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一位美国设计师发明了一种怪异灯泡。你可以设想一下,把灯泡顶端打碎,然后用锯齿状的碎玻璃割你的手,让流出来的血流进灯泡中,接着鲜血和里面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最后产生蓝辉光。  一位美国设计师发明了一种怪异灯泡。你可以设想一下,把灯泡顶端打碎,然后用锯齿状的碎玻璃割你的手,让流出来的血流进灯泡中,接着鲜血和里面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最后产生蓝辉光。
这位美国设计师称每个灯泡只能用一次,其目的是强调人们在“消费型社会”中对资源浪费的现状。这位美国设计师称每个灯泡只能用一次,其目的是强调人们在“消费型社会”中对资源浪费的现状。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一位美国设计师发明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辉光灯,它们必须用人血才能发光。一旦启动,它们就会发出奇怪的蓝色光芒,看起来好像应该属于一个非常时髦的夜总会。但不要被它们的外表欺骗了,实际上这种灯泡是一种用人血启动的化学灯。

  你可以设想一下,把灯泡顶端打碎,然后用锯齿状碎玻璃割破你的手,让流出来的血流进灯泡中,接着鲜血和里面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就会产生蓝辉光。研制者迈克-汤普森说,他设计这种灯泡的用途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重新考虑我们的一次性社会”。

  汤普森表示,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用掉3383度电,这相当于让4间房子连续开灯12个月。他在自己的网站上说:“我之所以设计这种灯泡,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让人们扪心自问,‘电会让一个人付出怎样的代价?’”他说,就像血失去太多会危及生命一样,电用得太多也会让环境陷入险地。

  一段由汤普森创作的视频显示,一个身处黑暗房间的女人把手指在锋利的玻璃边缘上划了一下,然后让鲜血流进灯泡中,没过多久它就发出亮蓝色光。灯泡内的化学物质和血液混合,就会发光。

  这位设计师在他自己的网站说:“为了让这种灯泡发挥作用,一个人要先打碎它的顶部,然后用他自己的血溶解里面的粉末状化学物质,才能使它发光。一个灯泡只能用一次,使用者必须考虑何时最需要光,迫使他们重新考虑对电力资源的浪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电力资源的可贵。”

  汤普森表示,人们只要轻轻一拨开关就能给家电器和电子设备提供电力,却从来不考虑电来自何方和环境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孝文)

  相关阅读:

  科学家发明新型无针注射器 打针疼痛时代不复返

  科学家发明飞秒激光技术 瞬时功率可达百万亿瓦

  达芬奇众多发明抄袭中国?中国人点燃文艺复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传达·芬奇众多发明“抄袭”中国

  郑和的航海图

传达·芬奇众多发明“抄袭”中国

  达·芬奇设计的大炮

传达·芬奇众多发明“抄袭”中国

  达·芬奇的齿轮(右)与中国最早齿轮对比

  震惊世界的《1434》中文版即将面世,英国史学家孟席斯呼吁重新评价欧洲中心论史观:

  记者昨日获悉,《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中文版即将在下月初面世。本文作者加文·孟席斯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英国史学家,继《1421:中国人发现美洲》提出中国人比哥伦布还要早7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他在书中再次爆出惊人观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应该归功于中国人!

  书中声称,这支中国舰队曾携带了一批中国科技典籍到意大利,而文艺复兴中的巨匠达·芬奇的许多设计发明实际上是借鉴了这批科技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机器的设计,而非原创。

  记者采访本书译者、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硕士杨立新、社科院的研究员罗丽萍,与读者一起了解孟席斯的惊人观点。

  中国人点燃文艺复兴?

