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外星家园?根据一位科学家的说法,一部分黑洞可以拥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从而允许光子、粒子甚至行星围绕其中央的奇点运动。这张图像中外侧的环表示一颗行星在轨道上运行,而内侧彩色的环则表示运动中的光子
这张图像中外侧的环表示一颗行星在轨道上运行,而内侧彩色的环则表示运动中的光子

这张艺术想象图描绘了黑洞对周边物体施加的强大引潮力。图中右侧原本是一颗恒星,由于近旁超大质量黑洞的引力作用,它最终被撕裂
这张艺术想象图描绘了黑洞对周边物体施加的强大引潮力

  外星人生活在黑洞之中的想法可能并没有想象中认为的那么荒谬。根据一位科学家的说法,一部分黑洞可以拥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从而允许光子、粒子甚至行星围绕其中央的奇点运动。

  奇点是黑洞中时空变得无限大的区域。然而,维切列夫•道库恰也夫(Vyacheslav Dokuchaev)教授认为,在黑洞的内部的某些区域,只要条件合适,时空将再次显现。

  他说,只要一个旋转中的带电黑洞质量足够大,它便能削弱它向其视界之外施加的强大引潮力。视界被认为是黑洞的边界,在此范围之内,任何物质,包括光都无法逃离。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便已经确定光子确实可以在这样一种带电黑洞内部稳定的周期性轨道中存在。但道库恰也夫教授认为,在一个黑洞内侧的柯西视界以内,可以允许粒子甚至行星的存在。柯西视界是霍金引入的一个概念,在这一边界层区域,时空维度开始发生转变。

  他说,这一区域的物质得以免于被黑洞摧毁,从四周绕行的光子中得到光和热,并从黑洞的奇点得到能量。

  道库恰也夫教授供职于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核能研究所,他认为自己的观点可以证明自给自足型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说:“我认为这种被两道严密的视界和外部世界分隔开的黑洞内部区域,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区域。只要技术足够发达,先进的文明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并在星系核心的大质量黑洞内部生活,而由于视界的阻挡,外部世界完全观察不到它们的存在。”

  今年早些时候,科学家们发现黑洞M87的质量几乎是先前估计值的两倍。M87是目前所观测到质量最大,也是最遥远的黑洞,距离地球约5000万光年。研究人员称,这样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可能是在过去的某个阶段由数百个较小质量黑洞合并而成的。而作为对比,我们银河系核心区域的黑洞质量要比它小1000倍。(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照片中可以看到在日面边缘的一片明亮区域,这是一大大型黑子群,编号AR 9169

  这张壮观的照片展示的是太阳表面一处黑子群。但信不信由你,这还只是太阳上相对平静的一天。

  照片中,可以看到在日面边缘的一片明亮区域,这是属于上一次太阳周期中的一个黑子群,编号AR 9169。颜色稍显暗淡的区域温度相对较低,但即使在这些区域,温度仍然高达数千摄氏度。相比之下,黑子群区域发光的明亮气体,则拥有上百万摄氏度的惊人高温。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极端高温成因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可能和快速变化中的太阳局部磁场有关。

  黑子群AR 9169于2000年9月份期间在日面缓慢移动,并最终在数周内逐渐消失。

  尽管时隔多年,但这张由美国宇航局太阳过渡区和日冕探测器(TRACE)拍摄的照片确是首次公布于众。

  最近,太空活动的风险又再度开始上升,因为太阳开始进入新的一轮活动高峰期。上一次的高峰期发生在2001年,根据11~12年的太阳活动周期,现在已经到时候了。

  今年2月份,太阳便已经开始“警告”地球上的人们了。日面上发生了5年来最剧烈的一次太阳爆发,大量等离子体以每秒580英里(933公里)的高速冲向地球。那一次的爆发引发了美丽的极光,但也导致无线电通讯的干扰甚至中断。

  太阳风暴并不稀奇。早在1859年,英国天文学家理查德·卡林顿(Richard Carrington)便记录到了第一次太阳耀斑事件。而在过去数十年间,也同样发生过数次规模较大的地球磁暴。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资料,在1972年曾发生过一次巨型太阳耀斑事件,它导致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长途通讯中断。1989年,一次类似的爆发事件引发地球磁暴,导致加拿大魁北克省输电网络出现故障,大片地区供电中断。(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广网南京3月19日消息(记者姚东明 南京台许明乐)南京市物价局召开发布会宣布,从下周一零点起,出租车收费标准从“9元起步+1元燃油附加费”调整为“9元起步+2元燃油附加费”。

