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15岁少女,装上了生化手指
蒂荷姆斯拥有了自己的手指

  科学网(kexue.com)讯 一位15岁的英国姑娘一时间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名人,成名的原因则是和她的手指有关系。由于在3岁半时身患白血病使得她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手指,而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她重新拥有了自己的“手指”。

  这位名叫蒂荷姆斯的姑娘(Chloe Holmes)在年幼时因为身患白血病因此失去了双手,目前只剩下了左手的一个拇指和食指。对于正常人来说一些简单的事情,她根本无法完成,比如刷牙、抓东西。

  为此他的父母苦恼不已,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蒂荷姆斯的父母决定给她动手术,花费了3万8千英镑帮她安装了一个“左手”。这个“左手”有点类似于电影中的生化手套,通过套在她的左臂上,依靠手套中的传感器,蒂荷姆斯可以操纵那些手指。这项科技已经问世一年半,而蒂荷姆斯是第一名美国以外用上这一技术的患者。

  由于她的右手已经没有了手指,因此右手无法修复,但是即便如此,蒂荷姆斯一家人也是非常的欢欣鼓舞,因为在做了这个手术之后,蒂荷姆斯便的非常开朗,自此不再整天窝在家里,她可以自己刷牙、自己切食物,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她在镜头前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日前美国国家地理公布了2011年7月份的10张最佳动物照片。自然界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透过摄影师们的眼睛,我们不难发现,不仅人有思想,动物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中,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只是他们无法像人类一样表达而已。

  1-黑鳍礁鲨游入鱼群

  在马尔代夫,一条黑鳍礁鲨游入了小鱼群,图为小鱼群在散开时呈现出有趣的圆弧。黑鳍礁鲨是一种中小型的鲨鱼,如果饿了,这帮鱼将成为它的点心。

  2-滑稽的蓝舍蜥蜴

  蓝舍蜥蜴原产于澳洲和新几内亚岛,虽然看起来它面目狰狞,但是当它伸出舌头时,你会乐翻天,它的舌头真的太大了,蓝舍蜥蜴性格温顺,不管是野生还是人工饲养都对人的戒心不大,接触不久之后,它便会和人非常的亲密,蓝舍蜥蜴爬行动作非常缓慢,至于攀登高峰之类的它肯定是做不了的。

  3-雷人的海鸥

  这只海鸥真是勇敢,竟然像人类一样喜欢找刺激走独木桥。看它张开的翅膀和面部表情,你肯定怀疑它的前世是不是人……

  4-美洲鳄鱼和海龟

  非法商贩和偷猎者是他们的天敌,在自然界除了优胜劣汰之外还有“和谐”,嗯这一幕真的很和谐。

  5-笑容满面的鹦鹉鱼

  这张照片是什么东东?不看图片说明估计十个人有十个人猜错。实际上这是一条鹦鹉鱼的嘴,鹦鹉鱼是一种拥有蓝绿红黑等颜色的鱼,主要以珊瑚为食,并将无法消化的珊瑚或者岩石排泄出来形成沙。

  6-夏威夷的绿海龟

  在美国夏威夷州茂伊县火山岛的绿海龟因其身上的脂肪是绿色而得名,外表体型庞大,拥有扁圆形的贝壳,只有四肢和头在壳外。

  7-小壁虎的脑袋

  一只小壁虎在一片棕榈叶上,如果你不仔细看肯定发现不了它。

  8-马和狗

  这是在墨西哥拍摄到的一张照片。马和狗虽然都是动物,但却属于不同的世界,当两者相遇时,我们很难想象照片中的狗作何感想。

  9-日本的鹿

  对于鹿,日本人认为是神的使者,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自由自在的玩耍,即便是送给它们食物都需要毕恭毕敬。

  10-夕阳下的马

  这张照片是在英国的雪墩国家公园拍摄的,在夕阳的照射下,这三匹马拥有了神圣的光环,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注:本文仅供网友欣赏,不作为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来源《美国国家地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尼安德特人是早期曾占据欧洲大陆和亚洲部分地区的一种古人类,大约在3万年前消失,被智人也就是现代人所取代,科学界对其灭绝原因一直未有定论。

