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被誉为最危险的2005 YU55小行星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0日消息,一颗直径约400公尺的小行星即将与地球擦身而过,时间就在今年11月,它的体积庞大,靠近地球0.85个月球距离,大约是32万多公里,堪称天体中最具危险性的太空陨石之一。

  2005 YU55小行星是亚利桑那大学(大学ofArizona)杜斯肯月球与行星实验室于2005年12月28日发现,直径约400公尺,是个慢速自转的圆形小星体,美国太空网站报道,11月初这颗小行星将仅靠近地球0.85个月球距离,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规画各种雷达​​,目视与红外线观测活动。

  据台北市立天文馆网站介绍,月球绕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最近时约36万3300公里,最远时约40万5500公里,平均约38万4400公里。所以,这颗危险小行星最接近地球时,只有0.85个月球距离,也就是大约32万6400公里,就天文单位而言是极其接近的距离。目前人类飞行物体跑最远的是“航行家一号”,到今年3月7日为止,距离太阳约为174亿公里,预估再几年就跟太阳系说拜拜。

  NASA的近地星体专案办公室主任姚曼斯说,“2005年11月8日YU55飞近地球的情形相当罕见,因为距离地球如此近,体积又如此之大。这种天文奇观每30年才会发生一次。“剑桥小行星中心则称它是‘可能具有危险性的小行星’”。

  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研究科学家班纳说,“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2005年YU55和地球擦身而过”。“他说,观测活动包括使用波多黎各的巨型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与加州金石天文台的设备。

  接近地球的小行星,有潜在的威胁,体积大者一旦进入大气层,很容易造成全球性大灾难,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天文爱好者无时无刻在观测近地小行星,好防患于未然;但是也有许多和平共存的小行星,北爱尔兰阿麦天文台天文学家最近就新发现一颗与地球为伴的小行星,它可能已经跟随地球一起环绕太阳至少有250,000年之久了,而且或许与我们地球的起源密切相关。

  这颗小行星2010 SO16是由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于2010年发现的。在发现报告后2个月左右,天文学家Christou联系等人发现这颗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刚好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同,更重要的是,它的轨道与地球轨道非常近似。绝大多数的近地小行星,轨道是非常椭圆的形状,轨道的一部分因而会进入太阳系内侧。然而2010 SO16的轨道近乎圆形,不会接近地球以外的其他任何行星。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四, 07 4月 2011 20:14

火星上首次发现泥火山


环绕火星运转的探测器在行星赤道附近的一个古老的火山口中发现了数百座高地——其中的一些山丘方圆500多米,高几十米。
在4月15日即将出版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中,研究人员给出理由,认为这些神秘的特征(大图中蓝色标记所示)是一些泥火山。
首先,近乎圆形的土丘并非由火山熔岩所构成,这是因为附近没有火山灰或火山岩浆的沉积物。
事实上,这些土丘所包含的岩石以及其他大块物质显然是从沉积物的下层——大约200米到500米厚(大图中黄绿色标记所示)——中剥离出来的。
其次,在90千米宽的Firsoff火山口(小图所示)中的大多数土丘被发现位于火山口边缘内部的斜坡上,并且它们可能是当泥浆在高压下从这里的裂缝网络渗透到地表时形成的——这颗红色的星球在更加温暖和潮湿的阶段很可能形成这样的高压。
尽管也有其他的火星研究团队曾宣称在别处找到了泥火山,但研究人员表示,新的发现是土丘与下层沉积物的第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联系材料。(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土星

  带着迷人光环的土星一直是天文爱好者观测的重点。3月14日,记者从西涌天文台了解到,从3月15日起,土星将迎来一年中的最佳观测时间,最佳观测期将持续一个月。

  土星是太阳系的第二大行星,土星最迷人之处便是她的美丽光环,又称“草帽”。这顶别致的“草帽”是由直径几厘米到数米的碎冰块组成,它们以飞快的速度围绕土星旋转,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呈现为一条明亮的光环。但是要观察到土星的光环,需要借助40倍以上的天文望远镜才会有较好的观赏效果。

  在一个月的最佳观测期中,4月4日的土星冲日则是最佳中的最佳。土星冲日是指土星、地球、太阳三者依次排成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土星冲日前后,太阳刚从西方落下,土星便由东方升起,整夜可见。土星冲日时,同地球的距离为全年最近,只有12.56亿公里,因此土星的亮度也就最亮,是日落后东方天空的第二亮星,仅次于牧夫座的大角星。该天象大约每378天发生一次。

