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意大利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Paolo Nespoli')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到首批太空3D照片。


他使用标准型伊拉斯莫斯录像双目镜2(ERB-2)拍摄了大量照片

  内斯波利拍摄的3D照片主要是呈现空间站的日常生活,今年54岁的他经常从太空发布微博信息,自从他2010年12月抵达国际空间站担任一位飞行工程师之后,他的微博已有46000位关注者。

  目前,他的微博内容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他在微博中发布了多张空间站拍摄的3D照片。近日之内内斯波利将返回地球,在过去6个月的空间站的值勤期间,他使用标准型伊拉斯莫斯录像双目镜2(ERB-2)拍摄了大量照片。


3D照片:零重力环境使宇航员凯迪-科尔曼(Cady Coleman)的长发蓬松起来

  在其中一张3D照片中,零重力环境使宇航员凯迪-科尔曼(Cady Coleman)的长发蓬松起来;另一张照片中,内斯波利在家人赠送的圣诞节礼物包围下显示出欣喜的表情。他说:“我希望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来到国际空间站,但就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我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太空零重力环境下的体验和感受。每天我能接收到微博照片的200-500条回复信息,这些照片让人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D照片:内斯波利正在锻炼身体

  据悉,这位意大利宇航员负责执行太空实验的放射性监控和测量,从而提高贮油柜的油回收。他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拍摄照片,其中包括:太空角度下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密西西比河流以英国全境照片,这些照片是首批从外太空拍摄的3D照片。

  内斯波利说:“一旦我有空闲时间,哪怕只有5分钟,我便会在空间站的7个窗口之间来回盘旋,寻找最佳拍摄时机。地球是非常美丽的,也是摄影师所拍摄最壮丽的星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母狮为护犊掌掴雄狮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19日消息,在人类的生活中,当父亲和孩子之间有些交流趋向冲突和激烈的时候,大多数母亲都会出手干预以缓解矛盾。这一点可不止专属于人类,一名摄影师就拍摄到了狮子家庭有趣的一幕。


母狮对公狮发出咆哮警告并一掌击在这位父亲的脸上

  据国外媒体报道,摄影师艾略特-尼普(Elliott Neep)在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一片已经干涸的沼泽中拍摄到这个狮子家庭,母狮在看到公狮子和小狮子气氛有所异常时果断的护住了孩子,对公狮发出咆哮警告并且一掌击在了这位父亲的脸上,最终这个家庭恢复了平静温馨的相处气氛。


当时这只公狮似乎正准备向小狮子大发雷霆

  据艾略特介绍,当时这只公狮似乎正在向小狮子大发雷霆,而图片中的母狮子很快赶了过来,在确保事情没有变得无法控制之前给了公狮脸颊一掌。艾略特表示,这就像是公狮准备教训一下小狮子,而母狮走过来让他“保持冷静”。这只母狮非常勇敢,狮子幼仔在几个月大的时候仍然需要母狮的保护。


最终这个家庭恢复了平静温馨的相处气氛

  艾略特说:“如果当时母狮没有过去阻止,或许公狮会一个重击把幼师打翻在地。我拍摄狮子已经好多年了,而这只公狮是我所见过最大的一个。狮子通常重450磅(约204公斤),而这只公狮至少有500磅(约227公斤)。他身上似乎没有什么伤痕,我猜想也许是因为它个头太大,没有别的狮子敢于挑战它。当然我并不认为那个幼狮存在任何真正的危险,因为这是它的孩子。”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火蚁展现出惊人的“舞蹈天分”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13日消息,奇妙的动物世界总能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惊喜和遐想,在这张令人惊叹的照片中,一只火蚁如同正在跳街舞一般展现出了惊人的“舞蹈天分”。

  据国外媒体报道,摄影师罗伯特(Robertus Agung Sudiatmoko)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小村庄附近,拍摄到了这只身怀绝技的火蚁。此外他拍还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作品,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这只跳舞蚂蚁,这个小家伙用一条腿把整个身体支撑悬空起来,并且出人意料的保持了30秒。


