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大量的挖掘工作

大量的挖掘工作大量的挖掘工作

  这一窝埋在地下泥泞土壤中的卵对于研究小组来说真是一个得来不易的宝藏。他们已经花费5年时间在印度各地超过250个地点挖掘搜寻蚓螈类生物。

  比鸠解释说,搜寻这种隐匿的生物需要大量进行挖掘工作。比鸠的科学小组中包括有来自德里大学,英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比利时自由大学的研究人员。他说:“由于它们掘土的天性以及不起眼的外表,人们很难在地表看到它们的身影。”比鸠表示,他的小组花费总计超过2000小时在热带的泥泞土壤中进行挖掘作业,一共找到6种疑似新物种,其中的3种已经得到确认。

  透明的胚胎

透明的胚胎透明的胚胎

  这是此次新发现的蚓螈物种“Chikila fulleri”的胚胎,图像是透过其透明的外壳使用显微镜拍摄的。在图像中透过透明的外壳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内部的卵白,这是用来供应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直到它们成长为幼年个体的。大多数蚓螈类生物在其幼年都会经历一段类似蝌蚪的水生游泳阶段。

  有一些种类的年轻蚓螈类生物会在孵化后以它们母亲的皮肤为食。但要确定这种行为是否同样存在于此次发现的新物种身上还需进一步观察。

  生存面临威胁

生存面临威胁生存面临威胁

  根据此次发现新物种的研究小组的说法,生活在印度境内的这些蚓螈类动物,就如同这张照片中正在孵化的这些小家伙们,它们正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

  就拿这次新发现的这一蚓螈物种来说,它们生活的区域局限在印度东北部一片人口密集的区域。由于这里农业的发展扩大,人们砍伐焚烧土地,这些生物赖以生活的栖息地正不断变得支离破碎。比鸠说:“我们正肆无忌惮地摧毁它们的栖息地,毫无怜悯之心。”他说:“我希望在未来,这一物种将在本地区得到保护。”(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新疆精河9月20日电(记者 孙亭文)和蒙古族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同样也承载着蒙古族文化和历史的蒙古族长调,现在却面临着传唱者不多,而且传唱者多以老年人居多的局面。近年来,新疆多个蒙古族聚集生活的州、县投入人力、财力等保护这一文化瑰宝,民间老艺人也开始招徒授课,自发地传承和创新,以冀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长调繁衍生息。

“由于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再加上我们自发地在全县招收徒弟,现在精河县的蒙古族长调传唱者开始增多了,有点‘复兴’了。”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蒙古族长调传唱者塔·曲尔东20日如此告诉记者。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生活着蒙古族察哈尔部和土尔扈特部,长调也在这里的草原上代代相传。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其特点是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更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塔·曲尔东曾经从政,退休后致力于蒙古族长调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组织会唱长调的蒙古族民众收徒授课。“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传下去不行的。”他从2002年开始和当地作家、诗人等收集整理蒙古族长调550余首。

据悉,精河县为保护长调文化,出资30余万元人民币将收集的长调翻译成汉语,首部全面反映精河蒙古族长调的民歌集《十三种毛色骏马》得以付梓印刷,一同出版的还有《马背长歌的记忆》一书。

塔·曲尔东说,现在他组织50余名会唱长调的蒙古族人,在全县16个教学点进行招徒授课,进行长调民歌的传承。“都是自发的,将自己周围的人召集起来,进行教课。小孩子也有、中年人也有,都喜欢学。”

造成长调面临危机的原因是何?精河县文联秘书长陈晓波认为,城市化进程是最大的因素。他认为,现在水泥城市中,很少有人再有闲暇时间来学习和交流长调。他告诉记者,蒙古族长调很多是唱给父母、兄弟姐妹等,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放牧,唱长调也就成了一种亲情纽带。

塔·曲尔东对此表示认同。他还认为,长调的传承也需要创新,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不能死守着老祖先流传下来的那些长调,还需要新的长调出现,创作长调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据悉,他已经创作了17首长调。

其实不仅仅是在精河县蒙古族长调面临危机,在新疆博湖县、和硕县等蒙古族聚集地,记者见到长调的传唱者大多在50岁以上,年轻人很少。但好在各地政府开始行动进行保护。近年来,博湖县文化馆在全县范围内共收集“蒙古族长调”共200多首,录制民间艺人演唱的“蒙古族长调”磁带4盘;和硕县举办着蒙古族长调等蒙古族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

