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30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评选出了2011年发现十大怪异动物,包括恶魔蝙蝠、独眼鲨鱼、僵尸真菌、吸血飞行蛙、迷惑摇滚变色龙在内的“怪物”纷纷榜上有名。
1 独眼鲨鱼
在墨西哥发现的一个罕见的鲨鱼胎儿,身长22英寸(约合56厘米),只有一只眼睛,长在头部前部。独眼鲨鱼是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编辑评出的2011年十大诡异动物之一。实际上,这条鲨鱼患有一种名为“独眼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动物都会出现独眼畸形。在母体外捕获独眼鲨鱼还是第一次。杰克逊维尔北佛罗里达州大学研究鲨鱼的生物学家吉姆-格尔雷切特表示,科学家此前就曾多次发现独眼鲨鱼胎儿。但他们一直未能在母体外捕获独眼鲨鱼,说明这种鲨鱼无法在野外存活很久。
2 迷惑摇滚变色龙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6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图片展示的变色龙是最近在物种丰富的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发现的。这种变色龙学名“Furcifer timoni”,好似一名迷惑摇滚歌手,因此也被称之为迷惑摇滚变色龙。(迷惑摇滚是指装扮重于音乐的摇滚乐风格。)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发现这种多彩的新种变色龙令人感到非常吃惊,因为科学家此前曾对这种变色龙所在的北部雨林进行多次深入考察,寻找新种爬行动物。
3 白化活板门蛛
据“国家地理新闻”网站11月报道,澳大利亚发现一种新种白化活板门蛛,令科学家感到震惊。西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马克-哈维表示:“看到它的白脑袋,我差点被吓倒在地。” 由于体内仍有一些色素,新发现的活板门蛛并不是真正的白化病患者。它的身体呈褐色,与其他活板门蛛一样。这种新种蜘蛛体宽1.2英寸(约合3厘米)。在以一种新物种身份被描述前,它将一直被称之为“白化活板门蛛”。
4 恶魔蝙蝠
最近发现的一种蝙蝠,头上和背上长满黑毛,腹部则长着白毛,这种颜色对比让它被形象地称之为“恶魔蝙蝠”。在9月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科学家报告了这一发现。科学家表示,尽管拥有一个令人恐怖的名字,但这种蝙蝠却非常害羞。它们生活在越南的偏远雨林栖息地,尽可能远离人类。研究论文合著者、环保组织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生物学家尼尔-弗雷表示,如果被捕获,恶魔蝙蝠也会变得很凶猛。他说:“如果把它放在手上,它会想尽各种办法逃走。它们先是想办法逃,而后是反抗。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它们才进行反抗。”
5 僵尸真菌
巴西雨林,僵尸蚂蚁的头部向外长出一根类似茎干的物体,这根“茎干”实际上是一种新发现的真菌,名为“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科学家3月表示,这种真菌最初被认为是单一物种,名为“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但实际上有4个截然不同的种群,并且全部能够对蚂蚁进行精神控制。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能够感染蚂蚁并占领它们的大脑,一旦蚂蚁移动到最适于它们生长和传播孢子的区域,它们便会痛下杀手,杀死蚂蚁。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在东南亚的森林中发现了三种新的蝙蝠品种,它们体型很小,体色也很独特。
新“恶魔蝙蝠”
这是最近在东南亚新发现的3种管鼻蝠之一,之所以叫它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可怕的外表体色。研究论文合著者者,来自布达佩斯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学家嘉伯·索巴(Gabor Csorba)说:“它有一个黑色的脑袋,暗色的背脊皮毛,这些部位的颜色都和它雪白的腹部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本地区仅有的拥有这种怪异色调搭配的蝙蝠品种。”