  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保罗迈拉尔斯等人,对法国南部拥有大量尼安德特人以及早期智人定居点遗址的地区进行了考古分析。他们观察了从5.5万年至3.5万年前的3个界限清楚的考古时期,其中包括了尼安德特人到智人的过渡期。

  分析发现,在过渡期,早期智人数量约为尼安德特人的9倍到10倍,前者定居点面积、工具密度以及动物、食物遗迹数量也大于后者;此外,早期智人遗留的石器工具、首饰以及艺术品也表明,他们拥有更复杂的社会网络。

  研究人员认为,早期智人的压倒性数量优势迫使尼安德特人迁往更难发现食物和庇护所的地方,最终,伴随着4万年前欧洲大陆的气候恶化,尼安德特人逐渐灭绝。

  这项研究7月29日发表在美国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西门庆笑说道:“文职的营生,他那里有大钱与你!这个就是上上签了。”身为富豪,只要有机会,他还是要嘲弄官员的寒窘,不管他的诗写得有多好

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导,兼任《辞海》编委、古代文学分科主编。

这个专栏系列写了一阵《红楼梦》,又想把《金瓶梅》插进来交叉着写,或者较为有趣。而《金瓶梅》中的人物,首先想起的倒不是西门庆,而是戏分不多的蔡御史。原因一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用关于他的情节做例子,久有印象,二是这位御史老爷的故事,恰好给近年新流行的“权力寻租”的概念做了注脚,让人知道古今之事,多有相通。

蔡御史名蕴,在第三十六回出场时,是新中的状元。正好和朝中权臣、太师蔡京同姓,顺风顺水就认了一个干爹。他是寒门子弟,初入官场,浑身上下干瘪瘪的。既然拜到太师门下,总要有所照应,而照应的方法,当然不能让太师为他“出血”。于是太师府的翟总管告诉他,回乡途中经过山东清河县,那儿“有老爷门下一个西门千户,乃是大巨家,富而好礼。亦是老爷抬举,见做理刑官。你到那里,他必然厚待。”就是让他结交西门庆获得资助,然后可以体面地衣锦还乡。

这里牵涉到明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在过去的传统中,大致而言,政治地位也就是官阶的高下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基本依据。到了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急剧膨胀,商人拥有的财富超过高官成为常见的现象,这便出现了“贵”与“富”的分离。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官员不能安于贵而不富,而商人倘若不能获得权力的庇护,不仅运营艰难,已有的财富也不可能安全。因此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权力与财富的勾兑---这其实是一种维持社会结构平衡的方法。所以翟总管跟蔡状元说这件事,语气平淡自然,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西门庆得到翟总管的交待,当然热情宴请,精心安排。出了一点毛病,是蔡状元穷久了而官味尚薄,光是喝酒,听小曲,不见真金白银,难免焦急起来,瞅个机会竟拉着西门庆直言:“学生此去回乡省亲,路费缺少。” 被西门庆回了一句“不劳老先生吩咐”。这很不体面,失了状元的身份。

到了第四十九回,差不多一年之后,蔡状元已经成为两淮巡盐御史,再经清河,与西门大官人相晤。此时他身居要职,历练成熟,气象大不相同。不仅行事妥切,举止从容,而且亲切的言谈中总带一点居高临下的味道---很懂得怎样和商人打交道了。

蔡御史的职权是主管两淮盐政。明代的食盐属于国家专卖商品,利润丰厚(犹如今日的香烟)。商人通过向边境军队提供粮秣,获取相应数量的“盐引”即经营许可证,再以此向盐业主管部门领取货品。倘使一切照章办事,当然就不用贿赂官员了。但权力显示其存在的方式,不是提供方便,而是制造障碍;当商人用金钱来消除障碍时,权力就产生了市场价值。

从西门庆来说,款待尚无实职的状元并贿以厚礼,属于远期投资。而当对方手握实权时,投资是需要回报的。他的要求是让自己所拥有三万引盐尽快提货。而蔡御史也完全明白受贿者所应担的义务,一句“这个甚么打紧”,笑声中许下了最高的优待。

