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如今,随着各种信息渠道的发展,许多人不再将精力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而是让自己的关注点,浅浅地散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如煎饼一样薄而大。这样的人被称为“煎饼人”。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8.6%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多是一知半解的“煎饼人”。(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这篇报道,第一次令得“煎饼人”,为人熟知起来。但此概念的“真伪”,实则有待考量。在报道中,“煎饼人”既被借指那种“门门通,门门松”的知识结构;又被用来形容“快餐式阅读”的资讯获取方式;甚至,以“碎片信息和酒精”作社交中介的应酬文化,也被划入适用范畴——只是,一个单薄的词汇,何以承载太多?

在新意十足,却自我错乱的“概念”之外,何为问题的核心?“许多人精力不再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而让自己的关注点,浅浅地散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如煎饼一样薄而大”——此类表述,天然缺乏说服力。一方面,其混淆了“职业行为”与“个人行为”。须知,所谓“关注点的分散”,必定只能发生于“个人时间”里;而另一方面,在“个人时间”内,个体关注对象的多元化,又何足怪哉呢?

分工深化的时代,社会人注定高度专业化,基于职业要求,就必须“将精力集中于某一领域”。在此基础上,工作之余,个人兴趣的分散化不仅无害,且本就再正常不过。“煎饼人”一说,潜台词无非是“个人时间内,兴趣点的分散,是需要警惕的趋势”。毋庸讳言,这又是个口说无凭的“判断”!其实,抛却花哨的包装,“煎饼人”所引发的忧虑,本质还是针对老生常谈的问题,即“公共媒介令个体智识下降”、“去高雅化的社会文化堪忧”……

对上述趋势,试图逆转多半徒劳。文化,一贯有其自发、内生的秩序,大众传媒时代、信息冗余泛滥,公共趣味经历再塑造、再成型,实则是只可静观、难以经营的事情。在真实的世界之外,大众传媒建构起了另一个世界:传播学意义上“拟态环境”。当公众沉溺于“拟态环境”,渐而远离真实世界,个体思辨力的消弭、注意力的迷失,终究只是一种必然后果。

那么,或可作此理解,既有的“煎饼人”概念并不成立,而严格界定之后,此一概念却也能言有所指——“煎饼人”,指那些在个人时间内,兴趣趋于分散、多元的人群。其说明,大众传媒制造的资讯浪潮,使得受众难以形成明显、固定的信息偏好。这之后,高尚的个体修养,以及优雅的社交文化,失去了滋养土壤。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黄艺博从小就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在一般人看来不太符合一个孩童成长规律的兴趣,成了网友调侃的对象。

一群大人因着自己的立场观点,调侃和恶搞一个孩子,其实很不厚道。

仔细看这场喧嚣的微博狂欢,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其实,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媒体对黄艺博的报道,早在2009年就出现过,那时的重点只是他对福利院老人的爱心。今年3月,关于他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每天读《人民日报》的经历,出现在当地报纸上,但那之后,这个十来岁的孩子依旧在互联网上默默无闻。直到几天前,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了他的故事,他就突然火了。说不清,这背后到底是微博的力量,还是有推手炒作的结果。但如果将炒作建立在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身上,这怎么说也算不上道德。

社会承认孩子的天性,同样应该承认孩子的个性,承认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兴趣,纵使你我无法从这样的兴趣中找到乐趣,但也不该武断地否认一个孩子从中享受到的快乐。粗鲁地嘲笑乃至指责一个孩子的兴趣,非要认为他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游戏、动画等等,这其实就是在否定孩子保留个性的权利。

对一个孩子,实在不应该刻薄。想想这几天里,成人社会对一个孩子做了什么,我们就能明白,最该反思和被纠正的,不是孩子,而是微博上的某些人。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5月3日 文/郭钦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媒体报道12岁少年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篇文章。家长称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养。其爸爸表示,黄艺博关注民生,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5月2日《武汉晚报》)

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令人啼笑皆非。更为可笑的是,孩子的父亲还特地撇清与“天才儿子”间培养的关联。其父说孩子的“这些习惯和兴趣都不是我们有意培养的,孩子的天性占了主动权”。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技术含量很低的炒作,目的就是要说明这一切都是天性使然,甚至可以总结上升为“素质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而不是父母的拔苗助长。

人们可以想像这样一个场景:2岁孩子哭闹着不吃不喝,什么玩具都不要,什么卡通片都不感兴趣,只有将电视频道调到《新闻联播》,一切都恢复安静。显然,如此对《新闻联播》情有独钟的“天才婴儿”是罕见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如果没有父母的培养与引导,一个2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独独爱上相比于其他少儿节目要枯燥刻板许多的《新闻联播》?

