国一侧沿山坡拾级而上进入寺庙。
百年前边界图留后患
1904年,暹罗(泰国)当局与殖民柬埔寨的法国殖民者各派一个勘测组,协商测绘柬埔寨与暹罗边界线。当时,双方同意沿马夸山山脊划定边界。由于柏威夏寺位于崖顶,如按山脊划边界,柏威夏寺全寺应在暹罗界内。但3年后,法国殖民者完成边界划分图,暹罗政府意外发现柏威夏寺被划入柬埔寨一侧。尽管有异议,但暹罗政府还是接受了这张边界划分图。这张图,后来成了国际法庭判决的主要依据。
1953年11月,柬埔寨脱离法国独立,法军撤出柏威夏省,次年,泰国军队占领柏威夏寺。柬埔寨政府1959年提出抗议,一纸诉状将泰国告上了国际法庭。泰柬外交关系随之恶化,双方陈兵边界,互相威胁动武。
海牙国际法庭的判决依据不是寺庙的文化归属或高棉帝国的后继者身份,而是1907年法国殖民者测绘的边界划分图。
1962年6月15日,法庭大陪审团以9票赞成、3票反对的结果裁定寺庙归柬埔寨,同时以7票赞成、5票反对的结果判决泰国向柬埔寨归还所有从寺庙中夺走的文物珍宝。
柬独自申遗打破平静
1963年1月,柬埔寨在柏威夏寺举行宗教庆祝活动,约1000人由柬埔寨一侧的崖壁攀岩,艰难登上寺庙,其中包括当时的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
在柏威夏寺内,西哈努克亲王向僧侣布施,而后宣布,自当日起,所有泰国公民可不用办理任何签证进入寺庙参观,泰国政府也不必归还所有先前流失的寺内文物。
1963年后的柏威夏寺,因为西哈努克亲王的一番决定,进入一个和平时期,两国民众不仅一道礼佛祈祷,甚至有柬埔寨人为了方便入寺,永久性迁入靠近寺庙平缓山坡一侧,以免登山之苦。
于是,在寺庙山前、泰国境内,兴起一片依附寺庙的小村落。这个村落里,有泰国人,也有柬埔寨人,有小学,也有供柬埔寨僧侣居住的僧舍。
2003年,柬埔寨建成漫长的盘山公路,可由柬埔寨一侧坐车数小时“盘”入寺内。此后,柬埔寨独自申遗,拒绝了泰国关于两国共同申遗的建议,泰柬关系又一次因柏威夏寺而恶化。
不过,泰国境内、寺庙北侧的小村落里仍有不少柬埔寨人居留。这个小村落,加上周围布满地雷的丛林,总计4.6平方公里。这片两国民众杂居的土地,成为如今双方争议的焦点。
综合新华社报道
国际观察
国际调停面临阻力
柬埔寨和泰国连日来在位于两国交界处的柏威夏寺附近地区多次发生武装冲突,造成双方人员伤亡,大批边境平民为躲避战火被迫撤离。双方虽一度达成停火协议,但协议很快就被打破。
柬埔寨:求助国际社会
柬埔寨首相洪森7日说,泰国挑起冲突的目的就是企图占领柏威夏寺附近4.6平方公里的土地。他说,柬埔寨在领土问题上绝不会退让,柬方将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解决与泰国的严重边境冲突。
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和国际合作大臣贺南洪7日召见了除泰国以外的各国驻柬使节,通报了柬泰边境的紧张局势和“泰国入侵柬埔寨领土”的情况。
柬埔寨外交部和洪森已分别致函安理会,请求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柬泰边境争端。洪森甚至要求联合国派维和部队进驻柏威夏寺附近争议地区,以建立缓冲地带,防止柬泰再次发生武装冲突。
泰国:反对外部介入
与柬方态度截然不同,泰国方面明确表示反对外部介入,重申必须通过双边机制解决争端。
针对洪森致函联合国安理会的举动,泰国总理阿披实7日也致函联合国安理会,阐述了泰方在边境问题上的立场,指责柬埔寨将这一问题“国际化”。《曼谷邮报》9日援引泰军方消息人士的话说,泰方反对安理会介入,“如果安理会希望介入两国边境问题,应首先获得两国同意”。
泰国国家情报局前局长普玛拉·他萨迪蓬认为,联合国不大可能应柬方要求介入两国边境争端,除非冲突升级为大规模战争。而现阶段冲突范围有限,对地区和平没有构成威胁。
泰国外交部长甲西·披龙耶8日说,他与贺南洪商定,将在第三国举行会谈。泰国外交部发言人他尼·通帕迪说,泰柬边界委员会将于本月晚些时候举行谈判。
尽管泰国对于外界的介入持反对态度,但国际社会的调停还在进行中。
冲突前景暂不明朗
柬方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柬泰边境局势的恶化实际上与泰国国内政局动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泰国“黄衫军”近来的抗议活动和对阿披实政府在边境问题上施加的压力,是导致边境形势恶化的主要因素。鉴于柬方目前的强硬立场以及泰国国内政局的继续动荡,两国短时间内要彻底解决边境纠纷,避免武装冲突的再次发生仍有很大难度。
不过,柬泰双方也都认识到,仅靠武力不可能解决争端,因此依然保留着对话的通道。
洪森7日表示,柬泰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双方发生冲突不会有赢家。因此,他希望不要将目前的边界争端扩大到800公里长的整个边界线,也希望柬泰边境冲突不要影响两国正常的贸易和其他关系。
柬外交部发言人贵光7日也表示,几天来的边境冲突虽然使两国外交关系趋于紧张,但尚未发展到召回各自大使的地步。
专家访谈
争议土地到底归属谁?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翰灵说,可以肯定的一点是,1962年海牙国际法庭判定柏威夏寺属于柬埔寨。判决书上说,在勘测地图交给暹罗当局50多年间,泰国从未对柏威夏寺的归属权提出任何异议,说明泰国事实上接受这一边界划分。因此,柬埔寨应当是这座寺庙的主人。泰国人对这个判决不服,但是不服判决也翻不了案,所有国际判决都是结局判决。
