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首次捕捉座头鲸交配画面

座头鲸成体平均体长雄性为12.9米,雌性为13.7米,体重25~35吨 

  科学网(kexue.com)讯 座头鲸一直是海洋中最神秘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们的踪迹很难发现,不过近日科学家在新西兰海域有了惊人的发现。

  根据介绍,国家地理的摄影师爱德华兹(Edwards)拍摄到了座头鲸交配时的景象,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这样的场景。

  连拍摄照片的爱德华兹也对此感到震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镜头,太惊人了,当时我4、5头雄性鲸鱼在争夺它,它们相互挤撞,最大的鲸鱼获得了胜利。交配时间大约不到30秒,这样的画面我第一次见到,包括在电视中。”

  这是人类首次捕捉到座头鲸交配的画面,重达数吨的鲸鱼在水中活动自如,在雌性鲸鱼的背上活动,腹部触及雌性的身体。

  爱德华兹表示:“雄性鲸鱼在利用胸鳍拍打雌性,似乎在轻轻抚摸它的身体,同时雌性的嘴中还出现一些泡沫,这可能是交配后的结果。”

  座头鲸资料:

  座头鲸成体平均体长雄性为12.9米,雌性为13.7米,体重25~35吨。其前缘具不规则的瘤状突如锯齿状,口大,进食时上下颌间特殊韧带结构可使口张开90度的角度。主食小甲壳类和此外还有鳞鱼、毛鳞鱼、玉筋鱼和其他群游性小型鱼类等。常发出类似“唱歌”的繁杂声音,因此受到海洋生物学家、音乐家、摄影师的钟爱。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一种动物,性情十分温顺可亲,成体之间也常以相互触摸来表达感情,但在与敌害格斗时,则用特长的鳍状肢,或者强有力的尾巴猛击对方,甚至用头部去顶撞,结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鲜血直流。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澳海岸现神秘巨型"怪物鱿鱼" 疑被鲸鱼袭击致死

  科学家发现鲸鱼下颚有柚子器官 相当于第二大脑

  山东工商学院食堂卖鲸鱼肉 网友称味道酸酸涩涩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财经早报》报道,经过了两年多的筹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四大指标环比数据终于要向外界揭开神秘的面纱,并将由国家统计局在4月15日对外公布。

这是中国首次正式发布经季节调整的环比统计数据,包括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统计指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余波震荡中,环比数据的推出无疑让中国获得了一份觉察经济短期“危”与“机”的“快速检测剂”。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专家叶培建3月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嫦娥三号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窥探”月球内部工作。
叶培建告诉记者,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华牌”月球车,2013年将乘坐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与月球亲密接触。
他说,“中华牌”月球车目前进展良好。月球车安装了雷达装置,可以探测到距离月球表面几百米的深处,在行走的过程中同时探测月球一定深度内部的结构。
月球车是一种能够在月球表面移动,并完成探测、采集和分析样品等复杂任务的机器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陕西佛坪巡护大熊猫的工作人员首次拍摄到野外大熊猫母子在雪地行走的照片。(图片来源:陕西日报)
  近日陕西佛坪巡护大熊猫的工作人员首次拍摄到野外大熊猫母子在雪地行走的照片

  新华网西安2月27日电(党高弟、冯国)大熊猫母子公园中嬉戏的情景常让人流连忘返,那野生大熊猫母子的情况如何呢?近日陕西佛坪巡护大熊猫的工作人员首次拍摄到野外大熊猫母子在雪地行走的照片。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河保护站站长熊柏泉14日在保护站的小白河一小支梁的雪地里巡逻,突然发现前方有动静。他隐藏在大树后,举着相机紧盯着有声响的方向,很快发现一只大熊猫露出头来,后面跟着一只幼仔。熊柏泉赶紧记录下这对大熊猫母子在雪地里翻滚嬉戏的镜头。