  6年前,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宣布: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中国人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 这一观点让全世界为之震惊!6年后,孟席斯在这本《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扔出了更大的爆炸性观点。这次,他宣布文艺复兴也是中国人引发的。孟席斯梳理了大量中国史料,在每个细节上都力图严谨。本书展示了一些中国古代发明的机械的设计图,这些图均出自于中国古籍,包括1313年问世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于15世纪30年代以前问世的中国古代书籍。通过与达·芬奇等人的设计图对比,会发现达·芬奇等人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是从中国舰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许多机器设计图和中国古籍《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

  孟席斯这一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再次激起历史学家们的批评声浪。而孟席斯却说:“当前历史教材中的理论才是彻头彻尾的垃圾,对这些垃圾执迷不悟的家伙并不是我这个‘幻想家’,而是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

  证据1:郑和绘制了美洲地图

  学界都认为是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事实是,早在哥伦布扬帆启航的18年前,他就已经得到了一张美洲地图,这在他的航海日志中有所记录。试问怎么能够说在你事先已经得到一张该地地图的情况下发现了那个地方呢?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质疑麦哲伦。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是用这位伟大的葡萄牙探险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事实是,麦哲伦是在一张航海图上看到这条海峡的,那为什么还要用他的名字来给这条海峡命名呢?这不合情理。

  早在1507年,马丁·瓦尔特泽缪勒就出版了他的美洲地图和太平洋地图,比麦哲伦启航要早12年。而在1515年,也就是麦哲伦启航前4年,约翰内斯·肖纳尔出版了一张标明了据说是麦哲伦“发现”的这条海峡的地图。然而这两位制图者,一个是来自德国乡村的没有任何航海经历的牧师,一个是法国东部的制炮工匠,同样没有见过大海。那么,他们的地图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时有条件绘制的,只有奉命出使各国的郑和了。

  达·芬奇只是照着“画”?

  孟席斯宣称,达·芬奇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也是从中国船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因为他的许多机器设计图都和《农书》等中国古籍内的机械设计图“惊人相似”!“达·芬奇基本上只是将中国人的机械设计图用三维立体方式重新画了一遍,并做了大量的改进。”孟席斯说。

  证据2:达·芬奇众多发明与《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

  达·芬奇除了是著名的画家之外,他还是一个非凡的器械设计发明家。但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发明的机械的设计图(这些图均出自于中国古籍,包括1313年问世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于15世纪30年代以前问世的中国古代书籍),并与达·芬奇等人的设计图对比,会发现达·芬奇等人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是从中国舰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许多机器设计图和中国古籍《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也就是说,达·芬奇等人的很多发明,很早以前就被中国人使用了。

  中国船队给意大利带去大米

  孟席斯在《1434》中提到,1434年,一支由4艘船组成的中国船队抵达意大利,带去了当时中国人掌握的各项科技资料。这支船队只是中国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大型船队的一小部分。这支中国船队还派出特使从威尼斯前往佛罗伦萨市,向罗马教皇尤金四世转交了天朝皇帝的大量礼品,其中包括一些西方世界当时没有的世界地图、天体图和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从而引发了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

  孟席斯举例称,出自达·芬奇的飞行器草图其实就是这支中国舰队带来的技术。他之前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有一支船队来到意大利,船上载有各种先进器物和世界上第一套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超过10万个实用发明由此传到欧洲。在达·芬奇的画册中,包含了降落伞、步枪等几百项发明,我认为那不是他发明的,而是他根据《永乐大典》中的图案,重新设计而已,只要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包括日心说,也不是哥白尼提出来的,而是中国的郭守敬。”

  他还指出,“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人也吃大米,大米就是郑和船队带来的,中国的精耕农业和水利技术,让意大利成了欧洲当时最富裕的国家。”孟席斯在书中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了多项具有革命性发明创造的国家,这些发明创造包括造纸术、火药、金属冶炼、复杂的水车灌溉系统以及嫁接技术等。

  绝非哗众取宠之作

  加文·孟席斯:英国皇家海军退伍军官。1937年生于伦敦,几个月后被父母带到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英国。1953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在皇家海军的服役期间,他曾率舰沿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迪亚斯、卡布拉尔和达·伽马的航线行遍世界。退伍之后,他曾多次走访中国与亚洲各国,专注于研究郑和率领的中国舰队先于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

