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北京时间9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纳库姆(Nakum)的玛雅废墟发现两个皇室墓葬,其中一座距今2000年,埋葬着一位女性统治者。另一座距今1300年,墓穴内发现翡翠饰品、珠子以及献祭仪式用刀。在纳库姆发现玛雅皇室墓葬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女统治者骸骨

女统治者骸骨(图片来源:Wiesław Koszkul,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女统治者骸骨(图片来源:Wiesław Koszkul,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

  一名女性统治者的骸骨,头部夹在两个盆子之间,显得非常神秘。最近,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纳库姆的玛雅废墟发现两个皇室墓葬,埋葬这位女性统治者的墓葬便是其中之一。这座墓穴位于地下,距今2000年,另一座距今1300年,墓穴内发现翡翠饰品——通常用于保护喉部——等宝物、珠子以及献祭仪式用刀。

  过去几百年时间里,这位女统治者的遗体遭到老鼠的严重破坏,根据在墓穴内发现的一枚戒指的尺寸,另一具遗骸显然也是一位统治者,可能也是女性。在纳库姆发现玛雅皇室墓葬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里曾是人口密集的玛雅中心。

  研究论文合著者维斯拉乌-克斯泽库尔和同事对纳库姆周边地区——被称之为“文化三角地带”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研究。就职于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考古学研究所的克斯泽库尔说:“我们认为这座墓穴与一个至少拥有400年历史的皇室陵墓类似。”在9月出版的《古物》杂志上,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发现的玛雅皇室墓葬。

  2.进入金字塔

进入金字塔(图片来源:Robert Słaboński,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进入金字塔(图片来源:Robert Słaboński,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

  一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考古学家进入纳库姆金字塔,也被称之为“15号结构”。在2006年进行挖掘前,这座古代建筑已经完全被丛林淹没,只有一个覆盖着土和植被的小山暗示着它的存在。这座小山以及附近一个被称之为“14号结构”的土丘位于一个天井的东部。

  克斯泽库尔说:“由于玛雅人认为东方非常重要——2003年我就提出这一假设——如果在纳库姆建造一座皇室陵墓,应该就在这个结构中。”在这个墓穴的第一层,科学家发现地面上的裂缝。穿过裂缝后,他们发现了第二个地穴,年代更为久远。克斯泽库尔说:“我认为我们能够在我们挖掘地点的下方找到更多墓葬。如果挖掘深度非常浅,我们就什么也挖不到。”

  3.盆中的头骨

盆中的头骨(图片来源:Jarosław Źrałka,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盆中的头骨(图片来源:Jarosław Źrałka,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

  这名女性的尸骨是在一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墓葬中发现的,头部被一个容器盖住。照片中,盆中的头骨碎片清晰可见。科学家并不十分清楚遗体为何要与两个盆一同下葬。克斯泽库尔说:“在蒂卡尔,我们并未发现类似现象。”蒂卡尔同样位于危地马拉,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最重要的玛雅城市之一。

  他指出这名皇室成员的性别让研究人员感到吃惊。克斯泽库尔说:“这一发现让我们吃惊不已,我们原以为是男性。”虽然其他附近城市也发现出现女性统治者证据,但与玛雅国王相比,玛雅女王仍然十分罕见。

  4.质朴的墓葬

质朴的墓葬(图片来源:Robert Słaboński,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质朴的墓葬(图片来源:Robert Słaboński,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

  照片于2008年拍摄,考古学家正在挖掘15号结构(金字塔)的顶层。研究人员很清楚埋葬在里面的人身份很高,这不仅因为遗骸周围有大量宝物,同时也因为发现了下葬后持续了200年的拜祭献上的祭品。纳库姆项目负责人加洛斯罗-泽拉尔卡表示:“在15号结构周围,我们发现了盗墓者挖掘的壕沟。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这座墓葬没有遭到盗墓者的掠夺。”照片中的11号圆圈内有棍子,可能用于制作渔网,12号圆圈内则是粘土制作的盘子和蓝色匕首,可能用于献祭仪式。

  5.燧石刀

燧石刀(图片来源:Robert Słaboński,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燧石刀(图片来源:Robert Słaboński,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

  在顶部的皇室墓穴中,研究人员发现了9把燧石刀,年代可追溯到公元600年到700年的古典时期晚期。其中至少有4把被刷上蓝色颜料,与献祭前玛雅人给活人祭品刷上的颜色相同,说明这些刀子用于献祭仪式。

  6.图章戒指

图章戒指(图片来源:Robert Słaboński,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图章戒指(图片来源:Robert Słaboński,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

  3枚图章戒指上刻有脸部图案,放在年代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统治者遗骸上方。这些戒指至少是在她/他下葬后100年放在这里的。公元800至900年,玛雅文化走向崩溃,玛雅人开始遗弃纳库姆以及周围的城市,对于原因,学者们看法不一。克斯泽库尔说:“纳库姆以及这个结构已经遭到破坏。余下的居民将6个珠子、3枚贝壳戒指和不明动物或人的尸骨放在坟墓上。他们可能仍记得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坟墓并且对纳库姆非常重要。”

  7.翡翠饰品

翡翠饰品(图片来源:Robert Słaboński,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翡翠饰品(图片来源:Robert Słaboński,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

