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无论你是“右派”还是“左撇子”,鹦鹉或许都能够告诉你,为什么人们喜欢用一只手胜过另一只手。
在一系列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了来自16个品种的322只鹦鹉尝试用爪子攫取一个物体——一件玩具或一块食物——的过程(如上图)。由于鸟类的眼睛位于头部两侧,因此它们不能像人类一样直视前方;相反,鸟类不得不将头部转向一侧。然而像人类一样,鹦鹉个体表现出了对一只爪子的强烈偏爱:研究人员注意到,一只“左撇子”鹦鹉会将头转向右侧,从而赋予左眼更佳的视野。它随后会用“左脚”抓住物体,这大概因为用左眼跟踪这只爪子会更为容易。如果早期动物的眼睛像鸟类一样位于头部的两侧,那么它们使用一侧眼睛来抓住物体的需要或许导致了使用右手或左手习惯的进化,研究人员在日前的《生物学快报》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生物学快报》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观光公园观景廊效果图
观光公园观景廊效果图
三河岛鸟瞰效果图.
三河岛鸟瞰效果图.

  本市唯一列入国家海岛名录,也是天津唯一的海岛——三河岛生态遗址公园已基本成型,该公园保留了岛上原有生态湿地,给鸟类及蟹类提供了生活乐园,也为今后登岛的游客提供了一处聆听百鸟争鸣的休闲场所。

  保留原有湿地

  四面景色各异

  三河岛位于滨海新区北塘区域,地处永定新河、潮白河、蓟运河交汇入海处,面积3万平方米。
 
此处因留有清代炮台遗址,又称炮台岛。三河岛岛长270米,岛最宽处138米。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三河岛成为一座生态岛屿,岛上栖息了多种鸟类,成为观看自然风光和感受炮台风采的胜地。
  三河岛的保护性改造工程,依托了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三角洲湿地风貌的资源优势,建设了鸟类栖息湿地和炮台历史遗址公园。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候鸟在迁徙途中经过北塘,三河岛特别规划了鸟类栖息湿地,规划面积为0.87公顷。在设计上对现已形成的湿地进行保护,引鸟入林,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使鸟类有一个安静的家。炮台遗址公园面积为2.03公顷,施工方利用现有资源,采用绿化栽植等工艺,将堤内河道打造成为亲水休闲、畅爽宜人、具有河口湿地的岛屿公园。

  从三河岛东侧的码头登岛后,就可以欣赏到岛上的雕塑,也能观看彩虹桥、防潮闸等人工治理河流设施。沿岛上小径前行到北侧观景平台,可以远眺生态城,还能看到蓟运河、永定新河交汇入海的情景。三河岛的西侧是一大片湿地,是鸟类栖息的乐园,在这里可以观鸟。在南侧的观景平台,可以欣赏永定新河南岸风光。岛上的大风车、展览馆以及古炮台遗址都是独具特色的景点。三河岛不仅可作为观潮、观海、观日出的好去处,同时也因其非同寻常的历史,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旅游观光点。

  岛上绿色环保

  实现生态效益

  据介绍,炮台遗址公园以及鸟类栖息湿地两大板块建设了古炮台遗址、古炮台残墙、眺望台、大风车等9处景点。古炮台遗址用围栏对现存清朝末年清军为抵抗八国联军进攻而修建的炮台遗址加以保护。古炮台残墙位于三河岛东南侧,记录了中国人民顽强抵抗的精神。大风车景点将建造以风车为造型的功能建筑,建筑分为四层,首层为历史文化展厅,二层为休闲咖啡吧,三层和四层为观景瞭望台,可俯瞰岛内自然植被、鸟类及各处美景。

  由于三河岛地处北塘河口处,岛上栽种的植物也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在岛上生长的乡土树种,如刺槐、白蜡、山桃、金银木、山定子等。据悉,三河岛上的景点充分利用了风能、太阳能及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生态效益。岛上的灯均选用太阳能照明灯、风光互补路灯、草坪灯等环保型灯具。此外,三河岛的给水系统是通过打深水井,利用风车动能抽水提供岛上水源。在排水上,建立雨水管网系统,并搜集雨水,未来可实现循环生态效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人们排队观赏


