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模仿女明星帕里斯—希尔顿
模仿女明星帕里斯—希尔顿

 

模仿美国总统奥巴马
模仿美国总统奥巴马

 

模仿性感女星梦露
模仿性感女星梦露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幻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拥有“即时变脸”绝活的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的想“变脸”,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整容风在全球日渐兴起,但是想立刻就换成一张脸,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现在,事情出现了转折,即时变脸完全有可能实现。近日,国外一位名为阿图罗—卡斯特罗(Arturo Castros)的软件开发人成功研发出了一项“即时变脸”的新技术。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该技术,在自己原有面容的基础上进行变脸,从伟人到演艺圈明星,想变成谁立刻就能实现。

  据悉,卡特斯罗的灵感来源于身份小偷,他随即联想到如果能获取一个人的脸部特征,继而将这些特征置换在他人的面部,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恰因这个联想,实现了该有趣的变脸技术。而脸部追踪器和脸部追踪库技术是研发该技术的主要“用具”。在名为“脸”的技术演示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面容通过该技术进行不同造型的变换,可以变成美国总统奥巴马、女明星帕里斯—希尔顿、歌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等等。虽然变化后的面容看上去略微有些模糊和扭曲,但是依然没有影响到该技术的神奇性,从视频中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当同一张面容变化到不同人的面容时,其眼睛、鼻子、嘴巴等轮廓以及其它一些面部特征的变化。最为有趣的是,就连他人面容上的胡子和黑痣等微小面部特征都能够变化得出。

  不过卡特斯罗表示,目前该技术只适用于真人的面容,暂时还不能模拟一些卡通形象的面容。而且,在使用该技术进行变脸时,一些小细节也会影响到变脸的效果,比如投影的光影明暗度,如果被投影者的脸型与照片相差过大,就会影响变脸效果。当然,该技术的出现也存在着利于弊,好的一面在于人们可以享受变脸的快感,可以变成自己喜爱的明星甚至伟人,坏的一面在于,该技术也可能被一些人利用,来影响他人的生活。但无论如何,该技术的出现,都代表着一种突破,科技带来的不止是进步,还会为生活增加更加多姿多彩的变化,为生活增添无穷乐趣。(尚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国际水资源问题专家22日说,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及所带来的气温升高可能导致阿尔卑斯山地区缺水。

  阿尔卑斯山地区拥有大量冰川、山泉,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降水充沛,因此拥有十分丰富的水资源。但近日在奥地利东部城市格拉茨举行的国际水资源会议上,专家们发出警告说,气候变化有可能会使阿尔卑斯山地区由富水变为缺水。

  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水源经济部部长约翰·韦德纳说,在2003年,一向湿润的阿尔卑斯山东部地区,包括施泰尔马克州突然发生干旱,这是大自然的警示,要求人们在控制气候变化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专家的担心也得到了统计数据的支持。观察数据显示,伴随着当地气温升高,在阿尔卑斯山位于奥地利境内的部分,过去100年降水量持续下降,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了25%,导致当地山泉数量明显减少。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与阿尔卑斯山水情的关系,欧盟正在执行一项名为“阿尔卑斯山缺水”的科学调查项目,对阿尔卑斯山的水源储量、环境温度、水温以及地下水位等进行观察,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冰川时代或将来临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位于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研究发现,在距今12.5万年前,地球曾经历了一段海平面的震荡期,那个时期的地球环境相对较为暖和。在此之后,地球进入了末次间冰期的时期,影响到当时全球冰川的变化。从这个研究推演,科学家认为,如果目前的气候环境依然保持着变暖的趋势,相似的情况就有可能重演。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9月11日的《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上。

  该项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巴哈马群岛上的珊瑚礁化石进行研究,使用了一种新的改进方法,可以较之前更加精确地计算珊瑚礁样品的年龄,从中发现,过去对数万年前海平面的研究需要调整,海平面曾经更加地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从12.5万年前开始,持续了大约数千年的时间,上下波动的幅度在四到六米,大约为十三至二十英尺,这段时期被科学家称为末次间冰期,其同时也是第四纪更新世中最后一次冰河时期。

