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科学家称,实验室事故或可导致流感病毒外泄,从而造成病毒大流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预防措施。

  在经过数月争议之后,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Yoshihiro Kawaoka)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河冈义裕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H5N1型禽流感病毒虽具高致病性,但很难在人际之间进行传播。部分科学家由此认为,其对公共健康造成的威胁并不大。然而,由河冈义裕领导的科学团队以及由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科学家罗恩·富希耶(Ron Fouchier)所领导的科学团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若是借助基因工程将H5N1型禽流感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二者在交换一些遗传物质,并且引发基因变异之后,所获得的混合病毒能够感染雪貂。要知道,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科学家判定,这种混合病毒也有可能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

  出于公共安全方面的考虑,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许多机构此前曾多次开会商讨这些研究论文能否公开发表。不过,最终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河冈义裕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而美国及荷兰政府日前也同意富希耶发表其研究论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文森特·拉卡涅洛(Vincent Racaniello)表示:“很多科学家为了读这两篇论文已经盼望了很长时间,不过好在最终相关机构和政府还是同意它们可以进行发表。”

  据悉,H5N1型病毒通常被称为禽流感,人类如果感染,致命性极高,但好在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病毒似乎无法在人际之间进行有效传播。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H5N1型流感病毒目前是人类的一大健康隐患,一旦发生大规模人际间传播将造成60%的感染者死亡,这一比例或许有所夸大,但即使是稍小的感染死亡比例,也非人类能够承受。1918年发生的流感病毒大流行,感染病毒后的死亡几率为2.5%,但即使如此,患病死亡的人类总数达到5000万人。

  尽管如今流感疫苗及治疗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但考虑到流感病毒的高传染性,仍非常难以控制,2009年及2010年爆发的猪流感病毒就是很好的例子。

  为了查明其变异个体是否具备在人群中进行传播的能力,河冈义裕带领着自己的研究团队,对H5N1型病毒的血凝素基因进行了改造。同时,因为禽流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同其他特质的基因进行交换,并且获得新的基因表现特征,河冈义裕又将改造后的H5N1型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从而得到了一种新的混合病毒。

  河冈义裕科研团队发现,混合病毒能够在雪貂之间进行传播,因为雪貂均被单独关在分开的笼子里,科学家认定这种病毒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过收集H5N1型病毒的不同品种,河冈义裕发现,部分中东H5N1型病毒只需再经历一次基因变异,就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对此,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病毒学家温迪·巴克利(Wendy Barclay)认为:“血凝素需要在稳定的状态下才能通过空气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河冈义裕发现,受到病毒感染的雪貂并未死亡,并且混合病毒的传播效率也要低于2009年H1N1型病毒所导致的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型混合病毒对雪貂的肺部伤害并不严重,并且其抵御特敏福(预防及治疗流行性感冒药物)和用于治疗H5N1型病毒疫苗原型的能力也很脆弱。但科学家尚不清楚,这种混合病毒是否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考虑到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他们判定,其在人类间进行传播是有可能的。

  早在2011年8月份,河冈义裕就已将相关研究成果提交给了《自然》杂志,而与此同时,由科学家富希耶所带领的科学团队通过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并且向《科学》杂志递交了相应的研究论文。但因担心公开这些研究成果所导致的风险因素较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以下简称NSABB)在内的多个机构对是否公开发表这些论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终,NSABB在2011年12月份表示,这两篇论文在出版前应该进行严格审核,因为公开发表的话可能会带来公共安全方面的威胁,例如恐怖分子可以利用论文里的数据制造出具备高致命性的病毒武器等等。因而,NSABB要求《自然》和《科学》在发表这两篇论文时删减核心数据,但其要求遭到了拒绝。

  今年3月份,NSABB又召集国际病毒专家和卫生部门的代表就此事专门进行研讨,并且经评估后在3月30日表示,支持相关研究论文在修改后进行发表,而美国政府也在4月份表示同意发表这两篇论文。而在近期,荷兰政府也同意富希耶将其研究论文递交给《科学》杂志,可由后者进行公开发表。

