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中新网4月9日电 福岛第一核电站向大海排放低污染水的作业,9日晚将接近尾声。从本月4日开始的这一项排放作业,由于没有向周边事先通报,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强烈不满。据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700吨低核浓度污染水排放到核电站附近的海水中。

  东京电力公司解释称,在废水综合设施中排出囤积的低核浓度污染水,是为了能够将第二核反应堆的建筑物内的高核浓度浓度污染水接引过来,以便进行集中处理。

  报道称,东电没有说明这些低污染水的放射性浓度数值,但是,总量超过1万吨的污染水直接排放到大海,无疑的会污染海水,并危及周边国家的海洋安全。

  日本政府救灾总部说,到9日晚为止,福岛第一核电站通过10台大型水泵向附近海域排放的低污染水已经达到7700吨,最后剩下的800吨,将在9日晚至10日全部排放完毕。

  据悉,日本渔业与水产加工团体已经向东电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并要求全额赔偿损失。

  之前的报道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实施固化剂作业的二号机组放水口附近、以及核电站的堤防等处发现至少三处渗漏现象。含核放射性的污水从泄漏出流入太平洋,引发了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关注。

  据共同社报道,东电计划采用7块各宽4米、高8米的钢板,安置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二机组和另二处地点的取水路和堤防处,防止污水从堤防的渗漏点外泄。东电力还准备在2号机组水闸前、4号机组南侧堤防附近和北侧水闸入口3处地方设置拦砂网,其高度有10米,宽度达120米,通常在河川或海岸工程中被用于防止污浊的水扩散。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杜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脑神经元能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神经递质,并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激活突触后神经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经元》(Neuron)杂志封面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罗敏敏研究员,罗敏敏研究员长期以来都从事嗅觉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早在2007年,就首次证实小鼠可通过一类特殊的嗅觉神经元感受接近于空气中浓度的二氧化碳,当年该研究成果登上了Science杂志。
乙酰胆碱是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而内侧缰核到脚间核的投射则是脑中主要的胆碱能通路之一。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在胆碱能神经元上特异性表达光控通道ChannelRhodopsin-2的转基因小鼠来研究脚间核中乙酰胆碱传递的生理特性,这首次报道了脑神经元能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神经递质,并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激活突触后神经细胞。
这一品系小鼠脑切片的胆碱能神经末梢能被光激活,并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通过光遗传学特异性地激活胆碱能神经轴突末梢,并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脚间核突出后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研究者发现内侧缰核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胆碱能的神经元同时可以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的神经递质,而这两种神经递质引起的突出后神经元反应是不同的。短促的光刺激可以引起由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快速的突触后兴奋性电流,这说明是谷氨酸是通过快速的连线传递方式(wired transmission)起作用的。高频持续的光刺激可以引起由尼古丁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缓慢的突触后兴奋性电流,这说明是乙酰胆碱是通过缓慢的容积传递方式(volume transmission)起作用的。该报道首次从电生理角度证实成年胆碱能神经元能够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神经递质,并为乙酰胆碱作用的容积传递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去年罗敏敏研究组也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发文首次直接比较了嗅感觉神经元与其对应的嗅球投射神经元对气味信息的表征方式,探讨了嗅球的信号处理机制。
