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在韩国最新进行的科学考察中,科学家发现了117种新物种,同时为此前从未在韩国发现的15种物种进行记录。以下就是这些罕见物种的图片,其中包括学名“Liomera margaritata”的毒蟹、长着幽灵般透明身体的玻璃虾、只在韩国发现的彩色鼠李虫以及此前只在日本发现的苔藓Calypogeia japonica。
1.小虾庇护所
在这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中,两只体型很小并且身上布满斑点的虾栖息在一个韩国江珧蛤壳上。江珧蛤是一种咸水蛤蜊。这种体型微小的甲壳类动物被称之为“江珧虾”,此前曾在日本和澳大利亚被发现。科学家于9月初宣布最近才在韩国发现江珧虾的踪迹。
韩国国家生物资源研究所(NIBR)韩国本土物种项目负责人金敏合(Kim Min-Ha)解释说,江珧虾与蛤蜊形成共生或者依赖关系。她在接受电子邮件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江珧蛤为虾提供了庇护所。”
生物资源研究所的本土物种项目于2006年启动,将一直持续到2014年。这一项目旨在对朝鲜半岛的动植物多样性编制目录。
2.红色毒蟹
照片于9月初对外公布,展现了一种学名为“Liomera margaritata”的小型红蟹。在韩国发现并记录这种螃蟹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韩国国家生物资源研究所的金敏合说,这种螃蟹的肉几乎一定对捕食者具有毒性。但即便如此,这种螃蟹也只以藻类为食,不会使用它们的毒素。
Liomera margaritata身长只有0.7英寸(约合1.7厘米),此前曾在马达加斯加、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日本被发现,最近又在韩国济州岛附近水域发现它们的踪影。金敏合说:“这种螃蟹行动迟缓,通常躲藏在岩缝中。”
3.幽灵般玻璃虾
照片于9月对外公布,展现了一只韩国玻璃虾。韩国国家生物资源研究所的金敏合表示,玻璃虾长着幽灵般的透明身体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因此很难被人发现。这些独特的特征可能帮助解释为何最近才在韩国济州岛附近水域发现玻璃虾的踪影。此前,人们曾在香港和日本发现这种虾并进行记录。金敏合说:“人们经常发现这些身体透明的虾生活在其他动物身上,例如海葵、海参以及软珊瑚和硬珊瑚。”
4.彩色植物居民鼠李虫
这幅9月公布的照片展现了新发现的彩色鼠李虫(鼠李是一种植物)。鼠李虫是韩国国家生物资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的17种新昆虫物种之一。这种昆虫的身长只有大约0.1英寸(约合3毫米),是在韩国京畿道首尔国立大学的植物园附近发现的。鼠李虫这种新物种生活在鼠李上,目前只在韩国发现它们的身影。
韩国研究小组希望在日本名古屋于10月举行生物多样性大会前,尽可能多地记录本土物种。国家生物资源研究所所长金宗俊(Chong-chun Kim)在一份声明中说:“尽可能地多地发现本土物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根本并且最紧迫的任务。”
5.蝙蝠洞
鹿洞高656英尺(约合200米),宽492英尺(约合150米),里面生活着超过500万只蝙蝠,每天它们的排泄物就达半吨重。据悉,这种洞穴形成于雨水和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土壤)结合后的酸性溶液,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下面的石灰岩层溶解。艾维斯说,沙捞越姆鲁山为山洞的形成造就了完美的条件:纯石灰岩、降雨量丰富、富含碳的热带雨林:“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些洞穴。”
6.“莲蓬头式沐浴喷头”
一个莲蓬头式沐浴喷头结构看上去就像是装饰用的水景,探险队成员吉娜-莫斯利将手伸进从上面喷洒的水里。艾维斯称,这是“非同寻常”的发现,至今依然令地质学家感到困惑,他们也不确定“莲蓬头式沐浴喷头”是怎样形成的。据艾维斯介绍,从总体上讲,沙捞越姆鲁山洞网络的石灰岩沉淀物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300万年前,它们起到“地球历史宝库”的作用。例如,在一些年代不足35万年的沉淀物中,化学痕量成分“能以极其精确的程度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气候状况”,而古代花粉微粒则会“告诉我们当时生长在该地区的所有植物形式”。
