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闻

前日,颐和园路,颐和园坍塌的围墙正在进行修缮。本报记者 王申 摄 前日,颐和园路,颐和园坍塌的围墙正在进行修缮。本报记者 王申 摄

北海公园东门围墙成为大杂院的隔离墙。本报记者 王申 摄 北海公园东门围墙成为大杂院的隔离墙。本报记者 王申 摄

  去年11月8日,今年2月10日,短短3个月内,北海、颐和园两座皇家园林的园墙相继发生局部坍塌。引发人们对皇家园林园墙保护的忧虑。

  北海大墙坍塌后,市属11家公园就对园墙进行综合调查。发现安全隐患35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天坛,以及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海、景山、中山公园,它们的园墙都是文物古建。园墙的隐患是怎么形成的?将如何解决?本报对此进行调查。

  本报讯 天坛、颐和园、北海等皇家园林将首次整体立项修缮园墙,三个月内,北海、颐和园相继有园墙坍塌。为此,市属11家公园对所属园墙进行普查。发现其中10家公园的园墙有35处(段)安全隐患。

  10家公园35处园墙存隐患

  皇家园林的园墙也是文物,去年11月8日,北海公园东墙坍塌。今年2月10日,颐和园霁清轩南侧园墙发生坍塌。“坍塌的都是外墙。”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宣传处长陈志强介绍,北海、颐和园都是皇家园林,有外墙,也有内墙,“内墙都保护的很好,但外墙由于紧挨着居民生活区或者大马路,部分存在安全隐患。”

  去年,北海的园墙坍塌后,市属11家公园就对自己的外围园墙进行综合调查。调查显示,11家公园中,10家外围园墙共有35处(段)安全隐患,长约6884.7米。其中,颐和园、天坛、北海、景山、中山公园5家属于文物的名园园墙隐患就占了27处,并以颐和园、天坛和北海最多。

  靠墙搭建房屋易损坏围墙

  陈志强说,目前市属11家公园外围园墙交界处,由于历史原因,有很多单位,以及居民区,他们靠墙建房搭屋的情况都非常严重。其中大部分是违章建筑,没有排水管道、下水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居民常年往园墙泼脏水,对墙体造成了腐蚀和损害,这也是北海公园东园墙局部倒塌的主要原因。

  还有部分园墙位于马路边,没有绿化缓冲带,受到过往车辆震动的影响较大。这也是颐和园霁清轩南侧园墙发生坍塌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来说,园内被外单位占用少、园外居民少的公园,园墙保护的都比较好。”

  皇家园墙尚未整体修缮过

  中国园林大多有围墙,公园园墙作为围合空间的构件,不仅是公园秩序的有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北京名城文化的独特象征。据统计,在颐和园、天坛、北海、景山、中山公园5座历史名园中,现存园墙25700多米。目前市属11家公园每年修缮文物古建的费用大约是5000万元,但这笔钱,用于公园内古建筑群的修缮都捉襟见肘,花在园墙维护上的就很少了。

  陈志强说,有些公园园墙以前也修过,但没有系统修,因为很多园墙被外单位或居民占用,没法统一整体维修,只能是一段一段去维修”。

  北海、颐和园园墙相继坍塌后,文物部门也很重视,将首次给历史名园的园墙修缮立项。

  ■ 典型隐患

  ●北海公园

  地点:北海北夹道南口至北海东门,330米。外侧为居民建筑物及院落,一处公共厕所。

  隐患:年久失修造成园墙结构基础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因居民建筑造成消防通道不畅,也无修缮或抢险加固处理。

  ●景山公园

  地点:公园西南侧,某酒家,建筑物面积约为45×20平米,其建筑与公园西墙南段紧邻。

  隐患:因公园外墙与其外墙密切接触,无法观察墙体状况。且与其后厨相邻,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

  ●天坛公园

  地点:内坛墙南墙西段,天坛南门至内坛墙西南拐角,有大量民房依建,已无法查看到墙体。

  隐患:房顶排水直接排向坛墙,对墙体造成破坏。因民房依建,无法进行修缮。还有个别树木距离内坛墙较近,树根生长有可能对墙体造成破坏。

  ●颐和园

  地点:颐和园宾馆至北如意门园墙,1420米。

  隐患:墙体为掺灰泥砌法,强度低,多年雨水冲刷、渗入导致内部空鼓,结构疏松。墙体位于马路边,受到过往车辆震动的影响。已坍塌6米。

  ■ 对话

  “墙外私搭乱建尚难解决”

  园墙的隐患如何消除?是否会建隔离带?昨日,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综合处处长袁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新京报:这次调查,特别是几座皇家园林的园墙都是文物,都发现了一些隐患,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袁鹏:首先隐患情况要了解清楚,修缮到底需要多大的规模,需要多大的投资,要做一个总的规划,然后再跟文物主管部门,跟市政府来商量解决这个问题。

  新京报:像北海和天坛,墙外存在居民区,有些建筑直接就是搭在墙上,是否私搭乱建,有多大面积,这个有没有调查?

  袁鹏: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它在公园以外,类似城中村,属于环境整治的范畴,我们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去调查和单独采取行动。

  新京报:如果是私搭乱建,能否与城管配合来整治?

  袁鹏:恐怕光靠城管也解决不了,这些私搭乱建都是历史造成的,没有合适的拆迁方案,很难解决。

  新京报:这些问题是市属公园特有的吗?

  袁鹏:不仅是市属公园,其他公园也有这个问题,比如说,十三陵,长城,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先蚕坛,这些单位也有类似的问题。

  新京报:最后是否会联合起来一揽子解决?

