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呼吸杂志》刊登荷兰一项新研究发现,与不吃母乳的孩子相比,纯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的孩子在儿童时期更少出现哮喘症状。
虽然早期研究发现,母乳喂养与儿童期哮喘发病率降低有关联,但是荷兰鹿特丹Erasmus医学中心科学家完成的这项新研究进一步明确母乳喂养的时间长短与降低哮喘危险有关。比如,母乳喂养时间短,或者不是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到4岁时更可能出现哮喘症状。
这项涉及5000多儿童的新研究调查了这些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喂养方式、是否母乳喂养、吃母乳多长时间、是否及何时添加牛奶和固体食物等。另外还调查了这些孩子1岁至4岁时出现哮喘症状情况。结果发现,与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的孩子相比,从来不吃母乳的孩子4岁前出现哮喘、气短、干咳或多痰的几率明显更高,仅哮喘和多痰发病率就高出1.5倍。另外,与纯母乳喂养的孩子相比,4个月大之前添加牛奶的孩子日后出现哮喘、气短、干咳和多痰的几率也更高。
新研究负责人阿格尼斯·索伦斯奇恩·沃尔特博士表示,“母乳喂养时间长短以及是否纯母乳喂养与哮喘症状发生几率的关联性”这一结论,独立于与感染性或遗传性过敏性疾病。这项研究也为近来提倡的“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健康政策提供了更确凿的科学依据。
口腔赘生物让她不能喝奶,经过手术已经治愈
“《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是含着玉石出生的,我们家的孩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来自江宁的钱女士抱着刚刚出生的小孙女说,但是这其中却包含着家里人对孩子畸形的隐忧。近日,南京市儿童医院整形科的专家们为一名严重的口腔畸形的女婴进行了手术。
据钱女士介绍,自己的小孙女是7月19日出生的,本来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准备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可是当孩子从母亲的肚子里抱出来,发出第一声啼哭的时候,全场的医务人员都惊呆了。“接生的护士告诉我们,孩子生下来还挺好的,可是哭的时候突然从嘴里伸出了一个类似于小舌头的东西,这可把我们吓坏了。”到现在,钱女士还对当时的场面“耿耿于怀”。由于害怕孩子口腔内的“小舌头”堵住气道导致她窒息死亡,钱女士抱着小孙女,用棉签压着孩子的小舌头打车赶到南京市儿童医院。
孩子刚刚住进南京市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的病房,许多住院家长就围了过来,老钱的小孙女一下子变成了病房的小明星,有的说孩子嘴里的小“舌头”像香蕉,有的说像饺子,有的说像小蘑菇。经过病友家长的这一番劝解,钱女士的心情才逐渐地开朗了起来。
经过病区沈卫民主任的检查,孩子长出来的小“舌头”为口腔赘生物,已经长到了口腔外,因该物体从口腔内长出,无法喂养奶水,只能通过鼻饲管深入孩子的胃部,进行喂养。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沈主任发现,小家伙呼吸和哭闹的时候这个口腔赘生物会随着孩子的呼吸不断地伸缩。“由于此赘生物的根蒂部在喉咙口上面,瘤子以一个圆形的茎部延伸至口外,所以不会影响孩子的呼吸。”沈卫民主任介绍。
据了解,口腔赘生物的出现并不多见,从南京儿童医院外科建立到现在这十几年的时间,接诊的病例不到十个,现在口腔赘生物发病机理还不是很明确,不过,有的赘生物会压迫到鼻腔,引起窒息,还会影响孩子的饮食,所以手术治疗是必须要进行的。经过手术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根治,“切下了小舌头,孩子就和正常人一样了,现在许多的畸形看上去挺可怕的,但是经过治疗会和正常人一样,所以如果发现孩子“与众不同”,要及早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沈卫民说。(南京晨报 通讯员 刘丹 记者 华琳月)
芦苇莺居然给身躯庞大的布谷鸟幼仔喂食
