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总理的出访并不像事后人们看到的那么轻松。
2013年5月19日,李克强抵达自己作为总理首次出访的第一站——印度。除了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仅仅十多天前,两国军队还在边境对峙。虽然时机略显尴尬,但李克强给挑剔的印度媒体留下了足够积极的印象。有关李克强在印度总理辛格为他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应印度记者要求拍照,用英语询问“握手的照片能做头条吗”的相关细节,被诸多媒体报道转载。
除了印度之外,还有正在发生的中欧贸易摩擦。这一次,欧洲人似乎迫不及待要制造一项中欧贸易交往的纪录,一项惩罚中国的纪录,尽管这个纪录一定会让双方很受伤。即使在氛围相对轻松的巴基斯坦和瑞士两站,李克强也多次对媒体表示,希望世界以“平和心态”看待中国。
毫无疑问,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正在面对一个心态更加复杂的世界,一些国家在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此次出访不仅是在履行礼仪、签署协议、展现风采,还要解决众多实实在在的问题。
好消息是,李克强赢得了多达三十五项的中印联合声明、中瑞即将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对话解决中欧贸易摩擦的公开表态。不过,对于中国这一届政府的外交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欧洲“救火”
2013年6月6日,欧盟委员会将对是否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47%的惩罚性关税进行最终表决。这是李克强首次出访必须面对的一块硬骨头。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欧盟2012年启动的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下称“双反”)调查是中国迄今为止遭遇的规模最大的贸易诉讼,涉及两百多亿美元的出口额、数以千计的企业和四十多万中国人就业。2013年5月中旬,欧盟委员会又表示将对华为、中兴两家中国公司“原则上”启动“双反”调查。
“李克强到访德国很及时。如果这个处理不好,中欧贸易摩擦真要升级了。”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教授李乐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5月25日,在访德前一天,李克强在瑞士再次公开表示中国坚决反对欧盟委员会对光伏、电信企业进行“双反”调查。作为新总理首访行程中唯一的欧盟国家,德国态度尤其引人关注。
在一系列的会谈、晚宴、早餐会后,李克强获得了默克尔的明确表态——不仅反对欧盟征收永久性关税、主张对话协商解决中欧分歧,还愿意采取措施反对欧盟进一步对中国无线通信设备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相对软化的立场背后是德国强大的国家利益。欧盟外交委员会德国问题专家汉斯·孔德纳尼(Hans Kundnani)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德国政府可能已经意识到本国光伏企业输掉了和中国的竞争,无力回天,他们不想因此危及如汽车、机械制造等更多产业,一旦中国针对欧盟采取反制措施,德国将面临更严重的损失。
在访德前,德国《时代》报刊登李克强署名文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配图就是一辆德国大众汽车,这家公司2013年3月刚刚宣布将在中国这个德国高档汽车的最大市场再开7家工厂。连李克强本人对出访德国的表述都仿佛带着汽车的轰鸣声——“要在中德关系已经进入快车道的时候,使中德关系进入提速期”。
迅猛发展的中德关系甚至引起了其他欧洲国家的警惕。2012年5月,智库“欧盟外交委员会(ECFR)”发表报告《中国与德国:日益升温的特殊关系关乎欧洲》,提醒欧盟各国警惕中德关系过于亲密从而削弱欧盟整体在对华关系上的话语权。
报告的作者孔德纳尼认为,此次德国在欧盟对中国“双反”调查时的表态给中国“开了后门”。
不过,他的合作撰稿人、欧盟外交委员会资深政策专家乔纳斯·帕雷洛·普莱斯纳(Jonas Parello Plesner)则将其看作一出双簧。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欧盟其他成员国也常在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或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上软化立场以取悦中国客人,但这并不能阻止布鲁塞尔对华采取强硬态度。
复杂的中德“特殊关系”
尽管面临压力,但紧密的经贸联系还是难以阻挡地拉近了中德两国政府的距离。201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1611.3亿美元,占同期中欧贸易总额的30%;同年,中国超过了法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此前,中国还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德国外资的第一大来源国。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连玉如博士看来,“如果拥有世界1/5人口和最多邻国的中国能把社保全民覆盖和环境保护等国内问题以及同周边的邻里关系处理好,中德关系发展的基础将会更加牢固。”