  袁鹏:这跟政府的财力和财政计划有关系,要逐步来,现在是应急,先解决眼前最着急的事,保障安全,保护文物。其他就要通过协商,列入计划,以后逐步实施。

  ■ 现场

  “没有把墙拆掉就是保护”

  北海公园的东大墙底下,76岁的李荣海从小在这儿长大。他小时候,东大墙外有一条夹道,可以从南走到北。但现在,这条夹道还能走的只剩下了300多米。其他地方都盖上房子,堵死了。

  “原来大墙不挨着民居,夹道也很宽,能跑马车。”但现在,因为居民搭建了各种临时的建筑物,堆放煤等杂物,使得夹道也变得很窄,车根本进不去,只能进去小三轮车。

  唐山大地震后搭建房屋增多

  李荣海回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人突然多了起来,靠着墙搭起了很多帐篷,后来变成简易房,再后来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沿着东大墙走,可以看到,有些墙边种花草,有些在墙上搭了一些支撑架,或者在墙上钉钉子,晾晒衣服等。几乎所有挨着民居的墙上,都有泼过水的痕迹。

  园墙是古墙,大家怎么不好好保护呢?李荣海笑了,“我们好好保护了啊,没有将它拆了。”在他看来,北京城墙被拆了,那才是破坏。

  至于挨着它盖房,或者钉个钉子什么的,并不算事。因为古墙也是墙。当时人多,没地方住,总要先解决人的生活问题。李荣海指着故宫的方向说,“要不是有护城河,故宫墙下也会盖满房的。”

  天坛部分外墙无法修缮

  而天坛公园也被相似的问题困扰,该园南坛墙沿线多为居家住户,倚坛墙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房顶雨水直接向墙体排放,造成部分墙段墙帽全无,顶部土心都裸露出来了,甚至墙顶还长出了杂树,整个墙体也开裂变形。

  修缮围墙甚至能引起居民抗议,北海公园基建科科长郑茂林介绍,2006年,公园对园墙进行修复,啤酒瓶子就从墙外飞进来了,工人就没法干活了,到现在,还剩十米左右的墙没修复。

  天坛公园副园长曲禄政表示,公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修坛墙,能修的地方都修了,但到了南内坛墙,因为有外单位或民居占用着,房子紧挨着墙体,无法施工,现在还是这样。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林文龙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近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302食堂,附近社区老年居民在窗口打饭。通讯员 于志强 摄 近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302食堂,附近社区老年居民在窗口打饭。通讯员 于志强 摄

  本报讯 (记者王荟 薛珺)西城区月坛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社会企业和养老院,而是延伸到了驻区的中央部委的食堂、展厅、会议室。月坛街道有关负责人昨日介绍,目前街道正在与十余个中央机关洽谈建立合作,尝试与社区居民资源共享。

  老年餐卡可用养老券充值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302食堂是第一个与月坛街道建立合作的部委食堂。从2009年开始,这家位于月坛街道白云观社区的部委机关家属区的内部食堂开始对周边居民开放。

  社区的老年人可凭借老年证办理就餐IC卡,并且可用养老助残券进行充值。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六种菜品,地三鲜、咖喱小丸子、香干快菜、孜然肉丁、梅菜扣肉、圆葱爆羊肉等,一周菜谱几乎没有重样,食堂还提供免费汤,夏天有绿豆汤、冬天是棒子面粥。

  餐厅工作人员介绍,中午来就餐的周边居民很多,多的时候每天要接待400多位老年人用餐,送出几百份外卖。在食堂就餐,窗口打饭的菜品每种基本都是十几元;外卖每份荤素搭配3个菜,便宜的只要10元、贵的15元。

  部委有望开放更多资源

  西城月坛街道常住人口近14万,其中老年人达23%,是全市老年人比例较高的区域,老年人服务需求量较大。

  广电总局食堂开放之后,去年,国家发改委也向社区老年人开放了一个餐厅。“一南一北两个食堂,可满足更多老人需要”,街道工作人员说,双方合作开展得都很顺利。

  月坛街道还与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铁道部、国家海洋局等10余个机关,联合组建了月坛社区建设协会,目前正在具体协商合作事宜。未来,部委机关的礼堂、展厅、会议室、健身场所等都可能为社区居民所用。

  ■探访

  “机关食堂饭菜吃着放心”

  家住白云观北里的吴大妈今年82岁,同龄的老伴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由于子女都不在身边,吴大妈老两口每天都是自己料理生活。吴大妈虽然身体还不错,但是每天要做饭,还要照顾身体欠佳的老伴,常常会觉得“吃不消”。

  去年开始,吴大妈常常用政府发的养老助残券,去附近的饭馆吃饭或是叫外卖,“价格不贵,口味还不错”。

  后来吴大妈听说附近的广电总局302食堂对社区老年人开放,并且可使用养老助残券。就在天气不错的中午拉着老伴,两个人慢慢散步到302食堂,“打两三种菜,来二两饭”,两个人花费一般在20元左右。有时吴大妈会多买一点,留着回家晚上吃。遇到天气不好的中午,吴大妈就打电话要302食堂的外卖,“常常吃不完”。

  吴大妈说,自己家距离广电总局食堂路程并不太近,走路需20分钟,“但是机关食堂的饭菜,吃着放心”。

  ■背景

  西城15街道实现资源共享

  2009年11月,国务院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

  西城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区的15个街道都实现了社会单位与社区资源共享的合作计划,如金融街上的建设银行开放食堂、牛街的总参第三招待所开放各类活动场地及设施等。下一步,两者的合作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被打死的狼的尸体。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9日消息,在俄罗斯,一个由400头狼组成的超级狼群在4天内杀死了30多匹马,这使俄罗斯西伯利亚维科扬斯克地区的居民陷入恐慌。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地居民在维科扬斯克的周边地区发现了400头狼的踪迹,它们对家畜发动了攻击。当地居民已组成了24个猎人小组开展灭狼行动,当地规定每杀死一头狼可获得约合210英镑的奖金。