  紧接着有意思的一幕出现:大熊猫母亲沿山坡向上缓慢走去,大熊猫幼仔顽皮地从母亲屁股后面爬上去并抱住母亲前胛部位,让母亲背着自己在雪地上行走。熊柏泉想继续从侧面跟踪靠近拍摄时,大熊猫可能发现有动静,很快就掉头消失在山坡下。熊柏泉共拍摄10张照片,母亲背幼仔行进历时20余秒钟。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动物地理区划东洋界与古北界交汇地带,动物成分明显反映出中国南北过渡的区系特征,拥有丰富的类群和众多的种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珍稀种类Ⅰ级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林麝5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近日陕西佛坪巡护大熊猫的工作人员首次拍摄到野外大熊猫母子在雪地行走的照片。(图片来源:陕西日报)   近日陕西佛坪巡护大熊猫的工作人员首次拍摄到野外大熊猫母子在雪地行走的照片。(图片来源:陕西日报)

  新华网西安2月27日电 (党高弟、冯国) 大熊猫母子公园中嬉戏的情景常让人流连忘返,那野生大熊猫母子的情况如何呢?近日陕西佛坪巡护大熊猫的工作人员首次拍摄到野外大熊猫母子在雪地行走的照片。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河保护站站长熊柏泉14日在保护站的小白河一小支梁的雪地里巡逻,突然发现前方有动静。他隐藏在大树后,举着相机紧盯着有声响的方向,很快发现一只大熊猫露出头来,后面跟着一只幼仔。熊柏泉赶紧记录下这对大熊猫母子在雪地里翻滚嬉戏的镜头。

  紧接着有意思的一幕出现:大熊猫母亲沿山坡向上缓慢走去,大熊猫幼仔顽皮地从母亲屁股后面爬上去并抱住母亲前胛部位,让母亲背着自己在雪地上行走。熊柏泉想继续从侧面跟踪靠近拍摄时,大熊猫可能发现有动静,很快就掉头消失在山坡下。熊柏泉共拍摄10张照片,母亲背幼仔行进历时20余秒钟。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动物地理区划东洋界与古北界交汇地带,动物成分明显反映出中国南北过渡的区系特征,拥有丰富的类群和众多的种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珍稀种类Ⅰ级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林麝5种。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今天,本市第二轮小客车指标申请的审核结果将“出炉”,共有150431个新申请被审核,通过者将参加明天的摇号。因单位购车指标每两月摇号一次,明天为单位指标首次摇号,将产生4800个购车指标。

