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一位美国设计师发明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辉光灯,它们必须用人血才能发光。一旦启动,它们就会发出奇怪的蓝色光芒,看起来好像应该属于一个非常时髦的夜总会。但不要被它们的外表欺骗了,实际上这种灯泡是一种用人血启动的化学灯。
你可以设想一下,把灯泡顶端打碎,然后用锯齿状碎玻璃割破你的手,让流出来的血流进灯泡中,接着鲜血和里面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就会产生蓝辉光。研制者迈克-汤普森说,他设计这种灯泡的用途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重新考虑我们的一次性社会”。
汤普森表示,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用掉3383度电,这相当于让4间房子连续开灯12个月。他在自己的网站上说:“我之所以设计这种灯泡,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让人们扪心自问,‘电会让一个人付出怎样的代价?’”他说,就像血失去太多会危及生命一样,电用得太多也会让环境陷入险地。
一段由汤普森创作的视频显示,一个身处黑暗房间的女人把手指在锋利的玻璃边缘上划了一下,然后让鲜血流进灯泡中,没过多久它就发出亮蓝色光。灯泡内的化学物质和血液混合,就会发光。
这位设计师在他自己的网站说:“为了让这种灯泡发挥作用,一个人要先打碎它的顶部,然后用他自己的血溶解里面的粉末状化学物质,才能使它发光。一个灯泡只能用一次,使用者必须考虑何时最需要光,迫使他们重新考虑对电力资源的浪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电力资源的可贵。”
汤普森表示,人们只要轻轻一拨开关就能给家电器和电子设备提供电力,却从来不考虑电来自何方和环境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孝文)
相关阅读:
珠穆朗玛峰成为众多登山者的圣地
科学网(kexue.com)讯 珠峰一直是登山爱好者最向往的圣地,征服珠峰成为了他们的终极目标,但这个道路却危险重重。
近日又有攀山者葬身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尼泊尔官员昨日证实,3名分别来自韩国、德国及加拿大的登山者死亡,另有一尼泊尔籍导游失踪。此前有一位中国籍导游早前失踪,最终被发现伏尸海拔8,600米的山峰上。
44岁韩国男子宋元斌(译音)与另一队员上周六下午登山,前者其后失踪,估计是落山时突然出现高山反应堕崖。据悉,登山队由10多名中学旧生组成,为庆祝母校50周年决定登上珠峰,早于3月底到达尼泊尔,计划本月底返国。其余两名遇难者分别是61岁德汉沙夫及33岁加国女子沙阿,相信同样出现高山反应肇祸。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或许已经留意到,除了偶然的僵尸启示录之外,当我们人类拥有完整的神经系统时身体功能最佳,并且我们的大脑、四肢和主要器官全部连接在一起而且能够相互联系。我们觉得我们有责任告诉你并非所有的生物都对身体的完整性如此挑剔。
当遭遇一条毒蛇的时候,大多数人的自然反应都可以分成三种类型:逃掉、呆立在当场或者叫喊着砍掉它有毒的尖头。虽然后面的方法看起来似乎是避免被蛇咬到的好方法,但结果却并非如此。不相信我们吗?在视频中一只蛇头不仅不会像其它断头一样死去而且会直立起来并且试图咬任何太靠近它的无知的人。砍断死蛇的头是你最好也是唯一的方法。如果没有效果,我们接下来唯一能做的就是恭敬的施礼并且做它让我们做的任何事情。
蛇在面部两侧有热敏感区域,它以此来探测威胁。就此判断如果太接近的话你的身体热量就会被探测到,而你也会因为太靠近而被认为是一种威胁。这些热敏感区域能够在蛇死亡后的几小时内探测威胁的存在,这就意味着蛇或许继续保护自己,就像僵尸一样。但是不要担心绝望,因为蛇死亡后毒液会失去毒性。只可惜这完全是一个谎言,这就意味着被死蛇咬也会和被活蛇咬一样的致命。