  本书译者、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硕士杨立新告诉记者,这本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但也不同于现在市面上的“虚构历史小说”,所以翻译起来还是颇费周折的。比如作者引用的许多关于中国史的内容是经过其他国外学者翻译,作者直接拿过来用的;因此常常出现只有引文,没有注明出处的问题。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史学著作可谓浩如烟海,要凭借仅有的几句英文,找出它们到底出自哪里,并不容易。“为此我也曾多方请教母校的老师,还有现在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同学。”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罗丽萍接受采访时指出,虽然饱受国外专家的批评,但是《1434》绝不是一部哗众取宠之作。她说,写作本书之前,作者是做了大量工作的。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跑了很多地方,并利用他已有的航海知识,以郑和远洋舰队为切入点,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就像研究达·芬奇的专家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丁·坎普评价的那样,他认为孟席斯的观点“非常具启发性、非常有趣,但是仍需进行更艰苦的深入研究”。

  相关阅读:

  英展出达芬奇人体解剖素描 精确度准得惊人(图)

  破解达芬奇密码:神秘女子画像竟值上亿美元(图)

  意大利壁画暗隔藏玄机 或存达芬奇迷失百年画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编者按:

  4月28日,新京报社论以《“皮革食用明胶专利”不容轻描淡写》为题,文章一经发表,引发公众高度关注。一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似乎成了皮革食用明胶的“罪魁祸首”,成为众矢之的。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审查员卢学红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向人民网投稿,希望通过从专业角度的分析来澄清某些事实。以下为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的原文刊登。

  2012年4月28日,《新京报》以《“皮革食用明胶专利”不容轻描淡写》(下称《明胶》)为标题发表了社论,在文中对国家知识产权局曾授予的两件“利用皮革废料提取食用明胶”的相关专利申请提出质疑(该两项专利目前已无效),认为“有害发明获得专利,对国家的权威和法规的严肃性造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这一行为不容轻描淡写,而应该进行彻底的调查和究责。”

  作为一个从事专利工作10年的所谓“业内人士”,如果此前仅为公众普遍缺乏基本专利素养感到不安的话,此次看到影响较大的媒体在社论部分公然发布不经调查、完全错误的言论,感到由衷担忧。

  国家知识产权局曾授权有关专利完全合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于作者所提到的两件专利申请进行的授权,完全符合我国《专利法》的规定。

  众所周知,技术在本质上是中性的,技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都取决于人对技术的使用。在技术本身没有好或者坏的评判前提下,对技术的滥用才构成违法行为。依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了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违反法律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创造与法律相违背,因而不能被授予专利权,例如吸毒的器具、伪造国家货币的设备等都属于违反法律的发明创造,不能被授予专利权。而发明创造并没有违反法律,但是由于其被滥用而违反法律的,则不属此列,例如用于医疗的各种毒药、麻醉品、镇静剂、兴奋剂和用于娱乐的棋牌。很显然,高铬明胶本身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

  此外,《明胶》文中,作者认定:“皮革转化为食品,谁能接受?那些批准皮革明胶专利的人,恐怕也不愿把自己的皮鞋吃进肚子里吧。”首先,这两项发明申请中提到的都不是“自己的皮鞋”,而是也来自于动物之皮的“碎革皮”。既能制鞋做包,又能煎炸红烧的猪皮等动物皮革本身就能“既进得工厂、又入得厨房”。社会公德依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生变化,先进“工厂”再进“厨房”的“碎革皮制食用明胶”,在相关规范出台之前,在“食品安全”还没有成为社会主要问题的时期,其反倒是废物利用的先进技术,因而获得专利权并不违反社会公德。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粮食不足,战士们煮皮带皮鞋吃时,你试试看穿越过去控告首长们“让战士吃皮鞋皮带是违反社会公德的”?

