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闻


金星凌日模拟图

  今天上午,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了解到,6月6日上午,将发生一次百年罕见的“金星凌日”天象,届时,将有一个小黑点——金星从太阳表面慢慢穿过,仿佛太阳脸上长了一个黑痣。

  据悉,当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介绍,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观测“金星凌日”的最佳地点之一。

  王思潮表示,“金星凌日”的情况与日食有些类似,分为5个阶段,从开始到结束分别为:凌始外切、凌始内切、凌甚、凌终内切、凌终外切。

  由于金星距离地球太远,所以看上去很小,根本挡不住太阳,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黑点缓慢地从日面上掠过。

  据介绍,北京时间6月6日6时09分41秒,金星开始进入太阳圆面。金星完全离开太阳圆面是在中午12时49分31秒,历时6小时40分钟。

  “金星凌日”以两次凌日为一组,间隔8年,但是两组之间的间隔却有100多年。21世纪的首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6月8日,今年发生的是另一组。如果错失此次机会,要观看下一次的“金星凌日”,就要等到105年后的2117年12月11日。

  观测亮点

  可观测到“黑滴”现象

  金星在即将接近和离开日轮前,会产生了“黑滴”现象。

  “如果对着光亮,将两根手指逐渐靠拢,在它们靠得很近时,尽管手指确实没有接触,我们却看到两手指之间已经有阴影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像是手指间有水滴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黑滴’现象。”王思潮介绍。

  此外,在凌始内切和凌终内切时,太阳边缘和内行星边缘靠得很近——若即若离的时候,观测者会发现有阴影把两个天体的边缘连接起来,这就是凌日时的“黑滴”现象,造成“黑滴”现象的原因是光的衍射等。(李洪鹏)

  金星凌日“节点”

  凌始外切 6时09分41.秒

  凌始内切 6时27分28.5秒

  凌甚 9时29分35.8秒

  凌终内切 12时31分42.9秒

  凌终外切 12时49分30.5秒

  相关阅读

  2

  2

  2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当地时间5月29日,意大利北部发生5.8级地震,震中位于帕尔玛市以东60公里处,震源深度10公里,目前已造成多人死亡。图为地震时倒塌的房屋。  

  中新网5月30日电 综合报道,意大利东北部29日发生里氏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目前死亡人数已升至16人,另有350人受伤,遇难者中包括1名中国公民。中国驻米兰总领馆已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提醒当地侨胞注意安全。

  意大利9日内两强震 损失严重

  据报道,稍早时的数据显示,29日的地震造成15人遇难,当地官员称,遇难人数目前已升至16人,另有350人左右因地震受伤。搜救工作彻夜进行,目前仍在继续。

  此外,当天救援人员再从废墟中救出一名女子。当局称,靠近震中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区在格林威治时间10点56分到11点01分之间,又发生了震级在5.1到5.3级之间的三次余震。居民产生恐慌情绪,数以千计的民众被迫住在临时帐篷内,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当地建筑物纷纷倒塌,受损严重。

  据悉,目前因地震离开家中,被疏散至紧急安置点的意大利民众超过5000人,另有4000人流离失所,因担心余震,他们在街头度过夜晚。

  当局警告,在接下来数日内,震区或再遭余震袭击,不能排除还有强震发生。

  就在29日的地震发生9天前,5月20日,上述地区发生里氏6.0级地震,造成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意媒体报道称,米兰多拉、菲纳莱艾米利亚、圣菲里斯和莫德纳的许多建筑在5月20日的地震中没有倒塌,但是在29日这次地震中没能幸免。

  总理承诺尽快使灾民生活恢复正常

  据报道,在29日的里氏5.8级地震发生2个小时后,意大利总理蒙蒂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他说意大利政府将竭尽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震区人民的生活恢复正常。蒙蒂说,这个地区出产丰饶,对意大利来说很特殊、很重要。

  据悉,博洛尼亚周边地区是意大利经济产值最高的地区之一,地震让深陷衰退的经济再添麻烦。

  报道指,艾米利亚-罗马涅区是一些意大利知名品牌的总部所在,包括全球最大义式面食生产商百味来集团(Barilla)、高性能的法拉利(Ferrari)跑车以及摩托车制造商杜卡迪摩托车控股公司(Ducati Motor Holding)。

