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新闻网3月19日报道,当地时间19日下午15时30分,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在防卫省举行记者会,宣布根据自卫队直升机当日清晨5时45分的侦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号至4号核反应堆的表面温度,已经降到100度以下。
北泽大臣所指的温度是指核反应堆的建筑物的表面温度。但是,核反应堆和冷却水池的温度是否也已经降到100度以下,目前不得而知。
3天前,3号反应堆发生燃料棒炉心溶解的问题。专家说,这意味着室内的温度已经高达2000度以上。一般认为,温度达到4000度的话,将会发生核爆炸。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
新华网东京3月19日电 据日本时事通讯社19日报道,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5号机组当天上午冷却功能恢复,5、6号机组乏燃料池水开始循环。
国际原子能机构于东京时间18日23时在维也纳通报说,5、6号机组应急用柴油发电机已恢复工作。
冷却功能恢复对乏燃料池具有重要意义。乏燃料池储存从反应堆中卸出的使用过的核燃料,一般通过水循环冷却这些乏燃料,屏蔽辐射。正常情况下,乏燃料池温度应保持在25摄氏度以下,但由于电力供应中断,5、6号机组乏燃料池温度在震后逐渐升至60摄氏度左右。
很多人都听说过“安慰剂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病人接受了一种“无效”的治疗(安慰剂),不过,他以为或者相信这个治疗是有效的,并因此得到了症状缓解。不过,你是否听说过“反安慰剂效应”呢?如果一个病人不相信自己接受的治疗是有效的,他的病情可能会恶化。这种现象真的存在吗?最近,英国牛津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领头的研究表明,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病人如果预期自己的疼痛会加剧,那么强力止痛药也会失去作用。
“转化医学”好选题
牛津大学的这项研究旨在研究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作用。安慰剂对服药者的生理并无作用,但它们会对服药者心理产生作用,从而使服药者的病情好转,或者感到病情好转。安慰剂的作用已经被科学界承认,它往往并非心理作用,而真的能让病情好转。它有一个反义词,叫“nocebo”,指的是其实对人的生理没有作用,但因为服药者相信其有害,从而使服药者产生生理不适感的物质,可译为“反安慰剂”。
研究小组找到了22个健康的受试者,给他们注射类强力止痛剂“类吗啡”药物,并且有意操纵他们对自己痛苦的预期,结果发现,药物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转化医学科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对这个杂志的名字有必要多说几句。所谓 “转化医学”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个术语,它指把医学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相联系的方法。基于生物学的医学基础科学日新月异,但这些成果到底和实际治疗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患者的福祉呢?这正是“转化医学”这门边缘科学研究的对象,它涉及生物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安慰剂”这个话题正是它研究的绝好对象。
大脑受骗,止痛无效
这项实验有三个最重要的元素:痛、药、扫描。
实验过程如下:
首先,这些受试者的腿部被加热,直到会产生烫伤的感觉。在做实验之前,研究者让受试者为自己的痛苦程度打分,从1分到100分,并记下相应分数的温度。
其次,受试者的静脉中可以被注入类吗啡强力止痛剂。
最后,在加热和注射的同时,研究者还对受试者进行大脑扫描。
在第一轮实验中,在未告知研究者的情况下给他们注入止痛剂。研究者发现,原本会给他们造成66分痛感的温度,现在只让他们感到55分的痛感——药物确实是有效的。
在第二轮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受试者他们将被注入止痛剂,结果原本会给他们造成66分痛感的温度,现在只让他们感到39分的痛感——药物的作用超出了单纯的生理作用,虽然不是安慰剂,但仍然显出了“安慰剂效应”。