野生动物摄影师大卫-迪普林在英国诺福克的塞特福特附近拍摄下有趣的一幕,一对芦苇莺夫妇将辛苦捉来的猎物喂给一只布谷鸟幼仔。芦苇莺显然太容易受骗了,布谷鸟幼仔体型是它们的3倍,一看就不是自己的孩子。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布谷鸟将蛋产在芦苇莺巢穴内,虽然芦苇莺会对孵出怪异的幼仔产生怀疑,但还是无法放弃哺育后代的责任。每隔几分钟就带着食物飞回来,喂给布谷鸟幼仔,甚至还给这个骗子取暖。
布谷鸟幼仔试图从芦苇莺那里索取更多食物
布谷鸟会悄悄将蛋产在其他鸟类的巢穴,所产蛋的颜色与其他鸟非常相似。迪普林表示,这一现象比较罕见,因为布谷鸟通常很难在另一只鸟的巢穴产卵,尤其是芦苇中的巢穴。他说:“孵化后布谷鸟幼仔便将其他蛋推出鸟巢,而后便不停要吃的。芦苇莺夫妇显然认为这个骗子就是它们的孩子,本能地喂食给它。”
芦苇莺用翅膀为布谷鸟幼仔取暖
迪普林表示,布谷鸟幼仔的体型是芦苇莺的3倍,但芦苇莺显然没有注意到,它们甚至还用翅膀盖住它取暖。18到19天之后,布谷鸟幼仔便会长出羽毛,随着身体长大,巢穴可能被它压翻,而芦苇莺会觉得组建了一个成功的家庭。
(KT)
一些人能够忍受指甲刮黑板、电锯锯木板的声音,却难以忍受孩子在耳边呜咽。美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锯木、他人大声说话等声音相比,儿童呜咽声最容易令成年人分心,甚至不堪其扰。
呜咽烦心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茨分校和克拉克大学研究人员联手,比较成年人对幼儿特定旋律和节奏的呜咽以及其他扰人噪音的接受度。
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戴上耳机,完成一系列数学题。耳机传出不同声音,营造6种环境,分别是幼儿呜咽、幼儿啼哭、成年人哄孩子时无意义的“妈妈语”、两名成年人对话交流、锯木头声和静默。
结果显示,听到幼儿呜咽声时,志愿者完成的数学题最少,错误率最高,几乎是听到交流声和锯木声的两倍。
另外,幼儿啼哭和“妈妈语”与幼儿呜咽声一样,音调较高,在分心程度上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研究报告由最新一期《社会进化和文化心理》杂志网络版发表。
无关性别
测试过程中,为确保志愿者的表现是受音律而非语言内容影响,耳机播放内容中语言部分均为外语。
研究结果无关志愿者性别或是否生育。英国《每日邮报》21日援引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茨分校心理学家罗斯玛丽索科尔尚的话报道:“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同样分心。
新泽西州萨米特居民艾琳沃尔特说,研究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她有两子,分别6岁和3岁。“我的大儿子经常叨叨‘不公平,不公平’,几乎令我发疯;小的那个,只要你对他说‘不’,立马垂头丧气,开始呜咽流泪”。
孩子们可能因为抢一件玩具或者谁先听床头故事而发作,沃尔特觉得不堪其扰。
保护后代
尚认为,幼儿呜咽最易令人分心可能是因为进化过程中,人们容易受身陷困境孩子所发声音的影响,采取行动保护易受伤害的下一代。
她说,这种烦心可能源于无意识的“收听”能力。听到消防警报声,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总觉得烦心,“这与听到呜咽声一样”。
研究人员下一步打算研究人容易对特定旋律、节奏和速度的呜咽分心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的习惯。
科学网(kexue.com)讯 从传统意义上讲,母亲总是决定了给孩子们吃什么,而父亲只会在桌下跷起二郎腿。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显示,作为父亲,男性的影响力比人们想象的要更大更持久。所以,父亲们要利用这种影响力来帮助孩子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德州农业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机构(Texas AgriLife Research)的一项调查显示,当父亲们带孩子们去快餐店去吃饭时,孩子们就会认为快餐也是一种健康的食物。因此这类孩子肥胖的几率更高。相比之下,那些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饭的父亲的孩子总是吃得比较健康。
来自研究所的亚历克斯·麦金托什(Alex McIntosh)教授认为,那些把吃饭时间当做家庭交流的好时机的父亲们当然不会选择快餐店作为交流的地方,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去快餐店的机会更少了。毫无疑问那些喜欢在快餐店用餐的父亲们的孩子同样也很喜欢去快餐店。