我们之前已经指出雄性蜘蛛趋向于拥有动物王国中最糟糕的性生活。雌性蜘蛛不仅控制交配多久结束,而且某些种群中雌性在交配中通常不会中断雄性的权利直到他们成为一份真正的点心。科学家们最近发现雄性蜘蛛不会在角落里生闷气也不会写忧郁的诗歌,它们已经站起来抵抗这种不公平待遇。
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下蜘蛛的生殖生物学。首先雄性蜘蛛事实上有两个名为触肢的性器官,而且第二点,它们更接近于面部。那么在交配期间发生的事情就是交配过程中,或许是雄性蜘蛛试图逃走的时候折断了自己的触肢也或许是雌性折断了它。不管你相不相信,这些断掉的器官事实上比连接在蜘蛛身上时更加迅速高效。
雌性果蝇在被砍掉头之后能够继续存活几天。这样被砍头的雌性果蝇呈现出一种足以比得上正常果蝇的直立状态,而且能够进行复杂的行为,比如说梳理羽毛、飞行等。首先,假如某人在他的胸部几乎拥有一个类似的备用大脑来管理行走、飞行和其它如循环和呼吸等日常事务的话,失去头后继续存活并非像人想象的那样不可能。既然它们的眼睛在头上,那么它们怎么能够对光亮做出反应?它们拥有某种备用的眼睛:感光细胞存在于全身各处,甚至是它们极小的肾脏中。
在世界上某些遥远的角落这种事情或许并不让人惊奇,就像在美国密歇根州麝香鳖肉被认为是一种美味。但是让人惊奇的是当厨师长屠宰一只甲鱼的时候,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对于甲鱼的心脏来说继续跳动半小时是小菜一碟。
现在甲鱼把“暂时”这个词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而且这是因为从它们的心脏角度讲被切断血液提供的氧气和营养只是普通的一天。因为这些动物能够潜水很长时间,至于麝香龟能达到5000小时,它们能通过皮肤、喉咙从水中吸收氧气来生存很长时间,不仅如此它们身体拥有惊人的潜能不需要氧气就能产生能量。它们的心脏拥有自己的能量储备,直到最后的刺激消耗完能量才会导致它们死亡。
不管怎样,你需要做的就是到韩国旅行并且点上一份sannakji小吃。sannakji的主要原料是非常新鲜的章鱼片(不会比仍然蠕动的章鱼更新鲜),通常伴有芝麻粒和美味的蘸酱。或许小吃的美味足以让你忘记一个事实,你的食物不仅在蠕动而且正在积极的试图逃走。
首先你需要了解的是章鱼的触手事实上是多么的发达。假如你想要吃一些食物,你需要依靠你的手臂来达成目标,但是它却不能独立完成任何事情,你的大脑必须指挥手臂的每一步行动。换句话说,你的大脑就是你身体的迈克尔-乔丹,而你所有的四肢就是服从命令、支持并且必须的苏格兰人皮蓬。现在让我们讨论一下一只章鱼如何吃食物。唯一的命令是由章鱼的大脑下发,无需进一步的任务控制,触手已经了解它需要去做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触手的移动是由自身进行控制的,这就意味着那些运动的发生不需要大脑保持连接。这是因为章鱼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半的神经元位于它的触手上。
如果有东西出乎意料的与你的脚擦肩而过,你的脚将下意识的进行躲避。完全相同的躲避反应能够在青蛙中看到,而且青蛙甚至不需要头就能做出反应。有一段视频能够证明一只无头青蛙能够在科学家的要求下能够跳杰格舞。有头但是无脑的青蛙事实上与完好无损的青蛙行为十分相似:如果你把它翻过来,它能自己翻过来;如果你挤压它的脚,它会跳走;如果你把它放在水中,它会游到岸边并且爬出来。而且最让人莫名其妙的是如果你轻抚它的后背它甚至会满足的呱呱大叫。