  市物价局副局长周奇解释说,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南京93号汽油零售价上调过两次,加起来每升上调了5毛2。这两次连续调价对出租车行业影响较大。为了降低出租车燃油成本,经市政府同意,从3月21日零时起,在前一次加收一元燃油附加费基础上,再次收取一元燃油附加费。鉴于成品油价格的频繁波动已成为常态,燃油附加费收取的本身就是对油价波动的一种应对措施。

  他说,为了体现公平,将出租车油运联动机制中三个月观察期取消,即达到燃油附加费启动点加收,低于燃油附加费启动点停收。当油价低于6.64元的时候,就再减一块钱。

  周奇举例说,调整后,如果您打车花费15元,打出来小票上应该是13块,司机还要再撕两张1块钱“手撕票”给您。

  这次调整仅限于市内运行的9022辆出租车,不包含江宁、江北这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费用调整问题,由当地政府和物价部门考虑。

  那么,为何不直接把“9+2”变成“10元起步价+1元燃油附加费”?周奇说,这需要召开听证会才能进行调整。

(编辑:SN020)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科学家在大脑中发现12个与爱情有关区域(图)

大脑神经网络的12个与爱情有关区域


    纽约雪城大学心理学和神经学助理教授斯蒂芬妮-奥蒂克(Stephanie Ortigue)说“在了解爱情之前,大脑里已经充满了爱情。因为当遇到心上人时,大脑的这些激活并不会被感觉到,但是,通常会感觉到心跳加速,或是不自觉发抖。其实,这些表象都是因为大脑下意识给身体发送的信号所致。”

    随后,这些情绪再反馈回大脑,产生一个能自身永恒存在的爱情循环。换句话说,爱情开始于大脑,在身体和大脑的双向通道无限循环。奥蒂克说:“总会有人问我,坠入爱河是心,还是大脑?我一般都会回答,坠入爱河的是整个人。”

   通过对坠入爱河的人们的脑扫描进行分析,奥蒂克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大脑中的12个区域会连续反应,释放多巴胺、催产素、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等,这些化学物质都与快乐、信任以及性欲有关。

   奥蒂克说:“在大脑中,它是非常具体的神经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我们可以判定有三个主要的神经系统被激活。第一个被激活的系统与情绪有关,但是爱情不只是纯粹而短暂的情绪。第二个系统与动机在关,这一系统在期望得到爱情回报时被激活。第三种系统与成瘾有关,这与吸食毒品所激活的系统相同。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会认为爱情会上瘾的原因。”

    但是爱情不仅是这些,它也是一个复杂的情神过程,为了修复为爱受伤的心进行的长期康复过程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些研究成果将对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当爱情不顺利时,它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的重要原因。通过识别当恋爱时大脑哪些区域受到刺激,医生和理疗师可以更好的了解病人的痛苦,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关阅读:

 

科学教你谈恋爱

  谁不以能拥有一段美满的恋情为人生幸事,但人间聚散好似命中注定,一切终需随缘。不过现在,科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恋爱的成功几率。要想维护一段完美的婚姻,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环球科学》2010年第4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16 2月 2011 13:43

“人工增雪”是福是祸?

图为在北京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摆放的增雨用的火箭弹。新华社记者 公磊摄


       连日来,华北大部分地区接连普降瑞雪,给连绵百余日的旱情带来一些缓解。人们在喜迎飞雪的同时,也对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雪技术越发好奇。不少网友提出: “到底此次人工增雪的效果有多大?”“过多使用增雪催化剂是否会污染环境?”“增雪工作是否有安全隐患,成本高不高?”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采访了相关权威人士。

     人工增雪效果几何?

     【疑问】网友“changjian”发帖说,政府动员这么多人力物力增雪,而有关部门却没有公布实际增加了多少降雪量,人工增雪到底有多少效果呢?

      网友“津津乐道”通过微博说:(北京终于下了)2011年第一场有规模的雪。高兴的同时,又有一丝不安——为了缓解旱情,在实施人工增雪作业!这雪真假难辨,让人多少有些不爽!

      【回应】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郭学良介绍,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多个国家开展这项工作。其原理是通过飞机、火箭等运载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促进云水向降水的转化过程和提高转化效率,如播撒碘化银催化剂,形成大量的人工冰晶,促进云中过冷水冰晶化而形成降水。这些事实和原理是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数值模拟试验和外场科学试验验证,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北京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说,如何评估人工增雨、增雪效果,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作业时不能准确区分,哪块雪是人工增的,哪一块是自然降的。

      张蔷说,通过3年来在外场的实验,我们发现一个事实,催化作业时,雪片明显加大,降雪密度也增大。一般来说,人工增雪的效果比较明显,条件合适时在影响区域内增雪量一般可以达到15%到20%,有时可能还会更多一些。

      “今年初雪,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从作业时机、作业量到作业部位都把握得比较好,在作业影响最合适的区域增两成降雪量是有可能的。但是到底增多少,对于每一次过程,在不同区域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无法精确计算。”张蔷说。

      人工增雪会带来环境污染吗?