发表在营养生活和行为(Nutritional Life and Behaviour)杂志上的报告说,母亲总是用不同的理由来阻止孩子们吃那些他们想吃却不健康的食物,这反倒刺激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母亲的劝说反倒起不到作用了。
传统学者在孩子们遇到问题,尤其是饮食方面的时候总是在责怪他们的母亲。但从统计结果来看,还是父亲们在饮食方面对孩子们有着更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们明显也是需要被责备的那一方。
这项研究花了15个月的时间来研究父母对膳食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因为很多过去的研究显示消费快餐跟体重的增长密不可分,所以这次的研究就着重放在比较在选择快餐还是高档餐厅的后孩子的体重的变化情况。
麦金托什教授说,“让我们吃惊的是,孩子们的父亲更爱跟孩子们在快餐店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父亲们总是被要求去花更多的时间跟孩子们进行交流。但往往最后会演变成‘你要多跟孩子去玩’。”当跟孩子们在一起时父亲应该像母亲那样把孩子的饮食健康牢记在心里。
因此,父亲们要多了解更多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的菜单有更多的选择范围。
麦金托什同时也是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教授,当他在课堂上提到这一发现的时候,学生们完全理解这项研究。因为同样的,他们在跟父亲一起用餐时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吃的东西。“学生们说跟父亲在一起时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吃的东西,即使是在商店里面,也可以吃零食。其实孩子们需要的父亲应该是这样的,在孩子们想吃快餐的时候会说‘不,我们不要吃快餐,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吧’。”
当父亲同时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时,帮孩子们选择营养的膳食应当也是他们应当负起的责任。
(科学网-kexue.com 姗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韩群凤受审。痛定思痛,我们期盼国家能在体制上进行更多的探索。
核心提示:东莞母亲溺毙脑瘫儿案出现如此一边倒求情的局面,更加凸显出其悲剧性。悲剧之为悲剧,就在于其吊诡性:当事人并非恶人,他们善良、慈爱,勇于担当,却得到最残酷的回报,因为爱,因为善良,所以走向毁灭。生活难道如此荒谬?或者,面对荒谬生活,人类如何找寻意义?
韩群凤1973年生于东莞寮步,曾是当地某银行的职员。夫妻恩爱,买了房买了车。1998年,韩群凤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孩子出生后几个月,两个儿子即被诊断出脑瘫,日后生活将不能自理。从此,噩梦降临,韩群凤夫妇走上了漫漫求医路,一步步沦为“医奴”。12年后,2010年11月20日,韩群凤写下遗书,趁丈夫外出之时,在浴缸溺死两个儿子,随后服下“乐果”等农药自杀,被发现后送往医院抢救,几天后醒来。
因为爱,所以毁灭
今年6月2日,此案在东莞第一人民法院开庭一审,社会各界予以广泛关注。韩的丈夫向法院递交了求情书,寮步镇西溪村上千名村民签名、按手印支持。一些公益团体也组织了相当数量的各界人士签名,吁请法院从轻判决。据东莞一家网络媒体的调查显示,有98%的网友希望轻判韩群凤。
韩群凤的爱心,韩群凤的坚强,超逾常人。多少年来,奔波治疗,虽然屡屡无效,甚至多次受骗,亲友们劝她放弃,韩群凤总是那句话:“全世界都可以看轻我的儿子,可我还是坚信,总有一天,我可以让我的儿子走路出现在大家面前!”据韩的姐姐介绍,她对小孩的照顾达到了十分夸张的程度:不让小孩喝白开水,都是用上好的芝麻熬成糊喂给孩子喝,帮孩子煲汤,也不用店面上包装好的药材,而是自己到中药店里抓原材料,自己蒸熟晒干,再用来煲汤。韩群凤只有1.5米多,而且很瘦,可每次都非要亲自抱起两个儿子,帮儿子洗澡、喂饭,而后还得整晚整晚地陪着两儿子睡觉,担心他们在睡觉的时候不小心摔着。
可是,十余年的艰辛付出,奇迹并没有出现,反而每况愈下。到2010年,两个病儿都出现了肌肉萎缩症状,生命机能愈发衰竭。“工作没了,钱也没了,儿子也没了,我没希望了。”韩群凤最终崩溃。
我老了,谁来照顾他们?