光线从天空中照下,笼罩在了小蚂蚁身上

  在罗伯特另外的作品中,一只蚂蚁站在小土堆盯上,双臂交叉仰望天空犹如在祷告一般。如同《圣经》中那著名的摩西接受上帝指引场景一般,光线从天空中照下,笼罩在了小蚂蚁身上。而另一张照片则显示了动物的惊人力量,一只小蚂蚁托起了一片超过它身长10倍大的叶子。


小蚂蚁托起了一片超过它身长10倍大的叶子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照片是罗伯特第一次尝试拍摄特写摄影的成果。他表示在这之前不久自己才尝试开始进行微距拍摄,当时还在想可能会捕捉到这些蚂蚁的最佳镜头。然后突然一下这只蚂蚁就单腿直立起来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姿势,罗伯特立刻将其拍摄了下来。

  火蚁(fire ant)是一种具强烈攻击性的蚂蚁,被其叮咬后,会产生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因此得名火蚁。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日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宣称,美国宇航局“黎明号”探测器正在接近“维斯塔”小行星,现已成功拍摄到该小行星第一张照片。


“维斯塔”小行星的最新照片

  “维斯塔”小行星的最新照片是由黎明号探测器机载分幅摄影仪于今年5月3日拍摄的,当时该探测器距离小行星大约120万公里。在照片中这颗小行星犹如在恒星背景下一颗小而明亮的珍珠。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黎明号探测器副研究员卡罗-雷蒙德(Carol Raymond)说:“通过在海洋般的太空中认真筛选,黎明号探测器研究小组最终发现到这一目标。这是在即将到来黎明号之旅的第一张勘测照片。”

  维斯塔是太阳系内第二大小行星,它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预计5月16日黎明号探测器将进入维斯塔小行星轨道,届时这颗小行星将距离地球1.88亿公里。

  近年来,科学家非常热衷于研究维斯塔小行星,它同时也是一颗原行星,这是由于它是一个较大的星体,几乎可形成一颗行星。它的直径达到530公里,是该小行星带第二大星体,同时这颗小行星在地质结构具备多层结构,像地球、金星和火星一样,拥有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面和太空望远镜均可观测到这颗明亮的球状小行星,虽然天文学家在过去两百年里一直对其观测,但尚未收集到其表面详细资料。

  黎明号探测器项目研究员期望5月16日斯维塔的重力能够在轨道范围内捕获这颗探测器,进入斯维塔小行星的轨道范围,黎明号必须改变并适应该小行星环绕太阳的路径,这需要精确地掌握这颗小地星的位置和速度。

  通过分析分幅摄影仪拍摄的照片中维斯塔小行星能够定位它的位置,工程师可以确定探测器的航行轨道。今年8月份初,黎明号探测器就开始在小行星表面上空2700公里处收集科学数据,当该探测器逐渐接近维斯塔小行星,它将拍摄多角度维斯塔图像,从而使科学家能够绘制小行星地形图。之后黎明号将进入距离小行星表面大约200公里的上空,进行额外勘测和近距离拍摄小行星表面状况。

  这颗探测器将在维斯塔小行星轨道上停留1年时间,之后进入另一个更长的太空旅行。2015年,它将抵达小行星“克瑞斯”,这是它的第二个目的地,未来将对小行星带内更多的星体进行勘测。

  通过研究这两颗小行星,科学家能够揭开太阳系早期历史的更多秘密,黎明号任务将以不同作用力进一步对比这两颗小行星的形成过程。此外,该探测器携载的仪器将测量小行星表面成份、地形和结构。同时,它还将测量维斯塔和克瑞斯小行星的引力牵引作用,从而获知这两颗小行星内部结构的更多信息。据悉,黎明号探测器于2007年9月份成功发射,预计完成勘测任务将在太空旅行50亿公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两只老虎:这是一只苏门答腊虎和她的幼崽在一起


动物保护人士表示,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拍摄到多达12只苏门答腊虎,实在让人非常震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和其他动物保护组织现在正全力阻止对这片森林的破坏和砍伐