  埋葬在顶部墓穴中的统治者胸部曾有一条大项链,现在已经断链,图片中的翡翠胸饰或者护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护喉上的浮雕代表什么意思并没有完全破译。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西蒙-马丁将此人的名字翻译成伊西姆-查恩(或者谷神-蛇)。但护喉上还有“Yaxha”(亚希哈)这个词,这是位于纳库姆南部10.5英里(约合17公里)一座城市的名字。

  克斯泽库尔说:“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胸饰如何来到纳库姆,可能是纳库姆的一名国王从亚希哈带到纳库姆,也可能说明纳库姆曾被亚希哈统治。”浮雕的年代比坟墓早300年,说明这件饰品是传承了300年的传家宝。

  8.3D金字塔

3D金字塔(图片来源:Breitner Gonzáles,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3D金字塔(图片来源:Breitner Gonzáles, Nakum Archaeological Project)

  艺术家制作的一个3D复原图,处在背景的就是15号结构——充当坟墓的金字塔。在前景,14号结构前有一条排水沟。这个结构中可能也存在一个坟墓或者葬礼用寺庙,充当一个临时停尸房。不幸的是,内室已经洗掠一空,具体用途可能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项目负责人泽拉尔卡表示排水沟用于排除14号和15号结构的雨水。渠道从金字塔开始,一直通往14号结构的外墙,直到出现一座梯形“水山”,其结构较为复杂,说明它可能并非一个纯粹的排水沟那么简单。两座建筑之间可能有一个水塔,用于储存水,让国王上演“水奇观”,民众可以在西边的天井欣赏到这一景象。他说:“我们认为这条排水沟可能用于制造奇观,向水神表达敬意。”(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权力能否受到有效制约,关键在于统治权力与国民权利这两者孰为“制度之本位”

文 |王毅

鲁迅说:“凡有一件事,总是永远缠夹不清的,大约莫过于在我们中国了。” (《热风·不懂的音译》)本文要说明的,就是一个看似“永远缠夹不清”的问题,即中国传统制度中,权力的专横是否能够像宪政“法治”(ruleoflaw)体系中那样受到有效限制?或者说中国本土制度文明到底能否产生有效的“权力约束手段”?随之而来就有一个莫大的疑问: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宪政而期望走向法治社会,这是否是必须的选择?

雍正皇帝手书对联中的矛盾

上述问题涉及法律史和制度史的许多症结,长期以来聚讼不已,这些争论的背景在本文这样的通俗短篇中无法展开,但因问题直接决定我们需要选择怎样的制度方向,所以又应该有大家易懂的简明回答。于是本文不妨从一个醒目的例子入手而进入讨论,即图一所示清雍正皇帝以手书对联而申明的政治准则:“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这副对联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短短十四个字概括出一个庞大国家政体的基本理念。而更需要留意的是:其上联申明的原则与下联内容有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上联强调一切国家权力只能集中在最高统治者个人手里;而下联却以疑问句表达否定判断:如此集权岂是为让天下亿万百姓来侍奉最少数权势者!

于是读者要问:在一个高度成熟的庞大文明体系中,为什么其基本制度法理却看似如此抵牾?

中国传统制度之性质的歧见

上述矛盾涉及中国传统制度深层的症结;而本文开头的疑问也与其直接相关。因为如果你只看此楹联的上联,必会断定这个制度的核心准则即是专制,于是近代以来国人对宪政民主的选择应属毫无争议,比如梁启超总结中国历史时曾断言:“专制政体者,实数千年来破家亡国之总根源”(《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而“专制政治之进化,其精巧完满,举天下万国,未有吾中国若者也。”(《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又如严复向国人介绍中西法律制度巨大区别时剖析了中国传统制度诸多特点,其中最显著的是:“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夫如是,虽有法,亦适成专制而已矣!”(严译《法意》案语)

但是如果你只看此楹联的下联(它显然包含了“民本”等传统理念),结论可能就会掉转过来,甚至赞同钱穆等人所反复申说:中国制度传统乃《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而决非皇帝一人说了算,所以不是专制;因此中国应该固守自己的制度理路,而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宪政、法治和民主,这是对自己固有良治模式的“妄肆破坏”。钱穆原话是:“中国政制所由表达之方式与机构,既与近代欧人所演出者不同。故欲争取民权,而保育长养之,亦复自有道。??若复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则又必有其应食之恶果在矣。”(《国史大纲》)

其实钱穆的意见并非偶然,因为即使梁启超那样曾经矢志以民主宪政取代中国专制体制的人物,目睹“一战”对欧洲的大破坏之后也是一反初衷而返身颂扬本土制度传统:“政治上自由、平等两大主义,算是我们中国人二千年来的公共信条。??中国人民治主义的根柢,只有比欧洲人发达的早,并没比他们发达的迟;只有比他们打叠的深,并没比他们打叠的浅。我们本来是最‘德谟克拉西’的国民。”(《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那么为什么如雍正楹联所示,看似非常矛盾的两个方面并存于中国制度的核心?而上述对中国政体性质的歧异定义中,哪个更有道理?