对韩群凤,人们固然可以说她心胸不够广阔,缺乏乐观主义精神,没有看到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等,但是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社会的心理辅导工作不到位。据说,在国外,人们看心理医生就像看感冒发烧一样。在2010年11月的那几天,很可能,韩群凤的精神确实出现了一些异常。所以,如果心理辅导、政治思想工作到位的话,可能在当时确实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有关部门也顺应民意,确认她当时处于抑郁症状态,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因而轻判理由充分。有律师也已作出预测,说韩群凤可能会被判10年左右有期徒刑。
然而,一个让文明人惊异、而让我们麻木的事实就是,韩群凤十余年来,含辛茹苦,花费上百万之巨,靠的都是自己的力量、家庭的力量,我们这个公有制的社会几乎没有给予他们什么资助。是他们不缺钱吗?当然不是。在小孩刚发病的那几年,他们夫妇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两千多元。后来,她辞工专职照料两个孩子,经济状况更差。
韩群凤长期不去给儿子办理残疾人证,以便领取救济金,固然是因为她始终心怀希望,不愿接受儿子是残疾人的事实,但更重要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就是那点救济金相对于庞大的医疗费用,不过是杯水车薪,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据当地民政部门介绍,韩群凤家的情况月均能享受200元补助,节日还能收到200-500元的慰问金。
事件曝光后,有很多脑瘫儿妈妈对韩群凤表示同情、理解。有位妈妈说:“出现人伦悲剧的根源,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治疗费用的高昂。我给孩子上了多种保险,但是因为这个病治疗时间长、花费大,所有保险都不给报销,基本上是全由个人负担。”
沉重的治疗费用令人崩溃,还有更让人绝望的。6月2日的审判中,陪审员问:“杀死小孩是对于前景担忧,还是家庭负担?”韩的回答:“担心两个小孩前途,他们越来越重,走路都成问题,但是我年纪越来越大。”
呜呼痛哉!我老了,谁来照顾他们的下半辈子?儿童福利院?湖南祁东县、贵州镇远县、湖南隆回县…… 福利院与有关部门,与人贩子勾结的贩婴案件,让人心寒齿冷。
来自广州的脑瘫儿妈妈沈女士已48岁,她向记者表达了愿望:如果有完善的收养机构,“我们这些父母就会有盼头了。至少我们知道,在我们扛不动的时候,会有人把我们的孩子接过去”。
当韩群凤为孩子的前途担忧的时候,相信她也想到了这一点。可是,最终带领儿子走上了绝路。搜索新闻,韩群凤这样的父母竟然不在少数:2007年,江苏一位母亲捂死了自己20岁的脑瘫女儿;2009年,深圳一位母亲携脑瘫儿跳湖自杀;2010年,贵州一位父亲杀死长期患病的女儿后自尽……难怪,据权威数据,我国脑瘫患者总数已达600余万,且每年新增4万余例。
这些带领儿女走上绝路的父母,不是冷血杀手,不是偏执狂,不是避害趋利,恰恰相反,他们是因为爱太重。
帕斯卡尔说,人就是一根芦苇,但至少,韩群凤不是芦苇,她是一根坚强的树枝。但是,再坚强的树枝,没有母体给予的有力支持,也会枯败,轻易就被风吹雨打去。
2008年《功夫熊猫》国内公映的时候,艺术家赵半狄就抵制过一次,那次他的抵制理由是,“不容许好莱坞在劫后余生的中国捞金”。三年后,《功夫熊猫2》(以下简称《熊猫2》)公映再次遭到赵半狄的“阻击”,这次他的抵制理由是,“《熊猫2》》并不是好莱坞写给中国的情书”。赵先生的抵制口号两次都喊得很响亮,也很有技巧,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裹挟着一股散发着腐烂气息的力量,可惜,在奔腾的时代洪流冲击下,他的抵制声音和那股力量,如扔进河流里的石子,转眼就没了影儿。
在抵制《熊猫2》的队伍中,还出现了北大教授孔庆东、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的身影,他们联名发表《致家长和孩子们的信》,呼吁孩子们要到自然中去,不要去看《熊猫2》。这封信的用意十分可疑,到自然中去固然要提倡,可这与看电影有什么利害关系?自然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看一部《熊猫2》也不至于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况且,那么多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剥夺孩子看动画片的选择权,也是非人性化的。与其说这是抵制某部电影,不如说这是对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娱乐行为的粗暴干涉,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进影院看场电影也得听人说三道四,甚至冒着戴“汉奸”帽子的风险了?