罕见的小鸟

  科学网(keue.com)讯 2月16日消息,国外鸟类爱好者的狂热令人惊叹。近日,一只迁徙过程中在英国迷路的罕见小鸟近日招致500多名鸟类爱好者排队等待观赏,而房主人则为此每人收费5英镑。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山斑鸠(oriental turtle dove)是从西伯利亚飞来的,本来要前往阳光明媚的巴基斯坦,结果误入英格兰奇平诺顿(Chipping Norton)。 它与英国斑鸠有亲属关系,但是体格较大,此前在英国只发现过两次。

  这只罕见小鸟的消息很快在互联网上传开来,结果有几百名鸟类爱好者携带相机和双筒望远镜匆匆赶来观看。56岁的房主阿克斯(Steve Akers)刚好是一位业余的鸟类研究者,当他发现小鸟在他的后花园停留以后欣喜若狂。他将每十人分成一组,带进厨房,并给每人5分钟时间用于观赏和拍照。

  阿克斯决定将把所有“门票”收入捐给鸟类保护组织。阿克斯表示,能看到这种美丽而著名的鸟真是太奇妙了,没想到竟然会出现在自家的花园里。

  阿克斯本人对鸟就十分的狂热,从7岁他就开始观鸟。这只罕见的山斑鸠在他家花园里取食时,他注意到它具有明显特征的红色眼睛和脚。随后他给英国皇家保护鸟类协会打了电话,并邀请专家来确认此事。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这只奇异的鸟14日早上露面时间却非常短暂,8点以后就消失了。只有6点半进入厨房的第一批10个人能有幸目睹,其他人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科学网-keux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月5日,瑞典救援机构主管克里斯特·奥洛夫森手里拿着一只掉到瑞典街头的死鸟(图片提供:Bjorn Larsson Rosvall)  1月5日,瑞典救援机构主管克里斯特·奥洛夫森手里拿着一只掉到瑞典街头的死鸟(图片提供:Bjorn Larsson Rosvall)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11年新年夜,美国阿肯色州突然有数千只死鸟从天而降,而上周,路易斯安那州、瑞典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也不断传来动物离奇集体死亡的消息,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猜测。许多人认为这是政府在进行秘密实验,或者“末世浩劫”即将来临,不过专家表示这些事件之间并不存在联系。

  每年一半死于自然原因

  科学家表示,鸟类在飞行中大量死亡与“末世浩劫”或秘密实验无关,最近的鸟类群死事件主要是因媒体炒作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美国非营利组织全国奥杜邦协会鸟类保护部门主任、鸟类学家格雷格·布彻(Greg Butcher)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北美至少有10亿只鸟,有时可能多达200亿只——每年几乎一半死于自然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鸟类在飞行中突然死亡的呢?阿肯色州鸟类群死事件直指两个常见的罪魁祸首:巨大噪音和碰撞。从新年夜11点半左右开始,阿肯色州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不断接到飞鸟从空中掉落于毕比市方圆一平方英里地面的报告。根据官方估计,最多有5000只红翅黑鹂、欧洲椋鸟、鹩哥和褐头牛鹂在午夜前坠落地面。

  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健康中心1月5日发布的初步检测显示,这些飞鸟死于钝器所致的外伤,与阿肯色州牲畜与家禽委员会1月3日公布的初步调查结论不谋而合。阿肯色州渔业管理委员会鸟类学家卡伦·罗表示:“它们撞上了汽车、树木、建筑物和其他静止的物体。在飞鸟开始落地前不久,鸟类栖息地附近地区有人报告称,他们听到燃放专业级焰火爆发的震耳欲聋的响声,每隔几秒放10到12个,将不少鸟儿惊吓走了。”

  “与此同时,别的地方还合法燃放了大量焰火,可能迫使飞鸟的飞行路线比正常时候要低一些,比树梢还低,这些飞鸟夜视能力非常差,一般不在夜间飞行。”在阿肯色州发现的死鸟是通常只有到秋季或冬季时才大量聚集的种类。布彻称:“我听说的记录是,一个栖息地有2300万只鸟。在这种情况下,5000只显然不值一提。”