雍正皇帝楹联中的上联内涵

对此疑难的讨论固然可以极尽复杂,但如果看透其本质答案就相当简单:“秦制”创立的“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旦作为制度建构的终极目标奠定下来,就成为两千年未曾改变的基本方向,晚清思想家郑观应宣传变法时说:对“秦制”明里暗里的承袭造成历代中国的无数制度灾难,并由此使其在近代以后被西方超越(“汉魏而还,人主喜秦法之便于一人也,明诋其非,暗袭其利;凌夷而肇中原陆沉之祸”)。更根本的是,“秦制”一旦通过一系列制度路径建构起来,就成为一种具有异常强大生命延续能力的机器,即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一旦建立了独裁制,便不可能从内部把它消除。??这部机器几乎自动地保持它自己。”(《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而这始终作为体制大厦之核心的专权原则,就是雍正楹联上句的基本内涵。尤其越是近代以后世界走上“以权力约束权力”之宪政法治道路之时,中国这边就越要拼命维系“惟以一人治天下”。比如笔者以前札记中提到嘉靖皇帝,就是用“廷臣时有诛戮”等酷虐手段来保证自己“威福自操”(归有光《上高阁老书》);又如康熙皇帝将“天下大权,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的专权原则,作为国家政治第一要义而竭力强调(见《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九)。

再举一例公开表述:北京紫禁城乾清宫西侧弘德殿东室内,也悬挂雍正手书“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而其明间张挂的,是与雍正格言相互印证的乾隆皇帝手书楹联,其横额是:“奉三无私”,上下联是:“二典三谟,法尧舜之道;五风十雨,协天地之心”---什么是“奉三”?原来这是用《礼记》中“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的典故,其中“参”是“叁”的通假字,“与天地参”意思是:君主权力与天地并列为整个宇宙中叁项最崇高本体!

可见至“秦制”两千年后的18世纪,中国统治者仍在强调: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崇奉统治权力为无上之尊。

雍正皇帝楹联中的下联内涵

说明了上联内涵,再看下联。

我们说“秦制”对于中国制度史的第二项重大意义,在于它通过这个王朝极其短命的悲剧而揭示:横绝四海的无限军力和权柄、积山盈海的权力财富、无数的让人心惊目眩的“权力形象工程”、令举世胆寒的专制控制和严刑酷法??,这一切统治者希望“子子孙孙永宝用”的权力手段和权力暴利,都不可能因其一度的无比强悍辉煌就从此坚如磐石,相反越是榨尽一切制度资源而实现统治者的“肆意极欲”,其覆灭之迅速和惨烈就越是惊人,即后来《阿房宫赋》所慨叹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于是那些希望将“惟以一人治天下”之政体传于万代的统治者,只要他们具备起码的明智,就不能不思索避免重蹈覆辙的办法;而且随着秦汉以后“周期率”的不断重演,后来统治者对于这个制度所能提供和所能允许的一切“制度免疫手段”(亦即“权力约束手段”)也就越来越谙熟于心,这就是我以前诸篇“法律史札记”从许多角度提示的制度现象:汉代以后很多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都比较自觉地提倡恤民、崇贤、戒奢、纳谏、为公、君臣合德、以公执律、修德慎狱等一大套准则,他们充分意识到:“权力的长效收益”除了需要永远维稳“惟以一人治天下”之外,也不能不多少顾及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平衡,而权力者一味“肆意极欲”则势必导致包括统治阶级在内一切社会成员的灾难。这套体会的长期历炼就积淀出一套颇显睿智开明的有关“善政良序”之政治哲学体系。

因此,雍正楹联的下联内容并非特意的伪善,相反它同样是中国制度学的重要内容。

“制度本位”铸就了善政与专制之间的博弈结果

雍正楹联之上联与下联的两大原则既然皆有其深刻根源,于是问题是:两者间的博弈究竟按什么轨迹发展?其结果会怎样?造成如此结局的原因又是什么?

其实这结局早已注定,因为维系对权力的垄断(“惟以一人治天下”)乃是整个制度高于一切的终极目的,而限制权力以或多或少顾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则不过是为了维系终极目的之附属手段---中国“民本论”的旗帜性主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虽重视“民”之能量,但其出发点却始终是“舟”(统治权力)的安全而不是“水”之立场:当水能“载舟”时固然应该凭借其力量,但如果“舟”因为本身痼疾而有倾覆之虞时,水也就成了最危险、最可怕的颠覆性因素,于是权力者对其的态度和手段就只能是“王法伺候”,即《左传》中定义的“以刑佐民”(“佐”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所以权力能否受到有效制约,关键在于统治权力与国民权利这两者孰为“制度之本位”!而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传统制度的设计者们早早就已确定不移:

君者,仪也;民者,景(影)也,仪正而景(影)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荀子·君道》)

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而既然统治权力是法权地位极大地高于国民权利的“制度本位”,于是屈抑民权而张扬权力威势(“屈民而伸君”)就是最基本的制度方向;而且越到了其制度晚期,这一抑一扬之间对比之悬殊就越是惊人。

“权力本位”使一切权力约束手段终成橡皮筋儿

“以权力为制度本位”千百年来的日益根深蒂固,使得善政良序在对权力专横和权力暴利的博弈中,与生俱来就屈居弱势、甚至如本文图二所示那种被弃如敝屣的地位。而善政良序任何的一时风光,甚至如雍正楹联那样昭告天下,也都远远不足以抗衡权力的专横本质与权力暴利驱动下无处不在的日益疯狂,其例子我以往的经济史札记和法律史札记中举有许多,比如不论历代国家法典如何反复明令禁止官府仗势陷害无辜和贪黩聚敛,但这类黑幕反而成为各级司法和行政的常态;再比如历代衙门都可以用合法口实肆无忌惮地强拆小民百姓的房子,而极少受到法律的限制,等等。

