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中国科学院5日消息,由该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新疆冰川近期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近30年来,随着气温升高,冰川出现剧烈的消融退缩,冰川融水径流量普遍增加,并对气温的依赖性增强。

  这项发表于《第四纪研究》杂志的最新研究成果称,在所研究的1800条冰川中,过去26-44年间,总面积缩小11.7%,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243平方公里。由于新疆各流域中冰川的分布、变化特征以及融水所占河川径流的比例不同,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对新疆各个区域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表明,在塔里木河流域,冰川水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冰川消融会给该地区带来灾难性影响。目前该区冰川消融正盛,估计今后30-50年,升温条件不变,冰川融水量仍会维持;未来20-40年,天山北麓水系中,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趋于消失,大于5平方公里冰川消融强烈。因此,以小冰川居多的河流受冰川变化的影响较大。

  东疆盆地水系中的冰川数量少,并处在加速消融状态,河川径流对冰川的依赖性强,冰川的变化已经对水资源量及年内分配产生影响,水资源已经处在不断恶化之中;对于伊犁河与额尔齐斯河流域,未来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在数量上可能有限,但会大大削弱冰川融水径流的调节功能,而气候变化对积雪水资源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据悉,新疆的冰川水资源居全国第一,在新疆水资源构成和河川径流调节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新疆冰川近期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课题,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同资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们一直担心,随着气候变化情况恶化,来自北极地区的冰冷海水可能把欧洲冰冻,即欧洲局部地区温度下降、海港封冻。但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这种预测有疏漏。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迈阿密大学研究人员丽莎-比尔说,欧洲冰冻的预测忽视了另外一股洋流——“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这股暖流源自非洲南端印度洋与大西洋交汇处。实地观测和计算机模拟的综合结果显示,随着气候变化,“厄加勒斯暖流”对于欧洲气候的影响不断增强,它会把温暖的海水从印度洋带入大西洋。

  西欧沿海地区的温度比北半球许多同纬度地区要高,原因是“北大西洋暖流”每年从赤道带来大量温暖的海水。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机构曾预测,气候变化会使北极地区的冰大量融化,大量冰冷的海水流入大西洋,减弱“北大西洋暖流”的效果,导致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温度大幅下降。

  丽莎-比尔认为,自己的研究表明包括IPCC等权威机构在内的气候变化预测都有存在缺陷的可能。她说,对非洲等地区海域的观测数据现在仍然偏少,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厄加勒斯暖流”等的监测,以更加详细的数据来为气候变化决策提供参考。(黄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王元丰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形成一纸不具法律效应的协议,令人失望地结束;随着2010年墨西哥坎昆大会仅取得小幅进展,对于未来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减排资金和技术的落实,世界主要国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越来越多地无法满怀信心。
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工作重心放在振兴经济、增加就业上,气候变化已经远不像2009年以前两年那样是世界舆论的关注点和国际外交的热点,人们的重视程度逐渐淡化。
看看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也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四成以上国家的情况。
尽管奥巴马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提出的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方案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认为减排力度和承担的责任远远不够;尽管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以控制排放总量和交易为核心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但是,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已过去,经多次波折参议院也没有通过这一法案,而且随着中期选举后的新国会的产生,按美国媒体的预测这一法案可能几年内都无法通过。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对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可度正在降低:根据盖洛普公司调查,2010年48%的中间立场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被夸大了,而在两年前的2008年这个数据是35%。在2011年初,拉斯姆森能源升级机构的调查显示:尽管58%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要问题,但只有33%的美国人认为是严重的问题,38%的美国人并不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包括17%的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严重问题。此外,44%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是行星长期运行趋势导致,只有44%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造成的。
中国的情况也不能让人乐观。社会上,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则像“知识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词汇一样,时髦过后,热情大减。美国皮尤(Pew)调查机构调查显示,中国比美国更不关心全球变暖问题,只有24%的中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然而,气候变化却不随着人们对其淡化和漠视而有所减缓,其所导致的灾害日益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了42%,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占自然灾害的比重已经从50%上升到82%。
美国媒体盘点2010年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时指出,2010年是名副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其中气候灾害就导致近17000人丧生,比全世界过去15年来死于坠机事故的人数总和还要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指出:2010年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2010年中国气候极为异常,极端高温和强降水等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因灾死亡4800多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也异于常。
刚刚进入2011年,就不断遭遇气候灾害。美国大部分地区受到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大风雪吹袭,积雪厚达76厘米,陆空交通陷于瘫痪。在我国,南方大范围刚刚经历让多个省份的人民饱受影响的冻雨,而北方则在经历大范围的干旱。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实现2020年我们的节能减排的承诺,我们要真正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要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范围,推动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转变,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国际上,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将在今年年底召开。然而,如果世界各国之间不减少猜忌和不信任,各国不是将经济增长置于可持续发展之上,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够切实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在减排目标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上采取令发展中国家信服的行动,德班会议大概将同样难以取得重大进展。
难道已经频发的气候灾难还不足以提出警示,必须要经历更加重大、损失更加惨痛的气候灾难,世界各国才能真正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4-28 A2 观察 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长期气候转变可能会影响地球板块变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9日消息,近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显示,长期气候的转变可能会影响地球板块运动变化。通过与德国及法国科研人员的合作,他们建立起模型,将过去1000万年间印度板块运动和印度洋季风联系起来。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加姆皮罗-埃法达诺(GiampieroI affaldano)博士称:季风带来的降雨量逐年上升,这使印度板块运动也随之加快。科学家们计算出过去1000万年内季风如何对喜马拉雅山东部进行侵蚀。结果显示喜马拉雅山东部被侵蚀的岩石量非常惊人,这些改变足以解释印度板块发生的运动,改变幅度甚至可达每年1厘米。

