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新发现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

  新华网南宁5月27日电(记者张莺)记者27日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了解到,当地八圩瑶族乡近日发现300多株植物界“活化石”桫椤树。

  发现地点位于八圩瑶族乡拉友村洞多屯周边山坡,300多株桫椤树散落生长,最大的直径可达20多厘米,4米高,枝繁叶茂。

  据专家介绍,桫椤树又名蕨树,出现于3亿多年前,是目前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受中国政府重点保护。由于它是研究植物形成、地理学及地球历史变迁的好材料,又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恐龙”。

  受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影响,原始森林逐渐减少,桫椤赖以生存的温暖、潮湿、荫蔽、水分充足等环境受到破坏,分布区域大幅收缩,目前仅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目前,中国广西、广东、贵州等地已先后发现桫椤树,中国政府也通过建立保护区等方式保护桫椤树。贵州已建立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曾被盘山县古城子村村民认为碍手碍脚丢弃路边的大石块竟然是600多年前的明长城西宁堡城门石栓,是古代长城城堡插城门用的。 记者 徐刚 摄

  昨日,盘锦首次在盘山县古城子村与沙岭镇分别发现了明代长城城堡城门石栓、门枕石以及城墙角石等建筑构件。史料上记载的辽东明长城上一个重要节点,西宁堡600多年后现身,由于这些发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考古工作者甚至保密发现地点的细节,以免闻讯而来的文物贩子进行疯狂抢购,影响文物的保护。

  盘山县古城子村村民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们认为碍手碍脚丢弃路边的大石块,竟然是600多年前的明长城西宁堡城门石栓。

  当盘锦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古城子村,村民说村口有块大石头有很多年历史了,杨洪琦和工作人员到现场发现了一块边长约60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石块,石块中间有一个直径约为20多厘米大小的圆孔,经工作人员鉴定这是城门石栓,是古代长城城堡插城门用的。

  工作人员结合史料记载分析,从这块门栓石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可以判定,此处就是明代长城西宁堡的正南门位置。明长城西宁堡南城门由此“开启”。

  除了城门石栓以及门枕石外,工作人员还在许多百姓家发现了城墙墙砖。在古城子村老夏家的院墙上,一块黑色残旧带有雕纹的石砖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块石砖不大,砖体为青色,表面的纹路清晰可见。家里的老人说:“这砖还是多年前孩子们从地下挖出的,当时看着好看,就用垒院墙了,剩下几块就垒猪圈了。”杨洪琦说,这是明长城西宁堡的建筑构件,上面的花纹是勾云纹和乳钉纹。

  考古工作队队长杨洪琦介绍,随后他们在附近又发现了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

  明代辽东长城由北宁进入盘锦地区;中间段在盘山县高升镇;出口处为盘山县古城子镇。目前盘锦市文物部门正在积极申报国家保护,以便更好保护仅有的一些明长城遗址,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汪华新 摄

  如果不是拆旧房改建新房,永嘉桥头镇龙根村村民唐金香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一家三代人居然在古墓上生活了87年。

  昨日,温州市和永嘉县的文物保护考古部门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初步判断,该古墓修建于明代。

  打桩“打”出古墓

  不久前,唐金香拆了自家三间老宅,打算在原址上盖新房。

  “大约一周前,在打到第十个桩时,发现下面有砖头,就意识到可能挖到了坟墓。”唐金香说。

  这座古墓坐北朝南,两对墓穴宽约4米、长约2.5米,顶部用边长约15厘米的砖头铺成,而墓顶距离地面有一米多的高度。

  由于古墓不仅面积大,而且造型讲究。唐金香赶紧向文物部门报告。

  老房子住过三代人

  唐金香今年60岁,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被拆掉的房子是座二层木质结构的老宅,唐金香说,老房子是母亲嫁过来的前一年建的,推算下来,老房子已经有87年的历史,里面住过唐金香一家三代人。

  从小就生活在老房子里的唐金香说,从来就没想到自家房子下面会有个古墓,而在整个龙根村有200多户人家,村民们对突然挖掘出古墓都感到非常惊讶。

  古墓主人无从可考

  昨日,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和永嘉县文物馆的考古人员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