濒临灭绝:由于栖息地不断减少,盗猎以及和人类的冲突,这种老虎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1日消息,近日,人们在印尼一片即将被砍伐的森林中拍摄到12只极度濒危的苏门答腊虎的影像。

  由于栖息地不断减少,盗猎以及和人类的冲突,这种老虎种类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1970年代,苏门答腊虎尚有大约1000只,而今天估计只剩大约400只。

  这段影像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在苏门答腊岛中部的森林中拍摄到的。录像中还显示有一只老虎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小虎崽一起玩耍的画面。

  动物保护人士表示,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拍摄到多达12只苏门答腊虎,实在让人非常震惊。

  由于造纸业和棕榈油产业的发展,这一地区正遭受严重的森林破坏。WWF苏门答腊地区虎类研究小组负责人卡米拉·帕拉卡什(Karmila Parakkasi)表示:“在近两个月的观察中发现的老虎数量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他也表示:“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我们这次安装录像机设备的位置恰好非常有利,还是由于森立破坏过快,从而迫使老虎们只能聚集在相对较小的领地上。”

  在拍摄到的静止画面中显示有6只老虎,以及一只老虎妈妈带着一只小虎崽;而录像中则显示一只老虎妈妈带着她的三只小虎崽正追逐一片叶子玩耍。

  WWF称印尼政府已经表示将对这一地区的森林进行保护,但是问题在于这片森林属于巴里托太平洋木材公司(Barito Timber Pacific)的一个下属分公司。目前该公司还尚未对此发表评论。

  WWF表示,一旦获得政府许可。该公司将有权将这片森林全部砍伐,以提供造纸工业所需木材。WWF将和其他环境保护团体一起坚决反对这一砍伐计划。

  此前印尼已经和挪威达成了一项交易,同意由挪威提供10亿美元,换取印尼政府承诺将砍伐森林的许可冻结两年,以此减少全球由于森林砍伐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但是有关这一协议的细节仍然在等待印尼国会批准,议员们在一些细节上仍然存在争议。

  一旦这项协议得到执行,将有望制止工业的过快增长,从而保护森林免遭更大的破坏。印尼是世界棕榈油生产第一大国。这种产品非常重要,从饼干到肥皂,到生物柴油,都要用到。而快速增长的亚洲经济又让对棕榈油的需求量大增。

  在过去的50年内,印尼已经有两种老虎灭绝,分别是巴厘虎和爪哇虎。(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只悠闲的熊似乎忘记了忧虑和争斗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10日消息,就如同迪士尼经典卡通《森林王子》中的大熊巴鲁(Baloo)一般,照片中的这只悠闲的灰熊似乎也忘记了忧虑和争斗,在水中尽情的享受着快乐。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这些精彩的照片中,这只活泼的哺乳动物在河流中似乎在秀着自己的舞蹈功底一般,展现了灵活的四肢。它时而如热身一般活动着左脚,时而又舒展舒展上肢,甚至还做出了颇具难度的高抬腿动作,或是四脚朝天躺在水中,样子十分有趣。


这只活泼的熊在河流中似乎在秀着自己的舞蹈功底一般

  拍摄下这些奇妙瞬间的,是来自于美国蒙大拿州利文斯顿(Livingston,Montanna)的57岁野生动物摄影师巴克-史瑞克(Buck Shreck)先生,他在阿拉斯加州的一条河边拍摄到了这只无忧无虑的灰熊。据巴克称,他拍摄这些照片时离熊仅仅只有20码(约合18米)左右。


在水中尽情的享受着快乐

  巴克先生说:“这是一只享受着简单生活乐趣的熊,它的面部表情让我想起了那些酷爱在河中玩耍游戏的十几岁少年。这只熊并不大,它的母亲带着它和它的妹妹一起在河中学习如何捕鱼。我并不觉得自己处在危险之中,并且不需要躲躲藏藏,因为它们到河边心中只有那些鲑鱼。”