  维科扬斯克的行政官员斯特-奥兹恩称:“我们已组建了24个武装猎人小组,他们将乘雪地摩托进行巡逻,埋设套狼夹。在白天的时间变长后,猎人们将乘直升机去射杀狼。”

  当地居民表示此前从未听说过如此巨大的狼群,狼通常倾向于小群活动,每群狼只有6头或者7头。这一超级狼群据信是由上百个小狼群组成,这使动物专家们感到困惑。


当地居民已组成了24个猎人小组以消灭这些狼

  野生动物行为专家瓦利瑞斯-盖斯特称,西伯利亚的严寒已使狼的通常猎物被冻死。他说:“这样庞大的狼群猎杀像马这样的大型动物是很少见的,不过由于今年食物缺乏,狼的通常猎物兔子的数量减少,所以狼不得不改变习惯。狼非常仔细,会选择那些不冒风险、最容易获得的、最有营养的食物源。当它们吃完不危险的猎物后,它们将开始追杀那些危险的猎物。”村民们已设法消灭了一些狼,但由于这个狼群太大,村民们需要一定时间来应对。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位于日本鹿儿岛县与宫崎县交界的新燃岳火山从1月26日开始持续喷发,附近村庄和农场被厚厚的火山灰所覆盖,迫使日本当局提升了警戒级别,要求周围1.2英里(约合2公里)以内的居民迅速撤离。

  1.火山喷发伴随着闪电

火山喷发伴随着闪电
火山喷发伴随着闪电

  1月28日,日本新燃岳喷射出灰烬和熔岩,一道道闪电划破火山上空。新燃岳是雾岛山火山群的破火山口之一。火山闪电的来历仍然是个谜,据美国阿拉斯加火山天文台专家史蒂夫·麦克努特(SteveMcNutt)2010年2月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介绍,这种奇特现象可能是带电硅(岩浆一部分)从火山喷出时与大气接触时形成的。

  2.火山上空闪电如触须

火山上空闪电如触须
火山上空闪电如触须

  在这张摄于1月27日的雾岛山火山群喷发场面的长时间曝光照片中,火山闪电如触须一般在日本上空出现。雾岛山是一个由大约20座火山峰组成的火山群,位于日本南部九州岛,曾出现在1967年拍摄的007系列电影《雷霆谷》中,作为主要反派角色恩斯特·斯塔夫罗·布鲁弗的秘密基地。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虽然雾岛山火山群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但1月26日的喷发仍然是1959年有记录以来雾岛山火山喷发强度最大的一次。

  3.火山灰向四周扩散

火山灰向四周扩散
火山灰向四周扩散

  1月29日,日本新燃岳峰顶升起滚滚火山灰烟柱,并向四周扩散。日本气象厅1月26日对即将爆发的新燃岳火山提高了警戒级别,警告附近居民尽快撤离。不过,该机构火山学家饭岛生(音译)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称,他并不认为新燃岳火山喷发是更大规模喷发的前兆。饭岛说:“虽然你永远无法判断火山会发生怎样的状况,但由于地下缺乏岩浆活动,我们认为此次活动不会导致大规模喷发。”

  4.附近居民拍照

附近居民拍照
附近居民拍照

  在距新燃岳大约7英里(约合11公里)的一个小镇,一名男子正在拍摄火山灰从峰顶升起的壮观场面。这个小镇设立了一个临时安置点,为撤离下来的附近居民提供帮助。迄今为止,新燃岳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还迫使日本宫崎县大量国内航班取消,多列火车停运。

  5.太空拍到的火山灰烟柱

太空拍到的火山灰烟柱
太空拍到的火山灰烟柱

  日本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1月26日从太空拍摄的雾岛山火山灰烟柱照片,当时,火山活动强度尚未达到令当局发出疏散警告的程度。这颗 卫星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制造,旨在测量两种重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这张假色照片显示火山灰烟柱正向东南方向扩散。(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3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位于日本鹿儿岛县与宫崎县交界的新燃岳火山从1月26日开始持续喷发,附近村庄和农场被厚厚的火山灰所覆盖,迫使日本当局提升了警戒级别,要求周围1.2英里(约合2公里)以内的居民迅速撤离。

  1.火山喷发伴随着闪电

火山喷发伴随着闪电火山喷发伴随着闪电

  1月28日,日本新燃岳喷射出灰烬和熔岩,一道道闪电划破火山上空。新燃岳是雾岛山火山群的破火山口之一。火山闪电的来历仍然是个谜,据美国阿拉斯加火山天文台专家史蒂夫·麦克努特(Steve McNutt)2010年2月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介绍,这种奇特现象可能是带电硅(岩浆一部分)从火山喷出时与大气接触时形成的。

  2.火山上空闪电如触须

火山上空闪电如触须火山上空闪电如触须

  在这张摄于1月27日的雾岛山火山群喷发场面的长时间曝光照片中,火山闪电如触须一般在日本上空出现。雾岛山是一个由大约20座火山峰组成的火山群,位于日本南部九州岛,曾出现在1967年拍摄的007系列电影《雷霆谷》中,作为主要反派角色恩斯特·斯塔夫罗·布鲁弗的秘密基地。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虽然雾岛山火山群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但1月26日的喷发仍然是1959年有记录以来雾岛山火山喷发强度最大的一次。