塔·曲尔东说,现在精河县的蒙古族长调越来越受到关注,传唱的人也开始增多了,希望长调还能代代传唱下去。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依偎在鸣沙山怀抱中的月牙泉

  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5年间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至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上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至60米,被称为“沙漠奇观”的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神经元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细胞重编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有关干细胞研究道德标准的辩论开始趋于缓和。该领域最近一次的重大突破是将成熟的人类皮肤细胞转换成神经元。

  由斯坦福大学的马吕斯-温宁(Marius Wernig)带领的研究队伍早在2010年1月就已经使用啮齿类动物皮肤细胞实现了这一转换,但是今年5月他们在英国国际性科技期刊《自然》(Nature)上刊登了一篇论文,由此正式宣告实现人类皮肤细胞的成功转换。

  这项重大突破最惊人的一点就是,该转换绕开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cell)”。诱导多能干细胞于2007年首次诞生,这标志着干细胞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纪元,干细胞研究将不再自动关联到备受争议的胚细胞上。尽管这项技术从那以后得到改进,但是使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仍面临着诸多障碍。例如,一个主要弊端就是一些在重编细胞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可能造成肿瘤。

  温宁的研究队伍公布的这项研究成果完全绕开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取而代之的是对皮肤细胞中的四个基因进行操作,使其直接转变为带电的激活的神经元。虽然研究实现了该领域的重大突破,但在通向完全可靠的转换之路上该研究队伍仍旧面临着一些足以令人怯步的挑战。首先该转换的效率似乎相当低,只有约2%到4%的皮肤细胞成功转换为有功能的神经元,其次就是几乎所有的转换的细胞好像只对活跃于人体的约100个神经传导物质中的一个有反应。

  由此不难看出,干细胞研究之路还很漫长,研究人员还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尚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或许有人不知道,已经逝去的2010年被联合国定义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或许也有人不知道,除了因“国宝”效应而得益的大熊猫,中国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其珍稀性不亚于大熊猫。

  国宝级动物在灭绝线上挣扎

  北京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潘文石,近10年来一直带领他的团队在广西崇左研究白头叶猴,他觉得这种数量稀少的动物,与他在上世纪80年代潜心研究的大熊猫一样,也有必要享受“国宝级待遇”。

  潘文石还在研究中华白海豚,这个物种过去在广西北部湾、福建沿海一带较为常见,在海上见过它们的人们很难忘记那美丽灵动的身影。但随着经济开发活动的加剧,中华白海豚面临水体污染、过往船只的频繁干扰,它们无法在海洋中享受哪怕一天安宁的生活,其生长前景堪忧。

  面临相同命运的还有长江中的白鳍豚和江豚。前者因其珍稀被称为“水中熊猫”,曾在6国科学家的大搜寻中“踪影全无”;后者仅存的两个种群,也在大坝筑起的生态分割中丧失了基因交换的机会。

  海南长臂猿是世界上数量最少的人类近亲,其种群保护工作早已启动。然而,到2010年底,关注海南长臂猿的人发现,这个物种仍在20只数量上徘徊。由于栖息地日益缩小,保护着这个灵长类的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法杜绝枪杀、网捕、毒害等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由于栖息地破碎,海南长臂猿被分割为两个小群,基因的劣化之忧不容忽视。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专家组组长龙勇诚说,其实中国其他地方的灵长类也不乐观。像贵州的梵净山,是黔金丝猴的栖息地,当地却在大力开发旅游,甚至以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门票作抵押去修建穿山过岭的旅游公路,黔金丝猴将可能面临灭绝危险。

  青海银监局纪委书记葛玉修自1995年拍到第一张普氏原羚的照片之后,就爱上了这种美丽的动物,并发誓要用全部的力量去保护它。葛玉修一直希望能够建立普氏原羚自然保护区,但直到今天仍未能如愿。

  曾经“盛产”的动物正在步大熊猫后尘

  哈尔滨商人李君,被人称为“东北狼王”。十几年前,他用挣得的钱搞到了一对野生狼崽,然后把它们养在围栏里面,慢慢地繁殖,最终繁殖出了几十只。靠着这几十只狼,他成了中国养狼最多的人。一直在关注他的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教授高中信发现,在中国,南方的农区已经没有狼,狼只存在于内蒙古少数的草原、青藏草原和新疆的一些草原上。没有人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只狼,因为中国几乎没有专家研究狼。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草原都被一道道铁丝网条块分割,没有一只狼可能在这样封闭狭小的空间生活。