作为艺术家,赵半狄今年的抵制行为表现出活跃的行动力,他自费在几家都市报上购买了广告版面,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但事与愿违,虽然赵半狄在微博上宣布“《熊猫2》首个周末票房在北京、山东、广州、成都等多地受到重创!全国票房缩水”,但两天过亿、刷新《阿凡达》首周末票房纪录的消息,让赵半狄的“精神胜利法”完全破灭。赵半狄的“事迹”被网友认为,他帮助《熊猫2》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可以写进教材的反向营销,抵制者成为被抵制对象最重要的推广人,这种效果颇富反讽意味。
一部电影能不能在国内上映,取决于我们的电影审查部门。而去不去看这部电影,取决于观众用脚投票。既然《熊猫2》拿到了公映许可证,说明其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对待这么一部纯粹娱乐性的电影,向其身上捆绑民族主义炸药的做法很可笑。作为一名成功的行为艺术家,赵半狄深谙此道,他将炮火集中到遥远的好莱坞身上,并没有“极左”地把看《熊猫2》的人称为庸众,对好莱坞开炮很安全,而对民众开炮的后果如何,赵半狄比谁都清楚,所以尽管他抵制《熊猫2》很糊涂,但在做法上很聪明,即稳固了自己“熊猫代言人”的身份,又规避了成为舆论“炮灰”的风险。
赵半狄抵制《熊猫2》,是觉得好莱坞挖走我们的文化宝藏,转身又过来赚我们的钱不对。用这个逻辑看的话,赵半狄整天把熊猫戴在头上,开商店卖熊猫工艺品,这算不算对熊猫形象的强行占领?是不是也可以以此为理由抵制赵半狄?文化是流动的,尤其是伴随着经济行为流动的文化,其纯粹的目的说白了只有一个:赚钱。把流动的文化冠以“侵略”的名义,是没有自信的表现,如果具备先进的制作能力、普世的文化价值,那么我们也可以制作出精美的作品实现观念和审美的输出,而当你没有这样的能力,成为干枯无水的文化洼地时,就应该以包容和欣赏的态度接纳并学习外来文化。《熊猫2》是不是好莱坞写给中国的情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增加了人们对熊猫、对动漫艺术的喜爱,与此同时,也刺激我们产生知耻后勇的力量。
在2008年的时候,国家级的动漫产业基地就达17个,打造“动漫城市”、举办“动漫文化节”的城市层出不穷,动漫生产企业一路飙升至5400家,但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任何能被国际认同的卡通形象或卡通影视作品。举国上下都在搞动漫,但却产不出拿得出手的作品,这岂不是很奇怪的现象?想象力和创新力是驱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但观察我们的动漫产业,却只能看到简单的自我复制以及被附加在这个产业身上的政绩观,动漫产业本该具备的新鲜活力并没有得到充足的释放空间。包括《熊猫2》在内的一些进口动画片,其实是一面镜子,如果不能从这面镜子上发现自身的不足,那么也别指责别人把这面镜子做得如此好看。
着迷于在意识形态上打倒竞争者,而非用实际行动去击退“侵略者”,让各路高喊“抵制”口号的人成为空想家。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作为专业人士,他在产业观察、制作差距以及如何学为我用等方面,都应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这位动画学院院长也参与到抵制《熊猫2》的队伍中来,有些匪夷所思,如果抵制《熊猫2》可以帮助中国动漫迅速提高水平,那我们大家都不去看好了,但谁都知道,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笑话。
抵制《熊猫2》是各种抵制思维中的一种,在其他领域,也存在一些抵制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滋生,无非是弱者心态在作祟,是恐惧竞争、缺乏勇气的表现,这种人最适合生存于闭关锁国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围墙高筑,大可以躺在围墙内做唯我独尊的美梦。(韩浩月)
成人世界里,何时告别心头“五道杠”
5月31日,武汉市召开第六次少代会,因“五道杠事件”陷入舆论漩涡的黄艺博,由于已是初中生,自然卸免了武汉市少先队副总队长的职务,从此告别“五道杠”少先队袖章。黄艺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有点委屈,但不怨恨任何人。”(6月1日楚天都市报)
胖胖的脸蛋,浅浅的微笑,这是一个看上去比同龄人略显成熟的少年。令人欣慰的是,经历了如此猛烈的舆论重压,这个少年还能有这么好的心态。虽然能不怨恨别人,虽然能保持恬淡的心态,但黄艺博还是有些不明白:“十二三岁的我,与周总理小时候一样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有什么不对?”