不过尽管拥有这样可怕的名字,恶魔蝙蝠却是生性胆小的动物,它们尽力躲进越南的深山老林,尽量远离人类。不过研究人员之一,来自动植物保护国际(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的生物学家尼尔·弗利(Neil Furey)警告说:一旦被抓捕,这种小东西也会奋力反击,变得非常狂躁。
他说:“一旦你将它放在手中,它会竭尽所能试图挣脱。总体而言它们会遵循‘逃脱第一,战斗第二’的原则,只有在实在没有办法挣脱时才会向抓捕者发起反击。”
拇指大小
另外一种新发现的管鼻蝠品种名为Murina cineracea,这是在柬埔寨发现的,并且查明其分布地区覆盖东南亚的广阔区域。
管鼻蝠以昆虫为食,一般体型较小:如果不计算尾巴,它们的体长仅有大约6.5厘米,就和成年人的大拇指一样长。除了颜色之外,此次发现的三种新种几乎没有什么解剖学上的差异,这就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发现并确认它们。
非常相像
这是第三种此次新发现的蝙蝠,名为Murina walstoni,也是在柬埔寨发现的。弗利说:“目前已经发现的全部30多种管鼻蝠都生活在相对完整的森林地带,并且它们已经高度适应在密集林地内捕食。”他说:“这种进化特异性使得它们很难再去适应森林退化后的环境,它们无法适应在开阔地带飞行和捕食。”
这也提供了一个生物警示器,即如果这些蝙蝠的数量开始出现显著的下降,那就表示这里的森林正面临危机。(晨风)
凯西煞费苦心地用5个月时间使用航空材料和聚碳酸酯等材料来制造这款蝙蝠战车
目前,美国俄亥俄州一位车迷最新设计出一款“蝙蝠战车”,这是世界上首辆取得道路行驶许可的喷气涡轮动力汽车,其时速可达到180英里。
凯西-普特彻(Casey Putsch)是一位赛车手,也是一个蝙蝠侠迷,他煞费苦心地用5个月时间使用航空材料和聚碳酸酯等材料来制造这款蝙蝠战车。
凯西称,这款蝙蝠战车设计超越了汽车世界,并打破了人们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据悉,蝙蝠战车是采用海军无人直升机的军事涡轮发动机制造,这种无人直升机可投掷鱼雷袭击敌方潜艇。这款蝙蝠战车是模仿1989年电影《蝙蝠侠归来》中的蝙蝠战车,它现已取得道路行驶许可,相信一定会赢得许多人的回头率。
今年29岁的凯西说:“这款汽车达到最高时速的限制因素是阻力,它采用较宽的轮胎设计,设计上具有内在和外在的阻力。理论上它的最高时速可达到165-180英里,尽管我并不清楚在最高时速时应当如何操控它。如果它在停车场与布加迪威龙、兰博基尼和麦克拉伦等名贵汽车停在一起,我相信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这款蝙蝠战车上!”
理论上它的最高时速可达到165-180英里
凯西称,这款蝙蝠战车设计超越了汽车世界,并打破了人们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当人们看到这款汽车时都会目瞪口呆,甚至一些老妇人也会用手机对它拍照或者拍视频。
凯西只用了5个月便完成蝙蝠战车的制造,他通过一个半自动变速器建造了一个发动机为后车轮提供动力,行驶起来与其它批量生产的汽车一样。
电影《蝙蝠侠》中的蝙蝠战车
蝙蝠战车被认为是汽车世界中最奇特的汽车,可以挂挡进行赛车。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款汽车的设计完全凭借凯西的大脑,他没有使用计算机绘图,甚至也没有用铅笔和纸简单地勾勒出汽车结构。目前,凯西计划驾驶这款蝙蝠战车参加印第赛车巡回赛。(叶孤城/编译)
一只饥饿的蝙蝠冲向它的猎物
黑暗中一只蝙蝠悄无声息地俯冲而下直扑向一只蝎子,通过照片你就可以感受到这只蝙蝠的力量和技巧。照片作者是美国著名摄影师64岁的汤姆-威滕(Tom Whetten),他每晚都花费数小时蹲守在他的“野外工作室”中,抓拍这些黑夜中生活的生物。借助他在拍摄其他生物积累的多年经验,汤姆会仔细规划每一张作品。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汤姆使用自己独具特色的“隐蔽拍摄系统”,这套系统包括4台闪光灯及一台激光器,当有生物闯入监控区域是就会碰触激光束,从而触发相机和闪光灯开始工作。他用这套系统成功拍摄到蝙蝠冲向自己猎物的场景,跳进小池子或掠过水面喝水的场景。
汤姆的野外拍摄设备
他说:“我是一个猎人,因此我会使用一些技巧,这种技巧简单来说就是理解野生动物会做什么。他在每次拍摄前都会花时间仔细研究自己的拍摄对象在做什么,以及可能要做什么,随后采取相应对策我打了25年的猎,就像孩子那样充满好奇心观察动物们的活动,慢慢我的技巧逐渐得到提升。我所做的仅仅就是将自己有关野生动物的知识转变为摄影作品。当我在青年时代拿到第一台摄像机时就决定放弃狩猎,转而成为全职动物摄影师。”