然而,国际法庭并没有解决附近4.6平方公里土地的主权归属问题,因为当时双方当事国都没有提出关于这块土地归属权的诉求,国际法庭就没有权去管,这个案子就留了条“尾巴”。国际法庭判决的规则是,如果双方当事国没有提出诉求,国际法庭就不会进行判决,当事国有一个诉求它就做一个判决,有两个诉求它就做两个判决。如果从国际法的角度来判断这4.6平方公里土地归属权的话,就要找出1907年法国殖民者和暹罗组成的委员会绘制的边界划分图,看这片土地到底是归在哪一方。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说,现在很难判定柏威夏寺附近4.6平方公里土地到底是属于谁,双方只有和平协商才能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方案。类似泰柬冲突这样的领土纠纷,其实都是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物。国际法在当时代表的是欧美殖民者的强权政治,谁也不能说国际法庭的判决就一定合情合理。法律并不能适用于全部领域,如果一定要把这块土地划分给某一方,表面上看法律很公正,实际上行不通,普通民众很难接受:划分之前泰国和柬埔寨两国的居民都可以上山烧香,划分后会导致一个国家的民众不能烧香。法律主权是一个政治概念,而这座寺庙的争议还涉及到种族和宗教概念。东方人的种族和宗教概念的产生远远早于西方人的法律主权概念,民众认为这个寺庙本来是大家的,可以共享。
冲突令东盟尴尬
有分析人士认为,武装冲突发生后,泰柬双方似乎不太相信东盟有能力调解冲突,东盟的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也因此凸显了东盟这个组织的失败。对此北京大学东南亚问题专家杨保筠表示,东盟长期奉行“不干预内政”原则,即使其成员国爆发边境争端,严格来说仍属于相关国家的“内政事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东盟介入调解。“去年东盟外长签署了《东盟宪章框架内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以完善解决各种争端的机制。这个机制如何能真正发挥作用、解决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比如成员国要遵守共同制定的相关原则。”
杨保筠说,这次泰柬边境冲突是对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度尼西亚的主席身份和领导能力的一次考验。印尼一直希望能继续在东盟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头羊角色。如果这次印尼的斡旋能促使泰柬双方和平解决冲突,印尼将来在东盟的影响力就能得到增强。当然,如果处理得不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印尼是一种打击。
(胡超平 周勇进)
据新华社电 泰国陆军发言人讪森16日说,由于柬埔寨军队试图向泰方推进,两国军队15日晚至16日凌晨在柏威夏寺附近地区发生多次冲突。
柬埔寨外交和国际合作部则说,泰军向柬方发动袭击,柬方并未还击。
“泰士兵炸伤自己”
讪森说,当地时间15日20时许,柬军向泰军哨所投掷手榴弹,随后试图向泰国方向推进并剪断泰军哨所周围布设的铁丝网。
此后,柬军又发动数次进攻,其中一次使用了迫击炮等武器。在泰国军队开火还击下,柬军几次均未能推进。
讪森说,柬军这几次进攻表明柬埔寨无视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泰柬边境实现永久停火的呼吁。
柬埔寨外交和国际合作部16日发表声明说,15日晚9时至16日晨5时,泰军公然违反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再次向柏威夏寺附近地区柬方境内发动袭击。但不幸的是,泰国一些士兵投掷的手榴弹因碰到树干后弹回炸伤自己。
声明说,柬埔寨军队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没有对泰方挑衅进行还击,目的是使将于本月22日举行的有关解决柬泰边境纠纷的东盟外长会议取得成功。
外长希望和平方式化争端
泰国与柬埔寨军队16日凌晨在边界争议地区再度交火。这是双方自本月4日以来发生的第6次边境冲突,上一次冲突发生在14日晚。
据悉,泰国东北部四色菊府甘塔拉拉县村民在当地时间16日凌晨3时左右听到枪声和爆炸声。靠近交火地区的泰国村民已经临时撤离居住地。目前尚无伤亡报告。
应柬埔寨要求,联合国安理会14日就泰柬边境冲突召开闭门磋商会议,泰国外交部长甲西·披龙耶同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和国际合作大臣贺南洪在参加会谈后均表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边境争端。
新华网金边2月16日电(记者 张瑞玲 雷柏松)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和国际合作大臣贺南洪16日表示,柬将请求东盟向柬泰边境有争议地区派遣观察员,防止双方继续发生武装冲突。
在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有关柬泰冲突会议后,贺南洪于当天上午回到柬埔寨。他在金边国际机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虽然受到泰国的阻扰,联合国安理会还是就柬泰边境冲突举行了闭门磋商。磋商后,安理会要求柬泰双方永久性停火,并积极支持东盟介入,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柬泰边境争端。
他说,东盟10国外长定于本月22日在印尼雅加达就柬泰边境纠纷问题举行会议。届时他将请求东盟向柬泰边境争议地区派遣观察员,以防止双方军队继续发生冲突。
贺南洪还说,2008年7月柬泰军队在柏威夏寺附近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后,柬泰双方举行了多次谈判,并达成一系列共识。但由于泰国不遵守共识,使谈判没有对解决柬泰边境争端起到任何作用。因此,柬埔寨要求今后的有关谈判必须有第三方参与,特别是要有东盟代表参加。