这个少年的困惑,难以用三言两语回答。究其根本,还需从成人世界求解。
“五道杠事件”从深层次讲,体现的是人们对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的反感。放眼当今的成人世界,官本位和官僚主义就像一个流毒甚深毒瘤,腐蚀着这个社会的纯真。在这个毒瘤影响之下,一些人做事说话渐渐形成了“假大空”的恶习:不喜欢说真话,喜欢说假话;不喜欢实事求是,喜欢夸大其辞;不喜欢就事论事,喜欢打官腔、泛泛而谈。对于“假大空”的恶习和官僚主义作风,公众厌之久矣、恨之久矣。
因此,当戴着“五道杠”袖章、顶着副总队长“官帽”的黄艺博出现在网上,当那些带有“官腔”的博文和作文流布于民间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对黄艺博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这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不但难以理解,而且难以承受。
毋庸置疑,黄艺博是个受害者。当人们将眼睛盯在一个孩子肩上的袖章上时,是否检视过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咱们脑子里是不是还有一些官本位思想?咱们接人待物是不是还有一些官僚主义作风?咱们的内心世界里是不是也有个“五道杠”?!又或者说,咱们是不是在坚决地摒弃和反对官本位思想以及官僚主义作风呢?
因此笔者认为,相比孩子来讲,成人世界告别“五道杠”显得更为迫切。因为你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天生穿着防辐射服,能够完全不受成人世界陋习的影响;你不能放任成人世界毒瘤滋生,却要求孩子们永远看不到听不到。
黄艺博已经告别了肩上的“五道杠”,盼望他今后不再被打扰,安安静静地生活,快快乐乐地成长。而成人世界的人们,你们何时才能告别心头的“五道杠”?
□王孝武(湖北)
可以“分享”对方思想的连体双胞胎克里斯塔和塔蒂亚娜。
【搜狐科学消息】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英国哥伦比亚弗农市,一位名叫露易丝-麦凯的女士和她的一对连体双胞胎孙女克莉丝塔(Krista)和塔蒂亚娜生活在一起。由于大脑连接在一起,年仅4岁的克莉丝塔和塔蒂亚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起做,她们的颈部肌肉很发达并且一直处于向外弯曲的状态。据悉,尽管这对连体双胞胎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她们却可以“分享对方的思想”。例如当她们将要睡觉时,克莉丝塔对祖母说“我还要抱抱”,而仅在几分钟之后克莉丝塔和霍根便齐声对祖母讲“我想你”。另外,这对“大脑连接在一起的”连体双胞胎在对吞咽东西、疼痛、偶发事件等的反应方面也同时存在着“很一致”的情形。
研究发现,克莉丝塔和塔蒂亚娜拥有“特别”的神经连接方式。据悉,一对双胞胎的大脑连在一起在医学上被称为“颅部联胎”,而全球出现颅部联胎的概率为二百五十万分之一,并且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存活下来。她们的大脑在颅骨处融合在一起,英国哥伦比亚医院儿童医院的医生道格拉斯-科奇拉尼(Douglas Cochran)把颅部联胎中独特的神经及骨骼的连接称为“丘脑桥”,因为他相信是这个“丘脑桥”把其中一个女孩的丘脑与另一个女孩的丘脑连接起来的。丘脑是一种“交换台”,是一个过滤大量知觉输入的“双弧”器官,人们认为丘脑对“创造”意识的神经回路具有关键意义。克莉丝塔和霍根的医生认为“一个女孩所收到的知觉输入能够通过丘脑桥进入到另一个女孩的大脑”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她们能够分享思想。例如:当一个女孩在喝东西时,另一个女孩也能感觉得到。
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精神病学和神经学教授托德-范伯格(Todd Feinberg)在一封邮件中写道:“现在这两个女孩都还很小,并且对颅部联胎的研究难度较大,因此还未对她们进行‘控制性’的研究。现在只能通过脑成像对她们进行研究,但是这只能勉强证明“丘脑桥”连接的观点,但是很多人相信在她们之间还有别的‘活线’将她们连接在一起。这真的很特别也很不可思议,据我所知这是前所未有的。”