鲁迅小说史略引用的一节,是写当日酒宴之后,西门庆又安排两名妓女供蔡御史享用:“只见两个唱的,盛妆打扮,立于阶下,向前插烛也似磕了四个头”。蔡御史看见,“欲进不能,欲退不舍”,情态十分生动。虚虚谦让、彼此吹捧一番,蔡御史不禁兴致高昂, “拈笔在手,文不加点,字走龙蛇,灯下一挥而就,作诗一首”。本来是贪鄙的交易,却用风雅的气息遮蔽起来,于是主客都很轻松。

第二天早晨还有个故事的尾声,特别有意思:妓女董娇儿陪侍一夜,蔡御史给了她用大红纸包着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小费吧。董娇儿拿与西门庆瞧,意思是有所不满。西门庆笑说道:“文职的营生,他那里有大钱与你!这个就是上上签了。” 身为富豪,只要有机会,他还是要嘲弄官员的寒窘,不管他的诗写得有多好。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它看上去颇似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机器人C-3PO的解体版,但这款机器人是最新科学成果,并非科幻虚构,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人,它不仅拥有“骨骼和肌肉”,甚至还有能够认识纠正错误的“大脑组织”。
 


该机器人现被命名为“Ecci”,是世界上首款拥有“肌肉”和“肌腱”的机器人

  该机器人现被命名为“Ecci”,是世界上首款拥有“肌肉”和“肌腱”的机器人,同时还具有“骨骼结构”,帮助它更便捷地移动。整个机器人都是用特殊的塑料制成。最先进的是这款机器人的“大脑”,它的大脑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仅存在于人类的特征。
 


它还拥有类似人类的视力系统,尽管它只有一只眼睛,看上去犹如神话中的独眼巨人

  瑞士苏黎士大学科学小组成功研制这款机器人,它使用一系列电子发动机来移动肌腱关节。同时,一个微型计算机装配在Ecci机器人大脑中,使它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以后逐步改正。
 


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

  例如:某个动作导致它绊倒或者摔落某些物体,机器人大脑便对该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避免下一次犯同样的错误。它还拥有类似人类的视力系统,尽管它只有一只眼睛,看上去犹如神话中的独眼巨人。

  目前,科学家希望该机器人能够引领新一代机器人,并有助于新型人造假肢的发展。苏黎士大学人造智能实验室主任罗尔夫-法菲尔(Rolf Pfeifer)说:“这种新型机器人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可完成复杂任务的仿生机器人。如果我们能使机器人像人类一样,便能接管人类所做一些工作。”

  该研究小组现计划在两个月内研制出一款更复杂的Ecci机器人,据悉该机器人已花费了数百万英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土卫二表面拥有一个巨大的喷泉,卡西尼飞船上搭载的宇宙尘埃分析器(CDA)对新鲜的喷泉喷出颗粒成分进行了分析
土卫二表面拥有一个巨大的喷泉

图注二:研究发现在离土卫二表面稍远的位置上,喷泉中的成分明显细小且缺少冰晶,但在靠近土卫二表面较低空的位置,喷泉柱则是由颗粒明显较大,富含盐分的冰晶颗粒占多数
研究发现在离土卫二表面稍远的位置上,喷泉中的成分明显细小且缺少冰晶

小个子:这是一张土星的照片,在这张图像的右下角的那个小白点就是土卫二
小个子:这是一张土星的照片,在这张图像的右下角的那个小白点就是土卫二

  科学家已经获得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土星的一颗小卫星——土卫二表面之下拥有一个巨大的咸水海洋。

  在最近的一次飞掠中,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采集了从土卫二南极地区喷出的冰晶喷泉颗粒物。

  这个“太空喷泉”是非常罕见的奇观,有大量的水汽和冰晶微粒被喷射进入太空。土卫二是一颗个头较小的卫星,是土星已知19颗卫星中的一颗。2005年,正在土星轨道运行的卡西尼号率先注意到了这个喷泉的存在。

