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漫画:李晓宜

据国际在线消息,全国人大代表谭晶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乐坛关注度最高的歌曲排行榜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20期前10名、共200首歌曲中,爱情歌曲占93%,公益歌曲、励志歌曲占7%,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一首都没有。上榜的爱情歌曲中,体现积极健康爱情观的不到20%,大部分是无病呻吟、苍白空洞的东西,有的甚至鼓吹快餐式爱情、买卖式爱情。此言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热议。

一名网易北京网友对此表示赞同:“我很喜欢唱歌,但现在很多流行歌曲无病呻吟,懒得学。”网友“陆军海战队下校”也觉得,现在很多歌都是唱失恋情结,唱得人意志消沉。艺术百家争鸣没错,但也需要好的引导。

但一名网易北京网友认为,流行歌曲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和追求。《爱情买卖》一类的歌固然庸俗,但受到广大打工者喜爱。再者说,爱情观何谓高尚何谓低俗,每个人理解都不同。

还有一些网友把矛头指向各类歌曲排行榜。一名搜狐网友说,现在的排行榜缺乏公信力,人为因素太多,一些人干脆花钱打榜、买奖,感觉就是自娱自乐的游戏。

一名网易网友说,当前各类歌曲排行榜即使有“标准”也不够透明,缺乏专业性,不能反映公众喜好。

网友普遍承认一个现状:爱情歌曲确实成为流行歌曲的主流。网友“nofault”干脆在虎扑论坛上发起了讨论:如今流行歌曲绝大多数都是情歌,到底是为什么?他认为是由于“词作者很短时间就可以写出情歌歌词,但无非是我暗恋你、你离开了我、我们要在一起等内容。如果让他写保护野生动物的、孝敬父母的或努力读书的,估计要憋很久吧。”

“奥了个当的” 则说,在这个浮躁社会,情情爱爱的口水歌通俗易上口,更容易走红。但那也只是短命歌曲,过段时间便会销声匿迹。

“革命年代喜欢激昂的歌曲;懒散年代喜欢奋进的歌曲;紧张忙碌年代喜欢轻松悦耳的歌曲;情感孤独时喜欢听情意缠绵的歌曲——这是大家的需求,也就是市场。”一名网易北京网友说,群众的喜好往往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不是你唱什么大家就喜欢什么。

一名搜狐网友说,与其指责歌曲排行榜上的情歌太多,不如追问为何人们喜欢?你可以用高雅的作品去影响民众,但不能生硬地插手干涉。

他说,公益、励志歌曲也并非没有流行过,像《隐形的翅膀》,还有老歌《阳光总在风雨后》、《水手》等,都是典型的励志歌曲,也红遍内地,激励、安慰了无数人。源自心灵的好音乐,就能征服听众。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近日,有文章对一个民间机构出书给大学排名,把浙江大学排为第一,北大、清华排在后面提出质疑。几位高等教育研究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评价中若干基础问题研究尚未取得突破,不可能产生靠谱的大学综合评价排行榜;对那些粗制滥造的所谓排行榜,大学不必介意,媒体要慎重对待,公众则要提升鉴别力,以免被误导。
大学需要社会评价,国外的大学排名多是由媒体做出。但是,国外知名媒体做排行榜的同时也公布自己的研究依据,说明加权评分的方法。几个排序不同,有一定可信度的排行榜,提出来供受众参考。大学并不很看重这些排名。
反观我们这些年重复出现的大学排行榜,尽管制作者很少言及排行的依据,但是圈内人也知道,有的排行榜就是数论文,算获奖数量、等级,统计研发经费得出来的。就科研论文而言,其影响力不在数量而在于他引率。世界上那些科技强国并不提倡多发论文,因为事关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机密人家不说,事关商业利益的核心技术人家也不说,而且科技界有一个公认原则——“反对说得比思考得快”。仅以论文多寡评价研发实力很肤浅。再有,水平高低可以用争取到多少经费来说明,但更重要的是项目做得如何。光看投入多少不仔细审视产出,会助长争夺资源而不讲贡献的不良倾向。
当前,高教界主流认同的大学职能,人才培养排在首位,而教育、教学水平该如何评价?有的机构用师生比、留学生所占比例等指标衡量是不充分的。一所大学教师多,但是教师中有多少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以智力支撑社会发展,这方面的建树如何评价目前仍是世界高教界争论的难题。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高教研究学者们潜心治学,着力攻关,以求构成推动大学科学发展,形成强势特色的导向,而不是纷纷投入到吸引眼球的排名榜炮制行列中来。
对于大学而言,实力、水平的体现之一就是心有静气,不为喧嚣浮躁所动。面对这些缺乏科学依据,不公开操作程序的排行榜,大学不必介意,不要排前边就喜形于色,排后面就着急上火。前述饱受争议的民间排行榜刚出炉时,一所大学明显错位超前。学校领导班子立刻达成共识,“我们该排老几心里有数,大学要自重,切不可给根竿子就往上爬”。
对于主流媒体,在高等教育的报道上也要有定力,体现学养。看看某个“校友会”网站发布的排行榜,什么“中国奥运冠军调查报告”、“高考状元研究报告”、“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等追捧名利、歪曲教育的“成果”都敢往外抛。而很多媒体也不辨良莠就刊登。媒体人想没想过这对社会风气会形成什么导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些娱乐八卦式的排行榜有多大知识含量,逗哏吗?
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但是这种参与要建立在公众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参与者必须出于公心,以方法科学、非营利性、公开公正为前提。在这些基础工作完成之前,不要给那些粗制滥造、误导公众的所谓排行榜搭台捧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清华大学2010届毕业生。

