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新娘
《心术》是今年播出的电视剧里话题性比较强但争议也相当大的一部。尤其是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心术》想不受瞩目都难。但不能忽略的是,《心术》的质量和观众的期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差距足以使得《心术》的收视率表现平平并难以取得当年《蜗居》般热议、共鸣不断的社会效果。
医疗剧在国产电视剧中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剧种,尤其是和那些有个名字就可以大洒狗血的家庭伦理剧相比,医疗剧基本上还处于寻找洒狗血的最佳途径的阶段。年初,央视曾经播过一部医疗剧,主旋律式的呐喊让很多医生都直呼受不了。与那部剧相比,《心术》倒是引起了一些医生的共鸣,但对观众来说,这部聚焦医患矛盾的电视剧实在是不怎么可爱。剧中,除了医护人员之外的其他角色不是智商有问题,就是情商没达到及格线。虽然在《心术》的医生队伍中也有霍思邈这种风流好色之徒,但说大道理宣传真善美的时候,霍思邈比谁都情真意切。致力于真实反映医患矛盾的《心术》,一不留神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心术》的叙事有点借鉴美剧,用一个个病例推动剧情发展。在《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里,基本上每集就是一个或几个病例,作为主角的医生们在治病救人过程中也在经历着自身的成长。用现在的流行词来说,就是从病人身上获得“正能量”。然而在《心术》中,病例不少,也足够奇特,但主角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呢?
前几集中的钢丝男,在一通折腾之后选择了跳楼——大部分观众在那一刻期待看到的应该是一个温馨温暖温情的团聚场面,最后却只看到一个无理取闹了两集的人在被医生们无私帮助的感化下,留下的忏悔及感谢信。不太夸张地说,《心术》里每一个病例的存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衬托医生们的高大全。对于一部本来就打算帮医生说话的电视剧来说,这么做倒也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医生们在第一集已经足够闪闪发光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年轻人中有很高人气的美剧《实习医生格蕾》曾在央视海外剧场播出过第一季。如果与现在《心术》的收视率相比,《实习医生格蕾》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但同样很难想象,没有了本身就是一个话题的编剧六六,没有那么多星光熠熠的一线电视剧演员,质量一般而且注水严重的《心术》是否还能得到这么多的关注和不算低的收视率。如果我们忽略医患矛盾,只把《心术》当做一部都市情感剧来看,吴秀波、海清的搭档绝对可以随便在当今的快餐电视剧中“鹤立鸡群”。
六六几乎每部作品都能巧妙地触碰到当时社会的“痒处”,但医患关系这个题材本身就注定它的不讨好,轻松的爱情小品和锅盆碗筷的碰触是六六的长项,在目前的环境下,敏感的医疗题材放在任何一个编剧身上都会成为短板。正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班充电的六六,或许未来为我们带来一部商战剧会更值得期待。
王雯淼
杨澜
2010年是我入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的纪念,有一位朋友不经意当中说,这一年正好是我的2010。还真是有这个巧合。10年也好,20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
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顾不上停下来。借这个机会我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是件好事。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我采访了500多位精英人士后,对成功的定义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为了“成功”,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急急忙忙地赶路,经常撞着这个碰到那个,我们是不是想过把他们扶起来,说声对不起?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我曾接到一条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大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在我看来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妄谈创造历史,但做自己是可望可即的事。张海迪以残障之身刻苦学习、终有成就的故事固然让我敬佩不已,更让我感动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环境下,当有关领导告诫她应该把烫成大波浪的长发夹起来以符合“英雄模范”的标准形象时,她在进入人民大会堂、进入聚光灯中心之前的一瞬间,果断地取下了发夹,让一头秀发瀑布般地披在肩头。她不要做被造型的英雄,她要做真实的自己。
有时出身优裕与出身贫困一样容易让人迷失。人的期待就是自己的牢笼。许多富家子弟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就放弃自己真正的梦想,成为某种传承的工具。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在这一点上是幸运的。他19岁时做出决定,不进入父亲呼风唤雨的金融界,而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当他忐忑不安地寻求父亲的意见时,巴菲特说:“儿子,其实我们俩做的是同一件事——我们热爱的事!”彼得在2010年出版的中文版自传书名就叫《做你自己》。
我们的社会从要求个体无条件地服从群体,到终于可以让人们理直气壮地做自己,真是不小的进步。如果每个人能够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一起推动社会变得更开放、更公平、更温暖,这是不是一种更了不起的成功?
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1998年我加入了凤凰卫视,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我当时就是希望能做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其实那个时候自己也不过才27岁,不乏幼稚之处,但是我很有热情。当时香港电台有一套纪录片给我的影响很深,叫《杰出华人系列》。这个系列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寻访了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杰出的华人,从李嘉诚到贝聿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优秀的华人所做出的杰出的成就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基本上谁成功我就采访谁,而采访的内容不过就是讲你怎么成功的,是因为刻苦、坚持,还是因为有伯乐等等,讲的是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
直到1999年我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观念才发生了转变。那是个初春的雨天,天气很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安详宁静,小松鼠上窜下跳地觅食嬉戏。崔琦是沉静的,毫无喜形于色的神情,甚至还有一点害羞,一再为已经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这个门外汉解释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我听得一头雾水,还含含糊糊地点着头,心想如此悬殊的知识结构,这个采访可怎么做啊?