  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质年代学家威廉G汤普森(William G. Thompson)介绍:地球在上述时期内的气候条件较为温暖,但这些气温条件也是最后一次超过今天的气温,如果目前在两极地区发生的冰盖持续融化现象继续发生,我们可能首先会进入冰盖以及海平面发生的变化的时期,这种波动的幅度将比目前对海洋观测中所得出的结论要大得多。

  目前,极地冰盖正在萎缩,按这个速度,海平面在未来的每个世纪将上升30厘米,大约为一英尺,而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关系到那些岛屿国家的存亡,以及生活在沿海地区城市的人们,因而,在未来的两个世纪中,海平面到底会上升多少和上升多快的问题将是海洋气候学家所关注的关键问题。

  我们目前的研究是重点了解地球在过去数万年的岁月中海平面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对未来海平面的走向进行预测。比如,现有的海洋潮汐涨落高度仪器(验潮仪)的数据可以倒推到一个世纪前,但是这些数据在地质活动中动则数千数万年的岁月中,显得过于渺小,我们需要对海洋地质活动有一个长远的变化趋势研究,以找出其中的规律,特别是当史前地球环境与现今的环境大致相当时,具有何种的变化情况以及特征,便是科学家关注的重点,比如,对上述末次间冰期的研究,就可以关联到今天的海平面发展趋势。

  在末次间冰期间,海平面的平均高度比今天要高出6米,将近20英尺。但是,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个时期的海平面却是不稳定的震荡期。为了更加地准确估计相关的地质活动年代,地质年代学家威廉G汤普森研究出一种新先进的铀和钍同位素比值法用于传统的珊瑚测年法。而在该方法诞生之前,科学家们从珊瑚测年法所计算出的末次间冰期相关结论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为之前的结论认为,在这段时期内,海平面是相对稳定,并没有存在震荡期。对此,威廉G汤普森认为:我们现在通过最新的方法研究珊瑚礁化石样本,分析末次间冰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这些新发现可以重新修订地球海平面年代变化表。

  在进行数万年前地球海平面高度变化的研究中,地质年代学家威廉G汤普森小组中还有同样供职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艾伦柯伦(H. Allen Curran)和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的布莱恩(Brian White),以及伍斯特学院的研究人员马克A威尔逊(Mark A. Wilson),这些巴哈马珊瑚化石专家认为:目前的研究中取得的关于海平面变化的地质证据是令人信服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进一步将海平面震荡的时间范围缩小到更精确的区间内。

  之所以将珊瑚礁化石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珊瑚礁生长于海平面附近,化石中隐藏着海平面高度变化的信息。比如,当两块巴哈马珊瑚礁化石由于波浪的作用,在侵蚀面处发生分离,其中一块珊瑚礁信息显示,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出大约4米,即13英尺,另外,当海平面下降时,珊瑚礁同样会出现被海水侵蚀的记录。

  这样,我们通过对比珊瑚礁化石的侵蚀痕迹,就可以了解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大概年代,当然,推出的年代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的缩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海平面大约于12万年前进入一个震荡期,相比较于过去五千年的海平面较为稳定的情况,数万年前地球海平面的震荡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汤普森认为:这样看来,末次间冰期的冰盖稳定性要明显低于今天的情况。如果目前的全球表暖趋势继续下去,将可能导致一个类似的末次间冰期的到来,将影响到极地冰盖,进而反作用于海平面的稳定性。(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8月29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了一种能测量人体单个细胞温度的纳米温度计,并首次证实细胞内部温度并不像整个机体那样遵循平均37℃的标准,不同细胞个体在温度上往往存在显著差异。对这一差异的研究将有助于开发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该研究由普林斯顿大学的杨浩(音译)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林利维(音译)负责。他们在美国化学学会(ACS)第242次全国会议上公布了这一成果。