  3.火山灰向四周扩散

火山灰向四周扩散火山灰向四周扩散

  1月29日,日本新燃岳峰顶升起滚滚火山灰烟柱,并向四周扩散。日本气象厅1月26日对即将爆发的新燃岳火山提高了警戒级别,警告附近居民尽快撤离。不过,该机构火山学家饭岛生(音译)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称,他并不认为新燃岳火山喷发是更大规模喷发的前兆。饭岛说:“虽然你永远无法判断火山会发生怎样的状况,但由于地下缺乏岩浆活动,我们认为此次活动不会导致大规模喷发。”

  4.附近居民拍照

附近居民拍照附近居民拍照

  在距新燃岳大约7英里(约合11公里)的一个小镇,一名男子正在拍摄火山灰从峰顶升起的壮观场面。这个小镇设立了一个临时安置点,为撤离下来的附近居民提供帮助。迄今为止,新燃岳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还迫使日本宫崎县大量国内航班取消,多列火车停运。

  5.太空拍到的火山灰烟柱

太空拍到的火山灰烟柱太空拍到的火山灰烟柱

  日本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1月26日从太空拍摄的雾岛山火山灰烟柱照片,当时,火山活动强度尚未达到令当局发出疏散警告的程度。这颗卫星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制造,旨在测量两种重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这张假色照片显示火山灰烟柱正向东南方向扩散。(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垃圾填埋大棚”是首次在国内使用

  垃圾处理中散发的气味有多恼人?看看意大利的垃圾危机就知道了,为了反对政府在居民生活区以及文物古迹周边修建垃圾填埋场,那不勒斯人不惜与警察、消防队员大打出手。

  在北京某临近垃圾处理场的小区也面临同样的“臭气污染”。不少居民忍受不了气味,纷纷卖房搬离。

  去年12月底,在北京环卫集团二清分公司的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搭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大棚,帮垃圾除味。这将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全新解决方案。

  会移动的“垃圾大棚”

  离北京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距北京东南的河北廊坊市不远。周边不远处是一些厂房和菜地。在填埋场大门到填埋区近1公里的范围内,见不到任何垃圾丢撒的痕迹,也没有垃圾产生的臭味。

  顺着平整的柏油马路,爬上了一座高几十米的小山,安定填埋场场长张永贺告诉记者,“我们脚下踩的山是上世纪90年代后十几年中被填埋的垃圾。”这是填埋场的一期工程,现已经全部填满,如今正在作业的是填埋场的二期工程。

  顺着张永贺手指的方向,不远处就是一个巨大的大棚,它就是刚刚启用的空气支撑膜密闭作业设施,由美国进口,也被称为“垃圾填埋大棚”,是首次在国内使用。

  它看起来像一座体育场,整个大棚结构长200米,宽100米,高30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圆润得看不到一个棱角——它没有一根支架,完全是靠鼓风机吹起来的,原理有点像热气球。大棚里还有设备专门收集废气,鼓风机再把外面的新鲜空气送进来,如此循环,达到一定的气压平衡,如果棚内的气压变化,收排风系统就会自动启动。这样即便没有一根支架,大棚也永远不会倒。

  在直线距离仅100多米的位置,丝毫闻不到垃圾散发的恶臭味,更别说几公里外的居民。

  据介绍,实际上,这个大棚来到安定填埋场已经几个月了,它原本在沙土堆放场演习了一段时间,美国专家来测试过安全性,并经过相关环保部门的认证,最近才正式铺设到填埋场上使用。

  来到垃圾大棚的门口,一位专职工人为我们打开了两道电子闸门,才得以进入。张永贺说,“现在是清晨,不是垃圾填埋的作业时间。在垃圾运来这里之前,我们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检测大棚内的空气污染指数,只有达标的情况下才允许填埋作业车和工人进入。”

  进入大棚,大棚一角正等待填埋的垃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但还不至于难以忍受。大棚内的光线充足,完全可以自然采光。而在外面看起来,膜是乳白色的,如此不会造成视觉污染。

  大棚四周的鼓风机正在工作,并没有发出太大的噪音。大棚是由一块块的膜拼接起来的,大棚底端是一块块蓝色的水泥块。按照设计填埋能力,填埋满这样一个大棚需要3-4个月左右的时间。填满之后,只需分拆这些水泥块和其上的膜结构,就可以任意移动到下一个填埋坑,再组装起另一个大棚。

  真正实现全密闭作业

  垃圾填埋是中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但由于中国人口密度远高于欧美国家,许多垃圾填埋场离居民区过近,导致了许多污染的情况发生。

  据张永贺介绍,这种膜是一种新技术,在国际上,中国是率先使用。其成本达到3000多万人民币,膜设计寿命是10年,而且每次移动也要产生相应的成本。“对环境的保护发挥着重大作用。”

  首先,它改变了垃圾填埋的露天作业形式。以往,垃圾填埋场周边臭气熏天,尘土飞扬,居民怨声载道,虽然很多填埋场也实现了密闭作业,即用一种PE膜进行覆盖,但气味仍然很大,对居民、对工人来说都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污染。

  废气中有甲烷,以往收集起来难度大,而大棚内有专门的收集装置,由于是在一种密闭的环境,降低了收集难度。在大棚的出气口还有除臭装置,大棚排出的气体是达标的空气。

  其次,大棚可以让雨污分流更容易。垃圾在长时间堆积后产生一种液体叫渗沥液即垃圾渗滤液,如果混合了雨水,处理起来成本很高。例如,2010年夏天北京有两场大雨,分别达到了70mm、80mm,如果没有做好雨污分流会增加大量的渗滤液,给渗沥液的处理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而大棚首先隔绝了外围的降水,它四周底部还有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可供周边灌溉使用。