我试图进入他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出生在河南宝丰县,乳名叫“驴娃儿”,直到10岁也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每天帮助父亲做农活养猪放羊。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介绍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到香港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觉得家里就那么一个儿子,已经到了帮着干农活的时候,不愿意放儿子走。但他的母亲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了。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
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而如果我做节目还停留在讲述人们的所谓成功故事的话,我们也失去了对人性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最终归于浅薄。所以是不是能够让一次访谈带有更多人性的温暖,就成为我和团队有意识的追求。
(《一问一世界》,杨澜、朱冰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长江日报讯(记者杨捷 陈诚 通讯员武建)汉网网友孙俊昨日向看工地组织方之一市城建委提出建议:能不能把辛亥革命博物馆正式定名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他说,取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因为1979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曾为武汉亲笔题写过这个名字。资料显示,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前,湖北省文化部门依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并请国家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宋庆龄题写“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两方匾名,题写时间1979年3月7日。后来选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题名挂在红楼正入口处。现在,红楼已按其历史原貌恢复为“鄂军都督府”。
昨日,看了恢弘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孙俊更加激动。他说只是叫辛亥革命博物馆,不如命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4月,孙中山到过汉口和武昌。从建国方略中就能看出他对武汉的期待。宋庆龄是国母,武汉又请她题了名,这样的历史遗存应该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命名中体现出来,才更加厚重。
离辛亥革命百年越来越近,孙先生期待,武汉要利用一切资源营销推介城市,不要把历史淹没了。
易中天
继《书生傻气》之后,易中天近日为读者送上了《书生傻气》的姊妹作《公民心事》。易中天表示,撰写关于社会良知和公民责任的书并非说他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因为没有做什么为民请命的事,他只不过是在讲常识罢了。在他看来,讲常识讲成个事,这本身是个“杯具”。
不是公共知识分子是公民
从百家讲坛登坛伊始,易中天为公众所熟识,关于他的身份的讨论从没有停止。更多的人愿意称他为“公共知识分子”,在这本新书中,易中天明确说出 “我不是‘公共知识分子’”,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民!学者也是公民,可以关起门来做学问,也可以打开窗户说亮话。”他特别赞成邓晓芒教授的看法,易中天不是“公共知识分子”,因为没有做什么为民请命的事,易中天只不过是在讲常识罢了。在易中天看来,讲常识讲成个事,这事情本身是个“杯具”。
因为是公民,讲出了自己的心事。那么如果心声和意愿的表达得不到回音,是否继续发声?易中天用“心里有事不说出来,你不憋得慌吗?”来形容。
更为期待的是“不用再说”
在这本写出来的“心事”中,易中天选取了10张切片观察中国:民众、官家、教育、媒体、抄袭、逝者、三国剧、反三俗、公共知识分子、中国梦。糊涂的拆迁,农民工子弟卑微而心酸的理想,贵州的绿丝带与杭州的红跑车,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等,易中天的心事非一己之心事,乃万众百姓之心事。他坦承,因为这些文字,大多因时因事,有感而发。“这样一来,恐怕又会得罪人。在某些人看来,纯属‘多管闲事’。但在我,却是‘不能不说’。”
《公民心事》是一本有关权利、责任、常识的书。现在中国每发生一起事件,差不多都会牵涉到常识问题。易中天认为,反复言说常识,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更为期待的是“不用再说”。
不知道自己下一站在哪里
读过《书生傻气》的想必还记得易中天用大篇幅记述了对李泽厚、陈寅恪等逝者的怀念以及对其学术的敬仰。在新书《公民心事》中,同样有这样带着怀念味道的一辑,柏杨、王元化、吴冠中、蔡定剑等,一一落于笔下心底,甚至与一位18岁未曾谋面的少年“我与黄珂的生命之约”。在易中天的文字中,我们总能在带着些许诙谐犀利的文字背后找到那么柔软的地方。现在拍三国题材的电影很多,四大名著也都被拍烂了,最近又出来一个《关云长》,张大胡子据说还要融资3亿美金拍《孙猴子》,对此怎么看?易中天认为,问题不在于拍历史题材或者改编文学名著,“关键在于怎么拍怎么改编,在你的作品当中,传达的是一种现代观念,还是尸臭,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品三国”到“公民心事”,是否意味着以后会更多地关注公民道德?易中天表示说不准,“你们都知道我是流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逮着谁便是谁,我也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在哪里。”