  杨浩说,从化学角度对细胞进行研究,温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不同的化学反应都有可能使其发生变化。但今天,在海量的科学数据和文献中与此相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要想了解更多细胞内部的奇妙世界,就必须弄清楚细胞的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为了测量比针尖还小的细胞的温度,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特制的纳米温度计。该温度计用镉和硒的量子点制成,小到足以进入单个细胞。当温度变化时,这些量子点就会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专门的仪器对这些光进行“解码”就能发现细胞的温度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内部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都会产生热量。但有些细胞要比其他细胞更活跃,因此释放出来的热量也更多。杨浩的团队还通过刺激细胞的方式,提高细胞的生化活性,以观察其对温度的影响。

  杨浩解释说,这些温度变化可能与身体的健康状况相关。细胞内部温度的变化可能会改变DNA的工作方式或蛋白质分子的运行机制。如果温度上升到足够高时,一些蛋白质可能会发生改变并停止生产。

  杨浩说:“长期以来,不少科学家都怀疑人体内的细胞具有各自不同的温度。但通过实验对该推测进行证实,这还是第一次。这让我们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或许温度变化是一种人们所不知道的、细胞间相互沟通的新方式。”

  研究人员称,目前他们正在试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找出这种温度变化的调节机制,该研究有望在未来开发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测量温度是科研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之一。随着晶体管等在内的很多器件尺寸越来越小,在微观环境中测量温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在几年前,日本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小的碳纳米温度计,这种温度计直径不到头发的1/500,能精确到0.25℃,可用于电子线路检测、毛细血管温度测定等诸多方面。而文中所述的纳米温度计更是小到足以进入单个细胞!这一成果无疑为满足越来越高的温度测量要求提供了新手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人们经常开玩笑说“地球真小,在这里我们竟然都能遇到”,而事实上地球也确实不会再“大”了。科学家近日研究表示,地球不会再“长大”了,地球半径平均每年也只变化了0.004英寸(约0.1毫米),相当于人们每根头发的厚度,该变化幅度在统计学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据来自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的研究人员吴小平(音译)表示,他们得出的这个研究结果足以表明,虽然现在仍存在测量不确定性因素,但目前地球并没有变大的趋势。

  在达尔文时期,就有一些科学家计算推论地球有可能会增大或收缩,那时大多数人们都对该结论深信不疑。直到科学家研究出板块构造论,对地球岩石圈的大规模运动及地球最外层地壳进行了充分解释后,才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的一些错误想法。但即使人们在半世纪前接受了板块构造理论,一些专于研究地球和太空的科学家仍然继续在不同科学根据下,对地球体积进行研究,一心想要对传说中的地球膨胀或收缩的传闻一探究竟。而美国宇航局的这次研究,正是曾经科学家们对地球体积探索的一个最好总结。

  据了解,美国宇航局的研究人员在这次研究中使用了一部太空测量基础工具及一种全新数据测量技术,通过计算得出了固态地球半径随着时间流逝的平均变化率,还考虑到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物理学现象对地球半径的影响。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在全球范围内精心选出的地点中,通过使用大地测量学技术,其中包括卫星激光测距,超长底线干扰量度法,以及GPS定位系统,来获取地球表面运动的相关数据。且科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的重力量测及气候监控卫星(Nasa's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和海底压力模型对地球重力进行了测量,随后通过将获取数据与测量结果进行共同研究,弄清楚了海洋上的重力变化数据。