研究小组通过在定点基因转入的小鼠中进行电生理记录和双光子成像,首次比较了和同一受体(I7)相对应的嗅感觉神经元及其突触后的僧帽/丛状细胞对气味的反应。发现I7嗅感觉神经元和I7僧帽/丛状细胞在气味浓度较低时表现出一致的气味选择性。气味浓度增加时,I7嗅感觉神经元和僧帽/丛状细胞的气味感受域会变宽,但对醛类分子仍然具有选择性。来自不同个体的I7僧帽/丛状细胞,其气味感受域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与投射神经元不同的是,嗅球内的中间神经元,包括球周细胞和颗粒细胞,选择性都比较低。I7球周细胞的气味感受域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在气味浓度较高时,阻断嗅球内的抑制性突触传递会降低僧帽/丛状细胞的选择性。在气味浓度较低时则没有这种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嗅球中投射神经元的气味选择性主要由其前一级对应的气味受体决定,而嗅球中的中间神经元通过侧向抑制的作用锐化投射神经元的调谐曲线。(来源:生物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杜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脑神经元能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神经递质,并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激活突触后神经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经元》(Neuron)杂志封面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罗敏敏研究员,罗敏敏研究员长期以来都从事嗅觉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早在2007年,就首次证实小鼠可通过一类特殊的嗅觉神经元感受接近于空气中浓度的二氧化碳,当年该研究成果登上了Science杂志。
乙酰胆碱是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而内侧缰核到脚间核的投射则是脑中主要的胆碱能通路之一。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在胆碱能神经元上特异性表达光控通道ChannelRhodopsin-2的转基因小鼠来研究脚间核中乙酰胆碱传递的生理特性,这首次报道了脑神经元能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神经递质,并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激活突触后神经细胞。
这一品系小鼠脑切片的胆碱能神经末梢能被光激活,并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通过光遗传学特异性地激活胆碱能神经轴突末梢,并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脚间核突出后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研究者发现内侧缰核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胆碱能的神经元同时可以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的神经递质,而这两种神经递质引起的突出后神经元反应是不同的。短促的光刺激可以引起由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快速的突触后兴奋性电流,这说明是谷氨酸是通过快速的连线传递方式(wired transmission)起作用的。高频持续的光刺激可以引起由尼古丁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缓慢的突触后兴奋性电流,这说明是乙酰胆碱是通过缓慢的容积传递方式(volume transmission)起作用的。该报道首次从电生理角度证实成年胆碱能神经元能够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神经递质,并为乙酰胆碱作用的容积传递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去年罗敏敏研究组也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发文首次直接比较了嗅感觉神经元与其对应的嗅球投射神经元对气味信息的表征方式,探讨了嗅球的信号处理机制。
研究小组通过在定点基因转入的小鼠中进行电生理记录和双光子成像,首次比较了和同一受体(I7)相对应的嗅感觉神经元及其突触后的僧帽/丛状细胞对气味的反应。发现I7嗅感觉神经元和I7僧帽/丛状细胞在气味浓度较低时表现出一致的气味选择性。气味浓度增加时,I7嗅感觉神经元和僧帽/丛状细胞的气味感受域会变宽,但对醛类分子仍然具有选择性。来自不同个体的I7僧帽/丛状细胞,其气味感受域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与投射神经元不同的是,嗅球内的中间神经元,包括球周细胞和颗粒细胞,选择性都比较低。I7球周细胞的气味感受域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在气味浓度较高时,阻断嗅球内的抑制性突触传递会降低僧帽/丛状细胞的选择性。在气味浓度较低时则没有这种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嗅球中投射神经元的气味选择性主要由其前一级对应的气味受体决定,而嗅球中的中间神经元通过侧向抑制的作用锐化投射神经元的调谐曲线。(来源:生物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导读:对于应酬多的男人来说,酒是想逃又逃不了的必不可少的联络感情之物,可是喝酒伤肝醉酒误事让所有男人都很头疼,喝酒怎样才能护肝,如何解酒呢?

 对于应酬多的男人来说,酒是想逃又逃不了的必不可少的联络感情之物,可是喝酒伤肝醉酒误事让所有男人都很头疼,喝酒怎样才能酒后护肝,如何解酒呢?

  忠告一:按理想速度饮酒

  理想速度,即不超过肝脏处理能力的饮酒速度。肝脏分解酒精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0毫升,酒中所含的纯酒精(乙醇)的量,可以通过酒瓶标签上标示的度数计算出来。举个例子,酒精度数为16%的250毫升酒,用250毫升×0.16=40毫升,那么酒精的量就是40毫升。

  如果一个人花4个小时喝完,那么平均每小时摄入的酒精量是10毫升,刚刚符合肝脏的处理速度。按照这一速度喝酒,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酒精对肝脏的负担。

