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周三, 26 8月 2009 19:46

板果龙

  板果龙是一种中型沧龙,有着长而窄的下巴和尖锐锋利的牙齿。这种水生蜥蜴能长到7米长,在白垩纪晚期它们漫游在浅海里寻找小鱼和鱿鱼。在食物方面,板果龙比它们更大更凶残的亲戚海王龙更挑剔,后者是一种终极杀手,见什么吃什么。虽然板果龙不是最大的沧龙,但它们是最多的沧龙之一,它的化石在北美洲、欧洲和非洲的海底均有发现。

  长而有力的垂直扁平的尾巴推动板果龙在水中象蛇一样游动,鳍状肢控制游泳方向。一些化石标本有较厚的耳膜,它可能允许这种海中怪物进入深水追逐鱼儿。

  基本信息

  类型:史前动物

  食物:食肉动物

  大小:可长到7米长

  你知道吗?和其他沧龙一样,板果龙有两排弯曲的牙齿,确保所有捕获猎物不会漏网。

  保护状态:灭绝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德国卫生部门28日说,3名女子可能因食用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污染”的黄瓜死亡。如果确认死因,“毒”黄瓜在德国可能已致死10人。

  因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至少10名德国人死亡

  德国方面说,3名死者皆为女性,其中两人超过80岁,一人30多岁。死因可能是由大肠杆菌引发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近几周来,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在欧洲一些国家暴发。法新社报道,截至28日,德国确认276例感染病例,为欧洲最多。按英国广播公司的说法,截至28日,因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至少10名德国人死亡。

  另外,瑞典报告25例受大肠杆菌感染病例,其中10人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症状。丹麦、英国和荷兰分别报告3例、2例和1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先前发表公报,提醒各方警惕在德国出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疫情,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另外,这一组织提醒不要擅用止泻药或抗生素,因为可能会加重病情。

  怀疑疫情由被污染的黄瓜引起

  德国方面怀疑,大肠杆菌疫情由“毒”黄瓜引发。这些受大肠杆菌“污染”的黄瓜可能来自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和马拉加省的两家出口商。西班牙方面已暂停两家出口商相关生产与销售。欧洲联盟委员会发言人弗雷德里克·文森特28日确认,两家商家种植黄瓜的温室受到影响。文森特说,尚不清楚污染源来自何处,不知“是在(西班牙)生长地还是销售过程中”。他说,“另外,一批来自荷兰或者丹麦并在德国销售的黄瓜也在调查范围内。”

  法新社报道,两家商家的黄瓜样品已经送往一座实验室检验,定于30日得出结果。

  病菌引发肾脏衰竭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一些分析师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属于大肠杆菌中颇具攻击性一类,可能引发肾脏衰竭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总部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防控中心说,一般而言,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发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多出现在幼儿群体,但这轮疫情的感染者多为成年人。“这次暴发的疫情中,87%患者为成年人,其中女性居多,占总数的68%。”

  德国穆斯特尔学者黑尔格·卡奇警告,这轮疫情还没有结束。“这轮疫情中存在二次感染可能,”卡奇说,“这些二次感染通过人际传播,可以避免。因此,我们需要尽力保持个人卫生。”

  世卫组织先前说,这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直接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如厕之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雷克雅未克消息:据冰岛媒体报道,冰岛格里姆火山喷发的规模22日有所减弱,一些专家称其喷发的时间不会持续很长,不会对欧洲大陆的空中交通造成太大不利影响。

  冰岛气象部门当天宣布,根据测量,格里姆火山喷出的烟尘柱高度已从20公里降低到了10至15公里。

  冰岛地貌学家格维兹门松当天乘坐小型飞机从空中对格里姆火山进行了考察。他说,格里姆火山喷发的力度尽管仍很大,但其喷发的力度已有所减弱。

  北欧火山学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森认为,格里姆火山喷发的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她还认为,格里姆火山此次喷发不会像去年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时那样造成整个欧洲空中交通瘫痪,因为冰岛今后几天刮得是西北风,对处于冰岛东南面的欧洲大陆有利。

  欧洲的民航界也普遍认为,格里姆火山的喷发可能只对冰岛本国的空中交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而欧洲大陆的民航班机不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延误。(吴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日前发表公报说,素有“太空千里眼”之称的欧洲航天局“赫歇尔”红外望远镜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探测到由河外星系吹出的星际飓风。