  具体来说,《明胶》文中提到的两件授权后失效的专利,一件发明专利申请号为98112702.9,发明名称为“一种制备高铬明胶的方法”,申请人在说明书中明确指出该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铬含量超过该标准,即2mg/kg的产品,同时明确“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铬的食品和药品的添加剂,即高铬明胶,以作为补铬食品和补铬药品的原料。”另一件发明专利申请号为98104622.3,发明名称为“用碎革皮生产药用明胶的工艺”,该发明基于“废弃堆积的蓝矾碎皮含有许多有害成分和致病细菌,明胶生产者既不敢用其制作食用明胶,再当成垃圾废弃后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构思,其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以制革业废弃的低等劣质的碎革皮生产出完全可达到国际药用明胶标准要求的高级药用明胶产品的新工艺”。

  可见,从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该两项发明是完全合法的。值得说明的是,这两份发明专利申请都是基于我国于1995年制定的国家标准GB6783-94(即《明胶》一文中提到的“《食品添加剂》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而提出,并且在说明书中对该标准进行了具体说明。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这两项发明专利的授权决定都是基于当时的行业规范做出。

  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明胶》中,明文记载了“本标准适用于以动物之皮、鳞为原料所生产的食用明胶”。碎革皮也是“动物之皮”,在2005年《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出台之前,对符合《专利法》规定的申请做出不授权决定,才是违法的行为。

  2005年之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没有对任何一件类似的专利申请进行授权。

  国家知识产权局不具有市场监督职能

  《明胶》文作者在文中强调“有害发明获得专利,无论它是否投入生产,都绝非小事一桩。”笔者认为,有必要给该作者普及一些基本常识。

  制定标准的目的不在于对发明创造进行限制,而是为了满足社会要求,保证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核心。标准是产品质量的技术保障,是优化生产秩序的内在需求。换言之,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促进科技的创新,标准的作用在于对市场的规范。利用发明创造得到的产品要投入生产、要进入市场流通,就需要有关部门参照相关标准进行严格把关。国家知识产权局是决定是否对技术授予专利权的部门,不具有市场监督职能。

  自4月15日问题胶囊事件以来,有关责任部门互相推诿。而对于公众来说,需要承担责任的部门大家心知肚明。套用某杂志上的一段话:“质疑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而这是一个经不起质疑的时代,任何不可一世者终将被解构。只是,将质疑长时间集中某个个体身上是否合适。生活很大,社会应有更大的、更值得质疑的目标。”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成为中国民生的重大问题之时,不对主要监管部门进行质疑,反却将矛头对准并无过错的技术审查部门,着实有些避重就轻了。

  有了个申请号并不等于就有了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能查到的也并不都获得了专利。例如被公众热议的“铬鞣皮肥料酶法制备食用明胶的工艺方法”(申请号为91108955.1)事实上就根本没有通过审批,没有获得专利权。如果说纯朴的公众被只注重眼球效应的某些媒体误导,因而产生的对专利的误读还可以理解的话,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却不实事求是,不深入调查,就两眼一摸黑,不负责任地扭曲是非,实在令人痛心。国家知识产权审查员卢学红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5)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纳米技术专家海格正在操作一种装置,它将把厕所废水变成饮用水。纳米技术专家海格正在操作一种装置,它将把厕所废水变成饮用水。
一种有细菌和微小金属纳米粒子混合物的支架装置和厕所废水发生反应,提取有用的氢,然后过滤剩余物,将其制成干净水。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发明可能改变第三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  一种有细菌和微小金属纳米粒子混合物的支架装置和厕所废水发生反应,提取有用的氢,然后过滤剩余物,将其制成干净水。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发明可能改变第三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纳米技术专家称,他们将通过新型纳米材料从厕所废水中提取生物燃料,并将其净化成饮用水。这项新发明得到比尔-盖茨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赞助,预计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用水难的问题。

  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新发明把目标锁定在将用过的厕所水变成饮用水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纳米技术专家莎拉-海格表示,他们可把来自厕所的废水变成可以安全饮用的好水。纳米技术是用原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发明可能改变第三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