这只熊无忧无虑的四脚朝天躺在水中

  巴克表示,这只熊曾经试图靠近过,似乎对自己的存在有些担心,但在距离10英尺远(约合3米)的地方停了下来,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并最终选择和巴克和平共处。巴克补充道:“以我的经验,能够知道一只熊的情绪是否越来越激动,或有紧张和不舒服的感觉,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靠近一些。”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摄影师正在给颜色鲜艳的翠鸟拍照,突然一只鳄鱼和一只河马从水里窜出来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5月9日消息,野生动物摄影师阿纳德-格尔曼在非洲马拉维里瓦达国家公园的一条河流拍摄翠鸟时,无意中抓拍到河马和鳄鱼激战的画面。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时阿纳德在河流旁边拍摄他最喜欢的翠鸟,但当他把镜头瞄准翠鸟时,一只鳄鱼和一只河马突然从他前方的水中钻出来,相互展开激战。就在两个大家伙激斗之时,阿纳德抓拍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


母河马为保护幼仔与鳄鱼激斗

  最初好像鳄鱼占了上风,但护子心切的河马母亲很快就扳倒了劣势,把入侵的鳄鱼咬得遍体鳞伤。而原本阿纳德要拍摄的那只翠鸟似乎并没被吓呆,随时准备在两个大家伙威胁到自己时飞走。阿纳德称这次经历会令他终生难忘。

  37岁的阿纳德说:“在马拉维生活6年,并32次前往里瓦达国家公园后,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这里拍摄。麦克罗德-卡莱迪(我的向导和朋友)同我一起开车前往。我最喜欢的是翠鸟,划船从河面上经过时,好几次都看到多种不同类型的翠鸟。麦克罗德把车停在河边,因为他看到距离我们大约15英尺的芦苇上有一只冠翠鸟,更有意思的是,后面还有一头母河马,我知道这头河马还有一只小宝宝。最初五分钟一切正常,周围非常平静,但突然一条大鳄鱼扑向河马宝宝,母河马快速迎向前,护住自己的幼仔,迎击鳄鱼。”


翠鸟似乎没被吓呆,随时准备在两个大家伙威胁到自己时飞走

  他说:“我意识到发生的一切后,很快把镜头转向它们,抓拍鳄鱼和河马激战的画面。鳄鱼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咬到了河马妈妈的下颌,不断张开血盆大口向对方示威,不过很快鳄鱼就意识到它很难越过母河马。经过几十秒的激战后,鳄鱼悻悻游走。”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捕捉鱼眼神的人

  70岁的雅克·贝汉,满头白发,穿着风衣,手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在空荡荡的灭绝动物博物馆里。他试图回答孩子一个问题:“什么是海洋?”这位曾经的金狮奖影帝、如今的纪录片大师,之后用近90分钟美轮美奂的影像,回答了儿子的提问。

  日落时分,海豚和海狮在海面上穿梭;海底深处,长相酷似“象人”的亚洲羊头濑鱼静静地游动;墨尔本湾海底,两拨蜘蛛蟹“阵营”展开了交战;夕阳下,海象……妈妈在水中温情脉脉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这些唯美的画面,配合着充满诗意的旁白和音乐,构成了纪录片《海洋》。

  4月,《海洋》在中法之春活动中展映,影片的两位导演之一雅克·克鲁索也来到了北京。和另一位导演雅克·贝汉相比,克鲁索显得低调,默默无闻。穿着深蓝色的衬衣、牛仔裤,他笑起来嘴角上弯,像个谦逊、温和的绅士。

  2001年,克鲁索与贝汉合作拍摄了大热纪录片《迁徙的鸟》。此后,这对年纪相差13岁的搭档,历时7年,花费7500万美元,拍摄了迪士尼公司史上最烧钱的纪录片《海洋》。

  此外,这部影片还有一串令人咋舌的数字:转战全球50个拍摄地,拍摄了80多种鱼类、海豚、鲸鱼以及鸟类等,超过500小时的素材。为了拍摄暴风雨中的大海,拍摄组整整等了三年,才等到一场足够规模的暴风雨。今年1月,《海洋》获得法国恺撒奖的最佳纪录片。