最后,受试者被告知止痛剂已经停止注入,并且被告知腿上的温度要增加,他们会感到更大的痛苦。同时,止痛剂仍然在注入,并且温度并无增加,受试者被欺骗了。这时受试者的痛感达到了64分。这个数值跟没有给他们注射止痛剂的情况几乎一样。
那么,受试者嘴里说的分数和他们真正感到的疼痛是否相关呢?研究者们利用大脑扫描技术发现,他们大脑专门负责痛感区域的血流强度变化,确实和受试者说出的分出的变化程度相同,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确实“感到”了他们所说的疼痛。
负面情绪影响很重要
这项研究表明,如果受试者认为“没有止痛剂”,并且“痛会加剧”的时候,即使有注入了止痛剂,并且带来痛感的刺激并非加强,仍然会让受试者感到强烈的痛感。
研究的领头人、牛津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的教授特拉西(Irene Tracey)表示,这项结果描述的是一小群健康人的短期效应,并且研究者故意操纵了他们对药物的预期,和临床的情况并不相同。但他仍然认为,对真正的病人来说,类似的效应也会存在。如果病人认为他们服用的药物没有效果,那么这些药物的效果就真的会下降很多,临床医生应当想出办法来处理这样的情况。医生不但要考虑针对病人的症状需要用哪种药物,还要考虑病人对一项治疗效果的预期如何。
“医生不应当低估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负面预期的显著影响。”特拉西说。举例来说,有慢性疼痛的人经常会看过很多次病,吃过很多药,这些尝试往往缺乏效果。他们再次去看病的时候,往往带有负面的预期,觉得任何东西在他们身上都没用。后来的医生往往发现,再管用的药在他们身上都失效了。
特拉西还提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如何克服药物实验中的“反安慰剂”效应呢?以往的药物测试都是把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新药,一组服用安慰剂,如果新药的效果超过安慰剂的效果,那么就说明新药有效。但是,如果病人认为自己吃的是安慰剂,有用的药可能也没用了。如何真正“客观”地评价药物的效果?这可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NGC 2359中的宇宙泡泡
NGC 2359又被称作“托尔头盔”,是位于大犬座的发射星云,离地球大约有15000光年的距离。据估计,这个星云的直径约有30光年。与之相较,整个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0000光年。
在这一宇宙结构中,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许多宇宙泡泡和宇宙弧线,但是对于它们的存在,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在这项新的科学研究中,天文学家最终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专家表示,主要的原因在于一颗巨大的沃尔夫-拉叶星,它处于泡泡的中心,这一点在图像中可以得到证实。这类恒星含有许多宇宙流星,这些流星不仅 非常巨大而且亮度极高。沃尔夫-拉叶星(通常也被称WR恒星)是相对较老并用质量很大的天体。它们的质量约是太阳质量了20倍,或者更大,它们的主要特性 是其质量以非常高的速率流失。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机制是高速太阳风以每秒2000公里的速度将物质吹离恒星。沃尔夫-拉叶星的平均表面温度非常高,在25000到 50000K(K表示绝对温标)。据每日星系媒体报道,相较而言,太阳的表面温度大约仅有5800K,但是日冕的温度更高,可达到数百万摄氏度。
这项新的科学研究显示,在NGC 2359星云及其它类似的星云中,由于太阳风从沃尔夫-拉叶星中吹出大量的宇宙物质,导致这些宇宙泡泡的产生。然而,该项研究数据同时显示NGC 2359内部运行的其它机制并不在其它类似的位置出现。根据研究,这些观测上的差异可以说明一个推断,那就是位于星云中的沃尔夫-拉叶星可能以超音速的速 度移动。
这仅是一个推测,研究人员计划利用更高级的太空望远镜获取效果更好的全景观测,或许可以证实这颗恒星是否在移动,或者是保持不动。
已经注意饮食和锻炼,为什么瘦不下来?意大利研究人员说,屋子里太暖和以及夜间缺乏睡眠可能是导致人们发胖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的论文由最新一期《国际肥胖症杂志》发表。