  海格认为,一系列新材料可能有助于从人类废水中提取能量物质。这位研究人员指出,虽然从厕所废水提炼出来的饮用水不同于瓶装矿泉水,但它们在没有洁净水的地区足以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她说:“许多人对我的研究发表了看法。有的人甚至取笑它们根本就不是干净水,但我一点不在意。现在很多研究都关注生物燃料。与此同时,科学家也从人类废水中提取出许多可用的能量物质。通过纳米技术,你可以获得氢,然后将其变成联氨,这是一种主要的火箭燃料。”

  这位来自曼彻斯特大学材料学院的专家认为,一种含有细菌和微小金属纳米粒子混合物的支架装置能和厕所废水发生反应,提取有用的氢,然后过滤剩余物,将其制成洁净水。海格和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以及杜伦大学的科学家密切合作,前期得到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10万美元(约合6.3万英镑)的资助。

  他们为发展中国家发明一种提取生物燃料、把废水变成干净水的廉价装置的想法击败了2000多个发明建议。如果2013年这个研究小组可以证明他们提出的化学反应可以运作,就能从盖茨那里再次获得100万美元资助。这位微软公司创始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已许诺将自己的钱用在同全球贫困作斗争上。

  这些研究人员计划2013年研制出一个原型示范他们的构思。海格表示:“用于上流社会的短语‘去花一便士’意思是指上一次厕所。我们计划研发一些新型材料,以便将这种每天必需的付出变成一种投资。利用这些材料能把自然废水变成一种可用资源。这种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偏远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污染和降低废物处理成本。”(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借助这对碳纤维板,潜水员可以在水面之下25英尺(约合7.6米)深的水中快速翱翔。
借助这对碳纤维板,潜水员可以在水面之下25英尺(约合7.6米)深的水中快速翱翔。
这种奇特的“水下滑翔翼”由碳纤维制成,通过水面之上的高速游艇牵引。
这种奇特的“水下滑翔翼”由碳纤维制成,通过水面之上的高速游艇牵引。
“水下滑翔翼”的发明者为挪威人西蒙-席维尔特森。
“水下滑翔翼”的发明者为挪威人西蒙-席维尔特森。
“水下滑翔翼”速度可达到当今世界级游泳运动员最高记录的两到三倍。
“水下滑翔翼”速度可达到当今世界级游泳运动员最高记录的两到三倍。
经过一年多的改进和测试,“水下滑翔翼”模型已经开始在全球在线销售。
经过一年多的改进和测试,“水下滑翔翼”模型已经开始在全球在线销售。
席维尔特森希望“水下滑翔翼”能够尽早出现于更多的实体商店中。
席维尔特森希望“水下滑翔翼”能够尽早出现于更多的实体商店中。
借助“水下滑翔翼”在水中最佳飞行速度是2到3节(约合每小时3.7公里到5.6公里)。
借助“水下滑翔翼”在水中最佳飞行速度是2到3节(约合每小时3.7公里到5.6公里)。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位名叫西蒙-席维尔特森的挪威人发明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飞行翼--“水下滑翔翼”。这种奇特的“水下滑翔翼”由碳纤维制成,通过水面之上的高速游艇牵引。在高速游艇的牵引下,佩戴这种“水下滑翔翼”的潜水员可以在水面之下25英尺(约合7.6米)深的水中快速翱翔,速度可达到当今世界级游泳运动员最高记录的两到三倍。

  “水下滑翔翼”由挪威人西蒙-席维尔特森于2010年夏天发明。当时,他正和家人在地中海度假。水面上的一块浮木激发了席维尔特森的灵感,他突发奇想,计划使用木头制作一个浮漂或翅膀,用来帮助自己在水中前进。

  很快,席维尔特森绘出了原型图纸。他在意大利一个商业中心购买了两块削平的木板,然后用一根橡胶软管将两块木板连接起来,这样就构成了“水下滑翔翼”的原型。经过一年多的改进和测试,“水下滑翔翼”模型已经开始在全球在线销售,在线销售价格大约为450英镑到570英镑。

