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生造出来的“biu”字
还记得小时候玩过警察和坏蛋的游戏吗,曾经还是小男生的你,手里端着笤帚当做一把冲锋枪,朝着扮演坏蛋的小伙伴,不断地“biu~biu~biu biu,da da da,bang bang ~ pong!”被发现的“坏蛋”则随即应声倒地,“啊~我死了!”时下很多网友发明了一个心理宣泄的妙招,根据“biu”的发音“bi”和“u”,再加上偏旁“口”,组成了“比”+“由”的生造字。
那就是在心里郁闷时用嘴巴不断地发出“biu!”的声音。biu是拟声词,发四声,在汉字字典里是没有这个字的。它意思是嘴里发出biubiu声就意味着打倒了一个坏蛋。网友在“biu!”的时候,就像是回到儿时又端起冲锋枪朝坏蛋扫射时的快感。
速度与激情是百度百科对biu!的解释。大多时候用于口头形容速度飞快的东西,肉眼还没反应过来,就转瞬即逝了,比如子弹、飞碟之类。百度百科里的这个字则是网友根据其发音“bi”和“u”,再加上偏旁“口”,组成了“比”+“由”的“biu”字。这和其他很多的网络词语有异曲同工之效。
有网友说这biubiu声不仅有发射动感光波的诙谐,也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可爱。也有网友感叹自己“岂不是每天都要‘biu’很多声。”“我作为奥特曼,每天都要biù死一大片,biùbiù解千愁。”
纳粹飞碟计划 爆破手研究室13乌兰努斯行动 |
2010年09月15日18:49 |
![]() 纳粹正在研制的碟形飞行器 ![]() 纳粹飞碟 ![]() 纳粹潜艇去往南极地下城 【核心阅读】1943年9月,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第八空军集团军出动了700架重型轰炸机,前往德国施瓦因福特,轰炸当时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轴承厂。为这些轰炸机群护航的是英美两国的1300架战斗机。 这次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盟军的轰炸机被击落了60架,战斗机则被击落111架,而德军也损失了300架飞机。 令人惊异的是,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大轰炸中,当盟军的轰炸机群飞到德国施瓦因福特轴承厂上空时,一对闪光的巨大碟形飞行物竟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突然出现在了空中。 尽管面对着双方两千多架飞机的猛烈炮火,这对碟形飞行物却如入无人之境,没有受到丝毫损伤。 由于这场空中拼杀分秒必争,双方的飞行员根本就无暇顾及这些碟形飞行物的来历,也难以判断它们究竟是什么? 盟军的飞行员们返回基地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马上向指挥部报告这个神秘事件。 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碟形飞行物,似乎既不是德国的飞机,也不是其他任何国家的飞机,有关它们的一切信息都是谜团。于是,英国侦察部门的报告中不得不首次使用UFO这样的字眼,作为对这些圆盘形飞行物的特定称谓。针对这一神秘事件,英美两国立即分别成立了各自的秘密调查小组。 由于许多飞行员描述说,隐约看到这些不明飞行物上面有“铁十字”标志,因此调查小组虽然不能确定它们的来源,却可以推测它们与纳粹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就是纳粹德国秘密研制的新式武器。 □1940年末,纳粹德国成立了一个名为“爆破手研究室13”的秘密机构,专门研究、制造秘密飞行器,活动代号为“乌兰努斯行动”。 为了更好地执行绝密的飞碟计划,这个秘密机构网罗了最优秀的专家、工程师和试飞员等顶尖人才,还组建了一些秘密组织,责成他们寻找飞碟所需要的神秘燃料配方。 到1943年底,德国第6集团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投降,非洲军团也被英美盟军击败,欧洲西部海岸面临着盟军的猛烈进攻。 虽然没有成功制造出原子弹,但是,为了夺回欧洲制空权,希特勒命令“爆破手研究室13”尽快成功研制超级飞行器,并催促科学家递交最先进的研究图纸。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由盟军科学家和德文翻译组成的一个特别小组,也紧随英美联军深入德国,打算搜集关于德军秘密武器的科研情报、研究人员以及设备。 在被盟军占领的德国地区,他们从科研机构中获取了大量宝贵情报及资料,其中包括完整的V系列导弹与图纸、远程火炮的设计资料以及超级战车的研究方案等。 然而,这不过是冰山一角,在搜集的情报和资料里还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特别小组竟然从中发现了一架形状奇特的飞机照片,机翼呈现圆形,它不同于德军以往的任何飞机。特别小组还在一座废弃的仓库里,发现了已经被德军破坏殆尽的这种飞机残骸。 缴获的大量设计蓝图和草稿则让调查小组更为惊讶,这些蓝图和草稿显示:仅在1934—1940年间,纳粹德国就陆续制造了至少7款RFC系列的飞碟样机。 盟军特别小组推测:这些形状奇特的碟形飞机,并非一种实用战机,只是用来实验碟形飞行器的操纵性和空气动力学特征。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些飞机的背后,肯定隐藏着纳粹鲜为人知的秘密。 □近年来西方国家揭秘的一些档案显示,纳粹的飞碟计划一直在希姆莱领导的党卫队支持下开展。 为了缩短研制飞碟的进程,党卫队曾经抢劫了德国的商务部专利局以及全欧洲的每一个商务部专利局,借以寻找最快的解决途径。党卫队还秘密逮捕、扣押了航空研究方面的许多专家,将他们集中在奥地利和罗马尼亚以及不为人知的其他秘密基地,强迫他们为研制飞碟服务,同时还征集了大量的贫民、战俘充当苦力,搬运和组装各种机械装置,修建深埋于地下的秘密飞碟制造工厂。 在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中,肖伯格成为最重要的飞碟设计师。他大胆地利用非常规技术:使用液体涡流技术改进飞碟。在他最初的设计方案里,碟形机的喷射动力系统采用过潜艇上的发动机。 肖伯格的合作伙伴是一大批天才的德国工程师。科学家亨舍尔是最早接触这些飞碟发动机的专家之一,不过亨舍尔拒绝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党卫队。 在德国的黑森林地区,无人碟形拦截机成功生产并试飞。这种碟形机,被英国、美国、苏联的情报机关命名为V7。 梅塞施米特公司的飞机工厂成功研制出用于V7的静电场粒子武器,V7无人碟形拦截机使用火箭动力飞行。 令人吃惊的是,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4月,V7飞碟机升空次数竟然多达415次。后来,这些飞碟产品在飞机工厂改良后,被命名为“球形闪电”。盟军对飞碟机时而单机作战,时而多机出击的战术感到十分困惑。德军于是将计就计,把“球形闪电”故意和其他两种型号的碟形机混淆使用,借以迷惑盟军的情报机构。 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纳粹飞碟机的许多科研计划被迫终止。不过,仍然有部分V7、V8甚至最终改进的V9碟形机在试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