7.世界最大洞窟
在今年5月的探险中,两名探险队员站在鹿洞的南口下面。最新探险活动是“姆鲁山洞计划”(Mulu Caves Project)的一部分,该计划从1978年开始实施,旨在绘制沙捞越姆鲁山洞结构图,搜集相关数据。2011年计划实施的活动包括,使用激光技术对世界上最大的洞窟——沙捞越洞窟(Sarawak Chamber)进行精确测量。据艾维斯介绍,根据之前几次测量,沙捞越洞窟的容积约为3.9亿立方英尺(约合1100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闭空间”。(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30多年前,科学家在马来西亚的婆罗洲沙捞越姆鲁山国家公园地下发现了一个天然洞穴网络。今年5月,一个英国探险小组对沙捞越姆鲁山洞穴系统进行了新的研究和考察,继续绘制这个蜿蜒曲折的地下网络的结构图。根据他们公布的最新照片,这个洞穴系统确实是别有洞天,拥有许多以前不为人知的秘密。
1.奇妙的地下秘密
在黑手洞(Black Hands Cave),探险小组成员、英国洞穴研究学会主席安迪-艾维斯(Andy Eavis)用自己的手与洞穴中的手印图案比大小。除了手印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生活在钟乳石中的史前细菌和峭壁之上的古人类墓地。在婆罗岛洞穴研究方面,艾维斯堪称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据他介绍,这些手印的年代尚未确定,但他认为它们可能没有看上去那么古老。当地居民经常进入山洞,采集因雨燕“口水”长成的巢(燕窝)。燕窝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被视为美味佳肴,一般放入汤中享用。艾维斯说:“燕窝同银子一样贵重。这个洞穴里面有许多采集燕窝的人乱写乱画的东西。”
2.黑蛇洞口
英国探险队两名成员站在黑蛇洞(Racer Cave)的入口。黑蛇洞是沙捞越姆鲁山洞穴系统的一部分,这个洞穴在地下延伸数百英里。据艾维斯介绍,悬吊于洞顶的奇特、弯曲的钟乳石是生活在这种石灰岩层中的细菌的产物。细菌的生长受到洞口光线的影响,反过来,钟乳石的生长又受到细菌的影响,矿物沉淀会在细菌周围聚集,进而导致钟乳石外貌千差万别。
3.奇形怪状的岩石结构
黑手洞中,探险队员从奇形怪状的石灰岩结构穿过。在沙捞越姆鲁山洞穴系统的另一个部分中,英国探险小组发现了可能是古人类墓地的结构。据艾维斯介绍,这个地下坟墓内有人骨和大型陶器,摆放在精致的木制平台上。这处遗址以前尚未有人研究过,艾维斯估计,它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500年至5000年前。探险小组并没有动这些遗骸,只是拍照,为了保护墓地,他们还没有公布这处遗址的照片和准确位置。
4.鹿洞:发现6万年前的雨水和古代细菌
这是鹿洞(不久以前还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洞穴通道)的北口,是从研究小组1978年最早探索沙捞越姆鲁山洞网络的地点拍摄的。从那时起,研究人员已给该地区长达186英里(约合300公里)的洞穴绘制了结构图。据艾维斯介绍,最新探险活动对长1.8英里(约合3公里)的未勘测洞穴展开了研究,主要是收集岩石沉淀物用于科学分析。采集的样本包括钟乳石碎片,里面含有6万年前的雨水和古代细菌。他说:“我们发现了依旧活着的‘侏罗纪公园’细菌。整个洞穴网络有数十亿种不同类型的细菌。”
5. 航天飞机整装待飞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被移往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本图是从发射控制中心的楼顶拍摄的。
“发现”号航天飞机计划将于11月初发射升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供给物资。这项任务被命名为“STS-133”飞行任务,也拉开了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家族最后演出的序幕,因为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任务可能将于明年初完成他们最后的使命。