本月4日至7日,柬泰两国军队在柏威夏寺附近有争议地区先后爆发4次武装冲突,双方动用了火箭炮、大炮等重型武器,互有伤亡。14日晚以及16日凌晨,双方军队又两度交火。
我国冬麦区旱情仍持续
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或将致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中的两成半产量受到影响;考虑历年农业生产规律,全年粮食生产将成“对冲关系”,全年粮食生产受影响将不足10%。
本报记者 李海楠
立春以来,京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北部等地陆续迎来降雪,其中华北地区于本月10日、13日连迎两场降雪,部分地区降雪等级接近中到大雪,为冬麦区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提供了“及时雨”。
相关农业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接连降雪对于缓解冬麦区旱情十分有利,按照当前逾一亿亩耕地受旱面积估算,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将致使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中的两成半产量受到影响;考虑历年农业生产规律,全年粮食生产将成“对冲关系”,全年粮食生产受影响将不足10%。
“拉尼娜”致旱百余日
自2010年10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多达百余日无降水。今年2月10日北京才降下初雪,创下60年来最晚的初雪纪录。
与此同时,南方大部呈现冻灾,“南国飘飞雪”让“无雪北国”更显尴尬。世界气象组织将中国这场“南冻北旱”的原因指向了活跃在太平洋上的“拉尼娜”现象。
所谓拉尼娜现象是指,受信风驱动且被太阳晒热的太平洋赤道表层海水涌向该大洋西部,导致太平洋西部赤道水温升高,气压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东部赤道底层海水上涌,造成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水异常变冷。这些因素将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培群对此分析指出,一系列原因造成了今年的大气环流异常,冷气团无法与暖湿气团相聚,致北旱持续,冷暖气团在长江以南频繁交汇,致使南方频繁降水。
据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王纯枝分析,当前北方出现的旱情还属于气象干旱的范畴,但若是在小麦返青期需水量明显增加期间仍无缓解,冬小麦生长将存在潜在风险。
另据国家防总2月8日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12亿亩;在2月12日的抗旱会商专题会议上,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由于雨雪范围和强度有限,加之气温回升,作物返青需水量增大,受旱面积仍呈扩大态势,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两场及时雪缓旱情有限
本月10日,京津冀、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陆续迎来降雪,尽管降雪量不大,农业专家也一致认为对旱情缓解十分有限,但对于行将进入返青期的冬小麦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更值得庆幸的是,时隔三日,京津冀、河南等华北大部及山东等地再次迎来降雪,且此次降雪量普遍达到中到大雪,冬麦区旱情获得缓解。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姜文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冬麦区小麦自南向北陆续返青,急需头茬返青灌溉水,迟迟未来的降雪显然对北方低温地区小麦越冬不利。
“接连降雪只是缓解旱情的开始。”姜文来说,随着小麦返青需水量的上升,在依靠自然降水的基础上仍需持续加强人为科学灌溉,以尽量减少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
据中央气象台13日预报,当日白天,北方降水范围逐渐东移,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出现降雪;随后两天,华北地区将再度与降水“绝缘”。同时,黄淮、江淮等地的降水也将趋于结束。
另外,未来三天,江南、华南、西南地区大部及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将先后出现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天气。
“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正当时
根据当前旱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此前百余日旱情,让冬麦区小麦至今依旧“缺水”,几场降雪还无法终结旱情,但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解作用。
崔晓黎介绍,按照往年的经验,华北地区在正月十五前后均会有较大范围降雪,这也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如降雪次数增多,占全年粮食生产四分之一的夏粮产区此次旱情影响的产量约为夏粮自身的四分之一,全年受到“南北产量互补对冲”的影响,粮食生产受影响应该不足10%。