  这个地区也拥有全国最为肥沃的农地,并生产帕玛(Parma)火腿和帕玛森(Parmesan)芝士等颇具价值的出口食品。

  1名中国公民遇难 领馆启动紧急机制

  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5月30日发布通告,提醒中国公民谨慎前往艾米利亚地区,注意人身安全及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领馆已第一时间启动领事保护紧急机制,据介绍,目前除一名中国浙江籍男性侨胞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外,尚未有其它中国公民伤亡的消息。

  地震发生后,中国驻米兰总领馆高度重视,并在接到我侨胞伤亡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梁慧总领事派出以严华龙副总领事为首的工作组立即前往我侨胞聚居的米兰多拉市(MIRANDOLA)了解灾情,慰问侨胞。

  根据工作组反馈的有关情况,目前尚未发现有其它中国公民伤亡,但当地依然余震不断,许多民众流落街头,正在等待当地政府的救助和统一安置。

  领馆称,将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及当地侨胞的受灾情况,提醒中国公民近期谨慎前往上述地区,并表示如有需要,请与中国驻米兰总领馆联系:0039-3272862927。(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唐山5月29日电(记者 白云水)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9日凌晨5时0分41秒,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这次地震距28日发生4.8级地震不足19小时,两次地震属同一区域,均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余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2年5月29日5时0分41秒,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北纬39.8度,东经118.5度)发生3.2级地震,深度6公里。

  29日凌晨地震发生时,大多数市民还未起床,但仍感觉到明显震感。对于两日内连续发生的2次地震,唐山市民普遍反映平静。唐山市民崔振贤表示,经历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后,这两次地震没什么。

  记者今晨在这个中国新兴城市的街头巷尾及城市中心广场看到,市民依旧早起晨练,街面上车水马龙,城市生产生活秩序井然。

  此前,北京时间5月28日上午10时22分52秒,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北纬39.7度,东经118.5度)发生4.8级有感地震一次。

  唐山市地震局新闻发言人郑湘军表示,此次地震市区及周围县区皆有震感,目前无人员伤亡报告。两日来发生的这两次地震均为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市民无需惊慌。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丰南一带曾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遇难,16.4万人重伤。这次罕见的强震近代地震史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几乎将唐山夷为平地,被称为“二十世纪世界十大灾难之一”。(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月25日,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生于1963年的建筑师王澍获得这项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奖项。

这个奖项或许能让一向有诺奖情结的一些人稍感慰藉。但王澍接下来对中国当代建筑以及城市化的批评,却可能会让很多人不高兴。他说,原本,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城市,但这些美丽被一些人破坏了,然后这些人告诉你说,这就是现代都市;他说,在30年里,我们建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千城一面”;他还说,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

客观地说,王澍批评的“千城一面”并非一人之感受,此前很多人都发表过类似意见,其中不乏国家住建部官员。问题是,我们还能不能遏制这种情形的蔓延?

当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的决策者都在豪情满怀忙着“城市化”的时候,王澍的批评实在微弱得很。他那些批评,意思诚然不错,但若说还能改变些什么,推动些什么,似乎并没那么简单。城市建筑能不能接续历史传统?今天的我们该如何栖居?这些问题回答起来恐怕都不是那么轻松。

王澍批评了,却也早已行动了。王澍设计的“钱江时代”居民社区,垂直的塔楼开辟出大量公共区域,每两层6~8户居民可以共享一块公共区域,希望恢复有“院子”的江南传统,又可以尝试建设社区关系。这样的努力用心良苦,但这样的传统回归却并不容易,不仅讲究“容积率”的地产商不认同,那些习惯了邻居相见不相识的住户对此也缺乏认同。

但十多年来,王澍始终坚持自己的建筑理念。尽管以一己之力很难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但他也在用个体的方式提醒人们,建筑应该是怎样的,城市可以是怎样的,那种一味大拆特拆的思路是多么愚笨。有人说,他在从宋画里找感觉;也有人说,他在追寻一种江南民居的意境。其实,王澍所图者,并非若干具体却碎片化的意象,根本上仍是人与环境如何共存的问题。

建筑师的个体努力,或可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些地方的小环境,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建筑师的无奈、无力、无助则更显而易见。王澍自己说,北京面目全非,可他又何尝认识自己一直生活的杭州?在拆迁飓风席卷之下,中国哪个城市又能够独善其身?