导致青蛙出现僵尸趋势的第一个因素是反射反应的力量,反射反应发送出电脉冲引起肌肉扩张或者收缩,这些反应完全绕开了大脑。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人类没有大脑这种自动躲避的行为就不会继续,没有灰质我们就不能活下来,因为我们的行为严重依赖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控制。还有第二个因素在起作用,大脑的缺乏只会导致缺乏自发性,而且科学家注意到如果能够得到人为的能量供给,青蛙将在一段未知的时间内对外部刺激继续做出反应。(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5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根据几项暗物质探测项目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显示,平均大约1分钟就会有一颗暗物质粒子击中人体。
暗物质不同于常规物质,它们完全不可见。科学家们之所以能知道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它们会对宇宙中的星系和星系团产生引力作用。科学家们估算认为这种神秘的暗物质占到了整个宇宙中所有“物质”总量的80%。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人能够确定的指出暗物质的组成粒子究竟是什么。但是其中一个非常有希望的理论是一种被称作“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s)的候选体。
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这种粒子对常规物质粒子,或者说重子只有非常微弱的影响,它们通常会直接穿过宇宙中绝大部分的物质,包括人体。但是在偶发的情况下,某些具有特定质量的“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会和原子核发生碰撞,并且现在看起来这种碰撞发生的几率要高于原先的设想。
凯瑟琳·弗莱瑟(Katherine Frees)是美国密歇根大学下属密歇根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教授,她说:“在这项研究工作进行之前,我曾经认为这种WIMP粒子和人体内原子核发生碰撞的几率大概是人的一生中才会发生一次。但是现在看起来这样的碰撞几率大约是每分钟一次。”
WIMP撞击事件
根据这项理论,WIMP粒子产生于宇宙初始时分,这一点和其它物质并没有什么区别。尽管WIMP粒子和常规物质之间不太会发生相互作用,但是如果这样的两颗粒子相互撞击,它们将会发生湮灭反应,所有的质量将会在一瞬间转化为能量。
这项研究论文的合著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斯卡·克兰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克里斯托弗·萨瓦吉(Christopher Savage)表示:“随着宇宙膨胀并逐渐冷却,WIMP粒子相互远离,最后它们将无法再相遇并发生湮灭反应。”模型显示,目前每秒正有数以十亿计的WIMP粒子正穿过地球,还有每种动物的身体。
目前有一部分设计用来探测WIMP粒子的实验,其原理是基于当WIMP粒子和某些特定材料物质发生撞击,如锗晶体,这样的撞击事件将会释放特定数量的能量。在这项最新研究中,弗莱瑟和萨瓦吉采用了相似的计算方法来考察特定种类的WIMP粒子的质量和丰度,并估算它们和人体内常见元素原子核发生相互反应的几率。萨瓦吉说:“我们知道如何进行这些计算,我们只是从未针对人体过这样的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氢原子和氧原子更加容易受到WIMP粒子的撞击。由于我们的身体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我们的身体原子组成是很容易发生与WIMP粒子的相互反应的。
根据这项研究,对于那些质量达到60 GeV 的WIMP粒子,对于一个体重154磅(70公斤)的人来说,每年将发生约10次撞击事件。1 GeV即十亿电子伏特,这一单位大致相当于一个质子所含有的能量。而对于那些10~20 GeV的WIMP粒子来说,研究人员们估计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这类粒子和人体内的原子核发生撞击。
暗物质是一种危险?