“在和中国不同制度国家的关系当中,中德关系是最好的。”李乐也曾这样概括。但他同时认为,中德政治关系已经达到了现有条件下的高水平,继续拓展空间有限。
2013年新鲜出炉的BBC国别影响力调查,中国在德国受访者那里仅得到了13%的“好评”,“差评”却高达67%,这是欧洲国家中对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给出的最低分。
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郑春荣向南方周末表示,尽管BBC的调查难免有失偏颇,但可以想见,近期东亚态势以及西方媒体的渲染,势必会影响到民众对中国的看法。
“德国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帕雷洛·普莱斯纳说,“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德国商界往往对中国印象不错;但在德国媒介,中国的形象则总是很负面。”对此,前驻华德国记者Benedikt Voigt回复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采访,他解释:由于德国的特殊历史和社会环境,民众和媒体对人权、环保的议题总是格外关心,而默克尔每次与中国政要见面都必须提人权问题,“如果不提,她在德国就有麻烦了”。
面对国内有些分裂的对华态度,默克尔在2007年上台之初也与中国就西藏问题发生过摩擦,但双边关系很快就得到了修复,两国再未发生过正面冲突。2013年3月李克强当选总理当天收到外国领导人的第一个祝贺电话就来自默克尔。默克尔在任的六年多保持了平均每年至少一次的访华频率。
“默克尔具有前后一致的个性,这与在面对中国客人和国际媒体时表现两样的萨科齐形成鲜明对比。”帕雷洛·普莱斯纳解释。
另一方面,孔德纳尼认为,德国愿意与中国频繁接触也与其偏好用对话和交流取代封闭和遏制的外交传统有关。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就是用这种“东方政策”(Ostpolitik)成功地促成了国家统一,尽管这一政策并不针对其他国家,但已融入了德国外交政策的DNA,使其比其他西方国家更为耐心地和中国交往。
2013年9月,德国即将迎来四年一度的全国大选。对于默克尔来说,保持对华友好,保证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赢得更多的选票。连玉如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无论谁在今年9月的大选中胜出,德国对华政策都会保持连续性;现在最有可能影响两国关系的,不是德国内政。”
“魅力的力量”
李克强作为中国政府总理的首访跨越了欧亚大陆,周边外交和内政当然是两条清晰的主线。只不过,这一次,人们也许会发现这是一个很难让人产生“隔阂”的中国新领导人——他能讲比较流利的英语,这让交流更加顺畅;他愿意把问题都摆到桌面上;他知道怎样向欧洲国家的民众、向世界发出声音。
在瑞士《新苏黎世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李克强劝瑞士民众“大可不必”困扰于双方的差异和分歧,因为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发展经济、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李克强在访问中多次强调了中国在发展中对世界的需要。他在印度、德国的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都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在瑞士,李克强更坦言让国民“吃上安全食品,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对于中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的发展除了需要外国提供的投资、贸易交流和和平环境,还需要发展经验。在瑞士,李克强参观了古尔登贝格家庭农庄——这暗合新政府在国内关于家庭农场的设想。这个占地四十个足球场大小的农庄只有六人经营。当得知当地农业补贴和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挂钩之后,立即对瑞士政府的措施表示了赞赏。
2013年5月26日,在德国访问的李克强专程参观了波茨坦会议旧址,重温了《开罗宣言》关于要求日本用武力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的相关条款,并向世界宣示了维护战后和平秩序的决心。显然,相比日本,中国更是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一天,中国海监船在钓鱼岛海域驱离了赴岛视察的4艘日本渔船。
在巴基斯坦,李克强栽种友谊树和“宁舍金子不舍中巴友谊”的表白以及巴方枭龙战机护航、授予李克强巴基斯坦勋章似乎都不足以展示两国作为“全天候伙伴”的友好。李克强还向巴基斯坦人民介绍了中国网民用语,即把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谊称作“巴铁”,形容中巴“铁哥们”。5月23日下午,李克强与巴基斯坦总理霍索在中巴友谊中心欣赏少数民族舞蹈表演时,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而对于外交关系复杂的印度,除了带领着规模庞大的商务代表团谋求加强经贸合作、应对贸易失衡之道,李克强还用自己27年前作为青年代表访印和最近看《三傻大闹宝莱坞》等亲身经历与印度找共同语言。
《印度时报》发表了专栏文章《魅力的力量》,称赞李克强“用热情和迷人的个性打破了坚冰”。文末的赞美则更加是印度式的:“如果我们和中国的关系改善了,肯定和他的个性有点关系;如果没改善,我们也必须说他误导并蛊惑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