  埃法达诺博士说:“这项研究意义在于它首次确认长期气候变化对板块运动施加影响,我们知道很多地质现象由板块运动引起,如大陆的漂移,大洋的闭合,及山脉形成。但我们找到了相反的规律:长期尺度上气候改变同样会对地质作用产生影响。”科学家们希望此项研究提出的新观点有助于预测如此次日本大地震那样的大规模地震活动。


风导致印度板块运动变化幅度可能达到每年1厘米

  埃法达诺博士说:“当板块边界之间存在应力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地震,而为了更好理解地震诱发因素,你必须全面了解所有相关应力元素。而研究显示,长期的气候改变可能也属于因素之一,在之前工作中是没有考虑到的。”

  早些时候科学家们宣称,由于板块相互靠近,欧洲正在逐渐潜入非洲大陆下,地中海将消失。地质学家表示,如果板块之间运动突然出现了减速或停止,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种运动即将改变。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地震给人类带来强烈震撼

  3月11日,9级大地震袭击日本,震撼世界。日本抗震技术世界第一,但在自然的咆哮面前,先进的技术,依然没能挽救至少1.3万国民的生命。在大多数人看来,地震并非人力所能影响或控制,但是,最近的报告却显示,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行为,也可能加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这对因利益之争而进展艰难的联合国气候谈判,能否敲响警钟?

  气候谈判的新“黑色注解”

  如果说地震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可能很多人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最近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板块运动,进而增大产生地震的可能性。

  这一研究报告13日经媒体披露,三国科学家称,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地球板块运动,从而刺激地震的发生。媒体称,这是科学研究第一次将气候变化与地壳运动相联系。之前科学界公认的模式是,地震引发的地壳运动会对气候变化带来影响。

  三国科学家认为,地壳活动和气候变化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人类长期持续的气候活动也可能诱发地壳变动,带来能给人类以重创的大地震。

  三国科学家主要是以印度洋季风对印度洋板块的影响为例,来解释地震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根据他们制作电脑模型分析的结果,印度洋季风在1000多万年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地壳印度洋板块的活动。季风使得该板块活动加速大约20%,每年多移动约1厘米左右的距离。

  但科学家们也强调,虽然板块运动可能会导致地震出现,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非突发性的事件。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否会导致更大规模地震的发生,还没有得到相关证据的证实。

  尽管如此,这一研究报告依然引发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它也给目前进展并不乐观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增添了又一个“黑色的注解”。

  成果寥寥的“曼谷长谈”

  就在澳法德三国科学家有关“气候变化与地震关系”研究报告出台的同月,4月3日至4月8日,联合国也再次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气候变化会议,但结果并不令人乐观。

  “失败的曼谷会议”

  这是4年来在曼谷举行的第三次有关气候变化的会议,这次会议需要将去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细化,同时为今年年底在南非德班举行的新一届气候变化大会提供议题。

  坎昆气候大会通过两份决议,敦促发达国家提高减排决心,要求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决议还决定成立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但此次大会只是就这些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磋商。这也是作为气候大会“附属会议”的曼谷气候会议的主要目标。

  曼谷气候变化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二:一是有关气候变化的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的议程重置;二是对《京都议定书》是否延长问题进行讨论。但是,马拉松般开了6天的会议后,与会各国代表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具有实质性的合作协议。

  “与其说这次会议失败,倒不如说看好这次会议的人从一开始就不多。”英国《每日电讯报》说。

  联合国方面也承认,此次会议“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讨论《京都议定书》之后的各国减排目标,但会议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有效安排。”

  争论的依旧是责任

  作为国际社会最重要减排协议的《京都议定书》即将在2012年底失效。围绕该议定书是否该继续的问题,也成了曼谷气候会议的焦点。实际上,这也是此前所有气候会议的焦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此问题的分歧和争论,占据了曼谷会议的大部分议程。