150431个新申请包括:1月9日至2月8日的137045个个人新申请和1月1日至2月8日7108家企事业单位的13386个申请。

审核结果将在“北京缓解拥堵”网站(www.bjhjyd.gov.cn)上公布,申请者可登录网站查询或到原递交申请的各区县对外办公窗口进行查询。

1月1日至2月8日,本市已累计收到7108家企事业等单位申请小客车配置指标13386个。因单位购车指标每两月摇号一次,本月为单位指标首次摇号,今天将是单位指标申请审核结果的首次公布。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http://www.jinghua.cn 作者:邓杭)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杜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脑神经元能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神经递质,并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激活突触后神经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经元》(Neuron)杂志封面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罗敏敏研究员,罗敏敏研究员长期以来都从事嗅觉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早在2007年,就首次证实小鼠可通过一类特殊的嗅觉神经元感受接近于空气中浓度的二氧化碳,当年该研究成果登上了Science杂志。
乙酰胆碱是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而内侧缰核到脚间核的投射则是脑中主要的胆碱能通路之一。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在胆碱能神经元上特异性表达光控通道ChannelRhodopsin-2的转基因小鼠来研究脚间核中乙酰胆碱传递的生理特性,这首次报道了脑神经元能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神经递质,并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激活突触后神经细胞。
这一品系小鼠脑切片的胆碱能神经末梢能被光激活,并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通过光遗传学特异性地激活胆碱能神经轴突末梢,并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脚间核突出后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研究者发现内侧缰核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胆碱能的神经元同时可以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的神经递质,而这两种神经递质引起的突出后神经元反应是不同的。短促的光刺激可以引起由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快速的突触后兴奋性电流,这说明是谷氨酸是通过快速的连线传递方式(wired transmission)起作用的。高频持续的光刺激可以引起由尼古丁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缓慢的突触后兴奋性电流,这说明是乙酰胆碱是通过缓慢的容积传递方式(volume transmission)起作用的。该报道首次从电生理角度证实成年胆碱能神经元能够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神经递质,并为乙酰胆碱作用的容积传递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去年罗敏敏研究组也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发文首次直接比较了嗅感觉神经元与其对应的嗅球投射神经元对气味信息的表征方式,探讨了嗅球的信号处理机制。
研究小组通过在定点基因转入的小鼠中进行电生理记录和双光子成像,首次比较了和同一受体(I7)相对应的嗅感觉神经元及其突触后的僧帽/丛状细胞对气味的反应。发现I7嗅感觉神经元和I7僧帽/丛状细胞在气味浓度较低时表现出一致的气味选择性。气味浓度增加时,I7嗅感觉神经元和僧帽/丛状细胞的气味感受域会变宽,但对醛类分子仍然具有选择性。来自不同个体的I7僧帽/丛状细胞,其气味感受域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与投射神经元不同的是,嗅球内的中间神经元,包括球周细胞和颗粒细胞,选择性都比较低。I7球周细胞的气味感受域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在气味浓度较高时,阻断嗅球内的抑制性突触传递会降低僧帽/丛状细胞的选择性。在气味浓度较低时则没有这种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嗅球中投射神经元的气味选择性主要由其前一级对应的气味受体决定,而嗅球中的中间神经元通过侧向抑制的作用锐化投射神经元的调谐曲线。(来源:生物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杜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脑神经元能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神经递质,并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激活突触后神经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经元》(Neuron)杂志封面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罗敏敏研究员,罗敏敏研究员长期以来都从事嗅觉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早在2007年,就首次证实小鼠可通过一类特殊的嗅觉神经元感受接近于空气中浓度的二氧化碳,当年该研究成果登上了Science杂志。
乙酰胆碱是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而内侧缰核到脚间核的投射则是脑中主要的胆碱能通路之一。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在胆碱能神经元上特异性表达光控通道ChannelRhodopsin-2的转基因小鼠来研究脚间核中乙酰胆碱传递的生理特性,这首次报道了脑神经元能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神经递质,并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激活突触后神经细胞。
这一品系小鼠脑切片的胆碱能神经末梢能被光激活,并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通过光遗传学特异性地激活胆碱能神经轴突末梢,并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脚间核突出后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研究者发现内侧缰核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胆碱能的神经元同时可以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的神经递质,而这两种神经递质引起的突出后神经元反应是不同的。短促的光刺激可以引起由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快速的突触后兴奋性电流,这说明是谷氨酸是通过快速的连线传递方式(wired transmission)起作用的。高频持续的光刺激可以引起由尼古丁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缓慢的突触后兴奋性电流,这说明是乙酰胆碱是通过缓慢的容积传递方式(volume transmission)起作用的。该报道首次从电生理角度证实成年胆碱能神经元能够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神经递质,并为乙酰胆碱作用的容积传递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去年罗敏敏研究组也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发文首次直接比较了嗅感觉神经元与其对应的嗅球投射神经元对气味信息的表征方式,探讨了嗅球的信号处理机制。
研究小组通过在定点基因转入的小鼠中进行电生理记录和双光子成像,首次比较了和同一受体(I7)相对应的嗅感觉神经元及其突触后的僧帽/丛状细胞对气味的反应。发现I7嗅感觉神经元和I7僧帽/丛状细胞在气味浓度较低时表现出一致的气味选择性。气味浓度增加时,I7嗅感觉神经元和僧帽/丛状细胞的气味感受域会变宽,但对醛类分子仍然具有选择性。来自不同个体的I7僧帽/丛状细胞,其气味感受域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与投射神经元不同的是,嗅球内的中间神经元,包括球周细胞和颗粒细胞,选择性都比较低。I7球周细胞的气味感受域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在气味浓度较高时,阻断嗅球内的抑制性突触传递会降低僧帽/丛状细胞的选择性。在气味浓度较低时则没有这种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嗅球中投射神经元的气味选择性主要由其前一级对应的气味受体决定,而嗅球中的中间神经元通过侧向抑制的作用锐化投射神经元的调谐曲线。(来源:生物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华盛顿2月17日电(记者阳建)根据美国劳工部17日公布的最新报告,在截至2月12日的一周内,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继此前一周创下两年多来新低后重新上升。