低温下更易燃烧卡路里
都灵大学西蒙娜·博及其研究小组6年间随访上千名中年人,发现与那些居室温度在秋天和冬天不超过20摄氏度的人相比,生活在更暖和房间里的人发胖几率翻番。
为何室内温度能够影响身材?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营养与肥胖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艾利森说,人体为保持体温稳定,会燃烧更多卡路里。因此,住在稍冷房间里的人,身体消耗的能量更多,不容易积累脂肪。
常下馆子肥胖几率增大
都灵大学研究小组发现,睡眠同样与发胖几率相关。他们的研究显示,每睡一小时,发胖几率下降30%。即使排除平时活动强度和看电视时间等因素,所获结果仍然相同。艾利森说,睡眠习惯属于生活方式的一种,人们可以调整睡眠,实现控制体重的目的。
先前多项研究证实,超重与长期缺乏睡眠相关,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超重几率更大。一种解释是,缺乏睡眠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导致肥胖。另一种解释是,缺少睡眠的人为保持充沛精力,会多吃多喝。
西蒙娜在论文中写道:“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的因素中,有一些人们相对研究较少,譬如缺乏睡眠、室温过高、久看电视、常外出吃饭、使用空调以及服用抗抑郁及精神病治疗药物。”西蒙娜说,每周下馆子次数越多,肥胖几率越大。另外,饮食中摄入纤维少的人容易血糖过高。(荆晶)
通常认为塑料导电性极差,因此被用来制作导线的绝缘外套。但最近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将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覆盖至一层塑料层之上,并借助离子束将其混入高分子聚合体表面,将可以生成一种价格低、强度高、韧性好且可导电的塑料膜。
取得这一成果的小组由两位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专家领导,分别是保罗·麦里迪斯(Paul Meredith)教授和助理教授本·鲍威尔(Ben Powell),以及一位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专家亚当·米考林(Adam Micolich)教授。他们的这一成果已经发表于《ChemPhysChem》杂志。该项研究所依据的实验由前昆士兰大学博士生安德鲁·斯蒂芬森 (Andrew Stephenson)进行。
离子束技术在微电子工业领域被广泛运用来测试半导体,如硅片的导电性能。但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塑料膜材料的尝试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的, 一直进展不大,直到现在才取得突破。麦里迪斯教授介绍说:“这个小组所作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借助离子束技术改变塑料膜材料的性质,使其具备类似金属的功 能,能够向导线本身那样导电,甚至可以变成超导体,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变为零。”
为了显示这种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小组采用这种材料,参照工业标准制作了电阻温度计。在和同类型的铂电阻温度计进行对比测试时,新材料制作的产品显示了类似,甚至更优越的性能。
“这种材料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几乎保留了高分子聚合物的全部优势——机械柔韧性、高强度,低成本,但与此同时它却又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这通常可不是塑料应该具有的特性。”米考林教授说。“这种材料开创了一个塑料导体的新天地。”
而安德鲁·斯蒂芬森则认为这项技术最令人兴奋之处在于这种薄膜的导电性可以进行精确的调整或设定,这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他说:“事实 上,我们可以将这种材料的导电性更改10个数量级,简单的说,这就像是我们在制作这种材料时,手里拥有100亿种选择。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制造出完全不导 电的塑料,或者导电性和金属一样好的塑料,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全部可能性。”