或许吧,因为父母有意识只让婴儿看《新闻联播》,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习惯,对其他活蹦乱跳的动漫节目也就有了“排异反应”。但笔者还是要弱弱地问一句,孩子的父母有什么秘诀,能让孩子从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而从不玩游戏?当然,《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之类不会自动跑到家里来的,这些主流报纸也少有“少儿专版”免费向儿童提供。完全可以想见,父母以及其他家人在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由此想到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天性聪慧、才智超常的仲永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可其父在贪图财富、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展示才华,荒废了一生,最终“泯然众人”。想要为孩子的天性提供合适的土壤,就要让孩子拥有与年龄、发展规律同步的童真、童趣和玩耍。而想用“顺其天性”的隐身方式来遮掩功利动机,更是要不得的!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毛泽东晚年的书法艺术,冠绝一时。而他一生,都非常热爱书法,关于这位伟人与书法的故事,讲起来也是脍炙人口。

一生爱书法

毛泽东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的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名人儿时怎样用压岁钱?

鲁迅自幼最喜欢的日子是除夕,因为拜年就能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可以买些小鼓、刀枪、泥人和糖菩萨等喜爱之物。十二三岁时,因祖父周福清科场作弊下狱,周氏兄弟寄宿在大舅家,压岁钱攒到一定数额,心智初开、兴趣渐广的鲁迅就不再借书抄抄画画,买了石印本的《毛诗晶物图考》(日本冈元凤著),这部书以画注解《诗经》所述草木鸟兽虫鱼等物,是鲁迅心仪已久的读物,鲁迅成年后多才多艺,对绘画、收藏、篆刻等均有浓厚兴趣,受这一类读物影响较深。他发现这书上有不显眼的污损,不理会书店伙计的嘲笑,接二连三地拿去换,换来的书还有毛病,就减价一角转卖同学,另补一角压岁钱再买一本,从中看出少年鲁迅爱书洁整、做事认真和萌芽初生的经济头脑。

与大部分孩子相比,冰心的压岁钱用得有些“惊天地”,像个“小大人”。辛亥革命那年,冰心在烟台筹办海军军校的父亲谢葆璋受诬辞官,全家迁回福州老家,途经上海时,从报上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民众们奔走相告,呼吁捐款劳军,11岁的冰心慷慨地把自己攒下的10元压岁钱送到申报馆,捐给起义军。10元压岁钱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不仅因为起义军首领黎元洪是冰心父亲在水师学堂的同班同学,关键时刻手足相助,而且经历过甲午海战的父亲告诉她,美丽的威海卫、大连湾、青岛都让外国列强占领了,只有烟台是我们的,使她从小具备了强国除弊的正义感。以至多年后,那张写着“幼女谢婉莹君”字样的捐款收条,仍被她珍藏。

秦牧儿时家住新加坡,但仍保持着广东澄海家乡过年的传统习俗。除夕夜,七姐弟穿上新衣,住进一个大房间,在大姐的带领下,不等天亮就齐齐给父母亲磕头拜年,高兴地得到红包封着的压岁钱。年初几天,上门拜年的亲友长辈不断,姐弟们殷勤礼貌地端上糖果,巧嘴送福,又得到一封封压岁钱。这些钱积少成多,都由大姐掌管分配,平均每年每人能分二三十元。儿时淘气且屡被父亲揍的秦牧,最想用压岁钱购买的是食品和衣物,而不是书,尤其是椰子,才五分钱一个,便宜又好吃!至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是他青年以后发奋努力的结果。