  生存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据布彻介绍,鸟类常常在飞行中撞上物体,尤其是“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信号发射塔,风力涡轮机,输电线。似乎造成鸟类大量死亡的建筑物非常高,而且总是亮着。正常情况下,鸟儿可能只会注意天上的星星,在雾气朦胧的夜晚,它们分不清方向,在有亮的建筑物周围绕圈飞行,直至碰上并落到地上。”

  1月4日死于路易斯安那州的500只黑鹂和椋鸟看上去归咎于与输电线的相撞。同一天,瑞典街头发现了50至100只寒鸦死尸,据瑞典国家兽医学院专家介绍,它们身上没有患病的迹象,显然也死于钝器所致的外伤。布彻表示,大风、冰雹、雨雪、雷电等天气状况构成的挑战也易于使飞禽丧命,例如,“去年,数百只鹈鹕被潮水冲上俄勒冈和华盛顿两州交界的海岸。冷空气前锋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移动,飞禽的翅膀和身体因此会结冰。”

  当然,并不只有上述原因会导致鸟类死亡,布彻举例说,“水禽会出现肉毒中毒现象,沙门氏菌和禽痘也可以在以鸟为食的动物身上迅速扩散。”无论何种原因,死亡似乎都是鸟类生存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雏鸟一年内死亡概率达75%

  阿肯色州渔业管理委员会鸟类学家卡伦说:“春天孵化的雏鸟一年内死亡的概率高达75%左右。对于生物学家来说,这些死亡事件相当正常。我希望可以借助公众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引导他们对野生动物生物特点存在的真正危机有所了解,对像蝙蝠白鼻综合症这样的疾病有新的认识。”

  卡伦从近来媒体对大量鸟类死亡事件的报道中看到了一线希望。她说:“我希望我们可以使公众对人造建筑物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进一步的认识。大家知道吗,仅仅为了让手机的信号更好,会有多少迁徙的鸣鸟因此死亡?”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爆炸事件已经过去了三个月。近日,美国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对该海域及沿岸的鸟类生存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并拍摄了浣熊岛鸟类在油污中艰难生存的系列图片。图片表明,爆炸及后续漏油事件对墨西哥湾海域及沿岸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浣熊岛鸟类栖息地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

  1. 油污满身的褐鹈鹕

油污满身的褐鹈鹕(图片提供:Gerrit Vy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油污满身的褐鹈鹕(图片提供:Gerrit Vy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上周,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路易斯安那州浣熊岛拍摄到一只褐鹈鹕正在展开沾满油污的翅膀。据该实验室研究人员介绍,他们这个月在岛上所看到的残景表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已对这个重要的鸟类栖息地造成了最恶劣的破坏。

  浣熊岛是一个堰洲岛,也是路易斯安那州最大的滨鸟栖息地。在六月份的考察中,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研究人员报告称,该地区似乎并没有受到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影响。但是,当7月中旬他们再次回到这里考察时,研究人员发现了“毁灭性”场景。此前他们所看到的幼年褐鹈鹕身上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涂上了一层油污,其中有大约10%的幼年褐鹈鹕已被油污严重浸泡。

  2. 刚出生的王凤头燕鸥

 刚出生的王凤头燕鸥(图片提供:Gerrit Vy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刚出生的王凤头燕鸥(图片提供:Gerrit Vy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研究人员还在浣熊岛拍摄到一只刚刚孵化出的王凤头燕鸥,这只小鸟的腹部已被来自墨西哥湾的油污浸湿。这些王凤头燕鸥在孵出后不到一天就被迫离开了鸟巢,这就意味着这些年幼的王凤头燕鸥可能很快遭遇到被冲刷上岸的油污。

  浣熊岛是一个受保护的海鸟避难所,其保护的对象包括王凤头燕鸥、白嘴端凤头燕鸥、褐鹈鹕等。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保护科学项目主管肯-罗森博格认为,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甚至比1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件还要恶劣。