清华大学2010届毕业生。

任悦摄

阅读提示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评价似乎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的“教学评估”,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其“劳民伤财”、“形式主义”,批评声始终不绝于耳,呼唤一个由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机构来进行大学评价的需求越发强烈;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很多民间机构进行的大学排行榜,其科学性和公正性,无法令人信服。

“中国特色”的大学评价模式,路在何方?

不久前,已寂静一时的“大学排行榜”再度引发喧嚣。

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武书连主编的《挑大学 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全书110万字,内容包括我国706所普通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排名、学科门类排名、本科专业排名。在武书连的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大学以207.91分夺得全国高校综合实力冠军,北京大学以200.34分蝉联亚军,曾经连续14年冠军的清华大学以190.25分屈居季军。

此榜单一出,公众哗然。一方面,有评价指出,此次浙江大学总分夺冠,标志着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32年的演化,经过2000年中国高校合并重组后10年的激烈竞争,中国高等教育的领跑者已经由北大清华两强鹤立的不变局面,演变为清华、北大、浙大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中国大学评价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另一方面,有公众质疑,即使浙江大学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和成就有目共睹,可真的能力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而独占鳌头?这份榜单公正吗?权威吗?可信吗?

“公正吗?”“权威吗?”“可信吗?”质疑声代表了自“大学排行榜”诞生以来,公众心中一直的疑问和担忧,面对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大学排名榜单,我们能相信吗?我们该相信谁?

1.大学排行

“悬在大学校长头上的剑”

大学排行榜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世界范围内,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大学排行榜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率先对全美本科院校进行排名,两年评一次。到1987年时,开始面向研究生教育,并改为每年评一次,旨在为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提供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参考数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大学排行榜一经推出,因其服务对象明确、评估方法科学、指标体系合理,民众反响良好。其后,各国也纷纷效仿并对世界范围以及本国范围内的大学进行排名。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有英国的《泰晤士报高教副刊》世界大学排行榜、加拿大《麦克林杂志》的加拿大大学排行榜以及日本《钻石杂志》日本大学排行榜。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大学排行起步较晚,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1993)、网大版的大学排行榜(1999)、中国校友会的大学排行榜(2003)、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排行榜(2003)和武汉大学的大学排行榜(2004)。目前,尽管各个大学排行榜在各项评价指标与权重上有不同的操作技术与理念,但都吸取了欧美国家大学排行榜的排序形式。

在我国,大学排行榜从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大学排名像是悬在中国大学校长头上的一把剑,很多大学校长为了得到体面的学校排名,不得不按照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进行学校建设,导致中国很多大学没有了特色。”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曾这样评价。

还有大学校长认为“大学排行榜污染学术空气”。甚至有专家评价,从目前中国大学排行榜的种种弊端来看,最严重的问题应该是排行榜很可能异化成如同某搜索引擎的“竞价排行榜”一般的怪胎,谁给钱多,谁的排名就靠前。

不仅在国内对大学排行榜有质疑,在国外,近些年来,对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之争论也时有发生。