6. 澳大利亚红色中心
这幅最新公布的照片由欧洲航天局“Envisat”卫星于7月份所拍摄。图片显示,一片白云好像一层薄纱盘旋于澳大利亚埃尔湖盆地深红色的土地上空。
埃尔湖盆地也被称为“红色中心”,因为当地土壤呈深红色,而且草木稀少。这个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排涝区之一,占地大约120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的总和。
7. 土卫六的春天
这两张伪色照片公布于9月21日,由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太空飞船所拍摄。照片显示,黄色的乙烷云在土卫六红紫色的大气层中聚集。
这两张照片(右侧的图片是倒置图片)同时还显示,在土卫六的北极,随着季节的缓慢变化,一个巨大的云层系统正在逐渐消失。土卫六北半球的冬天持续时间长达7个地球年。从2009年8月的土星春分时起,冬天正式让位于春天。(彬彬)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等机构最近一周公布了一系列精彩的太空图片。这些图片包括:“发现”号航天飞机整装待飞、融化的船底星云、星光闪耀的泻湖星云、火星皱纹、反射星云的“OK”手势以及土卫六的春天等。
1. “OK”手势
9月21日,美国宇航局公开了一幅由“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任务所拍摄的红外合成图片。图片显示,一片寒冷的尘埃和气体云似乎正在向天蝎座Pi星打出“OK”手势。
这片尘埃和气体云被命名为“DG 129”,是一个反射星云,因为它所发出的光并不是来自其内部,而是反射附近恒星的光线。在本图中,天蝎座Pi星就是右侧那颗被一片绿色薄雾包围的明亮恒星。事实上,这个圆点是一个三合星系统,是天蝎座的一只“脚”。
2. 融化的星云
在9月16日公布的一幅船底星云照片中,冷气体所形成的柱状物在邻近恒星强烈辐射下似乎开始融化。“哈勃”太空望远镜通过捕捉气体云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所发出的光线拍摄下这幅照片。
船底星云是距离地球7500光年的一个恒星形成区。星云中的大质量恒星不断释放出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将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塑造成这种奇特的形状。在更暗、密度更大的区域,可能正在形成新的恒星。
3. 星光闪耀的泻湖
在泻湖星云的中心,明亮的恒星在起伏变幻的尘埃和气体波中熠熠生辉。本图公布于9月22日,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这张组合图片显示了炽热了氢气(红色)、氮气(绿色)和闪耀的星光(蓝色)。
最新研究表明,泻湖星云是一个恒星形成区。天文学家已经计算出,这些正在成长的恒星将会从两极不时喷射出各种物质,形成长长的卷须形状。在过去五年中,泻湖星云中已出现过多起恒星喷射现象。
4. 火星皱纹
最近公开的一幅由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器所拍摄的图片显示,在火星的加勒陨石坑底部,存在许多皱折起伏的岩层。加勒陨石坑也被称为“笑脸”陨石坑,因为在撞击盆地中,一些较小的陨石坑和山脉形成了一个笑脸组合。
本图显示,在2007年2月,这些皱折起伏的岩层表面似乎覆盖着一层霜。事实上,这些皱纹是由较长裂缝所分割开的大面积岩层。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海洋科学研究所生物学家杰夫·戈达德(Jeff Goddard)2008年在加州南部卡宾特利亚海滩寻找海兔子(又称海蛞蝓)时,无意中在水池里发现了一个新的海兔子种类,将其命名为Flabellina goddardi。
1.卵团呈格子状
卵团呈格子状(图片提供:Jeff Goddard)
在这张摄于2008年的照片中,Flabellina goddardi海兔子的卵块看上去像饰巾一样。杰夫·戈达德在卡宾特利亚海滩寻找另一种海兔子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1.2英寸(约合3厘米)的生物。不久以后,Flabellina goddardi海兔子就在实验室中产下一个酷似饰巾的卵团,最终变成像蜗牛一样的小东西。