  这些行动都说明,科学家及相关部门经过探讨协商之后,发现公布这些论文的好处要多于弊端。不过也有些病毒学家和卫生专家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和监管控制的问题。

  他们认为,同恐怖组织利用论文数据制造病毒武器相比,这一威胁更为直接,也更为现实。据统计,2003年至2009年这段期间,高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共发生超过100起事故,其中包括研究人员被易受感染的雪貂咬伤、丢失实验室器具和丢失病毒样本等等,这些事故均可导致严重后果。有科学家认为,1977年发生在俄罗斯境内的流感大流行可能就是因为病毒从实验室里泄露出来所致。2001年,曾在美国引发恐慌的炭疽热病毒就是出自于美国军方实验室。

  就此次围绕H5N1型变异病毒研究是否该公开的争论来看,很多科学家都忽略了实验室事故风险这个问题。然而,这些论文在公开之后,很有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实验室会对变异H5N1型病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解释如何避免发生病毒泄漏事故,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军控与防核扩散中心(Center for Arms Control and Non-Proliferation)的科学家琳恩·克罗茨(Lynn Klotz)表示:“如果有40至50个实验室在专注研究同一种病毒,病毒发生意外泄漏事故的可能性非常高。”今年1月份,克罗茨曾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每年每个专注研究非典型肺炎的实验室,均有1%的可能性会外泄研究病毒,而针对H5N1型病毒的研究也是同样如此。她表示:“人为制造的风险远比自然风险要严重得多,因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的预防措施。”(来源:《自然》,编译:残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科学家称,实验室事故或可导致流感病毒外泄,从而造成病毒大流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预防措施。

  在经过数月争议之后,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Yoshihiro Kawaoka)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河冈义裕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H5N1型禽流感病毒虽具高致病性,但很难在人际之间进行传播。部分科学家由此认为,其对公共健康造成的威胁并不大。然而,由河冈义裕领导的科学团队以及由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科学家罗恩·富希耶(Ron Fouchier)所领导的科学团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若是借助基因工程将H5N1型禽流感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二者在交换一些遗传物质,并且引发基因变异之后,所获得的混合病毒能够感染雪貂。要知道,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科学家判定,这种混合病毒也有可能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

  出于公共安全方面的考虑,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许多机构此前曾多次开会商讨这些研究论文能否公开发表。不过,最终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河冈义裕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而美国及荷兰政府日前也同意富希耶发表其研究论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文森特·拉卡涅洛(Vincent Racaniello)表示:“很多科学家为了读这两篇论文已经盼望了很长时间,不过好在最终相关机构和政府还是同意它们可以进行发表。”

  据悉,H5N1型病毒通常被称为禽流感,人类如果感染,致命性极高,但好在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病毒似乎无法在人际之间进行有效传播。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H5N1型流感病毒目前是人类的一大健康隐患,一旦发生大规模人际间传播将造成60%的感染者死亡,这一比例或许有所夸大,但即使是稍小的感染死亡比例,也非人类能够承受。1918年发生的流感病毒大流行,感染病毒后的死亡几率为2.5%,但即使如此,患病死亡的人类总数达到5000万人。

  尽管如今流感疫苗及治疗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但考虑到流感病毒的高传染性,仍非常难以控制,2009年及2010年爆发的猪流感病毒就是很好的例子。

  为了查明其变异个体是否具备在人群中进行传播的能力,河冈义裕带领着自己的研究团队,对H5N1型病毒的血凝素基因进行了改造。同时,因为禽流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同其他特质的基因进行交换,并且获得新的基因表现特征,河冈义裕又将改造后的H5N1型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从而得到了一种新的混合病毒。