  从下午3点15分开始,考古人员先后打开了四个墓穴,只发现了一些人骨残骸和一些铁钉。考古人员说,这些铁钉应该是用来固定棺材的。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专家表示,根据古墓的样式来看,这应该是一座普通的家族墓,建造时间应该在明代,由于该座古墓没有墓志,因此暂时无法判断墓主人的身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故宫建福宫内建私人会所、南京美龄宫经常对外承办婚宴被媒体曝光之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的承德避暑山庄内建“豪华私人会所”的消息再次刺激了公众的眼球。随之,讨伐“宫殿古迹兴建‘皇家会馆’贩卖‘皇家体验’”的声音不断。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新华社记者赶赴事发地进行了调查。

一条广告引发的波澜

记者在承德市采访了解到,避暑山庄“皇家会馆”5月5日在承德市地方媒体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避暑山庄皇家会馆坐落于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万树园景区内,占地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拥有总统套房、豪华商务套房、特色豪华蒙古包等各类房型40余间……皇家御宴、法式大餐,饕餮奢华餐品,至尊体验,会员独享。皇家会馆内还设世界各酒庄醇正红酒;养生SPA、茶道室、健身房、室内温泉泳池、影音厅等服务项目满足会员不同需求。

除“皇家御宴”“饕餮奢华”“至尊”“独享”这样的字眼外,这则广告还宣称:“会馆除配有秘书、翻译等常规服务外,还首推‘贴身管家’服务模式,推出一套针对尊贵会员的贴心专属服务,每名会员都有各自的客户代表……尊贵会员招募中,首批限量发行会员卡100张……”

“当时一看到广告我就来气,避暑山庄是经过国人和省市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才被世界物质文化管理部门所承认,来之不易。管理者应按照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标准来管理保护避暑山庄,让我们的世界物质文化为中国人赢得国际信誉,让世界游客为我们的保护而骄傲。”20日早上,一位正在避暑山庄晨练的承德市民对记者说,“看看那些广告内容,简直是糟蹋山庄的历史文化。”

“避暑山庄内建豪华私人会所,入会费20万元的消息”经媒体曝光后,也引起广大网民指责。有网友说:一些官员打着保护文物的旗帜,挖空心思地占用全体国民的土地物品,敛不义之财,这种行为就是侵吞国有资产!一些网民认为,这是“利用祖宗留下的属于全民的遗产,为少数人谋利。”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故宫建福宫又开了扇“解雇门”。有消息说,因怀疑泄露建福宫修建豪华会所的机密是内部人所为,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除了所有员工。倘若消息确实,也不令人奇怪,我们文化中的那些恶劣成分使然。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天价酒”曝光之后,他们不也是毫无反思悔过之举,相反却热衷追查“内鬼”吗?故宫的庭院之深是人所熟知的,但“庭院深深深几许”?还要开启几扇“门”才能“触底”?有形的自然谁看得到,而无形的,从目前来看显然还是个未知数。

当然,就算真的开除了所有员工,也像“错字门”一样,都是下属干的,领导没什么责任。可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就一个建福宫变身私人会所也就罢了,偏偏“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从承德、从南京分别传来了性质一模一样的消息。承德避暑山庄的蒙古包,经过“抢救性修复”之后变成了“避暑山庄皇家会馆”,今年6月中旬就要试营业了,目前正在招募尊贵会员,首批限量发行会员卡100张,每张价格初定为20万元。该会馆倒是“好汉做事好汉当”,毫不隐讳地对外宣称他们那里拥有总统套房、豪华商务套房、特色豪华蒙古包等各类房型40余间……皇家御宴、法式大餐,饕餮奢华餐品,至尊体验,会员独享。相形之下,南京美龄宫像建福宫一样有点儿偷偷摸摸。美龄宫把二楼原本的会客室变身成为一间开阔的宴会厅,以“蒋、宋喜爱的特色菜肴”为招牌,且已存在七八年之久,但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订餐电话,只有直接联系经理才能订餐。避暑山庄、美龄宫与故宫一样,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啊,就这么被那些有“尊贵癖”的极少一部分人给霸占了?虽然霸占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也不行吧。

黑色幽默的话,故宫的“失窃门”才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坏事变成好事”。由它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可谓“拔出萝卜带出泥”。首先,我们因此知道故宫还有建福宫的“变质”问题;其次,因为建福宫的问题,我们才知道避暑山庄、美龄宫同样如此或已然如此。很遗憾,像官员的落马往往出自意外或偶然一样,这三起性质并无二致的事件的曝光,也都与主管单位了不相涉。眼皮子底下的事情硬是看不到,还能看到什么?由此也可推知反腐败的难度,那可是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呢。不过,难道他们今后就只是通过网友爆料才去被动地发现问题、才不得已地去正视问题吗?他们当定了鸵鸟,把头钻进沙里自以为平安无事,或者翘着二郎腿理所当然地“民不举、官不究”吗?