  3. 拦油栅与褐鹈鹕

 拦油栅与褐鹈鹕(图片提供:Gerrit Vy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拦油栅与褐鹈鹕(图片提供:Gerrit Vy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在路易斯安那州浣熊岛海岸附近,海面上漂浮着一条浮动拦油栅。在不远处的海滩上,生活着大量的褐鹈鹕。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研究团队发现,围绕在浣熊岛周围的一条主要浮动拦油栅已被破坏,其中一段甚至被冲到海岸上,而在其他位置,油污已飞溅过浮动拦油栅。

  研究团队首席生物学家马克-丹兹科尔猜测,亚历克斯飓风所形成的巨大海浪以及潮汐等都是油污抵达鸟类栖息地区的重要因素。

  4. 水坑边的褐鹈鹕

水坑边的褐鹈鹕(图片提供:Gerrit Vy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水坑边的褐鹈鹕(图片提供:Gerrit Vy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一群满身油污的褐鹈鹕站在浣熊岛上的一处水坑边。作为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鸟,褐鹈鹕刚刚在2009年末才从美国濒危物种名单上删除。生物学家马克-丹兹科尔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墨西哥湾漏油对浣熊岛上鸟类栖息地的灾难性破坏是至今他在墨西哥湾看到的所有影响中最恶劣的。

  5. 白嘴端凤头燕鸥:40%粘上油污

白嘴端凤头燕鸥(图片提供:Gerrit Vy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白嘴端凤头燕鸥(图片提供:Gerrit Vyn,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浣熊岛的一只白嘴端凤头燕鸥身上粘着一片来自墨西哥湾的油污。据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研究人员介绍,截至7月中旬,岛上大约有40%的幼年燕鸥身上都粘上了油污。

  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研究人员于7月11日和12日再次考察了浣熊岛,这次他们在海滩和岩石上也都发现了油污。而在上一次6月18日的考察中,这些地方都看不到任何油污。生物学家马克-丹兹科尔认为,“对于如此重要的鸟类栖息地来说,这是一场严重的石油污染事件。许多鸟类将会很快死亡,或许在数周或数月内。这些油污是致命的。”(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只已灭绝的恐鸟模型高达8英尺。
这只已灭绝的恐鸟模型高达8英尺。(图片提供:Frans Lanting,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鸵鸟、鸸鹋以及其他一些不会飞鸟类的祖先也都不会飞翔。但是,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事实上直到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这些鸟类才开始走向陆地。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马太-菲利普斯是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据菲利普斯介绍,恐龙突然大规模消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自由捕食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变得相当充足,许多物种不再需要靠飞行来逃避捕食者的进攻。于是,一些鸟类变得越来越胖,以至于体重过重而变得无法飞行。科学家认为,不管这种现象是鸟类主观意愿的还是被迫接受的,它们确实已不会飞翔。

  菲利普斯和研究团队利用化石DNA对一只巨型恐鸟的基因组进行了认真分析。恐鸟是一种已经灭绝的不会飞鸟类,曾经生活于如今的新西兰境内。研究人员发现,恐鸟的最近亲属是鹬鸵。鹬鸵是一种小型陆生鸟类,如今在南美洲仍可发现这种鸟类,它们也几乎不会飞翔。在白垩纪的大部分时期(1.46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南美洲、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连接在一起的,都是冈瓦那超大陆的一部分。大约8000万年前,新西兰从冈瓦那超大陆分离出去。

  研究人员认为,恐鸟的祖先可能是从冈瓦那超大陆的另一片区域飞到新西兰的,这片区域可能就是后来分离出去的南美洲。它们飞到新西兰后,开始走向陆地,最终进化成后来的恐鸟。最新研究表明,不断有一些物种进化成不会飞鸟类。这一发现对此前的理论发起了挑战,此前的理论认为不会飞的鸟类也进化自不会飞的祖先。