压岁钱用得不好,能起负面作用,童年的方成就差点做了“败家子”。他广东中山的家乡以前过年有“赌牌九”的旧习,大人赌,小孩也玩,方成的压岁钱输光了,不懂事地朝母亲要:妈!再给我点钱输去!弄得母亲哭笑不得:光想输,真是个败家子!担心孩子而又迷信的母亲,找了两个相士给方成看相,都说他是个败家子。此话灵验,方成初中毕业,父亲失业了,无力供这个败家子上高中,还是叔叔在他面临失学的痛苦时伸出援助之手,包了他高中的学费开销。懂事开窍的方成知耻而返,刻苦用功,拜师学画,终成幽默乐观的漫画大师。

总的说来,名人儿时压岁钱的用途,大多与其他孩子一样,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充满天真童趣。若引导得当,钱用在正处,更有益于成长。霍无非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四, 23 9月 2010 21:38

10个细节泄露男人对你的爱

爱情的细节是件很微妙的事情,在小细节中,感知他对你的心意。一些被爱情弄得昏头昏脑的“家伙”所做出的异常事情,着实会吓人一跳。粗粗归纳一下,大体有以下这些症状。列举出来,可供不明所以的淑女们参考。

爱情的细节是件很微妙的事情,在爱情的小细节中,感知他对你的心意。这10个爱情细节表明他已爱上了你。 

一些被爱情弄得昏头昏脑的“家伙”所做出的异常事情,着实会吓人一跳。粗粗归纳一下,大体有以下这些症状。列举出来,可供不明所以的淑女们参考:

1.毫无理由地给你打电话。

当你还在上班,或在家,或任何时候,他打过电话来,嗫嚅地说他其实没什么特别的事,就是想和你说几句话。如果他这时在办公室,你可能会听到他那头其它电话的铃声此起彼伏,可他置若罔闻,继续把急于要和你说的话说完。

2.他忍不住把他的一切(主要是能令人刮目相看的那一面)告诉你。

还会忍不住得意地在他的哥们面前提到你。在你面前,他似乎很健谈,告诉你有关他和他家人的许多情况,诸如他的爱好啊、他的出生年月啊、他的父母有没有什么怪癖啊等等,目的就是让你走近他,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只要想起你,他就有说不出来的神往,这种感觉必须在他的哥儿们面前一吐为快。女人喜欢在同伴面前展示时装,男人则喜欢对他的朋友夸耀他心爱的女人。

3.对你的朋友极为友好。

如果你托他为你的某个朋友帮忙,他会显得格外卖力。原因很简单,他想让你高兴,让你的朋友夸他。

4.他留心你的一举一动。

和你说话时,他会专注地看着你的眼睛和嘴唇。一块出去吃饭时,他不会仔细打量那些进进出出的美少女。有时候,他眼睛会望着远处,那只是在整理他的思路。

5.约会时,他很准时。

就是说,他不会来得太早,更不敢迟到。为了准备约会,他会精心做一番准备和修饰,这点并不是女人的专利。他同样希望他在你眼里性感而又迷人,无可挑剔。迟到的事是绝对不能发生的,一切都考虑得很周全。

6.他不会嘲笑你的兴趣。

他会尊重你的各种兴趣,包括你逛街的爱好。平时你听到的所谓“男人最烦陪女人逛街”的说法其实都是些已婚男人的言论,对正处在神魂颠倒阶段的他来说,有机会和你在一起,就很满足了。

7.他不提从前的罗曼史。

即使你强迫他交待,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些听上去很熨帖的话,比如,“我和那人完全合不来,和她在一起总是死气沉沉的”什么的。假如他讲给你听的是一段颇有悔意和伤感的爱情故事,那你就得留神了。

8.和你做爱后,他的谈兴不减。

他希望知道你刚才的感觉。因为他在乎你。做爱之后,如果他甚至不挽留你和他一起呆上半小时、20分钟,这种情形就不需要任何解释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永远不要再走近他。

9.他约定确切的再见面时间。

这是因为他迫不及待地希望再次见到你。如果一个男人只是想敷衍眼前的这个女人,他通常会说:“也许下周末我们再见面,明天或星期二、星期三的时候,我们再电话联系。”最后,女人等到的大多是说他周末抽不开身的借口。

10.他会对你表白。

他会直接或假装开玩笑地要求你做他的老婆。如果你们已经约会了不止10次,他仍毫无表示,那么,你不必把他当做夫婿的唯一人选。

发表在栏目: 情感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