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般的色彩,德国新天鹅堡般的造型,总决赛的12组选手被主办方安排住进一座只应童话有的城堡,可惜,等待她们的生活远不如童话般浪漫。今年由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这档老牌选秀节目《快乐女声》混搭“真人秀”,上演起现实版《楚门的世界》,甚至是现实版《宫心计》。总计10周、72天的总决赛比赛过程中,50余台高清摄像头悬挂在城堡的各个角落,24小时真实记录女生们的生活起居。借助PPTV网络电视,那琐碎而又残酷的一帧帧画面尽在网友们的掌控之中。
一举一动都被“围观”
“(某某)素颜也太丑了吧?”“(某某)怎么还在睡?”“哟,(某某)咋吃那么多,不怕胖?”“有谁看到(某某)床上的护舒宝了?”……自“快女”真人秀开播以来,网友们针对选手们的讨论就“雷”得人外焦里嫩。除了卫生间和淋浴房,女孩们在城堡里的一切举动都被监视着,网友们可以自选收看“排练区域”、“休闲区域”、“起居区域”还是“推荐视角”,以大饱眼福。主办方直言“希望观众看到‘快女’们的真实、进取与蜕变,比如接受老师点拨后的豁然开朗、网络小考后的深刻反思、排练室里的刻苦训练、视频日记里的情感流露。”不过,对隐私窥探以及八卦挖掘的兴趣显然在网友的收看心态中占据了上风。
刚住进城堡没两个小时,陆翊就因对着摄像头吃雪糕、摆出甚为可爱的表情而被网友扣上一顶“做作”的帽子;7月12日,杨洋因身穿一件V领低胸连衣裙,于镜头下频频走光,被认为是“搏出位”;7月18日,王艺洁这一组在备战小考过程中“火花”不断:洪辰建议把歌曲节奏进行一些变化,增加表演成分;付梦妮主张先排好阵势;王艺洁则强调首先把歌唱好,不愿妥协。一时间,斥责王艺洁“以自我为中心”的声音水漫论坛……单单百度贴吧,几乎每天都有数千人参与到当天真人秀直播的讨论中,几乎每天真人秀都能不负“众望”地发生点什么。选手们一不留神的任何一个情感宣泄都有可能惹祸上身,被网友们揪住“小辫子”,演绎为一套有理有据的“心机说”、“虚伪论”。而“人气高的选手将获跟拍一天的优待,人气低的选手可能站上终极PK台”的游戏规则更是刺激着各家“粉丝”恨不得带上放大镜来真人秀“找茬”,以便“损人利己”。
难怪有人感慨,真人秀毁了一帮可爱的女孩,被摄像头无限放大的一个个琐碎细节打败了想象中的各种美好。
窥私之下警惕道德问题
连日来,“快女”选手们有的戴着墨镜刷牙洗脸,有的连睡觉都不忘裹得严严实实。不止一个女孩坦言:“大家在一起住久了,习惯直来直往,有时网友看着像在吵架,其实我们之间什么事都没有。”当全国总决赛第二场结束,DL组合遭遇淘汰即将搬离城堡,她们的一段话引得同伴们感慨连连:“我们都是一帮20来岁的孩子,谁也没有经历过被这么多摄像头跟拍的环境,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网友们多多包涵。”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下,选手们显然倍感压力。走一条通往明星的路就非得承受近似残酷的赤裸曝光吗?