  河冈义裕科研团队发现,混合病毒能够在雪貂之间进行传播,因为雪貂均被单独关在分开的笼子里,科学家认定这种病毒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过收集H5N1型病毒的不同品种,河冈义裕发现,部分中东H5N1型病毒只需再经历一次基因变异,就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对此,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病毒学家温迪·巴克利(Wendy Barclay)认为:“血凝素需要在稳定的状态下才能通过空气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河冈义裕发现,受到病毒感染的雪貂并未死亡,并且混合病毒的传播效率也要低于2009年H1N1型病毒所导致的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型混合病毒对雪貂的肺部伤害并不严重,并且其抵御特敏福(预防及治疗流行性感冒药物)和用于治疗H5N1型病毒疫苗原型的能力也很脆弱。但科学家尚不清楚,这种混合病毒是否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考虑到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他们判定,其在人类间进行传播是有可能的。

  早在2011年8月份,河冈义裕就已将相关研究成果提交给了《自然》杂志,而与此同时,由科学家富希耶所带领的科学团队通过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并且向《科学》杂志递交了相应的研究论文。但因担心公开这些研究成果所导致的风险因素较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以下简称NSABB)在内的多个机构对是否公开发表这些论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终,NSABB在2011年12月份表示,这两篇论文在出版前应该进行严格审核,因为公开发表的话可能会带来公共安全方面的威胁,例如恐怖分子可以利用论文里的数据制造出具备高致命性的病毒武器等等。因而,NSABB要求《自然》和《科学》在发表这两篇论文时删减核心数据,但其要求遭到了拒绝。

  今年3月份,NSABB又召集国际病毒专家和卫生部门的代表就此事专门进行研讨,并且经评估后在3月30日表示,支持相关研究论文在修改后进行发表,而美国政府也在4月份表示同意发表这两篇论文。而在近期,荷兰政府也同意富希耶将其研究论文递交给《科学》杂志,可由后者进行公开发表。

  这些行动都说明,科学家及相关部门经过探讨协商之后,发现公布这些论文的好处要多于弊端。不过也有些病毒学家和卫生专家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和监管控制的问题。

  他们认为,同恐怖组织利用论文数据制造病毒武器相比,这一威胁更为直接,也更为现实。据统计,2003年至2009年这段期间,高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共发生超过100起事故,其中包括研究人员被易受感染的雪貂咬伤、丢失实验室器具和丢失病毒样本等等,这些事故均可导致严重后果。有科学家认为,1977年发生在俄罗斯境内的流感大流行可能就是因为病毒从实验室里泄露出来所致。2001年,曾在美国引发恐慌的炭疽热病毒就是出自于美国军方实验室。

  就此次围绕H5N1型变异病毒研究是否该公开的争论来看,很多科学家都忽略了实验室事故风险这个问题。然而,这些论文在公开之后,很有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实验室会对变异H5N1型病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解释如何避免发生病毒泄漏事故,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军控与防核扩散中心(Center for Arms Control and Non-Proliferation)的科学家琳恩·克罗茨(Lynn Klotz)表示:“如果有40至50个实验室在专注研究同一种病毒,病毒发生意外泄漏事故的可能性非常高。”今年1月份,克罗茨曾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每年每个专注研究非典型肺炎的实验室,均有1%的可能性会外泄研究病毒,而针对H5N1型病毒的研究也是同样如此。她表示:“人为制造的风险远比自然风险要严重得多,因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的预防措施。”(来源:《自然》,编译:残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9月2日公布报告说,过去两个月中,美国有两名儿童感染了起源于猪的流感病毒。分析表明,他们感染的病毒均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交换。

  美国疾控中心介绍,两名儿童分别是一名来自印第安纳州的男孩和一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女孩,去年均接种了流感疫苗。但男孩今年7月末感染了流感病毒,并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腹泻、喉咙痛等症状;女孩8月份疑似感染甲型H3N2流感病毒。检测显示,两名儿童感染的病毒均起源于猪。