  北京是座风城,干燥季节大风一来白色污染物就被吹起来了,“我们最怕大风,以前一刮风,立即派出十几个人,去捡拾塑料袋、白色污染物,加大了工作量。”而垃圾大棚则能解决这个难题。

  垃圾填埋场首先是要做到垃圾填埋对周边居民的无害化处理,下一步就是让垃圾场自身和周边居民受益。

  据介绍,采用厌氧填埋工艺的安定填埋场能够产生大量的沼气,目前,填埋场的供电、冬天的暖气、夏天的空调都是靠沼气发电带动。

  垃圾填埋场内填埋的垃圾也并非一埋了之,填埋场可以将堆体产生的填埋气导出,经净化提纯、低温冷却和压缩处理后,制成相当于同体积普通液化天然气625倍能效的压缩天然气。

  这种压缩天然气既可替代汽油作为汽车的燃料,也可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气。安定填埋场周边的居民将率先受益。

  据测算,这个垃圾大棚一般每天最多可填埋1400吨左右的垃圾,差不多是整个北京市垃圾总量的16%。据北京环卫集团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大棚”如果取得成功,以后还将在北京其他垃圾填埋场推广使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玛斯达尔:阿拉伯沙漠中崛起的可持续城市
玛斯达尔的效果图。规划人员希望玛斯达尔可容纳4.5万名居民和另外4.5万名通勤者

玛斯达尔:阿拉伯沙漠中崛起的可持续城市
整座城市在沙漠拔地而起,巧妙地利用强风的降温功能

  1月13日报道,2007年,阿布扎比宣布了一项计划,决定在阿布扎比郊区建造世界上第一座零碳城市。听到这项计划,很多西方人都将其视为一个噱头,不过是对邻居迪拜在沙漠打造半英里(约合804米)高摩天塔以及棕榈树人工群岛的一种跟风效仿。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大错特错。

  Masdar:迪斯尼魔幻王国“明日世界”的升级版

  阿布扎比的零碳城市名为“玛斯达尔”(Masdar),由素以创造科技奇迹著称的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设计。玛斯达尔呈完美的方形,每条边的长度达到近 1英里(约合1.6公里),建在一个23英尺(约合7米)高的地基上以“捕获”沙漠的强风。玛斯达尔的步行街犹如迷宫,步行街下方,一辆辆无人驾驶的电动 汽车安静地穿过朦胧的隧道。这个庞大的零碳城市项目好似一座四周被城墙环绕的中世纪风格堡垒,堪称迪斯尼魔幻王国的明日世界升级版。

  显而易见,很多西方人的早期判断大错特错。这个庞大项目的第一期工程——一个面积3.5英亩(约合21亩)的区域,环绕一个可持性发展研究机构—— 很快就要竣工。9月末,人们开始迁入这座绿色之城,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玛斯达尔绝非一个噱头,而是一个更为大胆同时更富有创造性的想法。

  玛斯达尔是可持续发展社区的一个迷人典范。设计过程中,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的主合伙人诺曼·福斯特将高科技设计和古代建筑经验结合在一起。阿布扎比雄 厚的石油收入允许他们在玛斯达尔建造任何建筑,虽然为了做好准备以应对油井干涸的那一天到来,阿布扎比面临的压力越发越大。工作中,福斯特体验到一种令人 欣慰的社会氛围。当地的自身传统和朝着现代化迈进的步伐不再发生冲突,这种和谐首先让人感受到一种希望。

  此外,福斯特的设计还体现出封闭式社区越发受欢迎的趋势。过去几十年来,封闭式社区一直像癌症一样在全球蔓延。这种社区拥有乌托邦式的纯粹,与邻近 社区的生活没有交集,这些特点得到当前绝大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可。给人的感觉是,构建真正和谐社区——不管是绿色社区还是其他社区——的唯一方式就是尽可能 做到“封闭”二字。

  多管齐下,提高性能

  福斯特是完成这项设计工作的理想人选。他是一个十足的科技迷,曾与巴克米斯特•富勒紧密合作。在提到建筑时,他很喜欢用“高性能”这样的字眼儿,似 乎自己设计的不是建筑,而是跑车。从某种程度上说,福斯特最关注的就是建筑工艺,即所采用的技术和材料,这也成为他避免卷入更复杂的社会影响方面的争论的 一种简单方式。很难想象,福斯特因现代建筑与公众爆发口水战。他此前的合作伙伴理查德·罗杰斯曾在伦敦与传统主义者查尔斯王储有过口舌之争。

  几十年来,中东的城市建筑一直缺乏美感并且能效较低,郊区的别墅往往采用典型的伊斯兰装饰风格,购物商场则面积巨大并装有空调。建造玛斯达尔的一个 重要目标就是改变这种城市开发现状,成为一个典范。为了设计这座零碳城市,福斯特首先对阿拉伯的居住区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叙利亚阿勒颇的古堡和也门希 巴姆的泥砖公寓塔,后者的年代可追溯到16世纪。他在纽约接受采访时表示:“回首过去,了解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这一点非常关键。要知道,我们是在一个气温 高达150华氏度的地区建设适于居住的社区。”

  福斯特的团队发现当地的居住区通常建在高地,这种选择不仅出于防御考虑,同时也能有效利用强风。一些建筑利用高耸的中空“风塔”将空气引到街道。此外,当地的街道也非常狭窄,往往与太阳东升西落的移动轨迹呈一定角度,能够让遮荫效果实现最大化,同时加速全城的空气流动。