  西涌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天文爱好者,土星冲日前后的一个周内,是一年中土星最亮的时候,而且又是整夜可见,因此这期间是全年观测土星的绝好时间。3月15日,土星约在晚8点从东方地平线升起,随着日期的推进,土星升起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至4月4日土星冲日,晚7点土星便已升起。土星比较容易辨认,前半夜的东方天空,位于最明亮的牧夫座大角星的右上方,微微泛黄。适合目视及拍照。

  土星知识:

  土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古代中国亦称之镇星或填星。八大行星中,土星至太阳距离位于第六,体积则仅次于木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土星的表面温度为-140℃,支顶温度为-180℃,比木星低50℃。土星有一个直径为2万公里的岩石核心,核心外面就是土星大气。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

  土星最与众不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美丽的光环。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观测到在土星的球状本体旁有奇怪的附属物。1659年,荷兰学者惠更斯证认出这是离开本体的光环。1675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一条暗缝,后称卡西尼环缝。他还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但在这二百年间,土星环通常被看做是一个或几个扁平的固体物质盘。直到1856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论证了土星环是无数个小卫星在土星赤道面上绕土星旋转的物质系统。

  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E环)。B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A环和B环之间为宽约5,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年发现的。B环的内半径91,500公里,外半径116,500公里,宽度是25,000公里,可以并排安放两个地球。A环的内半径121,500公里,外半径137,000公里,宽度15,500公里。C环很暗,它从B环的内边缘一直延伸到离土星表面只有12,000公里处,宽度约19,000公里。1969年在C环内侧发现了更暗的D环,它几乎触及土星表面。在A环外侧还有一个E环,由非常稀疏的物质碎片构成,延伸在五、六个土星半径以外。1979年9月,“先驱者”11号探测到两个新环──F环和G环。F环很窄,宽度不到800公里,离土星中心的距离为2.33个土星半径,正好在A环的外侧。G环离土星很远,展布在离土星中心大约10~15个土星半径间的广阔地带。“先驱者”11号还测定了A环、B环、C环和卡西尼缝的位置、宽度,其结果同地面观测相差不大。“先驱者”11号的紫外辉光观测发现,在土星的可见环周围有巨大的氢云。环本身是氢云的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东京3月13日电(记者 蓝建中)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伍德兰兹举行的“第42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宣布,他们确认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从“丝川”小行星带回的岩石微粒与落在地球的一些陨石具有类似特征。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研究人员与美国研究人员合作,对“隼鸟”号探测器密封舱回收容器内比较大的52颗岩石微粒进行了研究,这些微粒直径在0.03毫米至0.1毫米。研究人员分析了微粒含有的矿物质、元素组成以及立体结构。

  研究人员确认,这些岩石微粒与普通球粒陨石具有类似特征,后者是迄今找到的地球陨石中为数最多的,约占87%。他们还确认,这些岩石微粒存在被宇宙射线照射等“太空风化”的痕迹,不过其“太空风化”的程度比月球表面的岩石要低。研究人员没有在微粒中发现与生命起源有关的有机物质。

  “隼鸟”号探测器从“丝川”小行星带回的岩石微粒是人类首次获得的小行星物质,今年1月下旬在日本开始的微粒分析研究受到全世界关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鼻涕虫形状的陨石坑