据了解,全国农业生产存在南北互补的规律,民间更有“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说法。
说到农业生产与水的关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设施建设,看似正契合当前农业生产形势,崔晓黎介绍,“一号文件”选题“水利”实为“补课”,即针对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失修的问题,以及对田间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进行完善。
“去年的西南大旱着实让中央认识到了水利问题的严峻性。”崔晓黎说,我国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灌溉的,北方尤甚;由于水利设施不足,一直以来农业灌溉难以改变“打井取水、大水漫灌”的局面。
据了解,有生态专家指出,长期开 采地下水 ,致使华北地区形成全国最大的“漏斗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在引发干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也浮出水面。
这种“以生态透支换取粮食生产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亟须改变,“一号文件”剑指“水利”正当时。
环球网记者张哲报道 据韩国KBS电视台2月15日报道,近日来,韩国江原道东海岸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暴雪袭击,积雪厚度超过1米。目前降雪已经停止,韩国当局解除了暴雪预警,并全面启动了除雪工作,但此次暴雪造成的损失仍然随处可见。有分析指出,此次暴雪给韩国造成的损失将近7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112万元)
据报道,在韩国江原道三陟市与庆尚北道蔚珍郡等5个路段,有100多辆汽车被暴雪围困了4天,道路一度被关闭,至今这些路段依然不能通行。此外,暴雪还使韩国的铁路交通受到严重影响,从当地时间14日下午4时起,韩国江陵至其他地区的铁路运输也被迫停止。
另一方面,暴雪还给韩国的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截止目前,共有400座塑料大棚因积雪而倒塌,随着统计数字的更新,预计相关损失规模可能会继续扩大。
报道指出,负责除雪的韩国有关部门调动公务员、军人和警察等大批人员全力展开除雪工作,但由于积雪厚度太深,工作进展缓慢,预计还需要大约10天的时间才能克服此次暴雪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
中新网南京2月14日电(记者 朱晓颖)14日,长三角地区普降“太阳雪”,阳光普照、漫天飞雪奇观令人惊叹。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尹东屏告诉记者:“‘太阳雪’实际上是阵性降雪,属正常现象,云层厚就降雪,云层薄雪就停一停,在去年也发生过,与极端天气气候扯不上”。
记者在南京主城区看到,大雪降落过程可谓“瞬时”,上午9时,天色昏黄阴霾,大片雪片从天空簌簌而下,10分钟后,雪停天晴,阳光普照。下午13时,大雪卷土重来,天色渐亮,40多分钟后雪停。
大雪造成部分高速公路限速,航空交通亦受到影响。截至下午13时,从南京飞往澳门、福州、广州、济南、深圳的5架航班受延误,从大连、南宁、福州、厦门入港的4架航班受延误。
好在雪情“解围”旱情。近期中国华东地区大旱,淮北、江淮北部旱情严重。据江苏省农林厅统计,全省受旱面积580万亩,严重受旱面积270万亩。但农业专家认为,此次雨雪量总体偏少,尚不能缓解淮北地区的旱情,该区干旱仍在持续之中。
情人节的突然降雪,给节日平添浪漫气氛。不少情侣在微博上拼杀“围脖情书”,互相“@雪片+玫瑰+兔子”作为礼物,相约晚间不见不散。(完)
据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记者林晖 张辛欣)针对近日北方地区出现的两次降水过程,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有关专家指出,降水仍不能有效缓解旱情,抗旱浇水的劲头不能松。
2月9日以来,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两次降水过程。2月9日至10日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南部、苏皖北部部分地区,华北、黄淮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2月12日至13日的降水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以北地区,尤其是河北北部、北京等冬小麦非主产区。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5毫米,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均无有效降水。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于振文院士指出,由于长时间干旱,大部分旱区土壤干土层在10厘米以上,缓解旱情每亩至少需浇灌30至40立方米水,相当于累计降水50毫米以上。但北方地区近日两次降水的数量均较少,降水的主要区域也基本不重叠,尚不能有效缓解当前旱情。