  根据详细的成像观测显示,这个喷泉的喷口是土卫二南极地区的一片所谓“虎斑”地区(tiger stripe),这事实上是一片裂谷地带,有很多平行和交错的断裂带存在。这个喷泉产生的物质成为土星光环中的E环的重要物质来源。

  2008年至2009年间,卡西尼3次穿越喷泉柱,飞船上搭载的宇宙尘埃分析器(CDA)对新鲜的喷泉喷出颗粒成分进行了分析。

  探测结果发现,这些冰晶颗粒以每秒超过11英里(约合17.7公里)的速度撞击探测器并迅速汽化。设备随后对这些气体进行化学分析。

  科学家们发现在离土卫二表面稍远的位置上,喷泉中的成分明显细小且缺少冰晶,比较接近土星E环的成分组成;但在靠近土卫二表面较低空的位置,喷泉柱则是由颗粒明显较大,富含盐分的冰晶颗粒占据绝对地位。

  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弗兰克·波斯特伯格(Frank Postberg)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他说:“目前认为,没有任何可行的方法可以实现像这样生成持续的富盐颗粒喷流,除非土卫二的地表之下拥有一个咸水的海洋。”

  论文合著者,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多分校的萨斯查·科恩普夫(Sascha Kempf)补充道:“研究显示,从土卫二南极地下喷出的颗粒中,那些较细小,贫盐的颗粒的速度明显要大于那些较粗大,富盐的颗粒。”他说:“尽管我们发现土卫二的喷泉物质中,99%的成分是富盐的颗粒,但是土星的E环的成分主要是这种细小,贫盐的颗粒。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发现。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由于这些较大的颗粒运动速度较慢,最后都落回了土卫二表面,只有那些贫盐的小颗粒成功逃离,进入了土星光环体。”

  研究人员们表示,这些富盐颗粒的成分接近海洋水体,这暗示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冰晶颗粒可能来自一个地下海洋的蒸发,而非土卫二的表面。

  当盐水缓慢冻结,会有盐分被“挤出”,只留下纯净的淡水。如果这个喷泉是由土卫二表面的冰体形成的,那么其成分中不会出现那么高的盐分含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由此,科学家们推断,在土卫二的地下大约50英里处(约合80.5公里),在岩质内核和冰质地幔之间存在一片水体海洋。其保持液态的热量来自土星和其他卫星对其施加的引力潮汐作用导致的星体扭曲,以及其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

  根据测算,按照土卫二南极喷泉目前的速度,其每秒大约要损失440磅(约合200公斤)的物质。

  计算还显示土卫二上这颗海洋应当拥有一个较大的挥发面积,否则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凝结,从而导致喷泉停止。

  科恩普夫总结说:“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卫二南极地区的这一喷泉物质几乎全部来自一个地下咸水海洋,并且这个海洋拥有一个面积较为可观的出露挥发面。”

  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只聪明的松鼠把头钻进新型喂鸟器后,它看起来像是乔装成了戴立克


戴立克形状的喂鸟器里的花生由铁丝网挡着


这个外形奇特的喂鸟器是由科幻影迷克里斯·鲍尔科姆制作的,他最初支持时间之王的最大死对头,并拥有两个实物大小的模型

  这只松鼠的脑袋钻进一个外形古怪、有点像戴立克(Dalek)的喂鸟器里后,它看起来像是在模仿一部电视节目中最著名的坏人。这个里面塞满花生的新奇发明是由科幻影迷克里斯·鲍尔科姆制作的。

  51岁的鲍尔科姆家住英国汉普郡迪贝登·普尔里奥,他最初支持时间之王(Time Lord)的最大死对头,并拥有两个实物大小的模型。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把喂鸟器装扮成老戴立克的样子。他说:“松鼠是一种足智多谋的动物,不管你把食物藏在哪里,它都会设法找到它。我想,也许看到一只松鼠装扮成戴立克会非常有趣。花生藏在喂鸟器里面,并用铁丝网挡着,松鼠要想吃到它,就必须把脑袋全都伸进去。”