戈达德说,虽然这不一定是意外惊喜,“但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例如,海兔子身体往往是透明的,“你可以看到贯穿于身体的性腺,”戈达德借此知道它怀孕了。据他介绍,海兔子复杂的格子状卵团是“精心安排的结果”,以确保所有晶胚都能获得足够的氧气:“这条细链从头至尾充斥着数千个卵囊。”
戈达德指出,“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现新的海兔子种类”,这不啻于提醒我们,“仍然有许多新物种有待发现,尤其是在海洋中,甚至是我们的后院。”此外,它们绝对令人惊讶不已。戈达德说:“人们常常对蝴蝶、鸟类和五颜六色的动物感兴趣。而这便是一种可媲美蝴蝶的海洋生物。”《加州科学院院刊》杂志已于9月15日对这种新的海兔子种类做了详细描述。
2.海兔子卵
在这张摄于2008年的显微照片中,Flabellina goddardi海兔子的晶胚正准备从其薄薄的卵囊中破壳而出。据戈达德介绍,在卵子孵化大约一周以后,这些0.1毫米长的小家伙变成带壳的幼体。它们先是以加州附近浅水的浮游生物为食,大约一两个月以后,它们开始变形,享用成年海兔子的食物——这种情况下,可能是一种称为水螅虫的像植物一样的有机物。源于这种食物的化学物质会诱发海兔子幼体再次变形,向“少年”转变。
3.布满牙齿的带状物
戈达德说,与其他种类的海兔子一样,Flabellina goddardi有称为齿舌的“布满牙齿的带状物”,用于捕捉食物,比如这张10微米刻度下的显微照片中显示的画面。但是,相比与它关系亲近的其他海兔子,Flabellina goddardi的牙齿更少,这令人大惑不解。
4.特点突出
戈达德说,正如这张摄于2008年的照片所显示的,Flabellina goddardi海兔子最明显的特征是顶端呈橙红色的背部触须、光滑的头部触须以及长而纤细的尾巴。他说:“正是这三方面的特征,令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海兔子种类。”
据戈达德介绍,一般情况下,裸鳃亚目动物体色鲜艳,这既能伪装自己,又能吓走捕食者。事实上,所有的海兔子种类都不好吃,这也是它们不需要保护性外壳的原因。他说,至于Flabellina goddardi海兔子鲜艳的身躯,“由于对其生物特点了解不多,我尚不能确定它是保护色,还是用于警告捕食者。”(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9月25日报道,近来,由于太阳黑子活动频繁,极光屡屡光临地球,产生了一系列令人赞叹的天文奇观。以下即是一组北极光在挪威亮相的照片,可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活力。
1.太阳风连续掠过地球
9月15日凌晨,挪威特罗姆瑟附近厄斯福德(Ersfjord)峡湾上空惊现壮观的北极光奇观。三天前,美宇航局用以监控太阳活动的卫星——太阳动力学观测台——捕捉到太阳磁暴现象,太阳表面向宇宙释放了大片带电粒子云。9月14日和15日,带电粒子云或太阳风南端连续两日掠过地球磁场,为极光的形成创造了理想条件。
据悉,每当北半球步入秋天和春天,太阳磁场就会在某种力量的引导下,造成地球磁场的“撕裂”。由此引发的太阳风活动增强会令极光在天空的展示增多,同时还会破坏地面卫星技术和电网。加拿大航天局科学家约翰·曼纽尔说:“太阳和地球磁场变化确实决定着什么样的粒子被喷射到太空,或撞向地面。磁场的方向和可变性确实最终令周围条件更适于或更不适于极光在地球上出现。”
2.壮观景象映入眼帘
9月15日凌晨,挪威厄斯福德峡湾,在3天前太阳喷射的带电粒子的作用下,北极光的壮观景象映入眼帘。同一天晚上,极光还在加拿大北部以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天空出现。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进入地球高层大气,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称为南极光,在北极称为北极光。
曼纽尔说:“与霓虹灯中的气体一样,当原子撞在一起,它们开始发光,产生奇妙的‘灯光秀’。”观测者所能看到的极光颜色取决于哪种气体受到撞击以及撞击的高度。例如,此图拍到的绿色极光是因为氧原子在距地面60至120英里(约合100至200公里)的高处撞击的结果。
3.北极光大幕
9月15日,凌晨1点刚过,北极光如大幕般笼罩在挪威厄斯福德峡湾上空。科学家表示,由于月亮已经落山,这一幕显得更为壮观。当北极光在地平线以上出现时,月亮可以用自身的光,令一般的极光消失地无影无踪,只剩下最耀眼的极光展示。
4.壮观极光表演