新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左一)
新民党副主席张昭雄祭祖上香
核心提示:惠风和煦,万物复萌。河洛浩浩,溱洧清清。豫州亿众,意气腾腾。小康既现,黾勉攀登……2011年4月5日上午,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人头攒动,接踵摩肩,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欢聚于此,共同祭拜中原祖先黄帝,就此将对祖国更繁荣昌盛的期待、对生活富足的愿望、对和谐生活的愿景表达。庆典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主持,河南省委副主席叶冬松出席,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也出席典礼。李谷一、金铁霖、胡松华等老艺术家共同在许愿树祈福。
2011年4月5日上午,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出席了黄帝故里祭祖大典。在进入大典会场之前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他对本次黄帝故里拜祭大典的期待,和对两岸情感一统的期待。他说,他期待华夏能够一统,他提到2005年宋楚瑜曾来访大陆,曾说过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相处一家亲。
“今年我陆陆续续看到更多台湾人加入这个大典。”张昭雄说。从前台湾寻根于福建,现在则寻找到了河洛文化。典礼的意义非常深刻,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两岸,还在于中国子孙要团结一致,它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能贡献力量。“这6年期间,每一年河南都花费了很大的力量办这个大典。”张昭雄表达了对大典组织的赞扬。(凤凰网文化 陈书娣)
舞剧《千手观音》没有用通常的幕场结构解析故事,而是用十二首颂歌逐一展开观音慈悲修成的过程——为救病重的父王惠远,三公主出门寻找莲花,历经千辛万苦,深入众生苦难,最终了然顿悟,将寻到的莲花施与苍生,自己则幻化成了闻声赴救的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
这是一个走向世间万象的同时走向本心深处的历程,是一段段悲悯智慧不断感悟升华的经历的递进。可以说,这里强调的是一连串电石火花光芒骤起的心灵事件,而不是戏剧故事首尾贯通的叙述。故事情节未见紧张的戏剧性,心灵事件电石火花光芒骤起的状态,也并非逻辑上环环相扣的思辨演绎,于是乎,观赏阐释的线索构架似乎随之悬空了,笔者唯有随之自由奔走的种种断想。
参悟可以临空而来,无迹可求,断想似乎就同样可以有些道理。因此,姑且就让断想自己奔走吧!
一、觉悟
在去看舞剧《千手观音》之前,笔者期待中潜藏着些许担忧:对太熟悉他的艺术创造路数的我,张继钢还能创造出什么令我惊奇的艺术表现?在过往的层面,他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已经有点溢出来,除非他在内容境界上有所突破。
看完舞剧《千手观音》,释然,因为它让我产生新的感动,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走在前面,将我对张继钢艺术创造非凡才华的赞叹和担忧搁到了后面。
艺术创造者张继钢,似乎正在进行一次新的升华,正在潜心成为一个在更普世化的人类生命经验上行走的深度体验者,艺术创造只是这种体验从内部带出来的光彩。其实,这样的升华,在张继钢,一个真诚的、始终充满人性关怀的艺术家,是自然的结果。在他近期总是念念不忘的“静静地震撼”的期待中,已露出端倪。
二、超越
六年前,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中国八分钟”,舞蹈《千手观音》以令人叹为观止的东方绚丽惊醒了世人的眼睛。在一个限定的单行纵队上,四十二只手臂伸缩舒展抑扬顿挫,竟然创造出如此气象万千的境界,让观音的神奇活脱脱地呈现在舞台上。
这一刻,张继钢创造了经典,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悬崖。他已经接受委托,创作舞剧《千手观音》。要超越舞蹈《千手观音》的极致绚丽,创作一个容量更大的舞剧《千手观音》,也许,他只有从这个悬崖顶上纵身一跃,完成一次艺术的涅,才有可能寻求到通向另一种气象万千的道路。
观音,以无碍的智慧体现无边的慈悲。为观音造像,须走进观音,走近你内心的观音,在那里可以聆听到大智慧。为此,张继钢踌躇、挣扎、冲动、淡定,走了七年。
三、奇观
一如张继钢一贯的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舞剧《千手观音》出手就在巅峰上。从舞蹈画面到舞美画面,到音乐构成,处处匠心独运。每一种因为内在感悟而锤炼出的意象原点,都要在舞台上展开成极尽灿烂的视听奇迹!
张继钢满怀巨大的内心期待,并且,他的确实现了他的期待。
群舞“慧心妙悟”,三公主静坐禅悟,背后无尽的暗夜中,无数只手构成的远山、近水、飞鸟、藤蔓、繁星,次第浮现,蜿蜒生长,倏然而来又戛然消隐。其灿然可谓极尽奇妙,其蕴蓄却无限宁静。只因为某种深沉的激情,这样的意象才会生生不息,那是对宇宙生命的虔诚礼赞。
结尾处,三公主修成正果,可如何才能给予“千手千眼”新的呈现呢?大象无形,况已有舞蹈《千手观音》在前!意念沉下去,神思飞起来,持续的关照获得心灵崭新的“看见”。张继钢再度给了我们足够的惊奇。那是一段超大型群舞—— 三百多位少女仰身而卧,以你完全预想不到的方式,构造出另一种极限的仪态。当我们调匀呼吸,直视光芒四射的初日,我们会发现,一片炫目里其实精微充溢,它们自由自在地勃发,于大光明中幻化出无穷的绚烂!正是在这里,张继钢眯着眼寻找到观音千手千眼的新境界。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真正的奇观,语言只能描述其万一,笔者此处已是多余赘笔,得你自己到剧场中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