  报告显示,经季节性调整,上周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环比增加2.5万至41万。更能代表趋势的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四周移动平均值也增至41.775万。

  此前一周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被修正为38.5万,为2008年7月初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大部分地区的严寒天气阻止了人们出门提交失业救济申请。

  上周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的大幅反弹超出了经济学家的预期,他们此前普遍预计该数字在40万左右。

  报告还显示,截至2月5日的一周,美国全国领取失业救济的总人数为391.1万,比前一周修正后的水平小幅上升1000人。最新的经济学家调查显示,美国今年将会新增220万个净就业岗位,是去年的两倍多。

  近期美国就业市场不断显示出改善迹象,今年1月美国非农部门失业率从去年12月的9.4%下降到9%。不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6日表示,尽管经济增长前景更为乐观,但高失业率仍是经济的主要挑战。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周一, 03 1月 2011 12:03

伊朗称击落多架无人机

 警告西方国家勿派无人机搞侦察

  伊朗革命卫队导弹部队司令哈吉扎德赫2日说,伊朗迄今为止已经击落西方“许多架”进行间谍活动的无人机。

  首次透露击落间谍飞机

  伊朗媒体援引哈吉扎德赫的话报道说:“西方国家有很多不可忽视的能力,特别是间谍卫星。另外他们还有间谍飞机,能在特定的地方拍下间谍照片。”哈吉扎德赫强调,“至今,我们已经击落多架西方先进的间谍飞机。在波斯湾上空,我们击落了其中的两架,此次只是我们第一次对外透露战报而已。”

  哈吉扎德赫表示,当天被击落的两架间谍飞机,过去经常被西方国家派往伊拉克和阿富汗执行任务。“虽然他们经常派遣间谍飞机,但这对伊朗不会构成威胁,我们完全有能力击毁它们。”不过,哈吉扎德赫没有介绍间谍飞机所属的国家,以及间谍飞机的型号和具体的击落地点、时间等信息。伊朗媒体分析称,哈吉扎德赫的表态是针对美国。

  目前,还没有任何西方国家对间谍飞机被击落一事进行回应。

  媒体称意在威慑美国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哈吉扎德赫还警告西方国家不要继续向伊朗派遣间谍飞机,因为这将引起“更大的麻烦”。哈吉扎德赫说,“敌人在本地区的所有军事基地都处在伊朗导弹射程范围内。”伊朗媒体分析称,因为美国在中东地区设有数个军事基地,也有向伊朗派遣间谍飞机的经历,因此哈吉扎德赫的警告是对美国而发。

  革命卫队是伊朗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承担着最重要的军事和国防任务,由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直接指挥。近年来,伊朗一直在努力发展国防科技,卫星、导弹及无人机技术大部分都实现了国产化。去年8月,伊朗公开展示了首架国产无人侦察机。这种侦察机飞行范围达到1000公里,除具备侦察能力外,还可携带230公斤导弹,实施部分作战任务。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