更为根本的是:与宪政法治体系“以国民权利为国家权力之本位”(最经典的叙述即《美国独立宣言》所说:“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恰成反衬,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创制基础就鲜明体现着“权力本位”对于国民的绝对威压,比如晋代法学家刘颂强调法律在源头上只能是最高统治者手中的禁脔,连朝廷大臣们都不能对其说三道四:“出法赏罚,??唯人主专之,非奉职之臣所得拟议。”(《上疏言断狱宜守律令》)再比如中国历代法典始终把质疑和反对统治权力的行为列为必须血洗的“十恶”大罪,并将有关法条与保障最高统治集团法律特权的法条(“八议”等),一并置于法典中最显著位置。

而与无数这类“刚性设置”正好相反,一切制约权力的手段则因为没有“国民天赋权利”的基础,所以它们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王法”在其逻辑起点就注定:它永远不能约束作为制度金字塔源头的最高权力,即《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桑林镇》中包公终审判词的通俗表白:“王法无斩天子之剑1(参见拙文《为什么“王法”管不住权力》上、下篇,本刊今年第20、第22期)

其二,诸多善政承诺因为没有刚性保障而只能越来越流于“仁政爱民表演”。下面举前后两个例子,以说明因为“制约权力”不过是橡皮筋儿,所以冠冕堂皇的国家法令失尽公信力。

前一个例子:早在明代前期的宣德时期,明代统治阶层的贪欲就迅速膨胀,于是权门横行、勒索地方等恶政层出不穷。英宗皇帝即位伊始,为彰显自己权位的合法性,于是颁布法令禁止各地向中央的巨额进贡行贿、停派到地方督造皇家专用昂贵丝织品的大量太监、禁止权门不法等等。但实际上,所有这些“善政广告”都口惠而实不至,所以众多恶行一切照旧,无奈之下朝廷官员只好以天象示警为借口而哀求英宗“守大信以令天下”(见李东阳:《故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傅刑部常熟致仕赠特进太保谥康敏白公墓志铭》)。

后一个例子是1946年2月1日中共《新华日报》对当局的痛切指陈:

二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天天见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其是否为人民着想,姑置不论。最使人愤慨的是连这样的法,政府并未遵守。政府天天要人民守法,而政府自己却天天违法。这样的作风,和民主二字相距十万八千里!所以民主云云者是真是假,我们卑之无甚高论,第一步先看政府所发的那些空头民主支票究竟兑现了百分之几?如果已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尚不能兑现,还有什么话可说?所以在政治协商会议开会以前,我们先要请把那些诺言来兑现,从这一点起码应做的小事上,望政府示人民以大信。

因为没有以“民权”为基础的宪政法治等等对权力的刚性制约,所以法条、政令、监察、肃贪、谏言、典章、尊贤、亲民、礼教、德治等无数手段都成了橡皮筋儿,而权力者永远不能“示人民以大信”。

秦汉以后那么多统治者都曾对“岂为天下奉一人”信誓旦旦,但实际情况却只能越来越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所说“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视为当然”四字最准确,因为权力的终极目的在于维系统治地位与“权力暴利”,这从“秦制”伊始就被确定为理所当然、不许丝毫质疑,对此不仅历代制度学家们解说得无比详明,而且千百年来生活在“王法”势焰下的蚁民们的心里更是最清楚不过。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更正:笔者《为什么“王法”势焰之下决不允许讲理(下)》一文(本刊今年第25期),在叙述“李约瑟问题”原因时引用了爱因斯坦致J.E.Switzer信中的几句话。因疏忽,将此信作者爱因斯坦误写为李约瑟,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北海琼岛“静憩轩”中悬挂的雍正皇帝手书楹联

北京北海琼岛“悦心殿”是乾隆皇帝办理政务的场所,附近“静憩轩”小院是他的书斋,其正房明间张挂雍正撰写的这副对联,以表明这些内容是乾隆随时体会和遵奉的基本制度准则(详见本文正文)。

能用楹联这类洗练警策且又通俗的形式阐述其基本理念,这是中国传统制度文化高度成熟、具有极广泛涵盖力的表现,所以这类方法在清代官方文化中流行,即梁章钜《楹联丛话·序》所说:“我朝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有御联悬挂。”

(传)唐·阎立本:《拒谏图》(局部)

这幅作品现藏于美国华盛顿佛瑞尔艺术博物馆(FreerGalleryofArt),它可能是明代画家对唐人原作的摹本。画面描绘大臣的谏表只能由嫔妃转呈皇帝;因为皇帝怒不可遏,其侍卫已将进谏者绑在树上准备对他行刑,另外两位大臣吓得跪地叩头哀告,他们面前的诸多侍卫和恶犬则耀武扬威。

在中国传统政体中,谏言制度是“君臣合德”和贤明政治的重要建构方式之一,直到18世纪后期,乾隆皇帝仍强调上古乃至明代以来诸多谏臣的“忠君爱国”和“风节伟著”是值得大力旌扬的永世楷模(见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上谕”)。但实际上从本图等例证可知:谏言更重要意义反倒在于证明着诸如此类橡皮筋式“权力约束手段”,其功能日近完全失效。而如此高调的制度建构其结果竟然无比可怜,这正说明中国传统政体不可能产生能够真正遏制权力专制性的刚性力量。