  《海洋》也许并非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索最经典的作品,但仍然保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好莱坞报道》写道:“这是一部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那种诗意的、形式感极强、美到炫目的画面让人多少漠视了这部纪录片的故事和它所宣传的环保理念。”

  拍鱼就是要拍它的眼神

  海洋题材一直是自然纪录片的主要母题之一。1956年,法国人雅克·伊夫斯·科斯托拍摄的《沉默的世界》,是影史上第一部全景记录海底生态奇观的海洋纪录片。此后,从莱妮·里芬施塔尔197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短片《水下印象》(2002)、吕克·贝松的《亚特兰蒂斯》(1991),再到BBC自然历史专题组拍摄的《深蓝》(2003)及第一部利用3D技术拍摄的纪录片《深海探奇》(2009),海底对电影人始终充满着无尽的吸引力。因此,如何拍出海洋的新意,是雅克·克鲁索必须面对的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海洋纪录片,但如果你想知道《海洋》与它们的区别,那便是科技。”《娱乐周刊》评论道。在制作《海洋》的过程中,克鲁索与贝汉发明和改制了许多器材,运用新一代电子摄像技术,前所未有地捕捉到海洋生物那种可触的质感—水母吹弹……可破的柔软、蓝鲸像褥垫般的腹部......

  “我们在技术上下了很多工夫,但这并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新的视角—用一种从未有过的眼光去看这些动物,并和它们一起看这个世界。”克鲁索说道。

  2001年《迁徙的鸟》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和鸟一起飞翔”的拍摄角度。到了《海洋》,克鲁索与贝汉打算坚持一贯的拍摄方式与意图—深入到这些动物的生活中,与他们做情感交流。

  “我们拍了大量动物的目光,不管是很小的鱼,还是很大的鱼,我都会去捕捉他们的眼神。”克鲁索告诉记者。

  不过,与拍鸟相比,拍鱼难度更大。“因为鱼和鸟不一样,鸟是可以训练的,可以安放摄像头跟拍,鱼就不可以。”克鲁索说道,“鱼一旦发现你打搅了它,一转身就走,或者做出愤怒挣扎的样子,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

  通过4年时间的拍摄,克鲁索得出的经验是:“拍摄鱼,你必须和它熟悉,征得它的同意。你要花很多时间和它慢慢相处,让它觉得,自己没有危险,也不会被打搅,你才能得到想要的画面。”

  和所有人一样,起初克鲁索也认为,鱼不会叫,也没有表情。但真正拍摄了之后,他才发现,鱼也是有表情的:它们通过眼珠的转动,或者身体往前或往后的动作,表达自己的胆小、攻击性或冷漠。“我就很想拍出一种感觉,哪怕这个生物你听说过,也见过,但在我的电影里,你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发现它们。”克鲁索说。

  动物和人类始终是有距离的,但有时候一起经历险境,又会出现另外一种友谊。

  海豹群正在午后的阳光下,懒洋洋地偎依着睡觉、嬉戏。突然,出现了鲨鱼。海豹迅速四散逃开,有的一着急,也会往人的船上跳。这是克鲁索在拍摄现场亲眼目睹的画面,他说:“为了躲避危险,这些海豹什么都顾不上了。这时候,动物和人就能团结在一起,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澳大利亚拍摄的时候,剧组所住的酒店面对大海。当地人为了防止水母进来,在海滩边支起了一个网,划出一个区域专供游客游泳。有一天,闲来无事的克鲁索把这个网打开,往海的深处游。他游了一会儿,突然觉得有个东西老往他身上撞。他心想,“糟糕,肯定是水母”,就着急地将它往外推,但它就是不肯离开。

  等他冷静下来,才发现是一条巴掌大小的小鱼。小鱼就这样一直贴着他的身体,一起游了很长时间后才离去。后来,当地人告诉他,清晨的时候,海面上会有很多水鸟来觅食。小鱼很害怕,就找地方躲避,可能当时它周围什么都没有,看到有人在游泳,就大胆往他身下藏。

  克鲁索在船上拍摄影片中水鸟吃沙丁鱼的那场戏时,专门做了一个架子,跟在这些水鸟后飞行。当要飞过一片礁石时,其中有两块礁石的距离非常近,水鸟和架子都只能刚好擦身挤过。当它噌一下飞过后,还回头看了眼摄制组,好像在说:“这地方可真险啊!”