  菲利普斯表示,“我们都知道,一次巨大的撞击事件对恐龙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灭绝),但我们却不知道它对鸟类及其它哺乳动物的影响。这一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信号,它表明这一事件也是现代鸟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最新研究还解答了这些不会飞鸟类最终是如何出现在不同大陆的谜团。菲利普斯解释说,“关于这些曾经被认为从来不会飞的鸟类是如何克服海洋障碍的,过去人们常常有一些奇怪的观念。但是,事实上这些鸟类都有独立的祖先,它们的祖先都曾经会飞。这一事实可以解释它们为什么能够到达不同的大陆块,那就是因为它们曾经会飞。”(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成功复原了火鸡般大小的食肉恐龙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的羽毛颜色,这也是第一个体色得到复原的恐龙。1996年,中华龙鸟还成为第一个被确定有羽毛的恐龙。

  1.中华龙鸟复原图

中华龙鸟复原图(图片提供:Chris Sloan,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paleontology editor)
中华龙鸟复原图(图片提供:Chris Sloan,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paleontology editor)

  中华龙鸟发现于我国东北辽宁省一个具有1.3亿年至1.23亿年历史的沉积带——义县组。自此,考古学家已从那里挖掘到数千个带有羽毛的化石。在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一个由古生物学家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专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表示,中华龙鸟的背部具有红橙色羽毛,而尾部有斑纹状羽毛。恐龙为何需要有斑纹的尾巴呢?据专家介绍,许多鸟类(非鸟类恐龙的现存后代)都将色彩艳丽的尾巴作为求偶的工具。

  2.中华龙鸟化石

中华龙鸟化石(图片提供:Institute of Fossil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Beijing)
中华龙鸟化石(图片提供:Institute of Fossil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Beijing)

  中华龙鸟的羽毛自考古人员首次描述以来便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肉眼看上去,中华龙鸟的羽毛化石就像毛发一样的细丝,给人感觉十分柔软,如羽绒一样。部分研究人员提出,这些根本不是羽毛,而是尾巴内部的胶原蛋白残余。最新研究表明,这些细丝状结构中具有黑色素体。

  黑色素体是在现存鸟类羽毛而非胶原蛋白中发现的携带有天然色素的亚细胞结构。这强化了毛般结构是原始羽毛的说法。原始羽毛是羽毛进化的早期阶段,此时羽毛尚无身体两侧有短毛的中心轴,而现代鸟类就具有这种特征。在这张中华龙鸟的化石照片中,背部和尾部上的黑块就是细丝状结构。

  3.孔子鸟羽毛颜色

孔子鸟羽毛颜色(图片提供:University of Bristol)
孔子鸟羽毛颜色(图片提供:University of Bristol)

  据最新研究称,已灭绝的孔子鸟(Confuciusornis bird)的羽毛颜色可能与斑胸草雀的现代羽毛颜色相同。孔子鸟是一种有喙鸟类,在我国辽宁省一个具有1.2亿年至1.3亿年历史的化石层发现。研究人员根据保存在化石样本中的微小黑色素体推断出孔子鸟的羽毛颜色。研究人员在化石中发现了两种黑色素体——真黑色素(Eumelanosome)和褐黑色素(Phaeomelanosome)。

  真黑色素呈杆状,与现存鸟类羽毛的黑色和灰色具有联系。褐黑色素呈球形,可生成从红褐色到黄色等各种颜色。如果没有黑色素体,物体会呈现白色。研究人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孔子鸟羽毛化石含有两种黑色素体,这种鸟类活着时羽毛可能有多种颜色。

  4.杆状真黑色素

杆状真黑色素(图片提供:University of Bristol)
杆状真黑色素(图片提供:University of Bristol)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在拥有1.25亿年历史的中国鸟类和恐龙化石上发现了杆状真黑色素(如这张扫描电子显微图所展示的结构)和球状褐黑色素。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是名为黑色素体的亚细胞结构的两种类型。黑色素体具有黑色天然色素——黑色素。刊登在《自然》杂志上最新研究称,来自已灭绝孔子鸟的真黑色素表明黑色是其颜色构成的一部分。