其实西汉贾谊《过秦论》早已说破这层道理:“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墨西哥博南帕克壁画神庙之下发现的无头男子的墓穴,无头残骸旁边还有一个花盆。
墨西哥博南帕克壁画神庙之下发现的无头男子的墓穴,无头残骸旁边还有一个花盆。(图片提供: Alejandro Tovalín, INAH)
博南帕克神庙第二画厅中壁画所描述的细节
博南帕克神庙第二画厅中壁画所描述的细节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墨西哥考古学家近日在墨西哥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画遗址之下发现一座无头男性玛雅人的坟墓,这位无头男性玛雅人残骸旁边还有一些玉制饰物。新坟墓的发现为博南帕克壁画提供了实物证据。

  坟墓发现于墨西哥恰帕斯州博南帕克的一座玛雅神庙之下。这座神庙的三个厅堂内有鲜艳的玛雅壁画,因而被称为画厅。坟墓就是在其中一个绘有酷刑壁画的画厅之下。科学家推测,这位无头男子有可能是一位被俘虏的勇士,进而被作为祭品埋葬,他也许就是壁画中的受害者之一;他还有可能是该城市统治者的亲属之一。墨西哥国家人类学暨历史研究所人类学家伊米利亚-加拉加-穆里塔表示,“不管他是谁,但这个埋葬的地点告诉我们,埋葬在这里的人绝对很特别。”

  在壁画产生的年代,也就是大约公元790年,博南帕克已经是一个拥有数千人口的城市。如今,博南帕克最重要的遗址就是位于恰帕斯州一大片热带雨林中间的一座已被部分挖掘出的古城。在通往古城的途中,有一座著名的玛雅神庙,也就是这座新发现的坟墓所在地。

  这座神庙共有三个画厅。第一画厅的壁画主要介绍了一位年轻的继承人。第二画厅壁画的内容就是关于对被俘虏的勇士实施酷刑的情形,其中包括被折断的手指、被拔出的指甲以及无头尸体等。这座无头男尸的坟墓就发现于第二画厅之下。第三画厅壁画主要介绍一次重要的放血仪式。

  博南帕克壁画被外部世界发现于1946年。壁画的发现使得一些学者长期以来坚持的观点不攻自破,他们此前一直认为古代玛雅帝国是由一些温和、善良的天文学家或牧师所统治。新坟墓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玛雅帝国统治者的残暴。

  2005年到2007年间,墨西哥境内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地震过后,考古学家开始致力于修复和保护博南帕克遗址。在最近的一次雷达探测中,考古学家发现,在酷刑壁画之下存在一个墓穴。考古学家于1月8日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加拉加认为,在玛雅神庙或金字塔之下埋葬死人,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他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根据这座坟墓能够有什么发现,那里有什么祭品以及埋葬于此的究竟是谁?”

  坟墓中的这具无头男尸困扰着考古学家,男尸的头颅去向成为未解之谜。据加拉加介绍,这座坟墓非常简陋,大小只够容纳一具尸体,而且上面仅仅覆盖了一块平滑的白色石膏板。通过对尸体残骸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他应该是一位35到42岁的男子,而且患有某种关节炎,但他的头颅已经不见了。加拉加认为,这位受害者可能是被斩首的。斩首在古代玛雅战争中是非常常见的做法。

  在墓穴的地面上,还有一些玉制的耳环。它们应该是从尸体的耳朵上脱落下来的。这又为考古学家提供了一条关于头颅去向的线索,这具男尸的头颅可能是被分解到其他地方的。

  不过,加拉加排除了盗墓者将头颅偷走的观点。据加位加介绍,首先,这些玉制耳环,还有项链和手镯等贵重物品仍然留在墓穴中。盗墓者本来极有可能同时将这些物品掠走。此外,这名死者身上还戴有各种贝壳类饰物。这种贝壳类饰物呈橙紫色,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它们都属于高级饰物。

  加拉拉认为,排除盗墓者将头颅偷走的另一个原因是,“证据显示这个墓葬是一个独立事件。博南帕克的统治者密封了这个墓穴,并将整栋建筑建造于墓穴之上。因此,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没有任何人开启过这个墓穴。”

  在墓穴里,男尸身边还有两块陶瓷板、一个雪花石膏花盆和一把石制刀具,其中花盆底部还有一个小孔。研究人员认为,有孔的花盆和石制刀具表明,它们是玛雅人的祭品,尽管并不一定是斩首仪式的祭品。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利用碳定年法对男尸残骸的样本进行分析,以确定他所生活的年代。同时,科学家们还对他的DNA进行检测,以澄清这名男子与博南帕克玛雅人群体的关系。

  墓穴中的物品可以表明,这名男子是一位重要人物。但是,他究竟是谁?他是属于哪一方?加拉加认为,“根据墓穴中发现的随身物品,我们认为他是一名高级勇士,来自一个反对阵营。但是,他被俘虏后,又被当作奉献给神庙的祭品。问题是,这具残骸与位于迪奥帝华肯的羽蛇神神庙附近所发现的尸体并没有紧密联系。”迪奥帝华肯是曾经存在于今日墨西哥境内的古代玛雅都市。羽蛇神神庙附近所发现的尸体被认为是战俘祭品。