  同时,科学家对地球的周长也十分感兴趣,这是因为如果想要将地壳运动放在适当的环境下来研究,就需要寻找一个参照系来对地壳运动进行评估。地球半径上的任何显著变化都会改变我们曾经对地球物理过程的理解,而且对名为“地测学”的科学分支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对地球形状、重力场以及地球随着时间如何变化的相关测量。为了进行这些测量,全球科学社区还建立了国际陆地参考系,科学家将会利用该参考系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多角度监视,其中包括海平面上升幅度和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地球两极冰块数量的失衡以及在冰河时代后期,当覆盖地球大面积的冰原大量消融后,地表的持续反弹情况等等。(尚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最近在一项针对将近1400个物种的详尽调查中,科学家们发现,全球变暖正在迫使动物和植物向高海拔的山区和远离赤道的地区迁移,以此来躲避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温度上升。

  科学家们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向极地地区迁移的生物其移动的平均速率比先前预计的要快三倍,而那些向山区高地移动的生物其平均速率则是先前预计的两倍。

  这项针对动植物分布情况的评审研究已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参与研究的约克大学教授克里斯·托马斯(Chris Thomas)表示,虽然个体生物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就整体而言,似乎存在明确的证据可以证实气候变化正在导致大规模迁移的发生。

  “动植物远离赤道向着极地移动的速度比先前预料的要快得多。事实上,北半球物种向北和南半球物种向南的迁移速度大约为每十年16公里,”托马斯教授说。“这差不多相当于动植物与赤道之间每小时拉开20厘米的距离,这样的趋势每时每刻都在继续。它已经持续了40年之久,而且在本世纪余下的时间它将会一直如此发展下去。”

  生物在整体上远离赤道向着两极移动的速度固然惊人,但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知晓它与气候变化有关呢?对此,托马斯教授解释说:“部分原因在于,研究者们找不到大部分动植物向着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移动的其他合理解释,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在那些气候变暖越显著的地区,这种迁移的速度就越快。”

  “目前的气候变化正在慢慢脱离政治议程,但变化仍在继续,而生物也在作出相应的反应。随着气候的进一步变化,很多物种也许最终会陷入灭绝的危险境地,”他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从冰川变薄到水在蓄水层里的流动情况,以及地球内部岩浆的流速变慢,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等科研仪器提供的地球质量分布测量结果,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这些非常重要的自然过程

  北京时间7月29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本周表示,同地球上的很多居民一样,地球正变得中间越来越粗。格陵兰和南极冰架融化,是导致它中间隆起的原因。由于自转,地球从来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球形。就如同一名溜冰者的裙摆在她用脚尖旋转时上下飞舞一样,地球上的水更多积聚在赤道附近,而非两极。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多分校的航空航天工程师、一份有关地球膨胀的分析报告的联合作者史蒂夫-纳勒姆表示,大约2.2万年前,有数英里冰覆盖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随着冰融化,积冰产生的向下的压力减小,冰下的陆地出现“回弹”,这导致地球变得更圆。他说:“它有点像海绵,它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重新恢复原来的形状。”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观测到地球的膨胀部分正在收缩,但是最近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注意到,这种倾向发生逆转,地球开始变得越来越丰满,目前它的情形就像一个两端被挤压的皮球,但是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质量决定重力,因此地球的形状发生变化会影响质量的分布,从而对它的重力场产生影响。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GRACE)获得的数据,有助于科学家检测以下理论:积冰减少正在改变地球的形状。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是2002年发射升空的一对姊妹卫星,它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地球的重力场进行精确测量,监控冰的质量、海洋里的水量和大陆水量变化。该卫星每30天给地球表面拍摄一次照片,以便研究人员监控由重力场变化引起的积冰质量变化。