9月8日,挪威北部索玛罗亚,北极光看上去与一座被灯光照亮的桥连成一体。除了9月11日的日冕物质抛射(巨大的泡沫状带电粒子),在9月初,连续的太阳磁场活动将大量日冕物质抛射物喷射到地面。太阳动力学观测台随后捕捉到一组巨大的太阳黑子最早释放的带电粒子的景象。太阳耀斑使得日冕物质抛射物以每秒250英里(约合每秒400公里)的速度向地面疾驰。当带电粒子在9月8日进入地球磁场,奇妙的极光表演随即上演。(孝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10年夏季,秘鲁生物学家在南美亚马逊雨林中新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食木甲鲶鱼物种。这种食木甲鲶鱼至今未被命名,它们身长可达80多厘米,长有甲壳,以吞食水中的木材为生。
1. 食木甲鲶鱼
本图显示的这种怪异鱼类是近期发现于南美亚马逊雨林中的一种食木甲鲶鱼(图片为水下拍摄)。这种食木甲鲶鱼以2006年倒落于秘鲁圣安娜河中的一棵大树的木材为食。
其他所谓的“吸口鲶”物种大多是利用它们独特的牙齿从淹没于水中的木材表面刮下有机物质进食。但是,这种新发现的、至今未命名的食木甲鲶物种则是已知的以吞食木材为生的十几种鲶鱼物种之一。不过,食木鲶鱼大多数并不会吸收木材,只有木材上一些相关的有机物质,如藻类、小型植物、动物和其他残骸才有可能被食木鲶鱼吸收,而木材会从食木鲶鱼体内直接穿过,并以废物的形式排出体外。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多诺万-杰曼致力于食木鲶鱼消化功能的研究。杰曼介绍说,“在不到四个小时内,这种食木鲶鱼就可以将一段木材吞食完毕直到最终排出体外。对于那些以消化木材的动物来说,这一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人们或许认为,在它们的体内或许含有数量惊人的微生物群帮助它们消化木材,但事实上我们从未发现过。那些微生物实际上是河水中的木材本身携带的微生物。”
2. 刚刚抓获的食木鲶鱼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科学家保罗-佩特里举起一条罕见的食木鲶鱼。这是2010年夏季最新发现的食木鲶鱼物种,是由秘鲁生物学家罗伯托-奎斯比在库兰哈河和普鲁斯河交汇处发现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多诺万-杰曼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不过,杰曼介绍说,此前的一些食木鲶鱼标本已被捕获它们的人晒干了。因此此前所有可利用的研究对象都是那些较大的干标本或较小的单个食木鲶鱼。此次发现的这种未命名的食木鲶鱼物种,在科学上是一种全新的物种。对于亚马逊地区的当地人,尤其是秘鲁人来说,这种鱼是他们常见的食物之一。杰曼表示,“他们用它来做汤或烧烤。这种鱼长有甲壳,甲壳看起来像是一个倒扣的碗。因此,当地人把鱼的内脏掏出后,再将整条鱼烹煮,最后将鱼肉从甲壳中挖出来吃。”大多数食木鲶鱼都属于巴拉圭鲶,包括这种新发现的物种,它们至少可以长到80厘米长。
3. 独特的身体构造
这种新的食木甲鲶鱼物种是于2010年夏季在秘鲁的亚马逊雨林中发现的。它们拥有勺子一样的牙齿和具有吸引力的嘴唇,这些独特的身体构造可以帮助它们挖出圆木的碎屑。
科学家认为,食木鲶鱼这种独特的进食习惯是在与亚马逊盆地河流中其他鲶鱼的捕食竞争中长期进化形成的。杰曼介绍说,“在这些鲶鱼生活的亚马逊盆地,岩石并不多见。那里更多的是泥浆、水和木材。因此,木材是鱼类获取食物的一个来源。”在亚马逊盆地,共生活有大约700多种鲶鱼物种,它们以刮食木材等物体表面的有机物质为生。通过吞食木材,食木鲶鱼可以利用木材纤维之间的空间中的有机物质、微生物和微生物副产品。杰曼认为,“这种挖掘的能力已成为一种优势,因为它可以帮助鲶鱼获取其他水面捕食者所不能获得的食物。”
4. 食木甲鲶鱼头部3D图
这是新发现的食木甲鲶鱼头部的3D图片,本图是将食木甲鲶鱼送进一个特制的CT扫描器中制作而成的。图片中,四个强健有力的颌骨清晰可见。
杰曼解释说,“一旦它们用嘴唇抓住猎物,它们的牙齿就会将木材表面纤维扯得七零八落,直到木材成为一片碎末。它们并不会吞下大型的碎片,只会吞食小型的刨花和木材颗粒,因为上面有各种微生物和微生物的副产品。”
5. 多刺的身体
许多成年食木鲶鱼的鳍部和头部长满了刺,比如图中这种于2006年发现于秘鲁的食木鲶鱼。该项研究负责人、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生物学家纳森-卢简表示,“这种像刷子一样的特征,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牙齿。它们被用来作为吸引异性的展示或用来作为领地独占的威胁。”(彬彬)