  考古学家认为,这名男子也有可能是大约公元8世纪时玛雅古城博南帕克城的统治者查恩-穆安二世的亲戚。博南帕克壁画就形成于查恩-穆安二世统治时期。比如,墓穴中的那些贝壳类饰物就与第一画厅中壁画上的博南帕克贵族相配。

  不过,即使该男子是博南帕克城的内部人士,也无法排除他是被作为奉献给神的祭品的说法。加拉加认为,他也有可能是死于一场战争中或死于自然原因。研究人员将继续研究该男子的死因。加拉加表示,“不管哪种假设是正确的,这座坟墓的发现为壁画上的场景提供了实物证据。”(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耶拉孔波利斯古城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那里埋葬的动物数量超过尼罗河流域任何一个早期城市中心。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便对埋葬于此的动物作用疑惑不解。

  今年夏天,耶拉孔波利斯古城遗址管理处负责人雷内·弗里德曼(Renee Friedman)发现了这些动物属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一个私人动物园的证据,这也是考古学家首次发现这种后来传遍整个埃及的做法的证据。弗里德曼 说:“所有这些大型动物都是权力的象征。”

狒狒的残骸
狒狒的残骸(图片提供:Renée Friedman)

  在埃及古城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的一座墓地边缘,考古学家挖掘出3500年前埋葬于此的一只狒狒的残骸,狒狒的旁边还埋着9只狗和6只猫。考古学家认为,古埃及人将动物埋在此地,赋予它们保护墓地的重任。

一头3500年前埋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的母牛及牛犊的骨骼
一头3500年前埋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的母牛及牛犊的骨骼(图片提供:Renée Friedman)

  2009年3月,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考古学家维勒姆·范尼尔(Willem Van Neer)发现了一头3500年前埋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的母牛及牛犊的骨骼。它们埋在早期城市统治者的墓地附近。母牛和牛犊与葬在此地的其它大多数动物一样,可能是在统治者死后被宰杀的,以炫耀他的财富,同时载着他赴天国之路。考古学家弗里德曼说:“通过捕捉和饲养动物,统治者也拥有了它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坟墓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坟墓埋葬着当地统治者过去的亲随和家庭成员(图片提供:Renée Friedman)

  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的墓地周围,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坟墓,埋葬着他过去的亲随和家庭成员。据考古学家弗里德曼介绍,耶拉孔波利斯古城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有人居住,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中心和贸易枢纽,繁荣期长达一千年。这座城市从国外进口黄金,还推动了啤酒产业的兴旺发展。弗里德曼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支持下对耶拉孔波利斯古城遗址进行了挖掘。

有3500年历史的公象
有3500年历史的公象

  这头具有3500年历史的公象可能是从苏丹或努比亚(一个包括现在埃及南部和苏丹北部部分地区的古国)捕捉的,被宰杀时可能有10岁大,表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对动物祭品情有独钟。考古学家弗里德曼说:“拥有对大型野生动物的支配力象征了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对全世界的统治力。”

公象腹中的食物残渣
公象腹中的食物残渣(图片提供:Renée Friedman)

  通过检查公象腹中的食物残渣,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植物学家埃琳娜·玛丽诺娃(Elena Marinova)可以确定这头大象最后一餐吃的是什么:麦麸、洋槐嫩枝和河岸边的植物。考古学家弗里德曼说,由于这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地方——田地、沙漠和沼泽地,“毫无疑问,这头大象是被圈养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头小河马和一只野猫的残骸。野猫的骨骼看上去有严重折断的痕迹,后来被治愈,显然,如果不是有人精心照料,如此重的伤恐怕难以自愈。

一块泥岩雕刻板
一块泥岩雕刻板(图片提供:Renée Friedman)

  这是一块高17英寸(约合42.5厘米)的泥岩雕刻板(mudstone palette),是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发现的,年代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应该被当作了诸神的贡品,上面刻有瞪羚、野狗等动物图案。与后来的大多数埃及艺术品不同,上面不存在对人的任何描述。后来的埃及艺术家将动物描绘成宠物、祭祀品和食物。但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动物则是权力的象征,让人充满敬畏,预示着饲养它们的统治者也具有令人敬畏的权力。(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法新社萨那2月14日电 据目击者说,数千名也门学生和律师今天上街示威,要求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下台。

  大约3000名抗议者试图从萨那大学游行到市中心的解放广场,但受到设置铁丝网的安全部队的阻拦。自上周以来,萨利赫的支持者一直在解放广场宿营。

  据目击者说,昨天,防暴警察动用警棍驱散了萨那大约2000人组成的抗议队伍,并逮捕了10人,一名妇女受伤。

  美联社阿尔及尔2月13日电 阿尔及利亚主张改革的抗议活动组织者今天呼吁在19日再举行一次群众集会。在周末的抗议活动中,有数千名阿尔及利亚人走上了首都街头。

  涵盖人权活动分子、工会会员和律师等群体的大型团体“阿尔及利亚民主变革协调组织”呼吁19日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示威活动。

  12日,在埃及统治者被国内暴动推翻后的第二天,在首都阿尔及尔出现了集会活动。组织者称,约有1万人参与了此次集会,虽然警方称出席集会的只有1500人。许多抗议者手持“布特弗利卡下台”的标语。

