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述空间

  很多人都听说过“安慰剂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病人接受了一种“无效”的治疗(安慰剂),不过,他以为或者相信这个治疗是有效的,并因此得到了症状缓解。不过,你是否听说过“反安慰剂效应”呢?如果一个病人不相信自己接受的治疗是有效的,他的病情可能会恶化。这种现象真的存在吗?最近,英国牛津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领头的研究表明,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病人如果预期自己的疼痛会加剧,那么强力止痛药也会失去作用。

  “转化医学”好选题

  牛津大学的这项研究旨在研究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作用。安慰剂对服药者的生理并无作用,但它们会对服药者心理产生作用,从而使服药者的病情好转,或者感到病情好转。安慰剂的作用已经被科学界承认,它往往并非心理作用,而真的能让病情好转。它有一个反义词,叫“nocebo”,指的是其实对人的生理没有作用,但因为服药者相信其有害,从而使服药者产生生理不适感的物质,可译为“反安慰剂”。

  研究小组找到了22个健康的受试者,给他们注射类强力止痛剂“类吗啡”药物,并且有意操纵他们对自己痛苦的预期,结果发现,药物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转化医学科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对这个杂志的名字有必要多说几句。所谓 “转化医学”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个术语,它指把医学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相联系的方法。基于生物学的医学基础科学日新月异,但这些成果到底和实际治疗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患者的福祉呢?这正是“转化医学”这门边缘科学研究的对象,它涉及生物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安慰剂”这个话题正是它研究的绝好对象。

  大脑受骗,止痛无效

  这项实验有三个最重要的元素:痛、药、扫描。

  实验过程如下:

  首先,这些受试者的腿部被加热,直到会产生烫伤的感觉。在做实验之前,研究者让受试者为自己的痛苦程度打分,从1分到100分,并记下相应分数的温度。

  其次,受试者的静脉中可以被注入类吗啡强力止痛剂。

  最后,在加热和注射的同时,研究者还对受试者进行大脑扫描。

  在第一轮实验中,在未告知研究者的情况下给他们注入止痛剂。研究者发现,原本会给他们造成66分痛感的温度,现在只让他们感到55分的痛感——药物确实是有效的。

  在第二轮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受试者他们将被注入止痛剂,结果原本会给他们造成66分痛感的温度,现在只让他们感到39分的痛感——药物的作用超出了单纯的生理作用,虽然不是安慰剂,但仍然显出了“安慰剂效应”。

  最后,受试者被告知止痛剂已经停止注入,并且被告知腿上的温度要增加,他们会感到更大的痛苦。同时,止痛剂仍然在注入,并且温度并无增加,受试者被欺骗了。这时受试者的痛感达到了64分。这个数值跟没有给他们注射止痛剂的情况几乎一样。

  那么,受试者嘴里说的分数和他们真正感到的疼痛是否相关呢?研究者们利用大脑扫描技术发现,他们大脑专门负责痛感区域的血流强度变化,确实和受试者说出的分出的变化程度相同,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确实“感到”了他们所说的疼痛。

  负面情绪影响很重要

  这项研究表明,如果受试者认为“没有止痛剂”,并且“痛会加剧”的时候,即使有注入了止痛剂,并且带来痛感的刺激并非加强,仍然会让受试者感到强烈的痛感。

  研究的领头人、牛津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的教授特拉西(Irene Tracey)表示,这项结果描述的是一小群健康人的短期效应,并且研究者故意操纵了他们对药物的预期,和临床的情况并不相同。但他仍然认为,对真正的病人来说,类似的效应也会存在。如果病人认为他们服用的药物没有效果,那么这些药物的效果就真的会下降很多,临床医生应当想出办法来处理这样的情况。医生不但要考虑针对病人的症状需要用哪种药物,还要考虑病人对一项治疗效果的预期如何。

  “医生不应当低估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负面预期的显著影响。”特拉西说。举例来说,有慢性疼痛的人经常会看过很多次病,吃过很多药,这些尝试往往缺乏效果。他们再次去看病的时候,往往带有负面的预期,觉得任何东西在他们身上都没用。后来的医生往往发现,再管用的药在他们身上都失效了。

  特拉西还提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如何克服药物实验中的“反安慰剂”效应呢?以往的药物测试都是把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新药,一组服用安慰剂,如果新药的效果超过安慰剂的效果,那么就说明新药有效。但是,如果病人认为自己吃的是安慰剂,有用的药可能也没用了。如何真正“客观”地评价药物的效果?这可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确可对大脑的某一特定区域产生作用,并对最终疗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意识到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强大作用:当患者不知情并相信安慰剂的作用时,安慰剂效应能为患者带来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疗效;反安慰剂的作用恰恰相反,当病人对治疗或药物持怀疑态度时,即便他们服用了真正的药物,也会使这种药物失效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一直以来,对其生理和心理机制却不甚明了。

  为了破解这一谜题,来自英国和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对22位志愿者进行了实验。实验中使用了一种名为雷米芬太尼的阿片类止痛药,该药物止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可静脉注射。

  实验中,志愿者的头部被置入核磁共振扫描仪当中,并在腿部连接一种能引发疼痛的刺激装置。他们会在输液给药的同时对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做1—100以内的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对志愿者的疼痛刺激强度保持恒定不变,但只在第二阶段才开始给药。