据说王澍十几次去巴黎,每次都要去一个地方,圣日尔曼大街的花神咖啡馆,那是几十年前海明威、萨特静静思考的地方。王澍说,在那个朴素的街角,他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不同的气息,这种气息就叫“传统”,“它能让一些东西从过去活到今天,并且一直感染着你”。其实,传统并不神秘,也许就是一种人与环境相互尊重的氛围。传统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只是这种变迁比较平稳,是一个渐进的、可持续性的过程。然而,我们眼下大大小小城市正在进行的,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记忆毁灭行动。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这样评价王澍:“王澍证明了中国文化土壤孕育了非凡的创意,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一直与自然和谐共融。”也有人认为,王澍的获奖恰好暴露了中国建筑的问题,他获得的认可越多,就越说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与环境是多么令人不满。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无论如何,王澍的获奖,最起码的一层意义,是促动更多人去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环境。只是,之于中国城市的未来,一个王澍,远远不够。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古代的中国笔筒被拍出了36万英镑的天价

中国清朝时期著名的雕刻家顾珏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古董在明眼人的手里就是完美的物品,而在不懂的人眼中它可能就是一文不值的垃圾,近日在英国就上演一出垃圾桶中发现古董的好戏。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近一个古代的中国笔筒被拍出了36万英镑的天价,而在拍卖前这个笔筒险些被当做垃圾扔掉,好在一位眼尖的店员发现这可能是一个老物件。

  果然他的判断力是正确的,这是中国清朝时期著名的雕刻家顾珏的作品。这个笔筒高16.2厘米,且雕刻精美,松树、河流、人物雕刻的栩栩如生。根据介绍,本件笔筒的新主人是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商人。

  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的约翰教授表示:“这是17世纪最抢手的艺术品,笔筒上有艺术家的名字,他当时在中国很有影响力。最神奇的事这个竹子做的笔筒没有任何用胶粘的地方,它现在保存的这么完好也十分罕见。”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约即将拍卖暴龙化石 超完美骨架绝世罕见(图)

  泰坦尼克最后午餐菜单将拍卖 有望十万英镑成交

  全世界最昂贵图书拍卖 美国鸟类售价达百万英镑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为王澍与他的代表作宁波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王澍,是因为其作品的杰出特性与品质,同时,也出于他始终致力于建筑的坚定与责任,那份坚定与责任出自于一种特定文化及区域的归属感。

——普利兹克奖评审辞

我热爱我的国家,热爱我们的文化。在多年孤独地坚持之后,获奖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王 澍

我“恨”死象山校区了,费了很大劲通过考试进了城,却发现又回到了乡村。

——中国美术学院学生

“为何取名‘业余建筑工作室’?因为对于中国糟糕的建筑和新城市建设,专业建筑师需要负很大的责任,他们生产了大量的垃圾建筑。既然这样,那我干脆当一个业余的好了。”中国建筑师王澍,在2012北京建筑论坛上如此“放炮”。

一天后,5月25日,这位“业余建筑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

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颁奖典礼,而王澍,是首位获得该项“世界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建筑师。

该奖的评审辞称“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王澍,是因为其作品的杰出特性与品质,同时,也出于他始终致力于建筑的坚定与责任,那份坚定与责任出自于一种特定文化及区域的归属感。”

面对质疑,他相信,时间能帮助人们认清优劣,愿意自称“业余”

折桂普利兹克建筑奖,意味着王澍与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翰·伍重、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贝聿铭等,一同载入了世界建筑史。

在颁奖典礼上,49岁的他,穿着标志性的黑衣,发表了获奖感言:“在多年孤独地坚持之后,对一个在获奖之前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的建筑师、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一个自称为业余的建筑师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那些他多年“孤独地坚持”的段子,近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学生时代便宣称没有老师可以教他、曾与建筑工人一起做工、每年只接一个项目、至今只做过一个商业项目、从不跟风西方潮流、热衷于文化保护……有媒体甚至用了这样的标题来报道他:“异类的胜利”。

对于这个“异类”的胜利,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的评价是:“在他的作品中首次看到了中国当代建筑的价值,扎根中国传统和文化,他的建筑语言如同其他伟大的建筑体系,指引我们的内心。”

2011年开始担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的张永和则称“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

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旧砖弃瓦中“悠然见南山”;宁波历史博物馆的瓦爿墙,引得一位老太太4次前往追忆“家的痕迹”;唯一的商业作品“垂直院宅”,希望让困在钢筋混凝土牢笼里的都市人寻回邻里温情……凭借东方的一砖一瓦,王澍用现代建筑这门西方语言,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的传统与当下交汇所迸发的精彩。