  在环境顾问的帮助下,福斯特的团队估计,如果将所有这些做法结合在一起,他们最多可让玛斯达尔的温度降低70华氏度。做到这一点,他们便可让整座城 市所需的电量减少一半以上。在玛斯达尔所需的电量中,将有90%来自太阳能,余下由垃圾焚烧获取。焚烧产生的碳远低于堆放掩埋。城市本身将充当一项持续不 断的实验,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将定期分析其性能,同时对其进行微调。

  全部采用电动汽车

  如何解决汽车问题是过去一个世纪进行城市设计时遭遇的最令人苦恼的挑战,在应对这种挑战时,福斯特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方式。他不仅让玛斯达尔对采用内 燃机的汽车关闭大门,同时还将它们的替代品——电动汽车“埋”在地下。为了让自己的想法再向前迈进一步,他将几乎所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请”到了城外,其 中包括占地54英亩(约合324亩)的光电发电厂、垃圾焚烧厂和水处理厂。

  福斯特承认这种规划下的玛斯达尔有点像迪斯尼乐园。他说:“迪斯尼乐园之所以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有服务设施都位于地下。在玛斯达尔,我们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它是一座被城墙环绕的城市,传统汽车在这里不见踪影。”

  玛斯达尔距阿布扎比20英里(约合32公里),从阿布扎比驾车沿一条狭窄公路前往玛斯达尔,你会经过一家炼油厂和荒凉的沙漠地带。继续前行直到看到混凝土城墙,你便抵达这座绿色城市。据悉,福斯特计划用喷泉和植物对围墙进行伪装以增加美感。

  玛斯达尔有多条公路隧道穿过地基,通往城市边缘的地下车库。离开车库并走入个人快速运输站,你会感觉自己仿佛来到哈里·兰奇为《2001太空漫游》 设计的场景。等待你的是一个面积巨大,光线暗淡的大厅,面前整齐地停放着一排白色豆荚状汽车。(汽车的设计基于富勒为紧凑型城市车D-45提出的建议。看 到D-45,你就不能理解玛斯达尔的汽车为何采用柔和的线条和具有未来派色彩的轮廓。)

  玛斯达尔的车队共有数百辆电动汽车,首批13辆汽车已经于9月完成测试,几周之后,全部汽车均投入使用。坐在电动汽车里,用户可以使用车上的LCD显示屏选择目的地。发动机启动后,他们便可体验到电动汽车的安静以及其他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汽车的感受。

  抵达目的地之后,人们将真正意识到福斯特在打造绿色设计上达到怎样的程度。运输站的电梯非常隐秘,初来乍到的人很难找到,这种设计旨在鼓励人们爬螺 旋形楼梯升到地面。来到街上你会发现,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你的两条腿。据福斯特的合作伙伴奥斯丁·莱尔顿介绍,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环保,另一方面则是出 于健康考虑。在这个阿拉伯世界,肥胖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几乎多有人都选择汽车出行以躲避高温。

  保护隐私 男女分住

  玛斯达尔的建筑呈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致力于研发可持续能源以及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座落于大型混凝土结构内,外部采用枕头形乙烯 -四氟乙烯板。这是一种极为坚固的半透明塑料,因圆滑的外观和耐用性成为现代建筑的首选材料之一。这些建筑的内部采用大块露明搁栅楼板,在设计上拥有很大 的弹性。

  玛斯达尔的居民楼主要提供给教授、学生以及他们的家人,采用更为传统的建筑风格。为了符合中东地区保护隐私的标准,福斯特设计了波浪起伏的正面,采 用基于当地常见木格屏的混凝土栅格结构。栅格可避免房间直接被阳光照射,同时充当一道屏障,防止外面的人看到里面。由于采用弯曲的外形,公寓居民永远无法 直视对面建筑的窗户。保护隐私的设计同样体现在居民区的布局上。中东的很多大学都是男女分开,玛斯达尔的居民区也是如此,女性和家人住在一端,单身男性住 在另一端。每一断都建有一个小型公共广场,充当最重要的社交场所。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尽管采用了先进技术同时也小心谨慎地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一个类似玛斯达尔这样的庞大项目又如何能够像其他城市一样繁花似锦并且 生机勃勃呢?据悉,玛斯达尔将打造一个轻轨系统,连接阿布扎比。随着白天的居民人数按计划增至9万人,街头生活也将越发充满活力。(目前,玛斯达尔第二期 工程已经动工,规模超过第一期。国有开发商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拒绝给出玛斯达尔的竣工时间,只表示这座城市将按照自己的速度不断增长。)

  融合还是排斥?

  正如任何大规模开发项目一样,到底让哪些人生活工作在玛斯达尔并不由建筑师决定。这个权利掌握在政府手里。如果成为一个完美的“熔炉”型小城市,未 来的玛斯达尔势必会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具有相似性。在这座绿色城市身上,福斯特融合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现代新技术。这种新老结合也适用于其他地区,应 该受到其他建筑师的重视和借鉴。没有人认为一座人口几百万的大城市在规划和管理方面能够达到玛斯达尔那样的精确性,福斯特心目中的梦幻世界只能以一个认真 规划的社区形式加以实现,此外,建设这种社区需要完全从零开始并且规模适中。

  实际上,玛斯达尔也被很多人视为另一种全球性现象的结晶,即这个世界越发被分割成一个个精致高端的社区和确定人群的杂乱聚居区。在这些 地区,类似可持性发展等问题与当地人的生活还没有达到密切相关的程度。但福斯特显然不这么看。他指出建造玛斯达尔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融合,从学生到服务 业从业人员,让不同的人生活在同一个社区,而不是社会排斥。玛斯达尔也似乎实现了这一想法。