由于它们和常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几率非常低,这当然也就意味着WIMP的撞击将不会给人体带来什么大的风险。然而当两颗WIMP粒子相互撞击时会发生湮灭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就会大的多。弗莱瑟说:“这两颗粒子的质量都相当于质子质量的100倍,当两者相撞时,它们将拥有200倍质子质量的能量释放。这将是非常剧烈的。”
如果这种WIMP粒子湮灭反应发生在人体内,弗莱瑟说:“它将可能导致对人体有害的突变。”当然,他也指出:“发生这种事件的概率非常低。”(晨风)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根据几项暗物质探测项目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显示,平均大约1分钟就会有一颗暗物质粒子击中人体。
暗物质不同于常规物质,它们完全不可见。科学家们之所以能知道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它们会对宇宙中的星系和星系团产生引力作用。科学家们估算认为这种神秘的暗物质占到了整个宇宙中所有“物质”总量的80%。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人能够确定的指出暗物质的组成粒子究竟是什么。但是其中一个非常有希望的理论是一种被称作“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s)的候选体。
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这种粒子对常规物质粒子,或者说重子只有非常微弱的影响,它们通常会直接穿过宇宙中绝大部分的物质,包括人体。但是在偶发的情况下,某些具有特定质量的“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会和原子核发生碰撞,并且现在看起来这种碰撞发生的几率要高于原先的设想。
凯瑟琳·弗莱瑟(Katherine Frees)是美国密歇根大学下属密歇根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教授,她说:“在这项研究工作进行之前,我曾经认为这种WIMP粒子和人体内原子核发生碰撞的几率大概是人的一生中才会发生一次。但是现在看起来这样的碰撞几率大约是每分钟一次。”
WIMP撞击事件
根据这项理论,WIMP粒子产生于宇宙初始时分,这一点和其它物质并没有什么区别。尽管WIMP粒子和常规物质之间不太会发生相互作用,但是如果这样的两颗粒子相互撞击,它们将会发生湮灭反应,所有的质量将会在一瞬间转化为能量。
这项研究论文的合著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斯卡·克兰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克里斯托弗·萨瓦吉(Christopher Savage)表示:“随着宇宙膨胀并逐渐冷却,WIMP粒子相互远离,最后它们将无法再相遇并发生湮灭反应。”模型显示,目前每秒正有数以十亿计的WIMP粒子正穿过地球,还有每种动物的身体。
目前有一部分设计用来探测WIMP粒子的实验,其原理是基于当WIMP粒子和某些特定材料物质发生撞击,如锗晶体,这样的撞击事件将会释放特定数量的能量。在这项最新研究中,弗莱瑟和萨瓦吉采用了相似的计算方法来考察特定种类的WIMP粒子的质量和丰度,并估算它们和人体内常见元素原子核发生相互反应的几率。萨瓦吉说:“我们知道如何进行这些计算,我们只是从未针对人体过这样的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氢原子和氧原子更加容易受到WIMP粒子的撞击。由于我们的身体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我们的身体原子组成是很容易发生与WIMP粒子的相互反应的。
根据这项研究,对于那些质量达到60 GeV 的WIMP粒子,对于一个体重154磅(70公斤)的人来说,每年将发生约10次撞击事件。1 GeV即十亿电子伏特,这一单位大致相当于一个质子所含有的能量。而对于那些10~20 GeV的WIMP粒子来说,研究人员们估计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这类粒子和人体内的原子核发生撞击。
暗物质是一种危险?
由于它们和常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几率非常低,这当然也就意味着WIMP的撞击将不会给人体带来什么大的风险。然而当两颗WIMP粒子相互撞击时会发生湮灭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就会大的多。弗莱瑟说:“这两颗粒子的质量都相当于质子质量的100倍,当两者相撞时,它们将拥有200倍质子质量的能量释放。这将是非常剧烈的。”
如果这种WIMP粒子湮灭反应发生在人体内,弗莱瑟说:“它将可能导致对人体有害的突变。”当然,他也指出:“发生这种事件的概率非常低。”(晨风)
韩寒
方舟子再曝代笔“铁证”
韩寒很平静 哥写的不是小说 是成长
记者王慧纯 实习生田珍
韩寒也算是被方舟子搞得没办法了。已经数次表态不再回应代笔问题的他,昨日再写微博自我剖白,“没有人永远和过去的自己一致,除非你不再成长。”