农业部专家介绍,这两次降水对缓解冬麦区土壤表墒、促进小麦萌动返青和次生根发育非常有利,但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旱情,抗旱浇水劲头不能松。尤其要注意科学抗旱,日平均气温仍在3摄氏度以下的麦区,不能急于浇水,以免结冰造成小麦冻害或机械损伤。同时,各地在借雪施肥过程中,应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小麦旺长。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2月13日12时,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达10824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390万亩。
据新华社电 针对近日北方地区出现的两次降水过程,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有关专家指出,降水仍不能有效缓解旱情,抗旱浇水的劲头不能松。
2月9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两次降水过程。2月9日至10日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南部、苏皖北部部分地区,华北、黄淮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2月12日至13日的降水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以北地区,尤其是河北北部、北京等冬小麦非主产区。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5毫米,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均无有效降水。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于振文院士指出,由于长时间干旱,大部分旱区土壤干土层在10厘米以上,缓解旱情每亩至少需浇灌30至40立方米水,相当于累计降水50毫米以上。但北方地区近日两次降水的数量均较少,降水的主要区域也基本不重叠,尚不能有效缓解当前旱情。
农业部专家介绍,这两次降水对缓解冬麦区土壤表墒、促进小麦萌动返青和次生根发育非常有利,但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旱情,抗旱浇水劲头不能松。尤其要注意科学抗旱,日平均气温仍在3摄氏度以下的麦区,不能急于浇水,以免结冰造成小麦冻害或机械损伤。同时,各地在借雪施肥过程中,应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小麦旺长。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2月13日12时,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达10824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390万亩,冬小麦受旱面积占8省播种面积的39.6%。
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
通知从8个方面对各地区各部门举办国际会议提出要求。
通知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服务发展、确保重点、规范管理、精简务实”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在华国际会议管理,严格执行中央和省(部)两级审批制度。
要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总量,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申办或承诺。凡不符合规定、无实质内容的国际会议一律不得举办或承办。如无特殊需要,未经批准,原则上不搞固定年会或与外方轮流开会机制。对已经形成机制的国际会议,要由该国际会议的业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会议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等进行评估,效果不明显的,应及时调整或清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确定国际会议的主题,不得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举办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国际会议。以国内议题为主的国际会议,除有专门规定外,应先按照国内会议报批和管理,再就涉外事项按规定报批。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精简国际会议,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坚决纠正国际会议规模越大越好的错误认识,避免片面追求参会人数。百人以上的国际会议要慎办少办。与国际组织及外国有关团体、机构共同举办或受其委托承办的国际会议,规模原则上不超过往届。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控制邀请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会,不得为提高会议规格随意使用 “峰会”、“国际论坛”等称谓。严格控制邀请外宾的规模和规格,未经履行必要手续,不得擅自邀请或对外协商邀请重要外宾来访。各地区举办国际会议或涉外活动,不得竞相抬高国内外会议代表的规格,不得相互攀比。