  给药的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研究人员会在志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们输入药物,因此这时志愿者对缓解疼痛应不会有任何预期。结果发现,志愿者们对疼痛感受的平均评分从未给药时的66下降到了55。而后,在继续给药并保持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才开始告诉志愿者被输入止痛药物。此时志愿者们的疼痛程度下降到了39。接着,研究人员开始告诉志愿者已经停止给药,并警告这可能会使疼痛感增强。而实际上药物的剂量仍然没有变化。但志愿者对疼痛的评分却增加到了64,这几乎相当于第一阶段时没有给药时他们的感受。

  负责该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艾琳·特雷西称,大脑成像显示患者确实是通过类似于预期的这种机制打开或关闭了大脑中的某个开关,并通过这个开关对实际疗效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这项研究表明,对大脑中某些区域内神经活动的检测,或可排除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客观地衡量出药物的真实效果。

  特雷西说:“目前在对新药进行临床实验时往往会采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组,来测试药物的作用能否超过安慰剂的作用。我们应该控制人们的预期对药物临床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如若不能,最起码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任何来自患者的消极预期,以确保药物的真实疗效不被掩盖。”(王小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15 9月 2010 01:58

爱情方便面

  剛沐浴完畢,善於保養的她非常疼愛自己,一邊哼著歌曲、一邊將乳液塗抹全身每一吋肌膚, 準備要就寢了,她例行性地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過得還好嗎?」「還不錯啦!」她例行性地安慰自己。戀愛中的女人,應該是最幸福的,不是嗎?但為什麼她的幸福中,總是藏著一點失落的情緒?

      好幾天沒約會見面了,她知道他很忙,他的生活也過得不錯,他對感情也算是專一,應該沒什麼好苛求了。好吧!就這樣子吧!睡吧!每天上床睡覺之前,她已經很習慣用這種方式自我催眠。

      就在這個時候,他的電話來了。「寶貝,還沒睡喔!我正要去朋友那邊拿個東西,會經過你家附近,我好餓喔,下樓來陪我吃碗麵。」 他的語氣,天經地義,讓她沒有拒絕的餘地。而她呢?好幾天沒見面了,的確很想見他。於是,一口答應:「好!五分鐘之後,樓下見!」 她匆匆忙忙從床上跳起來,換衣服、梳頭髮,高高興興赴約。進了電梯,才想起:「為什麼?為什麼他總是這樣?」

      仔細回想起來,兩人交往一年多了,除了剛開始熱戀的那一個月,他比較重視安排約會時間之外,後來都不曾事先規劃,每次都臨時想到,才說:「我們去吃飯!」「陪我去買東西!」「晚上有沒有空?」 連為她慶祝生日那天也是這樣,等到傍晚都還沒有消息。她以為他忘了,沒想到六點多才接到他的電話:「走吧!今天是你生日.我請客,其他像聖誕節、情人節這種日子就不必說了!他總是拖到最後一秒才約她.他因為缺乏規劃而不經意創造出來的驚喜到頭來都會造成她的驚嚇。

     相對地,當她採取主動約他時也未必能夠如願。他的回覆不外是:「這幾天比較忙!」「時間不容易確定。」「我怕現在和妳說定了.到時候臨時不能去,會讓妳很失望。」男人害怕承諾,更害怕承諾無法兌現時面臨的非議及處罰。

      這樣的互動方式,漸漸培養出一種奇特的戀愛模式。她想念他時,想跟他見面時,想和他出去走走時,總是無法得到確定的、即時的、具體的回覆。而他想約她時,想跟她在一起時,想找她打發無聊的片刻時,都能輕易達到目的。

     她也曾想意氣用事,故意拒絕他臨時起意的約會。雖然,在心中排演了幾十遍,說:「不行耶,我現在不方便。」但是,每當電話一響起,她聽見他的聲音,就立刻投降,實在狠不下這個心。「相愛嘛,就應該把握能夠在一起的每一刻。」她想。

     就這樣,她被他吃定。愛得十分委屈,卻又無法喊停。 很顯然地,他把她當作「愛情方便麵」。想到的時候、餓的時候、吃不到滿漢全席的時候,隨手沖泡,十分可口。每天吃,很容易膩得受不了。久沒吃,卻又嘴饞得沒辦法忍耐。「愛情方便麵」,方便最重要,吃的人並不在意營養價值高不高。

     男人害怕承诺,更害怕承诺无法兑现时面临的非法及处罚,对男人来说爱情最好是方便面,省事就好。

     對男人來說,愛情最好是方便麵,省事就好,也許,哪天吃上癮了,也不介意拿來當作主食。加點青蔥、打個蛋花,不輸給拉麵館料理出來的美食。

    壞就壞在,很多情人不懂得得珍惜、疼愛。你給他方便,他就把你當隨便。你體諒他生活忙碌、又不善於時間管理:久而久之他就變得不尊重你,認為你一定可以隨傳隨到.就算不傳也不會跑掉, 如果.愛情是一場盛宴,請記得留意自己上菜的方式、以及對方的吃相。

     我相信,山珍海味和粗茶淡飯,各有所好。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表現自己獨特的味道,也要找到真正內行的美食家來細細品嚐。

     不管你多愛他,絕對不要委屈自己被對方當作可以隨傳隨到、隨沖隨泡的「方便麵」,人生的幸福,千萬不能隨便啊!

发表在栏目: 倾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