“在全球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多是对于西方建筑和城市发展模式的盲从。很多外国学者比我们自己还关心中国是否有本土的新建筑。”于是,王澍一直有意识地远离“主流”。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看懂这份“非主流”:宁波历史博物馆使用瓦爿墙,曾引来甲方一阵“怒吼”;不少杭州市民觉得“垂直院宅”长得很丑、楼里的公共小院落无人使用……但帕伦博勋爵说,“所有伟大的建筑一开始都伴随着质疑声成长,但时间能帮我们辨别它们是否伟大”。

王澍的胜利不仅在于获奖,更在于“如果以10年的期限来看,很难发现哪个中国建筑师有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因为他们总跟随西方建筑风格的潮流而变化。而我有着自己的作品脉络、独特的探索。”

面对潮流,他认为,对传统的破坏,让人们看不清未来

“我热爱我的国家,热爱我们的文化”。王澍这样解读他的坚持源自何方。

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引发争议,是因为触动了社会的两根神经:一是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二是在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后,文化能否自然地“被发展”。显然,他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延伸出一个“新世界”。

在建筑之外的“新世界”里,王澍看到北京城1900年的老照片,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北京那些有记忆的建筑已经拆到不可再拆了”;他关注本土文化的传承,“你去复制别人,别人不会觉得有意义,他们想看到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模样”;他提出“中国文化是这个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它去追寻其他模式”;他更警醒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对传统过度破坏,就看不清未来”。

谈起中国的当代建筑,王澍认为,“现在,大量的建筑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传统包括乡村文化。应该相信,多条文化线索并存对城市文化发展是有好处的。”

他从乡村中受益匪浅,于是在城市中重筑乡村建筑。中国美院的一位学生来到象山校区,一下子愣住了,“我‘恨’死这个校园了,费了很大劲通过考试进了城,却发现又回到了乡村。”

王澍说,更生态的或者是更平民化的、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仍然大量存在于中国的乡村,“如果城乡的发展平衡或者是乡村被建设好,是对中国现在城市化最大的贡献。”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对世界具有某种样本意义:如何既保持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将本年度的大奖颁给王澍,则表现了评委会对于王澍建筑思想的认可。

建筑界“诺贝尔奖”首次将颁奖地点设在中国,也是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来传播建筑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以及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一直会是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地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说。

“王澍获奖是众望所归,他是第一个获奖的中国建筑师,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帕伦博勋爵的这句话让不少人为之一振。

获得普利兹克奖,王澍成为年轻建筑师心目中的榜样。在2012北京建筑论坛结束后,他被很多年轻人围住,签名、合影、提问……“比我做几个作品更重要的,是会有一些青年建筑师看到,用我的方式还能生存。”这位“孤独的”建筑师已经听到很多后辈表达了像他一样进行探索的心声,他的一个学生,无偿给客户做设计,甚至垫付材料费,只因为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有这么多问题,如果只有一种主流思路在解决这些问题是不行的,多一些‘异类’对中国的发展有好处。”这样的“王澍效应”,对于中国建筑界来说,或许比首位中国人获奖本身,更值得惊喜。

制图:蔡华伟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新社惠州5月27日电 (张量 康孝娟 邱宏伟)“官员写诗”可谓是中国文坛的独特现象,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地方官员,崇文之风从未断绝,同时,社会上对“官员写诗”一直以来也颇多争议。26日至27日在广东惠州市举行的中华诗词高端研讨会上,文坛名家却认为,历来好诗多出自“非专业”诗人之手,并且乐见官员、公务员写诗的现象出现。

当今中国诗坛,新诗与旧诗各行其道,官员中写新诗的,以温家宝和李肇星最具代表,而写旧诗的,则更是多不胜数。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指出,旧体诗词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等老革命家十分喜好旧体诗词的创作,并以他们的旧形式、新内容的作品,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鼓舞和激励着许多旧体诗词的作者,如今,全国上下写旧体诗的作者,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级干部和民众,人数多不胜数,中国诗词学会拥有会员19000之众,就是一个证明。

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忽培元介绍,早在1941年,延安就诞生了一个以写古体诗词为主的团体,叫“怀安诗社”。据说是当时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在一次文人雅集时倡议成立的。其中有不少是老一辈革命家和著名民主人士,如朱德、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续范亭等,被尊称为“怀安诸老”。

