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擦擦画
黑色素瘤在欧美白种人是一种常见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它的发病率排名第五。在中国及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约1/10万,郭军说。
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在人体的皮肤下面是均匀分布的,如果过度分裂增殖聚集成团,就会成为黑色素痣,就是人们常说的 “痦子”,当这种分裂增殖失去控制时,会演变为黑色素瘤。而黑色素瘤通过早期治疗是完全有可能达到“治愈”的,这是因为黑色素瘤早期在皮肤内水平生长,只 要经过扩大切除和辅助治疗,基本不会发生转移。但有些人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会放弃治疗,这是很不应该的。因为黑色素瘤会慢慢进入垂直生长期,侵入真皮 内,而真皮内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黑色素瘤细胞就有可能侵入血管和淋巴管造成转移。影片中的孙红雷正是因为放弃了正确的治疗,才导致了黑色素瘤迅速转移到 全身。
针对黑色素瘤如果发生了转移就“无药可治”的说法,郭军说,黑色素瘤与其他肿瘤相比确实恶性程度最高,进展最快,缺乏最有效的治疗。这是因为原 来针对黑色素瘤的化疗放疗基本不起作用,总体有效率只有8%左右。但近年来,黑色素瘤的治疗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新的分子靶向治疗已经从 根本上彻底改变了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对黑色素瘤的基因检测,了解到某人的黑色素瘤是什么基因发生了问题,再选择针对这一基因变异的分 子靶向药物,这种分子靶向药物就是一种能够口服的胶囊。
“如果有痣一定早点把它点了”的说法也不对。郭军说,所谓“点痣”,就是用激光或冷冻等方法,这些方法对真正的黑色素瘤是非常危险的操作。因为 黑色素瘤早期还在表皮层,未进入真皮层,如果这样操作很可能将黑色素瘤早期变成中期,也就是将黑色素瘤带入真皮层,就有可能发生后续的转移,也就是人们常 说的扩散。因而,国际上对于黑色素瘤早期推荐的应当是完整切除,经病理确诊后再进行扩大切除和辅助治疗。
生活中,人们通过自我检查,也可以发现那些有可能已经发生转变的色素痣,提高对黑色素瘤的防范意识。郭军教授提醒,如果发现色素痣出现如下一些变化,如:
①色素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②色素痣颜色发生明显改变;
③色素痣的边缘变得不规则或出现卫星状小黑痣,或数个痣融合,表面凸凹不平;
④色素痣因无意的触碰发生溃破,且总不愈和;
⑤色素痣附近的淋巴结发生肿大。
以上这些是早期黑色素瘤的高危信号,不能大意,更不能搔抓、刮切等,因为任何刺激均可促进肿瘤的播散,一定要及时到有经验的专科医师处就诊。让医生帮助判断良恶性,有可能会大大提高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率,就有可能挽救大量生命。
郭军: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执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肾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黑色素瘤研究联盟亚太地区主席,国际黑色素瘤基金会(MIF)海外咨询顾问。
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化学》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将常用作催化剂的金属钯安全送入细胞内部的方法,为在细胞内合成某些药物提供了新的可能,有望用于定向治疗病变细胞等。
研究人员说,如果将纳米级钯粒子包裹在由聚苯乙烯制成的球形微粒中,便可将钯粒子送入细胞内。由于聚苯乙烯的保护作用,这些钯粒子不会对细胞造成毒害,细胞仍可进行制造蛋白质和新陈代谢等正常工作。
这一方法的潜力在于钯是一种常用作催化剂的金属,可促使发生许多化学反应。细胞中原本没有天然存在的钯,而上述运输新方法有助于在细胞内完成一些此前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比如用于合成某些药物。
研究者解释说,一些成品药物的分子可能由于体积太大而无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但这些药物的原料分子则能进入细胞,因此上述技术有望让药物原料在钯的催化作用下在细胞内部生成药物并发挥疗效。
领导这项研究的马克·布拉德利教授说,这一技术具有在细胞级别上定向投放药物的潜力,有望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且副作用较小。(黄堃)
香港大学8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若甲型H1N1流感患者体内病毒量高,可导致免疫系统失调和严重炎症,是病情恶化的主因;利用甲型H1N1流感康复者血浆能有效治疗严重病例。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于2009年5月至去年1月期间,对74名因感染甲型H1N1流感而需要入院治理的亚裔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8人病情严重,其余36人病况则较轻微。
