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昌12月2日电(记者李宣良 李清华 余晓洁)嫦娥抱“玉兔”,逐梦广寒宫——承载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12月2日1时30分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中国航天由此开启了一段崭新征程。
5天之后,经过38万公里太空旅程的嫦娥三号将抵达环月轨道。如果一切顺利,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将在12月中旬登陆月球,中国可望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嫦娥落月”不仅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月宫的种种美丽想像,更充满着技术上的风险。正因为如此,当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橘红色的尾焰从人们视线里慢慢消失时,一个民族的思绪也被带进了茫茫太空——
漫漫奔月路,人们期盼着嫦娥三号能够平安着陆月球。
航天是充满风险的事业,月球探索更是如此。迄今为止,人类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率仅51%。对于嫦娥三号来说,实现成功发射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接下来的征途中,各个系统均有大量新技术和新研产品的嫦娥三号,还要经受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等众多充满挑战的考验。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说,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科技人员准备了200多套预案。对方案严谨设计、对计划科学论证、对质量锱铢必较、对管理精细追求……正是中国航天人的这种极端认真和高度负责,让人们对嫦娥三号充满信心。
(新华网 编辑CE 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