这种新材料可以利用现在的微电子工业常用的设备轻易地制造出来,并其相比传统的高分子半导体材料,这种新材料对暴露在氧气中的抗氧化能力也要高得多。
研究人员表示,综合以上这些优势,这种借助离子束处理高分子聚合物得到的薄膜材料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是现代和未来技术的完美融合。(晨风)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最新的研究显示,从北大西洋流向北极圈海域的一道洋流,其水温达到两千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据调查,这道洋流在近几年的夏天,流经格陵兰岛和挪威群岛之间的墨西哥湾流在北端的平均水温为6摄氏度,明显高于古罗马及中世纪时代所记录的最高温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担心由于全球变暖及这种海水温度上升导致的融冰现象,会危及到十分依赖冰生存的北极熊。根据研究人员的结论,这样的变化也会导致全球范围的海平面上升和环境急剧变化。
融冰现象危及北极熊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Boulder)的科学家们提出了最新研究的结果,研究人员对海底沉淀物中的微生物进行重建分析,发现这道洋流在夏天的平均温度在1890~2007年间约为5.2摄氏度,而在2000年前仅为3.4摄氏度,而目前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6摄氏度。
根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数据显示,与1979年至2000年间的海冰平均范围相比,北极区海冰的范围在2009年时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虽然在2010年3月时的冬季北极海冰最大范围要比前几年大一些,但这种短期的扩大并不能意味着缩小趋势有所改变。
科罗拉多大学的托马斯-马奇托(Thomas Marchitto)表示,海冰的形成有助于反射阳光,还会使冷空气像毯子一样盖住海洋以控制温度。而温暖的洋流可能导致海冰无法正常形成,给北极和全球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根据最近的一项报道,一只北极熊由于北极海冰范围的减少为寻找食物竟连续游泳超过9天,距离达到426英里(约687公里),而它的幼仔由于还无法承受这样的“长征”,不幸丧命。研究人员表示,由于海冰融化使北极熊们找到觅食和休息的地方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困难。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研究显示,北大西洋有一道流入北极海中的洋流,水温至少是2000年来的新高,显示全球暖化可能让北极在夏天成为“无冰地带”。
报道称,将在29日的《自然》杂志期刊上刊登的文章中,科学家表示,近几年来的夏天,流经格陵兰和挪威群岛斯瓦巴岛之间的墨西哥湾流北端平均水温为6摄氏度,高于古罗马或中世纪时期有纪录的自然最高气温。
北极地区气温研究小组的领导人、德国美因兹科学暨人文学院的斯皮尔哈根(RobertSpielhagen)表示:“这个温度比过去2000年都高。”
根据弗拉姆海峡沉淀物里的微生物重建分析,这道洋流夏天的平均温度在1890年至2007年间,为5.2摄氏度,在之前的1900年间,为3.4摄氏度。这项发现再次表明,现代人类的活动正推动气候暖化加速。
系外行星WASP-33b上的“一年”仅为29小时
天文学家近期发现了迄今已知最热的行星,其温度高达摄氏3200度,这一数值甚至超过一些恒星。
一个名为“超广角行星搜寻”(SuperWASP)的研究小组最早在2006年宣布了他们探测到这颗行星存在踪迹的消息。该小组对恒星的轻微光变进行精确观测,寻找由于行星经过而造成的掩星现象,并由此发现了这颗约为1.4倍木星大小的行星。
2010年进行的后续观测证实了这一发现,在中央恒星的光谱中检测到某种扭曲,这种变化只能用围绕它公转的行星引力来解释。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的行星质量数值约为4.5倍木星质量。
这颗行星目前已经被编号为WASP-33b。它距离其中央恒星的距离仅为水星距离太阳距离的7%不到,其公转周期也仅有短短29.5小时。