  鲍尔科姆说:“过去一周,这只聪明的小松鼠已经逐渐习惯了喂鸟台上的这个新玩意,它每次来到这里都会直奔主题,很快把头钻进戴立克里,吃掉所有花生。有时它看起来好像是脑袋卡在了里面,但是戴立克是用橡胶制作的,因此它很好把脑袋拔出来。”他表示,喂鸟台的其他访客对这个新发明就不太有把握了。“一只鸽子和一只鸟落在上面,但是它们都远远地躲着戴立克。这些花生显然只有松鼠才敢吃。这个季节如果幼鸟尝试着把整个花生吞下去,它们很有可能会窒息死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海蒂--著名的“斗鸡眼”负鼠


海蒂出笼时,成为记者长枪短炮的焦点

  据外媒报道,以“斗鸡眼”出名的负鼠海蒂凭借其有趣的长相,一举成为网络明星,不仅有“个人”网站及电影宣传片,更在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上拥有32.6万名粉丝。

  现在,海蒂终于有机会和公众见面。海蒂的东家——德国莱比锡动物园决定将其安置到动物园热带主题展馆“冈瓦纳大陆”的新家中。该展馆将于7月1日正式开馆。

  年初,德国一家报纸拍摄的海蒂照片贴到网上后,这只两岁的负鼠立刻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但是参观莱比锡动物园的游客没法亲眼看到这位动物明星,因为海蒂一直住在动物园兽医室接受体重治疗。

  饲养员称:“对海蒂来说,关注起到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她变得更健康了,迫不及待想和公众见面!”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数百条转基因虹鳟鱼。通过植入新的基因,这些转基因鱼拥有“6块腹肌”以及更为发达的“肩肌”。研究人员表示,在选美比赛中,转基因虹鳟鱼不可能获得任何名次,但在市场上,它们必将吸引众多人的目光。原因就在于它们的肉更多,比普通虹鳟鱼多出15%到20%。

  转基因虹鳟鱼是美国罗德岛大学渔业、动物与兽医学系的特里·布拉德利领导的一支研究小组10年不懈实验的结晶。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向2万个虹鳟鱼卵中注入从其他鱼种身上提取的不同类型DNA,对其进行基因改造。这些外来DNA能够抑制一种被称之为“肌抑素”的蛋白质。共有大约300个卵成功完成改造,最终发育成肌肉发达的超级虹鳟鱼。

  基因改造过程中,鳟鱼卵中注入的DNA与在比利时蓝牛体内发现的肌抑素-抑制蛋白类似。比利时蓝牛凭借极为发达的肌肉著称牛类家族。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身上,肌抑素能够让肌肉生长处于一种受控制状态。控制肌抑素被视为治疗人类肌肉萎缩症的一种潜在方式。

  肌肉发达的转基因鳟鱼是第一个真实存在的证据,证明抑制肌抑素能够对鱼类和哺乳动物产生类似影响。布拉德里最近报告称,虽然鱼类缺少腹肌,但转基因虹鳟鱼的中部两侧却拥有6块腹肌,背部也出现明显的肌肉突起。他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的研究发现令人吃惊,能够对水产业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能够获得监管部门批准,鳟鱼基因改造可以让消费者和渔农受益,前者能够购买到更为低廉的鳟鱼,后者则可在无需投入更多饲料情况下喂养体型更大的鳟鱼。瑞典哥德堡大学动物学家弗莱德里克·苏德斯特罗姆表示,虽然政府允许对一些转基因鳟鱼进行放养,但尚未批准拥有其他鱼种DNA的鳟鱼用于商业用途。

  其他正在培育中的转基因鳟鱼生长速度更快,拥有抗病能力或者能够在温度极低的水域生存。苏德斯特罗姆负责对逃到野外的转基因鳟鱼潜在危险性进行研究。他表示,研究显示这种鳟鱼不仅会在河里繁殖,同时也会将在实验室改造的DNA遗传给下一代。他指出:“在一些确定情况下,转基因鳟鱼的生存优势高于野生同类,但在其他一些情况下,我们也发现相反的现象。如果食物充足,转基因鳟鱼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这些食物,但如果附近有捕食者活动,它们也更容易成为被捕食的对象。”