蝙蝠滑翔瞬间
汤姆生活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他在野外搭建起自己的工作设备。他补充说:“为了这些作品,我在野外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一晚上我可能会拍摄大约10张照片,但因为相机焦点都是事先预设的,因此如果蝙蝠没有以合适角度进入区域触发相机和闪光灯,那么照片就会对焦不准。我拍摄照片或许仅算是好照片而非伟大,拍出那样的照片正是我奋斗的目标。”
汤姆先生表示现在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野外迷你工作室,设计一套精致的“陷阱”和触发系统,以保证聚焦清晰的拍摄到野生动物。他说:“这种照片只能一次拍摄,几乎不能做后期处理,因此拍摄过程漫长而艰辛。但当你意识到自己拍摄了惊人的照片,那种感觉真的很棒。”
蝙蝠掠过水面喝水
汤姆现在正组织一群业余摄影师前往各处拍摄,他们的足迹从亚利桑那州一直到非洲。他说:“如果我能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他人,帮助他们拍摄出完美的作品,那种感觉和我自己拍出那样的作品感觉是一样美妙的。”
(KT)
4.厚嘴鸻
在这张未注明日期的照片里,一只厚嘴鸻正在佛罗里达州迈尔斯堡附近的海滩上觅食。目前仅剩大约6000只,它们对它们的海滨筑巢地的变动特别敏感。美国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仅对大约8000只受影响厚嘴鸻中的两只做了标记。不过可能有更多死鸟未被发现,这是因为清理工作就在这种鸟的筑巢地附近进行。
德里斯科说:“悍马、全地形车和卡车在海滩上跑了跑去,对搜寻工作产生一定影响。”现在漏油事故的威胁仍在继续,大量焦油球冲上路易斯安那州的海滩,被春季温暖的阳光晒化。厚嘴鸻和其他鸟类在觅食时可能会把焦油吞下肚,或者油污粘在它们的脚和羽毛上,等它们返回鸟巢时,又会把油污粘在敏感的鸟蛋上。
5.海底无脊椎动物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已经导致生活在海底的无脊椎动物产生重大伤亡。乔治亚大学海洋学家萨曼塔·乔耶通过去年12月份进行的一系列潜水活动,证实了她所谓的“无脊椎动物死亡墓地”的说法。海底有大量死珊瑚虫和海蛇尾,以及充满石油粘液的管虫。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海参。即使有些动物还活着,也是病恹恹的,行动非常怪异。乔耶认为是嗜油菌产生的垃圾导致它们窒息或中毒身亡。在很多地方,海底沉积物表面覆盖了一层粘液,这种物质显然还未降解。
6. 大西洋金枪鱼
在濒危名单上的大西洋金枪鱼可能会被这次石油泄漏事故彻底摧垮。自事故发生至今,这种美味的海产品的数量已经下降了80%。专家表示,作为最坏打算,如果墨西哥湾的油污正好在金枪鱼的产卵季污染它们的产卵地,那么敏感的卵、幼虫和成年金枪鱼都将接触到有毒原油和化学分散剂。
美国迈阿密国家海洋渔业局已经退休的资深科学家威廉·理查兹已经对金枪鱼幼虫进行了长期研究,他表示,现在这次事故对金枪鱼和墨西哥湾的其他鱼类产生的影响还不得而知。去年,用来收集幼年金枪鱼和样本的工具受到干扰,未能估算出它的总数量。今年4月底科学家将再次收集幼鱼样本,不过最终结果要在2011年底才会公布。
7.蝙蝠鱼
在石油仍在继续从破损的油井里倾泻而出时,科学家宣布在墨西哥湾发现两只名叫蝙蝠鱼的怪鱼。这种鱼像手掌那么大和扁平,它们利用强壮的鳍在海底“行走”。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鱼类生物学家比洛桑塔·查克拉巴蒂是发现这种鱼的人之一,他表示,其中一只是在受墨西哥湾油污污染的区域里或其附近发现的,对它来说,这次事故不是什么好兆头。
他说:“这种鱼类并不常见。”自漏油事故发生以来,他还没听说有谁又捕到了蝙蝠鱼。另一方面,这种鱼生活在相对较浅的水域里,这些地方的油污已经被清除或者降解掉,因此它们可能已经度过最糟糕的那段时间。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8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公布了一组照片,展现了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的一系列新物种,包括野生香蕉、无牙蛇、蟋蟀蛙、秃头鹎以及鼻孔分离的蝙蝠在内的新物种纷纷榜上有名。