4月1日,韩寒推出10元新书《光明与磊落》,就算书中拿出《三重门》的手稿,也无非是给“倒韩军”新的弹药。方舟子最近又整理出数条韩寒有代笔的“铁证”:“手稿把‘无奈……’一句抄串行了,有一个版本的《三重门》跟着排错,另一个版本(根据电子版排的?)是对的;把‘转而’错写成‘转业’,不像是书写错误,而是电脑输入联想错误。所以应该是有一个电脑打印底稿,照抄抄错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石毓智通过语言指纹鉴定得出结论:《青春》中部分杂文为韩寒所写(可能经过别人润色),《三重门》、《零下一度》、《通稿2003》为韩仁均所写,《长安乱》、《他的国》、《光荣日》大量用到河南话,为河南人路金波所写,《像少年啦飞驰》至少有两个作者;石毓智还统计了2010年初以来所有以韩寒名义发表的博文,发现存在八种排版格式,这绝不会发生在一个作者身上,起码有5个人在给韩寒撰写或者加工博文……”
韩寒回应:人不会一成不变
“代笔”大战打了三个月,韩寒从一开始没当回事,调笑地“答春绿(答蠢驴)”,到后来阵脚大乱,逐个问题做“呈堂证供”,都躲不开方舟子们的枪口。昨日这篇《写给每一个自己》,不再试图和人讲理,而是心平气和的自省,“最近三个月,看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失落与收获都颇多”,他也再次解释了各种“铁证”的由来,“人的处事风格和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16岁到30岁之间”,“我少年时装酷,追求语出惊人,这些话现在看来,很多都惹人厌恶,甚至还惹我自己厌恶,把各种傻话挖出来,总会击中不同的人……没有人永远和过去的自己一致,除非你不再成长”。以往惯于调侃的他,这次摆出了认真的姿态,“人生是一段迎接冷眼嘲笑孤独前行的旅途。KO不了你的,也许让你更OK,没让你倒下的,也许让你更强大。我也将尽我所能,向在乎我的人创造各种东西,绝不向厌恶我的人解释这是个什么东西。”
市场反应:销量无影响
如果说之前韩寒面对“代笔门”反应失措,这篇文章倒是为他挽回不少失分,不少网友认为这次韩寒胜在真诚:“少了以往的攻击性,多了些许的真诚。煽情之余,很是励志”当然,不管韩寒写什么,方舟子的反应永远是两个字:代笔,“这回让代笔者直接上了,刚发的一篇文笔老到,焕然一新。”
不过根据网络调查,同情韩寒的还是多数人,这次“代笔门”事件,虽然对他声名影响不小,但在其书籍销量上,反而还有助力。他的新书《光明与磊落》4月1日上市,记者这几日联系崇文书城,对方表示书虽然还没到货,但前来询问的人一直络绎不绝。代笔争议是否影响了韩寒的销量?“没有多大区别,他的书一直都卖得比较好。货源充足的话,他的书每天都有销售。这个我们不会担心,以他的人气,书都应该卖得完。”
音乐总是会有一些奇妙影响。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如果让接受心脏移植的实验鼠听歌剧和古典音乐,可以减少排异反应,显著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英国《心胸外科杂志》刊登的这项研究报告说,日本帝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几十只实验鼠进行心脏移植,通常这类手术中移植的器官会因排异反应而存活率不高。本次研究也显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移植的心脏往往只能存活七八天。
但如果让术后的实验鼠连续听一个星期音乐,如实验中所用的歌剧《茶花女》和莫扎特的曲子,可以减少排异反应,将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分别提高到26.5天和20天,个别实验鼠甚至可达80天以上。
不过也不是所有音乐都有这种效果。研究人员还测试了“新世纪音乐”类型的乐曲,发现效果不大。除音乐外,研究人员还测试了多个频率的单一声音,也没有发现明显效果。
对于歌剧和古典音乐能减少排异反应的原因,研究人员表示还不清楚。不过初步分析显示,在听了这两种音乐后,脾脏所产生一些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这也许是导致排异反应降低的原因。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10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科学家近日研制出一种光学燃料,这种光学燃料可以取代石油燃料成为汽车的代用燃料。
近年来,来自中国台湾的化学博士郭彦廷一直在参加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化学项目,并期望能够研制出一种新材料,以便在化学反应中更好地利用太阳光产生电能。郭彦廷表示,“人们总是认为化学只是一些试管实验,并没有真正的实际应用价值。事实并非如此。当前一个焦点话题就是‘绿色化学’,即利用化学知识生产某种更环境友好型材料来取代某些事物,如生物可降解产品或清洁能源。”
为了进行清洁能源研究,郭彦廷研制和分析了能够与光起化学反应的金属氧化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也被称为光催化剂,当被阳光触发时会产生化学反应,但在化学反应中并不会被破坏。光催化剂是生产新燃料的关键,如日光汽油。为了生产日光汽油,阳光被照射进一个水箱中,水中包含了光催化剂。阳光触发催化剂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这一反应导致水分解成为氢和氧。当氢与一氧化碳结合时会形成一种合成气体,即合成气。这种合成气是化石燃料的基本构件,也可以用于驱动汽车。
近年来,日光汽油的技术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多的国际实验室也在尝试改进和完善这一生产过程。但是,事实证明,研制光催化剂难度较大。郭彦廷的研究就是在实验室中生产出新型光催化剂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制造一种光催化剂,郭彦廷将众多不同的元素混合成粉末形态,然后将它们以700到850摄氏度的高温进行蒸煮。