  2007年,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副教授王大军开始研究中国境内分布的雪豹。按照物种学家的描绘,中国西部几乎所有有高山的地方,都有雪豹分布,数量可能有2000只左右,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然而,王大军的调查表明,雪豹也同样面临着栖息地被人类剥夺的危险。人类把牧场一步步逼近了高山,让牛羊挤走岩羊,雪豹失去了天然的食物,于是就捕食牛羊,继而引发了人类对它们的仇恨和残杀。

  比起雪豹来,熊在中国的命运更加悲惨。熊的身上有两件“宝”被人们追逐,一是熊胆,一是熊掌。在东北的长白山旅游胜地,当地的宾馆饭店一年至少要吃掉一吨半的熊掌;此外,还有一吨的熊掌被用来送礼。没有人知道中国还有多少只棕熊和黑熊,但由于人类过度侵占它们所栖息的森林,过去盛产“黑瞎子”的东北,已经很难见到熊的影子。

  彻底保护栖息地才是保护物种的最佳选择

  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为国人所熟知,当前,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312只,超过了圈养种群300只的预期目标。但是,“大熊猫依然是国际濒危物种”。据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志和介绍,大熊猫圈养种群质量有下降趋势,突出体现在圈养个体的遗传贡献严重不均等。“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已经低于野生种群。”

  而在野外,大熊猫的处境并不是人为可控制的,栖息地破碎化仍旧是大熊猫面临的最大危险。而就在这样破碎的栖息地里,偷猎、砍伐、水电开发、道路修建与旅游开发都是大熊猫种群健康的威胁。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资深保护专家乔治?夏勒说:“每一个地方都是神山圣湖。”同理,对于物种来说,每一个大自然的生命都是国宝,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们在自己的栖息地里自由、安宁地生活繁衍。(半月谈 冯永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高校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生源几乎是许多高校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衣食父母”。一旦生源不足,高校倒闭将不可避免。中国教育在线近日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即指出,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全国高考生源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高校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其实不必奇怪。事实上,高校“资不抵债”、“负债经营”已经是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公开的秘密。有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高达5000亿元(近两年这一数据恐怕有增无减)。陕西省属31所高校2009年银行贷款就达96.24亿元,校均负债3.1亿元;而前些年吉林大学欠债额更是高达30亿元!从财务意义上来说,这种大学早就已经破产了。
不止于此,大学在财务破产之前,在理念上也已经破产了。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言:“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然而,环顾现在中国的大学,但见的是豪华气派的高楼林立,“大师”已成为一种奢侈的追忆;而在一些民办高校,则连真正属于自己的老师都是一种奢侈,很多老师是“外来的和尚”(兼职老师)在念经。
可以说,目光短视和暴发户心态,是当下许多大学的群体写照。对于一些高校管理者来说,生财是大学的首要乃至唯一目标。而至于所谓的自由之精神、学术之独立、大师之风范的“大学精神”早已被丢弃于一旁,或者只是嘴上的说辞,用来忽悠学生的广告语。在招生时,一些高校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将学校说得天花乱坠,以各种承诺作诱饵。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学生“骗”进学校,掏家长的腰包。
本来在理念上,一些大学就不把学生当人来培养,而是当作赚钱的工具。再加之很多高校由于背负巨债,为了还债,高校不惜压缩正常的教育经费,教育质量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就此而言,高校面临破产危机,自然是个好消息。这昭示了这种靠收学费维持运行的高校大跃进模式快到头了!事实上,这种以生财为己任的大学,有如跛子一样,注定难以走得长远。说到底,中国大学的扩招化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不过是大学幸运地碰上了人口红利期罢了。一旦人口红利期结束,如果大学没有建立起“造血功能”,缺“血”而破产也就无法避免。
不过,让人担忧的是,鉴于高教事业的公益性,高校欠下的巨债,很可能通过这两个渠道来偿还:要么提高收费标准,要么由政府代替埋单,而其实质就是由纳税人来为高校的盲目扩招埋单。这对于公办高校尤其为甚,很多公办高校可能因为制度“保护”,即使办学质量再差也可以苟延残喘。
显然,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纳税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公。无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那些师资差、水平低,只盯钱眼而无视教学质量的大学顺其自然地倒闭。这既是市场规律使然,也是民意所向。高校破产,一方面可淘汰掉一部分不具竞争力的大学,从而遏制高校投资的冲动,促进高校理性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大学回归教育本位的契机。大学要想“活路”,唯一可走的是“质量之路”,而不能唯钱是瞻。否则,学生必会选择用脚投票,毕竟现在学生选择的机会已经很多。正如这份报告所指出的,高中毕业生出国人数持续增长,以及“三放弃”现象逐渐显现。这给中国每一所大学敲响了警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向细雨绵绵的欧洲近日反常的气温高升(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25日消息,一向细雨绵绵的欧洲近日反常的气温高升,民众在享受阳光的同时也担心面临百年不遇的大旱。冬季过后降雨量出现异常,以英国为例,部分地区甚至出现100多年来最干旱的3月,未来面临着限水危机。