     【疑问】近期各地人工增雪公开报道中屡次提到的增雪剂碘化银,引起网友关注。网友“为看你一眼”通过微博说:北京连续下了两场雪。不过,据报道这两场雪都采用了人工增雪的办法,即向云层中播撒碘化银,银是重金属,对环境不会有影响吗?

     【回应】郭学良表示,人工增雨增雪是一个微物理过程,而不是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经常使用的干冰、液氮、碘化银等催化剂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干冰、液氮汽化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它们本身就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对环境不会产生影响。碘化银中的银离子是重金属,但碘化银用量极小,分散在很大的区域里面,单位面积的含量微乎其微。

      张蔷说,碘化银是否对空气、土壤产生影响,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就目前的情况看,因为它用量不大,我们认为不存在危险。 “我们每一个烟条里大概含碘化银11克。今年初雪我们燃烧了1200多个碘化银烟条,大概是13公斤碘化银,它的作业面积在北京9个区县,保守地说是1万平方公里,那么每平方公里只有1.3克,非常微量,它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污染。”张蔷说。

      从2003年开始,北京一般夏季会在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区域进行较频繁的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而且每半年对水库水体进行检测。数据显示,夏季水库里银离子的含量远远低于冬季检出的含量。张蔷说:“到目前为止,北京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使用的碘化银对环境、水体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人工增雪划算、安全吗?

     【疑问】网友“一见如故”说,看报道,人工增雨的频率越来越高了,那这样做到底是不是经济呢?人工增雨用的碘化银成本会很高吗?网友“FYAN”发帖表示,虽然人工增雪的工作地点都在郊区,但影响区域是城市,听说还要发射炮弹,这样做安全吗?

     【回应】张蔷说,碘化银的采购成本并不高,前几年大概是1000多元一吨,就算是有些市场波动,一吨碘化银还是能做大量的烟条。当然碘化银采购之后要制作成催化剂,还有其他一些工艺,可能会相应地增加一些成本,但整体来看,使用碘化银增雪不会花很多钱。至于干冰等其他催化剂,价格也不会太高。

      按照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规定,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必须在批准的空域和作业时限内,严格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并接受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的指挥、管理和监督,确保作业安全。

      张蔷介绍,北京市目前的操作准则是,在开展作业之前,首先要对作业的下垫面(人工影响的区域)进行全面调查。“我们每年都要对下垫面进行调查。比如说这个地方原来没有住人,现在住了人了,那么我的火箭发射仰角就可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缩小影响区域。”

      另外,在确定了火箭作业区域和范围以后,在作业前,人影部门将会发布一个安民告知,通知相关区域的民众提前做好准备。

   “北京兔年这两场雪,我们都采用的是高山地基烟炉燃烧碘化银增雪的方式,不涉及高空射击,基本不造成危险。”张蔷说。(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张舵 张淼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从去年4月至今,省考古研究院和眉县文化馆对眉县常兴镇附近的尧上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认为这里曾是一个从战国晚期延续到东汉晚期的手工业作坊区,时间跨度约为500多年,较为罕见。

  据悉,尧上遗址位于常兴镇西南方向,发掘面积为2300平方米,出土器物的形制和遗迹特征表明这里曾是一个作坊区,通过钻探可确定,此区域总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大量罐、灶、椭圆形槽等陶器,还发现了陶拍、陶俑范和瓦当范等制陶工具以及多座陶窑遗迹等。诸多陶器作坊的规模,显示出巨大的产品数量,这些产品中不乏高等级建筑所用的材料。通过对出土器物特征的判断,考古人员认为这里曾是一个从战国晚期延续到东汉晚期的手工业作坊区,时间跨度约为500多年,较为罕见。

  新闻背景

  目前,考古人员发掘中清理出灰坑197座、水井8眼、壕沟4条、瓮棺葬6座及成人墓葬2座,出土大量罐、釜、盆、钵、甑等日用生活陶器残片及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考古人员已在发掘区北部及西南部,发现了成片的长条形夯土遗迹,初步判断为城墙遗迹,而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及发掘证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周边直径约3到4公里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秦汉时期墓葬,其中心区域基本不见墓葬。这一现象表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很有可能就是秦汉时期眉县县城所在地,其周边发现秦汉墓葬的区域当为秦汉眉县城内居民的墓葬区,而此次发掘的作坊区,主要是为县城提供各类建材及生活用器。从地形地貌看,该区域具备承载秦汉县城的地理优势,丰富的建筑材料及种类齐全的作坊遗迹,也为上述推断提供了实物证据。(刘俊 赵宝琦)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设计师查德·奥本海姆(Chad Oppenheim)近日为迈阿密设计了一座新型LEED校园摩天大楼,该设计获得了LEED校园建筑的合格证书。