  席维尔特森的堂弟马特斯-威斯特加德也参与了这项发明。威斯特加德介绍说,“我不是一个擅长潜水的人,但是使用了这种水下滑翔翼之后,我已经可以在水下飞行1分30秒。泰国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你在水中飞行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鱼类和海龟,甚至还有鲨鱼。我们发现在水中最佳飞行速度是2到3节(约合每小时3.7公里到5.6公里),但是你最快可以达到7节(约合每小时13公里)。当然,面具压力会因此变大。”(彬彬)

  相关阅读

  水下摄影师遭遇虎鲨袭击 大难不死顺利逃生(图)

  组图-意大利水警拍摄 科斯塔康科迪亚号水下照

  多米尼加发现灭绝动物化石 水下洞穴藏千年隐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能把牙齿刷出来的牙膏和牙刷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说起牙病的痛苦和牙钻的恐怖,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道,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牙膏,长期使用可有“补牙”的功效,有望使牙钻成为历史。

  当细菌溶解了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后,蛀牙就很容易产生。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当龋洞大到一定程度,牙医用钻头去掉已经被腐蚀的部分,然后填上树脂、金属或者其它材料。英国利兹大学口腔学院的科研人员则发明了新的疗法,可以逆转牙齿被腐蚀的过程,使得牙齿自行再生。

  这项新发明就是一种氨基酸牙膏,它内含一种复合纤维材料。当作用于龋齿时,这种牙膏会形成胶粘性支架,吸引钙质沉淀,使龋齿自行弥合。

  科学家已经进入人体试验阶段。据称这种牙膏针对牙齿蛀斑是有效的。单纯依靠牙膏就能“吃嘛嘛儿香,身体倍儿棒”的时代有望到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款超声波手套的零售价格仅为65美元。
这款超声波手套的零售价格仅为65美元。
这款超声波手套的零售价格仅为65美元。
史蒂夫通过自己的发明网站公布了超声波手套的制作方法
这款超声波手套的零售价格仅为65美元。
发明家史蒂夫·霍弗

  导盲犬和和导盲拐杖一直是视力障碍人士的得力助手,但复杂的路面环境往往会误导他们的判断,给他们的出行带来潜在危险。据美国媒体8月22日报道,这类人群未来将有望通过佩戴一个简单的声纳手套装置,就能感知前方的障碍物。

  这款声纳手套的发明者是美国人史蒂夫·霍弗,他在自己的发明网站上发布了这款手套的制作方法。

  史蒂夫介绍,这款手套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并不复杂。手套的主体包括一个超声波感应器、一台小型伺服马达和一个迷你接口。超声波感应器位于手套的指关节部位上方,它发出的脉冲能够感应佩戴者附近1英寸(约2.5厘米)至10英尺(约3.1米)范围内的障碍物。伺服马达则根据脉冲反射回来的信号,向佩戴者的手腕施压。障碍物与佩戴者距离越近,手腕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

  这样,手套佩戴者就可以通过感知手腕上压力的大小,判断身边障碍物的位置、距离和密集程度,独立判断行走方向。

  这款手套还有两大优点。首先,手套的主体装置都位于手背部分,因此佩戴手套不会影响佩戴者的触觉,也不会对该设备的其他辅助设备产生干扰。其次,手套通过中指上的一条尼龙搭扣固定,伺服马达在手腕的左侧和右侧均可以产生感应压力,因此佩戴者可以将手套戴在任意一只手上使用。

  这款手套的前身有两个设计原理相似的版本。一个设计版本是带震动装置的头部束发带,但其频繁震动可能会引起佩戴者的不适;另一个设计版本是护腕,但由于需要区分左右手,对于有视力障碍的使用者来说并不是十分方便。