业内人士透露,在选秀节目日渐式微的今天,比赛到了最后不是拼选手的才艺高低,而是拼曝点的影响大小,而全天候直播的真人秀就是制造曝点的最好方式,甚至选手在真人秀里表现出来的情商能够直接影响比赛结果。况且,窥私、猎奇、求知、八卦的大众心理也将促使参与真人秀的选手被关注度大增,市场营销中说的“黏”便产生了。
有专家直言:“随着真人秀的愈演愈烈,需要警惕道德问题浮出水面。”他例举几年前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推出真人秀节目《真话时刻》,给你50万美元只需要你说出21句真话的规则“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但问鼎之人少之又少。更令人震撼的是,上过该节目的参赛者,最终大都失去了朋友和亲人的信任,更有一些人的婚姻陷入危机。“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艺术的典型表征,真人秀节目确有市场。选手之所以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是为了实现所谓梦想,或名或利。而无论是选手的隐私还是个人内心的冲突,都会令观众获取窥视的满足。娱人一乐没什么不好,只是对于这类节目的尺度需要谨慎把握。名利的刺激和尊严的沦丧都可能使伦理道德苍白无力,这一后果不堪设想。”
本报记者 范昕 实习生 包慧烨
银河系中惊现“吸血鬼恒星”,图为两颗正在合并的蓝离散星
日前,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首次发现“吸血鬼恒星”,它从邻近其它恒星中吸取生命能量。
这些吸血鬼恒星叫做蓝离散星(blue stragglers),它们存在于银河系中心区域。天文学家观测发现它们从年龄上明显滞后于其它恒星,它们形成时期显得更加年轻、炽热,且呈现蓝色。
天文学家猜测蓝离散星之所以看上去非常年轻是由于它们从其它邻近恒星中偷取了氢燃料,或许是碰撞吞噬了邻近恒星。
这些蓝离散星通常出现于密集的恒星团,这里的恒星拥有更多的机会彼此间提供能量。目前,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星系膨胀区域(环绕星系中心的恒星和气体密集部分)发现蓝离散星。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兼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文学家威尔-克拉克森(Will Clarkson)说:“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猜测蓝离散星存在于星系膨胀区域,但并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数量有多少。目前我们的最新研究将揭晓这一谜团。”
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宇航局哈勃望远镜对邻近银河系膨胀区域的18万颗恒星进行了观测。该研究小组发现其中包含42颗不同寻常的蓝离散星,它们看上去比其它恒星更加年轻。
在这42颗恒星中,研究人员评估有18-37颗是真实的蓝离散星,其年龄大约100亿-110亿年。剩余的恒星可能是星系膨胀区域真正的年轻恒星,或者并不存在于星系膨胀区域。或者蓝离散星并不是在其它宇宙区域通过碰撞恒星或者吸取额外氢气燃料而形成。
相反,星系膨胀区域的蓝离散星可能通过掠夺它们邻近伴星中的氢物质而形成,这一过程出现于一颗恒星以双星系统中伴星能量为“营养源”,或者出现于三星系统强烈的引力相互作用导致两颗恒星合并成一颗恒星。
克拉克森说:“对于蓝离散星形成的详细过程,我们仍有大量未掌握的资料和信息。目前发现的‘银河系吸血鬼’提供了蓝离散星形成的重要线索。”(叶孤城/编译)
新华网上海6月8日电 (记者徐寿松 陆文军) 新华社记者获悉,近日,上海市卢湾、黄浦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浦区、卢湾区两区建制撤销,设立新的黄浦区。“撤二并一”相关程序仍在进行中。
批复要求,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上海市自行解决。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卢湾、黄浦行政区划调整是涉及上海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上海中心城区原有区划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部分区管辖范围狭小、发展受限的情况突出。黄浦、卢湾均处于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黄浦面积为12.49平方公里;卢湾东临黄浦区,与浦东新区隔黄浦江相望,面积为8.03平方公里。
黄浦、卢湾两地汇集了金融证券、现代服务、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产业的优势资源。外滩、南京东路、淮海中路、新天地、豫园等上海著名地标都在此区域内。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也坐落在这一区域的临江地带。