美国迈阿密设计建造校园LEED摩天大楼(组图)
LEED校园摩天大楼不仅设计美观,还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

美国迈阿密设计建造校园LEED摩天大楼(组图)
LEED校园摩天大楼将会使周围的建筑设计风格更具生气

美国迈阿密设计建造校园LEED摩天大楼(组图)

美国迈阿密设计建造校园LEED摩天大楼(组图)
迈阿密新型LEED校园摩天大楼楼顶的公共空间将两座独立的楼体连接到了一起

  LEED是一种绿色建筑认证系统,具有LEED风格的摩天大楼会通过一系列因素来减轻对环境的冲击,它会在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采取环保措施。而迈阿密的这座LEED校园大楼不仅填补了迈阿密高耸住宅楼的空缺,对周边建筑的设计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将会使迈阿密的建筑设计风格越来越富有生气。

  这座绿色摩天大楼的外观极具个性,楼顶也独具匠心。设计师运用一个大型的公共空间将两座高耸的独立楼体结合到了一起。整座大楼建筑面积高达23.3万平方米,成为整个大学的中枢建筑。

  据悉,大楼的一二层属于商业区域,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来到这两层购物。大楼的第三层设计中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层不仅有博物馆,雕塑花园,还有电影院。除此之外,大楼中还包含有2.32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2.32万平方米的教师办公区域,5600平方米的会议室区域。学生在课间还可以去大楼中占地3700平方米的室内足球场地进行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楼中有一座自然景观式礼堂,它更加体现了LEED校园摩天大楼的绿色环保特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1月28日消息,广袤的宇宙泛着星光点点,到处充满了神秘气息。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拍摄的照片中,这颗蛇夫座中心的恒星看起来似乎并不大,但是它的质量却是太阳的20倍。

  靠近图片中间区域,星际尘埃和气体围绕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大型的云状物,看似是一个散发着暗红色光的暗星。这张图片由美国宇航局用红外线探测仪器拍摄的,采用了特殊的视角模式,令图片显得更加传神。在这个图片的边缘地带布满了许多蓝色的星星,中间呈现的是一个巨大的尘埃云团,上面泛着稀疏的绿光。这种绿光竟与北极光十分相似。蛇夫座云团中部有一团火红明亮的区域,这片区域之所以比周围要红亮,是因为大量紫外线的辐射加热了这些云团。


星际尘埃和气体围绕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大型的云状物,看似是一个散发着暗红色光的暗星

  云团的中心处有一个酷似黄色"闪电"的曲线。它的形成与运动着的恒星颇有渊源。从云团右下角向左边运动的恒星,带来了一股强大的旋转力,推进着周围被照亮的气体和尘埃。这些旋转力将大量气体与尘埃压缩到了中心地带,便造就了这一黄色"闪电"。这一现象类似于船在行进时产生的波浪,会在水面上层层前进。

  这张红外线图片光彩绚丽,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它也揭示了一个充满光亮的崭新区域。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1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上周公布的一组太空照片,展现了日偏食、火星扇、仙女座星系等壮观的景象。

  1.日偏食

日偏食(图片来源:Thierry Legault)日偏食(图片来源:Thierry Legault)

  看过影片《星球大战》的人也许会产生这样一种恐惧,认为照片呈现的是西斯帝国入侵,而日盘顶部附近的微小轮廓正是可怕的钛战斗机。实际上,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不过是4日发生的日偏食,微小轮廓则是国际空间站。这幅照片在阿曼马斯喀特地区拍摄,拍摄时太阳距地球大约9300万英里(约合1.5亿公里),月球距地球25万英里(约合40万公里),空间站距地球310英里(约合500公里)。

  2.蓝色泻湖

蓝色泻湖(图片来源:ESO)蓝色泻湖(图片来源:ESO)

  照片展示的是距地球大约5000光年的蓝色泻湖星云,黑色的尘埃流蜿蜒穿过明亮的炽热气体。这幅照片于5日对外公布,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可见光和红外巡天天文望远镜(VISTA)拍摄。当时的VISTA正在执行一项观测计划,拍摄细节空前的银河系中部区域照片。由于尘埃对可见光的散射,天文学家可通过红外研究观测到通常不可见天体发出的光线。例如,泻湖星云的红外照片便揭示了过去5年上演的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表明这个星云的恒星数量呈增多趋势。