 这张图片显示,两个对称的重叠陨石坑一定是在同一时间形成
围绕火星运行的两颗卫星拍摄的最新图片显示,这颗红色行星几乎被两颗陨石同时击中。
在这两幅图中,其中一幅图鼻涕虫形状的陨石坑是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在2010年8月4日拍摄到的,它可能是由一系列与火星表面夹角较小的陨石俯冲而下形成的。这个48英里(77.25公里)长的陨石坑目前还未命名,它位于布满陨石坑的火星南部高地,仅比更大的陨石坑惠更斯(Huygens)盆地更靠南一些。
据天文学家推测,类似的椭圆形盆地是由一颗倾斜飞来的陨石与地面相撞或由火山流形成。不过从这个未命名的陨石坑里溅出的物质——喷射覆盖物(ejecta blanket)暗示,它是由多颗与地面呈较小夹角的陨石撞击形成的。喷射覆盖物显示出像蝴蝶翅膀一样的两个突出部分,这说明这两个斑点是由两颗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里3个更深的区域说明这里经历了不止两次撞击。位于这个陨石坑右侧的较小陨石坑,可能是后来形成的。
美国宇航局的“高清晰度科学实验成像”(HiRISE)相机在1月10日拍摄的一张照片甚至更令人震惊。另一幅图显示,两个对称的重叠陨石坑一定是在同一时间形成的。产生这个重叠陨石坑的两颗岩石,可能曾是一个完整天体,它在穿过火星稀薄的大气层,撞上地面前,分裂成两块。包括碎石状的小行星系川( Itokawa)和鸡腿形状的彗星“哈德利二”号在内的几个已知天体,它们在撞上行星时,都有可能会分裂成两块,同时撞击出两个重叠陨石坑。
虽然现在行星遭到陨石撞击的概率比太阳系形成初期更少,但是火星即将迎来另一个艰难时期。它的一颗卫星——火卫一将在未来数千万年内撞上这颗红色行星,它产生的碎石块会形成更多形状不规则的撞击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鼻涕虫形状的陨石坑
鼻涕虫形状的陨石坑
这张图片显示,两个对称的重叠陨石坑一定是在同一时间形成
这张图片显示,两个对称的重叠陨石坑一定是在同一时间形成

  在这两幅图中,其中一幅图鼻涕虫形状的陨石坑是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在2010年8月4日拍摄到的,它可能是由一系列与火星表面夹角较小的 陨石俯冲而下形成的。这个48英里(77.25公里)长的陨石坑目前还未命名,它位于布满陨石坑的火星南部高地,仅比更大的陨石坑惠更斯 (Huygens)盆地更靠南一些。
 

  据天文学家推测,类似的椭圆形盆地是由一颗倾斜飞来的陨石与地面相撞或由火山流形成。不过从这个未命名的陨石坑里溅出的物质——喷射覆盖物 (ejecta blanket)暗示,它是由多颗与地面呈较小夹角的陨石撞击形成的。喷射覆盖物显示出像蝴蝶翅膀一样的两个突出部分,这说明这两个斑点是由两颗陨石撞击 形成的。陨石坑里3个更深的区域说明这里经历了不止两次撞击。位于这个陨石坑右侧的较小陨石坑,可能是后来形成的。
 

  美国宇航局的“高清晰度科学实验成像”(HiRISE)相机在1月10日拍摄的一张照片甚至更令人震惊。另一幅图显示,两个对称的重叠陨石坑一 定是在同一时间形成的。产生这个重叠陨石坑的两颗岩石,可能曾是一个完整天体,它在穿过火星稀薄的大气层,撞上地面前,分裂成两块。包括碎石状的小行星系 川( Itokawa)和鸡腿形状的彗星“哈德利二”号在内的几个已知天体,它们在撞上行星时,都有可能会分裂成两块,同时撞击出两个重叠陨石坑。
 

  虽然现在行星遭到陨石撞击的概率比太阳系形成初期更少,但是火星即将迎来另一个艰难时期。它的一颗卫星——火卫一将在未来数千万年内撞上这颗红色行星,它产生的碎石块会形成更多形状不规则的撞击坑。(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发现,一颗行星在没有恒星的支持下,可以幸存几十亿年,这种行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科学家发现一颗行星在没有恒星的支持下,可以幸存几十亿年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24日消息,美国科学家表示,生命可以在恒星不提供外部热源的行星上幸存几十亿年。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影片《星球大战》里的情节,但它的确是事实。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多利安-亚伯特和埃里克-斯韦茨研究发现,生命生存所需的热量可能来自行星内核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这些热量足够海洋保持液态,不过行星表面仍会覆盖冰层。冰层使行星表面无法居住,不过海洋生命仍可在冰层下的水体里繁衍生息。两位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一颗“荒原狼(Steppenwolf)”行星,因为他们认为在这种行星上发现的任何生命都将像“在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流浪的孤狼”。

  然而这二人拒绝推测在这种游离行星上会发现什么样的生命,同时承认,那里的生命状态可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找到。他们主要着眼于跟行星具有相同特征,其质量是地球的0.1到10倍的行星。他们得出结论说,拥有像地球一样多的水的行星,其质量必须是地球的3.5倍才能供生命生存。但是水量是地球的10倍的行星,其质量只需是地球的三分之一,就能支持生命。

科学家表示,这颗行星的表面可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层,不过冰层下面的水可能可供微小海洋生命生存。
行星表面覆盖着冰层,冰层下面的水可能存在微小海洋生命