  苏德斯特罗姆怀疑最新培育的转基因虹鳟鱼能否在野外获得足够食物以支撑其更为强健的体魄,此外,这种肌肉发达的转基因鱼是否拥有足够机动能力以避免遭到捕食也让苏德斯特罗姆感到怀疑。

  他指出,如果转基因鳟鱼能够在野外环境下生存——例如幼仔长得足够大,让鸟类无法以它们为食——它们能够颠覆所在的生态系统。拥有6块腹肌的转基因鳟鱼体型更大,帮助它们在生存竞争中打败未接受基因改造的同类,导致这些同类只能获得少量食物,未来生存受到威胁。(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究显示太阳系或拥有数百万个双胞胎
研究显示太阳系或拥有数百万个双胞胎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在银河系的数十亿颗恒星当中,15%可能具有太阳系的“双胞胎”。

  这项研究是建立在对拥有气态巨行星的恒星调查基础之上。气态巨行星类似于木星和土星,距其恒星十分遥远。正如太阳系中的情况一样,这些恒星与其气态巨行星相距遥远,从而产生了岩质行星在恒星适居带“茁壮成长”的广阔空间。液态水可以存在于恒星的适居带。这一结论增大了银河系内拥有类似地球的行星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可能性。

  未参与最新研究的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天文学家黛博拉-费舍尔(Debra Fischer)指出:“在寻找行星努力的头十年,我们感到有点担心——其他星系看上去与太阳系截然不同。最新研究将打消我们的疑虑,原来银河系中存在大量太阳系的‘双胞胎’。这一数据确实巩固了有关宇宙中拥有很多像地球一样宜居星球的理论。”

  天文学家认为,气态巨行星通常形成于距其恒星很远的地方,而像地球一样的岩质行星则形成于距其恒星更近的地方。不过,天文学家指出,在一些恒星系,气态巨行星会向内移动,影响更小的行星偏离其运行轨道,或是完全摧毁岩质星球。与此同时,像太阳系恒星一样的恒星系则在稳定的外层轨道拥有气态巨行星。

  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天文学家安迪-古尔德说:“在这些恒星系中,存在可供类地行星成长、不被甩出其轨道的空间。”此外,天文学家对木星的研究表明,处于外层的气态巨行星可以起到“引力盾牌”的作用,保护里面的岩质星球及其上面的潜在生命形式不会遭受频繁的小行星撞击。

  为寻找这种恒星系,近百位科学家加入“微透镜追踪网”(MicroFUN)项目,采用一种称为微引力透镜(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的技术探测银河系。按照这种方法,当一颗恒星从另一颗恒星前面经过时,更近恒星的引力就像透镜一样,弯曲和放大更远恒星的光。如果更近的恒星拥有绕其轨道运行的行星,观测者就可以通过被放大的光发现它们存在的微妙线索。

  根据一项对为期4年微透镜数据的分析结果,如果银河系内所有恒星都存在类似太阳系的星系,天文学家至少应该已发现6个这样的星系,但迄今为止,他们仅仅探测到一个像太阳系的星系:2006年,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拥有像木星和木星一样行星的恒星。古尔德及同事上周在美国天文学会第125次会议上宣布,这意味着银河系内可能有15%的恒星具有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

  古尔德警告说,其研究小组的“非常粗略”的估计是建立在有限的数据基础之上,随着未来几年其他恒星系的发现,评估结果可能会改变。例如,有些恒星系可能仅存在类地行星,而没有气态巨行星。但我们目前还不确定这一点,因为大多数恒星距离地球过远,使得当前的观测仪器发现不了小型岩质星球。随着新的行星寻找任务(如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开始结出果实,这种状况可能会改变。

  瑞士苏黎世天文学会的迈克尔-迈耶表示,古尔德的发现与最近一系列研究结果相符,这些研究称像“超级地球”一样的较低质量行星在银河系可能相对常见。迈耶也没有参与古尔德的研究。他说:“结果或许是,恒星具有较低质量的类地行星最终会变成习惯而非例外。果真如此的话,揭示更小类地行星和质量更大气态和冰质巨行星之间的关联,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类地行星在银河系究竟有多普遍。”(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