据介绍,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政府管辖规模趋于合理,有利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也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调整后,新的黄浦区面积达2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0.9万。
新华网石家庄6月2日电(记者白林)记者从河北省邯郸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经过考古工作者十多年的持续努力,在河北西南部山区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文化遗存,把这个区域历史起源由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前推至距今20万年。
据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薛玉川介绍,河北西南部山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漳河、洺河和滏阳河流域,是中国石器文化较为集中发达的地区。在涉县石门乡新桥村、北原古坟脑、河南店清漳砖厂、西戊村南等地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文化遗存。从遗存地层分析,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距今约20万年。
据介绍,石器遗存包括大量锤击石核、石片和砸击石核、石片、石锤及残片等。在新桥遗址发掘出石器制品896件。各石器遗存大小不同,颜色以棕、灰为主,棱角分明,有明显人工修凿痕迹。此外,另有石器14件,其中刮削器7件,砍砸器3件,球形石3件,似雕刻器1件。
此外,在石料选择、打片方法等方面,这次发现的石器与北京周口店遗存有很多相似之处。石核厚重、石片较大等特点都表明华北、华南两大区域旧石器时期文化具有兼容性。
薛玉川说,河北西南部处于现河北、河南、山西交界和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过渡区域,此处旧石器文化遗存很可能是南北过渡地带文化交流的结果。
另外,考古工作人员在邯郸多处殷商遗址及墓葬中,发现了铜爵、铜觚等多件酒器,综合分析同期发现的农具和家畜尸骨等,表明3000多年前中国酿酒业就已经较为发达。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3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最佳太空图片,集中展现了第谷超新星残余、银河系“市中心”以及太阳表面喷射“火环”等壮观景象。
1.断电中的日本
一幅伪色卫星照片,展现了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之后的断电情况。科学家将2010年美国空军国防气象卫星计划获取的数据与灾难发生当日的数据进行了比较。黄色区域未发生断电,红色区域则处于黑暗之中。断电区域主要集中在从东京北部郊区到北部港口城市仙台之间的地区。仙台是距离震中最近的地区。
2.第谷超新星残余
一幅合成图片,来自于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展现了被称之为“第谷超新星残余”的天体,很有点向“三月疯狂”比赛致敬的味道。这个膨胀的碎片云是距离地球大约1.3万光年的一颗恒星爆炸后的产物。爆炸产生的光线于1572年到达地球。即使在白天,这颗天体短时间内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到。
图片中的红色区域为低能X射线,蓝色区域为高能X射线。此外,图片也第一次揭示出明亮的X射线条纹,也就是右侧白色区域,支持了超新星是高速粒子,即宇宙射线源泉这一理论。
3.银河系“市中心”
形象地说,图片展示的区域就是银河系的“市中心”,存在着数千颗恒星。在可见光条件下,这一区域异常明亮,让观测里面发生的事情几乎成为一种不可能。但在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中——例如这幅于3月18日公布的照片——我们却可以洞察这一区域内的活动。照片中,卷须状温暖气体(黄色-红色)和富含碳的尘埃(绿色)像窗帘一样穿过银河系的中心。在银河系的中心,明亮的白色恒星团环绕一颗看不见的超大质量黑洞。
4.你好,海伦
这幅新公布的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土星的小卫星——土卫十二“海伦”好似一朵单色花悬挂在漆黑的太空中。这颗卫星的直径只有21英里(约合33公里),与土卫四“狄俄涅”共享一条轨道。土卫十二和土卫四是仅在土星周围发现的“特洛伊卫星”之一。
5.火环