  3.烟熏日偏食

烟熏日偏食(图片来源:Aleksandr Yuferev, TWAN)烟熏日偏食(图片来源:Aleksandr Yuferev, TWAN)

  日偏食照片,4日在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拍摄,烟囱冒出的烟让日偏食显得有些暗淡和朦胧。由于月球遮住太阳的部分区域,地球上的我们便看到了日偏食。4日,欧洲大多数地区、北非、中东以及中亚地区均欣赏到日偏食景象。2011年将出现4次日偏食,4日的日偏食是第一次。

  4.潮汐纹理

潮汐纹理(图片来源:NASA)潮汐纹理(图片来源:NASA)

  照片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3日对外公布。照片中,青绿色的深层海水好像树枝一样伸向较浅的巴哈马群岛潮滩。左侧面积较大的陆地是长岛西部地区。巴哈马群岛的大约700个沙洲、岛屿和环礁是巨大的大小巴哈马浅滩组成部分。潮滩的水下区域主要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则来自于海洋生物的骨骼残骸——被陆地间的水道“雕刻”成现在的模样。

  5.火焰漩涡

火焰漩涡(图片来源:ESA)火焰漩涡(图片来源:ESA)

  在这幅细节达到空前程度的仙女座星系红外照片中,银河系的这个邻居好似一个燃烧的漩涡。仙女座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之一。照片于5日公布,由欧洲航天局的赫歇尔太空望远镜2010年12月拍摄。赫歇尔望远镜的“红外眼睛”至少发现了5个遥远的低温尘埃环,尘环所在的仙女座星系区域正是恒星形成区。据天文学家透露,其中一个环绕星系中心的巨大尘环可能在仙女座星系最近与另一星系碰撞时形成。

  6.火星扇

火星扇(图片来源:NASA/University of Arizona)火星扇(图片来源:NASA/University of Arizona)

  这幅伪色照片5日公布,由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火星南极的粉红色地带装点着蓝色扇形结构。蓝色区域是微小的尘埃颗粒,也就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浮质较为集中的区域。随着冬季的结束,火星的底层季节性干冰开始蒸发。从干冰裂缝喷出的气体将浮质带到表面。较大的尘埃颗粒在指向表面风方向的扇形区域沉积,较小的颗粒则继续悬浮在上方。(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26 8月 2009 19:59

非洲狮

雄狮的主要职责是保卫领地不受侵犯,它们整日不知疲惫地游走于一片覆盖约100平方英里(260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里。
    雄狮的主要职责是保卫领地不受侵犯,它们整日不知疲惫地游走于一片覆盖约100平方英里(260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里。

  概况

  在所有的猫科动物中,狮子的群体意识最强,它们能够和睦相处。在一个狮子群体中,大约有三只成年雄狮,十多只成年雌狮,还有几只幼狮。头领雄狮的主要职责是保卫领地,雌性幼狮成年以后,通常会留在狮群内,而雄性幼狮最终会离开,接管由另一只雄狮当头领的狮群,建立自己的领地。

  只有雄狮头部周围长满了长长的鬃毛。雌狮会誓死捍卫狮群的领地,一般方圆100平方英里(约合260平方公里),包括草地、灌木丛、开阔的林地。美洲狮是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它们会在领地边缘留下尿液,向入侵者发出咆哮声,以显示自己领主的地位,拼命追逐靠近它们领地的动物。

  狮群的捕猎任务主要由雌狮承担,它们常常精诚合作,一同扑向羚羊、斑马等在开阔草地觅食的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很多奔跑速度超过狮子,所以,狮群的团队合作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在成功猎捕到食物以后,狮群却会失去之前的和睦,转而为“分赃”争得你死我活。

  在这条食物链中,幼狮排在最末位。因为只有长到一岁左右,它们才能在父母捕猎时帮上忙。如果机会出现,狮子也会单独行动,还会同鬣狗或野狗争抢食物。纵观历史,狮子一直以其勇气和力量闻名于世。它们曾经出没于非洲大部和亚欧部分地区。今天,人们只能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发现狮子的踪影,而印度吉尔森林也可能是亚洲狮的最后家园。

  基本信息

  类别:哺乳动物

  食性:食肉动物

  体长:4.5至6.5英尺(1.4至2米);尾长:26.25至39.5英寸(67至100厘米)

  体重:265至 420磅(120至191公斤)

  保护级别:受威胁

  大小相当于一个6英尺(2米高)的男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