研究结果发现,严重患者体内出现持续高病毒量和免疫系统不协调的情况,继而产生严重炎症和体内一种免疫蛋白异常下降,使患者失去对抗其他细菌感染,导致病情加剧。此外,严重患者大多在发病后5天才入院接受治疗,错过了使用抗病毒药物的黄金48小时。
此项研究还发现,港大于早前利用甲型H1N1流感康复者的血浆治疗严重患者,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达50%。(张雅诗)
据新华社电 记者日前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了解到,南京医科大学朱东亚教授研究发现一种治疗脑卒中且能避免副作用的小分子药物。
朱东亚阐述这一重要发现的论文《阻断缺血诱导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与突触后密度蛋白(PSD95)相互作用治疗脑缺血损伤》,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杂志社特邀科学家为此发表评论,称小分子药物(ZL006)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曙光。
脑卒中是一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脑组织结构精细复杂,对缺血缺氧损伤特别敏感且脆弱,迄今临床上疗效显著的治疗药物还比较少。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脑卒中病理现象的产生可能与细胞浆内的nNOS和细胞膜上的PSD95相结合有关。朱东亚课题组由此设想:如果阻断这种结合,能否使神经细胞免受损伤?从蛋白间结合的角度进行抗脑卒中药物研究非常困难,是前人从未攻破过的领域。
课题组在分析nNOS与PSD95相互作用的化学和分子力学机制的基础上,设计了100多种化合物,并最终筛选得到有较好药理活性的化合物ZL006。
动物及细胞实验验证:ZL006在若干种脑卒中模型中都显示了它的疗效。实验证实这种药物不仅具有较好的脑缺血保护作用,而且避免了直接干预nNOS等带来的副作用。
过年时,亲朋好友相聚难免会畅饮或小酌一杯,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名目繁多具有“养生”特点的保健酒成为很多人的选择。然而保健酒是不是真的“保健”?自制和饮用保健酒该注意些什么?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观念逐渐流行,酒水也打起了“健康”牌。拥有健康、养生等特点的保健酒已成为继白酒、啤酒、葡萄酒3种酒之后的第4股酒业新势力。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王中表示,过量饮酒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有时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但是适量饮酒对健康则大有裨益,尤其是保健酒,因其度数较低,兼具营养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保健酒不具治疗功效
“保健酒是在药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不同于药酒。”王中向笔者介绍,保健酒是经政府部门批准的具有保健食品标识的酒,它属于保健食品范畴,没有治疗作用。药酒属于药的范畴,起治疗作用,一般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治疗作用进行配置。自制的药酒要注意根据自身的病情对症下药。“而那些按照祖传秘方等经验方法泡制的酒,像餐馆里、自家泡制的酒,我们称为‘养生酒’,国家对这类酒的取材、配伍并没有明确的限制和规定。民间也俗称‘保健酒’”。
北京市房山中医院王勇奇医师向笔者解释,从中医上说,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性),配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保健酒多选用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温性药物,和一些寒、热药性不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平性药物。如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枸杞,能够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生津的功效。而制作药酒多选用一些偏性较大的药材,如人参、仙灵脾。《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物的不同配伍能起到不同的疗效。
王中指出,“保健酒和养生酒只是具有保健功效,并没有药理功效,保健酒主要的四大功能是调节免疫力、抗疲劳、延缓衰老、外缺氧,不能声称有调节血脂以及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调节的作用。”
自制保健酒缺乏监管
消费者在一些餐馆、酒楼,常常能看到公开销售自制的或者出自“民间药酒师”之手的枸杞酒、蛇酒、蚂蚁酒等养生酒。服务员在介绍或推销产品时,只是说该酒如何“大补”,有的产品宣称有壮阳、养颜的功效,有的产品宣称有活血健肾功效,有的甚至号称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而这些酒饮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却无人提及。