  他们发现,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冰川融化是导致地球中间变粗的最大因素,因为大量水被吸引到赤道附近。据研究人员说,这两个地区每年总共损失3820亿吨冰。这两个大陆上的冰量减少,将导致陆地反弹,使地球变得更圆,这一过程需要几千年才能完成。与此同时,地球中部的隆起速度大约是每10年0.28英寸(7.11毫米)。纳勒姆称,现在地球赤道的半径大约比两极的半径大13英里(20.92公里)。这意味着地球表面距离地心最远的点不是珠穆朗玛峰峰顶,而是一座厄瓜多尔火山的山顶。这些都是地球正在发生变化的强信号。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空间研究系主任拜伦-塔普雷并未参与这项最新研究,他说:“这是气候正在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强指示器。质量如何在地球体系里起作用,这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将近10年的记录结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纳勒姆表示,这项研究以后可能面临的威胁,是这两颗姊妹卫星很快就会失灵,也许这种情况今年就会发生。虽然美国宇航局正打算发射另一颗卫星,但是要到2016年以后我们才能用到这项技术,在这期间有关地球变化的科学数据会出现一段空白。(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项研究在追溯香蕉家族谱时发现,在过去的7000年里,香蕉几乎都没有与别的作物杂交。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黄色香蕉大多是通过克隆大量培育的,因此它们的基因也相同。这就使得香蕉在面对疾病、虫害和环境变化时变得不堪一击。

  来自澳大利亚堪培拉国立大学的Mark Donohue警告:“85%的香蕉是用于本地日常消耗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供应环节出了问题,后果非常严重。”19世纪爱尔兰爆发的土豆饥荒就是对为数不多的几个土豆品种过于依赖而产生的后果。

  澳大利亚香蕉种植者协会的CEO Jonathan Eccles说:“考虑到气候的差异性,从新几内亚到东南亚,野外应该会有不同的蕉类品种。如果能用于杂交,这对对抗蕉类疾病意义重大。”

  (源自Discovery News)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6日表示,他们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述。相关内容将以“本周论文”的形式刊登在6月10日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该成果有望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人体细胞控制系统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细胞活动,而生物传感器是人体细胞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控制环”的传感器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开特定的通道让钾离子流通过细胞膜,如同地铁入站口能够让人们进入站台的回转栏。钾离子参与了人体内关键活动,如血压、胰岛素分泌和大脑信号等的调整。然而,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为人们所了解。

  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信号的烟雾报警器,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

  研究人员发现,当钙离子与控制环结合时,构成了被称为BK通道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作出的反应是允许钾离子通过细胞膜。BK通道存在于人体多数细胞中,它们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首次证明控制环如何被激活,以及如何重新调整自己以便打开让钾离子穿过细胞膜的通道。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电生理学、生化和光谱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钙离子与控制环的结合以及控制环结构的变化。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化学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机械能。

  研究负责人、洛杉矶分校麻醉学系分子医学部副教授里卡多·奥尔塞斯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应了人体中BK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研究报告作者安诺希·贾沃荷瑞恩认为,人体分子生物传感器是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希望研究成果能够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复杂的生物传感器是如何运作的。由于BK通道和其传感器与正常生理机能的许多方面相关,因此研究人员还相信,生物传感器工作过程也许与疾病的不少方面也相关,例如,已证明BK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病有关。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了解BK控制环感应器以及通道是否涉及传感小分子(而不是钙离子),这些小分子在人体工作中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意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热源探测:温度仅变化0.5度,便能导致该种纤维颜色产生变化

  中新网6月7日电 据外媒报道,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能通过颜色变化显示伤口愈合程度的智能绷带。据悉,这种由液态结晶体制成的纤维,能根据创口温度变化,产生颜色上的变化——由红到蓝。

  发明团队领导人露易斯•范•德•维尔福表示,用这种纤维绷带包扎伤口,能大幅提升对反复感染和早期炎症的创口治疗效果。她说:“如果感染,伤口通常会升温。而如果供血正常,则创面温度会下降。”范德维尔福女士表示,她参与发明的这种纤维非常敏感,不到半度的温度变化就能引起颜色变化。她称,这款绷带能有效节省医生治疗外伤的时间和金钱。“我们主要针对慢性创面治疗——那些伤口愈合极慢的老年人、肥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

  英国约有20万名慢性创面患者。仅2008年,治疗这些患者的花销估计约31亿英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