新材料生成后,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紫外线频谱仪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科学家从而能够从结构上对光催化剂进行性能上的改进。为了改变新材料的光催化属性,郭彦廷重点增加材料的表面区域。一个增加的表面区域意味着更大、更好的化学反应。一种材料表面区域越大,光催化性能越强,也就意味着日光汽油或其他可替代燃料更光明的未来。
郭彦廷到来堪萨斯州立大学后,师从肯-克拉邦德教授。克拉邦德教授是该校著名的化学教授,是将化学物质转化为新型环境友好型材料方面的专家。(彬彬)
艾滋病毒找到移除方法
一国际研究小组近日称,他们找到了一种阻止艾滋病病毒破坏免疫系统的方法,通过移除艾滋病病毒外膜中的胆固醇,即可有效阻止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这一发表在最新一期《血液》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对开发艾滋病疫苗具有重大意义。
艾滋病是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所引起。通常,当一个人被某种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其免疫系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防御。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艾滋病病毒会使人体防卫功能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过度,从而削弱免疫系统的下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使人体整个免疫机制遭到破坏。
英美意等国科学家在《血液》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表明,如果将病毒外膜中的胆固醇去除,会阻止艾滋病病毒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这样艾滋病病毒就不能损害免疫系统了。当研究人员将胆固醇移除后,他们发现这阻止了艾滋病病毒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导致了由免疫细胞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反应更加强烈。这一结果支持了科学家的上述假设,即艾滋病病毒通过过度刺激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削弱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
论文作者之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阿德里亚诺·博厄索博士指出,艾滋病病毒通过刺激人的过度免疫反应来破坏免疫系统,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培养艾滋病疫苗如此困难的原因之一。大多数疫苗主要通过非特异性反应来识别入侵者,但如果病毒引发了其他机制,削弱了非特异性反应,疫苗就会很难起到作用。
通常,免疫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能够快速识别艾滋病病毒,并产生信号分子——干扰素来反应。这些信号会激活各种生理流程,其一开始虽然十分有益,但长时间作用则会损害免疫系统。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移除艾滋病病毒包膜中的胆固醇,艾滋病病毒就不能再激活pDCs,这样,T细胞就会更有效地对抗病毒。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β-环糊精移除胆固醇,进而生产出外膜有着孔洞的艾滋病病毒。这种有穿孔的病毒没有传染性,不能刺激pDCs,但仍能被T细胞识别。
“这就像是军队失去了武器,但仍有旗帜在,其他队伍一样可以识别并对其进行攻击。”博厄索说。他的科研团队目前正在研究是否可利用这种不活化病毒开发艾滋病疫苗。(刘海英)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只要重组蚕蛾的一处性信息素受体基因,就能够令它们追逐其他气息。利用这项技术,有可能使蚕蛾成为针对特定气味的高灵敏度传感器。也许不远的将来,蚕蛾能代替警犬充当毒品缉私员。
雄蚕蛾依靠微量的性信息素寻找雌蛾。位于雄蚕蛾触角内的受体,能准确捕捉到性信息素,然后将信号传到脑部,从而引起追逐雌蛾的行动。
东京大学教授神崎亮平和特聘助教樱井健志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蚕蛾的性信息素受体和性活动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将小菜蛾的受体基因移植到蚕蛾体内后,蚕蛾便开始追逐雌性小菜蛾。
地球上有名称的昆虫达上百万种,它们拥有大量独特的受体。如果能在这些受体中找到对毒品、炸药、疾病等气味产生反应的受体,并将相应基因移植到蚕蛾体内,就能帮助防止犯罪、诊断疾病等。
樱井健志说,蚕蛾分辨信息素的能力和警犬相当,不需要训练,而且培养成本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