在此次研讨会上发布自己第二本诗词集《颖川诗草》的陈文玲女士,正是官员写古诗的典型。作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著名经济学家,陈文玲在短短两年的时间接连推出两部高质量的诗词集,诗词创作几乎伴随她赴全国各地考察的脚步,产量和质量都是官员诗人中罕见的。其中更有不少对最新时事的关注,如上海世博会、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等,提供了独到视角,并对新题材与旧诗体的融合进行了有益尝试。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朝对此指出,事实上,公务员特别是在国家高层机关担负高级或重要职务的公务员,由于其社会视点高,宏观信息量大,一旦突破了诗词技术层面的困扰,他们在诗词创作尤其是主旋律诗词创作上,就会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的诗作《抗洪十首》、《抗雪十首》、《抗震十首》等,就是突出的代表。

此前,社会上也曾对官员写诗、官员作家获大奖有不少非议。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媒体说某个地方的纪委书记写了一首诗,结果给某某机构评了奖,我说你可以讨论这个诗写得好不好,但是不是说当官的不能写诗,那么做官的写诗有什么好处呢?公务之余能写诗,在公务的时候,你有情感,转化为亲民,这是好事,不是坏事,所以我主张干部要写诗。”

忽培元也指出,中华诗词的不朽之作,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凝聚了民族心灵,也支撑着民族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体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精神的血液,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的,是万万不可断代和失去传承的。从这一点来讲,公务员写诗有更深远的意义。

中华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郑伯农说,诗词界的人没有什么专业诗人,都是业余写诗词,这大概是传统,屈原也不是专业诗人。

著名作家蒋子龙指出,现在好的诗词依然产生于官员、经济学家,或者是企业家,而非专业的学者、作家。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鄙人一屌丝,呵呵复呵呵,天天敲回车。问我何所思?问我何所忆?日日想笙歌。怎奈荷包浅,唯有识字多。昨夜见屌丝,表白掏心窝。情书十二卷,卷卷对她说。屌丝告诉我,找个好老婆,她的这盘菜,下不了这口锅。高大她所思,帅富她所忆。身上薄蝉翼,唯有帅富撕。可怜我,屌丝一米七,只会玩手机。长相不入流,发型像公鸡。浑身假杰克,无钱买琼斯。出行brt(快速公交),车房遥无期……

高富帅们,屌丝我想对你说,以上描述的,悲催苦逼正是我,正像许巍唱的,“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

是的,你们高,你们富,你们帅,随便拎出你们具备的当中任何一项,基本无解。你们是宝马女的杀手,你们是穷矮丑的天敌。在这个拜富媚金崇官的聒噪社会,一干人等眼里,你们是纯爷们儿,真汉子。

中南民族大学两栋宿舍楼上赫然出现的两幅标语,印证着对你们的追逐标准。男生宿舍楼:“妹子,609爷们儿走了,力争三年高富帅!”女生宿舍楼:“爷们儿,403妹子走了,力争三年嫁个高富帅!”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315人进行的一项问卷让吾等屌丝更感辛酸与残酷:81.2%的人认为择偶时会青睐高富帅、白富美。受访者中,80后占52.3%,70后占22.1%,90后占18.7%。

高富帅、白富美,你们俨然这个时代的宠儿,享有着屌丝们难以企及的资源、地位和荣耀。但是,也请别忘记,你们被冠以的这些代名词,并不是生命的全部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什么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许巍的歌也还有后半句,“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朵圣洁的蓝莲花。人虽穷,心不穷。这应该是屌丝应有的理想状态。像“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每天炸油条坚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复炸油。为了让顾客监督,他挂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大标语,并提供“验油勺”。洪安虽本屌丝,但活得安生,心灵澄净。

相反,身家显赫,并不代表内心也足够强大和善良。成都一小伙儿全身LV、爱马仕去抢超市,只因老婆闹离婚,生意崩盘,赌博输钱,心里受不了落差又不甘放下架子从头再来。

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贫而谄,富而骄,同样都是心穷的标志。一旦心穷,外表再光鲜,人格不值钱。

北京交响乐团俄罗斯籍大提琴首席奥列格算是“高富帅”了,可把臭脚丫子跷得老高,还对乘客爆粗口,如此素质从事艺术工作,不如拿大提琴当柴火烧。女屌丝们,你们想找的“高富帅”在此,嫁人就嫁奥列格吧。

现在,冯巩、葛优、傅彪、范伟等在电视剧中饰演的小角色常常被冠以屌丝的代名词,其实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虽然平凡但并不代表平庸,内心沉静,对社会尽力,若再做点有意义的事,这辈子就没白活;整天坐着跑车,马达轰鸣扰民,飙车撞人,这样的“高富帅”,在风中追逐的到底是什么,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如把跑车换成几十辆校车捐了,更显勇气。

刚刚发生的英籍男子猥亵中国女子事件,在众人围观中挺身而出的理发店老板,他不高也不帅,但那是纯爷们;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是真天使。