  深思熟虑的城市规划能够大大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上世纪70年代,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越发觉得生活在一个迷你型乌托邦式 社区并且用围墙与外界隔离,能够让他们得到安慰。如果沿着这种脚步继续前进,封闭式郊区社区将不断增多,巴黎和纽约等大城市也将变身为旅游和富人的游乐 场。玛斯达尔是这种趋势下的一个巅峰之作。它在荒芜的沙漠拔地而起,是一座自给自足的城市,一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进入的所在。 (本文译自/纽约时报 编译/shooter)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SEAPLEX(斯克里普斯环境塑料积聚远征的英文缩写)成为第一次专门研究加利福尼亚州与夏威夷间海域“塑料漩涡”的科考之旅。这个巨型“塑料漩涡”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形成了东太平洋上的垃圾场。

  在8月进行的为期19天的远征科考之旅中,研究小组发现,虽然大面积垃圾堆较为常见,但东太平洋垃圾场还没有成为一个“塑料岛”。大多数垃圾以数不尽的拇指甲大小的废物形式存在。远征队成员、加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学博士生杰西·鲍威尔表示:“我认为‘塑料五彩纸屑’这种比喻可能更贴近实际情况。”

  1.各种垃圾纠结在一起

各种垃圾纠结在一起
塑料、绳索、各种水生动物和一张渔网纠结在一起

  拍摄于2009年8月,塑料、绳索、各种水生动物和一张渔网缠结在一起,肆无忌惮地在东太平洋垃圾场漂动。这个自由漂动的大垃圾场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

  2.科考人员打捞上的部分垃圾

科考人员打捞上的部分垃圾
科考人员打捞上的部分垃圾

  拍摄于2009年夏季,展示的是东太平洋垃圾场的一些垃圾。当时,科考人员将这些垃圾打捞到他们乘坐的SEAPLEX研究船“新地平线”号上。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塑料高达2.6亿吨,其中可能有10%以垃圾的形式被抛进大海,大部分位于北太平洋环流区旋转的水流以及其它海洋漩涡内。

  “新地平线”号共在东太平洋垃圾场航行了1700英里(约合2700公里)。在此期间,科学家进行了100次拖网打捞行动,每一个拖网能够打捞到塑料垃圾。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学博士生、此次远征之旅首席研究员米里亚姆·古尔德斯坦表示:“这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结果。在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发现你正在寻找的东西是一件极为不寻常的事情。”

  3.垃圾场内的动物居民

垃圾场内的动物居民
垃圾场内的动物居民

  2009年夏季,SEAPLEX科学家在东太平洋垃圾场捕捞到一些动物居民,其中包括蛇鼻鱼(位于图片上方)、飞鱼(位于中部)和乌贼,它们的栖息地到处是塑料垃圾。研究人员急于想知道的是,最近几十年大量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如何影响动物生存,例如包括鱼类和鸟类等误吞有毒塑料的大型动物,以及细菌或浮游生物等微生物。研究人员表示,塑料垃圾也可能成为入侵的细菌或者其它物种的“家”。

  很多垃圾的体积与小型海洋动物相当,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SEAPLEX成员鲍威尔说:“任何用于打捞塑料垃圾的网捕技术都会同时捕获大量海洋生物,这一点非常明显。”

  4.塑料瓶成部分动物的家

塑料瓶成部分动物的家
塑料瓶成部分动物的家

  2009年8月进入东太平洋垃圾场进行调查的一名研究人员,此时的他手持3个塑料瓶,塑料瓶被抛进海洋后成为海洋动物的“家”。SEAPLEX成员鲍威尔说:“几乎每一个大块塑料垃圾上都有藤壶或者小蟹存在,纺锤鲹或者石首鱼幼仔等小鱼则潜伏在垃圾下方。所有这些迷你‘塑料岛’生态系统都在四处飘动,每一个都有捕食动物存在,可能对食物网造成一定影响。”

  5.塑料垃圾上爬动的小蟹

塑料垃圾上爬动的小蟹
塑料垃圾上爬动的小蟹

  一只小蟹正在塑料垃圾上爬动,这块垃圾是SEAPLEX科学家在2009年8月从东太平洋垃圾场捕捞的。SEAPLEX远征队很容易在海面上发现塑料垃圾的踪影,规模更大的塑料垃圾可能潜伏在海面之下。研究过程中,他们获取了有关水面垃圾场面积以及海洋环境的数据。没有人知道,海面之下到底存在着多少塑料垃圾。

  更为严重的是,东太平洋垃圾场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面积巨大的海洋垃圾场,同时也不是其中面积最大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希望在不久后造访位于南美洲沿岸的一个大垃圾场。他们对这个垃圾场仍知之甚少。

  6.打捞上的玩具狗

打捞上的玩具狗
打捞上的玩具狗

  2009年8月在一张渔网内发现的填充狗玩具,被命名为“Lucky”(意为幸运),图片中的它已经被拖上研究船。Lucky现在已成为SEAPLEX的一个非官方吉祥物。

  成功“拯救”Lucky换来的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统计数据。参与海星项目的道格·伍德林表示,东太平洋垃圾场内有大约80%的垃圾是岸上的人随意丢到海里的。海星项目是一项关注海洋健康的非盈利性计划,与SEAPLEX展开积极合作。研究人员表示,减少流入的垃圾量可能是清理世界海洋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8月3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以北的阿克顿山腰闪烁着火光。
8月3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以北的阿克顿山腰闪烁着火光。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8月3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以北的阿克顿山腰闪烁着火光。这场火灾在8月26日下午始于安吉勒斯国家森林附近的一个护林员观测站,并迅速向周围蔓延。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截至8月30日晚,过火面积已达8.5万英亩(约合3.4万公顷),两名消防员在赶赴灭火现场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殉职。