  雅克·贝汉负责到处找钱

  雅克·克鲁索与雅克·贝汉已经合作了12年。

  两人相识于1987年。当时,作为法国著名导演阿兰·科尔诺助理的克鲁索,在巴基斯坦北部和中巴交界处拍摄一部纪录片。此后,他又成为另外一部名为《印度支那》纪录片的导演助理,在越南整整待了一年。

  当克鲁索从越南回来后,雅克·贝汉便主动找到他,了解越南当地情况,并邀请他一起工作。事实上,贝汉当时也正准备筹拍一部关于越南的纪录片,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计划搁浅。

  《迁徙的鸟》是两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并列署名为该片的导演。据克鲁索透露,贝汉是所有影片的制片人,拥有绝对的特权。而在片场的导演工作上,两人则几乎没有什么分别,不会分区管理,也不会互相指令对方。凡事都经过两人一起商量,根据时间协调安排。

  在拍《迁徙的鸟》时,贝汉还会出现在现场。而在筹备《海洋》时,大多数任务则交给了克鲁索。仅仅为了影片的前期准备工作,克鲁索便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这段时间里,他就和小学生上课一样,看完了所有关于海洋的纪录片,把该领域的有名专家几乎都拜访了一遍,写了一叠厚厚的剧本。

  最初,克鲁索打算把《海洋》拍成一个故事片,讲述一个海洋保护者的故事。从人的角度,拍摄动物的活动。两年后开机,他们又决定舍弃这些人物的镜头,尽可能多地保留动物。

  于是,剧本就演变成另外一个样子:5分钟是一个温情的场面,下5分钟则是动物们一起进食的海底盛宴,再下面5分钟就是生存的竞争,接下来便是人类捕猎者的闯入 ……在克鲁索看来,这些都是能调动观众情绪的东西,至于哪种动物能够达到这个效果,他便要和动物学家商量。“他们会告诉你,在非洲哪个季节你可以拍到大批沙丁鱼被成群海鸟吃掉的场面;鲨鱼什么时候开始捕食,哪个海域可以拍到…… ”克鲁索告诉记者。

  由于《海洋》投资巨大,身为制片人的贝汉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筹资,很少有时间呆在现场的船上。整个拍摄过程中,都是克鲁索负责现场拍摄,贝汉会一起参与后期剪辑。

  《海洋》共有7个拍摄小组,在全世界不同的水域拍摄。通常,专业的水下摄影师在海底拍摄,克鲁索则坐在船上,通过监视器看画面,随时做出调整,给摄影师新的指示。

  在拍摄中,克鲁索也会启用道具。影片并非所有的素材都是百分百真实,比如在鲨鱼被割掉鱼鳍,推入海底的镜头里,这条鱼便是假的道具。此外,海底出现的渔网、大量的垃圾、超市的手推车,也都是剧组人工营造的拍摄环境。甚至影片开头出现的灭绝动物博物馆也是搭建的。

  对于这些有悖传统纪录片的做法, 克鲁索的理由是:“如果说我和雅克·贝汉兄弟俩最讨厌什么词的话,那便是规则!我不认为影片一定要遵循规范化的纪录片、故事片模式。电影拍着拍着,它自己就会提出要求,让你往这个方向走。”

  唯美画面里暗藏杀机

  《海洋》曾与《海豚湾》在第22届东京电影节上同期展映。然而,这两部和海洋有关的纪录片在日本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响:日本民众对《海洋》热力追捧,却对另外一部嘘声一片。国外媒体也普遍认为,过于美丽的《海洋》似乎淡化了环保的意识。