各地区各部门报送审批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请示,凡涉及申请财政拨款的,须事先会签财政部门同意;如涉及其他部门管理职能,应事先会签相关部门。应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在履行相关报批手续后编制会议预算,报财政部门审核。会议经费由我方全额负担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统一按照会议标准制定经费预算,我方负担的经费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各部门自行批准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所需经费,应在部门预算中自行调剂解决,财政部门不再另外安排经费预算。
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提供任何免费服务。会议经费由我方支付或由与会各方分担的,应严格执行经财政部门审核的经费预算及有关在华举办国际会议财务管理办法和支出规定。承办方应当根据会议经费预算总额安排会议议程和接待服务,不得安排非会议内容的接待服务。会议经费由外方全额支付的,我方不再另外安排会议经费补助。经常举办国际会议的城市,应当实行会议定点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支出标准,原则上参照中央级二类会议经费综合定额标准执行。要严格控制会议的住宿档次,并按照国际惯例不配备生活用品,不发会议纪念品,不赠送礼品,不组织公款游览、参观等。会议用餐以自助餐为主,可安排一次冷餐宴请,不再另外安排迎送宴请。外方参会人员除特邀代表外,其他人员往返路费及食宿费一律自理。
(本文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 )中新社北京2月12日电 (记者 阮煜琳)最近两天,中国北方部分干旱地区出现降水,部分地区干旱有所缓和。中国气象局最新监测显示,截至12日,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部分地区存在中至重度气象干旱,其中河南、江苏局部有特旱。预计12至13日,中国北方冬麦受旱区将出现弱降雪,但由于降水量小,气象干旱仍将持续。
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去年10月以来(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2月9日),华北大部、黄淮及江淮北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其中山东南部、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偏少8成以上。
持续少雨使中国华北、黄淮等地气象干旱迅速发展。2月9日的监测结果显示,上述地区气象干旱等级普遍达到中至重度,其中河南中东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达特旱等级。
气象专家指出,此次华北、黄淮地区的气象干旱具有降水量异常偏少、持续无降水时间长、气象干旱强度强等特点。
分析华北大部、黄淮等地发生气象干旱的原因,中国气象局气象专家指出,主要是由于2010年10月以来冷空气势力强而南方水汽输送条件差。去年7月以来,快速发展的拉尼娜事件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影响,从秋季开始,全球热带和副热带大气环流发生明显调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减弱,导致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很难输送到长江以北地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今年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长时间维持经向型特征,使得中国东部偏北气流加强,引导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华北、黄淮等地长期受冷气团控制,冷暖气流交汇很难出现在长江以北地区,造成华北、黄淮等地缺少有效降水,气象干旱发展。
2月9日08时至12日08时,华北、黄淮旱区出现降水天气,华北大部及山东西部、河南降水量有1~5毫米,江苏和安徽的中北部、河南中部和南部有5~10毫米,其中河南东南部超过10毫米。但山东中东部、河北北部等地基本无降水。
气象专家表示,上述降水过程对旱区气象干旱缓和产生有利影响。监测显示,2月12日,河南、河北的大部为轻旱,山东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存在中至重度气象干旱,其中河南东部和江苏北部局部有特旱。
根据2月9日对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安徽5省田间调查,干旱对已灌溉的冬小麦影响不大,大部地区小麦越冬状况良好,苗情正常,但部分冬前未灌溉或者灌溉条件较差的旱地、坡地冬小麦苗情比常年同期偏差。
中国气象局预计,12日至13日,中国北方冬麦受旱区将出现弱降雪,甘肃东南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西部、江苏北部将出现不足2毫米降雪,但由于降水量小,气象干旱仍将持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