1.湄公河蝙蝠
这只鼻孔分离的蝙蝠学名“Murina eleryi”,是在越南北部的一片森林发现的。2009年,东南亚大湄公河流域共发现145种新物种,鼻孔分离的蝙蝠便是其中之一。最近,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一份报告中描述了这些新物种。
大湄公河流经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部分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之一。科学家表示一系列新物种的发现再次证明,大湄公河流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学热区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环保部门负责人斯图尔特·查普曼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当前这个时代,能够以如此速度发现新物种令人感到非常吃惊。每年发现的新物种数量都在呈增长趋势,我们有必要加大努力,保护这一地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2.秃头鹎
这只裸脸鹎的脑袋上几乎没有一根羽毛,是亚洲唯一一种已知秃头鸣鸟种群。秃头鹎学名“Pycnonotus hualon”,是在老挝崎岖的石灰岩山峰两侧森林中发现的。它的叫声与众不同,由一系列短促的啸叫声构成。与其他一些新发现的物种有所不同的是,这种裸脸鹎的栖息地受到老挝法律的保护。
3.无牙蛇
无牙蛇学名“Coluberoelaps nguyenvansangi”,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这种小型掘地蛇身体瘦长,两侧呈深蓝色,沿脊骨有一条窄带,其最大特征就是没有毒牙和毒液。2009年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的新爬行动物物种共有10种,无牙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在越南南部林同省发现的。这种蛇据信以蚯蚓、小蜥蜴、两栖类动物和鱼类为食,有时也会同类相残。
5.蝙蝠洞
鹿洞高656英尺(约合200米),宽492英尺(约合150米),里面生活着超过500万只蝙蝠,每天它们的排泄物就达半吨重。据悉,这种洞穴形成于雨水和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土壤)结合后的酸性溶液,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下面的石灰岩层溶解。艾维斯说,沙捞越姆鲁山为山洞的形成造就了完美的条件:纯石灰岩、降雨量丰富、富含碳的热带雨林:“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些洞穴。”
6.“莲蓬头式沐浴喷头”
一个莲蓬头式沐浴喷头结构看上去就像是装饰用的水景,探险队成员吉娜-莫斯利将手伸进从上面喷洒的水里。艾维斯称,这是“非同寻常”的发现,至今依然令地质学家感到困惑,他们也不确定“莲蓬头式沐浴喷头”是怎样形成的。据艾维斯介绍,从总体上讲,沙捞越姆鲁山洞网络的石灰岩沉淀物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300万年前,它们起到“地球历史宝库”的作用。例如,在一些年代不足35万年的沉淀物中,化学痕量成分“能以极其精确的程度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气候状况”,而古代花粉微粒则会“告诉我们当时生长在该地区的所有植物形式”。
7.世界最大洞窟
在今年5月的探险中,两名探险队员站在鹿洞的南口下面。最新探险活动是“姆鲁山洞计划”(Mulu Caves Project)的一部分,该计划从1978年开始实施,旨在绘制沙捞越姆鲁山洞结构图,搜集相关数据。2011年计划实施的活动包括,使用激光技术对世界上最大的洞窟——沙捞越洞窟(Sarawak Chamber)进行精确测量。据艾维斯介绍,根据之前几次测量,沙捞越洞窟的容积约为3.9亿立方英尺(约合1100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闭空间”。(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田纳西州科学家最近检测发现,在田纳西州也存在一种致命的菌类,这种菌类此前曾经导致美国东北部地区成千上万的蝙蝠大批死亡。