另外,这两名女孩还能分享对方的感受。女孩的母亲菲莉茜雅-西姆斯表示,她及孩子的父亲曾与医生商量是否通过手术把孩子们分开,但他们认为手术太危险,因而放弃了做手术分开两个孩子的想法。西姆斯表示:“当她们在玩耍的时候,一个女孩甚至会在看不到的情况下伸手去拿放在另一个女孩那边的玩具,而且也知道玩具的位置。我们感到很不可思议,因为她看不见她要拿的玩具但是却能准确地拿到。” 范伯格表示,这两个女孩能分享对方的感觉,这很让他感到惊奇。
据悉,医学家通过对两个女孩进行一项检发现,当用光照射塔蒂亚娜的眼睛时,克莉丝塔的枕叶便会产生很强的电反应;在交换测试之后,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医学家表示,其中一个小女孩视网膜所收到的信息在被传输到视觉皮层之前会先经过“作为双方连接部位的丘脑”,因此这个信号便被分开而通过丘脑桥进入了 了另外一个小女孩的脑皮层,这表明两个小女孩能在相同的时间看到同一个图像。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神经科学家帕尔塔-米特拉(Partha Mitra)表示:“她们大脑的构成非常特别,大脑结构的不对称使人们怀疑是否由于存在丘脑桥而使得她们能弥对方的不足。”另悉,不过虽然这两个女孩能跑、玩玩躲躲猫游戏以及做其他一些事情,但是她们都比同龄人“发育迟缓”约1年时间。(尚力)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有人在刚果维龙加国家公园拍到自然界发生的感人一幕:一只山地大猩猩母亲像人类一样哀悼死掉的孩子,满脸流露出伤心和不舍。
1.哀悼孩子的大猩猩母亲
上个月,护林员伊诺森·姆布拉努维在维龙加国家公园拍摄到初为人母的鲁祖兹的这些画面,它显然正在哀悼出生不足2周的死亡幼儿。据姆布拉努维说,这只雌性大猩猩带着死去的孩子长达一周时间,像往常一样悉心照顾它。我们早就知道大猩猩会照顾死者。例如姆布拉努维至少看到过3次与鲁祖兹类似的行为。
维龙加兽医简·拉梅尔说:“虽然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它们的脑袋里到底想些什么,但是一些大猩猩确实表现的很悲伤,或者不愿接受个体死亡的事实。去年当一只成年雌性大猩猩死亡时,它的3个儿子在它身边守了24小时。我认为它们很伤心也很困惑,与我哀悼死者时的感受一样。”拉梅尔是山地大猩猩兽医项目的区域负责人,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山地大猩猩。
2.家庭事务
今年4月,鲁祖兹(中)在亲人的陪伴下,把孩子的尸体放在它身旁。鲁祖兹属于由38只大猩猩组成的卡比里济家族一员,这是维龙加国家公园里最大的一个大猩猩群体。同该公园的很多大猩猩一样,鲁祖兹的名字是根据一名因公殉职的护林员的名字命名的。护林员姆布拉努维表示,孩子夭折可能对大猩猩打击很大。雌性大猩猩的妊娠期很长,而且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导致山地大型每6到8年才能成功养活一个猩猩婴儿。鲁祖兹的幼仔的死亡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姆布拉努维表示,新生大猩猩夭折的事情非常常见。他说:“它们在玩耍时可能会踢伤对方。”像鲁祖兹这样初为人母的大猩猩“有时并不知道该如何保护小宝宝”。
3.像人类一样聚集在一起
4月,年轻大猩猩和成年雌性大猩猩聚集到鲁祖兹和夭折的婴儿周围,像是在对它表示同情,甚至是举行哀悼仪式。护林员姆布拉努维表示,有时家庭成员会发出轻轻的哭泣声。有时“它们似乎是在试探性的看一看幼小的猩猩是不是还能醒来”。科学家反对把人类的情感表现强加在动物身上。但是他表示,看到大猩猩照顾死亡婴儿的画面,很难不认为大猩猩与人类有相似之处。“它们确实跟人很像。”
4.休息处
4月,鲁祖兹躺在死亡幼仔的旁边,另一只雌性大猩猩和它的幼仔陪在它们身边。拉梅尔说:“很多大猩猩母亲会继续带着死去的幼仔长达很多天,但是有些会在幼仔死亡不久后放下它们独自离去。大猩猩存在很大个体差异。”(孝文)