  发达国家认为,《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减排规定严格,而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却没有那么严格,所以需要对《京都议定书》进行修改,反对原封不动地延长《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条款。不少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京都议定书》经过全球讨论,且被实践证明有效,因此应该继续在2013年之后延长。

  对于目前的僵局,联合国方面忧心忡忡,“如果《京都议定书》失效,又没有达成新的全球协议,那国际减排领域有可能出现真空。”

  现实利益与未来危机,孰重

  人类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将引发人类自身的危机。这在数十年前,便已成为共识。为此,各种国际会议在最近几年也十分频繁。

  “协商多,协议少”

  从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至今,国际社会召开了两次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全会”,今年年底在南非德班则将举行第三次气候变化大会。

  在三次气候大会期间,通常都会有3-4次小规模的附属会议,曼谷会议正是如此。因为涉及具体的减排内容谈判,这些小会议,实际上比“全会“更为激烈,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代表的“舌战场”。

  对于气候变化,不能说各国政府不予重视,数年来前前后后进行了十多轮会谈。但关注多,分歧也多,大大小小的会议,真正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大部分的会谈都以“共识”、“声明”等形式结束。结束之后又开始下一轮讨论,主题几乎相似,长期的马拉松式讨论令国际媒体也疲惫不堪。

  英国媒体认为,国际气候谈判之所以陷入“协商多,协议少”的困境,最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两者核心的争议之一,是《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认为,与制定《京都议定书》的1997年相比,国际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已经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强劲力量,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在减排方面,就不能按照15年前的模式。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上负有“历史责任”,因此应该更多履行减排任务,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

  谈减排,更是谈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无论强调“现实”还是强调“历史”,核心就在于减排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气候谈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次利益的谈判。此外,对“看得见的发展利益”与“看不见的未来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疑“颇费思量”。

  面对气候谈判背后的利益诉求冲突,有观察人士预言,国际气候谈判今后的路会越来越难走。上月震撼世界的日本大地震,以及科学界“地震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能否给“执着”于现实利益的各国真正敲响警钟,从而推动德班气候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对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张乐 综合报道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英国广播公司4月11日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7年曾出台报告,称到2100年,海平面至少上升28厘米,这一数据是指全球平均值。目前,荷兰一组科学家将所有可能影响海平面上升的因素考虑进去,用计算机模型的方式预测了世界各地区海平面上升的不同情况。研究显示,此前的海平面上升情况显然被低估,纽约受创将最重。

  这份新的预测图考虑了洋流、温度、海水盐度等因素的差异和变化,但不包括潮汐和风力引发的短期变化。预测图显示,如果全球变暖以当前趋势发展,北冰洋等地区的海水盐度将会降低,因为冰架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淡水融入海洋中。

  冯德尔沃等人详细预测了13个地区的海平面变化情况,纽约受到的影响最大,其他可能受到重创的地方还包括加拿大的温哥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马尔代夫等。研究显示,那些越靠近冰架融化的地方,其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小。这是因为格陵兰岛以及南极洲的冰架重力吸引了水量。这种重力会将水引向岸边,不会大幅度增加海平面高度。

  因此,格林兰岛冰架融化越多,对纽约越有好处。而如果南极洲融化,纽约将遭受重创。最靠近格陵兰岛的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将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小的城市。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一期英国《自然·通信》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气候变化已明显影响了芬兰不同颜色猫头鹰群体的比例。由于近30年冬天越来越温暖,当地同种群不同颜色的猫头鹰在生存竞争中的优劣地位随之变化,导致它们的比例发生变化。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当地名为“灰林鸮”的一种猫头鹰跟踪研究了几十年。这种猫头鹰分为棕色和灰色两种颜色,过去棕色猫头鹰数量相对较少,但近30年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棕色猫头鹰在当地猫头鹰群体中所占比例已从30%上升到约50%。
 

  研究人员认为,棕色“灰林鸮”的增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通常在严酷的冬天,棕色“灰林鸮”与灰色“灰林鸮”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是因为在寒冬 大雪中,前者更容易被其天敌发现,另外棕色“灰林鸮”新陈代谢率更高,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食物,这在缺乏食物的冬天也成为劣势之一。
 

  因此,在过去天气更为寒冷时,棕色“灰林鸮”的数量并不多。而近30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天越来越暖和,棕色“灰林鸮”在竞争上的劣势相对减少,其数量也就出现增长。(记者黄堃)

 

 

相关阅读:

 