  “探路”手套的零售价并不昂贵,仅为65美元。史蒂夫说:“我的发明是为了给那些需要视力辅助设备的人提供日常可及的帮助。所以我并不希望手套的定价高不可攀。人们也可以通过我的网站学习如何自己制作这种手套。”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休伊特发明的三轮车“车载”洗衣机

  英国一名大学生发明了一种可由脚踏车提供动力的洗衣机,取名“滚筒车”(Spincycle),人们只需骑着脚踏车转悠几十分钟就可以清洗及甩干衣物,这名大学生希望这个小发明能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带来福音。

  21岁的理查德•休伊特刚从英国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获得产品设计学学位,他发明脚踏洗衣机是从一次非洲经历中获得的灵感。休伊特曾到非洲布隆迪的一家孤儿院看望儿童,并在那里用手洗了大约30堆儿童衣物。休伊特说这非常消耗时间,他认为肯定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完成这项任务,最后他想到了脚踏车。因为脚踏车在当地很普遍,依靠它来为洗衣机提供动力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水,人们还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挣点钱。

  休伊特将一个洗衣装置安装到了一辆三轮车后部,人们只需骑着装满衣物、清洁剂和水的三轮“滚筒车”转悠10分钟,然后将脏水排出来再装入清水,之后再转悠10分钟就可完成漂洗程序,在衣物洗干净以后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甩干”。

  休伊特表示,这项发明当前还在开发中,“我正在考虑把它装到自行车后面,使整个装置更能融为一体”。他说如果不考虑美观因素,还可以对这种洗衣机进行简化,以使造价更低。(信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TES新能源员工展示“充电锅”

  日本企业发明一款“充电锅”,通过烧水发电,给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充电。这款充电锅采用特殊材料,利用水沸腾时10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与550摄氏度锅底温度之间的温差产生电力,经由安装在锅柄上的USB数据线给手机、音乐播放器等电子设备充电。

  制造商TES新能源说,充电锅给一部iPhone手机充电需要3至5小时。这款锅本月在日本上市,售价2.4万日元(约合300美元)。

  TES新能源总裁藤田一博告诉媒体记者,发明充电锅的灵感来自日本3月发生的地震和海啸。

  “当我在电视上看到灾民生火取暖时,我就想让他们一边烧水一边给手机充电。”

  藤田说,与太阳能充电器相比,充电锅不受时间和天气限制,充电同时可以加热饭菜。这款锅体积小,方便携带,可满足应急需要,特别适用于电网覆盖不到的地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克里斯发明的臭虫探测器比狗鼻子都厉害


这款设备可以分析空气成分告诉使用者臭虫的位置

  你有在半夜醒来时发现皮肤奇痒红肿的时候吗?很多情况下,在夜里给你捣乱的是臭虫。对付臭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向它们喷洒杀虫剂,因此确定其位置非常关键。臭虫很难被发现,它们几乎可以隐藏在任何物体的折叠处或裂缝内。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5月23日报道,一位名叫克里斯-戈焦的美国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既便宜又有效的臭虫探测设备,实属家庭必备之良品。

  如果按照平常的方式寻找臭虫,一间屋子有时需要花费1个小时,而克里斯的臭虫探测仪仅用15分钟就可以了。他的设备利用了狗寻找气味的原理,先是通过风扇将室内空气吸到设备内,待气味聚集到可识别浓度时再进行分析。设备内安装了3个传感器,能够探测到臭虫分泌的外激素、二氧化碳和甲烷,彩色显示屏可以显示用户离臭虫的远近程度。

  这款设备可以精确地探测臭虫的位置,探测距离是狗嗅觉的3倍,甚至还可以分辨出臭虫的性别。

  克里斯拥有24项发明专利,曾参与过导弹电子以及F22猛禽战斗机油箱的开发。这款花费他1年半时间和50万美元(约合325万元人民币)的臭虫探测设备预计将于今年上市,售价为200美元(约合1300元人民币)。

  克里斯当前还正在研究一种新型探测器,不仅可以找出臭虫,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害虫,例如蟑螂、蚂蚁和耗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