我不大相信全国只有这三起“变质”事件,果真如此,倒是国之大幸了。我国有文物普查制度,借此发现未知的文物,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最后厘定保护级别。现在,文物保护单位显然需要借鉴之,进行另一种普查,那就是全国究竟有多少文保单位“变质”,先查查问题有多少,再查查问题有多严重,就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查起好了。总之,我们不能在讲“文化”的时代,不断闹出没文化的笑话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南京美龄宫 资料图片

□据新华社电

近日,“故宫内建豪华会所”的风波尚未平息,网友拍摄的一组南京美龄宫大办婚宴的照片再度引发公众关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毫无疑问的公共资源,却为何一再难挡营利冲动?如何赶走文化背后的商业化幽灵?

国保单位美龄宫办婚宴

在著名论坛“西祠胡同”上,网友徐福庚5月15日拍摄的一组照片引发轩然大波。

记者在这则名为《婚庆酒席竟然摆到宋美龄别墅里》的帖子中看到,“宋美龄别墅”五个烫金大字下,一对盛装的新人正笑盈盈迎接往来宾客,一辆蓝色的婚车则紧挨宋美龄的座驾——一辆老式别克车停放着。而在一个宴会大厅里,数桌饭菜已经摆放停当,静候酒席“开张”。

据了解,宋美龄别墅建于1931年,正式名称是“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原为国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后因蒋介石、宋美龄常在此居住,遂称“美龄宫”。美龄宫建成之初,这座三层重檐山式宫殿外观庄重典雅,内部装饰奢侈豪华。楼底原来是接待室、秘书办公室等,二楼西边是会客室、起居室,东边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卧室。

从1984年3月起,美龄宫对游客开放,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如今,这座昔日的华丽宫殿已风采不再,外墙和屋檐上的色彩已是斑驳陆离。虽然大部分室内陈设仍按原样布置,但二楼原本会客室的位置已变身成为一间开阔的宴会厅,以“蒋、宋喜爱的特色菜肴”为招牌。网友所拍摄的婚宴照片,正位于此处。

据工作人员透露,别墅内的餐厅已经开了七八年了。

此前也想改作高级会所

由于网民爆料加上媒体跟踪报道,让美龄宫在经历了2009年的转让风波后再次身陷“婚宴门”。究竟是谁在默许高档餐饮栖身国保单位?

记者调查后了解到,身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美龄宫,其管理方却是金陵饭店集团,负责经营的美龄宫服务部是集团的下属子公司。 2009年5月,金陵饭店集团相关负责人曾召集南京文物管理部门和部分文物界专家开了一次会,议题涉及“转让美龄宫的经营权”。原因是缺少客源,门票收入无法支撑日常管理开支,美龄宫“维持不下去”。知情人士则透露,所谓转让经营权实际是想关门谢客,开设高级会所。

中山陵园管理局巡视员余金保在2009年曾就“转让经营权”一事向记者反映:“美龄宫是国家资产毋庸置疑,但管理权应当是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当初的拨借合同现在还保留着。 ”

记者从一份关于美龄宫历史沿革的材料上看到:1950年,美龄宫由中山陵园管理局接收为公产,改作省高干疗养院。 1951年“借给”南京市卫生局作为市直属干部疗养院使用,并签订了拨借合同。后来,由于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美龄宫又“借给”东郊宾馆招待重要外宾。1990年9月1日,由江苏省旅游局发文将其并入金陵饭店。由于多方反对,转让风波不了了之。然而两年之后,问题为何仍未得到解决?