  目前两名儿童都已康复。但疾控中心仍要求美国各地卫生人员对这些病毒保持警惕,因为能在物种间跃迁的病毒通常毒性更大。

  疾控中心发言人汤姆·斯金纳表示,两名儿童感染的病毒目前似乎还不能轻易在人际间传播,但疾控中心正在进一步调查。据斯金纳介绍,自2005年以来,美国共发生了22起人感染起源于猪的流感病毒病例,不过所有感染者都已康复。

  流感病毒能够从一个物种跃迁至另一个物种,并互相交换基因形成新病毒,从而使预防流感更加困难。例如,2009年曾在全球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即是4种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杂交”的产物,它甚至还包含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的部分残余,这使其能很好地适应人体细胞,从而能在人体内高效复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孟加拉国流行病学、疾病控制和研究协会会长拉赫曼14日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一名13个月大的女童经医学测试后确认感染禽流感病毒。

  拉赫曼说,这名女童来自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西部,她此前因为发高烧被送往当地的流感监控中心进行身体检查,医护人员抽取了她的唾液和鼻腔分泌物样本进行医学测试后确认她感染了禽流感病毒。这名女童的家人也接受了相关测试。

  拉赫曼还说,这名女童目前仍在接受相关治疗,并已脱离危险期,身体状况稳定。

  据孟加拉国流行病学、疾病控制和研究协会介绍,这是孟加拉国有记录以来发现的第二个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病例,第一个病例是在2008年发现的。(黄亚男)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本报讯(记者涂端玉)昨日,记者从广州市疾控中心了解得知:近期各监测哨点医院数据汇总显示,上周广州流感样病例中,甲流所占比例已高达95%!此外,广州市近期曾收到两例甲流重症病例报告,但追踪发现,目前经治疗皆已转轻。

  “与去年同期相比,广州市流感发病率已经开始呈上升趋势。”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告诉记者,从2月中旬开始,今年广州流感就呈现出明显的提前到来趋势,而在流感样病人中,流感阳性率达到三成左右,阳性病人基本都被甲流所占据,只有5%为其他流感类型。

  “就我们监测来看,目前发病还是以散发为主,但要提醒市民注意的是,近期聚集性病例已开始出现。”杨智聪表示,每年的3月都是广州流感高发季节,疾控部门将与教育等部门一起,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雇佣人员较大的社区单位的疾病防控、监测工作。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社电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2月22日报告说,该所研究人员日前从一名使用过抗流感药物帕拉米韦的儿童体内,检测出了对这种药物具有抗药性的新型流感病毒。

  帕拉米韦是一种较新的抗流感药物,去年1月开始在日本上市销售。这是日本国内首次检测出对帕拉米韦具有抗药性的流感病毒。研究人员说,由于目前只发现了一例抗药病例,没必要为此担忧,不过今后有必要密切关注这类抗药病毒出现的频率。

  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介绍,上述抗药病毒源自一名5岁儿童体内。这名儿童此前未接种过抗流感疫苗,今年1月因发高烧和肺炎住院,被确诊患有流感之后用帕拉米韦进行输液治疗,症状改善后出院。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这名儿童体内采集的病毒样本,发现了对帕拉米韦抗药的流感病毒变异基因,另一种抗流感药物达菲也难以对付这种病毒。不过,其他两种抗流感药物——瑞乐沙和日本新研发的INAVIR等药对这种抗药病毒有效。流感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后,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体内产生抗药病毒。通常来说这些病毒的感染性和传播能力很弱,不过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对达菲抗药的个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并未减弱,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东京2月17日电(记者何德功)为强化应对口蹄疫和禽流感对策,日本政府计划修订现行《家畜传染病预防法》。惩罚迟报疫情农家,宰杀发生疫情农场周边的所有家畜,以及对被认为是禽流感传染源的野鸟栖息地周边地区进行消毒等将成为新增内容。