  现存鸟类羽毛中具有丰富的黑色素体,而最新研究是科学家首次在来自我国辽宁省的非鸟类恐龙(如中华龙鸟)羽毛化石和保存极为完好的鸟类化石中发现黑色素体。在恐龙身上发现黑色素体意味着,在许多有羽毛恐龙化石中找到的颇具争议的毛状结构确实与羽毛有关。对生活和死于数百万年前的生物化石黑色素体的分析,有望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让我们对史前颜色的未知世界有所了解。(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恐龙不同寻常的肺功能可能令其在与早期哺乳动物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恐龙不同寻常的肺功能可能令其在与早期哺乳动物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9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对现代短吻鳄的最新研究发现,恐龙不同寻常的肺功能可能令其在与早期哺乳动物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科学家发现,短吻鳄今天也采用类似鸟类的高效呼吸方式。短吻鳄与恐龙拥有共同的祖先。在哺乳动物中,每次呼吸都将富含氧的空气输送至肺中称为肺泡的“死胡同”。在肺泡中循环的空气将氧气送至血液中,同时又从血液带走二氧化碳。

  不过,鸟类没有肺泡,空气只能从某一个方向进入它们的气囊。这种进化使鸟类的肺部充满了“新鲜”空气,令其能在使其他动物死亡的高度下呼吸。为揭开短吻鳄呼吸之谜,科学家将液体注入死亡美洲短吻鳄的肺中,测量气流流动方向。

  研究小组发现,和鸟类相似,空气绕过某些支气管或气道,仅在被呼出时才回流通过这些支气管。这种呼吸模式可能在距今2.51亿年至1.99亿年前的三叠纪时代的祖龙(archosaur)身上就出现了。祖龙是鸟类、恐龙和短吻鳄的共同祖先。

  在三叠纪时代早期,空气中的氧含量要比现在要低。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犹他大学进化生物学家法玛尔(Farmer)说:“我们知道,鸟类的这种肺部结构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们擅长在稀薄空气中活动的原因。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祖龙在氧含量较低的环境中具有竞争优势。”

  恐龙的高度适应性或许还说明,在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前,哺乳动物的体型总是很小的原因。法玛尔指出:“这些哺乳动物好像一直受到祖龙的遏制,身体总是长不大。”研究结果1月15日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生物学家揭示鸟类飞行秘密:胸肌是天然发动机

美生物学家揭示鸟类飞行秘密:胸肌是天然发动机

美生物学家揭示鸟类飞行秘密:胸肌是天然发动机

网易探索1月8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即使最平凡无奇的鸟所具备的飞行能力也让人类的飞机自愧不如,美国蒙大拿州大学飞行实验室的生物学家对此深有体会。实验室创始人肯尼思·戴尔表示:“鸟类能够做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事情。它们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将速度从零加速到每小时40英里(约合每小时64公里)或者降落在处于移动状态的树枝上,令人非常吃惊。”

戴尔和同为生物学家的布莱特·托巴尔斯克一直致力于缩小飞行器与鸟类飞行能力之间的差距。在飞行实验室,他们与几名研究生共同努力,试图揭开鸟类飞行的秘密。风洞实验中,他们在鸟类翅膀前缘上方发现了涡流,正是它增加了鸟类的升力。为了研究鸟类的飞行,他们还在姬地鸠和大乌鸦等鸟类胸部植入晶体传感器,测量飞行过程中的肌肉收缩。托巴尔斯克说:“胸肌是鸟类的发动机,飞行时所需的能量有80%来自胸肌,这也就解释了它们为何是鸟类的最大组织。”

 

在进行风洞实验时,研究人员使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下鸟类的飞行影像,了解它们以时速20英里(约合每小时32公里)或者更高速度飞行时的诸多细节。此外,他们还在鸟身上安装微型面罩以测量新陈代谢。CT扫描则被用于揭示鸟类飞行的物理过程。研究中,他们对鸟类的骨骼进行扫描并与飞行时拍摄的三维X光片结合在一起,创建鸟类飞行的动画。博士生阿什利·希尔斯表示:“你能够在动画中看到鸟类飞行时的关节运动。”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