赶走文化背后的商业化幽灵

饭店栖身美龄宫,会所开进建福宫,前者想让今人品尝蒋宋当年喜爱的菜肴,后者则是让如今的富豪们感受“皇家享受”。究其根本,无非是试图通过包装和运作,实现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和公益价值的商业化 “变现”。如此冲动不止,活跃在文化遗产背后的商业化幽灵难以根除。

有关专家认为,从表面来看,依托文物古迹开设餐厅和会所,能够把美食、服务与环境、文化等各种元素融为一体,让人们在满足了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获得了亲近历史、了解文化的机会。而同时,实现的盈利还能带来充裕的资金,有助于对文物古迹进行后续的修缮、管理和进一步的保护。

文物保护专家认为,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属于国家所有,其公益属性决定了一切相关的经营行为仅止于一种手段,服务于管理和维护的最终目的。而无论是在故宫建会所还是在美龄宫开饭店,将公共文化资源变相兜售给特权、富豪消费的行为,都已超越了国家对文保单位管理者的授权范围,更背离了管理者不得以其为营利目的的立法宗旨。

前南京博物院院长、文保专家梁白泉认为,此类事件不仅糟蹋了文化,还隐藏着极大的社会矛盾。宝贵的文化资源被特权与利益裹挟,是与民夺利,暴露出了当前社会急功近利,道德滑坡,一切向钱看的倾向,进一步增加了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环境保护部日前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部门预算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环境保护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192188.46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2987.1万元,项目支出169201.36万元,包括外交、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住房改革等具体内容。

  2011年环保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拨款支出预算约12.7亿元,其中人员经费8630.14万元,公用经费6395.94万元;项目支出约11.2亿元,共安排61个项目。

  环保部今年将用于国家环境监测与信息约2.2亿元,主要用于保障136个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759个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655个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点、14个国家空气环境背景监测站以及440个国家酸雨监测点、82个沙尘暴监测点、301个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等开展自动监测、现场对比监测、分析报告、数据传输的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以及为了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而集中开展的环境监测质量监管专项工作等。

  环保部还将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安排1亿元,重点用于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重点设施电磁辐射监测以及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管技术支持等内容;在核与辐射安全技术审评方面安排5000万元,主要用于核设施的安全技术审评相关工作。

  环保部今年还将安排预算支出用于环境监察执法6000万元,用于国家环境保护规划3295万元,用于环境影响评价5000万元,用于环境国际合作及履约行动5500万元,用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调查及评价5185万元,用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3650万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3500万元。

  此外,环保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预算约5.7亿元,其中人员经费1784.51万元,公用经费305.51万元,项目支出约5.5亿元。其中将用于“水专项”研究2.17亿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4亿元、大型修缮购置专项6815万元、重大科技专项管理费250万元、环境保护遥感动态监测信息服务系统先期攻关700万元等。

  另外,环保部用于住房改革支出预算3880万元,其中住房公积金1700万元、提租补贴280万元、购房补贴1900万元。(吴晶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两只老虎:这是一只苏门答腊虎和她的幼崽在一起


动物保护人士表示,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拍摄到多达12只苏门答腊虎,实在让人非常震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和其他动物保护组织现在正全力阻止对这片森林的破坏和砍伐


濒临灭绝:由于栖息地不断减少,盗猎以及和人类的冲突,这种老虎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1日消息,近日,人们在印尼一片即将被砍伐的森林中拍摄到12只极度濒危的苏门答腊虎的影像。

  由于栖息地不断减少,盗猎以及和人类的冲突,这种老虎种类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1970年代,苏门答腊虎尚有大约1000只,而今天估计只剩大约400只。

  这段影像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在苏门答腊岛中部的森林中拍摄到的。录像中还显示有一只老虎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小虎崽一起玩耍的画面。

  动物保护人士表示,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拍摄到多达12只苏门答腊虎,实在让人非常震惊。

  由于造纸业和棕榈油产业的发展,这一地区正遭受严重的森林破坏。WWF苏门答腊地区虎类研究小组负责人卡米拉·帕拉卡什(Karmila Parakkasi)表示:“在近两个月的观察中发现的老虎数量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他也表示:“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我们这次安装录像机设备的位置恰好非常有利,还是由于森立破坏过快,从而迫使老虎们只能聚集在相对较小的领地上。”

  在拍摄到的静止画面中显示有6只老虎,以及一只老虎妈妈带着一只小虎崽;而录像中则显示一只老虎妈妈带着她的三只小虎崽正追逐一片叶子玩耍。

  WWF称印尼政府已经表示将对这一地区的森林进行保护,但是问题在于这片森林属于巴里托太平洋木材公司(Barito Timber Pacific)的一个下属分公司。目前该公司还尚未对此发表评论。