据科学家介绍,出现于冬眠蝙蝠身上的白鼻综合症与一种喜冷菌类有关,这种菌类发现于被感染的蝙蝠的翅膀、耳朵以及口鼻处。到目前为止,这种疾病只出现于从美国佛蒙特州到维吉尼亚州之间的东北部海岸附近的洞穴之中。
但是,近日美国田纳西州野生生物资源局宣称,两只患有白鼻综合症的三色蝙蝠被发现于苏利范县的沃雷岩洞中。非赢利性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一直在跟踪这种疾病。该协会发言人吉纳-汉考克表示,“我认为,这将是在美国发现白鼻综合症地区的最南端。”
这个洞穴距离维吉尼亚州一个已确认的感染点大约为105公里,这一距离正处于这种三色蝙蝠的飞行范围之内。纽约州环境保护署蝙蝠专家阿兰-希克斯认为,“从维吉尼亚州传染到田纳西州,这并无特别之处,但我们对这一结果感到非常失望。”希克斯并没有参与到田纳西州野生生物资源局的检测工作。
科学家们警告称,如果白鼻综合症传遍田纳西州,这一疾病可能会对当地多个蝙蝠种群造成一场浩劫,甚至有可能会使得当地两个濒危蝙蝠物种彻底灭绝。汉考克认为,“在东部的洞穴中,大型的蝙蝠种群并不多。但是,田纳西州一个洞穴中至多有10万只蝙蝠。由于这种疾病的死亡率高达95%,因此这种损失将是非常巨大的。”
白鼻综合症最早发现于2007年,当时它还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事物。至今尚不清楚这种菌类是如何导致被感染动物死亡的。科学家们认为,当蝙蝠聚集到一起冬眠时,这种疾病就会传染。由于这种疾病会导致蝙蝠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这就意味着它们可能会很快耗尽所储存的脂肪。于是,生病的蝙蝠不得不在寒冷的冬天里飞出洞穴,拼死寻找必要的食物。由于它们的捕食对象昆虫大多也是在冬天处于休眠状态,因此,蝙蝠很快就会因为找不到食物而饿死。
三色蝙蝠在冬眠时通常不会聚居,因此田纳西州出现白鼻综合症可能只是个例。但是,科学家们担忧的是,这种疾病可能会传染到灰蝙蝠和印第安纳蝙蝠身上,这两种蝙蝠都是濒危物种。比如,此次发现的患病三色蝙蝠所处的洞穴,也是灰蝙蝠夏季栖息地。
大自然保护协会科学家科里-豪乐迪介绍说,“大量的灰蝙蝠通常会聚在一起冬眠,但洞穴数量很少。如果灰蝙蝠被感染,那么在大约两年后,全球灰蝙蝠的数量将急剧减少,这一物种将处于严峻的濒危状态。”
人类可以通过隔离被感染区域等方法来帮助控制白鼻综合症的传播。豪乐迪认为,“现在还没有严重到人类也会传染这种疾病,这种菌类的孢子也不会跑到两州之外的洞穴中生长和传播。”虽然白鼻综合症对人类的健康没有直接危害,但是,成千上万的蝙蝠死亡将对人类造成很大影响。
田纳西州野生生物资源局濒危物种协调人理查德-科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由于许多蝙蝠物种主要是以昆虫为食,因此蝙蝠在害虫防控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公共服务作用。如果我们失去50万只蝙蝠,那么我们就等于失去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数百万磅昆虫将在我们身边飞舞,遍布田野和森林。”(彬彬)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日前,加拿大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基于大脑特殊区域可像蝙蝠一样观看外界环境。一些盲人通过敲打噪音和倾听回声,像蝙蝠一样凭回声测定方向和位置。
加拿大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基于大脑特殊区域可像蝙蝠一样观看外界环境
这项最新实验是对两位盲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上。显示当盲人倾听回声时,与视觉相关的大脑区域将被激活。
蝙蝠和海豚通过周围环境的反弹声波及倾听回声,能够“看清”周围环境。一些盲人也学会了该方法,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能够分辨城市道路并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目前,加拿大研究人员对两位盲人进行了每天回声定位能力测试,测试者EB今年43岁,自出生后13个月便失明;测试者LB今年27岁,自14岁便失明。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记录了他们的回声测定方向能力,同时,麦克风连接至测试者的耳朵上。功能性磁振造影数据记录了大脑的活动性,结果他们发现大脑距状皮层具有增强活动性。