北京的李大爷储藏了不少自家配置的养生酒,笔者问及配方来源时,李大爷说:“多数是自家常年的祖传配方,还有一些是根据《黄帝内经》这类的中医药书上的配方配制收藏。”
“目前国家对民间自制的保健酒并没有相关的法规和监管规定”,王中告诉笔者,“如果不明确药材配方、用酒来源、禁忌事项等,随意调配中草药浸泡保健酒,把自认为滋补的东西统统放进去,由于药材真伪、成分搭配、酒精浓度、泡制方法等差异,效果极其不稳定,甚至还可能引起副作用。”
“自制保健酒时应注意一般选择原料不能超过14种,酒精度不高于39度,配置的选材应按照科学的配方。”王中介绍说。
王勇奇也认为,自制保健酒、药酒时,要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中草药配方。如人参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等的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等。要避免选择像川乌、草乌这类偏性太大,对人体会有干扰损害的药材。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配置在一起削弱原有功效;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另外,王勇奇还告诉笔者,配置保健酒和药酒,选酒也有讲究。首先一定要谨防假酒,到一些正规的商家购买;另外,酒精度越高的酒对于药材的溶解性越强,也就能更好地吸收药性。一般保健酒由于制作的药材性平,选择一些度数低的酒可以达到效果;而药酒由于选材多属偏性较大,选择度数较高一些的酒能够更好的溶解药材,使其药性发挥,效果更好。当然,我们也要根据自己对酒精的接受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酒。
理性消费保健酒
如今,保健酒市场已成为许多大小酒厂乃至其他资本之必争之地。然而,除了少数企业在保健酒生产上精耕细作外,有不少企业存投机心态,完全忽略产品的品质,依赖炒作来获取暴利。对此,王中建议,“在购买选择保健酒时,要尽量购买有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产品,因为具有证书的食品是经过多重评审和专家鉴定的,具有科学、安全的保障。”在选择保健酒时,要认准“蓝帽子”标识,选标有“卫食健字”(2004年前)或“国食健字”(2004年后)标识的产品,以保证产品品质,切莫跟风消费。有条件或不放心的消费者,可去国家药监局网站上查询是否有该保健酒的批号,批号中的名称、功能等是否与产品上标注的相符,不相符的不要购买。
我国在2004年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要求保健酒生产企业必须通过“药品生产良好管理规范”,简称GMP认证后才能生产和销售,这是一套实施于制药、食品企业的强制性生产标准,规范的生产流程有力保障了保健酒的可靠品质。目前我国一些知名的保健酒品牌都通过了国家的GMP标准,此标志在产品瓶身可见。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尽量选择有GMP标准的品牌。
“我们一般在一些大的超市、药店里都能够买到比较安全、优质的保健酒。”王中特别强调,消费者在饮用保健酒时,一定要严格遵循说明书,每天饮用最好不要超过100ml。对于一些肝脏不好的人,特别是一些本身患病的人,还是要慎用,最好咨询医生后饮用。
王勇奇也提醒消费者,购买保健酒和药酒时,要了解所含成分,注意酒精度的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恐怖博士真的拥有一个能够发射“冻结射线”的设备,他便有可能使用紫外线轰击地球并使其停止旋转。在将光敏化学物质注入透明微小蠕虫——线虫体内之后,英属哥伦比亚西蒙·菲沙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将其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之下,便可让这些微小生物陷入瘫痪状态。
注入线虫体内的化学物质被称之为dithienylethene。由于紫外线改变这种化学物质的结构,线虫便陷入瘫痪之中。研究报告联合执笔人尼尔·布兰达表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这种正常情况下透明的化学物质会变成蓝色,同时关闭线虫的新陈代谢之门。研究报告称,如果再接受可见光照射,线虫又恢复正常状态,它们慢慢扭动身体,就好像从没有瘫痪一样。
这项研究标志着科学家第一次掌握能够作用于动物的光控开关。在不久的将来,疯狂的科学家显然不会利用这项技术让人类陷入瘫痪,部分原因在于dithienylethene这种化学物质只对线虫具有破坏性。
布兰达及其同事希望,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利用这项技术研制可以任意“开关”的药物。当前,医生利用光敏材料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包括确定类型的癌症在内。然而,现有的治疗手段一旦“激活”后便无法“关闭”。
布兰达说,借助于这种新的化学物质,一种均匀分布于体内的药物可以在所希望进行药物治疗的身体特定区域接受光照情况下被激活。接受另一种不同光线的照射又可让药物停止工作。他指出,类似这样的治疗手段能够允许患者轻松控制他们接受的药物治疗。“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就算光线非常温和,我们也不要在家里养猫。”研究发现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