  WWF表示,一旦获得政府许可。该公司将有权将这片森林全部砍伐,以提供造纸工业所需木材。WWF将和其他环境保护团体一起坚决反对这一砍伐计划。

  此前印尼已经和挪威达成了一项交易,同意由挪威提供10亿美元,换取印尼政府承诺将砍伐森林的许可冻结两年,以此减少全球由于森林砍伐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但是有关这一协议的细节仍然在等待印尼国会批准,议员们在一些细节上仍然存在争议。

  一旦这项协议得到执行,将有望制止工业的过快增长,从而保护森林免遭更大的破坏。印尼是世界棕榈油生产第一大国。这种产品非常重要,从饼干到肥皂,到生物柴油,都要用到。而快速增长的亚洲经济又让对棕榈油的需求量大增。

  在过去的50年内,印尼已经有两种老虎灭绝,分别是巴厘虎和爪哇虎。(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或许有人不知道,已经逝去的2010年被联合国定义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或许也有人不知道,除了因“国宝”效应而得益的大熊猫,中国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其珍稀性不亚于大熊猫。

  国宝级动物在灭绝线上挣扎

  北京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潘文石,近10年来一直带领他的团队在广西崇左研究白头叶猴,他觉得这种数量稀少的动物,与他在上世纪80年代潜心研究的大熊猫一样,也有必要享受“国宝级待遇”。

  潘文石还在研究中华白海豚,这个物种过去在广西北部湾、福建沿海一带较为常见,在海上见过它们的人们很难忘记那美丽灵动的身影。但随着经济开发活动的加剧,中华白海豚面临水体污染、过往船只的频繁干扰,它们无法在海洋中享受哪怕一天安宁的生活,其生长前景堪忧。

  面临相同命运的还有长江中的白鳍豚和江豚。前者因其珍稀被称为“水中熊猫”,曾在6国科学家的大搜寻中“踪影全无”;后者仅存的两个种群,也在大坝筑起的生态分割中丧失了基因交换的机会。

  海南长臂猿是世界上数量最少的人类近亲,其种群保护工作早已启动。然而,到2010年底,关注海南长臂猿的人发现,这个物种仍在20只数量上徘徊。由于栖息地日益缩小,保护着这个灵长类的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法杜绝枪杀、网捕、毒害等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由于栖息地破碎,海南长臂猿被分割为两个小群,基因的劣化之忧不容忽视。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专家组组长龙勇诚说,其实中国其他地方的灵长类也不乐观。像贵州的梵净山,是黔金丝猴的栖息地,当地却在大力开发旅游,甚至以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门票作抵押去修建穿山过岭的旅游公路,黔金丝猴将可能面临灭绝危险。

  青海银监局纪委书记葛玉修自1995年拍到第一张普氏原羚的照片之后,就爱上了这种美丽的动物,并发誓要用全部的力量去保护它。葛玉修一直希望能够建立普氏原羚自然保护区,但直到今天仍未能如愿。

  曾经“盛产”的动物正在步大熊猫后尘

  哈尔滨商人李君,被人称为“东北狼王”。十几年前,他用挣得的钱搞到了一对野生狼崽,然后把它们养在围栏里面,慢慢地繁殖,最终繁殖出了几十只。靠着这几十只狼,他成了中国养狼最多的人。一直在关注他的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教授高中信发现,在中国,南方的农区已经没有狼,狼只存在于内蒙古少数的草原、青藏草原和新疆的一些草原上。没有人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只狼,因为中国几乎没有专家研究狼。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草原都被一道道铁丝网条块分割,没有一只狼可能在这样封闭狭小的空间生活。

  2007年,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副教授王大军开始研究中国境内分布的雪豹。按照物种学家的描绘,中国西部几乎所有有高山的地方,都有雪豹分布,数量可能有2000只左右,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然而,王大军的调查表明,雪豹也同样面临着栖息地被人类剥夺的危险。人类把牧场一步步逼近了高山,让牛羊挤走岩羊,雪豹失去了天然的食物,于是就捕食牛羊,继而引发了人类对它们的仇恨和残杀。

  比起雪豹来,熊在中国的命运更加悲惨。熊的身上有两件“宝”被人们追逐,一是熊胆,一是熊掌。在东北的长白山旅游胜地,当地的宾馆饭店一年至少要吃掉一吨半的熊掌;此外,还有一吨的熊掌被用来送礼。没有人知道中国还有多少只棕熊和黑熊,但由于人类过度侵占它们所栖息的森林,过去盛产“黑瞎子”的东北,已经很难见到熊的影子。