分子气体流横扫椭圆星系

  河外星系是位于银河系之外、由几十亿甚至几千亿颗恒星和星云、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从中吹出的星际飓风,实际上是一种超高速运动的分子流。“赫歇尔”探测到的星际飓风最高风速超过每秒1000公里,比地球上的飓风快上万倍。

  “赫歇尔”项目科学家约兰皮尔布莱特说,这个发现对于了解恒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分子气体是构成恒星的必要原料,但强劲的星际飓风会把分子气体吹得七零八落,这可以阻止新恒星形成。

  “赫歇尔”红外望远镜于2009年5月发射升空,是目前体积最大的远红外望远镜之一,主要用于研究星体和星系的形成过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有时,足不出户的宅男也可以改变世界历史。比如,指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就是一生只在一座城市生活的克罗狄斯·托勒密。

  1492年,当哥伦布从西班牙海岸出发,一路西行寻找遥远的东方时,他带着3艘帆船、87名水手,以及一本由托勒密编写的《地理学》。

  尽管那时,距离这本著作诞生已经过去了1300多年,但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它仍然是“对已知世界地理情况的最佳指南”。这本书齐集了托勒密费尽心思收集的8000多个地方的经纬度坐标,以及收集或绘制的26幅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地图。

  在没有望远镜、电脑或卫星的时代,难以想象古希腊人托勒密,究竟是怎样获得有关世界的信息的。据说,他曾担任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馆长一职。这个被视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太阳”的地方,也许给他提供了一些“更古老的地图”作为参考。

  更多时候,他从喜欢聊天的水手那里获取资料,因此,他常常凭借猜测绘制大陆和海洋的形状。伦敦苏富比拍卖行的地图专家戴维·金索普说:“当想到,他的绘制只能依靠海员和乘客的描述而进行,你就知道他的工作有多么不寻常。”

  这一切真是神奇极了:“当时的技术那么有限,地图的显示却大体正确”。2004年,英国牛津郡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半个沃丁顿庄园,收藏在其中的一册托勒密地图集却完好无损。为了支付灾后巨额的修缮费用,沃丁顿家族不得不将地图集送进苏富比拍卖行。

  最终,这册图集以213.6万英镑的天价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地图拍卖价。

  不过,如同许多曾经被时间灰尘埋没的巨著一样,《地理学》在公元2世纪左右成书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300多年后,探索未知大陆的热情开始在欧洲蔓延。一个走街串巷收集古籍的神父,意外在罗马都城发现了无人问津的《地理学》手稿。

  书中,托勒密详细说明如何采用两种方法将球体的地球绘制到平面上,提出投影和比例尺问题,明确了地图应该“上北下南”。直到今天,这些理论仍然是地形图和世界地图绘制的标杆。

  相比之下,作者本人的经历十分神秘。直到今天,人们也无法复原出他的生活轨迹,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哪一年出生,又在何时死亡。只有星象观测记录透露,这位学者常年生活在古希腊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

  公元1406年,这部了不起的手稿被翻译成拉丁文。那正是航海梦涌动的时期,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地理学》被重新复制并印刷,“简直就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人心”。

  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打量,其中的地图并不精确。“北美大陆”那时还没有被发现,印度洋还是一片浩瀚而封闭的海洋。非洲和南极紧紧相连,赤道环线寸草不生。中国的面积被高估,世界却被描绘得太小。

  但与中世纪地图相比,这本地图颇有先见之明。在公元7世纪,世界地图简单得就像一个“汽车方向盘”,亚洲、欧洲、非洲三分地球。仅仅因为《圣经》中圣奥古斯丁曾说过,亚洲是“最受上帝恩宠的”,地图上总是亚洲的面积最大。

  大部分地图制作者是神职人员。因此,耶路撒冷成为世界的中心,耶稣环抱整个地球,手脚分别成为南、北极。地图抄写员们对待这一工作也不太认真,有时会把亚洲和欧洲的名字张冠李戴。按照公元1300年德国《埃布斯托夫地图》的路线指引,人们甚至还能在路上遇见独角兽和精灵。

  幸亏哥伦布选择正确。有学者们发现,这位航海发烧友在开始那次改变人类历史的航行之前,精心阅读了5本书,《地理学》正是其中之一。

  在此之前,各个大洲不过是封闭的大陆,每个国家都以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对于一些历史学者来说,“公元1400年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开始绘制清晰的大陆地图,正是从那时起,割裂的大陆联系在了一起,真正的世界史开始了。”