  两位科学家设想了一颗上面有火山,并不断向大气里喷发二氧化碳的行星。他们发现气体一旦喷发,立刻会被冻结,像雪花一样飘落。一层干冰覆盖在行星表面,形成绝缘层。在这种情况下,行星的质量要是地球质量的0.3倍,才能拥有液态海洋。一颗行星在附近恒星和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可能会被从原来的轨道上甩出去,形成游离行星。

  当体积较小的行星靠近气体庞然大物时,就会形成弹弓效应,把它们送入不稳定轨道形成游离行星。不过这一过程需要几十亿年。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利萨-卡顿内格说:“这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不过我们先要在这样一颗行星上登陆,然后才能知道它上面是否存在生命。”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发现,一颗行星在没有恒星的支持下,可以幸存几十亿年,这种行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科学家发现,一颗行星在没有恒星的支持下,可以幸存几十亿年,这种行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科学家表示,这颗行星的表面可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层,不过冰层下面的水可能可供微小海洋生命生存。
科学家表示,这颗行星的表面可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层,不过冰层下面的水可能可供微小海洋生命生存。

  这听起来不像是太阳系里发生的事情,而像是科幻影片《星球大战》里的情节,但它的确是事实。
 

  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多利安•亚伯特和埃里克•斯韦茨通过研究发现,生命生存所需的热量可能来自行星内核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这些热量足够海洋 保持液态,不过行星表面仍会覆盖一层厚厚的冰层。冰层使行星表面无法居住,不过海洋生命仍可在冰层下的水体里繁衍生息。两位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一颗“荒原狼 (Steppenwolf)”行星,因为他们称,在这种行星上发现的任何生命都将像“在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流浪的孤狼”。
 

  然而这二人拒绝推测在这种游离行星上会发现什么类型的生命,不过他们承认,它们可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他们主要着眼于跟行星具有相同特 征,其质量是地球的0.1到10倍的行星。他们得出结论说,拥有像地球一样多的水的行星,其质量必须是地球的3.5倍,才能供生命生存。但是水量是地球的 10倍的行星,其质量只需是地球的三分之一,就能支持生命存在。
 

  两位科学家设想了一颗上面有火山,并不断向大气里喷发二氧化碳的荒原狼行星。他们发现,这些气体一旦喷发出来,立刻会被冻结,像雪花一样飘落下 来。一层干冰覆盖在行星表面,形成一层绝缘层。在这种情况下,行星的质量要是地球质量的0.3倍,才能拥有液态海洋。一颗行星在从附近经过的恒星和其他行 星的引力作用下,可能会被从原来的轨道上甩出去,形成游离行星。
 

  当一颗体积较小的行星靠近气体庞然大物时,就会形成弹弓效应,把它们送入不稳定轨道,形成游离行星。不过跟这项研究结果一样,这一过程需要几十亿年。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利萨•卡顿内格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不过我们要在这样一颗行星上登陆,然后挖个地洞一探究竟,才能知道它上面是否存在生命。” (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银河系至少有500亿颗行星,其中至少5亿颗处于所谓“宜居带”

  近日,美国航天局科学家表示,他们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初期观测数据后认为,银河系至少有500亿颗行星,其中至少5亿颗处于所谓“宜居带”。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于去年3月发射升空,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为期至少3年半的任务期内,“开普勒”将通过 观测行星“凌日”现象在天鹅座和天琴座的大约10万个恒星系中搜寻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截至目前,“开普勒”已观测到1235颗候选行星,其中54颗位于 “宜居带”。

  “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

  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威廉·博鲁茨基在19日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表示,天文学界认为,银河系约有1000亿颗恒星;而他们对 “开普勒”初期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在银河系恒星中,至少每两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拥有行星,每200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恒星拥有的行星位于“宜居带”。

  博鲁茨基表示,他们得出的银河系行星数量尚属最小估计,因为每颗恒星拥有的行星数量可能不止一颗,而“开普勒”目前无法将其中所有行星都观测到,科学家在分析银河系行星数量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

  “凌日”是指在观测者看来,行星从其母恒星前面经过的现象。比如在地球上可以观测到水星“凌日”或金星“凌日”,这时人们看到太阳表面上仿佛有个小黑点在缓缓移动。同样,观测其他恒星系统时也会看到“凌日”现象,“开普勒”便是通过这一现象搜寻行星。(任海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09年7月19日木星受到小天体撞击。这是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美国宇航局红外望远镜拍摄的撞击碎屑照片,可以看到它在木星大气中的扩散状况(图中左下方的亮斑)。左栏的照片拍摄于2009年7月20日,右栏的照片拍摄于2009年8月16日   2009年7月19日木星受到小天体撞击。这是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美国宇航局红外望远镜拍摄的撞击碎屑照片,可以看到它在木星大气中的扩散状况(图中左下方的亮斑)。左栏的照片拍摄于2009年7月20日,右栏的照片拍摄于2009年8月16日