在2004年北京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指出:“大学排名是不科学的,世界上伟大的大学是不可以排名的;不同的大学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不可比的。”有专家分析,剑桥大学校长的话,究其含义是指大学排行在衡量和评价大学优良传统、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文化等方面是无能为力的,虽然数据很大程度上体现物质层面上的水平,但在大学精神层面上很难做到准确的评估,另外大学排行很大程度上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性相悖,因为大学排行的前提是对大学进行分类,刚性的分类可能使不同特点的大学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从以上角度来看,大学排行的价值是有局限性的。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发的《2011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于日前公布。其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第一名的北大世界排名第100位,大陆有91所高校进入世界大学前1%的1565所大学排行。
此次评价主要由3类30个排行榜组成,分别是:“2011年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2011年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分22个学科)和“2011年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基本指标排行榜”(分7个基本指标),还分析了中国高校在世界上所处位置。
进入本次排行榜的大学为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中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1565所大学。其中,美国334所,日本142所,英国112所,法国92所,中国大陆91所,德国84所,上述六个国家(地区)进入排行大学数占总数的54.6%。
在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大陆有91所大学进入,台湾有41所,香港有6所。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意大利囊括了前100名中的近76%,前200名中的72%,前300名中的近68%,前600名中的60%。大陆仅有一所大学进入前100名,前300名中有7所。
该评价报告指出,尽管有一部分中国大学的名次提高,但是世界顶尖大学(前100名)、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101-300名)和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301-600名)的数量仍不多。中国的整体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但相对于世界科研强国来说仍有很大差距。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认为,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发文量,大力提高论文质量、扩大科研影响力、增强科研发展力,努力建设一流学科,把握世界科研前沿,努力进行原创性的研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某报近日发布了2010年“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在文学方面,儿童文学和网络文学占据了重要位置,被认为集中反映中国当代文学水准的严肃小说作家依然是缺失的。

  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从经济回报的角度来衡量人们的劳动成果是无可非议的,文学写作也不例外,但经济回报只是观察文学的角度之一而已,并不意味着文学等于经济回报本身,或者文学附属于钞票。文学有文学的价值体系,文学的内在价值应当在这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得到评价。但在某些拜金主义盛行的场合,金钱回报就是一切,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作家富豪榜”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它所引起的争议恰恰反映了文学写作的价值评判系统在当下的社会氛围中受到“金钱决定一切”这一观念的大举侵蚀,因而变得混沌不清。

  这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氛围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家的复兴,我国文学呈现看好势头,一批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一批批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的执著与痴迷犹如朝觐者那样不绝如缕,那堪称是文学春风得意的美好时代,没有因市场经济而来的商业化写作和商业化出版。那时,文学就是风流浪漫神圣和蔑视尘俗的代名词,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蹈风华,虽然显得稚嫩,但纯真烂漫。文学中人为了文学的纯真理想而写作,少有经济上的功利目的,他们会为精神上的富足而引为自豪。随着社会逐渐步入正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重视个体权利,维护个人经济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文学创作者注重个体劳动的经济回报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品“买卖”关系的确立,文化产品创作者的“读者”意识也在恢复。

  但是,真理与谬误往往只差一小步,如果斤斤于一时的经济回报,图求市场的“暴利”,自然会催生出畸形的文学写作。完全放弃文学的坚守,一股脑儿地匍匐在金钱之下,就意味着文学的变味,那不是普及文学,而是变相地出卖文学的尊严,就是对良心的背离。文学不排斥那些尚显幼稚的写作,也允许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但以文学的名义打压文学之精神,透支文学之体能,消解文学之意义,给文学贴上“富豪”的标签,则是值得警惕的。毕竟,留在纸上的文字并不都是文学,那些以“富豪榜”为导向快速炮制出来的文字制品终归要消散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以销量排行作为考察文学的一个角度自有合理之处:一部文学作品再好,文学价值再高,如果没有一定的读者群,其杰出的价值就无法发挥出来;以销量排行考察文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不少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是一时半会的市场排行能够完全反映出来的,它们也许并不“畅销”,但却“长销”,它以其独特的内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人不反对“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不反对以经济的角度看待文学。文学富豪不等于文豪,作家富豪排行不等于文学排行,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学依然要有精神的坚守,这种精神力量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它不拒绝金钱,却超越金钱的裹挟,不为金钱所笼罩。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境界

发表在栏目: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