  相貌威严的哥伦布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根据托勒密版本的世界地图,他将自己遇到的第一片陆地看作神秘的印度。一切正如后人熟知的那样,这个伟大的航海家迷了路,所谓的印度其实是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不过这事儿,哥伦布到死都不知道。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们一直担心,随着气候变化情况恶化,来自北极地区的冰冷海水可能把欧洲冰冻,即欧洲局部地区温度下降、海港封冻。但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这种预测有疏漏。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迈阿密大学研究人员丽莎-比尔说,欧洲冰冻的预测忽视了另外一股洋流——“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这股暖流源自非洲南端印度洋与大西洋交汇处。实地观测和计算机模拟的综合结果显示,随着气候变化,“厄加勒斯暖流”对于欧洲气候的影响不断增强,它会把温暖的海水从印度洋带入大西洋。

  西欧沿海地区的温度比北半球许多同纬度地区要高,原因是“北大西洋暖流”每年从赤道带来大量温暖的海水。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机构曾预测,气候变化会使北极地区的冰大量融化,大量冰冷的海水流入大西洋,减弱“北大西洋暖流”的效果,导致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温度大幅下降。

  丽莎-比尔认为,自己的研究表明包括IPCC等权威机构在内的气候变化预测都有存在缺陷的可能。她说,对非洲等地区海域的观测数据现在仍然偏少,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厄加勒斯暖流”等的监测,以更加详细的数据来为气候变化决策提供参考。(黄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各就各位,准备开跳


小兔“詹姆士”(James)


“詹姆士”潇洒一跃

  中新网4月29日电 据外媒报道,兔子善跳,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而欧洲的养兔爱好者稍微约束了兔子的天性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有趣运动—跳跃秀。

  这种运动于八十年代早期在瑞典发明。在名为Kaninhop的比赛中,小兔子们依次跳过不同高度和宽度的障碍物。

  来自德国城市Jena的一只名叫“史努比”的黑白色小兔子是当地Kaninhop俱乐部的明星,每天都很勤奋地练习跳过各种栏杆。


俱乐部的创始人,23岁的Claudia Fehlen说“史努比”可以跳到60厘米高。

  这项运动现已传到其他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甚至是日本。

  各地的比赛规则各异,但是通常来说,兔子跳过的障碍越多,得分也越高,有些比赛还有时间限制。

  瑞典兔子跳跃网站kaninhoppning.se的数据显示,兔子的世界跳高纪录是99.5厘米,而跳远纪录则是惊人的3米。

  而这种休闲活动惹恼了动物权利保护者。德国的一家私人组织Sweetrabbits批评兔主人在比赛和训练中使用绳套来约束他们的宠物,并且把不肯合作的兔子强行拉过障碍。

  而兔主人则回应说除了训练需要外,这也是一种节育措施,是为了防止兔子乱跑,找别的兔子扎堆调情。“想想一只精力旺盛的小公兔挣脱绳索后会发生什么。”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五, 29 4月 2011 18:56

新华网巴黎4月27日专电(记者 江珍妮)由法国国立中世纪博物馆和巴黎大皇宫共同举办的主题为“宝剑:实用、传说与象征”的展览4月28日至9月26日在法国中世纪博物馆举行。70把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多国的宝剑和50件绘画、雕塑、古籍等物品展示了欧洲中世纪的宝剑文化。

“宝剑无疑是中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物件。它不仅是战争的武器,是权力、正义的化身,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展览策划人、法国国立中世纪博物馆馆长米歇尔·黄介绍说。

展览的第一部分通过古籍、织毯、绘画介绍和展示了古代宝剑制造的方方面面。“从青铜时代开始,所有拥有冶金术的文明国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生产各自独特风格的宝剑。剑刃、剑鞘、剑身和把手是一把宝剑独特的身份认证信息,剑饰的简单或奢华则能透露主人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品味。”

据黄先生介绍,宝剑在中世纪主要用作杀敌武器,因此学习和练习剑术是中世纪剑客和王公贵族的必修课。此外,宝剑在中世纪也是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切磋剑术、奔袭狩猎都离不开它。

授予宝剑还是中世纪国王加冕、授予骑士称号和祭祀仪式的一部分。本届展览就展出了公元800年称帝的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的宝剑。这把宝剑长100.5厘米,最宽处22.6厘米,剑身是镀金的白银,剑鞘上镶嵌有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宝石。