  北京时间2月20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在2009年时曾有一颗小天体撞击木星,造成木星表面出现黑斑。现在,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颗撞击体应当是一颗小行星,而非原先认为的彗星,其大小和泰坦尼克号相当。

  天文学家们认为木星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清空了其引力范围内的各种“太阳系碎屑”。他们因此认为在2009年7月19日撞击木星的天体应当是一颗路过的彗星。不过,2010年对撞击点和撞击后产生的碎屑云团进行的后续研究却将证据指向了小行星。两份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均认为,此次撞击的肇事者是一颗小行星,而非彗星。

  在1月26日发布的一份申明中,保罗·柯达斯(Paul Chodas)说:“我们并未料到此次事件的肇事者会是一颗小行星,不过现在我们知道,撞击木星的有各种天体,”他是研究者之一,来自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对撞击点的研究

  首先发现此次木星撞击事件的是澳大利亚的天文爱好者安东尼·威斯利(Anthony Wesley)。 之后大量地基和空间望远镜紧接着进行了后续观测。

  柯达斯和其他研究者在《伊卡鲁斯》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阐述了他们在撞击发生后一周内,使用数台不同的红外望远镜进行的观测,并观察这一撞击产生“疤痕”的演变过程。

  研究结果显示,此次撞击使木星低层平流层温度上升了3~4摄氏度。研究人员解释说,这可能听上去并非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考虑到这一区域的巨大面积,这意味着巨大的能量。

  当小行星冲入木星大气时,它在其中穿出了一条高热的气体和碎屑通道。然后,在大气深处某一点上,它爆炸了,释放出相当于50亿吨TNT当量的能量,这相当于二战期间美军投掷在日本长崎的原子弹当量的25万倍。

  这一剧烈的爆炸将大量气体和碎屑沿着通道再次抛射回木星大气上层,进入太空。随后,在木星引力作用下,这些物质缓慢下落,进入木星大气,将其加热,并产生大量悬浮颗粒物。

  研究人员调动红外望远镜,使其指向撞击点,研究这些碎屑物的化学成分。他们发现了碳氢化合物的信号,除此之外还有硅和硅酸盐,却没有找到一氧化碳的痕迹。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化学组分强烈证明撞击体必定是一颗小行星,而非彗星。

  研究人员假定撞击体拥有石质小行星的典型密度:2.5克/立方厘米,这样计算出的撞击体直径大约是660~1650英尺(约合200~500米)。美国宇航局的官员表示,这样的尺寸使它的大小非常接近因撞击冰山而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海轮。相比之下,泰坦尼克号邮轮的长度为882英尺(268.8米),最宽处92英尺(28米),高度175英尺(53.34米)。

  并非总是彗星

  在这之前,撞击木星的事件是发生于1994年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除此之外,在2010年的6月至8月间,业余爱好者们也报告过在木星上发现火球的情况,这可能也是一次撞击事件。

  用哈勃空间望远镜进行的研究显示,此次2009年发生的撞击产生的碎屑相比1994年的撞击事件更重,或密度更高。这同样支持了两次撞击是由不同性质天体导致的说法。

  不过,这样一个结果还是让人感到意外。在2009年的撞击事件发生之前,天文学家们一般认为有可能撞击木星的仅有彗星,因为这种天体拥有不稳定的轨道,容易受到大型天体的引力摄动偏离轨道,从而走上和木星撞击的不归路。

  而一般也认为木星应当已经清空了其引力范围内的大多数其他天体,其中就包括小行星。不过有模型研究显示有一颗小行星的轨道不稳定,在未来某一时刻有可能会和木星相撞。这也证明了小行星撞击木星的事件并非不可能发生。

  来自JPL的论文合作者格林·奥顿(Glenn Orton)说:“这一撞击事件本身,以及它所显示出的撞击体是小行星而非彗星这样一个事实显示,外太阳系是一个极度复杂、狂暴而不断运动中的区域。那里有着无数的惊喜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外太阳系还有太多的谜需要去解开。”(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1 页,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