全球变暖之前的阿拉斯加 美丽的黑白北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拍摄的北极照片,不仅仅对绘制阿拉斯加北部的地图有帮助,也捕捉了那一时期北极的壮丽景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一期英国《自然·通信》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气候变化已明显影响了芬兰不同颜色猫头鹰群体的比例。由于近30年冬天越来越温暖,当地同种群不同颜色的猫头鹰在生存竞争中的优劣地位随之变化,导致它们的比例发生变化。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当地名为“灰林鸮”的一种猫头鹰跟踪研究了几十年。这种猫头鹰分为棕色和灰色两种颜色,过去棕色猫头鹰数量相对较少,但近30年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棕色猫头鹰在当地猫头鹰群体中所占比例已从30%上升到约50%。

  研究人员认为,棕色“灰林鸮”的增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通常在严酷的冬天,棕色“灰林鸮”与灰色“灰林鸮”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是因为在寒冬大雪中,前者 更容易被其天敌发现,另外棕色“灰林鸮”新陈代谢率更高,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食物,这在缺乏食物的冬天也成为劣势之一。

  因此,在过去天气更为寒冷时,棕色“灰林鸮”的数量并不多。而近30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天越来越暖和,棕色“灰林鸮”在竞争上的劣势相对减少,其数量也就出现增长。

  根据自然选择理论,人们认为气候变化会对不同物种的生存造成不同影响,但有良好观测记录的实例并不多,本次研究则提供了这方面的有力证据。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南海北部低盐水团分布和时间演变是由于变化的风场所导致的河口外面流场的变化而形成的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重点实验室(LED)在揭示南海北部夏季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夏季上升流与珠江冲淡水东扩是南海北部陆架区两个重要物理过程。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航次观测或数值模拟的基础上,但观测信息时空分布有限,而数值模式对近岸复杂物理过程的模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LED王东晓团队与大气物理所合作,运用集合卡曼平滑(Ensemble Kalman Smoother)同化系统对上升流和珠江冲淡水东扩的时空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到新的结论。
 
新研究表明,流所诱导的上升流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地形变化的作用导致了南海北部上升流关闭时间尺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南海北部区域出现的孤立低盐水团是由于变化的风场(有益于上升流的风的反转)所导致的河口外面流场的变化而形成的;水平涡度的剪切导致了冲淡水的影响深度在汕尾外海附近发生明显变化。
 
该项研究成果(The 4-D structure of upwelling and Pearl River plum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summer 2008 revealed by a data assimilation model)已被国际期刊《海洋模拟》(Ocean Modelling)在2011年2月发表。
 
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来源: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更多阅读
 
《海洋模拟》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大量证据显示,地球进入一个新的超级风暴周期(kexue.com 配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0日消息,科学家日前公布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地球的磁极正在翻转,而美国的暴风雪就是磁极变化的产物。大量证据显示,地球将进入一个新的超级风暴周期,美国这次的暴风雪仅是一个开始。新的冰河期难道真要来临了?

  据国外媒体报道,新证据表明,地球磁极摇摆不定,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地球开始进入冰河期。从2010年底英国的暴风雪、到今年年初澳大利亚飓风和洪水、再到最近的美国暴风雪,这一切异常的气候都是地球进入冰河期的表现。

  多位权威气候学家表示,连日来的异常气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开端而已,在接下来的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微型冰河世纪”。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北极圈夏季海洋冰层增加了49.7万平方英里,升幅为26%,这意味着海洋正变得越来越冷,即便是那些最坚定的全球变暖理论支持者也对此发现无异议。

  根据一篇名为“地球磁极的变化导致全球风暴”的研究文章,最近的暴风雪影响到了半个美国的1.5亿人。在澳大利亚,连绵不断的暴雨使得鲨鱼都游到了大街上,澳大利亚政府官员甚至发出“降水永远无法分流”的论断,他们认为降水将会在澳大利亚形成一个内陆海。

  登陆澳大利亚的飓风YASI中心风速达到每小时300多公里,而研究人员表示,由于地球磁极发生变化,未来飓风的速度可能比YASI中心速度还要快上一倍。

  研究显示,太阳磁场发生变化并对地球磁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地球的外围磁场,而且导致磁极摆动,连磁核都发生震动,洋流和气候自然会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地球的磁核在过去10年中向东偏移了65公里左右,更糟的是,偏移的速度还在加快。

  美国宇航局的报告中指出,地球磁场出现裂缝,电离层和对流层的风场受到影响。该报告还引用了一个会引起人们恐慌的推断:未来强大的风暴可能把加利福尼亚州的大部分地区从地球上抹去。

  更有甚者,有科学家在文章中写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的磁场即将消失,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是如此。地质记录表明,地球的磁极经常会发生倒 转,南极北极经常互换,这样的翻转平均每50万年发生一次,翻转过程大约持续5万年的时间。最近一次磁极翻转发生在78万年之前,科学家们认为,有迹象表 明地球磁极将会发生新一次的翻转。

  地球的问题可能还不仅是磁极翻转,大量迹象都表明,一个新的冰河期也许正在开始!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