  美联社迪拜2月13日电 巴林安全部队今天设置了检查站,并至少在一座村庄与游行者发生冲突。

  广泛的镇压活动似乎针对的是占巴林人口多数的什叶派,并反映出逊尼派统治者与日俱增的担忧。为缓和抗议热情,逊尼派统治者已发放了少量现金并承诺加大媒体改革力度。

  长期以来,巴林的什叶派———占人口的近70%———一直对逊尼派统治者的歧视不满。逊尼派统治者去年对异见分子的镇压活动引发了骚乱和冲突。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墨西哥博南帕克壁画神庙之下发现的无头男子的墓穴,无头残骸旁边还有一个花盆。
墨西哥博南帕克壁画神庙之下发现的无头男子的墓穴,无头残骸旁边还有一个花盆。(图片提供: Alejandro Tovalín, INAH)
博南帕克神庙第二画厅中壁画所描述的细节
博南帕克神庙第二画厅中壁画所描述的细节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墨西哥考古学家近日在墨西哥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画遗址之下发现一座无头男性玛雅人的坟墓,这位无头男性玛雅人残骸旁边还有一些玉制饰物。新坟墓的发现为博南帕克壁画提供了实物证据。

  坟墓发现于墨西哥恰帕斯州博南帕克的一座玛雅神庙之下。这座神庙的三个厅堂内有鲜艳的玛雅壁画,因而被称为画厅。坟墓就是在其中一个绘有酷刑壁画的画厅之下。科学家推测,这位无头男子有可能是一位被俘虏的勇士,进而被作为祭品埋葬,他也许就是壁画中的受害者之一;他还有可能是该城市统治者的亲属之一。墨西哥国家人类学暨历史研究所人类学家伊米利亚-加拉加-穆里塔表示,“不管他是谁,但这个埋葬的地点告诉我们,埋葬在这里的人绝对很特别。”

  在壁画产生的年代,也就是大约公元790年,博南帕克已经是一个拥有数千人口的城市。如今,博南帕克最重要的遗址就是位于恰帕斯州一大片热带雨林中间的一座已被部分挖掘出的古城。在通往古城的途中,有一座著名的玛雅神庙,也就是这座新发现的坟墓所在地。

  这座神庙共有三个画厅。第一画厅的壁画主要介绍了一位年轻的继承人。第二画厅壁画的内容就是关于对被俘虏的勇士实施酷刑的情形,其中包括被折断的手指、被拔出的指甲以及无头尸体等。这座无头男尸的坟墓就发现于第二画厅之下。第三画厅壁画主要介绍一次重要的放血仪式。

  博南帕克壁画被外部世界发现于1946年。壁画的发现使得一些学者长期以来坚持的观点不攻自破,他们此前一直认为古代玛雅帝国是由一些温和、善良的天文学家或牧师所统治。新坟墓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玛雅帝国统治者的残暴。

  2005年到2007年间,墨西哥境内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地震过后,考古学家开始致力于修复和保护博南帕克遗址。在最近的一次雷达探测中,考古学家发现,在酷刑壁画之下存在一个墓穴。考古学家于1月8日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加拉加认为,在玛雅神庙或金字塔之下埋葬死人,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他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根据这座坟墓能够有什么发现,那里有什么祭品以及埋葬于此的究竟是谁?”

  坟墓中的这具无头男尸困扰着考古学家,男尸的头颅去向成为未解之谜。据加拉加介绍,这座坟墓非常简陋,大小只够容纳一具尸体,而且上面仅仅覆盖了一块平滑的白色石膏板。通过对尸体残骸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他应该是一位35到42岁的男子,而且患有某种关节炎,但他的头颅已经不见了。加拉加认为,这位受害者可能是被斩首的。斩首在古代玛雅战争中是非常常见的做法。

  在墓穴的地面上,还有一些玉制的耳环。它们应该是从尸体的耳朵上脱落下来的。这又为考古学家提供了一条关于头颅去向的线索,这具男尸的头颅可能是被分解到其他地方的。

  不过,加拉加排除了盗墓者将头颅偷走的观点。据加位加介绍,首先,这些玉制耳环,还有项链和手镯等贵重物品仍然留在墓穴中。盗墓者本来极有可能同时将这些物品掠走。此外,这名死者身上还戴有各种贝壳类饰物。这种贝壳类饰物呈橙紫色,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它们都属于高级饰物。

  加拉拉认为,排除盗墓者将头颅偷走的另一个原因是,“证据显示这个墓葬是一个独立事件。博南帕克的统治者密封了这个墓穴,并将整栋建筑建造于墓穴之上。因此,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没有任何人开启过这个墓穴。”

  在墓穴里,男尸身边还有两块陶瓷板、一个雪花石膏花盆和一把石制刀具,其中花盆底部还有一个小孔。研究人员认为,有孔的花盆和石制刀具表明,它们是玛雅人的祭品,尽管并不一定是斩首仪式的祭品。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利用碳定年法对男尸残骸的样本进行分析,以确定他所生活的年代。同时,科学家们还对他的DNA进行检测,以澄清这名男子与博南帕克玛雅人群体的关系。

  墓穴中的物品可以表明,这名男子是一位重要人物。但是,他究竟是谁?他是属于哪一方?加拉加认为,“根据墓穴中发现的随身物品,我们认为他是一名高级勇士,来自一个反对阵营。但是,他被俘虏后,又被当作奉献给神庙的祭品。问题是,这具残骸与位于迪奥帝华肯的羽蛇神神庙附近所发现的尸体并没有紧密联系。”迪奥帝华肯是曾经存在于今日墨西哥境内的古代玛雅都市。羽蛇神神庙附近所发现的尸体被认为是战俘祭品。