这样的轨道距离并非最近,但是行星WASP-33b的中央母恒星却是已知拥有行星系统的最热的恒星之一。其表面温度高达7160摄氏度,远高于太阳的5600度。
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上的威廉•赫歇尔望远镜对其进行了红外观测,结果发现其表面温度高达3200度。这是它的超近轨道和高温的母恒星共同作用的结果。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基尔大学的艾利克斯•史密斯(Alexis Smith)领导了这项研究。
WASP-33b这种难以置信的温度事实上已经超过了一些红矮星。它的温度值也打破了之前由WASP-12b保持的行星最高温记录,后者的温度约为2300度,它比后者高出近900度。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专家德雷克•戴明(Drake Deming)表示:“WASP-33b或许将帮助天文学家获得有关高温行星的新见解,人们对它们的性质一直了解不多。”不过他本人并非史密斯小组的成员。
打个比方说,根据测量数据,一些这样的近距离高温行星的外层大气温度似乎比深层大气要低,这让天文学家们困惑不已。因为必须考虑到它们的高温正是由于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剧烈辐射照射所致。
戴明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某种碳化合物改变了行星大气对辐射的反应方式。这种化学物质可能可以由于恒星的强烈紫外辐射造成,而考虑到这颗恒星的高温,这种辐射在WASP-33b表面将是非常强烈的。
“这当然是一颗你会想去一探究竟的行星,”他说,“能去研究一下离开一颗高温恒星那么近的行星,确实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晨风)
图里河林业局煤炭站,一名运煤人头发上全都是白霜
担心鼻子被冻坏,我花了10块钱买了这个帽子
一匹马突然倒在地上打滚,它是为了除掉身上的白霜
贮木场的工人在寒风中搬运木头
内蒙古呼伦贝尔现零下46.6℃极寒天气。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街头冰雾弥漫,行人呼出的气瞬间凝成了霜花。1月16日,呼伦贝尔市局部地区夜间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6.6摄氏度,这已是从1月8日起当地气温连续第9天低于零下40摄氏度,为入冬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低温极寒天气。
这个局部地区,其中就有图里河镇。零下46.6摄氏度,图里河镇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一冷成名”。
本报1月17日A8版《北方的冷是真的冷零下46.6℃是什么感觉》的报道中提到一篇网上关于图里河寒冷的文字:树木、枯草上满是霜挂,这样的风景已经无人去欣赏。匆匆行走的人都像圣诞老人一样脸上都挂满了白霜。平日里柔软的鞋底也变得僵硬,走在雪地上总有会随时摔倒在地的感觉。
寒冷的气温让你无法在室外停留很长时间,若你的双手裸露在外,只需短短的两三分钟就会让你感到钻心的痛。室外的金属你可不要轻易地去用裸手接触,那种寒凉会让你受伤,若你的手上潮湿还会瞬间被粘在金属上。
你若是男儿,在这种寒冷的天气下,还会体验到你的“小宝贝”也怕冷得藏到了肚子里……1月18日,也就是这篇报道见报的第二天,我就踏上了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图里河镇的旅程,亲身去体验零下46.6℃究竟是什么感觉。
我是一个喜欢冬天的人,自认为很能抗寒。但零下46.6℃,出发前,还是让我胆怯了一阵。
出发前一天,我就打电话给在内蒙古海拉尔市居住生活的朋友,问她我需要准备些什么。根据她的嘱咐,我去超市买了保暖内衣、冲锋裤、登山鞋、厚帽子、厚手套和很多双袜子,再加上同事提供的防寒服,这就是我的“装备”了。
我穿上五件衣服四条裤子四双袜子
图里河镇位于内蒙古东北部(距漠河约390公里),属亚寒带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年平均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50.2℃,是全国最冷地区之一,每年只有90天左右的无霜期。
那里的气温有时比中国最北的漠河县还要冷,这和两地的海拔高度、地理环境有关。