5. 最恐怖的一年
本图拍摄于2003年,皮拉波拉-杜邦姆-耶酥小镇的清洁工人正走在铁特河的一座桥梁上。据里贝罗介绍,2003年是铁特河受有毒泡沫污染最恐怖的一年。当年,一次失误导致大坝水闸大开,猛烈的水势将河底的沉积物搅起,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层有毒硬金属层。
6. 飞扬的泡沫
铁特河上积聚的泡沫经常也会被风吹到半空中。本图显示的就是2003年7月发生于皮拉波拉-杜邦姆-耶酥小镇的泡沫飞扬事件。这些飞扬的泡沫中含有硫化氢,硫化氢是河流污染中常见的一种生成物,能够刺激人类的眼睛和呼吸系统。里贝罗解释说,“当有毒物质落下后,它就会像酸雨一样,伤害植物和建筑物。”
7. 泡沫地毯
2003年7月,在巴西圣保罗皮拉波拉-杜邦姆-耶酥小镇,一个孩子正在观察铁特河上一大片白色的泡沫。泡沫将河面覆盖得严严实实,好像地毯一样。铁特河长约1150公里,穿过圣保罗州。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将铁特河形容为一条“开放的下水道”。
8. 有毒的倒影
2010年8月30日,巴西圣保罗皮拉波拉-杜邦姆-耶酥小镇的一栋建筑倒映在漂满有毒泡沫的铁特河中。里贝罗认为,虽然减少河水中的重金属污染是当务之急,但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在洗涤剂等可生物降解产品中限制使用磷酸盐和含磷物质。“清污处理并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新的立法来禁止这些物质。”(彬彬)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巴西圣保罗皮拉波拉-杜邦姆-耶酥小镇,有一条巴西污染最严重的河流--铁特河。9月4日,大量有毒泡沫堵塞了铁特河河道。在全球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铁特河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国家地理新闻近日公布了一组关于铁特河污染问题的图片,详细介绍了铁特河有毒泡沫污染问题的来龙去脉。
1. 开放的下水道
巴西当地非盈利性环保组织“抢救大西洋森林”组织自1993年起就一直跟踪监测和研究铁特河的水质问题。“抢救大西洋森林”组织水资源项目协调人玛鲁-里贝罗介绍说,这些有毒泡沫主要是由来自附近的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的未经处理的家庭污水引起的,污水直接通过下水管道排入铁特河。当污水与磷酸盐和含有磷成份的物质(如可生物降解洗涤剂)混合后,就会形成泡沫。这种现象通常出现于巴西的干旱季节,即6到8月。这段时间河水水位下降,污染物更容易集中,密度更大。据巴西国家气象局介绍,今年8月是自1943年以来巴西最干旱的一个月,严重的旱情使得有毒泡沫数量惊人。在巴西其他地方,干旱的天气使得亚马逊河水位处于47年来最低。
2. 漂浮的泡沫
本图拍摄于9月4日,拍摄地点为巴西圣保罗皮拉波拉-杜邦姆-耶酥小镇。工业污水中含量超高的重金属使这些泡沫具有很强的毒性。这些重金属会进入鱼类体内,导致鱼类身体畸形(如长出多余的鳍等),进而还会威胁以这些鱼类为食的其他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同样,有毒物质还会损害植物,腐蚀墙壁和建筑物。里贝罗介绍说,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当地已经在努力清洁河道,以求减少重金属污染。经过数年的努力,部分河道的水面开始变得更干净,开始有鱼类重返这片水域。不过,铁特河现在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未经处理的家庭污水,如用过的洗涤剂、肥皂、牙膏等。
3. 洗衣机效应
在水坝附近,铁特河的泡沫污染尤其严重,有毒泡沫的密度很大,比如9月4日发生于皮拉波拉-杜邦姆-耶酥小镇的泡沫堵塞河道事件。里贝罗解释说,大坝附近翻滚的水体会产生更多的泡沫,就与洗衣机的搅动产生泡沫的情形类似。
4. 洒水装置
本图拍摄于2003年7月。图中,位于皮拉波拉-杜邦姆-耶酥小镇铁特河上的一座桥梁上,洒水装置正在喷水,来尽量清除铁特河上大规模爆发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