  考古学家认为,这名男子也有可能是大约公元8世纪时玛雅古城博南帕克城的统治者查恩-穆安二世的亲戚。博南帕克壁画就形成于查恩-穆安二世统治时期。比如,墓穴中的那些贝壳类饰物就与第一画厅中壁画上的博南帕克贵族相配。

  不过,即使该男子是博南帕克城的内部人士,也无法排除他是被作为奉献给神的祭品的说法。加拉加认为,他也有可能是死于一场战争中或死于自然原因。研究人员将继续研究该男子的死因。加拉加表示,“不管哪种假设是正确的,这座坟墓的发现为壁画上的场景提供了实物证据。”(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耶拉孔波利斯古城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那里埋葬的动物数量超过尼罗河流域任何一个早期城市中心。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便对埋葬于此的动物作用疑惑不解。

  今年夏天,耶拉孔波利斯古城遗址管理处负责人雷内·弗里德曼(Renee Friedman)发现了这些动物属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一个私人动物园的证据,这也是考古学家首次发现这种后来传遍整个埃及的做法的证据。弗里德曼 说:“所有这些大型动物都是权力的象征。”

狒狒的残骸
狒狒的残骸(图片提供:Renée Friedman)

  在埃及古城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的一座墓地边缘,考古学家挖掘出3500年前埋葬于此的一只狒狒的残骸,狒狒的旁边还埋着9只狗和6只猫。考古学家认为,古埃及人将动物埋在此地,赋予它们保护墓地的重任。

一头3500年前埋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的母牛及牛犊的骨骼
一头3500年前埋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的母牛及牛犊的骨骼(图片提供:Renée Friedman)

  2009年3月,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考古学家维勒姆·范尼尔(Willem Van Neer)发现了一头3500年前埋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的母牛及牛犊的骨骼。它们埋在早期城市统治者的墓地附近。母牛和牛犊与葬在此地的其它大多数动物一样,可能是在统治者死后被宰杀的,以炫耀他的财富,同时载着他赴天国之路。考古学家弗里德曼说:“通过捕捉和饲养动物,统治者也拥有了它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坟墓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坟墓埋葬着当地统治者过去的亲随和家庭成员(图片提供:Renée Friedman)

  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的墓地周围,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坟墓,埋葬着他过去的亲随和家庭成员。据考古学家弗里德曼介绍,耶拉孔波利斯古城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有人居住,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中心和贸易枢纽,繁荣期长达一千年。这座城市从国外进口黄金,还推动了啤酒产业的兴旺发展。弗里德曼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支持下对耶拉孔波利斯古城遗址进行了挖掘。

有3500年历史的公象
有3500年历史的公象

  这头具有3500年历史的公象可能是从苏丹或努比亚(一个包括现在埃及南部和苏丹北部部分地区的古国)捕捉的,被宰杀时可能有10岁大,表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对动物祭品情有独钟。考古学家弗里德曼说:“拥有对大型野生动物的支配力象征了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对全世界的统治力。”

公象腹中的食物残渣
公象腹中的食物残渣(图片提供:Renée Friedman)

  通过检查公象腹中的食物残渣,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植物学家埃琳娜·玛丽诺娃(Elena Marinova)可以确定这头大象最后一餐吃的是什么:麦麸、洋槐嫩枝和河岸边的植物。考古学家弗里德曼说,由于这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地方——田地、沙漠和沼泽地,“毫无疑问,这头大象是被圈养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头小河马和一只野猫的残骸。野猫的骨骼看上去有严重折断的痕迹,后来被治愈,显然,如果不是有人精心照料,如此重的伤恐怕难以自愈。

一块泥岩雕刻板
一块泥岩雕刻板(图片提供:Renée Friedman)

  这是一块高17英寸(约合42.5厘米)的泥岩雕刻板(mudstone palette),是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发现的,年代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应该被当作了诸神的贡品,上面刻有瞪羚、野狗等动物图案。与后来的大多数埃及艺术品不同,上面不存在对人的任何描述。后来的埃及艺术家将动物描绘成宠物、祭祀品和食物。但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动物则是权力的象征,让人充满敬畏,预示着饲养它们的统治者也具有令人敬畏的权力。(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一, 24 1月 2011 23:58

突國茉莉花革命 蔓延鄰國

突尼斯民眾早前掀起茉莉花革命,推翻獨裁統治後,革命之風蔓延也門、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而在突尼斯國內,示威浪潮仍然持續,當地警員、消防員、國民警隊成員亦加入要求總理加努希下台的行列中。

        突尼斯總統阿里遭民眾推翻後,也門、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陸續出現反政府示威。也門數千名學生、活躍份子、反對派在大學集會,要求執政三十二年的總統薩利赫下台,警方施放催淚氣驅散示威者,並拘捕約三十人。阿爾巴尼亞上周五,亦發生超過十年來最嚴重騷亂,反政府示威演變成衝突,三人中槍死亡;而突尼斯鄰國阿爾及利亞同樣爆發示威,近五十人受傷。

        突尼斯國內示威浪潮仍然持續,逾二千名警員、消防員、國民警隊成員加入示威行列,要求總理、臨時內閣成員下台。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