  据日本《朝日新闻》17日报道,鉴于去年宫崎县发生口蹄疫和今年多县发生禽流感疫情时均出现迟报现象,修改后的《家畜传染病预防法》将规定对迟报疫情的农场宰杀处理的畜禽减少或不予补助,这一罚则也适用于疏于消毒等卫生管理和预防措施的农家。

  修改后的法律还将规定,发生口蹄疫时,为防止疫情快速、更大范围蔓延,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宰杀周边的所有家畜。去年宫崎县发生口蹄疫时,由于现行《家畜传染病预防法》中没有这一规定,曾专门制定了特别措施法,对以疫点为中心半径10公里以内的牛和猪进行了宰杀处理。

  此外,如果出现野生鸟类疫情并存在传染家畜家禽的危险时,要对受感染野禽栖息地周围的道路、土地、通行车辆进行消毒,当地政府有权限制人员往来和车辆通行。

  日本的《家畜传染病预防法》是1951年制定的,1997年以后没有修订过。据悉,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在起草修改法案,政府希望能在本届国会通过。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通报,发现有12个国家的部分儿童在接种甲流疫苗后患上嗜睡症,“肇事者”可能是英国制药商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Pandemrix甲流疫苗。请关注——

  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地区办公室发表声明称,4岁至19岁的孩童在注射了英国制药商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Pandemrix甲型流感疫苗后,患嗜睡症的风险比同年龄组未注射疫苗的儿童高出9倍。

  欧洲药品管理局于2010年8月底宣布展开调查,以确认是否为疫苗副作用所致。迄今欧盟国家已报告发现22例在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后罹患发作性睡眠的病例。

  12国出现甲流疫苗致嗜睡症

  嗜睡症是一种睡眠失调现象,患者会感到极端疲倦,昏昏欲睡,往往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睡着,甚至是在活动中途突然入睡。

  世卫组织发表声明说,以往的流感疫苗注射从未引发这种现象。这类睡眠失调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而且以瑞典、芬兰和冰岛的病例最多。世卫组织称:各国曾在2009年广泛使用疫苗对抗甲型H1N1流感,而自2010年8月以来,已有至少12个国家报告出现嗜睡症的病例,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布鲁尼埃称,由于所有注射疫苗后嗜睡的少年儿童都有嗜睡症基因,而且目前也没有在世界其他接种了流感疫苗的国家发现类似病例。因此,是否由流感疫苗导致嗜睡症这一关系还不能就此确定。世卫组织将继续观察和审视注射甲流疫苗的长期后果。

  中国未发现嗜睡病例

  2月9日,世卫组织驻华办事处新闻官陈蔚云说,就她所知,世卫组织驻华办事处未收到中国卫生部和疾控中心关于有此不良反应的相关监测报告。

  卫生部2月9日表示,我国目前并未发现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后患上嗜睡症的病例。“其他甲型流感疫苗,很多年前就在用了,过去两年又大批量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上亿人打了,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介绍说,我国市场上普遍接种的流感疫苗都是国产疫苗,没有发现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后患上嗜睡症的病例。但他同时表示,并不清楚我国在不在世卫组织公布的47个Pandemrix疫苗使用国之列。“最权威的消息,应由国家药监局发布。”他强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说,目前我国使用的免费接种甲流疫苗都是国产的,疫苗临床试验曾在北京、江苏等10个城市和地区实施。观察所用疫苗涵盖了我国10个疫苗企业自行生产的所有8个类型疫苗。试验结果显示,8种疫苗均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是安全有效的。

  北京市疾控中心负责人透露,2009年甲流大流行期间,北京市向公众应急接种的甲流疫苗,全部由国家卫生部统一调配,是来自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盼尔来福.1”。甲流疫苗大批量接种后,北京市疾控中心还利用北京市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北京市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对接种者进行了追踪观察,证实国产甲流疫苗安全并有效,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发生状况,与早已被证明非常安全的季节性流感疫苗一致,并未发现“嗜睡症”等新的或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