四十五度角,屌丝眼里有泪划过。高富帅、白富美,屌丝想对你们说,其实,世上本无屌丝,心灵深处有温情,你我就拥有最大一笔财富。(检察日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商震认为,当下诗歌发展不亚于盛唐:

诗歌,这颗文学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在当下很多人看来已经是非常小众的艺术形式。但在《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商震看来,则恰恰相反。5月19日,商震在“中原诗群高峰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下诗歌的发展不亚于盛唐。

目前中国诗歌,可用“蓬勃”二字概括

谈到目前中国诗歌的发展现状,商震用“蓬勃”概括。他说,目前各地民办的诗刊越来越多,比如河南的《河南诗人》、《大河》等,大概有上百种。此外,网络的发展激发了很多人写诗的激情。现在我国的诗歌产量要大于唐朝,每天诞生上万首诗歌并不是虚妄之言。可以这么说,当下诗歌的发展不亚于盛唐。

不过商震也坦承,现代人对诗歌和诗人有偏见,总觉得诗歌不如小说、影视剧来得过瘾。他说,诗歌的本质是“我诗写我心”。诗歌是情感的释放,写诗是在“找知音”,而不是“找读者”。很多诗歌的产生在最初是没有生产目的的,而是当诗歌创作出来后,诗人的情绪渲染和世界观的流露感动了他人,才使诗歌产生了社会功能。我们爱祖国、爱人民,那么我们的作品诞生后就会有良好的社会功能,这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内容是吻合的。

诗歌,是为了让人们在富裕后能够高贵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诗歌的功用是否还存在?商震表示,诗歌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当下就是为了让人们懂得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了让人们在富裕后花钱能够花得高贵和有尊严。在这方面,诗人功不可没。因为他们一直在不被完全认可的情况下坚强地生存着,然后用对生活和生命的敏感感悟进行创作,使作品和人格得到锤炼,从而走向经典。他们对社会“爱之深,痛之切”,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梨花体”“羊羔体”与诗歌艺术无关

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梨花体”“羊羔体”等现象,商震说,这些事情不是在诗歌精神指导下的艺术研讨,而是有幕后推手的社会事件炒作,与诗歌艺术无关。我们不要因为网络上的这些事情嘲笑诗人,反而应当嘲笑那些炒作事件的始作俑者,让他们感到羞愧。

河南出现大诗人指日可待

谈到中国诗歌的走向,商震表示自己不敢妄言,但他也提了几点自己的看法。他说,今后的诗歌创作手法会更丰富,审美角度会更广阔,吸纳的各种文化信息量也会更大。

不止一次来到河南的商震表示,自己对中原这块土地充满敬畏。河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是诗人必居的地方,也会给诗人增加很多自信。近年来,河南的诗歌发展对全国诗坛有很大触动,河南诗人值得骄傲。不过,河南诗人的群体很庞大,但领军人物目前在全国不算突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相信,河南出现大诗人指日可待。”记者 刘 洋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一篇原创科技论文——《G蛋白通过Gβγ双聚体关闭视网膜的TRPM1通道》。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发表,意味着中国眼科学界对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探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该成果是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沈吟副教授与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合作完成。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眼科学界首次在著名综合性国际刊物上发表原创性论文。沈吟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是一种由于遗传因素等引起的先天性眼病,患者白天视力正常,但在夜晚或暗环境下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因此对于黑暗极度恐惧。此外患者的视野、眼底都会有异常改变,并具有高度遗传性。该疾病一直是困扰国际眼科学界的重大难题,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对该疾病的治疗也颇为棘手。

  沈吟副教授所开展的此项研究,利用视网膜薄片膜片钳技术结合转基因动物和钙成像技术,阐明了视网膜视杆细胞在黑暗中通过释放谷氨酸激活下游双极细胞树突上的谷氨酸受体,导致G蛋白βγ亚基关闭TRPM1通道。在光照情况下βγ抑制作用解除,导致TRPM1通道开放,产生对光反应。这一研究结果不仅阐明了一项悬而未决的视网膜双极细胞对光信号传递机制,同时也为未来采用基因手段治疗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9年,沈吟就在世界上首次提出,视网膜上蛋白质离子通道TRPM1的缺陷是导致的原因,相关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IF=7.4)。这一原创性成果轰动了全球眼科学界,被同行专家广泛引用高达64次。此次发表的论文研究成果则进一步找到了这一通道的传递机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 页,共 8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