3月19日,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到的太阳表面向外喷射一个等离子圆环的壮观景象。这种等离子环被称之为“日珥”,是被磁场束缚在太阳表面的带电气体云。但这种束缚并不稳定,日珥最终会逃脱,获得自由,喷向太空。
6.鹿豹座CY星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拍摄,展现了炙热而明亮的恒星鹿豹座CY星。由于被封在含金属的尘埃颗粒云内,这颗恒星发出红色光芒。恒星发出的强紫外线辐射刺破主要由多环芳烃(绿色,与地球上的煤烟类似)构成的尘埃壳。富含碳的尘埃带好似一条温暖的毯子,里面遍布微红色天体团。新恒星正在这条“毯子”内形成。(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1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上周公布的一组太空照片,展现了日偏食、火星扇、仙女座星系等壮观的景象。
1.日偏食
看过影片《星球大战》的人也许会产生这样一种恐惧,认为照片呈现的是西斯帝国入侵,而日盘顶部附近的微小轮廓正是可怕的钛战斗机。实际上,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不过是4日发生的日偏食,微小轮廓则是国际空间站。这幅照片在阿曼马斯喀特地区拍摄,拍摄时太阳距地球大约9300万英里(约合1.5亿公里),月球距地球25万英里(约合40万公里),空间站距地球310英里(约合500公里)。
2.蓝色泻湖
照片展示的是距地球大约5000光年的蓝色泻湖星云,黑色的尘埃流蜿蜒穿过明亮的炽热气体。这幅照片于5日对外公布,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可见光和红外巡天天文望远镜(VISTA)拍摄。当时的VISTA正在执行一项观测计划,拍摄细节空前的银河系中部区域照片。由于尘埃对可见光的散射,天文学家可通过红外研究观测到通常不可见天体发出的光线。例如,泻湖星云的红外照片便揭示了过去5年上演的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表明这个星云的恒星数量呈增多趋势。
3.烟熏日偏食
日偏食照片,4日在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拍摄,烟囱冒出的烟让日偏食显得有些暗淡和朦胧。由于月球遮住太阳的部分区域,地球上的我们便看到了日偏食。4日,欧洲大多数地区、北非、中东以及中亚地区均欣赏到日偏食景象。2011年将出现4次日偏食,4日的日偏食是第一次。
4.潮汐纹理
照片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3日对外公布。照片中,青绿色的深层海水好像树枝一样伸向较浅的巴哈马群岛潮滩。左侧面积较大的陆地是长岛西部地区。巴哈马群岛的大约700个沙洲、岛屿和环礁是巨大的大小巴哈马浅滩组成部分。潮滩的水下区域主要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则来自于海洋生物的骨骼残骸——被陆地间的水道“雕刻”成现在的模样。
5.火焰漩涡
在这幅细节达到空前程度的仙女座星系红外照片中,银河系的这个邻居好似一个燃烧的漩涡。仙女座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之一。照片于5日公布,由欧洲航天局的赫歇尔太空望远镜2010年12月拍摄。赫歇尔望远镜的“红外眼睛”至少发现了5个遥远的低温尘埃环,尘环所在的仙女座星系区域正是恒星形成区。据天文学家透露,其中一个环绕星系中心的巨大尘环可能在仙女座星系最近与另一星系碰撞时形成。
6.火星扇
这幅伪色照片5日公布,由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火星南极的粉红色地带装点着蓝色扇形结构。蓝色区域是微小的尘埃颗粒,也就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浮质较为集中的区域。随着冬季的结束,火星的底层季节性干冰开始蒸发。从干冰裂缝喷出的气体将浮质带到表面。较大的尘埃颗粒在指向表面风方向的扇形区域沉积,较小的颗粒则继续悬浮在上方。(孝文)
概况
在所有的猫科动物中,狮子的群体意识最强,它们能够和睦相处。在一个狮子群体中,大约有三只成年雄狮,十多只成年雌狮,还有几只幼狮。头领雄狮的主要职责是保卫领地,雌性幼狮成年以后,通常会留在狮群内,而雄性幼狮最终会离开,接管由另一只雄狮当头领的狮群,建立自己的领地。
只有雄狮头部周围长满了长长的鬃毛。雌狮会誓死捍卫狮群的领地,一般方圆100平方英里(约合260平方公里),包括草地、灌木丛、开阔的林地。美洲狮是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它们会在领地边缘留下尿液,向入侵者发出咆哮声,以显示自己领主的地位,拼命追逐靠近它们领地的动物。
狮群的捕猎任务主要由雌狮承担,它们常常精诚合作,一同扑向羚羊、斑马等在开阔草地觅食的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很多奔跑速度超过狮子,所以,狮群的团队合作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在成功猎捕到食物以后,狮群却会失去之前的和睦,转而为“分赃”争得你死我活。