  “我并不认为《海洋》和《海豚湾》有多大的差别,都说了屠杀海洋生物的故事。”克鲁索说道。

  在克鲁索与贝汉的纪录片里,一直都存在着动物与人类的冲突与矛盾。在《迁徙的鸟》里,鸟儿们原本在蓝天上飞得很高兴,砰砰几声枪响后,就被打下天空,掉在工厂附近油油的沼泽里。

  这些环保意识,以及人和动物生存的矛盾,在《海洋》里更加突出。影片开头的动物画面里,就是在某个火山岛上,一只水蜥蜴瞪大了眼睛,惊恐地望着远方,一颗火箭正在发射升空。这些人类的活动,显然引起了动物的不安。

  “这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场面。”克鲁索向记者确认。水蜥蜴看上去像远古生物,其实他们一般生活在火山岛上。因为火山岛上没什么食物,原本是陆地生物的它们就必须进化到去水里去捕食,变成了水陆两生。很多类似的火山岛,也同时作为火箭的发射基地,所以它们的确能看到这些火箭升空的样子。

  “这不是我们刻意做出来的对立场面。我想要表现的是,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动物们都有些措手不及。”克鲁索说道。

  表面看来,《海洋》每个镜头都可以拿出来当油画欣赏,像一部海洋歌剧,但总是有潜在的威胁不断袭来。海豹正和和美美地晒着太阳,鲨鱼就来了;鱼儿们正在自由自在地游着,渔网就悄悄地张开了,捕鱼者也来了。网里的鲨鱼被拖到岸上,几个人七手八脚地迅速把鱼鳍、鱼翅、鱼尾割下来,把浑身还在冒着血的鲨鱼重新推入大海。失去手脚的鲨鱼,像一块笨重的石头,只能扭着身躯挣扎,慢慢沉入海底。周围的海水被染红了。

  这个将近20分钟的过程,是整部电影最为血腥的段落。由于《海洋》的主要投资方之一美国迪士尼自然频道的施压,导演最终忍痛剪掉了这20分钟。比原版少了这20分钟的美国版《海洋》请来前“007”的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配音,他用声情并茂的声音,复述了这个情景,却削减了影片原有的表达力度。

  不过,观众还是看到了《海洋》中的环保意识。《纽约邮报》评论:“影片用美丽的影像,激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雅克告诉记者:“我看到人们对美国版的评论,很欣慰。大家还是看到了我的意图,而不会认为这完全是一部讲述海底风光的电影。如果是真这样,那才是我作为导演最不能接受的。”

  有意思的是,法国版《海洋》被定义为儿童片,有许多儿童观众包场去看。映后,还有人专门做过调查,问这些6至12岁的小孩,觉得什么地方看着最不舒服,他们的反应一般是:“为什么你们会虐待动物阿?”“为什么小乌龟会被海鸟吃掉啊?心里很难受。”很少有人提到鲨鱼被割掉鱼鳍的场面。

  “其实,这是成年人看了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小孩。其实小孩子是看不懂的。”克鲁索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1年5月5日消息,澳大利亚悉尼的摄影师马克·迪普尔最新拍摄“水下工程”系列曝光。在对“正常”的冲浪摄影感到厌倦之后,迪普尔开始了水下摄影工作。他在海底拍摄到很多水下波浪翻滚的瞬间,同时拍摄到游泳和冲浪的人在水下与水流“互动”的画面。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是一幅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拍摄的图片,月球恰好经过太阳面前
这是一幅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拍摄的图片,月球恰好经过太阳面前

  这是一张由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拍摄的图片。仔细观察,可以察觉到太阳背景下月球表面崎岖的山脉。

  5月3日,美国东部时间3:28(北京时间16:28)。从SDO卫星位于地球上空22000英里(约合35400公里)的位置上看过去,月球恰好从太阳面前经过。月球清晰的地平线边缘恰好可以检验SDO卫星相机的敏锐度,科学家们可以据此进行进一步校正,以便日后拍摄出更加清晰的图像。

  但是在这张照片的左下方,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太阳的映衬下,月球边缘并非完全平坦,你可以分辨出崎岖的月面地形。

  在这张图像中,同时还能注意到太阳表面出现的巨大等离子体环状和纤维状结构。(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7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