  接种后轻微副作用属正常现象

  “嗜睡症是一种罕见神经功能性疾病,会造成患者睡眠紊乱,如突然入睡或久睡不醒。”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梁卫兰表示,有人在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困倦、疲软的现象,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甲流疫苗导致嗜睡症。“这是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出现的群体心理不良暗示所致的困倦。”

  “这种现象很容易在儿童中起到心理暗示作用。一个孩子在接种疫苗后疲倦昏昏欲睡,会让周围的孩子也有倦意,是一种不良心理暗示,也称癔症。”梁卫兰说。

  梁卫兰的说法并非毫无依据,医学期刊《疾病监测》2010年第25卷第12期1006—1008页,有一篇名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接种后引发群体性癔症的心理干预》的学术论文,文章的观点印证了林献丹的说法。

  随后记者又查阅了卫生部印发的《2009年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通知,在预防接种实施一条中规定:为防止发生群体性癔症,实施群体性接种时,应合理安排,避免多个受种者在同一地点同时接种。

  另外,专家还强调,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儿童和青年人,一旦出现突然熟睡等阵发性睡眠症(嗜睡症)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发生意外。

  儿童疫苗接种有禁忌

  现在我国有规定,孩子自出生到6岁期间,要到家庭所在社区的卫生接种总共22针疫苗。一般情况下,孩子患有急慢性疾病时禁止接种疫苗。

  那么,只要孩子健康就能接种疫苗吗?答案是否定的。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对鸡蛋清过敏的人,即使非常健康也不能接种甲流疫苗。因此,孩子在接种疫苗前,必须先经过社区卫生院医生的“预检”,由医生判断孩子是否适合接种某种疫苗。同时,儿童预防接种告知手册对每一种疫苗的接种时间、注意事项、禁忌症都有详细的说明,家长带孩子接种疫苗前应仔细阅读。

  最后,专家提醒,自孩子出生后家长就应及时带孩子去社区卫生院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提高对一些疾病的抵抗力,比在患病后打针吃药更有益健康。不过疫苗并不是万能的,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李颖)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香港大学8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若甲型H1N1流感患者体内病毒量高,可导致免疫系统失调和严重炎症,是病情恶化的主因;利用甲型H1N1流感康复者血浆能有效治疗严重病例。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于2009年5月至去年1月期间,对74名因感染甲型H1N1流感而需要入院治理的亚裔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8人病情严重,其余36人病况则较轻微。

  研究结果发现,严重患者体内出现持续高病毒量和免疫系统不协调的情况,继而产生严重炎症和体内一种免疫蛋白异常下降,使患者失去对抗其他细菌感染,导致病情加剧。此外,严重患者大多在发病后5天才入院接受治疗,错过了使用抗病毒药物的黄金48小时。

  此项研究还发现,港大于早前利用甲型H1N1流感康复者的血浆治疗严重患者,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达50%。(张雅诗)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发出一种“万能”疫苗,适用于所有已知流感病毒。专家认为,如能成功应用于临床,新型疫苗应该可以阻止流感大范围蔓延。
 
  据英国《卫报》报道,由萨拉·吉尔伯特带领的科研团队发现有两种蛋白质存在于所有已知的流感病毒中,并且变异可能性不高。据此,他们针对这两种蛋白质研发出新型疫苗,疫苗所含的T细胞能识别出这两种蛋白质,从而杀死被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
 
  “我们已得到了这种疫苗确实有效的证据”,吉尔伯特说,“我们给部分志愿者先接种这种新疫苗,随后又给所有志愿者接种流感病毒。我们发现接种疫苗的志愿者患流感的人数大大少于没有接受疫苗的人”。
 
  传统的流感疫苗作用机理是刺激人体产生病毒抗体以破坏病毒外壁,但病毒外壁极易变异,从而导致疫苗失效。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