  忠告二:喝清水,恢复体内水分平衡

  酒精有改变肌体细胞内外水分平衡的作用。通常,体内水分的2/3都在细胞内,但是酒精增加后,细胞内的水分会移动到血管中,所以虽然整个身体的水分不变,但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了,也会觉得干渴。

  不论是哪种原因,充分摄入水分都是没错的。“醒酒水”自古以来就是缓解酒后不适的方法之一。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混入三小撮盐并一口喝下去,会刺激胃使食物易吐出。

  忠告三:饮用运动型饮料和果汁也有效

  过量饮酒的第二天早上醒来,嗓子常常感觉很干渴,此时体内残留有酒精和有害物质乙醛,应想办法尽早将其排出体外。

  含无机盐和糖分的饮料,除了有水分补给作用之外,还有消除体内酒精的作用。运动型饮料和果汁效果就很好,特别是运动型饮料,其成分构成接近人的体液,易被人体吸收,不仅对宿醉有效,饮酒时如果一起喝,也可防止醉得太厉害。

  此外,用含有茶多酚和维生素C的茶,或者用柠檬和蜂蜜做成的蜜汁柠檬水,对于宿醉也很有效。

  需注意的是,不管哪一种饮料,如果太冰凉,有效成分都不易被吸收,所以应喝常温或温热的。

  忠告四:吃柿子,帮助分解酒精

  柿子是富含果糖和维生素C的水果,古时即被用作防止醉酒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甜柿中所含的涩味成分,可以分解酒精;所含的钾有利尿作用。

  柿子叶也含有相当于柑橘数十倍的维生素C,其鲜嫩的幼芽可以炸着吃,或者干燥后做柿叶茶喝。

  忠告五:多食贝类,强化肝脏的解毒作用

  以蚬贝为例,它的营养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与鸡蛋相提并论,而且,由于含有均衡的必需氨基酸,不会对肝脏造成负担,能够促使肝脏恢复功能。

  贝类食物通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牛磺酸和糖原;维生素B12和糖原对于促进肝脏的功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氨基酸中的牛磺酸与胆汁酸结合后,可以活化肝脏的解毒作用。

  忠告六:喝芦荟汁,降低血液乙醛浓度

  芦荟带刺的绿色部分和其内部的胶质中含有多糖体、糖蛋白等物质,能降低酒精分解后产生的有害物质乙醛在血液中的浓度。因此,在饮酒之前,如果喝些芦荟汁,对预防酒后头痛和恶心、脸红等症状很有效。

  此外,芦荟中的苦味成分芦荟素有健胃作用,可治疗宿醉引起的反胃和恶心等。

  忠告七: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减轻肝脏负担

  蛋白质和脂肪在胃内停留的时间最长,所以最适合作为下酒菜。

  为避免摄入过多高蛋白质食物导致发胖,最好选择鱼贝、瘦肉、鸡肉、豆制品、蛋、奶酪等。含有优质蛋白质的牛奶和奶酪等乳制品、鸡蛋、豆腐、扇贝,以及用这些食物制成的汤,对肝脏功能有益,且不会对胃造成负担。

  有人喝酒后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如油分多的拉面,这些食物会给胃肠带来负担,延长醉酒的不适感。因此,应选择水果、加蜂蜜的牛奶、酸奶、鸡蛋等易消化且能提高肝脏功能的食品。

 如何解酒:

  1.蜜汁柠檬水:

  取适量的柠檬榨汁和蜂蜜放入杯中,注入温水搅拌混合,也可以用醋代替柠檬。

  2.柿叶茶:

  将洗过的柿叶嫩叶用强火煮2分钟;切碎挤干;阴干后放入罐中保存;取少量,用热水冲泡饮用。

  3.芦荟汁:

  准备洗净的芦荟,用擦菜板擦碎取汁;还可以在酸奶、冰淇淋、果冻等甜品中加入芦荟,去掉叶上的皮,将里面胶冻状的部分切碎食用。如果对它的苦味敏感,则可事先用糖水浸泡一下。

发表在栏目: 生活菜园
第 2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