  山火已摧毁沿途数十栋房屋和其他建筑,迫使数千人撤离到安全地点。当地消防局正竭尽全力阻止山火向著名的历史遗址威尔逊山天文台蔓延。埃德温·哈勃证实宇宙膨胀所用的100英寸孔径的胡克望远镜就安放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加州事故处理小组第五分队负责人鲍勃·辛德拉(Bob Shindelar)8月30日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说:“情况十分危急,威尔逊山天文台能否在这场火灾中幸免?我们将竭尽全力。但是,如果山火在今天或明天蔓延到天文台,我并不会感到吃惊。”

8月29日,山火逼近洛杉矶附近山丘的一栋房屋,当地两位消防员帕特·邓纳姆(左)和史蒂夫·鲍默(Steve Bermau)正在评估火势。
  8月29日,山火逼近洛杉矶附近山丘的一栋房屋,当地两位消防员帕特·邓纳姆(左)和史蒂夫·鲍默(Steve Bermau)正在评估火势。

  在炎热、干燥的夏季,山火在加州南部地区再常见不过了。但是,这次火山却不同寻常,过火面积一夜之间从大约3.5万英亩(约合1.4万公顷)迅速升至8.5万英亩(约合3.4万公顷),令当局始料未及。专家称,这一定程度是因为夜间湿度小。

  截至8月31日下午,消防员仍在拼尽全力扑灭山火。洛杉矶郡消防局发言人马克·萨瓦戈(Mark Savage)当天早晨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表示:“在这种崎岖、陡峭的地形,树丛密布,杂草丛生,这给我们建立控制线以稳住阵脚增添了很大难度。这场火灾很大程度已经失去控制。”

8月30日,加州阿克顿市当地居民帮助洛杉矶郡警察局警员将马赶走,他们的身后则是大火在山腰烧过后留下的炽热红光。
  8月30日,加州阿克顿市当地居民帮助洛杉矶郡警察局警员将马赶走,他们的身后则是大火在山腰烧过后留下的炽热红光。

  截至8月31日晚,仅有5%的受灾地区的火势得到控制, 1.25万居民正面临火灾的威胁。尽管人们希望凉爽、潮湿的天气尽早到来,但根据气象学家的预测,该地区干燥、炎热的天气将持续到9月1日,届时,这种山火将更难以控制。

8月30日,美国森林管理局一架飞机向加州阿克顿附近山腰燃起的大火喷洒阻燃剂
  8月30日,美国森林管理局一架飞机向加州阿克顿附近山腰燃起的大火喷洒阻燃剂

  迄今,已有两名消防员殉职,至少21栋居民住宅被毁,而且大火还继续向洛杉矶以北的山丘蔓延。截至8月31日,已有超过6600人被疏散到安全地点,与此同时,2800名消防员、12架直升机和8架灭火飞机正全力阻止这场已经失控的山火继续蔓延。美国森林管理局事故处理小组负责人迈克·迪特里希(Mike Dietrich)8月31日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虽然我们取得一定进展,但进展非常缓慢,目前情况仍十分危急。”(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逆戟鲸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海豚科动物。它们以鱼类、海豹为食,有时也会猎杀鲸鱼,是令其它动物闻风丧胆的捕猎高手。
    逆戟鲸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海豚科动物。它们以鱼类、海豹为食,有时也会猎杀鲸鱼,是令其它动物闻风丧胆的捕猎高手。

  概况

  逆戟鲸也被称之为“虎鲸”或者“杀人鲸”,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海豚科动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捕食者之一。它们主要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例如海豹、海狮甚至鲸鱼。它们的牙齿非常锋利,长度可达到4英寸(约合10厘米)。作为一名捕猎高手,逆戟鲸会突然冲破冰面捕食海豹,同时也会将猎杀之手伸向鱼类、乌贼以及海鸟。

  逆戟鲸经常在冰冷的沿海水域活动,有时也会在从极地到赤道的地区出现。捕猎时,逆戟鲸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群起而攻之,参与捕猎的逆戟鲸数量最高可达到40只。在一个逆戟鲸王国,既有常驻居民,又有临时居民。不同的鲸群可能采用不同的捕猎技术捕杀不同的动物。常驻居民往往喜欢捕杀鱼类动物,临时居民则将海洋哺乳动物锁定为攻击目标。所有逆戟鲸群均采取有效的捕猎技术,彼此之间相互协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狼群类似。

  逆戟鲸会发出多种用于交流的声音,每一个鲸群发出的声音都非常与众不同,成员能够在很远的地方进行辨认。它们利用回声定位法进行交流和捕猎,所发出的声音一直在水下穿行直至遭遇物体,被反射回来的声音能够揭示有关物体方位、大小以及形状的信息。

  逆戟鲸对幼仔关怀备至,其它处于青春期的雌逆戟鲸会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逆戟鲸每3到10年生产一次,妊娠期长达17个月。逆戟鲸身体特征非常明显,白加黑的体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它们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并因此成为很多水族馆的明星。值得一提的是,从未发生过大量逆戟鲸被人类猎杀的事情。

  基本信息

  类型:哺乳动物

  饮食结构:食肉动物

  野外平均寿命:50至80年

  身长:23至32英尺(约合7至9.7米)

  体重:最高可达到6吨(约合5443公斤)

  群名:Pod

  与一辆公共汽车的体型对比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8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