  彻底保护栖息地才是保护物种的最佳选择

  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为国人所熟知,当前,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312只,超过了圈养种群300只的预期目标。但是,“大熊猫依然是国际濒危物种”。据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志和介绍,大熊猫圈养种群质量有下降趋势,突出体现在圈养个体的遗传贡献严重不均等。“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已经低于野生种群。”

  而在野外,大熊猫的处境并不是人为可控制的,栖息地破碎化仍旧是大熊猫面临的最大危险。而就在这样破碎的栖息地里,偷猎、砍伐、水电开发、道路修建与旅游开发都是大熊猫种群健康的威胁。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资深保护专家乔治?夏勒说:“每一个地方都是神山圣湖。”同理,对于物种来说,每一个大自然的生命都是国宝,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们在自己的栖息地里自由、安宁地生活繁衍。(半月谈 冯永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刻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石碑被用来盖田间的粪坑 重庆晚报记者 冉文 摄

  昨日,63岁的陈雨合在荒山采草药,目光突被地面吸引,良久没挪开。

  他不是看到罕见药材,而是被草丛中盖在废弃茅坑上的一块硕大石碑吸引,上书“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资父事君臣……”等文字。

  “难道刻的是圣旨?”文化不高的老陈萌生这种猜测后,又觉得不像:电视上,念圣旨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制曰”又是什么?他百思不解,就拨打重庆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6988,希望替他解惑。

  “皇帝制曰”石碑盖在茅坑上

  老陈是渝北区翠云街道的人,石碑位于紧邻翠云的悦来镇柑子村1社。他闲来无事,常在周边荒坡采草药,换些酒钱。

  昨下午,他带重庆晚报记者来到现场。这里,杂草丛生,一棵茂盛的桑树几乎把石碑遮完。它颜色灰白、紧密的石质跟当地常见石头迥异。刻在上面的文字每个鸡蛋大小,清晰可辨。

  除“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文字外,还有“封尔为奉直大夫”等字样,落款是“同治六年”。这里,同样大小、材质一样的石碑还有一块,它跟刻字石碑并排,盖在茅坑上方。它背面朝天,向下的正面同样刻有文字。

  几经周折,我们在距此不远处的村民潘云福家找到卷尺。经丈量,每块碑宽1.1米、长1.9米,厚约10厘米。

  石碑是44年前从墓中抬来的

  潘云福今年69岁,他对这两块石碑记忆深刻。

  1967年,当地成立生产队,包括他在内的16条大汉,花半天时间、喊着号子,从当地人称为戴家大坟的坟墓,把石碑抬到现在的茅坑前。从日出到日落,两块石碑终于运拢,用途是把石碑当茅坑的盖板,防止降雨后肥料溢出。

  按老潘说法,每块碑至少1吨重。祖上传下来的说法是,石材是仅在江边或溪沟里才能找到、异常坚硬的峡石,而戴家在100多年前出过朝廷官员。

  当地63岁的农妇朱华琼讲,抬石碑那年,她正巧耍朋友。在那个年代,戴家后人不敢站出来阻止。她还说,距戴家大坟不远处是戴家另一座坟,当年出土了约20厘米长的金刀、玉石雕琢的鱼等器物。

  专家:若属文物将实施保护

  昨日,市文物考古所专家详细了解了记者采访到的内容后介绍,同治六年是1867年的清朝时期。《大清会典》记载,“凡朝廷德音下逮,宣示百官曰制。”换句话讲,所有诏、敕、谕等诏令文书,凡冠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辞”———开篇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话。

  专家还说,同治六年迄今144年,当时,现在的悦来镇应该属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制曰”为啥刻在石碑上?需实地查勘后,才能解开相关谜团。

  考古专家表示,若对石碑岩层分析表明其产自同治年间,必是文物,将尽快实施保护。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黄艳春 实习生 唐涛

  “皇帝诏曰”

  与“皇帝制曰”

  据了解,市民熟知的“皇帝诏曰”与“皇帝制曰”的区别是:诏曰指圣旨,颁布的内容是人或事;制曰的范畴更广(包括圣旨),主要内容指天子颁布的某项制度,适用场合多在大型典礼时,传递对象仅限文武百官。如,清代金榜、诰命、敕命等皆有制辞。奉直大夫在清朝属文官,官位五品。

  另悉,1912年,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制(诏)曰”的历史宣告结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9 页,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