我从杭州到图里河镇走了差不多两天的时间:第一天早上从杭州飞往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下午又飞往呼伦贝尔的海拉尔,第二天早上从海拉尔到图里河,需要坐6个小时的火车。
飞机在呼和浩特落地前,乘务员说地面温度零下15℃。我穿着保暖内衣、外套和防寒服,在机场室外体验了一下,不是很冷,感觉良好。
飞机在海拉尔落地前,乘务员说地面温度零下28℃,我又添了一件毛衣。一出舱门,风吹在脸上,就感觉到冷,一定要戴上手套和帽子了。一眼望出去,整个城市就是白色的,走在路上,就听到咔嚓咔嚓踩冰的声音。
第二天下午终于到了图里河。那时太阳开始落山,温度下降很快,我将背包里所有衣物全穿在身上:五件衣服、四条裤子、四双袜子、两顶帽子和一双防寒手套。
手套是杭州买的,200多元钱,著名户外产品,营业员说可以抵御零下20℃的气温。只是手套非常笨重,使用不方便,我在当地又买了一双便捷的手套,4元钱,也非常暖和。
带去的5支温度计全冻裂了
在这个只有一万多人的小镇上,年轻人很少,他们大多数人到附近的牙克石、海拉尔等城市工作,或者到山东、河北等地打工赚钱。
一到晚上,路上就看不到人了,寂静得可怕。晚上10点后到清晨7点间,是温度最低的时候,路上会弥漫起霜雾,当地人称之为冒白烟,“冒白烟最大的时候,路上,我和你面对面在街道两旁站着,谁也看不见谁”。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当地人拿出了当时用手机录的画面,从画面上看,能见度确实不到两三米。
路上的人们基本都只露出一双眼睛,如果逆风行走,他们的哈气会立刻变成白色的霜雾挂在口罩、眉毛、帽子等等所有有毛须的地方。
我在呼和浩特买了五支温度计,在我到达图里河的第二天早上就全冻裂了。
因为要拍照,我的右手没有戴手套,手部露在外面的时间不能超过两分钟,不然会麻木失去感觉,需要许多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我也不能戴口罩,因为如果戴上了口罩,呼出的气就会往上蹿,没一会儿我的眼镜、眉毛和头发上就结起了冰。
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室外,相机工作正常,但镜头的对焦功能和相机的连拍功能失效。相机的电池性能会迅速下降,没拍几张就显示只剩一格电了。手机也一样,如果是触屏手机,可能会无法操作或者反应变得很慢。
不过回到温暖室内,相机电池、手机功能就会恢复。不过镜头上会有雾气,得过半个多小时才能使用。
棒冰冬天卖得比夏天好
图里河的街道上,有不少小摊贩在室外卖一些山货、干货、瓜子等,他们穿的比我厚实多了,在等待生意的时候,需要不断地跺脚。
路上遇到一匹拉煤的马,主人正在修理工具,全身布满白霜的马站在那里不停哆嗦,四只脚中的两只是踮起来的,或者腾空几秒。主人说,马也怕冷,只有跑起来才不会哆嗦。
过了一会,那匹马突然倒在地上,我以为被冻坏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是马在打滚,把身上的白霜抖掉。
这个季节镇上有许多地方可以买棒冰。棒冰都是摆在室外的,开店的人说,这些棒冰冬天卖得比夏天好。
我没见到有人在路上吃棒冰,遇到两个年轻人,我问了一下,对方说:“我们这里,夏天吃冰激凌,冬天吃棒冰。”
当地人吃的都是些干货或者肉类,很少见到蔬菜。镇上有一些农贸市场,都是室内的,有暖气。
每家每户里都有土暖气,烧的是煤。土暖气用来供热,也用来做饭。室内温度二十来摄氏度,室内外的温差达到六十多摄氏度,进屋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脱衣服。
午后,图里河的气温升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有阳光相伴的话,对当地人来说,就是“太暖和了”。
大家都会出来晒太阳,不过方式可不像我们,坐在阳光下喝喝茶,聊聊天,他们需要不断走动,否则脚指头会冻麻掉。
所以,我没有在大街上看到当地人站在室外聊天的。在图里河,如果你在大街上遇到个熟人,得边走边问:“嗨,你吃过了吗?”
听到另外一个传说
网上说,不能在室外解手,否则会被冻住。
这个我也试了一下,事实上没有发生这种情况。
有一位当地开饭馆的大伯对我说,听说在图里河零下62℃的时候,有人在外面“嘘嘘”,结果真的冻住了,后来是拿着木棍敲掉的。
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不过皮肤确实不能长时间暴露在外,我戴的连体帽,鼻尖露在外面,回到杭州至今,我的鼻尖上还有被冻伤的痕迹。
图里河已经连续几年因为天气冷被全国媒体关注,有当地的人路上跟我开玩笑,说帮他们申报个“全国最冷城镇”的称号,这样也许能开发一下当地的旅游。(许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