在这条食物链中,幼狮排在最末位。因为只有长到一岁左右,它们才能在父母捕猎时帮上忙。如果机会出现,狮子也会单独行动,还会同鬣狗或野狗争抢食物。纵观历史,狮子一直以其勇气和力量闻名于世。它们曾经出没于非洲大部和亚欧部分地区。今天,人们只能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发现狮子的踪影,而印度吉尔森林也可能是亚洲狮的最后家园。
基本信息
类别:哺乳动物
食性:食肉动物
体长:4.5至6.5英尺(1.4至2米);尾长:26.25至39.5英寸(67至100厘米)
体重:265至 420磅(120至191公斤)
保护级别:受威胁
大小相当于一个6英尺(2米高)的男子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9日报道,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印度理工大学联合研究发现,由于上覆层地幔的热量循环作用,地球内核从整体上在凝固,但局部存在融化现象。新研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地球内核的形成以及作为“地球发电机”的外核是怎样产生地磁场的。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19日的《自然》杂志上。
地球内核是个像月球大小的固体铁球,外面被高速流动的液态铁镍合金(也有些其他较轻元素)外核、高黏度的地幔和固态的地壳所包围。经过几十亿年,地球内部冷却下来,一部分铁核凝固,因此内核以大约每年1毫米的速度生长。而地球内部在冷却中将散发出的热量传到地幔层,就像火炉上开水的对流,较热的地幔运动到表面,较冷的地幔进入中心。这种逸热效应提供的地质动力与地球的自旋相结合产生了地磁场。
之前的观点认为,整个地球内核都在凝固并逐渐向外生长。但新研究显示,虽然整体上说,从核到幔的热量流动网确保了外核物质凝固使内核生长,但内核的某些区域确实在融化。
研究小组用计算机模拟外核对流模型并结合地震学数据,发现在核—幔边界的热量流动变化依赖于上覆地幔结构。在地震活跃区下面,沿着“环太平洋火山带”构造板块正在向下潜没,剩余的处于地幔底部的较冷海洋板块通过地幔从地核吸取了许多热量,这种地幔制冷使得较冷物质向下流动,使得部分内核凝固。反过来,在非洲和太平洋下面两个大区域,其最下面的地幔比地幔平均温度要高,这些区域下面的外核会变暖,慢慢融化变成固体的内核。
论文合著者、印度理工学院比诺德-斯利尼瓦萨说:“如果地球内核某些地方在融化,在接近内—外核边界的地方,其动力作用会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一方面,从纯铁内核的边界会不断释放出一团团较轻元素;另一方面,融化在边界上会形成一层高密度液体,较轻元素将从这里升起。”
论文作者之一、利兹大学乔恩-蒙德博士表示,由于样本无法从地球中心采集,只能通过地表检测和计算机模型来推测地球核心发生了什么,地球磁场的起源依旧是个谜。根据地震观测数据显示,围绕着内核有一个高密度的液态层,而且地震产生的震波在地核的某些部分传播得更快。局部融化理论可为此提供相对简单的解释。
新华网索非亚4月27日电 (记者王蒙) 保加利亚科兹洛杜伊核电站27日宣布,该核电站26日在5号核反应堆密封区域监测到放射性惰性气体氙-133浓度升高,核电站立即启动应急程序进行处理,目前已将辐射水平降至正常。
核电站方面说,此次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26日10时45分左右,当时工作人员正在对5号核反应堆进行例行检查维护,在对反应堆的第一部分进行解封时发现氙-133气体浓度升高,伽马射线辐射水平超过控制水平的10%。
事故发生后,核电站方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停止所有维护工作,将全部工作人员撤离事故区域,并采取措施降低辐射水平。到26日18时,事故区域的辐射水平已经降至正常。
核电站方面还对当时在事故区域工作的所有人员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所有人员体表和体内的辐射水平都在安全范围内。
目前,核电站已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对此次事故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
科兹洛杜伊核电站位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以北200公里处。它始建于1969年,原有6座核反应堆,总装机容量为376万千瓦。由于这些反应堆与上世纪发生泄漏事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属同一类型,应欧盟强烈要求,科兹洛杜伊核电站在2003年和2006年相继关停了1、2号和3、4号反应堆。目前仍在运行的是分别于1987年和1991年投产的5号和6号核反应堆,装机容量大约为200万千瓦,为保加利亚提供约34%的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