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洛雷-泰勒(Lore Thaler)博士称,这项研究表明视觉大脑区域对于盲人回声定位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这项研究仅对两位盲人进行了测试,尚不能断定所有人群都懂得使用回声定位感知周围环境,但该研究表明,EB和LB测试者使用回声定位的方法与视觉系统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失明者行动”组织康复官员苏西-罗伯茨(Susie Roberts)说:“这项针对大脑活动性和回声定位的研究令人感到非常有趣,有助于提高我们理解盲人如何处理视觉信息及实现安全导航。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失明群体的可移动性和独立生活能力。”
科学家发现婆罗洲的一种食肉植物和蝙蝠似乎乐于结成一种令人觉得多少有点“恶心”的关系。蝙蝠会把大便拉在这种食肉植物的水罐式的口袋里,把它当马桶用。一方面解决了蝙蝠的内急,一方面也给植物提供了养分。
专题采写及编译:
记者 李文 实习生 陈晟
来源:Discovery news
一边解决内急,一边提供养分
这是目前发现的第二例肉食植物和哺乳动物结成这种关系的案例。另一个例子在2009年被发现,科学家看到三只树鼩在往另一种食肉植物水口袋里拉屎。虽然蝙蝠和食肉植物都捕食昆虫,但是两者在捕食的时候并不会相互合作,蝙蝠并不会吃植物水兜里捕获浸泡的昆虫腐尸。
对这些植物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植物体内33.8%的营养物质是蝙蝠的粪便和尿液。对该植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后,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植物并不会花大力气在诱捕昆虫上。它们只释放出少量的挥发性混合物和少量消化液。可它会在水袋构造上花费巨大的能量。它将水袋长成适合蝙蝠栖息的形状,狭长而又舒适。可以给蝙蝠足够的空间,更方便蝙蝠母亲哺乳幼崽,两只蝙蝠可以在水兜上舒适地叠挂在一起。平均只有2.5%的蝙蝠会在食肉植物上栖息。但是对植物而言,它一生中能吸引一次蝙蝠就很值,它的收获会很丰富。研究者猜测,是蝙蝠偶然间的栖身,促使了植物与蝙蝠两者关系的飞跃式进化。偶然的利用关系,可以进化成经常性的专门化的利用,刺激食肉植物发展出更利于栖息的水兜。曾有科学家认为像植物水兜这种栖息场所很可能是蝙蝠忙碌一宿捕食后的一个白天临时性的歇脚点。但是,这次研究则发现,蝙蝠把这种植物当成了永久性的家。
动植物间的互利关系
暨南大学生物学专家黄伯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蝙蝠和食肉植物之间建立的微妙关系, 自然界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非洲大陆有一种刺槐,能分泌出一种营养体,这种营养体对蚂蚁特别有溢出,刺槐吸引来的蚂蚁,可以反过来帮助刺槐驱赶走其他类型有害的昆虫。“这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称为互利关系。”黄伯炎说。
植物同动物之间的互帮互助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我们经常可见的包括蜜蜂的采蜜,采集的蜜浆运回自己的巢穴当中作为粮食储备,同时也有助于雌蕊花药上花粉粒的传播;啄木鸟对于树木的保护也是更加众所周知。在海洋当中,植物是一些小型鱼类的天然屏障,起到保护、隐匿的作用,而鱼类又可以帮助植物清理环境。
这次发现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过去以往所知的动植物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相对比较严格,即缺少任何一方,都会使另外一种生物受到致命的影响:例如花粉的传播通常依靠风媒、虫媒两种,假如缺少了密封这种花朵之间效率相对较高的顶点传播而全部依靠风媒的传播,对于植物的群体生长发育影响重大,同时,如果花朵大量缺失,那蜜蜂也会损失食物的来源,对于种群来讲,这种打击是致命的。
而蝙蝠同该种食肉动物的关系要求并非十分严格,即使相互脱离也可以彼此安然无恙的生存,究竟是处于更加严格的互利共生关系的前期阶段还是自然界更新的一种互惠关系,还有待生物学家的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