  综合国外媒体报道,英国、比利时、荷兰,法国北部及瑞士中西部,地下水储量,河流和湖泊水位与往年同期相比都明显下降:荷兰部分地区禁止户外烤肉,生火的活动,以避免引发火灾;瑞士当局赶在河流干涸前移走鳟鱼,部分地区也禁止生火。

  除此之外,英国当地的水利公司前些日也首次进行海水淡化工程,伦敦人已开始使用海水来应急自来水需求;法国10个水坝当中,有6个低于储水标准。

  各国除了担心旱灾会引发森林大火的危机,更忧虑小麦歉收刺激粮价上涨,受旱情影响欧洲粮食作物的价格开始攀升,小麦价格最近一个月来已上涨15%,不少欧洲居民担心食品价格上涨将引发通膨。

  极端气候让民众无所适从,以比利时为例,虽然年均温度大约在摄氏10度上下,但开春以来气温一路攀升,最高温已达26度。而在去年11月,连日豪大雨的规模堪称半世纪罕见,短短两天降下的雨量几乎是1个月雨量总和。

  时隔不到半年,欧洲各国开始闹旱灾,科学家呼吁,如此极端气候,南欧所受影响比北欧更严重,欧洲应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因应越来越频繁的天然灾害。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沈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表示,新任命的联合国利比亚问题特使、约旦前外交大臣哈提卜即将于下周率领一个联合国小组前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与有关各方就如何解决该国目前面临的危机进行商讨。

  潘基文表示,这次访问得到了利比亚外交部长库萨的认可,哈提卜将与联合国负责政治、人道以及人权事务的相关官员一起,于下周早些时候前往的黎波里进行几天的访问。

  “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挑战就是人道危机,死亡人数每天都在增加,利比亚人民的生存状况正在不断恶化。我们都看到战争已经升级,而平民则是暴力冲突的最主要受害者。”

  潘基文说,哈提卜将“毫无含糊”地向利比亚当局表达国际社会对当地局势的关切,并将与利比亚有关各方及其邻国就采取何种行动来结束当前冲突进行讨论。哈提卜当天表示,希望自己能够为联合国帮助利比亚及其人民克服当前危机的努力助上一臂之力,但他也承认这份使命的复杂与难度。

  “我知道这项任务的复杂性,也知道现在当地局势的严重性,我希望通过自己代表国际社会所做出的这份努力,能够成功地阻止杀戮和结束平民所遭受的不幸,满足他们所面临的人道主义需求,同时确保利比亚人民的团结一致和他们的领土完整。”

  据报道,潘基文本人也将于下周前往埃及和突尼斯访问,期间将与哈提卜进行会见,并听取他在利比亚与有关各方商讨的结果。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赵霖 王原 报道

  本报济南2月27日讯 记者从山东大学教务处了解到,新学期伊始,157名学生因为学分不达标等原因,面临着“退学”或“劝其退学”处理。同时,有113名学生由于年平均学分进入“警戒线”,而面临“成绩警告”。

  依据该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及有关通知精神,该校2010年学籍处理标准有两个:成绩警示标准和退学标准。其中成绩警示标准为:对于在校年平均所修教学计划规定学分25-30学分之间的学生给予成绩警示。退学标准为达到以下条件的学生,予以退学:受过一次成绩警告,且在校年平均所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25学分以下的;连续两周不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而又未请假的;超过学校规定注册期限两周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其间,学籍处理学分统计,均按学生实际在校年限计算。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学期开学伊始,山东大学157名学生因为学分不达标等原因,面临着“退学”或“劝其退学”的相关处理。同时,有113名学生由于年平均学分进入“警戒线”,而面临“成绩警告”的相关处理。
据悉,按照该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及有关通知精神,该校2010年学籍处理标准有两个:成绩警示标准和退学标准。其中,成绩警示标准为:对于在校年平均所修教学计划规定学分25-30学分之间的学生给予成绩警示。退学标准为达到以下条件的学生予以退学:受过一次成绩警告,且在校年平均所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25学分以下的: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连续两周不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而又未请假的;超过学校规定注册期限两周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