“这把剑名叫‘欢乐’,是罗浮宫的馆藏,它经历过法国多个国王的加冕仪式。在加冕仪式上,只有在戴上皇冠、授予宝剑和宣誓之后,才算是真正成为一国之君。这把名叫‘欢乐’的宝剑在中世纪的文学作品和史诗中曾多次被描写过,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黄先生介绍说。

中世纪以来,宝剑拥有众多美丽的传说,有的被赋予人格化的品性,有的则拥有让人意想不到的魔法,被一些文学和艺术作品广为传颂。

展览就此主题展出了勇者罗兰之剑——圣剑“迪兰达尔”,以及亚瑟王的“王者之剑”。“毫无疑问,这些宝剑都是后人根据传说制成的。在中世纪的传说中,这些宝剑都具有神奇的魔力,有的能飞,有的能劈开岩石,还有的能让主人隐身,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已经成为法国乃至欧洲文化的一部分,”黄先生说。

法国国立中世纪博物馆成立于1844年,坐落在巴黎左岸拉丁区,主要展示从高卢-罗马时代到公元16世纪的雕塑、金银器、织毯、彩色读物,以及大量武器、日用品、朝圣图标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山洞形成揭示阿尔卑斯山北部急剧抬升的原因。
 
(图片提供:Michael Meyer)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阿尔卑斯山脉在过去的200万年中一直在生长,然而在某些地区,大约有2/3的增长高度却被冰蚀作用削去了。
相关证据被锁定在从奥地利西部的山洞中(主图所示)采集的一根石笋中。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地质学家Michael C. Meyer和同事与英国利兹大学的地质学家Robert A. Cliff,首先利用铀—铅测年法确定了36厘米厚的洞穴构造(右图所示)的形成年代——它们大约在距今216万年至200万年前形成。
随后,研究人员对石笋中的氧同位素比率进行了分析,这意味着渗入到远古山洞中的富含矿物质的水曾流淌到比今天的洞穴上层低几百米的地层中。
最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形成的碳酸盐矿物质中碳同位素的比率,而这暗示了如今接近地表的山洞,在石笋的生长过程中曾位于地下约1000米的位置。
总而言之,这些数据表明,在最近的200万年中,阿尔卑斯山脉平均每100年增长约7.5厘米,与此同时,每个世纪的侵蚀会削去约5厘米的山顶。
对于由富含碳酸盐的岩层构成的山顶而言,现今大多数评估山脉抬升与侵蚀的技术都难以奏效,因此对远古山洞的构造进行分析为科学家寻找评估这种趋势的方法带来了希望。
研究人员在将于5月份出版的《地质学》杂志上报告这一研究成果。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呈弧形东西延伸,长约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虽然阿尔卑斯山脉并不像其他第三纪时期隆起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和落基山脉等那样高大,但它对阐释重大地理现象却很重要。(来源:科学时报 赵路)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向细雨绵绵的欧洲近日反常的气温高升(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25日消息,一向细雨绵绵的欧洲近日反常的气温高升,民众在享受阳光的同时也担心面临百年不遇的大旱。冬季过后降雨量出现异常,以英国为例,部分地区甚至出现100多年来最干旱的3月,未来面临着限水危机。

  综合国外媒体报道,英国、比利时、荷兰,法国北部及瑞士中西部,地下水储量,河流和湖泊水位与往年同期相比都明显下降:荷兰部分地区禁止户外烤肉,生火的活动,以避免引发火灾;瑞士当局赶在河流干涸前移走鳟鱼,部分地区也禁止生火。

  除此之外,英国当地的水利公司前些日也首次进行海水淡化工程,伦敦人已开始使用海水来应急自来水需求;法国10个水坝当中,有6个低于储水标准。

  各国除了担心旱灾会引发森林大火的危机,更忧虑小麦歉收刺激粮价上涨,受旱情影响欧洲粮食作物的价格开始攀升,小麦价格最近一个月来已上涨15%,不少欧洲居民担心食品价格上涨将引发通膨。

  极端气候让民众无所适从,以比利时为例,虽然年均温度大约在摄氏10度上下,但开春以来气温一路攀升,最高温已达26度。而在去年11月,连日豪大雨的规模堪称半世纪罕见,短短两天降下的雨量几乎是1个月雨量总和。

  时隔不到半年,欧洲各国开始闹旱灾,科学家呼吁,如此极端气候,南欧所受影响比北欧更严重,欧洲应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因应越来越频繁的天然灾害。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